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首 脉证十四条 方七首

【按语】

本篇专论黄疸病。“疸”,《说文解字》:“黄病也。”黄疸病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便黄赤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篇中首创黄疸病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黑疸。

[0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2〕

【注释】

〔1〕痹非中风,四肢苦烦:黄疸病是外感风邪、内蕴湿热引起的皮色发黄的病证,并非是四肢关节疼痛的痹证。《金匮要略浅注补正》:“痹非中风,四肢苦烦相连续。盖脉缓者本主风痹,乃今之痹非中风,四肢烦痛之痹。是既无四肢烦痛证,而又见缓脉,其应当在脾经……必见脾湿合热之色而发黄。”

〔2〕本条论述黄疸病的病因及主要脉证。

【译文】

寸口脉浮而缓,浮是外感风邪,缓是湿邪痹阻。但痹阻的湿邪并不与感受的风邪引起骨节烦痛(的历节病),而是因湿热闭阻在脾,出现皮色发黄,随血挟瘀运行至全身(引起黄疸病)。

[0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1〕。风寒相搏,食谷即眩,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2〕,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3〕,名曰谷疸〔4〕。额上黑〔5〕,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6〕,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7〕;腹如水状不治〔8〕。心中懊而热〔9〕,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10〕。

【注释】

〔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尺脉浮是肾虚,为女劳疸的病因;趺阳脉紧是脾湿,为谷疸的病因。此二句指出女劳疸与谷疸在病因及病位上的区别。

〔2〕小便不通:底本原作“不便不通”,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3〕阴被其寒……身体尽黄:指出脾受寒湿,郁而化热,湿热流注膀胱,影响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通,湿热熏蒸而引起全身发黄。阴,指足太阴脾。

〔4〕谷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脾胃湿热引起的以食谷不消、小便不利、全身发黄为主症的病证。类似今之肝细胞性黄疸。

〔5〕额上黑:即面色发黑。《金匮要略集注》:“额,颜也。”

〔6〕膀胱急:少腹拘急。

〔7〕女劳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肾虚引起的颜面黑、微汗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少腹拘急而小便能自利为主症的病证。

〔8〕腹如水状不治:为女劳疸晚期出现的腹水证,此时小便不利,就难以治疗。

〔9〕心中懊而热:胃中灼热的症状。

〔10〕酒疸:中医病名,黄疸病之一。由于长期饮酒引起的以胃中灼热、不能食、泛恶呕吐、全身发黄、小便不利为主症的病证。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分类。

【译文】

趺阳脉紧而数是脾胃有热,胃热能消谷引食,但脾有寒湿,食谷不消,即出现脘腹胀满的症状。尺脉浮是肾虚(女劳疸)。趺阳脉紧是脾胃湿热(谷疸)。由于外感风邪、内蕴脾湿、郁而化热导致食谷不化,阻遏清阳而出现头眩,脾胃湿热下流,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导致小便不利,全身发黄,这就是谷疸。面色发黑,微汗,五心烦热,傍晚出现潮热,少腹拘急,但小便尚能通利,这是女劳疸。(如果晚期)出现腹水症状,就难以治愈。若(长期饮酒)出现胃中灼热,不能饮食,时常呕恶(且全身发黄),这是酒疸。

[03]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

【注释】

〔1〕本条论述谷疸发病初期的证候。亦见《伤寒论》195条。

【译文】

阳明病(本是胃中实热),但脉迟(此是脾有寒湿,不能运化水谷),故难以食饱。吃饱(则湿滞中焦)而感到脘腹烦闷,(湿浊上逆,阻遏清阳)头眩,(湿浊下流)出现小便不利,这是谷疸病将要发作。此时虽用下法治疗,但脘腹胀满依然存在。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脉迟(脾有寒湿)的缘故。

[04]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1〕,足下热〔2〕是其证也。〔3〕

【注释】

〔1〕心中热:即前述心中懊而热。指胃中灼热之症。

〔2〕足下热:泛指手足心热。亦即五心烦热。

〔3〕本条论述酒疸的证候。

【译文】

凡是患酒黄疸(全身皮肤发黄),且小便不利,其特征是胃中灼热、五心烦热。

[05]酒黄疸者,或无热,请言了〔1〕,腹〔2〕满欲吐,鼻燥。其脉浮〔3〕者先吐之;沉弦者〔4〕先下之。〔5〕

【注释】

〔1〕请言了:俞本、徐本作“靖言了”,赵本作“请言”,吴本、《脉经》作“靖言了了”。靖言,即安静少语,表明无烦躁、谵语(病中说胡话)之症。靖,即竫,通“静”。

〔2〕腹:赵本作“少腹”。

〔3〕脉浮:表明湿热在上,可见欲吐,鼻燥之症。

〔4〕沉弦者:表明湿热在下,可见腹满之症。

〔5〕本条论述酒疸的治则。

【译文】

患酒疸的病人,有的没有心中热的症状,而且神情安定、言语清晰,但有腹满、欲吐、鼻燥之症(可根据症状应用因势利导的治法)。若脉浮而见欲吐、鼻燥者,先用吐法;若脉沉弦而见腹满者,先用下法治疗。

[06]酒疸,心中热,欲呕〔1〕者,吐之愈〔2〕。

【注释】

〔1〕呕:徐本作“吐”。

〔2〕本条论述酒疸湿热在上的治法。《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上条脉浮者之谓。”愈,《脉经》作“即愈”。

【译文】

患酒疸病(除身黄、小便不利外),有心中灼热、泛泛欲呕之症,可用吐法治愈。

[07]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1〕,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2〕,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3〕,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4〕

【注释】

〔1〕黑疸:中医病名,为黄疸病日久不愈的一种转归。以面色青黑、胃中烧灼感、大便色黑、皮肤麻木为主症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沈氏尊生》:“疸至于黑,危险极矣,虽立治之之法,亦未必尽效。”

〔2〕心中如啖蒜齑(jī)状:即心中懊而热之甚,指胃中好像吃了捣碎的大蒜那样的灼热感觉。啖,吃。蒜齑,犹如蒜泥。齑,切碎。

〔3〕皮肤爪之不仁:指皮肤抓之没有感觉。爪,通“抓”。不仁,麻痹。

〔4〕本条论述酒疸转变为黑疸的证候。

【译文】

酒疸病误下后,绵延不愈而转变成黑疸,会出现面色青黑,胃中烧灼如吃蒜泥那样,大便黑色,皮肤抓了也没有什么感觉,按其脉象浮而无力,皮肤虽黑,却仍见有黄色,所以可知是黄疸病转变而来。

[08]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1〕者,以病发〔2〕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3〕。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4〕黄,肚热〔5〕。热在里,当下之。〔6〕

【注释】

〔1〕发热烦喘,胸满口燥:发热为黄疸病常见之症,而又有烦喘(即剧喘)、胸满(即胸闷)、口舌干燥的,这是误用火劫发汗后的坏证。

〔2〕病发:《脉经》作“发病”。

〔3〕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火劫,即用火攻发汗的治法。两热,指黄疸病本有湿热之证,再用火攻,是热上加热。

〔4〕而:俞本、徐本作“面”。

〔5〕肚热:即热在里。强调里热重于表热。

〔6〕本条论述黄疸病误用火劫发汗后的变证及治则。

【译文】

老师说:患黄疸病,发热,并出现严重的气急,胸腹满闷,口舌干燥,这是因为黄疸病发病时误用(温针、熏、熨等)火攻发汗的方法所造成的变证。黄疸病本是因热引起的病证,再用火攻,两热相合,于是病情加重。但是黄疸病的病因是由湿热所得,全身发热而皮肤发黄,热盛在里。正由于里有实热,当用下法治疗。

[09]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1〕

【注释】

〔1〕本条论述黄疸病发黄的机理。

【译文】

脉沉(主病在里),(热郁于里)渴欲饮水,(湿滞于里)小便不利,(湿热郁滞在里,无从排出)全身皮肤皆发黄。

[10]腹满〔1〕,舌痿黄〔2〕,燥不得睡〔3〕,属黄家。〔4〕舌痿疑作身痿。

【注释】

〔1〕腹满:指腹中有水而胀满。

〔2〕舌痿黄:舌体缩小,舌苔黄腻。

〔3〕燥不得睡:徐本、《脉经》作“躁不得睡”。指神情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此证后世称为“急黄”,类似今之重症肝炎(坏死性肝炎)。

〔4〕本条论述黄疸病的危重之证。

【译文】

腹中有水而腹满,舌体缩小,舌苔黄腻,烦躁不安,不得入睡,此属于重症黄疸病。舌痿黄,有人疑作全身皮肤姜黄而晦暗。

[11]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1〕为难治。〔2〕

【注释】

〔1〕极:徐本、赵本、《脉经》作“剧”。

〔2〕本条论述黄疸病的病程及转归。

【译文】

黄疸这种病,一般需十八天左右消退。治疗十天以上病情当有好转。如果黄疸加深,病情反而加剧,就难治了。

[12]疸而渴〔1〕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2〕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3〕,其人必呕;阳部〔4〕,其人振寒而发热也。〔5〕

【注释】

〔1〕疸而渴:指黄疸病内热重。

〔2〕疸而不渴:指黄疸病内热轻。

〔3〕发于阴部:即病发于里,可出现呕恶等里证。

〔4〕阳部:《脉经》阳部前有“发于”两字。即病发于表,可出现寒热等表证。

〔5〕本条论述黄疸病的预后。《金匮正义》:“此条从渴不渴验邪之深浅,以呕与寒热分病之表里。”

【译文】

黄疸病热盛而有口渴之症,此病较难治愈;黄疸病热轻而不口渴,此病容易治疗。黄疸病出现里证,可见呕恶之症;出现表证则见寒战发热之症。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1〕主之。〔2〕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3〕六两 栀子〔4〕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5〕。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注释】

〔1〕茵陈蒿汤:本方有清泄湿热的作用。方中茵陈、山栀清利湿热,大黄泻火导滞,使蕴结的湿热从二便排出。

〔2〕本条论述谷疸形成的过程及治法。此病类似今之黄疸型肝炎。

〔3〕茵陈蒿:今称“绵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能清利湿热,为治黄疸的要药。《名医别录》称本药“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4〕栀子:又名山栀。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5〕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形容药后尿色红赤,犹如皂角煎的汁。皂角,中药名,又称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其汁为红褐色。正赤,即纯赤。

【译文】

谷疸这种病,开始出现恶寒发热,不想进食,食后头眩,整个脘腹部不适(右胁胀痛),再过一段时间全身发黄(小便不利,可兼有腹满,大便秘结),这就形成谷疸病。当用茵陈蒿汤治疗。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以上三味药,用一斗水,先煮茵陈蒿,煮到六升,放入另外二味药,再煮到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药后小便得以通利,尿色正红,犹如皂角汁那样。第二天,腹胀就减轻,黄亦从小便排出。

[14]黄家日晡所发热〔1〕,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2〕,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3〕,此女劳之病,非水也〔4〕。腹满者难治〔5〕。消石矾石散〔6〕主之。〔7〕

消石矾石散方:

消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8〕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9〕,是候也。

【注释】

〔1〕日晡所发热:指下午3—5时许发热,亦即本篇[02]条中“薄暮即发”。晡,申时。所,俞本作“时”。

〔2〕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拘急而胀满。

〔3〕大便必黑,时溏:即大便黑,且时常溏薄,此是消化道大量出血的表现。

〔4〕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这是女劳疸导致黑疸的病证,不是水气病引起的。

〔5〕腹满者难治:指发展到腹水而胀满的,病就难治愈了。

〔6〕消石矾石散:本方有消瘀逐湿的作用,是治疗女劳疸的主方,而不是治疗腹胀如水状、大便色黑的黑疸的药方。“消石矾石散主之”当在“足下热”之下,为倒装文法。

〔7〕本条论述女劳疸的证治及其转归。

〔8〕大麦粥汁:即大麦粥汤。大麦有和中养胃的作用。恐石药能伤胃,故以大麦粥汤调服,以保护胃气。

〔9〕大便正黑:此与上述原文中“大便必黑”不同,上述是黑疸的一种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此则“大便正黑”是药后的反应,为正常现象。因矾石(皂矾)含铁质,故大便色黑。

【译文】

长期有黄疸的病人,午后出现发热、恶寒,这是女劳疸引起的。且少腹拘急胀满,全身发黄,面色灰黑,手足心烦热,由此可转变为黑疸。此时腹胀满有水,大便色黑,且经常溏薄,这是女劳疸转变而来,这种腹水不是水气病引起的。若发展至黑疸,出现腹水而胀满,病就难以治愈了。可用消石矾石散治疗。

消石矾石散方:

消石 矾石烧,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粉末。每次取方寸匕,用大麦粥汤调和服用,一日三次。病邪随大小便排出,药后小便色黄,大便色黑,这是正常现象。

[15]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1〕主之。〔2〕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3〕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注释】

〔1〕栀子大黄汤:本方有清泄实热的作用。本方与茵陈蒿汤都治湿热黄疸。茵陈蒿汤,以茵陈蒿为君药,重在清湿热,而本方以子为君药,重在清实热。本方不仅用于酒疸,凡黄疸病热重于湿的,皆可应用。

〔2〕本条论述酒疸的证治。

〔3〕豉:又名豆豉,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有解表除烦的作用。

【译文】

酒疸,胃中烦闷或热痛(全身发黄,小便不利,腹满,大便秘结),当用子大黄汤治疗。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以上四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分三次温服。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1〕。假令脉浮〔2〕,当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黄芪汤〔3〕主之。〔4〕方见水病中。

【注释】

〔1〕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对于各种黄疸的病人,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这是常规的治疗方法。

〔2〕假令脉浮:指如果出现发热、恶风、自汗等表证。

〔3〕桂枝加黄芪汤:参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9]条。本方原为治黄汗的主方,又可治黄疸。后世有把“黄汗”归入黄疸病中。

〔4〕本条论述湿郁肌表的黄疸证的治法。

【译文】

各种黄疸病一般治疗只需利小便(清湿热)。如果出现脉浮(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就当用发汗的方法解其表证,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方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29]。

[17]诸黄〔1〕,猪膏发煎〔2〕主之。〔3〕

猪膏发煎方:

猪膏〔4〕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5〕。

【注释】

〔1〕诸黄:本条文字简略,从方测证,当结合本书《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22]条“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可知本条所指各种黄疸病需兼有谷气之实者,即肠燥便秘之症。

〔2〕猪膏发煎:本方有润燥祛瘀的作用。用于肠中有干屎的病人,此是一种润导法。

〔3〕本条论述黄疸病兼肠燥便秘证的治法。

〔4〕猪膏:为猪科动物猪肉的油脂。有润燥清热的功效。用时必须适量,过多则滑肠而便溏。

〔5〕病从小便出:当是“病从大便出”。实指燥屎得下则病愈。

【译文】

各种黄疸病恢复期(津枯肠燥,而大便秘结者),可用猪膏发煎治疗。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蛋大三枚

以上两味药,混合,在脂膏中同煎,待乱发化掉即成。分两次服,燥粪得下则愈。

[18]黄疸病〔1〕,茵陈五苓散〔2〕主之。〔3〕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注释】

〔1〕黄疸病:在此指湿重于热的黄疸病。可见身黄肢倦,胸闷纳差,渴不欲饮,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薄等症。

〔2〕茵陈五苓散:本方有清利湿热的作用,方中茵陈蒿清湿热,五苓散利小便。

〔3〕本条论述黄疸病湿重于热的治法。

【译文】

黄疸病(湿重于热者,症见身黄,肢倦,纳差,渴不欲饮,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薄),可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一本说,茵陈蒿汤与五苓散配合治疗。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31]。

以上两种药末混合。饭前用水吞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1〕。当下之,宜大黄消石汤〔2〕。

大黄消石汤方:

大黄 黄柏 消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消,更煮取一升。顿服。

【注释】

〔1〕表和里实:指无明显表证,但里热壅盛,除身黄、小便不利而黄赤外,尚有腹满、大便秘结之症。

〔2〕大黄消石汤:本方有通腑泄热的作用。方中大黄、消石下里实;黄柏、子清湿热。《金匮要略今释》:本方当用于“郁滞性黄疸及胆石症”。本条论述黄疸病热盛里实的治法。本方《脉经》作“大黄黄柏子芒硝汤”。

【译文】

黄疸病出现腹满、小便不利而色赤,自汗出(大便秘结),这是体表无病,而里有湿热壅滞。当用下法治疗,宜大黄消石汤。

大黄消石汤方:

大黄 黄柏 消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以上四味药,用六升水先煮大黄、黄柏、子,煮到二升,放入消石,再煮到一升。一次服完。

[20]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1〕,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2〕主之。〔3〕方见消渴中〔4〕。

【注释】

〔1〕小便色不变,欲自利:为辨证重点,表明是脾胃虚寒,并非是湿热黄疸。

〔2〕小半夏汤:有温胃降逆的作用。

〔3〕本条论述黄疸而脾胃虚寒者的治法。可与《伤寒论》194条互相参阅。

〔4〕方见消渴中:俞本、徐本作“方见痰饮中”,当是。

【译文】

黄疸病,小便色不黄,大便通利(里无实热),脘腹胀闷而气息急促(此为脾胃虚寒),不可用下法除其实热,误治会出现呃逆之症,此时当用小半夏汤治疗。方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28]。

[21]诸黄〔1〕,腹痛而呕〔2〕者,宜柴胡汤〔3〕。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注释】

〔1〕黄:徐本误作“劳”。

〔2〕腹痛而呕:为本条主证。腹痛包括脘腹或右胁疼痛,可见胁下硬满,发热(或寒热往来),呕不能食等。虽有身黄,但不是黄疸病,此证类似今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3〕宜柴胡汤:有清解里热的作用,一般用小柴胡汤(可参见《伤寒论》37、266、379条)。若有腹满、大便秘结,当用大柴胡汤(可参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21]条)。本条论述热病引起黄疸证的治法。

【译文】

凡见到皮肤发黄,同时有(剧烈)腹痛(或右上腹痛)以及呕吐症状的病人,治疗宜用柴胡汤类。小柴胡汤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5]。

[22]男子黄,小便自利〔1〕,当与虚劳小建中汤〔2〕。方见虚劳中。

【注释】

〔1〕小便自利:是辨证关键,表明不是湿热引起的黄疸病,而是一种虚黄证,可见虚劳诸不足的症状。《环溪草堂医案》:“两目及身体皆黄,小便自利而清,此属脾虚,非湿热也,名曰虚黄。”此症类似今之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2〕小建中汤:参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4]条。本条论述虚黄证的治法。

【译文】

凡男女病人,皮肤发黄、小便自利者,当用治虚劳病的小建中汤。方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14]。

【附方】

瓜蒂汤〔1〕治诸黄。〔2〕方见暍病中。

【注释】

〔1〕瓜蒂汤:参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27]条。

〔2〕本条论述吐法治黄疸。可参见阅本篇[06]条。

【译文】

瓜蒂汤可治疗各种黄疸证。方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中[27]。

《千金》麻黄醇酒汤〔1〕治黄疸。〔2〕

麻黄三两

右一味,以美清酒〔3〕五升,煮取二升半〔4〕。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注释】

〔1〕麻黄醇酒汤:有发汗解表、祛风利水的作用。

〔2〕本条论述汗法治疗黄疸证。

〔3〕美清酒:《千金要方》作“淳酒”,指味厚质纯的酒。淳,通“纯”。

〔4〕煮取二升半:《千金要方》作“煮取一升半,温覆汗出即愈”。

【译文】

《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主治黄疸证(兼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

麻黄三两

以上一味药,用五升质好的清酒,煮到二升半。一次服完。冬天用酒煮,春天用水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