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散大夫守光禄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類次
張仲景論脈第一
提要:
本篇以平脈爲總綱,論述人體内榮衛氣血正常循行的情况。指出變化相乘,陰陽相干,便會出現相應的病脈,故可據以審察邪之所在,判斷臟腑的病變。
問曰〔1〕:脈有三部,陰陽相乘。 榮衛氣血〔2〕,在人體躬〔3〕,《千金》作而行人躬。 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隋時動作,傚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4〕失紀綱,願爲縷陳,令得分明。
〔1〕問曰 此二字原脱。據黄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與《傷寒》卷一第二相合。
〔2〕氣血 《傷寒》卷一第二此二字互乙,可參。
〔3〕躬 《廣韻》卷一東:“躬,身也。”
〔4〕動 往往,常常。《漢書·食貨志》:“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1〕,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2〕。出入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臣億等詳水下二刻,疑。檢舊本如此。脈一周身,旋〔3〕復寸口,虚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虚,寒則緊弦〔4〕,沉潜水滀〔5〕,支飲急弦,動弦〔6〕爲痛,數洪〔7〕熱煩。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8〕,審察表裏,三焦别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爲子條記,傳與賢人。
〔1〕衡銓(quán全) 秤量物體輕重之器具。衡,秤桿;銓,秤錘。此喻法度。
〔2〕銖(zhū朱)分 古代重量單位。漢制以十黍爲一銖,六銖爲一分,二十四銖爲一兩。此喻細微。
〔3〕旋 《傷寒》卷一第二及《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俱作“當”,可參。
〔4〕緊弦 《傷寒》卷一第二及《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俱作“牢堅”可參。
〔5〕水滀 此泛指水飲停聚體内所致的疾患。滀,水聚也。《廣韻》卷五屋韻:“滀,水聚。”
〔6〕弦 《傷寒》卷一第二作“則”;《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即”,可參。
〔7〕洪 《傷寒》卷一第二作“則”;《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作“即”,可參。
〔8〕奸 亂也。《玉篇·女部》:“奸,亂也。”此爲病變之意。
按:
本篇出自《傷寒論·平脈法》。闡明脈搏與榮衛氣血的循行密切相關,并且受到四時季節的影響,故平脈亦有春弦、秋浮、冬沉、夏洪的變化。一旦發生病變,由於陰陽的偏盛偏衰,影響榮衛氣血的正常循行,可引起脈象發生相應的變化,所謂有其病必有其脈。此即以常衡變,憑脈辨證之理。但亦有脈證不相符的,尤當詳察寸關尺三部,窮究其緣由,辨别表裏、三焦、臟腑的不同病變,以獲得正確的診斷。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提要:
本篇論述三陰三陽的平脈及病脈。并從陰陽表裏相乘的病機出發,列舉多種病證以説明之。
脈,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黄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
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摇六分〔1〕。 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於筋上,動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陽明之脈,浮大以短,動摇三分。 大前小後〔2〕,狀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陰之脈緊細〔3〕,動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陰之脈,緊細〔4〕以長,乘〔5〕於筋上,動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1〕動摇六分 謂脈搏動的幅度達到六成。動摇,此指脈的搏動。六分,猶六成。
〔2〕大前小後 此言寸脈大尺脈小。大、小,指脈體的粗大與細小。前、後,指關前與關後,即寸與尺部。
〔3〕緊細 《難經·七難》此下有“而微”二字。據上下文例,此處疑脱。
〔4〕細 《難經·七難》作“大”,可參。
〔5〕乘 《韻會》:“乘,載也。”此指脈搏搏動的部位。
厥陰之脈急弦,動摇至六分已上。病遲脈〔1〕寒,少腹痛引腰,形〔2〕喘者死。脈緩者可治,刺足厥陰入五分。
少陽之脈,乍短乍長,乍大乍小,動摇至六分已上。病頭痛,脇下滿,嘔可治,擾即死。一作傴可治,偃即死。刺兩季肋端足少陽也,入七分。
陽明之脈,洪大以浮,其來滑而跳,大前細後,狀如科斗,動摇至三分已上。病眩頭痛,腹滿痛,嘔可治,擾即死。刺臍上四寸、臍下三寸,各六分。
〔1〕遲脈 黄本、周本有小字注:“袁校云:遲脈二字疑衍。”依文義,此二字疑衍。
〔2〕形 現也。肅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從二月至八月,陽脈在表;從八月至正月,陽脈在裏。 附〔1〕陽脈强,附陰脈弱。 至〔2〕即驚,實則痸瘲。 細而沉,不痸瘲即泄,泄即煩,煩即渴,渴即腹滿,滿即擾,擾即腸澼,澼即脈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欬,欬即上氣,上氣甚則肩息,肩息甚則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
〔1〕附 《廣雅·釋詁一》:“附,益也。”此有偏盛之意。
〔2〕至 極也。此指極度偏盛。
變出寸口,陰陽表裏,以互相乘。如風有道,陰脈乘陽也。寸口中,前後溢者,行風。寸口中,外實内不滿者,三風四温〔1〕。寸口者,勞風。勞風者,大病亦發,駃行汗出亦發。軟風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診也。表緩腹内急者,軟風也。猥雷實夾〔2〕者,飄風。從陰趨陽者,風邪。一來調,一來速,鬼邪也。陰緩陽急者,表有風來入臟也。陰急者,風已抱陽〔3〕入腹。
〔1〕三風四温 言或患風證,或患温證。三、四,表不定之詞,或者之意。
〔2〕猥(wěi委)雷實夾 謂脈勢突然增强,有如巨雷轟鳴,脈管壁充實有力。猥,猝然。《廣雅·釋言》:“猥,頓也,頓亦猝也。”夾,左右相持。《儀禮·既夕禮記》:“圉人夾牽之。”注:“在左右曰夾。”此指兩側脈管壁。
〔3〕風已抱(pāo抛)陽 謂風邪已離開肌表。 抱,通“抛”,棄也,離棄之意。《集韻》卷三爻:“抛,棄也。或作摽、、抱。”
上逯逯,下宛宛〔1〕,不能至陽,流飲也。上下血微,陰强者,爲漏僻〔2〕;陽强者,酒僻也。 傴偷不過〔3〕,微反陽,澹漿〔4〕也。 陰扶骨絶〔5〕者,從寸口前頓趣〔6〕於陰,汗水也。來調四布者,欲病水也。
〔1〕上逯逯(lù lù録録),下宛宛 指寸部脈來遲緩,尺部脈氣深伏。逯逯,遲緩貌。宛宛,伏藏貌。
〔2〕僻 通“癖”,《本草綱目》:“狼毒……除脇下積僻。”
〔3〕傴(yǔ宇)偷不過 謂脈勢既不過弱亦不過强。傴,曲背也。此有弱小之意。偷,盗也。此有强暴之意。
〔4〕澹(dàn淡)漿 痰飲之古稱。《素問·氣厥論》:“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裏漿,水之病也。”
〔5〕陰扶骨絶 尺脈重按近骨仍微細欲絶。陰,此指尺部。扶,近也。絶,指脈微細欲絶。
〔6〕趣 急速也。《史記·項羽本紀》:“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陰脈不偷,陽脈傷,復少津。寸口中,後大前兑,至陽而實者,僻食。小過陽〔1〕,一分者,七日僻;二分者,十日僻;三分者,十五日僻;四分者,二十日僻;四分中伏不過〔2〕者,半歲僻。
〔1〕小過陽 謂細小之病脈出現於寸關部。小,指脈細小。過,過失也。此指病脈。《素問·脈要精微論》:“經脈未盛,絡脈調匀,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王冰注:“過,謂異於常候也。”
〔2〕中伏不過 謂脈氣不甚深伏。中,《説文·卜部》:“内也。”此指脈位深沉。
敦敦〔1〕不至胃陰〔2〕一分,飲餔餌〔3〕 僻也。 外勾〔4〕者,久僻也。内卷〔5〕者,十日以還。外强内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緊而數,如沉,病暑食粥。一作微。有内緊而伏,麥飯若餅。寸口脈倚陽,緊細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緊,薺藏菜也。賾賾〔6〕無數,生肉僻也;附陽者,炙肉僻也。小倚生〔7〕,浮大如故,生麥豆也。
〔1〕敦敦 獨處不移貌。《詩·豳風·東山》“敦彼獨宿。”箋:“敦敦然獨宿於車下。”集傳云:“敦……獨處不移之貌。”
〔2〕胃陰 指右關脈沉。本書卷二第二云:“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陰,此指沉取之脈。
〔3〕餔餌(bǔ ěr哺耳) 糖也。 《集韻》卷七莫“餹,餔餌也。”《集韻》卷三唐:“餹……或作糖。”
〔4〕外勾 指脈浮取現鈎象。外,此指浮取之脈。勾,同“鈎”。
〔5〕内卷 指脈沉取堅實有力。内,此指沉取之脈。卷,通“捲”。《説文·手部》:“捲,氣勢也。”段玉裁注:“謂作氣有勢也。”
〔6〕賾賾(zé zé責責) 幽深貌。《集韻》卷九麥:“賾……幽深難見也。”此喻脈氣深伏難尋。
〔7〕小倚生 謂脈初按時偏於細小。生,初始也。《孟子·離婁》:“舜生於諸馮。”注:“生,始也。”
按:
本篇將一歲中的十二個月及一日中的十二個時辰,分别與脈的浮沉、急緩、洪大、細小、長短、緊弦等不同變化相配,定爲三陰三陽之平脈及其病脈,以説明臨證時應隨月份與時辰的演變,審察其脈象之正常與否。但亦不應拘泥,而宜四診合參以辨之。本篇所述三陰三陽及其旺脈,在十二個月與十二個時辰當令的次序,與《素問》診要經終論及平人氣象論、《難經》七難,以及《傷寒論》第九、一九三、二七二、二七五、二九一、三二八諸條有不同之處,可能爲古代醫學家的不同見解,宜互相參考,以作進一步研究、探討。
扁鵲脈法第三
提要:
本篇論述診脈的要訣,在於知其常,察其變;并要結合“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以期作出正確的診斷。
扁鵲曰:人一息脈二至謂平脈,體形無苦。人一息脈三至謂病脈。一息四至謂痺者,脱脈氣,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脈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都一作聲。息病〔1〕脈來動,取極五至,病有六七至也〔2〕。
〔1〕都息病 指嚴重發作的喘息病。都,有盛大之意。《廣雅·釋詁一》:“都,大也。”又,《小爾雅·廣言》:“都,盛也。”此喻喘息氣粗壅盛。
〔2〕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袁校云:疑有闕文。”
扁鵲曰:平和之氣,不緩不急,不滑不濇,不存不亡,不短不長,不俛不仰,不從不横,此謂平脈。腎一作緊。受如此,一作剛。 身無苦也〔1〕。
〔1〕腎受如此,身無苦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後八字疑衍。”可參。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裏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筋攣,癲疾〔1〕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乾。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2〕乎?脈浮如數,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而有熱者,氣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若羸長病,如脈浮溢寸口,復有微熱,此疰氣病〔3〕也。如復欬又多熱,乍劇乍差,難治也;又療無劇者,易差;不欬者,易治也〔4〕。
〔1〕癲疾 此指頭部疾患。癲,通“顛”。
〔2〕微 深奥也。劉禹錫《天論》:“其理微。”
〔3〕疰(zhù 注)氣病 疰,通“注”。 《釋名·釋疾病》:“注病,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
〔4〕也 黄本、周本此下有小字注:“袁校云:疑有闕文。”可參。
按:
本篇引用《扁鵲脈法》以强調診脈的重要性。要掌握診脈的方法,首先必須辨别平脈和病脈。同時指出脈診還需與望診、聞診等法結合起來,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表現綜合辨證,以辨别病情的輕重緩急、預後好壞。如此就能知常逹變,執簡馭繁,爲正確治疗打下基礎。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提要:
本篇論述運用望診和聞診相結合的方法,以審察病人精、氣、神的盛衰,藉以分析病情的輕重緩急,判斷預後的吉凶,并預測死期的遠近。
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語〔1〕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絶,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1〕語 錢本、周本等俱作“言”,可參。
病人兩目眥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1〕,死。
病人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衃血,死。
病人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炲〔2〕,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3〕。
〔1〕草滋 草蓆也,其色青中帶白。滋,通“兹”。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注:“兹,蓐席也。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
〔2〕炲(tái台) 煙塵·其中黑中帶黄,晦暗無光。張志聰《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注:“炲音台,煙塵也,黑而滯黄。”
〔3〕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涉後文“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與此義反,且《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無此文,全句疑衍。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黄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爲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内索〔1〕,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2〕。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内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黄者,五日死。
〔1〕索 盡也。 《書經·牧誓》:“惟家之索。”注:“索,盡也。”
〔2〕死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此上有“十日”二字,可參。
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内傷,百日復愈。能起傍徨,因坐於地,其立〔1〕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颧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於額,上髮際,下直鼻脊兩颧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氣〔2〕出天中,下至年上、颧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3〕,死在三日中。
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1〕立 原作“亡”,形近之誤,據吳本、錢本、周本等改,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2〕氣 朱本及《儒門事親》卷十四扁鵲華佗察聲色定死生訣要俱作“色”,義勝,與本篇篇名及上下句例合。
〔3〕者 原脱,據上下文例及《千金》卷二十八第十、《儒門事親》卷十四扁鵲華佗察聲色定生死訣要補。
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脇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回回〔1〕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2〕陽絶,目精脱,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絶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3〕者,七日死。
〔1〕目回回 目視昏亂貌。《文選·楊雄賦》:“耳駭目回。”注:“目回回,目視昏亂不清貌。”
〔2〕陰結 此指陰寒凝結所引起的便秘。《傷寒》卷一第一:“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成無己注:“爲陰氣結固,陽不得而雜之,是名陰結。”
〔3〕眉系傾 眉系,錢本、周本等俱作“目系”,可參。眉系傾,謂目精偏斜,呈上視或斜視之狀。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
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者〔1〕,三日死。
病人唇反,人中滿者,死。
病人唇口忽乾〔2〕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脈駃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3〕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1〕者 原脱,據黄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與《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2〕忽乾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作“乍乾黑”三字,可參。
〔3〕十三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作“三十”,可參。
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髮如乾麻,善怒〔1〕者,死。
病人髮與眉衝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2〕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3〕。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1〕善怒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作“喜怒不調”四字,可參。
〔2〕青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此下有“黑”字,可參。
〔3〕治 原作“活”,形近之誤,據吳本、廣本及周本等改,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病人榮衛竭絶,面〔1〕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脈絶,口張足腫者〔2〕,五日死。
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卧,遺屎〔3〕不覺者,死〔4〕。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1〕面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此下有“目”字,可參。
〔2〕者 原脱,據黄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3〕屎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作“尿”,可參。
〔4〕死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九此上有“五六日”三字,可參。
肝病皮白〔1〕,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黄,脾之日戊己死。
〔1〕皮白 原作“皮黑”,於義不合,據黄本、周本改,與《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青欲如蒼璧之澤〔1〕,不欲如藍。
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黑欲如〔2〕重漆,不欲如。
黄欲如羅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1〕蒼璧之澤 指青而明潤之色。蒼璧,青玉也。澤,明潤也。張介賓《類經》六卷精明五色:“蒼璧之澤,青而明潤。”
〔2〕如 原脱,據黄本、周本及上下文例補,與《素問·脈要精微論》、《千金》卷二十八第十相合。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黄在脾,青在肝。黄色不可名者,病胸中。
診目病〔1〕,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也;從下上者,陽明病也;從外入内者,少陽病也。
診寒熱瘰癧,目中有赤脈,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1〕病 《靈樞·論疾診尺》作“痛”,可參。
診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1〕有過者獨熱,在右右熱,在左左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2〕,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爲久痺,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身痛。面色微黄,齒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3〕黄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1〕來 此字與上下文義不屬,疑衍。
〔2〕脈者 原作“者脈”,文義難通,據黄本、周本乙轉,與《靈樞·論疾診尺》相合。
〔3〕小便 原作“少”,文義不屬,據錢本及《靈樞·論疾診尺》、《甲乙經》卷十一第六改。
按:
本篇所論亦散見於《素問》、《靈樞》、《中藏經》、《千金》等書,并爲張子和《儒門事親·扁鵲華佗察聲色定死生訣要》所引録。雖文字稍有出入,然其旨意不失。詳論望診、聞診之要訣,足爲後世所效法。其中尤爲强調望診貴在有神,而辨别五色善惡的關鍵是:若明潤含蓄者,爲精氣未衰,屬善候;若枯暗不潤或顔色外露者,爲精氣衰敗,則預後不良。至於五臟所病之死期判斷,則屬五行生克學説的範疇,有待進一步從臨床實踐中觀察、研究。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
提要:
本篇首列諸死脈之象,以示脈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理。繼而論述脈與證的關係,脈證相符者生,不相符者死。并提出了某些奇病的脈象,分析其病機及預後,對死期作出預測。
扁鵲曰:夫相死脈之氣,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水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裏,不在榮衛,伺候交射〔1〕,不可知也〔2〕。
〔1〕射 測度也。《吕氏春秋·重言》:“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之。”
〔2〕也 黄本、周本此下俱有小字注:“疑有闕文。”可參。
脈病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來既絶而止,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雀啄者,脈來甚數而疾,絶止復頓來也。又經言:得病七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脈彈人手如黍米也。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緒也。
脈困〔1〕,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蝦游者,苒苒而起,尋復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復起,起輒遲而没去速者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摇而久住者是也。
脈如懸薄〔2〕卷索者,死。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脈湧湧不去者,死。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中侈〔3〕者,死。脈分絶者,死。上下分散也。
〔1〕脈闲 脈象逆亂。《廣韻》卷四慁:“困,亂也……病之甚也。”此指脈氣逆亂而出現種種反映病情危重的怪脈。
〔2〕薄 《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釋文:“薄,也。”
〔3〕侈 大也。《集韻》卷三紙:“侈……一曰大也。”
脈有表無裏〔1〕者,死。 經名曰結,去〔2〕即死。 何謂結?脈在指下如麻子動摇,屬腎,名曰結,去〔3〕死近也。脈五來一止,不復增减者,死。經名曰代。何謂代?脈五來一止也。脈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减,亦名曰代,正〔4〕死無疑。
〔1〕脈有表無裏 謂寸、尺部有脈而關部無脈。本書卷四第一:“寸、尺爲表,關爲裏。兩頭有脈,關中絶不至也。”
〔2〕去 黄本、周本俱作“云”,義長。
〔3〕去 離也。 《廣韻》卷四御:“去,離也。”
〔4〕正 必定。 《廣韻》卷四勁:“正,定也。”
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連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1〕急而長,反得肺脈浮短而濇者,死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滑〔2〕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復鼽衂〔3〕者,脈當得沉細,而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四逆〔4〕,脈反沉細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脈當微細〔5〕而濇,反得緊大而滑者,死。此之謂也。
〔1〕弦 《難經·十七難》作“强”,可參。
〔2〕滑 《難經·十七難》作“濇”,可參。
〔3〕鼽衂(qiú nǜ求女) 鼻出涕血。《素問·金匱真言論》:“春不鼽衂。”王冰注:“鼽,謂鼻中水出。衂,謂鼻中血出。”
〔4〕四逆 《難經·十七難》作“厥逆”,義勝。
〔5〕微細 周本、黄本此二字俱互乙。
經言:形脈與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頭痛目痛,脈反短濇者,死。
病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聾,脈反浮大而濇者,死。 《千金翼》云:脈大者生,沉遲細者難治。
病若目〔1〕,脈反大而緩者,死。
〔1〕目(huāng huāng荒荒) 《中藏經》卷中第四十八作“腦痛”二字,可參。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爲逆,逆者死,不可治。脈來沉之絶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一作半日。脈來微細而絶者,人病當死。
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應,脈絶者,死。脈當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絶者,死。
羸人得躁脈者,死。
人身濇而脈來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脈來往濇者,死。
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
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
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
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
尺脈不應寸,時如馳,半日死。《千金》云:尺脈上應寸口太遲者,半日死。
肝脾俱至,則穀不化。肝多〔1〕即死。
肺肝俱至,則癕疽,四肢重。肺多即死。
心肺俱至,則痺,消渴,懈怠。心多即死。
腎心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多即死。
脾腎俱至,則五臟敗壞。脾多即死。
肝心俱至,則熱甚痸瘲,汗不出,妄見邪。
肝腎俱至,則疝瘕,少腹痛,婦人月使不來。
〔1〕肝多 謂肝脈太過。多,超出也。此爲太過之意。《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爲腫。肺之雍,喘而兩胠〔1〕滿。肝雍,兩胠滿,卧則驚,不得小便。腎雍,脚〔2〕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3〕大跛,易偏枯。
〔1〕胠(qū祛) 腋下脇上的部位。 《集韻》卷五語:“胠,腋下。”又,《素問·欬論》:“肝欬之狀……兩胠下滿。”王冰注:“胠,亦脇也。”
〔2〕脚 《甲乙》卷十一第八及《太素》卷十五俱作“胠”。《素問·大奇論》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脚下作胠下,脚當作胠,不得言脚下至少腹也。”此説有理,“脚”疑爲“胠”字之誤。
〔3〕髀胻(bì héng閉衡) 即大、小腿。 《説文·骨部》:“髀,股也。”又,《説文·肉部》:“胻,脛耑也。”段玉裁注:“耑,猶頭也。脛近膝者曰胻。”
心脈滿大,癎痸筋攣。肝脈小急,癎痸筋攣。肝脈騖〔1〕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瘖,不治自已。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爲瘕。
〔1〕騖(wù務) 疾奔也。此爲急疾之意。《玉篇·馬部》:“騖,奔也,疾也。”
腎肝并沉爲石水,并浮爲風水,并虚爲死,并小弦欲驚。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爲疝。心脈搏〔1〕滑急爲心疝,肺脈沉搏爲肺疝。
〔1〕摶 謂搏觸鼓指。《素問·陰陽别論》:“陰搏陽别。”王冰注:“搏,謂搏觸於手也。”
脾脈外鼓〔1〕,沉爲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爲腸澼,易治。腎脈小搏沉,爲腸澼下血,血〔2〕温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3〕,其脈小沉濇者爲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1〕外鼓 謂脈浮動鼓指。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大奇論》注:“外鼓,即浮動之意。”
〔2〕血 原脱,據《素問·大奇論》補。
〔3〕二臟同病者可治 二臟,指心與肝。心肝同病,木火相生爲順,故尚屬可治。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大奇論》注:“然二臟同病,則本火相生,其病可治。”
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緊〔1〕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順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1〕緊 《素問·大奇論》作“堅”,可參。
脈至而搏,血衂身有熱者死。脈來如懸鈎浮〔1〕,爲熱〔2〕。 脈至如喘〔3〕,名曰氣厥。 氣厥者,不知與人言。《素問》、《甲乙》作暴厥。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1〕如懸鈎浮 謂脈來如懸空無根,呈現微鈎而浮。丹波元簡《素問識·大奇論》注:“懸,乃懸空無根之象;鉤浮,乃陽盛陰虚之候。不似脈弦强而搏擊於指,此乃亡血家之常脈。”
〔2〕熱 《素問·大奇論》作“常脈”二字,可參。
〔3〕喘 湍疾也。《釋名·釋疾病》:“喘,湍也,湍疾也。”
脈至浮合〔1〕,浮合如數,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爲經氣予不足也,微見〔2〕九十日死。脈至如火新然〔3〕,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脈至如散葉〔4〕,是肝氣予虚也,木葉落而死。木葉落作棗華。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5〕,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6〕。脈至如泥丸,是胃經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素問》莢作葉。 脈至如横格〔7〕,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8〕,是胞〔9〕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脈至如交漆〔10〕,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四〔11〕十日死。 《甲乙》作交棘。 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是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12〕而死。脈至如委土〔13〕《素問》作頹土。 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14〕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一作藟。發死。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脈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也,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熟〔15〕,寒熱獨并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脈至如丸滑不直手〔16〕,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脈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1〕浮合 謂如波浪之後浪合於前浪。喻脈來浮泛無序。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浮合,如浮波之合,後以催前,泛泛無常也。”
〔2〕微見 始見也。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微見,始見也。言初見此脈,便可期九十日而死。”
〔3〕如火新然 此喻脈來鋭而無根,瞬即消失。新,初也。《廣雅·釋言》:“新,初也。”然,通“燃”。
〔4〕如散葉 如落葉隨風飄散。喻脈來浮泛無根。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如散葉者,浮泛無根也。”
〔5〕脈塞而鼓 謂脈時而閉塞不至,時而搏擊鼓指。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塞者,或無而止。鼓者,或有而搏。”
〔6〕懸去棗華而死 謂於棗樹花開至花落之時會死亡。華,花也。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懸者,華之開。去者,華之落。言於棗華開落之時,火王而水敗,腎虚者死也。”
〔7〕如横格 如横木梗據。此喻脈長而堅硬。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横格,如横木之格於指下,長而且堅。”
〔8〕如弦縷 此喻脈象弦急細小。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真元虧損之脈也。”
〔9〕胞 其説不一。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胞,子宫也,命門元陽之所聚也。”姑從之。
〔10〕如交漆 如絞濾漆汁,艱濇不暢,四面流散。喻脈來艱濇,纏綿不清。交,通“絞。”
〔11〕四 《素問·大奇論》作“三”,可參。
〔12〕味韭英 謂能吃到韭菜花的時節。味,嚐也。英,花也。韭英,即韭菜花。
〔13〕如委土 如傾棄的朽土般鬆軟不實。喻脈象虚大無力,按之即不可得。《廣雅·釋詁二》:“委,棄也。”
〔14〕肌氣 指脾氣。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注:“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
〔15〕菀(yù育)熟 菀,通“鬱”。菀熟,即鬱熱。《素問·大奇論》王冰注:“菀,積也;熟,熱也。”
〔16〕如丸滑不直手 謂如按彈丸,短小而滑,按之不可得。張介賓《類經》六卷諸經脈證死期:“如丸,短而小也。直,當也。言滑小無根而不勝按也。”
問曰:嘗以春二月中,脈一病人,其脈反沉。師記言:到秋當死。其病反愈,到七月復病,因往脈之,其脈續沉。復記言:至冬死。
問曰:二月中得沉脈,何以故處〔1〕之至秋死也?師曰:二月之時,其脈自當濡弱而弦,得沉脈,到秋自沉,脈見浮即死,故知到秋當死也。七月之時,脈復得沉,何以處之至冬當死?師曰:沉脈屬腎,真臟脈也,非時妄見。經言:王、相、囚、死。冬脈本王脈,不再見,故知至冬當死也。然後至冬復病,正〔2〕以冬至日死,故知爲諦。華佗傚此。
〔1〕處 斷定也。 《廣韻》卷三語:“處,定也。”
〔2〕正 原作“王”形近之誤,據錢本、周本等改。
按:
本篇内容多取自《素問》平人氣象論、大奇論及《難經·十七難》等,集中討論了多種異常脈象和特殊的病證,并對各種脈象所主病證的病情、病位及預後作了闡述。這些都給中醫臨床醫學,特别是診斷學的研究提供了寳貴的資料。其中提到的多種死脈,乃屬無胃、無神、無根之脈,故主死證。死脈之中,大致可歸併爲五類:一是體徵與脈象相反,如身大脈小等。二是脈與證相反,如脈病人不病等。三是五行相尅,如肝脾俱至,肝多即死等。四是真臟脈出現,氣機衰竭,如屋漏、魚翔之屬。五是氣機昇降出入逆亂,如脈至如涌泉、胃脈沉鼓濇等。但依據死脈而推測死期,現在還難以解釋,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