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寝

【题解】

本篇主要论述老年人的睡眠问题。

作者首先指出,获得安眠的要领在于“清心为要”,而要做到“清心”又绝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欲无求的心态,才可以“平居静养”。具体方法是,入寐时可以运用“操纵”二法来驾驭心神,切忌不能“心欲求寐”。同时,作者还介绍了许多睡眠要求,比如:睡觉姿势、睡觉时间、睡觉环境等等。其中的要点有:勿仰卧、寝安常、卧转侧、缩足睡、冬宜冻脑、腹部宜暖、饭后不能马上睡觉、睡前不能大声呼叫、应该灭灯睡觉,以及寝衣制作等等。

睡眠障碍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据统计六十至九十岁人群中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有睡眠障碍,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持续的睡眠不足会引起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有人提出,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家庭成员要主动参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工作,帮助老人妥善处理各种引起不良心理刺激的事件,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老人倍感亲切和安慰,情绪乐观,才能有好的睡眠。从本篇的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些经验方法确实是来自于作者的生活实践,对于解决现代老年人睡眠问题,有众多可以借鉴之处。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①:卫气不得入于阴②,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③。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④:“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⑥,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注释】

①《内经》:即《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建立了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论治”及“养生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卫气:中医学名词。为人体中饮食水谷所化生之精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

③瞑:闭目安睡。

④邵子:指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谥康节。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著有《皇极经世》等。

⑤营为:操劳的事。

⑥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译文】

睡觉少是老年人最大的忧患。《黄帝内经》认为:因为人的卫气不能进入阴分,常留在阳分,因此阴气虚弱,所以不能闭目安睡。古代医书中记载有安眠的药方和药物,很少听说有见效的。邵雍说:“醒的时候,人的神气停留在眼;睡的时候,人的神气停留在心。”又说:“神由心统摄。”这些说法,大都是要使心神清静为关键,但是心实在是最难把握的。首先必须平素静养,睡觉时,要将所有操劳、谋划的事,一动念头即刻消除,这样妄想杂念就会越除越少,逐渐消失,自然能够安然入睡。如果整天因为杂念扰动,七情搅动心火,辗转反侧,牵挂难舍,想要把杂念在短时间内消除,怎么可能做到呢?

南华经》曰①:“其寐也魂交②。”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③。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④,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⑤,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注释】

①《南华经》:即《庄子》,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后被尊之为《南华经》。现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②其寐也魂交:见《庄子·齐物论》。意谓在梦中精神交接。

③拟议:揣度议论。

④返观:亦作“反观”。谓返观内视。丹田:道教内丹术语。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处,为藏精之所,被各门各派气功或运气方法广为引用。上丹田为性根,下丹田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炼神还虚的境界。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储藏精、气、神的地方,因此对丹田极为重视,视为“性命之根本”。此处当指下丹田。

⑤杳渺无朕:幽渺无迹。朕,迹象。

【译文】

《南华经》说:“睡梦中精神交接。”养生家说:“先让心睡眠,后让眼睛睡眠。”这些话都是凭空揣度议论而已。我以为睡眠有“操纵”两个方法:操法,比如意念集中灌注于头顶,默默地计算自己鼻子呼吸的次数,以及返观下丹田等等,使心神有一个安放处,就不会纷乱驰骋,这才可能进入睡眠状态;纵法,放任自己神思畅游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也可以慢慢进入朦胧的境界。最忌讳的是,心里想着要入睡,那么就更难睡着了。因为醒与睡的交界时刻,断然不是意想所能奏效的,只有忘了睡眠,使用心神的或操或纵之法,都可以通达安然入睡之路。

《语》曰①:“寝不尸②。”谓不仰卧也。相传希夷安睡诀③: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④:“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

【注释】

①《语》:指《论语》。

②寝不尸:出自《论语·乡党》。谓睡觉不能像死尸一样仰面挺着。

③希夷:即陈抟(?—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后移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

④半山翁:指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神宗时为相,锐行新法,因反对者众多,未获成功。封荆国公。卒后谥文,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译文】

《论语》说:“睡觉不能像死尸一样挺着。”这是说睡眠不要呈仰卧位。传说希夷先生有安睡的妙诀:向左侧卧就屈左足、左臂,用左手上托头部,伸展右脚,把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向右侧卧则姿势与此相反。王安石诗说:“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真的是他的睡眠方法吗?按照这个方法睡眠,似乎比较安稳舒适,然而也不能过分拘泥,只要不仰卧睡眠就可以了。

《记·玉藻》曰①:“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②:“凡卧,春夏首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记》所云“恒”也。四时更变,反致不安。又曰:“首勿北卧③。”谓避阴气④。《云笈七签》曰⑤:“冬卧宜向北。”又谓乘旺气矣。按:《家语》曰⑥:“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⑦。”则凡东西设床者,卧以南首为当。

【注释】

①《记·玉藻》:指《礼记·玉藻》。《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玉藻》篇从服饰、玉佩、冠饰、车马饰、笏的装饰等多个方面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周代贵族服饰的礼制规定和日常行为规范。

②《保生心鉴》:气功养生著作,明代铁峰居士著。书中对修炼要领、脏腑配经络、经络配四时等都有详细的图说;重点介绍了二十四气导引图,分述二十四节气的练功方法及所治疾病,图文并重,对后世医疗气功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首勿北卧:语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

④阴气:寒气,肃杀之气。因为北方属水,水性寒凉。

⑤《云笈七签》:宋张君房编撰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道教称书箱为“云笈”,道书分为“三洞四辅”七部,故是书题名《云笈七签》,即掇取云笈七部精英之意。张君房,字允方。岳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进士。

⑥《家语》:即《孔子家语》,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现存的《孔子家语》是由三国时王肃搜集并撰写的十卷本。

⑦皆从其初:谓此等礼制来自上古中古,不是现代之礼俗。

【译文】

《礼记·玉藻》说:“睡觉时头应该总是朝东方。”意思是顺应东方生发之气而卧。《保生心鉴》说:“凡是睡眠,春天、夏天头应该朝东睡,秋天、冬天头朝西睡。”我认为睡觉的朝向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正如《礼记·玉藻》所说的“恒”。四时更换变化,反而会导致睡眠不安。《千金要方·养性》又说:“睡觉头不要向着北。”说这样可以避阴气。《云笈七签》里说:“冬天睡觉头应该向北。”说这样可以承接北方当令的旺盛之气。按:《孔子家语》里说:“活着的人,头朝南睡;死了的人,头朝北。此等礼制来自上古中古,不是现代之礼俗。”由此可见,凡是东西方向设置床位的,睡觉时头朝南面为恰当。

卧不安,易多反侧①。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按:释氏戒律②,卧惟右侧,不得转动,名吉祥睡。此乃戒其酣寐,速之醒也③,与老年安寝之道正相反。

【注释】

①反侧:辗转反侧。

②释氏:“释迦”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

③速:催促。

【译文】

睡得不安稳,容易辗转反侧。睡即使安稳,醒来的时候也应当翻身活动,使经络流通顺畅。否则,会使半身呆板沉重,或者腰部、肋部疼痛,或者四肢关节酸痛。按:佛家戒律,睡觉只能向右侧卧,不能转动,叫吉祥睡。这是防止睡得过死,促使其早点睡醒,与老年人安眠的方法正好相反。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曰①:“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曰:“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②,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续博物志》云③:“卧不欲左胁。”亦此意。食远则左右胥宜④。

【注释】

①《蠡海集》:明王逵撰。分天文、地理、人身、庶物、历数、气候、鬼神、事义八门,皆即数究理,推求天地人物之所以然,虽颇穿凿,而亦时有精义。王逵,约生活于明代洪武、永乐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博物学家。

②中州:古豫州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脾在人体中间部位,中医称之为中州。《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难经·四难》:“脾者中州。”

③《续博物志》:宋李石撰。其书以补张华《博物志》之所未备。包括天象、山川地理、历史人物、草木虫鱼及神仙方技等内容。李石(1108—?),字知幾,号方舟。资州资阳(今四川资中)人。好学善属文,风调远俗。

④胥(xū):全都。

【译文】

胃里刚刚吃进了食物,脾还没来得及消化,如果感觉疲倦马上想去睡觉,必须打起精神忍耐住。《蠡海集》说:“眼眶统属于脾,眼睛睁开眼眶即动,脾脏也随之活动。”又说:“脾脏听到声音就活动,活动用来消化食物。”按:脾和胃,都位于人体中部,脾靠一层膜连接在胃的左边,所以脉在右边而气常行于左侧。如果饭后一定想睡觉,应该右侧卧,以舒畅脾胃的气机。《续博物志》说:“睡觉不应该压迫左胁。”也是这个意思。如果饭后时间很久,左侧卧、右侧卧都可以。

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续博物志》云“卧欲足缩”是也。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曰①:“伸足卧,一身俱暖。”试之极验。杨诚斋雪诗云②:“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愈屈缩愈冷,非耶?

【注释】

①《玉洞要略》:张杲著。道教著作。

②杨诚斋雪诗:指宋杨万里《霰》诗。杨诚斋,指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被奉为当时诗坛宗主。传世诗作有四千二百首。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等传世。其《霰》诗为:“雪花遣霰作前锋,势颇张皇欲暗空。筛瓦巧寻疏处漏,跳阶误到暖边融。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方讶一冬暄较甚,今宵敢叹卧如弓。”

【译文】

清醒时,应该手足伸展舒张,睡觉则可以屈缩身体,《续博物志》说“睡觉应该让脚蜷缩”就是这个意思。但到冬天夜里,越屈缩就越冷。《玉洞要略》说:“伸开脚睡,全身都暖和。”我尝试后极其灵验。杨诚斋的雪诗说:“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越是屈缩身体就越觉得冷,不是吗?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签》曰:“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曰①:“默寝暗眠神晏如。”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

【注释】

①《真西山卫生歌》:南宋真德秀撰。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号西山,后世称其“西山先生”。浦城(今属福建)人。著名理学家。

【译文】

就寝后当即灭灯,眼睛不受到外物的迷惑,神就会安守于心。《云笈七签》说:“夜晚睡觉点灯,使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说:“默寝暗眠神晏如。”也有灭了灯不能睡觉的人,用锡纸制作灯笼,半边开小孔用来通光,背着床帐放置,就不会照耀到眼睛了。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①:“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②,安贞之吉也③,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注释】

①《玉笥要览》:邱处机著。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为金、元之际著名道士。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遗著有《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蹯溪集》和《鸣道集》等。

②翕(xī):闭合。

③安贞:谓静而正。语本《周易·坤·彖》:“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

睡觉后不能大声叫喊。因为睡觉后人的五脏就像钟磬不再悬挂在架子上,不能再发出声音。养生家认为多说话伤气,平时就应当少说话,更何况睡觉时?《玉笥要览》说:“睡觉时必须闭住嘴巴,这样元气就不会外泄,邪气也不会进入体内。”身体保持安静收敛的状态,就会安定健康,否则就会使人颜面失去红润之色。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①:“冬宜冻脑。”又曰:“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终嫌太热,用轻纱包额,如妇人包头式,或狭或宽,可趁天时②,亦惟意所适。

【注释】

①《摄生要论》:吴朏所著养生著作。吴朏,生卒年不详,号冰蟾子。华亭(今上海)人。

②趁:顺应。

【译文】

头部为诸阳经会聚最多的地方。《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让大脑受冻。”又说:“睡觉不应该蒙住头。”有制作睡帽的人,把帽子顶部露空,就是冻脑的意思。戴睡帽嫌头部太热,可用轻纱包住额头,就像妇女包头的样子,或者狭窄,或者宽大,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做。

腹为五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①,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②,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③,可治腹作冷痛。段成式诗云④:“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⑤。”注:“衵肚,即今之兜肚。”

【注释】

①下元:中医指肾气。

②蕲艾:蕲州所产的艾草。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

③姜:此处指干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枝:桂枝,味辛、苦,性温。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的功效。麝:麝香,味辛,性温。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

④段成式(?—863):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家中藏书甚多,博闻强记。工骈文,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诗多华艳。著有《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中著名作品。

⑤见说自能裁衵(rì)肚,不知谁更着帩(qiào)头:出自段成式《嘲飞卿七首》之四:“柳烟梅雪隐青楼,残日黄鹂语未休。见说自能裁衵腹,不知谁更着帩头。”肚,一作“腹”。见说,听说。衵,贴身的内衣。帩头,古时男子束发用的巾。

【译文】

腹部是五脏的总会,所以腹部本来就是喜欢暖和的。老年人下焦元阳虚弱,更应该特别留心温暖腹部。可以制作兜肚,把蕲艾捶软平铺均匀,再用丝绵蒙盖,细针密线缝好,不要让它散乱成块。晚上睡觉一定要戴上,平时也不能轻易脱掉。又有人用干姜、桂枝以及麝香等药装进兜肚,可以治疗腹部冷痛。段成式的诗说:“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注:“衵肚,即是现在的兜肚。”

兜肚外再加肚束,腹不嫌过暖也。《古今注》谓之腰彩①,有似妇人袜胸②,宽约七八寸,带系之,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③,取益良多,不特卧时需之,亦有以温暖药装入者。

【注释】

①《古今注》:晋崔豹撰。分舆服、都邑、音乐、鸟兽、鱼虫、草木、杂注、问答释义八类,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崔豹,字正熊,一说字正能。惠帝时官至太傅。

②袜(mò)胸:即抹胸。俗称兜肚。

③命门:中医学一般有三种含义:一、在五脏学说中指肾脏,即左肾右命门之说。《难经·三十六难》:“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二、在经脉学说中指督脉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三、在《黄帝内经》中指眼睛。中医学认为命门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蕴藏先天之炁,集中体现肾的功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作者此处指第二种含义。

【译文】

兜肚外面再加一条肚束,腹部越温暖越好。《古今注》把这种肚束叫做腰彩,好像妇人的兜肚,宽约七八寸,用带子系住,前面保护腹部,旁边保护腰,后面保护命门,好处很多,不只是睡觉时需要,也可以把温性药物装入使用。

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①,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钮如常。后幅下联横幅,围匝腰间,系以带,可代肚束。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穿小袄卧,则如式作单者,加于外。《说丛》云②:“乡党必有寝衣③,长一身有半。”疑是度其身而半之,如今着小袄以便寝,义亦通。

【注释】

①半臂:短袖或无袖上衣。

②《说丛》:或指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谈丛》。但所引文字不见于今本《说苑》。《说苑》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以阐发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全书二十卷,《谈丛》是其第十六卷。

③乡党:乡里。《论语》中有《乡党》一篇,集中记载孔子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动。

【译文】

脱掉衣服睡觉,肩颈部很难用被子盖严实。可以制作一种短袖或无袖的睡衣,里面装上一层薄薄的棉絮。上面用来保护肩膀,长度齐腰,前面中间分开,像平常衣服一样扣上纽扣。后面的布下联横着的布,围绕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可以代替肚束。再在上面做一衣领用来保护颈部。颈部中央的经脉是督脉,穴位名叫风府,不能受寒冷。领子像普通领子一半高,遮盖颈后部分,让咽前部分舒适,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如果穿小袄睡觉的话,可以按照这样的样式制作一件单层的睡衣,加在小袄外面。《说丛》说:“孔子在乡里,一定有寝衣,长一身半。”我怀疑是取身体长度的一半,作为睡衣长度的标准,就像现在穿小袄以方便睡眠,其道理相通。

晨兴

【题解】

本篇讨论老年人早晨起床的活动及注意事项。

作者对早起的心得可以概括为:起、漱、食、动四个方面。起:起床的时间不宜过早,五点至七点为宜,醒后不要马上起来,先在床上做卧功,其具体导引功法见卷二。等到太阳升起,再慢慢起床。洗:刷牙用冷水,洗脸用热水,叩齿三百下,以牢固牙齿。食:七点至九点吃早餐为宜,七点之前可稍微喝点米汤,但不是早餐。动:吃过早饭后,如果天气晴朗,可以到户外晒太阳,背对太阳,可走可坐,使脊梁微微暖和,全身都会感到舒服。

本篇并不赞同老年人过早起来锻炼。“晓气清寒,最易触人”,在作者看来早晨的气温低,人体容易感受风寒,更何况或跑或跳必然使身体出汗,毛窍开发,风寒乘隙而入,从而导致风寒湿邪阻滞的肢体疼痛等毛病。晨练最好在日出后开始,不宜过早,负日之暄正好与晓气清寒相抵。而且晨练不要追求大汗淋漓。如果天气阴冷,不见阳光,就不要外出晨练,可以在室内做一些活动幅度小的导引动作。总之,锻炼要做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文中提到的用冷水漱口,这一点有待商榷。资料表明,人的牙齿在35℃左右口腔温度下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牙龈痉挛或其他牙病的发生。所以,刷牙用温水为宜。

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藏府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①。先以卧功,次第行数遍卧功见二卷《导引》内,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②,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

【注释】

①生气时:指一天阳气生发之时。道教认为,从半夜至次日中午之气为“生气”,从日中至半夜为“死气”。

②俟:等待。

【译文】

老年人往往天还没亮就已经醒了,凡是脏腑有不舒服的地方,骨节酸痛的地方,一定会在这个阳气生发的时候感觉到。先练习卧功,按照顺序做几遍卧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换方向再做一遍。等到太阳照进窗户,才可以慢慢起身,刚刚起床时,千万不要马上就走出户外,也不要立即打开窗户。

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①,逆之则伤肾。说见《内经》。养生家每引以为据。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强转多不适②。况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一定之理,似不得以四时分别。

【注释】

①晏起:晚起。

②转:反而。

【译文】

春天应该晚睡早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肝脏;夏天和春天一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心脏;秋天应该早睡早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肺脏;冬天应该早睡晚起,违反这一规律,就损伤肾脏。这种说法见于《黄帝内经》。养生家常常引用这段话作为依据。我认为,疲倦想要睡觉而不允许睡,睡醒后想起床而又不能起,勉强遵循这样的规律,反而会产生更多的不适。更何况日出时劳作,日落后休息,白天动,夜晚静,这是阴阳运行的不变道理,似乎不应该因四时而有所区别。

冬月将起时,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属,以益脾,或饮醇酒,以鼓舞胃气。乐天诗所谓“空腹三杯卯后酒”也①。然亦当自审其宜。《易·颐卦·彖》曰:“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②。”

【注释】

①空腹三杯卯后酒:出自白居易《闲乐》诗:“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卯,卯时,十二时辰之一,早晨五时至七时。

②“观颐”几句:出自《周易·颐·彖》。颐卦是六十四卦之一。《彖》为解释《周易》的《十翼》之一。

【译文】

冬天将要起床的时候,拥着被子、披着衣服在床上坐一会儿。先喝一些热的饮食,比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类,用以补益脾气,或者饮用一点醇厚的好酒,用以鼓动胃气。正如白居易诗说的“空腹三杯卯后酒”。但是也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可而止。《周易·颐·彖》说:“观颐,是观察万物颐养之道;自求口食,是体察自己颐养之法。”

晨起漱口,其常也。《洞微经》曰①:“清早口含元气②,不得漱而吐之,当以津漱口,即细细咽津。”愚谓卧时终宵呼吸,浊气上腾,满口粘腻,此明证也。故去浊生清,惟漱为宜。《仲贤余话》曰③:“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然兼行之,亦无不可。

【注释】

①《洞微经》:即《上清洞微经》。作者不详。

②元气:亦称原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

③《仲贤余话》:本书《引用书目》作《陈仲言余话》,内容及作者生平不详。

【译文】

早晨起床后漱口,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洞微经》说:“早上口中含着元气,不能漱口吐掉,应当经常用唾液漱口,随即慢慢地把唾液咽下。”我认为,睡觉的时候经一整夜呼吸,体内的浊气上腾,嘴巴里都是黏腻的东西,这是浊气上腾的明证。所以去除浊气,产生清气,只有漱口最为适宜。《仲贤余话》说:“早晨漱口,不如夜晚将要睡觉时漱口。”然而早晚都漱,也未尝不可。

漱用温水,但去齿垢。齿之患在火,有擦齿诸方,试之久,俱无效。惟冷水漱口,习惯则寒冬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亦免作痛。鬃刷不可用①,伤辅肉也②,是为齿之祟。《抱朴子》曰③:“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

【注释】

①鬃刷:指用马或猪等颈上的硬毛做成的刷子。鬃,马、猪等颈上的长毛。

②辅肉:面颊之肉。辅,面颊。

③《抱朴子》:东晋葛洪撰。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后赴广州,在罗浮山炼丹。《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

【译文】

漱口用温水,只是去除了牙齿上的污垢。上火是牙齿最大的隐患,有一些擦洗牙齿的药方,我试用了很久,都没什么效果。只有用冷水漱口,习惯后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不觉得牙齿冰冷,可以永远消除牙齿的病患。就算牙快要掉落的时候,也可以免除牙痛。鬃毛制作的牙刷不可以使用,损伤口腔两边的皮肉,是牙齿的祸患。《抱朴子》说:“使牙齿牢固的方法,早上起床后叩齿三百下为最好。”

日已出而霜露未晞①,晓气清寒,最易触人。至于雾蒸如烟,尤不可犯。《元命包》曰②:“阴阳乱则为雾。”《尔雅》曰③:“地气发,天不应,曰雾。”《月令》曰④:“仲冬行夏令⑤,则氛雾冥冥。”其非天地之正气可知。更有入鼻微臭,即同山岚之瘴⑥,毒弥甚焉。《皇极经世》曰⑦:“水雾黑,火雾赤,土雾黄,石雾白。”

【注释】

①晞(xī):干,干燥。

②《元命包》:指《春秋元命苞》,是西汉末假托经义而言符录瑞应的纬书。已佚。

③《尔雅》:中国最早的词典,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十三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④《月令》:《礼记》中的一篇,按照十二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

⑤仲冬: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

⑥山岚:山中的云雾。瘴:山林中湿热蒸郁致人生病的气。

⑦《皇极经世》:指《皇极经世书》,北宋邵雍撰。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

【译文】

太阳已出,但霜露还没有晒干,早晨空气清凉寒冷,最容易触犯人体。至于雾气蒸腾像烟一样,更是不能触犯。《春秋元命苞》说:“阴阳错乱则形成雾。”《尔雅》说:“地气生发,天不接应,就形成了雾。”《礼记·月令》说:“冬季的第二个月施行夏季的政令,则会出现大雾蒙蒙的景象。”雾不是天地正气由此可知。更有的雾气吸入鼻中有微臭味,这就像山里雾气中的瘴气一样,毒性更大。《皇极经世书》说:“水雾黑色,火雾赤色,土雾黄色,石雾白色。”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①,能推陈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如杂以甘咸之物,即等寻常饮食。扬子云《解嘲》文云②:“大味必淡。”《本草》载有《粥记》③,极言空腹食粥之妙。陆放翁诗云④:“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⑤,只将食粥致神仙。”

【注释】

①瓯(ōu):小盆。

②扬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时期学者、辞赋家、思想家。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解嘲》是一首咏志抒怀的哲理赋。

③《本草》载有《粥记》:指《本草备要·谷菜·粳米》:“张文潜《粥记》:粥能畅胃气,生津液,每晨空腹食之,所补不细。”

④陆放翁: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⑤宛丘平易法:指张耒《宛丘先生文集》中倡导的食粥法。宛丘,北宋诗人张耒,人称宛丘先生。

【译文】

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小碗淡粥,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生化津液,使胃舒服,这样有很大好处。如果粥里夹杂甘味或咸味的食物,就等同于一般的食物了。扬子云《解嘲》文中说:“最好的味道一定是淡味儿。”《本草》书里记载有张文潜《粥记》,特别说到空腹吃粥的妙处。陆游在《食粥》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①。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

【注释】

①《列子》:传为战国时列御寇著,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晋人张湛编成。负日之暄(xuān):背对着太阳晒太阳。负,背对着。暄,温暖。

【译文】

早晨吃完饭后,如果碰上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靠在南窗下,背着日光而坐,这就是《列子》所说的负日之暄。脊柱得到微微暖和,能够使全身都感觉舒适畅快。阳光是太阳散发出的精气,可以温壮人体的阳气,补益作用非常大。但是过了中午,阴气渐渐生长,阳光也慢慢减弱,不适宜久坐。

长夏晨兴,勿辄进食以实胃。夏火盛阳,销烁肺阴,先进米饮以润肺:稼穑作甘①,土能生金也。至于晓气清凉,爽人心目,惟早起乃得领略。寒山子曰②:“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刻,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气入大肠,方可起身③。稍进汤饮,至辰气入胃,乃得进食。此四时皆同。

【注释】

①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

②寒山子:唐代贞观时期的诗僧,隐居于浙江天台山的寒岩洞,因姓氏不详,故称寒山,又称寒山子或贫子。

③“盖寅时初刻”几句:根据中医理论,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人体有十二经络,每条经络会在特定的时辰内气血旺盛,我们只要顺应这一经络的运行规律进行休养生息就能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具体运行时刻见下表:

【译文】

长夏早晨起床后,不要马上进食充实胃腑。夏天炎热,耗损肺阴,先喝米汤以润肺;因为谷物味甘,脾土能生肺金。至于早晨的空气清爽凉快,悦目快心,只有早起才可以体会到。寒山子说:“早起不在鸡鸣前。”因为寅时初刻,是肺气开始生发的初始,这时正应该酣睡,到了卯时肺气进入大肠,才可以起床。稍微进食些汤饮,到了辰时肺气入胃,才可以吃饭。这个规律一年四季都一样。

盥洗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洗头、洗脸、洗澡三个方面的要点。

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这一点似乎古今有所不同,古人头发较长,而且洗浴条件不是很好,清洗不当就会引起感冒、头痛等问题。现代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洗头变得非常方便,大大减少了感冒、头痛的几率,所以应保持头发清洁。另外,据资料记载,每天用40%的醋水溶液,加热后洗头可防治脱发、头屑过多等问题。

脸部清洗也一样,一天中晨起、饭后、午睡后、黄昏后可以多次洗脸,洗脸应当用热水,以行头面部气血,即使夏天也不能用凉水。洗脸的同时可以对头面部进行环形按摩,以鼻中线附近为起点,向面部两侧后上方按摩,再由眉棱骨向发际由下向上的方向做按摩。

本篇对洗澡的论述颇为详尽,作者认为洗澡会令毛孔开发,耗动真气,老年人不应当经常洗澡,饥饿时腹虚,亦不可洗澡耗气,更不能用辛香性质的药物煎汤洗澡。浴水不可过热,浴时注意避风,浴后一定要赶紧穿衣,可以浴后再用热水洗脸,宣畅头面部气血,过后进一些热食,稍作休息。

盥①,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②,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③,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④。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⑤:“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

【注释】

①盥(ɡuàn):洗手。

②(huì):洗脸。

③栉(zhì):梳理头发。

④头风:中医学病名。指头痛。或指头疮、发脱之类。

⑤《太素经》:全名《太上老君太素经》。作者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以及恬淡虚无的人生观。

【译文】

盥,是洗手的意思。洗头发叫沐,洗脸叫,洗身体叫浴,通称为洗。养生家说:头发应该多梳,不应该多洗。迎着风洗头发,恐怕要患头风病。到了年老头发稀疏,似乎可以不用再洗头发。早晨起床后先洗脸,吃饭后、午睡后、黄昏后,都应该养成洗脸的习惯。颜面是五脏的光华,频繁洗脸是为了使面色光泽美丽。《太素经》说:“手宜常在面。”说的是两手频频摩擦脸面。这两者意思相同。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①,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②:“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③,足垢燂汤请洗④。”燂,温也;潘,淅米汁也⑤,即俗所谓米泔水。

【注释】

①移时:一会儿。

②《内则》:《礼记》篇名。记载家庭主要遵循的礼仪规矩,以及有关饮食制度、养老礼则及一些曾子论孝的文字。

③燂(xún):烧热。潘:淘米汁。

④汤:热水。

⑤淅米:淘米。

【译文】

冬天手发冷,用热水洗手,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温暖,胜过烤火。《礼记·玉藻》说:“每天洗五次手。”大概是说洗手不嫌频繁。又《礼记·内则》说:“每三天准备一次沐浴,其间脸上有污垢就烧淘米汁侍奉洗脸,脚上有污垢就烧热水侍奉洗脚。”燂,温的意思;潘,淘米水的意思,即通常所说的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粱①。”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

【注释】

①稷:粟,小米。粱:即粟中的优良品种。

【译文】

洗脸水不怕过热,热才能通行血气,冷则使血气凝滞,使人脸上没有光泽。夏天井水阴凉寒冷,用来洗手也恐怕会使手颤抖,因为水寒透骨。《礼记·玉藻》说:“洗头发用稷,洗脸用粱。”注:沐稷,用淘洗稷的水洗头发;粱,用淘洗粱的水洗脸,这些都是泔水。泔水能去除污垢,所以用它。能去除污垢的东西很多,古人之所以用这两样,是因为它们能去除污垢而又含有水谷精气,自然比其他东西要好。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①。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

【注释】

①少顷:一会儿。

【译文】

洗澡一定会使毛孔张开,遍及整个身体,如果经常使毛孔张开,就会令人耗散真气。谚语说:“多梳头,少洗浴。”盛夏时也应该间隔三四天,才可以洗浴。洗澡后人体阳气上腾,一定要洗脸,以宣通头面的气机,吃一些东西,休息一会儿后再起床。洗澡的时候容易感受风邪,一定要在密闭的房间里才好。

《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签》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

【译文】

《礼记·内则》说:“间隔五天就可以烧水洗澡。”因为洗澡水不可以太热,温凉要适合自己的身体,所以必须用温水。如果洗澡时间长,洗澡水变冷了,可以另外准备一个大壶贮备热水,放在浴盆旁边,慢慢添加,使全身感到畅快就可以了。《云笈七签》说:“夜晚睡觉时,经常用两手搓摩自己身体,叫做干浴。”

《四时调摄论》曰①:“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人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

【注释】

①《四时调摄论》:明吴球著。吴球,字茭山。括苍(今属浙江)人。曾为御医,善用附子,人称“吴附子”。曾著《诸证辨疑》,或称《诸证辨疑录》。又有《用药玄机》《活人心统》等。

【译文】

《四时调摄论》说:“饥饿时不能洗澡。”意思是腹内空虚时不能再耗损元气。又说:“枸杞煎汤洗澡,可以让人不病不老。”就算没有实在的效果,也不会有什么损伤。至于五枝汤,用桃仁、柳枝之类的东西煎汤洗澡,发汗很厉害,使人的精血耗损。因为下身没有汗,可以用这些汤药来洗脚。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

【译文】

春天和秋天不是洗澡的好时节,如果喜爱清洁,一定要准备洗澡,可以在密闭的屋子里,用大瓷缸盛一半的水,用帐笼罩在上面,然后洗浴。洗完后赶快把衣服穿上,而且多穿衣服保暖,如果稍微感觉冷,恐怕就有感冒的危险。

浴后当风,腠理开①,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②。”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

【注释】

①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yú):语出《论语·先进》。在沂河沐浴,在舞雩台吹风。沂,沂河。东汉郑玄注:“沂水出沂山,在鲁城南,雩坛在其上。”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山东曲阜。

【译文】

洗澡之后迎着风,腠理打开,容易感受风邪。感染后马上就发病的,病邪仅在皮毛,就表现为发热恶寒;如果长久不愈,邪气入里,祸患就很大。所以,风邪本来就应该避开,洗澡之后尤其应该避免。《论语》中说:“在沂水里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这只不过是勇于进取之士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抱负而已,暮春不是洗浴的时候,更何况还迎着风呢!

《清录》载香水洗身诸方①,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记》言沐稷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②:“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③。”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

【注释】

①《清录》:本书《引用书目》谓勿斋撰。宋代有杨至质,字休文,号勿斋。约1247年前后在世。著有《勿斋先生文集》二卷。是否此人,待考。

②藏器:指陈藏器,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大医药学家。著《本草拾遗》十卷,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十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

③疥癣:一种传染性皮肤病,非常刺痒,由疥虫寄生而引起。风痒:中医病名。多由卫虚风邪侵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

【译文】

《清录》中记载有用辛香药物烧汤浸水洗身的一些方药,辛香的味道可以使窍道通利,疏泄元气。但是仅洗浴都怕开发毛孔,如果再用香水使毛孔开发,这样可以吗?我认为:《礼记》中所说洗头用稷,洗脸用粱,而不用稷和粱洗身的原因,是以五谷为贵的意思。凡是上品辛香之药,是大自然的精气酝酿而成,似乎也不应该滥用。陈藏器《本草拾遗》说:“樟木煎汤外洗,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疥癣、风痒。”按:樟木性味辛烈香窜,尤其不可以无缘无故地用来洗澡。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

【译文】

有用砖筑的浴室,用铁锅盛水,洗浴的时候坐在锅里,火在下面烧,可以根据感觉调节温度,不能说不够方便舒适。但曾经听说有人入浴后,锅被坐破,于是坠落到锅底,水和火一起烫伤身体。唉!值得借鉴呀。

饮食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对老年人饮食的一些要求。

老年人的饮食要求可概括为饮食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扰,定为胃患;无论四时,五味之食不可以偏多;夏至以后,秋分以前,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五味皆为人体所需,但淡乃为百味之长;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与其过冷宁愿过热;老年人消化力弱,可以借助“火化”与“口化”,即将食物煮烂和细嚼慢咽,以减轻脾胃的消化负担。量的方面:早饭可饱,午后宜少,晚上更应该少吃,要少食多餐,根据自己情况“量腹节所受”;对饮食要有节制,更不要极饥而食、极渴而饮;食后要及时剔除齿垢,浓茶漱口,不要使甘味留于齿隙。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茶里含有一定量的氟和茶多酚等物质,可以有效保护牙齿,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所以浓茶漱口确实有益牙齿。“过冷宁过热”这句话也要科学分析。吃过热的食物,诸如滚烫的米粥、刚出锅的油条、烧饼,易使口腔黏膜充血,损伤黏膜造成溃疡,破坏黏膜保护口腔的功能。高温烫食对牙龈、牙齿也有害处,它能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病。太烫的食物还会损伤食道黏膜,刺激黏膜增生,留下斑痕和炎症,长久下去还可能引起恶性炎症,如慢性胃炎和食道疾病。医学证明,长期进食过热的食物还会破坏舌面的味蕾,影响人的味觉神经,使人食欲减退。烫食还会诱使食道癌症发生,某些食道癌患者与其平时经常食过热的食物有关。人的口腔和食管正常的温度为36.5℃—37.2℃,其耐热温度仅为50℃—60℃。超过于此,则会造成一定伤害。因此进热食热饮要谨慎。

对于“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这句话主要从五行相克上理解,甘味补脾土,脾主肌肉,土克水,肾属水,肾主骨。所以甘味有益于肉,但不利于骨。这句话有一定局限性,单纯从相克上理解,而忽视了相生关系。甘味具有补益作用,中药中补益性质的药味基本上都具甘味。甘味属土,属脾,脾主肌肉,后天脾土得补,先天肾脏亦得养,骨骼自然强健。因此,此处食甘指不要过量,而非完全不食用甘味。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①,象土之寄也②。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③。”《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④。

【注释】

①四时:四季。

②土之寄:五行配四时,春配酸,夏配苦,秋配辛,冬配咸,各以三个月中的七十二天配之;土则分别寄配四季之末,每季十八天。

③四季:指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

④特:只是。遽:马上。

【译文】

《礼记·内则》说:“凡是调和五味,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味,冬天多咸味,再用滑甘来调节。”注:酸苦辛咸,五行中分别归属于木、火、金、水;多食与四季相应的食物,可以用来补养人体的正气;四季都用滑甘之味来调养,像土寄于四季之末一样。孙思邈说:“春天少吃酸味,多吃甘味;夏天少吃苦味,多吃辛味;秋天少吃辛味,多吃酸味;冬天少吃咸味,多吃苦味;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要少吃甘味,多吃咸味。”《礼记·内则》的用意在于趁旺气增补,孙思邈的用意在于扶助衰弱之气。总之,无论四季中的哪一季,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不可以偏多。《抱朴子》说:“酸味食物吃多了伤脾,苦味食物吃多了伤肺,辛味食物吃多了伤肝,咸味食物吃多了伤心,甘味食物吃多了伤肾。”这是五味克伐五脏,是五行之间本来就存在的道理。以上所说的伤,当时往往不能马上察觉到。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①:“有如木烬成灰,漉灰得卤②,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③,故肾中亦有真火。

【注释】

①《泰西水法》: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本书是一部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重要著作。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有《农政全书》等。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漉(lù):液体慢慢地渗下,滤过。卤:盐卤。

③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八经卦中坎卦坎画为,上下均为阴爻“--”,中为阳爻“—”。阴为水之象,阳为火之象。故云坎卦是水含火性之象。玩,玩味,揣摩。

【译文】

所有食物都不能少了咸味,只是少加咸味使它变淡一点,淡味使食物的真实性味都能保留。常常见到多食咸味的食物就会渴,咸味属水,水性润下,为什么反而导致口渴呢?《黄帝内经》说血与咸味相遇,血液就凝结,凝结之后血液就生燥,这个意思好像没有讲述明白。《泰西水法》说:“比如木烧尽后成灰,灰滤过以后得到盐卤,可知咸味由火所生,所以卤水不结冰。”我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火极反而味咸,咸极反而生渴。又琢磨坎卦中画阳爻,这便是水中含火的形象,所以肾中也含有真火。

《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①,脂、膏以膏之②。”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③。

【注释】

①堇(jǐn):堇草。根如荠,叶如细柳,蒸食之甘。荁(huán):一种草本植物,古人用以调味。枌(fén):榆之皮色白者为枌。榆荚可食,亦可为酱。免(wèn):物之新生、稚弱者。薧(kǎo):干的、腌制的。亦指干的或腌制的食物。滫瀡(xiǔ suǐ):古时调和食物的一种方法。用植物淀粉拌和食物,使柔软爽滑。

②脂、膏:动植物所含的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③服食:吃食物。药饵:药物。

【译文】

《礼记·内则》说:“用大枣、板栗、饴糖、蜂蜜,使父母吃甘甜的食物;用堇、荁、枌、榆、或新鲜之物,或晒干之物,加淀粉搅拌,使父母吃到柔滑的食物;多用脂肪类食物,使父母得到滋养。”我认为:脾胃得甘味使脾性和悦,得润滑之物使脾阳舒展,得油脂以补益脾阴。三个“之”字都是针对脾脏而言。古人养老调理脾胃的方法,饮食即当做药物。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①。”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

【注释】

①风疟: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至秋而发。症见烦躁、头痛、恶风、自汗、先热后寒等。

【译文】

《抱朴子》说:“热的食物损伤骨骼,冷的食物损伤肺脏,热的程度不要达到灼伤口唇,冷的程度不要达到冰冻牙齿。”又说:“冷热食物都有,应该先吃热的食物,后吃冷的食物。”我认为:食物的冷热,应该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但是过于冷不如过于热,比如夏天阴气潜伏在人体内部,阳气张扬于外,热的食物能微微发汗也很好。《黄帝内经》说:“夏季暑天不出汗的,秋天就会患风疟病。”汗由气化而来,是表里畅通或闭塞的征验。

《卫生录》曰①:“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当旺之时,不可犯以物之死气。”但凡物总无活食之理,其说太泥。《玉枢微旨》曰②:“春不食肺,夏不食肾,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谓不食其所受克。此说理犹可通。

【注释】

①《卫生录》:唐施肩吾著。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华阳真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著有《西山集》《辨疑论》等。

②《玉枢微旨》:作者不详。

【译文】

《卫生录》说:“春天不吃动物的肝脏,夏天不吃动物的心脏,秋天不吃动物的肺脏,冬天不吃动物的肾脏,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不吃动物的脾脏。五脏之气应季正旺的时候,不能用死亡动物内脏的死气来触犯它。”但是凡是食物,总没有活吃的道理,这种说法太过拘泥。《玉枢微旨》说:“春天不吃动物的肺脏,夏天不吃动物的肾脏,秋天不吃动物的心脏,冬天不吃动物的脾脏,每个季节最后十八天不吃动物的肝脏。”这说的是不吃与季节五行属性相克的动物内脏。这种说法道理上还可以通。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①:“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

【注释】

①《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东汉班固等编撰。记录章帝建初四年(79)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结果。《白虎通》所蕴含的思想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和扩大,也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

【译文】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界暑天阳热渐渐炽烈,体内微弱的阴气刚刚萌生,这是最应该调理脾胃的时候,不要吃肥甘味浓的食物。《黄帝内经》说:“味道厚重属阴,味道淡薄属阳;味道厚重则能泻下,味道淡薄则能通利。”另外,瓜果、生冷等东西也应该慎用。胃喜欢温暖,胃得暖则舒散;冷则凝滞,凝滞则胃先受伤,脾就不健运。《白虎通》说:“胃是与脾脏相表里的腑,脾受气于胃。”

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译文】

午前是生发之气为主,午后是肃杀之气为主。佛教有过了中午不再吃饭的说法,意思是避开肃杀之气。《黄帝内经》说:“太阳在天空正中而阳气隆盛,太阳西落而阳气虚衰。”所以早饭可以吃饱,午后就应该少吃,到了晚上就更应该让肠胃空虚。

应璩《三叟诗》云①:“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②。”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

【注释】

①应璩(qú,190—252):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三叟诗》:“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内中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②努力加餐饭: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应璩写的《三叟诗》说:“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两个字最妙。或多或少,不是别人能知道的,必须自己衡量。要做到“节”,必须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宁愿少,也不要过多。又有古诗说:“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少饭量就已经足够了,增加就一定扰动胃气,更何况努力增加就一定会觉得勉强,即使一顿饭可以加量,以后一定不能继续增加,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①,沦浃肌髓②。《抱朴子》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注释】

①冲和之气:指真气、元气。冲和,语本《老子·四十二章》:“冲气以为和。”

②沦浃(jiā)肌髓:深深地浸入肌肉和骨髓。浃,浸透,融合。

【译文】

不要到非常饥饿的时候才吃东西,吃饭也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到非常渴的时候才喝水,喝水也不要喝得过多。只要使腹内不空虚,真气就会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抱朴子》说:“吃饭要分多顿,量要少,不要又快又多。”深得此意。凡是饮食总应以少为有益,脾容易消磨运化,才可以化为精液,否则大补的食物,吃多了反而使脾胃受伤,所以说少吃才可以保养脾脏。

《洞微经》曰:“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藉于谷①,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

【注释】

①藉:凭借。

【译文】

《洞微经》说:“过于饥饿伤脾,吃得过饱伤气。”因为脾脏要借助于水谷之气得以补养,饥饿则脾没有东西来运化而虚损;气运转于脾,吃得过饱,脾脏就过于充实而使气机滞碍。所以,在感觉饥饿前吃东西,可以补养脾脏;食物不使脾脏过于充实,可以滋养脾气。

华佗食论》曰①:“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②,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注释】

①《华佗食论》:假托华佗之名而作,作者不详。

②市脯:买来的肉。消石:又叫火硝、甲硝石,是一种强氧化剂。味苦、咸,性温,有毒。有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的功效。

【译文】

《华佗食论》说:“食物有三种化法:第一种火化,用火把食物煮烂;第二种口化,用嘴细细咀嚼;第三种腹化,食物进入胃里自行消化。”老年人只有借助火化,脾胃消磨运化容易,输布全身的水谷精微也就多。至于市场里买来的肉,里面常常加有硝石,目的是为了加速它的糜烂,这种制法虽然也是火化,不能经常食用,经常食用恐怕会削弱胃气。

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道德经》曰①:“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谓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顿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

【注释】

①《道德经》:即《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译文】

水里和陆地上的食物,虽然珍稀而味美全都具备,但每次食用不可过杂,过杂五味就相互干扰,必定会得胃病。《道德经》说:“五味令人口爽。”“爽”是失的意思,说的是嘴巴不能品尝到纯正的味道。不如按次序分顿品尝这些美味,就可以得到各自纯正的味道,适宜于口,也适宜于胃。

食后微滓留齿隙,最为齿累。以柳木削签,剔除务净,虎须尤妙。再煎浓茶,候冷连漱以荡之。韦庄诗①:“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②。”东坡云③:“齿性便苦④。”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作⑤。公孙尼子曰⑥:“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也。”齿为肾之骨。

【注释】

①韦庄(836—910):字端己,谥文靖。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有《浣花集》。

②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意思是从瓶子中倾泻出的水如白绢色,漱口时口中发出的声音像是泉水声。见韦庄《酒渴爱江清》诗:“酒渴何方疗,江波一掬清。泻瓯如练色,漱齿作泉声。味带他山雪,光含白露精。只应千古后,长称伯伦情。”练,白绢。

③东坡: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皆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

④齿性便苦:出自苏轼《漱茶说》。《苏轼文集》作“齿便漱濯”。

⑤(nì):小虫。中医指虫咬的病。

⑥公孙尼子:孔子再传弟子。

【译文】

饮食后微小的渣滓留在牙齿缝隙,最损伤牙齿。把柳木削成牙签,用来剔除渣滓,一定要把渣滓剔除干净,用虎须更好。再煎浓茶,等茶凉之后,用茶连续漱口,荡涤这些渣滓。韦庄诗:“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苏东坡说:“苦味有利于牙齿。”如果吃了甘甜的食物,更应该漱口。常常见到还没有年迈牙齿就缺落的人,这是因为甘味留在牙齿上,慢慢开始生虫。公孙尼子说:“吃甘味的食物,对于肉有利,而对于骨不利。”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食物

【题解】

本篇作者列举了食用米、粥、茶、酒、烟草、腌菜等几种食物的宜忌。

作者认为新米较陈米好,新米微炒松而易化,兼能开胃。现代营养学观点也认为,食物或粮食放置的时间越久,营养流失越多,口味也越差,所以煮粥要用新米,而且常与莲肉、芡实、薏苡仁同煮。

喝茶能解渴也能致渴,清晨不能饮茶,茶如果喝得过多,也会导致面黄、睡眠减少等问题。现代研究表明,早上空腹饮茶会引起胃肠不适,刺激胃肠分泌胃液,进而损坏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

饮酒以午后为宜,黄昏后不能饮酒。酒的种类中,米酒最好,曲酒次之,烧酒不能喝。医学实践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会因饮酒而使病情加重,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老年人,应该禁止饮用任何酒类。若在服药期间饮酒,酒精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常常会降低治疗效果。

烟草性味辛燥,吸烟过多会导致舌苔黄黑、饮食无味,清晨更不能吸烟。

腌菜之属,每食所需,本非一类,人各有宜。

作者还认为,诸食物皆可用蒸露法,堪为饮食之助。因为物之精液,全在气味,其质尽糟粕。

最后,作者告诫老年人,应该自己去考察各种本草类书籍,根据自己的体质、禀赋的不同来选择食物。

《本草》谓:饭以陈米为佳,新米动气发病。窃意胃弱难化则有之,滋润香甘,莫如新粒。且有食陈难化,食新转觉易化,盖脾悦则健也。须以白米悬檐下,作经年之用,色白如新。或微炒,其松不异陈米,香更过焉。或煮饭,晒干重煮,或水浸冰之,风干再煮,俱加松软。至煮则无嫌过熟,昌黎诗所谓“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也①。凡煮白米,宜紧火,候熟,开锅即食;陈米、炒米宜缓火,熟后有顷,俟收湿气则发松透里。

【注释】

①昌黎:指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出自韩愈《赠刘师服》:“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余谁更数?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余。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检点形骸外?巨缗东钓傥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呞(shī),牛反刍。

【译文】

《本草》书里说:煮饭用积年的旧米为好,新米容易耗散人体正气,导致疾病。我认为脾胃虚弱的人难以消化新米的情况是有的,但要论米的滋润香甜,旧米就比不上新米了。而且食用旧米难以消化,食用新米反而觉得容易消化,因为脾胃舒畅也就健运了。应该把白米悬挂在屋檐下,经过一年后再使用,这样旧米就会色白如新米。或者微微翻炒,新米饭松软和陈米饭一样,但香味更胜陈米饭。或者先煮成饭,晒干再煮,或者用水浸泡使其冰冷,风干后再煮,这样都会使饭更加松软。至于煮的时候则不怕过熟。韩愈诗里所说的“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就是这个意思。凡是煮白米,应该用急火,等到熟的时候,打开锅盖即刻食用;煮陈米、炒米应该用缓火,熟了之后等待一会儿再食用,这是为了等待陈米里的湿气被吸收干净,这样煮出来的米饭里外都松软。

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乐天诗:“粥美尝新米①。”凿之必精,淅之必净,煮之必烂。厚曰②,薄曰酏③。常食薄乃适口,厚则转觉味淡,易于生厌。又粥内加他物同煮,其方颇多,另载末卷。《一家言》曰④:“煮饭勿以水多而减,煮粥勿以水少而添,方得粥饭正味。”

【注释】

①粥美尝新米:出自白居易诗《自咏老身示诸家属》:“寿及七十五,俸霑五十千。夫妻皆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把背向阳眠。”

②(zhān):稠粥。

③酏(yǐ):稀粥。

④《一家言》:即《笠翁一家言全集》,清李渔著,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李渔(1610—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兰溪(今属浙江)人,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清初戏曲家。著述丰富,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等。

【译文】

煮粥用新米,香甜可口,利于消化。白居易诗说:“粥美尝新米。”舂米一定要精细,淘米一定要干净,煮粥一定要煮烂。稠粥叫,稀粥叫酏。经常食用稀粥才适合口味,如果常食用稠粥,反而会觉得粥的味道寡淡,容易产生厌恶的心理。又,在粥里加入其他东西一起煮,这样的方法很多,另外记载在末尾的一卷。《笠翁一家言》里说:“煮饭不要因为水多而刻意减少,煮粥也不要因为水少而刻意添加,这样才能有粥和饭的纯正味道。”

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故耳。卢仝七碗①,乃愈饮愈渴,非茶量佳也。《内经》谓:“少饮不病喘渴②。”《华佗食论》曰:“苦茶久食益意思。”恐不足据。多饮面黄,亦少睡。魏仲先《谢友人惠茶诗》云③:“不敢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④。”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若清晨饮茶,东坡谓:直入肾经,乃引贼入门也。茶品非一,近地可觅者,武夷、六安为尚⑤。

【注释】

①卢仝(tónɡ,?—835):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诗人。有《玉川子诗集》。卢仝有茶癖,还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七碗:指“七碗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②少饮不病喘渴:见《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喘渴,亦作“喘喝”,指喘而有声。

③魏仲先:即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自筑草堂于郊野,读书咏诗,弹琴戏鹤于其间,不求仕进。

④不敢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出自魏野《谢长安孙舍人寄惠蜀笺并茶》二首其一:“谁将新茗寄柴扉,京兆孙家小紫微。鼎是舒州烹始称,瓯除越国贮皆非。卢仝诗里功堪比,陆羽经中法可依。不敢频尝无别意,却嫌睡少梦君稀。”

⑤武夷:指福建武夷山。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尚:上。

【译文】

茶可以解渴,也能导致口渴,这是因为茶能荡涤人的精液的缘故。卢仝七碗茶,越喝越渴,不是他的茶量好。《黄帝内经》说:“少量饮茶不患喘息之病。”《华佗食论》说:“久喝苦茶对人的思维能力有益。”恐怕没有足够的根据。多喝茶面色黄,睡眠也减少。魏仲先的《谢友人惠茶诗》说:“不敢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只有在饭后饮茶,可以消除肥甘浓厚的味道。如果清晨饮茶,苏东坡说:茶的苦寒之性会直入肾经,这是引贼入门。茶的种类很多,近处可以找到的,以武夷、六安的茶叶为上等。

《诗·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①。”《书·酒诰》云②:“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③。”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时伤于酒,老必戒。即素不病酒,黄昏后亦不宜饮,惟宜午后饮之,借以宣导血脉。古人饮酒,每在食后。《仪礼》谓之酳④。注云:“酳者,演安其食也。”今世俗筵宴,饱食竣,复设小碟以侑酒⑤,其犹存古之意与?米酒为佳,曲酒次之,俱取陈窨多年者⑥。烧酒纯阳,消烁真阴,当戒。

【注释】

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制作这些春酒,以祈求长辈长寿。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介,佐助。眉寿,长寿。

②《书·酒诰》:指《尚书·酒诰》。《尚书》最早书名为《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③“厥父母庆”几句:意谓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庆,高兴。洗,洁净,此指准备。腆(tiǎn),丰盛。致,得到。

④《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酳(yìn):吃东西后用酒漱口。古代宴会或祭祀时的一种礼节。

⑤侑(yòu):佐助。

⑥窨(yìn):窖藏,深藏。

【译文】

《诗经·豳风》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尚书·酒诰》说:“他的父母高兴,自洁其身,然后制作美好丰盛的膳食,就可以饮酒。”老年人固然适合饮酒,但少年时饮酒过量而受伤,到老年一定要戒掉。即便从来都没有被酒所伤,黄昏后也不宜饮酒,只有在午后适宜饮酒,借助酒力来宣发疏通血脉。古人饮酒,常在吃完饭以后。《仪礼》叫做酳。注:“酳者,进一步安享其饮食。”现在世俗的宴会酒席,吃饱以后,再摆上几碟小菜以助酒兴,这大概还保存有古人的意思吧?米酒最好,曲酒次之,都取藏在地窖里的多年陈酒。烧酒纯阳之性,消损真阴,应当戒饮。

烟草,据姚旅《露书》①,产吕宋②,名淡葩菰③。《本草》不载,《备要》增入④,其说却未明确。愚按:烟草味辛性燥,熏灼耗精液。其下咽也,肺胃受之,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之能,一入心窍,便昏昏如醉矣。清晨饮食未入口,宜慎。笃嗜者甚至舌胎黄黑,饮食少味。方书无治法,食猪羊油可愈,润其燥也。有制水烟壶,隔水吸之者;有令人口喷,以口接之者。畏其熏灼,仍难捐弃,故又名相思草。《蚓庵琐语》曰⑤:“边上人寒疾,非烟不治,至以匹马易烟一斤。”明崇祯癸未⑥,禁民私售,则烟之能御寒信矣。盛夏自当强制。

【注释】

①姚旅:字园客。莆田(今属福建)人。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后游学于四方,晚年潜心著述,有《露书》刊行于世。《露书》: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当地人记当地事的一部类书。共十四卷。杂举经传,旁证俗说,取名东汉王充所谓“口务明言,笔务露文”之意,名曰《露书》。

②吕宋: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又以吕宋为菲律宾之通称。

③淡葩菰:tobacco(烟草)的音译。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烟草最早源于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后由水手带到欧洲,大约十六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④《备要》:指《本草备要》,清汪昂撰。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入门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入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四百余幅。汪昂(1615—约1694),字讱庵。休宁(今属安徽)人。编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

⑤《蚓庵琐语》:清李玉逋撰。记明末及清朝初期乡里见闻,谈论怪异事件居多。李玉逋,字肱枕。嘉兴(今属浙江)人。少时习儒业,屡试不第,遂作小说自娱。

⑥崇祯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

【译文】

烟草,据姚旅《露书》记载,产于吕宋,名叫淡葩菰。《本草》没有记载,《本草备要》增入,但其中的说法却不太明确。我认为:烟草味辛性燥,熏灼消耗精液。下咽之后,肺胃承受烟草的辛燥之性,有御寒、解雾、除秽、消减油腻的功能,一旦进入心窍,就昏昏如醉了。清晨还没饮食,应当谨慎不要吸烟。特别喜好吸烟的人舌苔甚至会呈黄黑色,而且饮食无味。方书中没有记载治法,吃猪羊油可愈,因为猪羊油可以滋润烟草的干燥。有的制造水烟壶,隔水吸烟;也有的让人用口喷,以口接纳。这都是畏惧烟的熏灼,但仍然戒除不掉,所以烟草又叫相思草。《蚓庵琐语》说:“边塞上的人得了寒病,非烟草不能治,以至于用一匹马交换一斤烟。”明朝崇祯癸未年,朝廷禁止民间私自出售,所以烟草能御寒确实是可信的。但盛夏时自然应当克制吸烟。

菹菜之属①,每食所需,本非一类,人各有宜。文王嗜菖薥②,孔子不撤姜食,皆审其所宜,故取之,非仅曰菖可益聪,姜可通神明也③。按:菖薥即菖蒲菹。《遁庵秘录》有种石菖蒲法④:以辰砂捶末代泥⑤,候其生发,采根食之,不必定作菹也。利窍兼可镇心,据云能治不寐,极为神妙之品。

【注释】

①菹(zū)菜:酸菜,腌菜。

②菖薥(zhú):又作“菖歜(zàn)”,用菖蒲根切后制成的腌制品。

③通神明:指通达神明之府,使心智聪明。《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④《遁庵秘录》:作者不详。石菖蒲:味辛,性微温。入心、肝、脾经。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等功效。

⑤辰砂:矿物名。色鲜红,俗称朱砂、丹砂。以湖南辰州(治今湖南沅陵)所产最佳,故名。中医学上用为安神、定惊药。

【译文】

酸菜之类的腌制菜,每顿饭都需要,但它们都不是一类,各人有各人适宜的口味。周文王爱吃菖薥,孔子每顿饭要吃姜,都是考虑自己所适合的,所以取用,并不是说只有菖蒲可以增强听力,姜可以增强人的智慧。按:菖薥,就是菖蒲制成的腌菜。《遁庵秘录》记载有种石菖蒲的方法:把辰砂捶成粉末代替泥土,等石菖蒲生长发芽,采根食用,不一定要制成腌菜。菖蒲通利窍道,也可以镇静安神,据说能治疗失眠,是非常神妙的食品。

蒸露法同烧酒。诸物皆可蒸,堪为饮食之助。盖物之精液,全在气味,其质尽糟粕耳。犹之饮食入胃,精气上输于肺,宣布诸藏,糟粕归于大肠,与蒸露等。故蒸露之性,虽随物而异,能升腾清阳之气,其取益一也。如稻米露发舒胃阳,可代汤饮,病后尤宜。他如藿香、薄荷之类,俱宜蒸取露用。《泰西水法》曰:“西国药肆中①,大半是药露,持方诣肆②,和露付之。”则方药亦可蒸露也。须预办蒸器,随物蒸用。

【注释】

①药肆:药铺。

②诣:到达。

【译文】

蒸露法和烧酒一样。各种食物都可以蒸,可以作为饮食的辅助。因为食物的精华都在气味,它的有形之质都是糟粕。犹如饮食进入胃中,水谷精气上输到肺,然后宣发布散到各个脏腑,糟粕归入大肠,和蒸露一个道理。所以蒸露的性质,虽然随食物的不同而异,但是能升腾清阳之气,它的作用是一样的。比如稻米露生发舒展胃阳,可以代替汤饮,病后特别适合。其他的比如藿香、薄荷之类,都适宜蒸取露使用。《泰西水法》说:“西方国家药店里,一大半都是药露,拿着药方到药店,抓药的人就拿各种药露给你。”这说明方药也可以蒸露。只是必须预先置办蒸器,加入药物蒸露使用。

水陆飞走诸食物,备载《本草》,可考而知。但据其所采论说,试之不尽获验。张文潜诗云①:“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②。”是岂人之禀气不同,遂使所投亦异耶?当以身体察,各随禀气所宜而食之,则庶几矣。

【注释】

①张文潜:即张耒,字文潜。

②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九《〈本草〉误》谓:张文潜好食蟹,晚苦风痹,然嗜蟹如故,至剔其肉,满贮巨杯而食之。尝作诗云:“世言蟹毒甚,过食风乃乘。风淫为末疾,能败股与肱。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筋绝不可理,蟹续牢如。骨萎用蟹补,可使无骞崩。凡风待火出,热甚风乃腾。中炎若遇蟹,其快如霜冰。俗传未必妄,但恐殊爱憎。《本草》起东汉,要之出贤能。虽失谅不远,尧跖终殊称。书生自信书,俚说徒营营。”凭,依据。

【译文】

水里和陆地上的飞禽、走兽等各种食物,详备地记载于《本草》,可以考察而知。但根据它所采录的论说,试用并不完全应验。张文潜的诗说:“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难道是人的禀赋不同,才使所服用的药物效果也不一样吗?应该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察,选择适合自己禀赋、体质的药物来食用,就差不多有效了。

散步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老年人闲暇散步时的一些宜忌。

老年人常常久坐,不爱运动,往往就会有气血运行不畅的毛病,而散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平时无事,室内可时时缓步;散步前,先行立功诸法(导引功法见于卷二),活动一下筋骨;散步时,不能和别人说话聊天,否则容易耗气伤体;散步,要做到散而不拘,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偶尔步欲稍远,须自揣足力,毋勉强;春探梅,秋访菊,最是雅事,但切忌乘兴纵步、疲劳而归;散步过后,可以小睡一会儿,喝点热的汤饮。

散步是一种有氧运动,需要持之以恒才有好的效果,特别是饭后可以缓行百步,有利于脾胃消化、脉络流通。

坐久则络脉滞①。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兼增足力。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②,筋挛日益加懒,偶展数武③,便苦气乏,难免久坐伤肉之弊。

【注释】

①络脉:中医指人体由经脉分出的大小分支。

②筋挛:中医病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拘急,不能舒转自如。

③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译文】

坐的时间久了,脉络就瘀滞。平时没什么事,就在室内时常缓缓步行。绕圈行走数十圈,使筋脉、骨骼活动,脉络才能流行通畅。这样做久习惯了,步行可以逐渐增加至千百步,同时能增强脚力。步主筋,行走则筋脉舒展,四肢轻健,懒惰不愿步行,则筋脉拘急,筋脉拘急又越来越懒,偶尔走几步,便会觉得气乏,难免有久坐伤肉的弊端。

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立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曰①:“安燕而气血不惰②。”此之谓也。

【注释】

①《荀子》: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荀子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②安燕:安闲。燕,通“宴”。安闲,安乐。惰:困乏,衰败。

【译文】

想要步行,先站立起来,整理衣服,安定呼吸,参照立功的各种方法,慢慢练习一遍立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从容地展开步伐,就可以精力充沛,倍感清爽矫健。《荀子》说:“安闲自在,气血就不会衰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蠡海集》曰:“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故步所以动之。”《琅嬛记》曰①:“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消摇②。”

【注释】

①《琅嬛记》:元伊士珍撰。本书是一部汇集奇闻异事的小说,内容多荒诞无稽,也有许多文人轶事。伊士珍,生平事迹不详。

②消摇:即逍遥。悠闲自得貌。

【译文】

吃饭后食物停留在胃里,一定要缓慢行走数百步,使胃气布散,输送于脾,则胃部磨运就更容易使食物消化。《蠡海集》说:“脾与胃五行都属土,土地耕锄才能生长农作物,土地不耕锄则成为荒土,所以散步使脾胃活动。”《琅嬛记》说:“古代的老人,饭后一定要散步,想要通过摇动身体来消化食物,所以后人把散步当做逍遥。”

《遵生笺》曰①:“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否则令人失气。”谓行步则动气,复开口以发之,气遂断续而失调也。虽非关要②,寝食而外不可言语,亦须添此一节。

【注释】

①《遵生笺》:即《遵生八笺》,明高濂撰,养生专著。全书二十卷,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内容广博,切于实用。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所作传奇剧本有《玉簪记》《节孝记》。其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集大成之作。

②关要:指关键和要害。

【译文】

《遵生八笺》说:“凡是行走的时候,不要和别人说话。想要说话,必须停住脚步,否则使人元气耗散。”意思是走路已经耗散元气,又开口说话使元气发越,于是呼吸之气就断断续续而失调了。虽然这不是非常重要,但除吃饭和睡觉不能说话以外,也应该加上这条禁忌。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①。《南华经》曰:“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注释】

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白云流水如闲步:出自卢纶诗《过仙游寺》:“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

【译文】

所谓的散步,就是闲散而不拘束的意思。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必须要有一种闲暇自如的状态,正如卢纶的诗“白云流水如闲步”一样。《南华经》说:“水的本性不污染的话是清澈的,如果郁闭不流动,也不能清澈。”这是保养精神的方法,散步就是用来保养精神的。

偶尔步欲少远,须自揣足力,毋勉强。更命小舟相随,步出可以舟回,或舟出而步回,随其意之所便。既回,即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元微之诗云①:“俛还移步,持疑又省躬②。”即未免涉于勉强矣。

【注释】

①元微之:指元稹(779—831),字微之。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②俛(mǐn miǎn)还移步,持疑又省躬:出自元稹《春六十韵》。俛,同“黾勉”。努力。持疑,犹豫,迟疑。省躬,反躬自省。

【译文】

偶尔想往稍微远的地方散步,需要估计自己的脚力,不要勉强。可以让小舟跟随在后,步行出门,乘舟返回,或者乘舟出门,步行返回,按照感觉,怎么舒适就怎么做。回到家后,马上在便榻上休息片刻,并且喝些汤饮,以调和体内之气。元稹的诗说:“俛还移步,持疑又省躬。”这就未免太过勉强了。

春探梅,秋访菊,最是雅事。风日晴和之时,偕二三老友,榰筇里许①,安步亦可当车。所戒者,乘兴纵步,一时客气为主②,相忘疲困,坐定始觉受伤,悔已无及。

【注释】

①榰(zhī):支撑。筇(qiónɡ):可以做手杖的一种竹子。许:左右。

②客气:一时的意气。

【译文】

春天访梅,秋天赏菊,是非常优雅的事。风和日丽的时候,偕同两三位老朋友,扶着手杖走一里左右,从容地行走可以代替乘车。应该禁忌的是,趁着兴致,迈开大步,一时意气为主,忘记了疲倦,坐下来才觉得身体受伤,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昼卧

【题解】

本篇介绍昼卧的要领。

作者认为老年人气血衰弱,如果运动时间过久,气道反而滞涩,所以要用睡眠来调节。身体中各系统的运作有周期性,而睡眠是身体各系统休息的大好时机。午睡是调整身体阴阳、焕发精神、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手段。冬天午睡时要用薄被覆盖下身,温暖潜长的微阳;长夏午睡醒后要喝些热的汤饮,助阳气宣达;睡醒后都要用热水洗脸,这样可以使精神倍增;坐而假寐比躺下睡觉更好,可以代替就枕而卧;老年人往往夜晚反而睡眠不佳,可以白天小睡,晚上再睡,分而二之,可补晚上睡眠之不足。

午后坐久微倦,不可便榻即眠,必就卧室安枕。移时或醒或寐,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左传》医和之言曰①:“晦淫惑疾②。”注:“寝过节则惑乱。”既起,以热水洗面,则眼光倍爽,加薄绵衣暖其背,则肢体俱觉轻健,乐天诗所谓“一觉闲眠百病消”也③。三伏时或眠便榻,另设帐,窗户俱必密闭。

【注释】

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悼公四年(前464)的春秋史事。医和:秦国名医,名和。

②晦淫:谓晏寝过度。惑疾:心智迷乱之病。

③一觉闲眠百病消:出自白居易《闲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译文】

午后坐久了,微有倦意,不可以在便榻上睡觉,必须到卧室里舒服地睡觉。一会儿或醒或睡,任其自然,想要起就起,不要留恋。《左传》里医和说:“晏寝过度,心神惑乱。”杜预注:“睡觉超过节度,心神就迷惑混乱。”起床后,用热水洗脸,眼睛就会倍加明亮,穿上薄的绵衣温暖背部,四肢和躯体就都会觉得轻健,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一觉闲眠百病消。”三伏天的时候,如果在便榻上睡觉,要另外设置床帐,窗户都必须密封。

冬月昼卧,当以薄被覆其下体。此时微阳潜长,必温暖以养之。血气本喜温而恶寒,何况冬月?如不以被覆,及起,定觉神色偃蹇①,遍体加冷,阳微弗胜阴凝也。

【注释】

①偃蹇(yǎn jiǎn):困顿疲乏。

【译文】

冬天白天睡觉,应该用薄被子覆盖下身。这个时令的特点是微弱的阳气慢慢生发壮大,必须用温暖来长养微弱的阳气。血气本来就喜温恶寒,更何况在冬天?如果不用被子覆盖,到了起床的时候,一定会感觉神色困倦,全身发冷,这是阳气微弱,不能战胜阴寒的原因。

长夏昼卧,醒后即进热饮,以助阳气,如得微汗亦妙。夏为阳极之候,昼宜动,而卧则反静,宣达之所以顺时①。

【注释】

①宣达:宣散。

【译文】

长夏白天睡觉,醒后马上喝热的饮料,以助长阳气,如果能微微出汗就更好。夏天是阳气极盛的时候,白天宜动,睡觉就反而要安静了,宣散阳气要顺应时节。

欧阳公曰①:“介甫尝云:夏月昼卧,方枕为佳,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老年虽不宜受冷,首为阳,不可令热,况长夏昼卧?枕虽末节,亦取所宜。

【注释】

①欧阳公:指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译文】

欧阳修说:“王安石曾经说过:夏天白天睡觉,用方形的枕头最好,睡的时间久了,热气蒸腾,枕头发热,就转到凉的一面。”老年人虽然不应该受冷,但头部属阳,不能让它过热,更何况长夏时白天睡觉?枕头的使用虽然属于小事情,但也应该选取适宜的。

《天禄识余》云①:“李黄门以午睡为摊饭②。”放翁诗:“摊饭横眠梦蝶床③。”此惟年壮胃强方可。老年胃气既弱,运动尚虑停滞,必待食久既化,胸膈宽然,未倦犹弗卧,少倦亟就枕,过此恐又不成寐矣。

【注释】

①《天禄识余》:清高士奇撰。杂采宋明小说以及关于逸闻、琐事之类的著作缀缉而成。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江村销夏录》等。

②李黄门:不详。黄门,官名,为非宦者充任的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官的简称。

③摊饭横眠梦蝶床:出自陆游《春晚村居杂赋绝句》之五:“浇书满把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莫笑山翁见机晚,也胜朝市一生忙。”自注:“东坡先生谓晨饮为浇书,李黄门谓午睡为摊饭。”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译文】

《天禄识余》说:“李黄门把午睡称为摊饭。”陆游诗说:“摊饭横眠梦蝶床。”这只有年轻力壮,胃受纳强才可以。老年人胃气已经衰弱,运动都怕胃气停滞,一定要等吃完饭很久,食物消化后,胸膈觉得宽松,没有感觉疲倦就不要睡,稍微困倦就马上睡觉,过了这个时候,恐怕又睡不着了。

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受益。然有坐不能寐者,但使缄其口,闭其目,收摄其心神,休息片时,足当昼眠,亦堪遣日。乐天诗云:“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①?”此真老年闲寂之况。

【注释】

①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出自白居易《昼寝》:“坐整白单衣,起穿黄草屦。朝餐盥漱毕,徐下阶前步。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院静地阴阴,鸟鸣新叶树。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译文】

坐着稍稍打盹,醒来时更加觉得神清气爽,与枕着枕头躺在床上睡觉相比,对身体更有益。但有的人坐着睡不着,只要让他闭上嘴巴不说话,闭上眼睛,收敛摄持住心神,休息一会儿,完全可以抵得上昼眠,也可以消遣时间。白居易诗说:“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这真是老年人空闲寂寞的写照。

当昼即寝,既寝而起,入夜复寝,一昼夜间,寝兴分而二之。盖老年气弱,运动久则气道涩,故寝以节之。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东坡诗云:“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①。”若少壮阳气方盛,昼寝反令目昏头重,阳亢也。

【注释】

①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出自苏轼《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何人可复间季孟,与子不妨中圣贤。卜筑君方淮上郡,归心我已剑南川。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

【译文】

白天睡觉,睡醒后起床,进入夜间又睡,一昼夜之间,睡觉起床分为两次。因为老年人气虚,运动时间久了,气道就滞涩,所以用睡觉来调节。每天到了午时,阳气逐渐消退,稍微休息一会儿可以养阳;到了子时,阳气逐渐生长,熟睡可以养阴。苏东坡诗说:“此身正似蚕将老,更尽春光一再眠。”如果少年阳气正是旺盛的时候,白天睡觉反而会使眼睛昏花,头脑困重,这是阳气亢盛的缘故。

夜坐

【题解】

本篇讨论夜坐,即助晚上安寝之法。

黄昏之后,夜晚睡觉之前,作者主张塞聪掩明,屏除杂念夜坐。主要要求是:灯光不能太强;不可谈笑风生;睡前不能进饮食;户外赏月,夏天纳凉,要严格注意防寒。作者还提出了夜坐的操纵二法:凝神静坐与绕室千步。一个是以静求静,一个是以动求静。

“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此句最为精警。现代社会夜生活丰富多彩,似乎很难再做到这种以静求静的夜坐,但所做的事只要不使神气浮动、神明淆乱便可。比如:夜晚打牌、下棋、过度地思考问题、剧烈地运动等都不适宜。文中提到的睡前稍微在屋里走动,以动求静的方法可以一试,但切忌过度劳累。

日未出而既醒,夜方阑而不寐①,老年恒有之。黄昏时如辄就寝,则愈不能寐,必坐有顷。坐时先调息以定气,塞聪掩明,屏除杂想;或行坐功运动一番坐功见二卷《导引》内。《亢仓子》曰②:“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夜坐如此,即安睡之妙诀。

【注释】

①阑:将尽。

②《亢仓子》:即《庚桑子》,或称《亢桑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本书以论道为中心,多方发挥老子思想。《庄子·庚桑楚》称庚桑子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

【译文】

太阳还没有升起就已经睡醒,夜已深却睡不着,老年人常有这种情况。黄昏的时候如果立即睡觉,夜晚就会更加不能入睡,必须静坐一会儿。坐的时候先调整呼吸来安定气息,塞住耳朵,遮住眼睛,排除杂念妄想;或者行坐功,运动一番坐功见二卷《导引》内。《亢仓子》说:“身体与心相合,心与气息相合,气息与精神相合,精神与虚无相合。”夜里这样静坐,就是安睡的妙诀。

五藏之精气,上注于目。坐时灯光照耀,即闭目亦似红纱罩之,心因目动,遂致淆乱神明。须置隐灯,放翁诗所云“小帜幛灯便细书”是也①,使光不射目,兼养目力。若灭灯而坐更妥。《楞严经》曰②:“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荀子》曰:“浊明外景,清明内景③。”意同。

【注释】

①小帜幛灯便细书:出自陆游《山墅》:“烟水烟林老结庐,人间用短更谁如。软蒲稳背供危坐,小帜障灯便细书。莫欺衰病归山墅,曾领诸儒上石渠。贞观开元嗟已远,为君试说绍兴初。”细书,写小字。

②《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③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出自《荀子·解蔽》。景,光色。

【译文】

五脏的精气都上注于眼睛。夜坐的时候,灯光照射耀眼,即使闭上眼睛,也像红纱罩住了一样,心神随着眼睛的转动而动,于是导致了心神的混淆扰乱。要放置一个隐灯,就是陆游诗“小帜幛灯便细书”中的那种灯,使光线不照射眼睛,还可以养护视力。如果能灭灯而坐,效果更好。《楞严经》说:“睁开眼睛看见光明,名为见外;闭上眼睛看见黑暗,名为见内。”《荀子》说:“昏暗不明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景象,心神澄明的人则能看到内在的智慧。”意思相同。

坐久腹空,似可进食,亦勿辄食,以扰胃气。《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或略进汤饮以暖之。酒更不可饮,气血入夜而伏,酒性动散,两相妨也。夜不食姜亦此意。

【译文】

坐的时间久了,腹内空虚,似乎可以吃点东西,但也不要马上吃,以免扰动胃气。《黄帝内经》说:“胃不调和,睡眠就不安稳。”或者可以稍微喝点汤饮,使胃温暖。酒更不能喝,夜里气血流动减慢,潜伏于内,酒性运动发散,两者相互妨碍。夜里不要吃姜,也是这个道理。

剪烛夜话,此少壮之常。老年若不检束,愈谈笑愈不倦,神气浮动,便觉难以收摄。鲍氏《皇极经世注》曰:“人之神,昼在心,夜在肾。”盖肾主纳气,谈笑则气不纳,气不纳则神不藏,所以终夜无寐,谈笑亦足致之。

【译文】

剪去烛头,长夜交谈,这是年轻人经常做的事。老年人如果不约束自己,越谈笑越不感觉疲倦,神气浮动,便会感觉心神难以收摄。鲍氏《皇极经世注》说:“人的神,白天在心,夜晚在肾。”因为肾的功能主管纳气,谈笑则使气不收纳,气不收纳则神不潜藏,所以整个夜晚不能入睡,谈笑足以导致这样的后果。

夜以更点为候,如更点无闻,何所取准?拈香一炷①,或两炷,随其坐之久暂,令每夜同之,则气血之动定有常,入寝始觉安然。四时夜有长短,各酌其宜可也。

【注释】

①拈(niān):取。

【译文】

夜晚时间以更鼓的声音为标准,如果更鼓声音听不到,又拿什么作为标准呢?取一炷或两炷香,根据自己静坐时间的长短,让它们每一夜都一样长,这样气血的运行就会有规律,进入睡眠后才会觉得安然。一年四季夜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各自斟酌自己的情况就可以了。

予尝有《秋夜》诗云:“薄醉倦来禁不得,月光窥牖引人看。”凡值月明时,推窗看月,事所恒有,然呼吸间易感风露,为从暖室中顿受凉气耳。《内经》曰:“因于风露,乃生寒热①。”秋月弥佳,尤宜戒看。

【注释】

①因于风露,乃生寒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为:“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露,此处指触冒。

【译文】

我曾经有一首《秋夜》诗:“薄醉倦来禁不得,月光窥牖引人看。”凡是碰到月亮明朗的时候,推开窗户看月亮,这是经常有的事,但是呼吸的时候容易感受风寒露水,因为从暖室里出来,突然感受凉气的缘故。《黄帝内经》说:“触冒风邪,会产生恶寒发热。”秋天的月亮最美好,尤其不应当多看。

夏夜时刻甚短,即早卧仅及冬夜之半,陈傅良诗所谓“短夜得眠常不足”①。纵未就枕,宜寝室中坐少顷。至若风檐露院,凉爽宜人,非不快意,但夜气暗侵,每为病根所伏。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又不独此夜坐纳凉之一节也。

【注释】

①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短夜得眠常不足:出自陈傅良《和张端士初夏》:“绿阴四合水迷津,春去虽愁却可人。无数飞萤窥案帙,有时乳燕落梁尘。满塘荷荫将还旧,试火包香又斩新。短夜得眠常不足,僧钟遮莫报昏晨。”

【译文】

夏天的晚上时间很短,即使早早睡觉,也仅仅是冬天夜里时间的一半,正如陈傅良诗所说“短夜得眠常不足”。就算没有睡觉,也应当在寝室中稍坐一会儿。至于像微风徐徐的屋檐下,洒满露水的庭院里,凉爽宜人,不是不快意,只是夜晚寒气暗暗侵袭人体,常常潜藏着致病的根源。往往令人快意的事情,就是得病的原因。老年人每件事都要预防,应该在快意的时候猛然醒悟,这又不单单是夜坐纳凉一件事该这样了。

夜坐乃凝神于静,所以为寐计耳。按:《紫岩隐书》曰①:“每夜欲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其说却与坐相反。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其理。首篇论安寐,愚谓有操纵二法,此夜坐是以静求静,行千步是以动求静,与操纵意相参,可以体验得之。

【注释】

①《紫岩隐书》:疑为宋于石著。待考。于石(1247—?),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溪。兰溪(今属浙江)人。有《紫岩诗选》三卷。

【译文】

夜坐是在安静中凝聚精神,是为了能够安眠而实行的。按:《紫岩隐书》说:“每天夜里将要睡觉的时候,环绕屋里走千步,再去睡觉。”这种说法却与夜坐相反。因为行动则身体疲劳,疲劳则想休息,运动到极点却反而安静了,也有道理。第一篇里讨论安寝,我认为有操纵两个方法,这篇夜坐的方法是以静求静,行走千步是以动求静,和操纵两个方法的意思相参照,可以体验一下,看哪个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