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周痹”是痹病的一种,其特点是随经脉上下周遍于身而作痛,“周”者“遍”也。另有一种痹病叫“众痹”,特征是各在其处随众而发,或左或右更发不休,患无定所。篇虽名曰“周痹”,实际在辨别周痹、众痹的病证、病机、针刺之法。全篇可分作二节。

第一节 周痹与众痹的鉴别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提要】提出从左右上下来辨别周痹、众痹。

【讲解】痹症之疼痛,如果痛势是从上向下,则要先刺下,如果痛势是从下开始,则要先刺上。“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过”“脱”都是“排除”之意。

此节主要讲从左右、上下的不同来鉴别“周痹”和“众痹”,从现在临床的角度来看,周痹、众痹鉴别的意义不大,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还是“气分”的病变。

第二节 周痹的病机及刺法

【原文】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提要】周痹的病机及刺法。

【讲解】这节主要讲解“周痹”的病因、病机。风、寒、湿气逼迫经脉而为“沫”,“沫”即指分泌过多而积液成水,水聚在一起就会引发周痹。

最后一句“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许多注家认为这句话是多余的,但张景岳不这样认为,并且还做了解释。张氏认为“九者”是指“九针”而言,不管是“周痹”还是“众痹”,最终还是要用“九针”的理论进行分析治疗;“巽”是“具”之意,是说经脉理论在《灵枢》中讲得很完备了,关系到十二经脉三阴三阳之病。张景岳的解释是准确的,但这一解释对这篇文献的意义不大,因此很多注家认为文献在“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就可以结束了。意见不统一,我认为最后一句对“周痹”这个主题来说确实针对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