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作者在本卷中又对“食”的观念做出分析。“食”从实际生活来看,主要指称食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云:“六谷之饭曰六食。”而从字形上看,它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维持人一生的东西”。这是人们对其性质的一种认定。《孟子·告子上》中有“食色性也”的提法,认为人的饮食与男女之需求是人性的根本。孟子虽然对告子的人性观念并不赞同,但从其文字中看,并没有对“食色”作为人类本性的说法做出反驳。联想孔子在《礼记》里讲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已认识到人的“食色”之需的合理性。确实,前者能维持人基本的生存条件,后者能满足人类族群延续的需要。道教中人对此观念也持认可态度,但是又强调对于这些需要应保持节制的态度。老子在肯定“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为“至治之极”的同时,又提出“余食赘行,物或恶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即指出多吃的食物、多余的行为,都会引起公众的厌恶。这也是谭峭在本卷内的论述重点。

本卷十四篇中,大致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提示民众在“食”上有着正当要求,应当予以满足,而执政者在这方面剥夺了民众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如《七夺》《丝纶》《燔骨》《食迷》《战欲》《雀鼠》均以此为主题。

其中《食迷》篇列举了五种迷于食而死者,即嗜食、贪食、感食、辱食、争食。食者养命之源,人之先务,不得不争。然若因迷食而死,岂不悲哉!《雀鼠》中提道:君主残暴地对待百姓,剜其肌,啖其肉,扼其喉,夺其哺,百姓焉能不哭,焉能不怒?《兴亡》篇将食上升至关乎国脉兴衰的高度,认为人饥则无所不食,人急则无所不为;民有食系兴之兆,民无食系亡之兆。这就把由“食”引出的社会矛盾加以了很好的揭示。

第二,对个人观念中的贪欲加以了分析、批判,指出其后果的严重性。如《巫象》《养马》《奢僭》《胶竿》《庚辛》《兴亡》等篇中都言及如此内容。

其中的《养马》篇中讲到:丧失淳朴,有爱恶之心,进而怀奸蓄诡,诈伪两端,皆追逐利益使然。《胶竿》篇提出:能尽己之性者,则能尽人之性,若我无异心,不害物,物则亲附于我。对在“食”上的错误观点做出剖析。

第三,提出对贪欲于“食”等社会现象的治理方案。可以《无为》《王者》《鸱鸢》等篇为代表。

其中《无为》《王者》等篇均要求为国之君,应该肩无为之化,做到推己及人,率先垂范。《鸱鸢》篇用鸱鸢、蝼蚁与人类对比,将“食”提至“五常之本”高度。认为民有食则五常兴,无食则五常废。民之要者莫如食,王者应该去奢省费,薄役轻徭,均其食其衣。

可以看出作者在“食”的问题上采取了积极应世的态度,有着儒道融合的思想特征。

七夺

一日不食则惫,二日不食则病,三日不食则死。民事之急,无甚于食,而王者夺其一,卿士夺其一,兵吏夺其一,战伐夺其一,工艺夺其一①,商贾夺其一,道释之族夺其一②,稔亦夺其一③,俭亦夺其一④。所以蚕告终而缲葛苧之衣⑤,稼云毕而饭橡栎之实⑥。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义,斯不义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⑦,用戚戚之礼⑧,其何以谢之哉!

【注释】

①工艺:手工技艺,此代指手工业者。

②道释:佛教和道教,此代指僧人道士之流。

③稔(rěn):庄稼成熟,此处指有收成。

④俭:贫乏,此处指欠收。

⑤葛苧(zhù):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苧,即“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荨麻科。茎直,茎皮纤维坚韧有光泽,可作编结、纺织、造纸的原料。根可入药。

⑥橡栎(lì)之实:栎属作物的坚果橡子。中国是栎属作物原产地之一。《庄子·盗跖》云古者有巢氏“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可知其为先民充饥的主要食材。橡子可以磨粉,但口味苦涩,且产量有限。橡栎,栎树的通称。

⑦切切:急迫的样子。

⑧戚戚:忧虑的样子。

【译文】

人类一天不吃饭就会疲惫,两天不吃饭就会生病,三天不吃饭就会死亡。百姓事务中最为急迫的,莫过于吃饭问题了。可是被王侯夺去一部分,卿大夫夺去一部分,军中官吏夺去一部分,作战攻伐夺去一部分,手工艺人夺去一部分,行商坐贾夺去一部分,道士僧侣夺去一部分,丰收时被夺去一部分,歉收时也被夺去一部分。因此,百姓养蚕制成丝绸自己却缝制麻布衣服来穿,收完庄稼之后却以采摘的栎树果实橡子充饥。国君的刑罚是为了治理不公平,可这实是最大的不公平啊;达官贵人们的道是为了补救不义,可这才是最大的不义啊!然而在上者只忙于施舍仁慈,紧张地施行礼仪,百姓会真心感谢他们吗?

巫像

为巫者鬼必附之①,设像者神必主之②,盖乐所飨也③。戎羯之礼④,事母而不事父;禽兽之情,随母而不随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盖乳哺之教也。虎狼不过于嗜肉,蛟龙不过于嗜血⑤,而人无所不嗜。所以不足则斗,不与则叛,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⑥。食之道非细也。

【注释】

①巫:古代称能以舞降神的人。

②像:指神像。

③飨:通“享”,用酒食款待人。也泛指对人提供某些东西。

④戎羯(jié):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羯,古匈奴族别部,晋时人居羯室,地在今山西左权一带。

⑤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似传说中的龙。

⑥烈士:坚贞不屈的刚强之士。

【译文】

施行巫术的人,鬼魂必定附着在他身上;设立神像的人,神明必定以他为主人,大概是与喜欢他们提供的东西有关。戎羯族的礼节,侍奉母亲而不侍奉父亲;禽兽的情感,随从母方而不随从父方;普通人的感受到痛苦,呼唤母亲而不呼唤父亲,大概是受哺育驱使的缘故。虎狼不过是吃肉,蛟龙不过是饮血,可是人却没有什么是不能入口的。人在吃的方面无所顾忌,不能满足食欲的话就会引起争斗,不给予就会引起反叛,整个天下的怨恨因此被鼓动,刚强之士的愤恨因此被激起。可见“食”的问题并非小事啊!

养马

养马者主,而牧之者亲;养子者母,而乳之者亲。君臣非所比①,而比之者禄也;子母非所爱,而爱之者哺也。驽马本无知②,婴儿本无机③,而知由此始,机由此起。所以有爱恶,所以有彼此,所以稔斗争而蓄奸诡④。

【注释】

①比:接近,亲近。

②驽马:能力低下的马。知:通“智”。

③机:智巧,机心。

④稔(rěn):庄稼成熟。此处引申为使事物酝酿成熟义。

【译文】

出资养育马的是主人,可它亲近的是放牧者;生养孩子的是母亲,可是他最亲近的是奶妈。君主与臣子的接近不在于名分,而是因为俸禄;孩子与母亲的亲爱不因为名分,而是因为乳汁的养育。驽马本来没有智慧,婴儿本来没有玄机,可是智慧从这时开始,机心从这时产生。由此才有了喜爱和憎恨,才有了彼方和此方的区分,因此才酝酿出斗争,积蓄起奸邪诡诈。

丝纶

王取其丝,吏取其纶①;王取其纶,吏取其②。取之不已,至于欺罔;欺罔不已,至于鞭挞③;鞭挞不已,至于盗窃;盗窃不已,至于杀害;杀害不已,至于刑戮④。欺罔非民爱,而裒敛者教之⑤;杀害非民愿,而鞭挞者训之。且夫火将逼而投于水,知必不免,且贵其缓;虎将噬而投于谷,知必不可,或觊其生⑥。以斯为类,悲哉!

【注释】

①纶:青丝绞合而成的带子。

②(fú):绳索。

③鞭挞:用鞭子抽打,转义为欺凌。

④刑戮:受刑罚或被处死。

⑤裒(póu)敛:聚敛。裒,聚集。

⑥觊(jì):希冀,希望。

【译文】

假如君王夺取丝线,官吏就敢夺取纶带;假如君王夺取纶带,官吏就敢夺取绳索。夺取没有停止,以致产生了欺罔;欺罔没有停止,以致产生了鞭打;鞭挞欺凌没有停止,以致产生了强盗小偷;强盗小偷没有停止,以致产生了杀害;杀害没有停止,以致产生了受刑罚或被处死。欺罔不是百姓所喜爱的,可是聚敛的人教会了他们;杀害不是百姓所想要的,可是施之予鞭打的人训导了他们。至于火将要逼近时往有水处投奔,知道必定不能免除灾害,但求暂时有所缓解;将要被虎吞噬时逃往山谷,知道必定行不通,仍抱着保命的一线希望。百姓面临的是同样的情况,实在是可悲啊!

奢僭

夫君子不肯告人以饥,耻之甚也。又不肯矜人以饱,愧之甚也。既起人之耻愧,必激人之怨咎,食之害也如是。而金笾玉豆①,食之饰也;鼓钟戛石②,食之游也;张组设绣③,食之惑也;穷禽竭兽,食之暴也;滋味厚薄,食之忿也;贵贱精粗,食之争也。欲之愈不止,求之愈不已,贫食愈不足,富食愈不美。所以奢僭由兹而起,战伐由兹而始。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

【注释】

①笾:古代祭祀燕享时用以盛果脯等的竹编食器,形制如豆,容四升。《尔雅·释器》:“竹豆谓之笾。”豆:古代食器,初以木制,形似高足盘,后多用于祭祀。《诗经·大雅·生民》:“印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

②戛(jiá):打击。

③组:丝带。

【译文】

君子不愿意把正忍受饥饿告诉别人,是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又不愿意把吃得很饱夸耀给他人,认为这事值得惭愧。能够激起人们的羞耻感与惭愧心,就一定会进而激起人们的怨恨和怪罪,食物的害处就是这样。可是,金笾玉豆为了进食而装饰,敲钟打磐是为进食而设置的游乐,张设组绣是为食物迷惑所致,狩猎无度是因食物而施行的残暴,过分计较滋味的厚薄会为食物而引起愤怒,较量贵贱精粗则会因食物而产生斗争。欲念越是不停止,需求也就越来越多;穷人的食物越来越不足,富人越来越觉得食品不美味。所以说奢侈、超越本分是因为它而起的,战乱和征伐也因此而产生。能够平均分配食物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治理好。

燔骨

嚼燔骨者①,燋唇烂舌不以为痛②;饮醇酎者③,哕肠呕胃不以为苦④。馋嗜者由忘于痛苦,饥窘者必轻于性命。痛苦可忘,无所不欺;性命可轻,无所不为。是以主者以我欲求人之欲,以我饥求人之饥。我怒民必怒,我怨民必怨。能知其道者,天下胡为乎叛?

【注释】

①燔(fán):烤肉使熟。

②燋(jiāo):通“焦”。

③醇酎(zhòu):醇酒,经过两次或多次重酿的酒。

④哕:呕吐。

【译文】

咀嚼烤骨肉的人,唇焦舌烂也不觉得疼痛;饮用美酒的人,肠胃都呕吐不止也不觉得痛苦。贪嘴和嗜好使人忘记痛苦,饥饿窘迫者必定轻视性命。痛苦可以忘记,就没有敢不欺罔的;性命可以轻视,就没有不敢做的。因此,君主应当用自己的存有欲望去体会他人的欲望,用自己的曾经饥饿体验他人的饥饿。因此懂得我愤怒,百姓一定愤怒;我抱怨,百姓一定抱怨的道理。能通晓这个大道的人,天下怎么会叛变他呢?

食迷

民有嗜食而饱死者,有婪食而鲠死者①,有感食而义死者②,有辱食而愤死者③,有争食而斗死者,人或笑之。殊不知官所以务禄,禄所以务食;贾所以务财,财所以务食。而官以矫佞谗而律死者④,贾以波涛江海而溺死者,而不知所务之端,不知得死之由,而迁怨于辈流⑤,归咎于江海,食之迷也。

【注释】

①鲠(gěng):食骨留咽喉中。

②有感食而义死者:《左传》记载,晋卿大夫赵盾曾在打猎时救了饿昏的人灵辄,并让其带饭、肉给其母。后在晋灵公埋伏甲兵欲击杀赵盾时,作为灵公武士的灵辄救其脱险逃亡而死。

③有辱食而愤死者:《礼记·檀弓下》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④(dú):怨恨,诽谤。

⑤辈流:同辈人。

【译文】

百姓中有因好吃而撑死的,有因贪吃而噎死的,有感人赠食而忠义地为人而死的,有因食受辱气愤而死的,有因争食打斗而死的,有人因此嘲笑他们。却不知道官吏所追求的是俸禄,拿了俸禄想要得到的便是食物;商人所要营求的是财物,财物所要换取的也是食物。官吏中有因矫饰奸巧、谗间诽谤而被法律处死的,商人中有因随货船在汹涌的江海中航行而坠水淹死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些什么,也不知道死于何因,却把怨恨迁移到同辈人,把错误归结到江河湖海,这都是因为被食物所迷惑了啊!

战欲

食之欲也,思盐梅之状①,则辄有所咽而不能禁;见盘肴之盛②,则若有所吞而不能遏。饥思啖牛,渴思饮海。故欲之于人也如贼,人之于欲也如战。当战之际,锦绣珠玉不足为富,冠冕旌旗不足为贵,金石丝竹不闻其音③,宫室台榭不见其丽④。况民腹常馁⑤,民情常迫,而谕以仁义,其可信乎?讲以刑政,其可畏乎?

【注释】

①盐梅:即酸梅。《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②肴(yáo):做熟的鱼肉等。

③金石丝竹:指代乐器。金石,钟磬之类。

④榭(xiè):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⑤馁(něi):饥饿。

【译文】

对食物的欲望是,思考酸梅的形状,就会情不自禁地有咽口水的感觉;见到盘中丰盛的菜肴,就难以遏制地有吞咽的动作。饥饿时恨不能吞下整头牛,口渴时巴不得饮入整片大海。所以欲望对于人来说,就好像遇到了盗贼;人对于欲望来说,如同士兵面临战争。当此种战争发动时,持有锦缎、珍珠美玉的不足以称作富有,拥有冠冕、旌旗的君王、文武大臣不足以称作尊贵,听不见金石丝竹的音乐,看不到亭台楼阁的华丽。况且百姓的肚子常常填不饱,百姓的处境往往很窘迫,却对他们昭示仁义,他们会相信吗?对他们宣讲刑法政令,他们会有畏惧感吗?

胶竿

执胶竿捕黄雀①,黄雀从而噪之;捧盘飱享乌鸟②,乌鸟从而告之。是知至暴者无所不异,至食者无所不同。故蛇豕可以友而群③,虎兕可以狎而训④,四夷可以率而宾⑤。异族犹若此,况复人之人⑥?

【注释】

①黄雀:鸟名。也称芦花黄雀。雄者上体浅黄带绿,雌者上体微黄有褐色条纹。

②飱(sūn):同“飧”。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乌鸟:乌鸦。

③蛇豕(shǐ):“封豕长蛇”之省语。大猪与长蛇,比喻贪残害人者。④兕:兽名。或说兕就是雌犀。狎(xiá):亲近,亲密。

⑤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旧时统称四夷。是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称。

⑥复人:同类之人。

【译文】

拿着带有粘胶的竹竿追捕黄雀,黄雀惊叫着躲避;捧着盘中晚餐献给乌鸦,乌鸦追随着并相互告知。因此就知道遇到残暴时,都会存在异心;看到有食物时,反应则都相同。为此捧之以“食”可以同大猪、长蛇交友或群居,可以同虎和兕亲近或驯服它,可以让四方蛮夷顺从或宾服。不同类属生物之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同类的人呢!

庚辛

庚氏穴池,构竹为凭槛,登之者其声“策策”焉;辛氏穴池,构木为凭槛,登之者其声“堂堂”焉。二氏俱牧鱼于池中,每凭槛投饵,鱼必踊跃而出。他日但闻“策策”“堂堂”之声,不投饵亦踊跃而出。则是庚氏之鱼可名“策策”,辛氏之鱼可名“堂堂”,食之化也。

【译文】

庚氏的池塘,搭架竹竿作为凭栏,人走上去就会发出“策策”的声音;辛氏的池塘,搭架木杆作为凭靠,人走上去会发出“堂堂”的声音。这两人都在池塘中放养了鱼,每次凭靠栏杆投放鱼饵,鱼儿必定欢欣跳跃冲出水面。以后只要听见“策策”“堂堂”的声音,不投放鱼饵鱼儿也会欢欣跳跃冲出水面。这样,庚氏的鱼可以叫做“策策”,辛氏的鱼可以叫做“堂堂”,这就是食物的感化作用啊。

兴亡

疮者人之痛,火者人之急,而民喻饥谓之疮,比饿谓之火,盖情有所切也。夫鲍鱼与腐尸无异①,与足垢无殊②,而人常食之。饱犹若是,饥则可知。苟其饥也,无所不食;苟其迫也,无所不为。斯所以为兴亡之机。

【注释】

①鲍鱼:古意为盐渍鱼,干鱼。其气腥臭。

②(zhú yí):鱼鳔、鱼肠用盐或蜜渍成的酱。

【译文】

疮是令人痛苦的,火是令人紧迫的,而百姓把饥比做疮,把饿比做火,大概是有切身体会的缘故。盐渍鱼跟腐朽尸体的气味没什么区别,鱼肠酱看上去跟足垢差不多,可是人们经常食用它们。肚子饱时还会这样,饥饿时就可想而知了。如果饿了会什么都吃,同样急迫中也会无所不为。这就是“食”成为兴盛、衰亡关键的原因。

雀鼠

人所以恶雀鼠者①,谓其有攘窃之行②;雀鼠所以疑人者,谓其怀盗贼之心。夫上以食而辱下,下以食而欺上;上不得不恶下,下不得不疑上,各有所切也。夫剜其肌③,啖其肉④,不得不哭;扼其喉,夺其哺,不得不怒。民之瘠也由剜其肌,民之馁也由夺其哺。呜呼,惜哉!

【注释】

①雀鼠:麻雀和老鼠。

②攘(rǎng)窃:盗窃,抢夺。

③剜(wān):挖削。

④啖(dàn):吃或给人吃。

【译文】

人们怨恨麻雀和老鼠的缘由,在于它们有偷窃行为;麻雀和老鼠不信任人类的原因,在于人们心怀盗贼的念头。朝廷用食物来欺辱百姓,百姓在食物方面欺瞒朝廷;朝廷对百姓不得不凶恶,百姓对朝廷不得不怀疑,各自有各自的关注点。剜割人们的肌肤,吞食人们的肉体,这些人忍不住哭泣;扼住人们的咽喉,夺取人们口中的食物,他们不得不愤怒。百姓贫困是由于剜割了他们的肌肤,百姓饥馁是由于夺去了他们的口粮。啊,这种现实令人痛惜呀!

无为

牛可使之驾,马可使之负,犬可使之守,鹰可使之击,盖食有所感也。猕猴可使之舞,鹦鹉可使之语,鸱鸢可使之死斗①,蝼蚁可使之合战,盖食有所教也。鱼可使之吞钩,虎可使之入陷,雁可使之触网,敌国可使之自援,盖食有所利也。天地可使之交泰②,神明可使之掖卫③,高尚可使之屈折,夷狄可使之委伏④,盖食有所奉也。

【注释】

①鸱鸢(chī yuān):即鸱鸟,老鹰。

②交泰:《易·泰》:“天地交,泰。”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指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曰泰。

③掖(yè)卫:扶持守卫。掖,扶持,导引。卫,守卫。

④夷狄:古代对周边民族的泛称。委伏:委顺臣服。

【译文】

可以让牛驾车,可以让马负重,可以让犬守家,可以让鹰进攻,应当是食物感化作用的体现。可以让猕猴跳舞,可以让鹦鹉说话,可以让老鹰死命争斗,可以让蝼蚁一齐攻战,应当是食物具有教化作用的表现。可以让鱼儿吞钩,可以让虎进入陷阱,可以让大雁触上罗网,可以让敌国自动来救助,应当是食物有获利作用的方面。可以让天地交泰,可以让神明守卫,可以让高尚的人屈卑,可以让夷狄委顺臣服,大概是食物获得尊奉的原因吧。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暨乎万族,皆可以食而通之。我服布素则民自暖①,我食葵藿则民自饱②。善用其道者,可以肩无为之化。

【注释】

①布素:布质素衣。

②葵藿(kuí huò):指葵与藿,均为菜名。葵菜又名冬葵,民间称苋菜或滑菜。藿,大豆苗的嫩叶。

【译文】

因此,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以至于万类生灵,都能够凭借“食”而得到沟通。我穿着俭朴百姓自然会感到自己身体温暖,我吃野菜百姓自然会感到他的肚子已饱。善于运用这个大道的君子,能和无为的大化比肩而立。

王者

猎食者母,分乳者子。全生者子,触网者母。母不知子之所累,子不知母之所苦。王者衣缨之费、盘肴之直①,岁不过乎百万,而封人之土地,与人之富贵,百万之百万。如咂王之肌②,如饮王之血。乐在于下,怨在于上,利归于众,咎归于王。夫不自贵,天下安敢贵?不自富,天下安敢富?

【注释】

①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代指帽子头饰。直:通“值”。

②咂(zā):吮吸,叮咬。

【译文】

捕猎食物的是母亲,分享乳汁的是子女;保全生命的是子女,撞上猎网的是母亲。母亲感觉不到子女对自己的拖累,子女不知道母亲承受的艰难。君王衣服和缨冠的费用、盘中佳肴的价值,每年不会超过百万;可是封赏给臣下的土地,赠送给臣下的财富,超过百万的百万倍。这如同在吃君王的肌肉,如同在饮吸君王的血液。欢乐在臣下,怨恨却在君王;利益属于大多数臣子,罪过却属于君王。不过不是由于在上位者追求尊贵,天下人怎么敢求尊贵呢?在上位者若自己不追求富有,天下人怎么敢求富有呢?

鸱鸢

有智者悯鸱鸢之击腐鼠①,嗟蝼蚁之驾毙虫②,谓其为虫不若为人③。殊不知当歉岁则争臭毙之尸,值严围则食父子之肉④。斯豺狼之所不忍为,而人为之,则其为人不若为虫。是知君无食必不仁,臣无食必不义,士无食必不礼,民无食必不智,万类无食必不信。是以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让其食,则黔黎相悦⑤,仁之至也;父子相爱,义之至也;饥饱相让,礼之至也;进退相得,智之至也;许诺相从,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细,其化尤大。是谓无价之宝。

【注释】

①鸱鸢(chī yuān):即鸱鸟,老鹰。以鸟、鼠和其他小型动物为食。

②毙:死。

③虫:指虫类,即动物类。

④严围:指被军队严密包围。

⑤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指庶民、百姓。

【译文】

有所谓的聪明人哀怜鸱鸢袭击腐烂老鼠的举动,嗟叹蝼蚁背负死虫的行为,说做动物不如做人。却不知道,正值歉收年月的人会争夺腐臭尸体,面临被围困孤城时甚至会父子相食以充饥。这是连豺狼都不忍心做的事,人类却能做出来,从这个角度看,做人还不如做动物。这样就知道君主在没有吃的时候必定不仁,臣下没有吃的时候必定不义,士人没有吃的时候必定不礼,百姓没有吃的时候必定不智,万种物类没有吃的时候必定不信。因此,食是五常的根本,五常是食的末枝。如果君王能够均分他的衣帛,能让出他的粮食,百姓就会交互愉悦,仁也就达到了;父子互相爱护,义就达到了;面对饥饱时能相互谦让,礼就达到了;前行或后退权衡所得,智就达到了;应允与诺言相互兑现,信就达到了。教化的长处在于“食”,教化的短处也在于“食”。这种物品非常微小不起眼,但它的用途非常重要;说起它的名称感觉细小,但它的造化格外广大。这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