疟疾

疟论经中五六般,时师总号是脾寒,

治分三法须求瘥,不及家传平疟丸。

疟疾之候,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未几,内外告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恶烦满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按《内经》有五脏疟,有六经疟之病名,世人总论之日脾寒。盖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惟小儿脾胃素弱,放邪乘虚入,随其所入,而为五脏六腑诸疟之名也。故吾之先人分为七疟,风、寒、暑、湿、食。鬼、劳也。治疟之法,初则截之,谓邪气初中,正气未伤,故先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也。中则和之,调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予补气血药中加截药,或于截荫中加补气血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调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以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邪气自退矣。余各因七症,条陈三法于后,以为后学之绳墨也。

风疟者,因感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疼。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初得之宜发散,麻黄白术汤主之;不退者,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疟不已,宜补中益气汤主之。

麻黄白术汤:治感风发热。

麻黄(去节),桂枝,青皮,陈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苏,白茯苓,白术,桔梗,甘草(炙),加细辛,槟榔,等分。

为散,量儿加减,枣姜引,煎,未发前二时服。

寒疟者,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疼面惨,阴气也,故先寒后热,宜与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主之。如不止,以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疟久不止,白术散去干葛,加干姜主之。

养胃汤:治感寒发疟。

草果,藿香,各五钱。陈皮,七分半。百草,肉桂,各一钱。

为末,入生姜、马梅,煎服,量儿大小。

暑疟者,因伤暑得之。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食不泄,烦渴且呕,肌肉消烁,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汤主之;不止者,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又不止者,补中益气汤主之。

柴胡白虎汤:治伤暑发疟,即小柴胡合白虎汤也。

温疟者,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坐卧湿地得之。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宜胃苓汤主之。不退以平胃散加衣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迟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胃苓汤:治伤湿发疟,即平胃、五苓二方相合也。

食疟者,一名痰疟,饮食不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腌藏,鱼肉肥腻,中脘生痰,皆为食疟。其候若饥而不

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宜去其食积,四兽饮主之;不止,以二陈汤送下红丸子截之。久不已,宜六君子汤加青皮主之。

四兽饮:治食积,和胃消痰。

半夏,人参,茯苓,白术,橘皮,生姜,乌梅,大枣,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上[口父]咀,用盐少许,水浸湿纸厚裹,慢火寰,宜量儿大小,水煎服。

红丸子: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三棱(水浸软,切片),莪术(煨),青皮,陈皮,各五钱。胡椒,干姜,各三钱。

米醋煮粳米粉糊丸,粟米大,红丹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陈汤下。

鬼疟者,如疫疠传染之病,山溪峦瘴之毒,客忤无辜,寤寐惊怖之变皆是也。气之所中,化为毒涎,乃生寒热是也,名鬼疟。俗用符水退之,此龙术王所咒,留祝由科。及有针间使穴而愈者,有针鞋带五毒而愈者,至一草一虫皆可怯之。信乎治病尚无正方也,宜先用截药逐出恶涎,后用发散之药解其毒气,不退,用柴胡汤调之。

鬼哭饮:治疟久不愈者。

常山,槟榔,白茯苓,鳖甲、酥炙。各等分。

上[口父]咀,用桃柳枝七寸同煎,临发日五更服,略吐恶涎。

回圣丸:治诸疟,不分远近。

穿山甲、二钱半,灰炒至胖黄,另研末,鸡骨、常山、槟榔,乌梅(炒),各一两。

水煎,糯米糊丸,随大小为丸,红丹为衣,十五丸至三十丸,临发五更温酒送下。

神应丸:祛疟有验。

当归(酒蒸晒干),柴胡,各一两。穿山甲(灰炒,切)。知母。

酒糊丸,临发前夜用清茶朝北服一次,至发日五更又朝北服一次。

五神丸:治疟疾万应。

东方巴豆,五钱。麝香,二分半,南方官桂,五分。膛砂白矾各二钱。北方青黛,五钱。黑附子,三钱。中央硫磺,五钱。雄黄,一钱。

定于五月五日各修为末,该方包放,至午时,取五家粽尖为丸,梧桐大,每服一丸,绵裹于未发前一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六和汤:发散毒气。

人参,草果,知母,贝母,马梅,白芷,槟榔,柴胡各等分。常山加倍。

[口父]咀,大枣调水各半,未发前一日煎,露一宿,临发五更服,或香苏散加川芎、白芷、苍术、当归、乌梅。

柴胡汤:治疟久不愈。

柴胡半夏与黄芩,甘草常山白茯苓,

苍术乌梅姜草果,槟榔苏叶及青陈。

水煎服。

如前数症,经久不瘥,真气已耗,邪气犹存,则有所谓劳疟者焉,治法又不同。

劳疟者,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疾虽暂止,小劳复发,调之劳疟,久疟成劳者是也。当调养气血,加减十全大补汤主之。

十全大补汤,即八物汤加黄芪、官桂是也,再加陈皮、半夏、姜、枣煎服

疟母者,弥年起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癥痞,谓之疟母,此症不可急攻,当补其胃气,以渐而攻。经云:表其半而止也。鳖甲饮子主之。

鳖甲饮:治疟久不愈,肠中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鳖甲、君,醋炙,倍用。黄芪、蜜炙,人参,当归,白术,茯苓,川芎,白芍,甘草,陈皮,青皮,半夏曲,三棱,槟榔,厚朴,柴胡,各等分。

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

家传秘法:治疟不间远年近月,不发不截,通用平疟养牌丸主之,试甚验。诚治疟之仙法也。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陈皮,青皮,半夏曲,苍术(制),厚朴(炒),草果仁,柴胡,黄芪,猪苓,泽泻,桂枝,常沿山末,鳖甲(醋炙),当归,川芎,各等分、

十九味,各取末和匀,酒糊丸,黍米大,米饮下。

有癖块加三棱、莪术,各煨、研入内。

有食疟成疳,又复伤食,腹中有癖,控之坚硬渐热,无时多哭者,前方去苍术、草果、常山、黄芩、猪苓、泽泻,加炙黄芪、黄连、木香、砂仁、夜明砂、干蟾(炙)、使君子肉、神曲、麦芽,等分末未,神曲糊丸,米饮下。

有病疟又发搐者,此亦食疟、积疟也。热甚生风,痰壅作搐,只止疟,掠搐亦止矣,宜小柴胡汤加大黄、常山、槟榔主之。如不止,惊疟俱发,以致肝旺脾衰,变为疳症,囟陷唇白,头发成穗,宜两治之,用加减当归龙荟丸,以平肝,内带治疳之药,又用加减参苓白术散为丸,以补其脾,内带退惊之药,试之甚验。

加减当归龙荟丸:治疳热发搐,又治惊疳。

当归,川芎,龙胆草,龙荟,黄芪,黄连,半夏曲,青皮,柴胡,人参,白茯苓,木香,甘草(炙),栀子仁,等分。

神曲糊丸,竹叶汤下。

加减参苓白术丸:治疟久成疳,谓之疳疟,又名劳疟,兼治脾虚生风发搐者,用之神效。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黄芪,白芍,官桂,陈皮,山药,莲肉,使君子肉,鳖甲,神曲,夜明砂,龙胆草,天南星,等分。

荷叶浸水煮糊丸,黍米大,米饮下。此与上二万同,量儿病,制而裁之也。

有惊后变疟者,此脾虚也,宜平疟养脾丸,琥珀抱龙丸相间服之。

有疟后变惊者,此脾胃虚也,亦如前二方相间服之。

有疟后变惊者,此脾胃虚极也,乃慢惊风症,难治,宜加减参苓白术丸、琥珀抱龙丸主之。

有疟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常山、槟榔、大黄土之;不已者,只用参苓丸和之。

疟后变痢者,此胃气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白术、黄连、木香。

有疟泄并作者,初用柴苓汤主之。

疟后变泄者,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

有疟后变咳嗽者,此因疟退后复伤风也,宜微发散,参苏饮主之。

有疟后浮肿者,此病极多,宜胃苓丸,五皮汤下;或用胃苓汤合五皮汤同服。

有疟后腹胀者,看有癖无癖。有病者,从痞治,宜前平疟养脾丸,加治癖、腹胀法治之;光癖者,治腹胀,胃苓丸宜多服。

有疟后食少,黄瘦不长肌肉者,此疳也,谓之疳虚,宜肥儿丸和平疟丸主之。

疟疾炙法

如久不止,灸大椎一穴,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

几疟之昼发者,宜用前法。有夜发者,此邪在血分也,宜麻黄桂技汤加地黄、红花生之;不止者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升麻治之,提至阳分,然后用当归、茯苓主之,以常山、槟榔、乌梅截之。

疟有一日一发者,易已;有间日一发、二日一发者,难已。惟平疟养脾丸。服久,则以渐移近,至一日二发者,得大汗而解。俗人见其服药之后,反近日发,有疑而不肯服者,不可与言药者也。

肿病证治

面目浮肿先受风,湿从足起变形容,

补中上下分消去,下水通肠是下工。

按:幼科论小儿肿病与大人同法,率用行水之药,误人甚多,惟钱氏之论可宗。钱氏云: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甚,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制水,肾水反克脾,随水而行。脾主四肢,而身面皆肿也。若大喘者,重也,何以然?肾水胜而克退脾土,土胜心火,火胜肺金,肺为心克,故喘。或问:心刑肺,本见虚金,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脏逆;一者,肾水气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为难治也。肿病之后,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阳咳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按即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治肿之方,诸家只知治湿,多利小便之说。执此一端,遽用泄水之药,则一泄而水消,乃曰得泄之力,殊不知脾愈泄而愈虚,不通旬日,肿复如初,此世人只知泄水为最,而不知十补勿一攻之论,往往多死者矣。吾之家传,大儿用胃苓汤,小儿用胃苓丸,以五皮汤送下,甚验。

胃苓汤:治肿之要药也。方见脾胃。即五苓散以渗湿,平胃散以保湿,二方相合是也。

五皮汤

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五加皮,各等分。

喘甚者,加真苏子。以上二方有加减法。

上半身肿多者,加苏叶、诃子、葛根。

下半身肿多者,加本通、木瓜。

腹胀者,加木香、藿香、枳壳。

大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微利之,或枳朴大黄丸亦效。方见伤食。

饮食之忌,惟盐酱薤鲜湿面,皆味咸,能助水者,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恐伤脾胃,重则半载,轻者三月。须待脾胃平复,血气充实,然后于饮食中旋以少①炒盐徐徐投之,不至骤吃咸物,则肿自不再作。故刘②云:冶肿非难,补养尤难。

①少:按罗田方言义与“稍”同。

②刘:忠信堂为“刘河间”。

丹溪治肿大法云:宜补中行湿利小便。腰以上肿,宜发汗。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属阳水,先用五皮散,次用四磨饮加生枳壳,重则疏凿饮子;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清少,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主之。

气若陷下,用二陈汤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使润而小便长。如腹胀,少加厚朴佐之,气不运,加木香、木通以调之。

按:丹溪治肿之法,大人小儿同用方见各书,可导用之。今予仿其法,以治小儿之肿。如在表有热可汗者,用五皮汤加麻黄、葛根、紫苏叶、杏仁以发之。如身无热,水气在里老,用五苓散加醋炒芫花、黑枣以下之。阳水之大便秘,小便涩。烦渴者,用五苓散作汤,送下枳朴大黄丸;阴水之不渴,清便自调者,用平胃散加生姜、白茯苓、苹果、木香、藿香主之。

病有疟后肿者,有泄痢后肿者,有因咳嗽肿者,有因疥疮肿、洗后肿者;肿虽不同,治法则一也。经云去菀陈莝者,谓腹有积聚,宜去之也。开鬼门,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利其小便也。温衣者,谓常宜和暖,使水气得行也。大抵痢疟后肿者难治,脾胃极也。咳嗽而肿者,宜五皮汤去五加皮,加地骨皮、陈皮(去白)、紫苏叶主之。气上逆者,更加杏仁、等苈。疮毒病者,通圣散。

大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可治。若膨胀而肚上有青筋胀满,大便滑泄,久疟而转作虚浮,与夫肉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实①伤脾,足平伤肾,背平伤肺。凡此皆为不治之症。又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或由硬,或掌平,或卵肿胫长,或面薰黑者,皆不可治也(此一段依原本)。

①脐实:忠信堂本作“脐突”。

脾肺经兮属太阳,喘呼肿胀每相寻,

视其标本分先后,秘诀家传记在心。

病肿者,未必不喘;病喘者,未有不肿,皆湿土之病也。盖脾肺者,手足太阴,皆属湿土,故肿乃湿土敦阜之象,喘乃湿上熏蒸之气。治者,须以标本先后立法也。如先肿后喘者,此脾传肺也,以脾为本,肺为标,宜胃苓丸、五皮汤,如上法合而用之。如先喘后肿者,此肺传脾也,以肺为木脾为标,宜苏子降气汤主之。

腹胀

腹中胀满受虚寒,秘结须从实热看,

热多寒少休妄议,虚虚实实夭人年。

大抵小儿多因饮食、饥饿、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因久患疳积,及症后癖块不消,皆能为胀,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种种不同,一言以约之,寒胀是也。故疳虚者皆属寒,宿食积癖皆属热。各随虚实主治,庶不差误。

钱氏云:小儿腹胀,由脾胃虚寒攻用②作也。实者,闷乱喘满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跑腿肿也。黄色者属脾,治用塌气丸渐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②攻:忠信堂本作“故”。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意,勿误也。

凡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时微喘,脉伏而实,时时饮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槟榔丸主之。脾初虚而后有积者,不可便下,以肥儿丸调之;不愈,以三棱丸主之。

塌气丸:治小儿虚腹胀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蝎尾(去毒),五钱。萝卜子(炒)。加陈皮,青皮,木香,各三钱。

未,面糊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陈米饮下。

三棱丸: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醋炒),莪术(制),青皮,陈皮,枳实,厚朴(麦焙),半夏、姜汁(炒),黄连(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曲,麦芽,干蟾(烧存性),槟榔,木香,砂仁,各三钱半,当归,一钱。

另取神曲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饮下。大便黄,涎臭秽为度,此积滞去也。

治小儿腹胀法用:

萝卜子、炒,紫苏根,干葛,陈皮,等分。甘草、少许。

煎服。食少加白术。

一法用虾嘛一个,人猪肚内煮熟,去虾嘛,将肚食尽,效。

如有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积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胀者,用三黄枳术丸,料内加香附、半夏,蒸饼,丸服。

实者宜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靠脏腑而廓离胁,胀满皮肤,故曰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宜详辨之。如腹胀时减者为虚,腹满不减者为实;按之濡者为虚,按之坚者为实。如大病疟痢之后胀者为虚;外感风邪寒邪入里者,及伤饮食者,其胀为实。虚者补之,内加行气之药,勿太犯温,及成热中也。实者下之,内加补脾之药,或先补脾而后下之,勿大下之,恐伤胃气,常用家秘胃苓丸,以柴苏汤下,多服。

病胀气喘者,宜分气饮主之。

分气饮:治肿胀。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壳,半夏,藿香,紫苏,等分。甘草,减半。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三枣二,煎服。

病胀者,腹坚而大,腹皮无纹,脐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内经》曰:五实者死,腹紧胀一也,气上喘二也,身壮热三也,脉供数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实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泽泻,葶苈子(炒)。连翘,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牵牛(炒,取头末),各等分。

大枣(蒸,去核),捣泥,丸,麻子大,量儿,槟榔汤下,以利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后,用参苓白术散,去甘草补之。

黄疸

湿热食伤总发黄,是名疸病属纯阳,

热宜寒治湿宜利,食积还从消导良。

钱氏曰:凡小儿身皮面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痛转背强,大小便涩,一身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着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二症多得于大病之后。又有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遍身微黄,冒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大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黄也。经云:猪疸皆属于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色,胃怯不和也。

按:论小儿黄疸病,钱氏甚详。如因热者,其色黄而明;因湿者,其色黄而黯;因食积着,其色黄而淡。以此辨之。

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是湿热,如盒曲相似,此理甚明。按:经中只言瘅,俗称为疸。瘅者,单也,谓单阳而无阴也。因于热者,用凉惊丸;因于湿者,用胃苓丸,内加茵陈作丸服之;因于食积,同疳黄者,集圣丸。脾胃虚怯而黄者,肥儿丸,此家秘之法也。方见前。大抵治黄疸者,茵陈五苓散尤为稳当。钱氏泻黄散治脾热发黄。

大概治小儿,季夏之时,身体蒸热,胸膈烦闷,如烂橘之黄,眼中白睛赤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用加减泻黄汤主之。

加减泻黄汤

黄连,茵陈,各五钱。黄柏,黄芩,茯苓,山栀仁,各二钱。泽泻污二钱。

[口父]咀,作一服。水煎,稍热服。

此方治湿热发黄甚效。

丹溪治小地吐泄黄疸方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黄连,甘草,白术,茯苓,各等分。

末,温水调服。

伤乳食吐泄加山楂;时气吐泄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此方治伤食及食积发黄,甚效。

凡小儿有食积者,面色多带黄白,宜肥儿丸调之。健脾益胃,出积消食,脾胃既和,饮食消退,运化精微,灌溉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其黄去矣。

腹中有癖者,宜化癖丸。方见癖。有积者三棱丸。方见胀。各依其法治之,无有不验者。惟初生小儿胎黄,用生地汤与母服之,儿食乳,其黄自退。

生地黄汤

生地,赤芍药,川芎,当归,天花粉,各等分。

水煎服。

腹痛

小儿腹痛哭声连,大者能言何处疼。

冷热积虫分四症,盘肠内吊察根源

仁斋云:腹痛之病,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挟冷痛者,于面色或青或白见之,冷甚者,则面色黯黑,唇爪甲皆青矣。轻者当归散,重者烧脾散主之。有吐痛者,保童丸。

当归散:治腹痛有寒无热。

当归,倍用。木香,辣桂,人参,甘草,等分。

生姜、大枣引,温服。

烧脾散:治伤生冷果菜,停积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炙),厚朴(姜炒),草果仁,砂仁,甘草(炙),神曲(炒),麦芽,陈皮,良姜、炒,等分。

末,热盐汤点服,或炼蜜丸,如圆眼大,姜汤化一丸下。

保童丸:治因寒,伤风冷食积,肚疼,吐泄,呕恶。

人参,白术,甘草(炙),苍术(泔),厚朴(姜),陈皮,茯苓,猪苓,泽泻,藿香,丁香,半夏曲,干姜(炒),肉桂,白豆蔻,青皮,槟榔,肉豆蔻(面煨),滑石(炒),全蝎,木香,诃子肉,等分。

神曲糊丸,龙眼大。一丸,米饮下。

或用理中丸、胃苓丸合杵细,煨姜汤调,服已见验。

挟热痛者,于面赤壮热、四肢烦痛。手足心热见之,宜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大便秘者,枳朴大黄丸主之。方见积聚。大便调者,芍药甘草汤。

四顺清凉饮

白芍,当归,甘草,大黄、部分,

芍药甘草汤

白芍、倍用,甘草,减半。

以上二方,并用,水煎服。

钱氏云:小儿积痛,口中气温,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及大便成酸臭者,当磨积,宜三棱消积丸主之,甚者脾积丸下之。后和胃,胃苓丸、养脾丸、肥几丸、参苓白术散,择而用之。

三棱消积丸:治积痛、胃脘痛、心腹痛、小便痛、痞痛、虫痛。

三棱(煨),莪术(煨),半夏曲,枳实(麸),黄连,吴茱萸(水拦炒),陈皮,青皮,木香,槟榔,厚朴(姜),川楝子肉,小茴,等分。

末,另取神曲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米饮下。

虫病,面[白光]白,心腹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发痛时,乌梅丸主之。小儿本怯者,多此病。积痛、食积、虚痛,大同小异,惟虫痛口涎而沫出,甚者化虫丸、万应丸,看病轻重用。

乌梅丸:治胃冷,此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三十个,黄柏(炒),细辛,肉桂,附子(炮),各六全,黄连,一两六钱,蜀椒(去闭口者,炒润),当归,各四钱,姜(泡),一钱。

末,取乌梅肉酒浸杵烂,和蜜丸,麻子大,服十丸,日二次,忌生冷。

化虫丸:治虫咬心痛,去来不定,不思乳食。

鹤虱,槟榔,锡灰,苦楝根白皮,各一钱,白枯帆,三钱。半生半熟①

面糊丸,黍米大,服二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三滴吞下,食前服。

如有小虫皆化,大虫自利下。初服甚效。

①半生半熟:原作“半生半钱”,据忠信堂本改。

见病腹痛,喜手按及热熨者,为虚。为寒,宜用温补法。如手不可按者,为实,宜下之。盘肠内吊痛。见前惊风及后疝痛。

癖病

癖居胁下状如龟,寒热潮时似疟临,

虚实从容衰半止,若送乳痞不须医。

仁斋云:癖者,血膜包水,侧癖胁傍,时时作痛。惟癖能发潮热,生寒热。故疟家中脘多畜黄水,日久而成癖,寒热往来不已者,成此疾也。盖小儿脏腑和平,荣卫和畅,则津液自然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乳哺失调,三焦闭隔,水饮停滞肠胃,不能宣畅,冷气搏之。结聚而成癖也。钱氏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不早治,必成疳。

幼科治癖,轻则木香丸,重者取痞丸,似乎太峻。分予立法,轻则消痞丸主之,如气壮实者,代赭石挨癖丸下之。

按;大概云一小儿,病癖积在左胁下,硬如覆盂,肚大筋青,发热肌瘦,咳嗽自汗,日哺尤甚,牙疳口臭,宜露出血,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病甚笃。大医刘中安,先与沉香海金沙丸一服,下秽物两、三行,次日取塌气丸;十日后随以沉香海金沙丸下之,久服奄气丸。如此五换服至月余,其癖减,百日良愈。近年有此疾获愈者多,故予家秘诀先服消癖丸五日,乃服挨癖丸,以微下之;又服消癖丸十日,又以挨癖丸下之。

《内经》曰:大积大聚,乃可攻也,衰其半而止。如上法治之,待其衰去大半,不可再下;只以消癖丸服之。

消癖丸:治痞在胁下,而黄肌瘦,午后发热似疟者。

人参,白术,白茯苓,陈皮,青皮,厚朴,枳实(麸),半夏,砂仁,神曲,麦曲,俱炒,各二钱。鳖甲(九肋,醋炙),三钱,三棱(酒煨),莪术(酒),木香,各一钱半。辣挂。干姜(炒),各一钱。黄连,三钱。

同姜炒,丸,如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饮下。

代赭石挨癖丸:治腹中痞块,或生寒热,或作痛者。

代赭石(火炼、醇淬至淬②、研极细末),青皮(去白),莪术(煨),木香(不见火),山棱(煨),辣桂,川大黄,各三钱。巴霜,一钱。

②至淬:忠信堂本作“酥炙”。

除巴霜外,研末,入巴霜再研匀,醋煮面糊丸,麻子大,服五丸,姜汤下。

小儿病疟腹中有痞,发热者连年不已,欲成疳病者,宜用鳖甲猪肚丸主之。

鳖甲猪肚丸

北柴胡,一两。黄连,七钱。枳实,木香青皮,各两半。九肋鳖甲、醋炙,一两。大虾嘛、干者一个,炙焦。青蒿、干者,七钱。

用獖猪肚一个,重一斤半者,去脂,将前药末在内。柳木流蒸熟,同捣和丸,麻子大,服二三十丸,人参汤下,食后服。

几小儿奶癖,不必攻治,待至长大,脾胃渐强,自不见矣。

虫痛

个个孩儿腹有虫,胃虚蛔动痛相攻,

眼翻吐沫如惊痫,寸白为疳法不同。

古方论脏腑九虫,一日伏虫,二曰白虫,三曰肉虫,四曰肺虫,五曰胃虫,六日弱虫,七日赤央,八日[虫尧]虫,九曰蛔虫。蛔虫俗呼食虫者是也。或长一尺,或五六寸。盖国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则肿聚,病有去来,乍作乍止,呕恶吐涎,口出清沫。胃①伤心者死,自鼻出者死。先察其脉,或腹中痛者,脉常沉伏弦细,今反脉大,则是蚘痛也。盖因小儿食物太早,或伤生冷油腻之物,日而成积,积化为虫也。凡有虫者,口馋好甜,或喜食泥土、茶脚、火灰之类,宜用取虫之药,如乌梅丸、化虫丸,方见前。木香槟榔丸、虾嘛丸、万应丸、科传赛宝丹,皆可择而用之。

木香槟榔丸:杀诸虫。

鸡心槟榔,一两。木香,鹤虱,贯众,锡灰,干漆、炒尽烟,使君子肉、各半两,轻粉,二钱。雷丸、白者,巴豆肉,另研,各二钱半。

未,飞白面糊丸,麻子大,服—二十丸,五更,苦楝根白皮煎汤下。

虾嘛杀疳虫丸

大虾嘛(炙焦),一个。木香,鸡心槟榔,贯众,桃仁(水浸,去皮尖,另研)。苦楝根白皮。酸石榴皮,各三钱,芜荑,鹤虱,各二钱。巴豆肉二钱,另研。

糯米糊丸,麻子大。五更后,菖蒲下十五丸。

万应丸:不诸虫。

槟榔(末),五钱。大黄(末),八钱。黑牵牛(头末),四两。皂角、十度不蛀者,苦楝根白皮,一斤。

将前三味末和匀,用皂角捶碎,与苦楝根皮二味,水一大碗熬成膏,入药末捣丸,小豆大,用沉香、白雷丸、木香三味各研细末为衣(先用沉香衣,次用雷丸衣,后用木香衣),每三丸,五更,砂糖水送下。

秘传赛宝丹:追虫取积,神效。

黑丑、十个头末,四两。锡灰(醋炒),一两。槟榔(末)、二两。雷丸(白者末)二两。陈皮,青皮,各二两。三棱(醋),莪术(醋),鹤虱,皂角各二两。使君子肉,二两。

将各末和匀,却以各药粗渣煎汤,去渣捣丸,麻子大,每服五分至一线,四更时用冷茶清吞下,复睡至天明,不可洗手洗面吃汤物,待取下或虫或科恶毒滞气,并原药下尽,方用冷水洗面。其药未下,宁耐半时,见药下终,药食哺之②。

①胃:忠信堂本作“若”。

②药食哺之:忠信堂本作“用食哺之”。

凡欲取虫,宜在上半月,虫头向上。若下半月,虫头向下,不受其药,徒伤胃气也。取虫之时,预将清油煎肉或煎卵饼,分地嗅之,勿与食也,引虫得闻香味,皆聚而来食也,急投下虫汤药,乃中病也。

取寸白诸虫,贯众酒方。

隔夜取贯众煮酒收起,至次日五更,将炙肉一块,与儿衔口中,勿令吞下。虫闻肉香,其头向上,却取去肉,以使君子肉三个,很令香熟,与儿嚼烂,同轻粉数厘吞下,少顷以贯众酒下雄黄解毒丸三五七粒,则泄下皆虫也。

小儿病虫,多出于脾胃怯弱者,如上攻取之药,岂可常服,乃当作腹痛之时,然后用之也。

有于未发之时,常宜服肥儿丸、安虫丸,所谓防患于未然,使之不发也。

安虫丸:治蛔虫、寸白虫、[匿虫]虫,一切诸虫。

木香,鸡心槟榔,使君子肉,白芜荑仁,绿色贯众,苦楝根白皮,虾蟆(烧存性),夜明砂。

末,粳米丸,黍米大,二三十丸,蜜水下。

癫疝

疝肿须分内外因,内因气动外寒侵,

病因肝气原非肾,本肿呼为气卵名。

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故令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是也。专属肝经,与肾无干。益肝喜怒,大叫哭,小儿性急多哭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宜行气开郁,加减二陈汤、木香内消丸主之。如因久坐寒湿之地得之者,此冷气入腹,谓之寒疝,宜温中散寒,加减当归散、茱萸内消丸主之。有肝而不痛者,此湿也,宜行湿消肿,加减守效丸主之,非外敷方。

加辣二陈汤:治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小腹,谓之气疝。

陈皮(去白),半夏(洗),白茯苓,附子(童便浸),木香,川芎,小茴(炒),等分。甘草辣半,

姜三片,水煎。

木香内消丸:治疝气。

木香,三棱(煨),猪苓,泽泻,川楝子肉,陈皮,青皮,小茴香(炒),各等分。海藻洗,二钱。香附、酒浸,七钱半

酒糊丸,黍米大,空心盐汤下二三十丸。

加减当归散:治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外肾红肿,并内瘹腹痛,啼哭多。

当归(酒洗),吴茱萸(炒),官桂(去皮),川芎,干姜(炮),木香,小茴香(炒),等分。甘草(炙)。

末,服五分至一钱,盐汤调。

家传茱萸内消丸:治寒湿所袭,留伏作痛,癫[疒颓]疝偏大。

吴茱萸(酒醋浸一宿,焙干),山茱萸(蒸去核),马兰花(醋浸,焙),川楝子(蒸,去皮核),桂心,舶上茴香(盐炒),玄胡索(略焙),橘红,青皮(去白),海藻(洗去盐),各一两。桃仁(炒,去皮尖),白蒺藜(炒去刺),木香,各半两。

酒糊丸,麻子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温酒盐汤下。

加减守效丸:治卵肿不痛者,此湿也,又名木肾。

苍术(泔浸,盐炒),南星(炮),白芷,山楂肉,各一两,川芎,橘核(炒),半夏(洗),神曲(炒),各半两,海藻(洗垢),吴萸(炒),三钱半。

酒糊,麻子大,服二十至五十丸,茴香汤下。

一方:治疝初起者,用:

五苓散料内加小茴香、川楝肉,服时入盐少许,效。

又方:治偏坠痛甚者,用:

川楝肉,小茴香(炒),各等分。没药,全蝎,减半。

末,空心用热酒调服,或以五苓散煎调,更佳。

敷法:外肾肿大光明者,先用蝉煎水,乘热洗过后,用牡蛎灰、干地龙粪(焙干)等分,末,唾津调敷肿上。痛者,鸡子清调敷。

又方:用干地龙末,不拘多少,先以葱椒汤洗,次以津调之。

小儿素有疝气,或一年或半年发者,发则有形,外连睾丸,内贯小腹,肿硬一条如小杵,约五六寸长,大小便不通者,宜用;

当归身(稍),川芎,山栀仁,山植子,木香,青皮(不去穗),木通,小茴香(炒),川楝子肉,泽泻,猪苓

作大剂。水煎。

小儿木肾肿大,连年不消者,不早治之,便为终身痼疾也。宜用前家传茱萸内消丸,内加黑丑(半生半炒,取头末)二两,为丸服,更灸脐傍二穴,即章门穴,大效。

又,取穴治:以本儿手掌小指后侧横纹按脐中心,中指头尽处是穴。

小肠气,一名盘肠气痛,发则腰不得伸,干哭无泪,额上汗出(详见前内吊病中有方)。如痛连外肾者,宜加减川楝子散主之。

舶上茴香(盐炒),破故纸(炒),各二钱。吴萸根(醋酒浸一宿,焙),木香,各一钱。

末,温酒调服。

小儿气卵,调之偏坠,得之于父年已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少,强力入房。因有此者,谓之胎疝,难治。

小儿湿地上坐,或为蚯蚓呵,其卵肿、长大而垂者,盐汤洗之,盖盐能杀蚯蚓毒也。或用浸苍术泔煎热。少以盐在内洗之。

小疝痛,及盘肠痛者,以盐一合,炒热放儿脐中熨之,待冷,更以艾在脐上灸之。温气既入,邪气随散,其痛立止。

小儿明囊生疮溃烂者,谓之脱囊,用紫苏叶研末敷之,以荷叶包之,或用生荷叶火烘令软包之,虽囊丸①,亦可治之,神效。

又:治外肾燥痒溃烂,用:

龙骨(煅),石膏,炉甘石(煅),多年烂蚌壳各一钱。五倍子,白及,黄连,各五分。

末,先以苦参、大腹皮、紫苏、露蜂房煎汤,先洗试干,敷药,神效。

小儿外肾臊臭,时复湿痒,宜用:

柴胡,泽泻,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生地,当归尾,龙胆草,各一分。

[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煎一碗,去渣,待宿食消尽,空心服,更以美膳压之。外肾痒甚,不可止者,用胡椒煎汤洗之,立效。

①囊丸;忠信堂本作“睾丸”。

啼哭

孩儿多哭事堪怜,何事涟洳昼夜间,

饥渴痒疴如不中,拂其心意自烦冤。

小儿初生百日一周之内,神安意静,不妄笑多哭者,易养。如日夜啼哭不止者,难养。啼与哭不同。啼者,无时有声而死泪也。哭者,时作时止,大号跳而有泪也。

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海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盖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在,其心不悦而哭矣,洞之拗哭,急与之,勿便怒伤肝,气生病也。假如又不止,请医视之。

如大叫哭,昼夜不止者,肝热也,宜泻青丸主之,淡竹叶汤,入砂糖—豆许化下。

如日夜啼哭,身热烦躁者,心热也,宜导赤散加黄连,灯心汤服。或用东垣朱砂安神丸,灯心汤下,神效。方俱见心肝二脏。

夜啼

夜啼四症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

面莹颊青干脐痛,睡中频笑是邪干。

夜啼者,脏冷也,阴虚于夜则冷动,冷动则为阴极发燥,寒甚作痛,所以夜啼而不歇也,钩藤散、益黄散主之。

钓藤散:腹痛夜啼,昼则安静者,又治内瘹。

钩藤,茯苓,茯神,川芎,当归,木香,各三分①,甘草,减半②

量儿大小③。或末五分至一钱,姜枣略煎服。

又方:治夜啼不止,腹中疼痛。

甘草(炙),黄芪(炙),当归,赤芍,木香,等分。

未,每少许,徐ru头上吮之。

又方

木香,磨水、半盏,调乳香,没药、末少许,数沸,服之立效。

其心热烦啼者,必有脸红、舌白、赤涩之病,宜导赤散加麦冬、灯心,或东垣安神丸,甚效。

又方

黄连,分半,姜汁炒,甘草,一分。人参,半分。

未,竹叶水煎服。

又方:花火膏

灯花、二枚或四枚。硼砂,朱砂,各少许。

末,以打心汤,调搽几口中,以乳汁咽下,一日三服。

小儿夜啼,见灯即止者,此由点灯习惯,乃拗哭也。

惊啼

惊啼者,常在梦中哭而作,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又方:胎中受惊,生未满月而惊啼者,用:

朱砂,牛黄,麝香,各少许。

末,取猪乳汁,调捺儿口中。

又方

蝉蜕、十四枚,全者去足。入朱砂、少许。

蜜调服。

有因客忤,触犯禁忌而夜啼者,宜四圣保命丹,用灯草烧灰,和药补细,乳汁调涂乳上,令儿吮之,更以术法验之。

一法:于儿脐下,用朱笔书田字一个,即瘥。

又法:用火柴头一个,长四五寸,削平一面,朱砂水写云:拨火杖,拨火杖,差来作神将,捉着夜啼鬼,打杀不要放,急急如律令敕。

又方:用仙人杖,安睡处身伴④,此杖即笋欲成竹者。立死⑤。

又方:用抱鸡婆草一束,置儿簟下,勿令人知。

①各三分:原作“各一分”,据忠信堂本改。

②减半:原作“大减”;据忠信堂本改。

③儿字不原脱“大小”,据忠信堂本改。

④身伴:忠信堂本作“伴身”。

⑤立死:忠信堂本作“立止”。

诸汗

额头有汗不须疑,浆浆浑身早问医,

若待阳虚成脱病,纵逢国手也虚题。

《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内之守也。气为阳,血为阴。心主血,汗者心之液也。肺主气,皮毛腠理,肺之合也。小儿心大太盛.上熏于肺,则皮毛不敛.腠理不密,失其卫外之职矣,故汗出焉。或为自汗,或为盗汗,血亦失其守矣。汗出不止,心亦虚也。气弱血虚,大病生焉,纵遇良工,不可为也。

自汗者,或昏或醒,浸浸而出不止也;盗开者,睡困则出,醒而复收也。并宜黄芪⑥六黄汤、止汗散主之。

⑥黄芪:忠信堂本作“当归””。

当归六黄汤:此治自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黄芪,加倍。

先用浮麦熬成汤,去麦入药效成剂,

去渣,调止汗散服。

止汗散:用:

故蒲扇烧灰。

又方用:

牡蛎()米泔浸洗,煅透(末)。麻黄根,黄芪(蜜炙),各末。

取浮麦一百粒煎汤,调煎一沸服,效。

钱氏云:上至失,下至项,谓之六阳虚汗,不须治之。

小儿睡而自汗者,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出者,香瓜丸主之。上至胸下至脐,胃虚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幼科执此,殊不知自汗者,心火旺而肺金虚也,反用丁香以助火,青皮以泻肺,其失甚矣。东垣有论。见脾脏。本方当归调元汤加芍药。黄芪建中汤稳当。

黄芪建中汤:治脾胃虚自汗。

黄芪(蜜炙),白芍,等分。甘草(炙),杜桂、减半。

姜,三枣引。

又方

黄芪、六钱,炙。甘草一钱。(名黄芪六一汤)。加白术,白芍,各三钱。

末,姜枣引。治脾胃虚汗,甚效。

凡儿初生周岁,不可自汗,勿用他药,宜用白术一线,小麦百粒,水煮令干,去表为末,以黄芪汤调服,愈为度。

有伤风寒热症自汗,宜小柴胡汤加胆草治之。

有夏月中暑湿,发热汗多者,宜人参白虎汤加苍术治之,效。

有伤食积者,胸腹多热有汗,宜先去积,三黄枳术丸下之,后以肥儿丸调理,自愈。

有因疟后自汗者,宜小柴胡汤加黄芪、桂枝主之。

有因泻痢后自汗者,宜黄芪建中汤加当归、白术主之。

有急惊风自汗者.遍身如水之冷,此危症也,难治。

凡大病后,有自汗、盗汗者,宜调元汤加白芍、白术主之。如汗出太多不止者,宜养心血,团参汤圣药也。

团参汤:治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川当归,各三分。

咀,作三服,獖猪心一个,切三片,每片入药二钱,井水碗半,煎一碗,食后服。

又:治睡中汗方

酸枣仁,人参,茯苓,等分。

蜜丸,芡实入①,麦冬汤一丸下。

汗出不治症:汗出不流而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者,二不治也;汗凝如珠者,三不治也。君子见机而作,不可不早。

①芡实入:忠信堂本作“芡实大”。

大小便病

肾窍便开前后阴,便溺有病属肝经,

血虚大便多硬结,气热常为小便淋。

《内经》曰:肾开窍于二阴。二阴者,前明窍出小便,后阴窍出大便也。

又曰:肝病者则大小难。故中风者,多便溺之阻隔也。又云,前阴主气,后明主血者,语其用也。益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气而后能出。太阴之传送,气之运也,由血而后能润。此便溺之流通,然后见气血之依附也。夫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出入也。如清阳出上窃,调呼吸也,浊阴出下窍,谓大小便也。一息不运,则机缄穷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胀气喘、呕吵烦躁者,不可治也。宜服八正散,外用掩脐法、蜜导法,则前后俱通矣。

八正散:治热聚下焦,二便不通。

本通①,滑石,山栀仁,车前子,瞿麦,甘草,大黄,芒硝。等分。

①本通:原作“木香”,据忠信堂本改。

水一碗,先煎上六味二沸,入大黄煎至半碗,去渣,火硝煎一洗顷,热服。

掩脐法:治惊风积热,大小便闭塞,

用:连须葱、七根、不洗带土,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两匙。

同研烂作饼,铫子烘热,掩脐中,以绵扎定,良久气通自利,不然,再换一饼。

又方用:

大田螺,三五枚

和壳杵烂,俺脐下,即通,异人加盐半匙,更良

蜜导法: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则下焦气行,而小便自通矣。用蜜炼成珠,滴水不散,入皂角末和丸,如小指头大,似葱管,送入谷道中,气通则便通矣。

治小便

膀胱不利号为癃,不约遗尿梦寐中,

如此两端分冷热,还来水火觅真踪。

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癃小便不通也。又曰:肝有热则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涩为热,小便自遗为寒。热者火有余,水不足,治宜泻心火,滋肾水,加味导赤散主之。寒者火不足,水有余也,治宜温肾水。益心火,益智仁散主之。

加味导赤散:治心热肝热小便赤涩者。

木通,生地,甘草稍,条芩,栀子仁,泽泻,车前子,柴胡梢,等分。

末,每一二钱,淡竹叶七片,灯心二十一寸,水煎,食前服。

益智仁散:治遗尿。

益智仁,破故纸(炒),白茯苓,等分。

细末,炒,盐汤调服。

小便不通,乃内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害非痛,但闭不通,腹胀紧满,宜五苓散加车前子、灯心主之。

有大病后,气虚津液少者,不可利之,利则气益虚,津液日枯,宜:

人参,麦冬,甘草梢,各等分。黄柏、盐水炒,减半。

末,炼蜜丸,姜汤下。

小儿诸淋,不问五者,皆属于热,并用。

香附子,川芎,赤茯苓,各半两。海金沙,滑石,各一两。枳壳,泽泻,石苇,槟榔,各二钱半。

糯米粉煮糊丸,麻子大,服二、三十丸,顺取长流水,入盐少许,煎汤下。

如小儿气病,常病淋者,不可服上药,宜补肾地黄丸,甚效。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溺。睡里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所致也,宜鸡肠散主之。用:

鸡肠、一具,烧。牡蛎、煅灰。白茯苓。真桑螵蛸,白之者,做炒,各半两。辣桂,龙骨,各二钱半。

末,服一钱,姜枣引。或与益智仁散合,末,炼蜜丸,盐汤下,尤妙。

小便出血者,谓之尿血。用:

生地,术通,甘草梢,赤茯苓,山栀仁,生蒲黄,滑石,等分。

末,每一钱,淡竹叶七片,水煎去渣,入车前草自然汁同服。

又方:用升麻甘草煎汤调一元散服。

小儿初出,便黄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谓之尿白。幼科云:久则成疳是也,宜用胃苓丸,盐汤下,效。

如小便出而色白浑浊,谓之白浊,宜清心莲子饮主之。

石莲肉,白茯苓,各一钱。益智仁,远志肉(去心),麦冬(去心),人参,各五分。石菖蒲,车前子,白术,泽污,甘草(炙),各二分半。猪苓①三分。

末,每一钱,灯心同煎。

又方,分清饮:

益智仁、去壳,川草薢,石菖蒲,天台,乌药,等分。

末,或和白茯苓尤妙,灯心汤服。

治大便

大便鞕结须宜下,亦有诸般不可攻,

食少气虚脉渐弱,不如胆导有奇功。

夫饮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宜急下之,使旧谷去而新谷得入也。然有实秘者,有虚秘者,临病之时,最宜详审。如形实,气实,脉实,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症,则下之。如河间凉膈散、承气汤、人正散、三黄枳术丸、木香槟榔丸、丁香脾积丸择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过也。如形虚,气虚,脉虚,又食少者,虽有可下之症,缓则救其本,用保和丸、枳术丸、大黄丸微利之。如常便难者,血不足也,宜润肠丸主之。急则治其肠,使其通利,猪胆汁导法神效。此家秘之法也。

润肠丸:治老人、虚人、小儿、产妇,大便秘结者,良验。

麻子仁(去壳),杏仁(去皮尖、略炒),桃仁(去皮尖),各半两,归梢,枳壳(炒),各七分半。阿胶(蛤粉炒),二分半。紫苏(炒),萝卜子(炒),各三分。

炼蜜丸,如麻子,二三十丸,陈米汤下。

胆导法:猪胆一个,以小竹管放口内,用线扎紧,勿使移动,吹气一口,另用一线从管下近气处系定,勿使泄了气。插入谷道中,解去系气线,一手拿住胆筒,一手捏胆汁入腹,直待气通,随捏随起,便即通矣。如不通,又有别法,口言不尽。

凡小儿病,有可下不可下者说,见第一卷歌中。

凡小儿大便下血者,宜四物汤加枳壳、荆芥穗及柏叶主之。

小儿目病

存乎人者惟眸子,五脏真邪并见此,

一点尘埃不可侵,风热肝虚为病耳。

目主五脏,瞳人属肾,黑珠属肝,白珠属肺,两角属心,上下胞属脾。目内五脏症,钱氏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春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地黄也补之②;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白而涩者肺热,泻白散主之。

①半字下原脱“猪苓”。据忠信堂本改。

②浅淡者地黄也补之:忠信堂本作“浅淡者地黄丸主之”。

生犀散

地骨皮,赤芍药,柴胡,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半。生犀角、锉,二钱

每一钱,水煎服。

眼目视物不明,不肿,不痛,不赤,无翳膜,或目紧小无精光者,是肝肾俱虚,不可便服凉药,宜地黄丸主之。

目者肝之窍,瞳人者,通穷于肾。肾属水,肝属木,母子相依者也。故肝肾之气实,则精彩光明;气衰,则昏矇晕眩。鸟轮赤,晕痛,用浆流,此肝热也。眼生清泪,粘睑遮睛,此肝虚也。瞳人散大,淡白偏斜,此肾虚也。瞳人焦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一虚一实,以此验之。然心者,神之舍也,又为肾之主也。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视。心主热,目因热而昏昧,故四物汤与地黄丸要药也。补肾水,制心火,养肝血,莫有加于是方者矣。

目病赤肿有二症:或因天行时气,症候暴赤肿痛,昼夜若啼哭不止,或因脏腑积热,两目赤肿,并宜泻青丸方加蝉蜕、白蒺藜(炒)、蔓荆子、荆芥穗、柴胡、黄连(酒炒)、车前子、甘草等分,每末一钱,生蜜水调细服之。

外用金沙散点洗之。方见下。

目内翳膜有二症:或肝肾俱虚,眼生翳膜,及肝疳白膜遮睛者,宜用地黄丸加五味子、人参、当归、川芎、黄连、芦荟,蜜丸服。

或因症疹之后,毒气入目生翳膜者,用白菊花、绿豆、谷精草等分,咀,每二钱干柿饼一枚,粟米泔汁一碗,慢火煎干去渣,于食后临卧,只吃柿肉,一日三枚。如此不能服者,将煮过柿饼,母嚼烂喂之。此二症不可用点药。

有初生下眼闭不开者,其症有二:

或因产母食热毒物,以致斯疾,治当以胆草少许①,蘸洗眼上,一日七次;或用黄连,磨乳点之,乳母服生地黄汤。

生地,赤芍药,川芎,当归、酒洗,瓜萎根。

加黄连,灯心引,水煎。

或以本方为细末,灯心汤调少许,搽儿口中。

或因初生,洗眼不净,秽计浸渍于眼目中不能开者,宜真金散方。

净黄连,黄柏,当归,赤芍,杏仁、去②,各五分。

切,乳汁浸一宿,晒,为极细末,以生地汁调一字,点眼中自开。

凡初生小儿,头洗令净。使睑赤烂,至长不瘥,名曰服赤。见下烂弦。

疳眼者,肝风入眼赤肿,目生哆泪,烂弦痛痒,揉擦昏暗雀盲,甚经③目合不开,宜天麻丸。

天麻丸

真青黛,黄连,天麻,五灵脂,夜明砂,川芎,芦荟,各二钱。胆草,防风,蝉蜕(去足),一钱半。全蝎二枚,焙。干蟾(炙焦),三钱。麝香,少许。

獖猪胆汁浸膏糊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汤下。

又方:治小儿疳眼赤烂,用:

苦参,蔓荆子,防风,龙胆草,玄参,各等分。

猪胆糊丸,麻子大,数量④大小,茶清下。

疳眼生瘴者,用:

瓜芦根⑤,甘草,赤芍,草决明,等分。

每五分,蜜汤调下。

①少许:忠信堂本为“煎汤”。

②去:忠信堂本为“去皮尖”。

③经:忠信堂本为“至”。

④数量:忠信堂本为“量儿”。

⑤瓜芦根:忠信堂本为“瓜萎根”。

烂弦者,脾有湿热也,或初生洗不净所致者,用:

净黄连(炒),苍术(童便浸,焙)。防风,等分。

末,每服一字,蜜水调。

外用绿豆:炉甘石、煅、童便淬七次,半两。海螵峭,一钱,胆矾,轻粉,雄黄,各五分。

用黄连乳汁浸,清汁调药,以鹅羽蘸药搽上,-日三五次,以瘥为度。

有因尘埃入目,揩摩成肿,啼哭不已,作痛者,用油烟、金墨、新汲水磨浓,入玄明粉五分,如无,以马牙硝代之,和匀为膏,取新笔蘸点目中,以瘥为度,忌热物。

凡眼暴赤肿初起,勿服寒凉之药,不能愈疾,又损脾胃气,使儿不能饮食也。盖药之味,辛甘发散①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清阳出上窍,辛甘温平是也。酸苦寒凉之药,不能上升耳。宜先服九仙散发散之。此火郁则发之也。不已者,以泻有丸合小柴胡汤,加酒黄连作丸服,有大奇功。外当用金沙散洗之,黄连膏点之以愈。此治风热眼病之要法也。

①发散:原作“散”。据忠信堂本补。

九仙散:时行目病,暴赤肿痛,以此发之。

柴胡,苍术(童便浸),各一两。赤芍,荆芥穗,甘草,各六钱半。麻黄(不去根节,滚水泡),川芎,薄荷(和梗),半两。旋覆花(去毛梗),三分。

未,每一钱,水一小碗,姜一片,葱一茎,无时频服。

金沙散:时行赤眼肿痛,或肾热多泪。

净黄连,一两。硼砂,寒水石,大黄,各二钱。海螵蛸,铜青,各一钱。玄明粉,二钱半。全蝎(去毒),七枚。厚香,少许。烂弦加轻粉,五分。

末,每服一字至五分,凉水化,澄清去渣;无时频洗,效。忌酒晕。

黄连膏,用:

净黄连,半斤。苦参,四两。秦皮,二两。杏仁,四十九粒。

冬月制,取雪水四碗,煎二碗,放净瓷器内,又以水煎,取一碗放前汁内,又以水一碗,煎取半碗,用净取汁,与前计和一处,取净铜铫子入汁在内,慢火熬,以桑条不住手搅,勿令沉底,勿动灰尘。入汁中务宜仔细。待熬至一碗,再入马牙硝半两,同煎至半碗,取起以纸盖定。再制过炉甘石(末)二两,硼砂(末)半两,乳香、没药(末)各一线,胆矾(末)三线,海螵蛸(末)二钱,和匀,人膏中取起,摊冷待干,以乳汁磨,点之效。

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目连劄者,谓之目辟,肝有风也。并宜服泻青丸。

目下胞肿者,水气也。必待作肿,宜五苓散加车前子以利其水。

目中黄者。疸也,宜服茵陈胃苓丸。

儿有大病未愈,观其目或直视,或斜视不转睛者,或闭目不开者,或开目不合者,或哭无泪,或不哭泪自出者,有目胞肿者,有目陷者,有目中见物而畏怕者,皆恶②侯。

②皆字下原脱“恶”,据忠信堂本补。

治鼻

鼻中相通呼吸门,唇依牙齿齿依唇,

耳司采听当嫌塞,舌主声音似锋铃。

肺为气之主,通窍于鼻。鼻,清气出入之道路也。小儿禀受胎气充实者,三关九窍,五脏六脏,内外呼吸,内外贯通而荣卫行焉。苦外感风寒,内伤元气,伤乳食,则清浊不分,泥丸相乱,诸症叠起矣。

鼻衄者,血与气相随而行。若脏腑积热,乘于气血,则热气逼血而妄行,自鼻孔出,谓之衄血,宜东垣凉膈散加生地黄、阿胶(炒)、黄连、茅花主之;不止者,宜服鸡苏丸,效。

鸡苏丸:治鼻热,胸中郁热,衄血不止。

鸡苏叶,八分。即薄荷叶,蒲黄(炒),一两。麦冬,二钱。阿胶(炒),一钱。甘草,七分半。人参,黄芪,各五分。木香,柴胡,生地黄,各一钱。

炼蜜丸,如小豆大①,每一丸,食后,茅花汤下。

又方:山栀和壳烧存性,油发灰研匀吹人鼻。

又:槐花半生半熟,末,吹鼻。

又:人中白成块者,烧去秽气.为末,入油发灰、麝少许,吹入鼻。

又:生萝卜捣汁,或生藕汁,仰头滴入鼻中。或血妄行,取汁饮之,效。

又:用大蒜煨香研烂,涂脚底。鼻中有蒜气,即去之。

用上方法不止,以白纸一张,作八摺,冷水湿纸,放头顶中,以熨斗熨至一重或二重纸干立止。此数方救急之要法也。

鼻流清涕者,热则津液流;鼻塞不通者,冷则收闭也。鼻流清涕,其症有二:或外因伤风得之,喷嚏流清涕。风属阳,其病为热,直东垣凉膈散加防风、芥穗主之;内因脑热,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久而不已,必衄血,凉膈散加羌活。川芎、白芷主之。

又方,苍耳散

辛夷仁,半两。苍耳子(炒),三钱半,白芷一两。薄荷叶,三分。

末,茶清调服。

有因胃中食积,热痰流注者,当清食积,用:

南星(炮),半夏(洗),藁本,白芷,神曲(炒),酒芩,辛荑,荆芥,各等分。

末,姜汤调服。

二症有,并用辛夷膏贴之。

辛夷膏:治流涕不止。

辛夷叶(洗、焙),二两。细辛,木通,白芷,木香,各半两。杏仁,一两,去皮尖,研。

上末。入杏仁泥、羊脑髓、猪脂各一两,和匀。于瓦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黄色为度。放地上冷,入脑、麝各一钱,拌匀徐囱门上,更用少许涂鼻中。

鼻塞其癥有二:或因伤寒②得之者,寒刚伤肺,肺气不利则塞也,宜御寒汤主之。若冷气久不散,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为齆鼻,宜万全膏主之。凡新产芽儿或十日一月之内,忽然鼻塞,因吮乳不能呼吸者,多是乳母睡时不知所忌,抱儿身侧,鼻口中气出吹着儿,冷气自囟而入,成鼻塞,并宜贴囟法及塞鼻法。

万全膏:治齆鼻。

羌活,川芎,细辛,石菖蒲,本通,麻黄,各一钱。脑,麝各一字

炼蜜丸,芡实大,服一丸,灯心汤化了。或用一丸,绵包塞鼻中。

御寒汤:治寒邪伤于皮毛,令儿鼻塞上喘。

黄柏,二钱。黄芪,一钱。人参,五分。炙甘草,款冬花,各三分。羌活。黄连,各一钱。白芷,陈凤,各三分。陈皮,升麻,各五分。怫甘③三线。苍术,七分。

未,葱汤调服。

①如小豆大:原作“大”,据忠信堂本改。

②寒:原作“食”,据忠信堂本改。

③佛甘:忠信堂本作“佛柑“。

贴囟法(一名通散)

香附(炒),川芎,荆芥穗,僵蚕(炒)。细辛,荷叶,牙皂。

用末,生葱白捣膏,以帛盛之,夜贴囟上。

塞鼻法:治齆鼻。

瓜蒂,明矾,细辛,各一分。雄黄,五分麝香少许

末,以雄犬胆汁和丸,绵包塞鼻中。

鼻疳者,肺疳也,鼻下两傍赤痒疮湿,其疮不痛,汁所流处,随即生疮,一名疳垚,宜清肺饮,化垚丸主之。

清脑饮:治麻疳垚,蚀鼻穿孔汁臭,或生息肉。

染白皮(炒),半两。紫苏叶,前胡,黄芩,当归,天冬,连翘,防风,赤茯苓,桔梗,生地黄①,甘草(炙)、各二钱半。

末,水煎服。次服化[匿虫]丸

化[匿虫]丸

芜荑,芦荟,真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黄连,干蟾(烧存性世),各等分。

未,猪胆汁浸膏糊丸,麻子大,二十丸,食后临卧,杏仁汤下。

其鼻昂,用雄胆泡汤,小笔蕉洗。俟煎药各进数服,却用青黛、当归、赤小豆、瓜蒂、地榆、黄连、芦荟等分,雄黄少许,细末,人鼻内敛疮。

鼻疮,用黄连、黄柏、槟榔,研末以猪骨髓和敷,或用青黛、槐花、杏仁研敷;鼻赤,用雄黄、黄丹(研末),无根水调敷。又用苍耳叶(酒蒸干),末,调服,最解食毒。

鼻干者,肺热也,用凉隔散加桑白皮(蜜水炒)、木通。

大病鼻子黑燥者,火克金也;鼻昂气喘者,肺绝也。小儿山根青者多病,年上赤者,有血光病②。

小儿脑疳,鼻痒头发作穗,而黄肌瘦,用鲫鱼胆③滴鼻中,连三五日效。

伤风寒头痛,加川芎、白芷、藁本、蔓荆子、细辛。

眼痛,加酒黄连、羌活、防风、柴胡、胆草(酒洗)。

鼻病加升麻(酒洗)、白芷、细辛。苏叶。

耳病加柴胡、木香、蔓荆子、全蝎。

口病加石膏、防风。

咽喉痛加玄参、牛蒡子(炒)、山豆根。

龙脑川芎丸:消风化滞,除热清疾,通利七窍,精神气爽。

桔梗,二钱半。片脑,六分。砂仁,二分。白豆蔻、去壳,五分。薄荷,一钱三分。川芎,防风,炙甘草,酒芩,连翘,各一钱。

炼蜜丸,每两作二十丸,服则一二丸,茶清化下。

①生地黄:原作“生黄”,据忠信堂本改。

②有血光病:原作“有血先病”,据忠信堂本改。

③胆:原作“腌”,据忠信堂本改。

头病

小儿头病亦多般,散出方书不多言,

感谢歧师施指教,法国后学作谛筌。

解颅者,生下惟囟不合,气衰不盛也,多忧多笑。更有目白睛多,[白光]白色嫩者,多愁多喜,以年久失缝开解而不合。肾生髓,脑为髓海,肾气有亏,故髓不满,所以头囟开而不合也,名曰解颅。凡得此疾,不及千日之内;间有数岁者,偶因他疾攻击,遂成废人,不可复药也。气色清明,然饮食者,多服补肾地黄丸及调元汤,百日内须见效者,次第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石如故,亦难治。

钱氏云:几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气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光]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二八之数;若纵色欲,多不过四旬而亡。因病而成,致肾虚者,此也。

家秘云:解颇有二: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不足也。有闭而后开者,自囟至印堂,有破痕可开一分。又有头四破成缝者,此皆解颅,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熏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肾虚者,宜服地黄丸,以补肾之不足、调元汤、十全大补汤,母子共服之,以补脾胃,使气血渐实,其颅自合矣。其髓热者,宜通圣散为丸服,去硝不用。外用封囟法,或用新绵紧束之,有作巾遮护之,久而自合,亦良法也。

封囟法

防风,南星,白蔹,白及,等分。

末,猪夹车①髓捣和,封囟上,一日三易之。

①车:忠信堂本作“脊”。

又方

颅头骨不拘多少,烧灰存性,研末,以清油调敷头缝。

脑疳者,头皮光急,发结如穗,满头饼疮,脑热如火者是也。用:

川芎(酒洗),片芩(酒炒),白芍,陈皮(去白),各半两。白术(酒),当归、酒洗,各一两半。天麻(酒炒),苍术,苍耳子,各七钱。酒柏,酒粉草,各四钱。防风,三钱。

末,水煎,日服四五次,服后睡片肘。

乳母宜服溯源解毒汤。

溯源解毒汤

酒芩,苍术(酒炒),白蒺藜(酒浸炒),去刺蔓荆子(酒炒),何首乌(酒炒),胡麻(炒),升麻(酒)。

末,酒糊丸,麻子大,服三、五十丸,防风汤下。

外用敷药

松树厚皮(烧灰),二两。白胶香,二两。黄丹(水飞)、一两。枯白矾,五钱。黄芩,黄连,大黄,各七钱。蛇床子,寒水石,各三钱。无名异,少许。木香,少许。轻粉,少许。

末,熬热调敷疮上。先用椒盐汤洗,去疮痂,敷之佳。又治白秃。

又有儿生后,其头渐大,头皮赤光,眼小,此亦脑疳也。乃受父母热毒之气,藏于肾中,上熏于脑,故头大渐红也,此难养,不出二八之数。其未周岁,满头生疮结饼,作痒作痛,此不能忍,日夜啼哭者,亦难养也,宜服前苦参丸,及松皮散敷之。

癞头者,一名白秃,或父母之传,或兄弟姊妹之相授,乃造毒之气也。初起可治,待皮毛光,不必治也。宜服消风通圣散除大黄,另研,酒蒸,炒末。再酒拌晒干,每一钱,水前热服。外用炭烧红,以长流水淬之,乘热炭擦头皮,以前松皮散敷之。

又方

胡荽子,伏龙肝,龙尾,黄连,枯白帆。

末,熬热清油调敷。

初,头上散生,成片时当带瘙痒,毛发稀少,有类白癞,此秃疮之根也,用腊猪油搽之,自不成白秃矣。

囟填囟陷诀云:热甚则肿,虚热则陷。囟填者,囟门肿起,骨高突也。经云:热甚则肿,由邪火炎上,使清明之气上升而不降。其证有二:以手摸之,肿坚实者,此有寒邪在表,腠理闭,寒热不得出。所谓气上冲则坚劲者是也,宜升阳散火汤,此郁则发之也;如摸之其肿虚浮者,此积热在里,熏蒸于上,所谓气上冲则柔软者是也,宜酒制神芎丸,此高则抑之也。一发一下,中病即止。

升阳散火汤:治风寒外感,或胃虚过食生冷,抑遏阳气脾土。火郁则发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人参,白芍,各五分。防风,二分半。柴胡,八分。甘草、生二分、炙三分。

水煎熬服,令睡有微汗。

酒制神芎丸:治一切积热。

大黄(酒蒸),黄芩(酒洗),二钱。黑丑(半生半熟,取头末),滑石,各四钱。黄连(酒洗),薄荷,川芎,各五钱。

用无灰酒丸,黍米大,服五丸、十五丸,温水下。

囟陷者,调囟门陷下成坑也,其症有二。经云:陷者,下气虚也。大病之后,津液不足,其气下陷成坑窟者,宜大补元气,调元汤加升麻主之。有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脾生肌肉,肉去皮薄,囟门露见,非陷也。宜服肥儿丸、参苓白术散,补脾胃则能饮食,肌肉自平,自不露矣。

又有后枕陷者,《活幼心书》谓其症尤重于囟陷者,此太盛极,百无一雌①。殊不知此非病也,乃父母之过也。初生儿头骨未合,当用绿豆作枕枕之,常与移动,勿使只在一边,则头骨不正②矣。此后枕骨陷下者,乃儿卧日久之所致也,若难养,则头骨四破,高下成缝者,皆非寿子也。

头仰者,颈软也。颈者,头之茎也,一名天柱骨。颈软者,乃天柱骨不能任元而前后左右倾倒也,此恶病也。其症有二:小儿初生便颈软者,皆胎禀不足,骨气虚弱也。肾主骨,肝主筋,筋不束骨,其骨则折,母能令子虚也,此儿难养,纵长不及四旬。肾气虚矣,宜服地黄丸加当归、续断主之。有因大病之后,头骨不能起者,此血气虚弱也,宜十全大补汤炼蜜丸服。经云:头者精明之府也,头仰邪欹,神将去矣。凡大病人有是症,难治。有病惊风者,或病症痓者,勿作项软论。

伤风寒痛者,用细根子黄芩(半生半熟)三钱半,炙甘草钱半,羌活、藁本各一钱,柴胡七钱,川芎五钱或五分、一钱,以茶汤调成膏抹儿口中,少用白汤下。

头摇者,头战者,肾风热也,宜泻青汤丸加全蝎主之。

头生胞疮者,初因皮破成疮,脓水不干,头毛粘结,内生虱,痒则抓之,年久不愈,有成癞头。当先去其虱,用石菖蒲煎汤洗之,其虱尽死,待干用水银、腻粉二味放碗中,以指研匀,人津调温,指蘸药,搽疮上四畔及发内,虱尽去。方用秋③牛皮窑口上烟胶(不拘多少)、松香研末,入轻松少许、雄黄少许,熬热,上油④调涂患处。头生软节者,年久不愈,用紫金丹涂之效。方见心虚诸疾下。

头之有发,犹山之有草木也,发者血之余,发之多寡,由于血之盛衰也。坎为血卦,血者肾之液,发者肾之苗也,故其色黑也。儿发久不生,生不黑者,皆肾虚也,宜地黄丸主之。

大病后,其发成穗,或稀少者,乃津液不足,疳痨之外候也,宜集圣散主之。

①百无一雌:忠信堂本作“百无一活”。

②正:黾信堂本作“歪”。

③秋:忠信堂本作“熏”。

④上油:忠信堂本作“滑油”。

面部

五脏英华面部间,知其有病望中看,

色宜明洞昏⑤枯暗,疮癖斑痕貌不妍。

诗曰[6],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则面者心肺之所主也(五脏部位说见一卷歌中)。五色者,五脏之英华,发见于面者也。肝色青,如翠羽者吉,枯草者凶。其余照脉候仿此推之。大抵明润者吉,暗黯者凶。五色主病,赤主热,青主风,黄白主疳虚、食积,青、黑主痛。五色所忌:肝病白者不治,谓金克木也;病后面色白者,谓之脱色者,死;肺病面赤者不治,谓火克金也;凡痢疾失色,面赤者死;心病而黑者不治,水克火也;脾病面赤青者不治,木克土也;肾病面黄浮者不治,谓土克水也。

⑤昏:忠信堂本作“忌”。

⑥诗曰:忠信堂本作“诀曰”。

面浮肿者风也,宜五皮汤加防风、苏叶主之。

头面红肿者,风热也。用:

通圣散除大黄,另用酒蒸入药,同末,酒拌湿晒干,如此三拌三晒,或半字一字,淡竹沥调,细细服之。连进三五次,立止。以忍冬藤煎汤洗之。

面皮黄中有白隐者,此伤食也,宜三棱散。

人参,七钱半。三棱(炮),香附,一两半。青皮(去穰),益智仁,陈皮(去白),枳壳(麸炒),神曲(炒),麦芽(炒),半夏(炮),莪术(蘸煮,焙),山楂肉,苏叶,各五分。白茯苓,粉草(半生半炙),各一两。

末,服一钱,小者五分,陈仓米白粒,姜引,或加大黄(半生半煨)五钱,粳米糊丸,陈米饮下。

面上生疮,如火烧,用黄蜡米粉,蜜水调敷,或鸡子清和敷。

儿疳疮不愈,多生于面部两耳。乳母嚼白米成膏治之,不过三五日愈,并母禁鸡、鱼。

附录医案

小儿始病天疱疮,后发疟,发惊痫,蜜翁因育婴书问答证治,开陈于后。育书云:此子先受暑湿之气,暑则为疟,湿则为疮。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上亦亏,肝水随旺,此所以为疟为痫也。疟曰食痫,久则成疳。观其色[白光]白,毛发必疏,疳之候也,当从虚治。凡疟间日发,难止,谓受病深也。夜发者,难已,谓邪在阴分,必调至昼发,一日一发,然后可以称退,此理医者当知,令将其病细解于后。

问:疟发于子午时,又咬齿呻唤,又努责出大便,其色黄绿,又大哭,手足一撒,何也?答曰:此肝胆病也。子属胆,咬齿者,心肝俱热,肝木心火,子以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着,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心肾①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作内搐,故大便努责而出。

疟发于巳午时多,而他时少,其理何哉?答曰:巳为厥阴风木,午为少阴君火②;且巳为阳极,午为阴生,此水火相搏而阴阳分争之时也。况疟疾之作,因暑以伤心,心本属火,火之性又旺于巳,阳火乘旺,阴水触动,阳动于阴,阴争阳,阴阳交战,寒暑交争,此疟来一时憎寒。一时发热者,此也。谓之巳午者,不亦宜乎。

①心肾:忠信堂本作“心”。

②少阴君火:原作“少阳君火”,据忠信堂本改。

疟发时头痛,恶寒,颤,脊强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并于太阳经也。盖膀胱所化,此则阴实阳虚。阳虚生外寒,明实生内筹,中外旨寒,故见其鼓颌而战慄,恶寒莫任也。况太阳之脉从头顶连风府,在头脑后行于腰脊,故见头疼腰脊强痛之症也,故名寒疟。麻黄、芜活,太阳经之汗药也,故以为君;防风乃诸药之卒徒也,放以为佐;甘草能和诸药而兼解散,故以为使。首方乃攻实之刘,临病用药,不可拘泥而味于通变也。

疟发时,大热大渴,自汗不得眠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并于阳明经也。盖胃腑阳实而阴虚,阴虚生内热,阳实生外热,中外皆热,故见其烦渴而身热,恶热莫任。况阳明者胃土也,蒸蒸发热而汗出者,胃之汗也。通身背出者,胃主肌肉也,土得热则主燥,燥则主烦而心肾不安,故不得眠也。当用白芷以解阳明之经,石膏以清阳明之府,知母以养阳明之阳虚也。若便实者,此药不足与也。宜下之,后以本方调之。

疟发时寒热往来,口苦喜呕者,其理何哉?答曰:此邪并于少阳经也。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今寒热交集矣。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自口苦。胆者肝之腑,邪初入腑,里气逆而烦呕,此所以寒热往来而口苦喜呕之症见矣。当用柴胡、黄芩,能和解少阳经之邪;半夏、生姜,能散经之呕;人参、甘草,能补中气之虚,所以防邪之入里也。

疟有一日一发,有二日一发、三日一发者,其理何哉?答曰:气舍于皮肤,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是以而作①,此受之浅也。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故间日作,此受之深也。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争,故数日作,此受之最深也。

问:发疟之时,儿常用口吮母之乳,得乳即止者,何也?答曰:此内热作渴也。儿不能言,故欲得乳以解耳。

疟后汗出,初发无汗,退而有汗,何也?答曰:初发时邪气郁,寒多热少,故无汗;及其退也,寒去而热盛,此真气外泄,故有汗也。凡治无汗者,要有汗,以散邪为主;有汗者,要无汗,以养正为主。此汗泄于外,便泻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

疟退时,后觉头顶上常有小汗,何也?答曰:顶巅者,乃足厥阴肝经之脉所会处。

以上所开,条论其大略也,若夫治法,当专以治疳为主。盖小儿易虚易实,病不已,虚则成疳,当分二方治之。一方治痫,以平肝为主,内带补脾药;一方治疟,以补脾为主,内带平肝之药,可收全效。幸遇秋金正旺,木因水衰,治不难矣。此疾匆图速效,幸遇吾家世医,治病有法。若遇粗工,欲求速效,则攻补妄行,欲速之害,可胜言哉。其母当忌鸡鱼、生冷诸物。有衄血亦内热也,直亟调之。

治痫平肝

加减当归龙荟丸

当归(酒洗,晒干),一钱,人参,川芎,雀脑,各一钱,胆草(酒浸),山栀仁,各五分。青皮,芦荟,各七分。甘草,软古②,柴胡,各一钱。半夏,大者三个,泡七次,切,生姜自然汁浸一时,又以白矾水洗洗之。

①而作:忠信堂本为“日作”。②软古:忠信堂本无此二字。

用水煮神曲糊丸,粟米大。二十五丸,寅卯时淡竹叶汤下。

治疟补脾

加味参苓白术散丸

人参,炙芪,白术,归身(酒),各一钱。炙草,青皮,各八分。陈皮,七分。柴胡,夜明砂,木香,厚桂(去皮),泽泻,各五分。鳖甲(九肋、醋炙去瓜),二线。使君子肉,白苟(酒炒),各一钱。山药,一两。

煮糊丸,粟米大。巳成时(每三十五)各一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

加味四物汤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俱酒洗;柴胡,升麻,麦冬,木通(去皮),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一分。灯心十①食后服。

①十:忠信堂本为“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