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铜人图》,膝上曰髀,膝上骨曰髀骨,髀骨与髋骨接处曰髀枢(穴名),髀内曰股,髀外曰腿,腿下胫上接处曰膝,膝之盖骨曰膑,膝下曰胫(一名曰骭),膝下之骨曰胻骨,胻骨之外曰辅骨,胫之后鱼腹曰□,胫下跗上相接处曰腕,腕骨曰踝,足通谓之脚。据此,则腿股膝膑踝等,皆属于足。凡腿股膝膑踝之病,以足居下部,皆当从下部治之也。夫足之为病,其大端有三。曰厥,厥者,气逆上之名,不论寒厥热厥,皆从手足逆起,虽厥之因不一,大约由于肾虚,经故曰:肾虚则清厥,意不乐。又曰:下虚则厥也,另详诸厥篇,兹不赘。曰痿,痿者,手足痿弱,不能运动,足为尤甚,五脏虽各有痿,由于下焦虚冷,以致脚膝无力,阳事不行者实多(宜羊肾一枚,煮熟,和米粉六两,炼成乳粉,空腹食之)。并有新娶后得软脚病,且痛甚者(宜杜仲切一两,酒、水各半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愈矣)。至如感受寒湿,亦能令脚痿,行步不稳(宜萆薢二十四两,杜仲八两,捣末,每旦酒服三钱,忌牛肉)。其详在诸痿篇中,兹亦不赘。曰脚气,脚气者,全由受湿成病,其间又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别,并有食积、流注之因。东垣以为有南北之异,南方多外感寒湿,北方多内伤湿热是也。《千金方》云:脚气初起甚微,饮食如故,人多不觉,惟卒然脚屈弱,或肿痛,发则经旬累月,往来寒热,大似伤寒疟疾,此可见脚气之为病矣。而其为病,又有干有湿。筋脉□缩挛痛,枯细不肿,为干脚气,干即热也,当润血清燥。筋脉弛张而软,或浮肿,或生臁疮,为湿脚气,当利湿疏风。而其肿处,则又分属诸经,前廉属阳明(宜白芷、升麻、葛根),后廉属太阳(宜羌活、防风),外廉属少阳(宜柴胡),内廉属厥阴(宜青皮、川芎、吴萸),内前廉属太阴(宜苍术、白芍),内后廉属少阴(宜萆薢、牛膝)。脚气之候,必身痛发热,恶食呕逆,或腹痛下利,或少腹不仁,或二便闭,或惊悸昏愦,或壮热,或身冷疼,或转筋,或上肿下不肿,或顽痹,或缓纵,或挛急,或两胫肿赤,便当以脚气治。其风寒暑湿所胜,亦各有证状宜辨。风胜者,必自汗,走注,脉浮弦(宜越婢加术汤)。寒胜者,必无汗,挛急掣痛,脉沉涩(宜牛膝丸)。暑胜者,必身热烦渴,脉洪数(宜清暑益气汤)。湿胜者,必肿痛重着,脉濡细(宜除湿汤)。至脚气为壅疾,当疏下,然太过则损脾,不及则病不去。如脚气初发,一身皆痛,便溺阻隔,当先用导气之法(宜羌活导气汤),再用方药以除之(宜当归拈痛汤)。脚气饮食不消,心下痞闷,必以开解为主(宜开结导饮丸)。脚气欲吐,必每旦饱食,午后少食,日晚不食,若饥,可食豉粥,觉不消,欲致霍乱者(宜高良姜一两,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即消)。脚气攻注腿胫痛(宜田螺捣敷两股,便觉冷趋至足而安)。脚气发作,筋骨引痛(宜金银花末每二钱,热酒下)。脚气不论男妇,骨节皮肤肿疼痛(宜五加皮丸)。脚气肿痛,成疮肿烂,不能步履,脉沉缓,由于寒湿为患(宜沈氏脚气汤)。脚气由于寒湿,未至成疮,但腿膝疼痛,行步无力(宜胡芦巴丸)。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宜甘遂未,水调敷,即浓煎甘草汤服,即消)。脚气风肿不仁(宜蓖麻叶蒸捣裹之,日二三易)。脚气胀满,非冷非热,或老弱人病此(宜槟榔末茶调二钱服,甚利)。脚气湿疮极痒,有虫(宜乌臼根为末敷,少时有涎出良)。脚气由于酒毒,危甚(宜巴黄丸)。脚气成漏,跟有一孔,深半寸许,其痛异常(宜人中白煅研,有水出,滴入疮口)。脚气病致腿肚转筋(宜蒜擦足心令热,即安,仍以冷水食一瓣)。脚气膝浮(宜甘松香煎汤淋洗)。脚气入腹,胀闷喘急(宜威灵仙未,每二钱,酒下,痛减一分,药亦减一分)。脚气入腹胁作痞块,大如石,闷绝且死,困不知人,搐搦上视(宜杉木节汤)。脚气冲心,为火气上逆,急以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内仍服汤剂(宜四物汤加炒黄柏)。脚气冲心,闷乱不识人(宜白槟榔十二个,为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调下,日二服,或姜汁同酒服)。脚气上冲,亦有由于虚热者(宜金匮肾气丸)。以上皆治脚气病之大法也。至如一切腿股胫膝杂病,又可进详之。如湿郁脚酸痛,并引少腹及腰(宜蚕砂、防己、杏仁、滑石、厚朴、草果、萆薢、茯苓皮)。如老年膝痛,牵引两足,不堪步履(宜鹿角霜、当归、苁蓉、薄桂、小茴、柏子仁)。如足膝肿痛,久不止,内热(宜生虎骨、牛膝、萆薢、当归、仙灵脾、金毛狗脊)。如腿骨麻疼,由于劳力伤损(宜生虎骨丸)。如痛着右腿,深入筋骨,肌肉不肿,夜分势笃,由邪留于阴,必从肝治(宜归须汤)。如足大拇指硬强而痛,并呕逆吐涎(宜吴萸、附子、独活、细辛、当归、汉防己)。如两足皮膜抚之则痛,脉弦而数,由于肝邪犯胃,胃厥所致(宜川楝子、青皮、橘红、楂肉、延胡紫、归须、桃仁、黑山栀)。如血热而少,以致两腿筋不舒展,时觉微痛(宜沈氏苎根汤)。虽自腿至足,为病正多,而从此类推,庶可无误矣。

〔脉法〕 仲景曰:脚气之脉,其状有四,浮弦为风,濡湿气,迟涩因寒,洪数热郁。又曰:尺脉虚弱,缓涩而紧,病为足痛,或是痿病。《正传》曰:微滑者虚,牢坚者实。《三因》曰:脚气之脉,浮为风,紧为寒,缓细为湿,洪数为热。又曰:沉而弦者为风,沉而紧者为寒,沉细为湿,沉数为热。

〔脚气古今异名〕 《医鉴》曰:脚气者,古名缓风,又谓之厥,后人谓之脚气。后又以脚肿者名湿脚气,不肿者名干脚气,渐而至于足胫肿大如瓜匏者有之,

〔脚气原由证治〕 《纲目》曰:脚气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其为病有证无名,脚气之称,自苏敬始,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是也。《灵枢》曰:脾有邪,其气流于两股;肾有邪,其气流于两腘。东垣曰:水性润下,注之于足,积久而作肿痛,此饮食下流之所致也。《内经》曰:太阴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附肿,饮发于中,附肿于下,加之房事不节,阴盛阳虚,遂成痼疾。孙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后,衣冠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千金方》曰:凡脚气之病,起始甚微,多不令人识也,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伸不能动作异耳。又曰:脚气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其病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纵甚虚羸,亦须微微通泄,宜时取汗也。《入门》曰:脚气外证,全类伤寒,但初起脚膝软弱,顽痹转筋,赤肿,乃为异耳。又曰:湿热在三阳,则宜神秘左经汤。在太阳,麻黄左经汤。在少阳,半夏左经汤。在阳明,大黄左经汤,或加味败毒散。通宜槟苏散。湿热在三阴,则宜羌活导滞汤、搜风丸、枳实大黄汤、开结导引丸、当归拈痛汤。气血虚者,独活寄生汤、羌活续断汤。寒湿盛,则宜捉虎丹。病久者,卷柏散。热甚者,加味苍柏散。肿甚者,胜湿饼子、桑白皮散。《直指》曰:脚气为病,虽起于足,实周乎身,或壮热头痛,或百节拘挛,或十指走注,或转筋急痛,或小腹不仁,以至胸满喘息,烦闷怔忡,昏愦羞明,腹痛下利,呕哕痰涎,恶闻食气,二便秘涩,自腿至膝,自胫及踝,屈弱顽痹,挛急酸疼,或焮不焮,或肿不肿,皆其候也。其传足六经外证,与伤寒颇类,但卒然脚痛为异耳。又曰:治法大要,疏导大便,使毒气得泄而后愈,其用汤淋洗,皆医家之大戒也。《医鉴》曰:脚气治法,用苍术、白术以治湿,黄芩、黄柏、知母以治热,当归、白芍、地黄以调血,槟榔、木瓜以调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牛膝引诸药下行,此为治之大法。清热泻湿汤亦可。《医说》曰: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人不耐风湿。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病难愈。

〔脚气恶候〕 《千金》曰:脚气病,但觉心下急,气喘不停,或自汗出,或乍热乍寒,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死。上气脉数,不得卧者亦死。上气肩息,胸胁逆,脏急者亦死。脚气脉浮大而紧,此最恶候之脉也。若细而紧,同是恶脉。又曰:脚气病,其小腹顽痹不仁者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名曰脚气入心,死在旦夕。丹溪曰:入肾则腰脚肿,小便闭,气上喘急,尺脉绝,目皆黑光,以肾乘心,水克火,死不旋踵,急以八味丸去山药救之。《入门》曰:脚气入腹,喘急欲死,宜木萸汤、杉节汤、三将军丸、乌药平气汤救之。

〔禁忌法〕 《外台秘要》曰:第一忌嗔,嗔则心烦,脚气发。第二禁大语,大语则伤肺,亦发动。又忌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足。东垣曰:凡饮食后,宜缓行二三百步,疲倦即止,如此则不能成壅也。凡饮食酒面勿过度,过度则脚气发。欲不可纵,嗜欲多,则脚气亦发。(以上言未发脚气,平日保养法也。)《千金》曰:脚气之病,极忌房室,勿食牛羊鱼肉葱蒜韭菘菜酒面酥油猪鸡鹅鸭,惟食粳粟酱豉姜椒生果子,犯禁者病不差。《入门》曰:最忌热药蒸泡,恐逼邪入经络也。(以上言已发脚气后保养法也。)

〔脚气按摩法〕 《养生书》曰:涌泉穴在足心,湿气皆从此入,日夕之间,常以两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数目多时,觉足心热,即将脚指略略动转,倦则少歇,脚力强健,无痿弱酸痛之疾矣。

疮疡之发,下部为多,以下部易于伤湿,湿郁生热,风邪时毒又易相侵,故多发外证也。试即腿以下至足跗,详言其证其治。发于腿髀及阴股者,名曰阴疽,其初起,必腰胯发强口渴,数欲饮而水不能多(宜仙方活命饮)。若至七日,发坚肿胀,恶心烦躁者不治。发于腿上筋骨之内,痛如锥刺,皮肉全无赤肿突起者,名附骨疽,俗谓之贴骨腿痈,外由风露寒湿所侵,内由醇酒厚味所注,与积痰瘀血相搏而成,初起痛不能转侧,寒热无汗(宜青草苍柏汤、漏芦饮子),若得微汗便愈。或至经久寒郁为热,便成脓汁,急用火针,使毒不得内溃,内急服药(宜内消升麻汤)。或有至于便秘者(宜漏芦饮子、五香连翘汤下之)。如体弱不可下,须用分经内托法。或发在足尖(宜内托羌活汤)。或发在腿内,近膝股,漫肿木硬(宜内托芪柴汤)。或发在腿外(宜内托酒煎汤)。或发在左腿外侧,漫肿长阔,行走作痛,以手按至骨,大痛(宜黄连消毒散)。或初起大痛,而肉色不变(宜三生散、槟苏散)。或漫肿作光色(宜三生散,或以神应膏为丸,酒下三十丸)。或坚硬漫肿,不辨肉色,重按大痛,此候多见于足少阳之分(宜东垣柴胡鼠粘子汤)。足少阳分者,左腿外侧也。若大腿近膝股内,便属足厥阴分。或脓成,便当针刺。若待全熟,则内溃益甚,收敛愈难。或溃后,亦可以狗头烧烟熏之(宜平肌散)。或起于伏兔穴,则死不治,穴在腿外膝盖上六寸。至于未成骨疽,但环跳穴痛不已,即宜预防之(宜青草苍柏汤,不效,加麻黄一钱,用二三帖)。然附骨疽与缓疽、石疽、贼风三者颇相类,不可不辨。盖缓疽、石疽,皆由寒气伏于骨髓之间而成,其热势缓慢,积日不溃,久方紫黑。皮肉俱烂者,名缓疽(宜内托酒煎汤)。其肿与皮肉相似,疼而坚硬如石者,名石疽(宜生商陆根打烂,和盐少许涂敷,日换一次即软),甚有肿痛,口干烦热,四肢拘急者(宜沉香汤)。由石疽推之,又有石痈,结硬发热,毒气攻冲不定,疼痛者是也(宜黄连散)。贼风则由风邪搏于骨髓,故其痛亦彻骨,遇寒则更甚,外证恶寒有汗,痛处常欲热熨,失治则变为挛曲偏枯(宜越婢汤)。然此三者,虽与附骨疽相类,究竟有别也。发于大股之内,阴囊之侧者,在左名上马痈,在右名下马痈,在肛门旁为肛门痈,俱属厥阴经湿热,及七情忧愤而成(宜内补黄芪汤、内托羌活汤、十全大补汤)。缪仲淳云:大抵疮疡初发,必肿痛,气血郁积,蒸肉为脓,其痛宜也。溃脓之后,肿散肌宽,故痛则渐减。若痛还不止,是气血不足,宜大补之。丹溪、河间有虚甚之说。仲淳此言,盖指凡属疮疡言之,不独股疽也。发于腿外侧胯下,名伏兔发,即前所云起于伏兔穴者是也,必寒热大作,疼痛无头,属足阳明胃经病,固为不治之证,然急早治之,或可希冀万一。速用隔蒜灸法,灸而疱起者犹可治,先汗下之(宜紫金丹),随用止痛消毒药(宜仙方活命饮)。发于膝者名疪疽,其状大而肉色不变,寒热而坚,按之如石者,死证也。若肌肉稍温,按之不至如石,急用生商陆根擦之(宜犀角汤去升麻,加酒牛膝)。发于膝上,或有在臂膊者,名人面疮,状如人面,眼目口鼻皆具,古书云是冤业所生,须清心悔过乃得(宜十六味流气饮,久者大苦参丸、肾气丸)。昔有人患此疮,以物饷之皆能食,灌以酒,面亦赤,医者历试诸药,皆无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因即取贝母末和水灌入口中,数日成痂而愈。发于两膝,壅肿,内外皆痛,寒热间作,腿日瘦削,膝独肿大,如鹤之股膝者,名鹤膝风,多由足三阴经亏损,风邪乘之所致,初起即当用葱熨法,令其内消为要着,否则内热食减,肌肉渐瘦,肢体挛痛。其证有寒热齐作者(宜五积交加散加乌药、僵蚕)。有倏忽发热者,乃无根虚火也(宜十全大补汤)。有脐腹疼痛,溺频头晕吐痰者(宜八味丸)。有血虚甚,而发热大渴,面赤脉大者(宜归芪汤)。有阴虚形瘦发热者(宜肾气丸)。有挟湿热者(宜苍龟丸、二妙苍柏散)。有食少面黄者(宜六君子汤)。有津液干,中气不足者(宜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有至成脓溃烂者(宜独活寄生汤、大防风汤)。有脓清而肌肉不生者(宜八味丸)。皆当随证施治。而总治宜用隔蒜灸法,内服大防风汤,切不可针刺,以致伤生。而其由来,亦有因脚软痛难行,渐成此证者,然其名则曰痢风。亦有因伤寒余毒,不能发散,风寒湿气,结于经络而成此证者,亦即鹤膝风之原委。而其为治则一。虽然,鹤膝风必两膝壅肿,其大概也。若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肿而微红,则名膝游风,而不谓之鹤膝风矣(宜防风通圣散加木瓜、牛膝,或换骨丹)。若但膝之两旁肿痛,憎寒壮热,昼夜偏剧,肿处手不可近,则名膝眼毒,而不谓之鹤膝风矣(宜胜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饮加牛膝)。若膝盖上肿痛,亦发寒热,则名膝痈,而不谓之鹤膝风矣(宜胜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饮加牛膝)。固知膝膑肿痛之病,有非一端,所当辨析以治之者也。发于足小肚上半,三四寸许大,红肿坚硬如石,痛甚者,名黄鳅痈,由肝脾二经湿热或积怒所致(宜五香汤,流气饮加牛膝、木瓜、防己、黄柏),壮实者下之(宜万病解毒丹)。又有足小肚下半生疽,寒热烦躁,名腓腨疽,属肾水不足,积热所致(宜仙方活命饮加淮牛膝、木瓜、黄柏,或八珍汤加牛膝),壮实者下之(宜一粒金丹),虚极老弱者补之(宜金匮肾气丸)。又有似疽非疽,似疮非疮,生于胫上,名曰兔啮,其状如赤豆,根至骨,不急治则杀人(宜仙方活命饮加牛膝)。又有足胫之间生疮,状如牛眼,或紫或黑,脓水淋漓,止处即烂,名湿毒流注,缘风雨雾露寒湿邪气,侵入腠理所致也(宜防风通圣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当归拈痛汤加牛膝)。发于臁骨正面及内外两臁者,名臁疮,而以臁骨正面者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难治也。由本有湿热下注,瘀血凝滞,又适为搔伤,或磕扑破损而成,又日逐步履,多所伤动,又午后气多下坠,愈觉肿痛,是以累年不愈,致成顽疮。女人患此,或经水往来,或裙风相扇,更难调治,故其名曰裙风裤口疮。总之,臁疮之治当分正面、内、外三处。其在正面,漫肿作痛,或不肿不痛者,三阴虚也,甚则寒热交作(宜八物汤、十全大补汤)。又有脾虚挟表邪者(宜补中益气汤加桔梗、白芷)。又有脾虚湿热,流脓口干,食少者(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芍),甚则晡热(宜前方加熟地、炒黑黄柏)。或挟怒气(宜前方加山栀、川芎)。或更有郁(宜归脾汤加山栀、柴胡)。皆当酌治。又有患处黑黯,肢体恶寒,饮食少思者,肝肾虚败也(宜八味丸效),甚则内热口干(宜肾气丸),或肾脏虚风(宜四生散、黄芪丸),或日久不愈(宜大苦参丸),皆宜酌治,若妄投攻伐之剂,亦能杀人。其在外臁,有因风湿者(宜洗以葱汤,贴龙骨膏)。有因风热者(宜马齿膏)。有因湿热者(宜窑土膏)。有因血气凝滞者(宜小驻车丸,加乳香少许掺之)。皆当酌治。其在内臁,初起时(宜以盐汤洗贴蜡矾纸)。势甚重者(宜桐油膏)。或痒甚者(宜蕲艾膏)。或久不愈者(宜先以炉灰膏点去瘀肉,后贴黄蜡膏)。皆当酌治。总之,臁疮有虫必去虫(宜取虫方)。臁疮有恶血,必去恶血(宜针法)。臁疮极臭烂,必去臭治烂(宜粉麝散)。而总治臁疮,必使其去腐生肌,数日可愈(宜沈氏二蜡膏)。至于禁忌,第一房欲,第二辛热毒物,第三多行履,守此禁忌自愈,不然,虽药何益矣。发于内胫,或臁上,其疮如癣,初起两足时热,脚跟作痛,失治则延及胫股及遍身者,名肾脏风疮,已详前阴疮条内,互参可也。

发于足者,名足发。其原有二:一由三阴经精血亏损,其色微赤,虽肿而脓清(宜八味丸)。一由三阳经湿热下注,其色赤肿痛而溃脓,急用隔蒜灸,内服药,以先解壅毒(宜仙方活命饮),然后再补气血(宜补中益气汤、六味丸)。若色黯黑,不肿不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沥者,乃为阴败,末传恶证也。着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滞,更服八味丸、十全大补汤,以壮脾胃,滋化源,多有得生者。若专攻其证,重伤元气,立毙之道也。发于足旁者,名疠疽,其状不大,初从足小指生起,急宜治之(宜东垣柴胡鼠粘子汤,牛膝汤下)。若觉有异者,不可消(宜托里消毒散加牛膝),不治,必死。发于足趺者,名阳疽(宜仙方活命饮加牛膝),十日可刺,二十日不消者死。赤白脓血不多,疮上痒,及赤黑者亦死。发于足指,溃则指自脱者,名脱疽,俗名脱骨疽。或云惟足大指名脱疽,余指则名敦疽,此因手大指生疡名脱疽,故在足亦云然也,存参。但此疽究为难治之证,赤黑者必死,救之之法,惟见赤黑,即急去其指,与手大指疽同法,内服仙方活命饮加牛膝。如未赤黑,可治也。如初起焮肿(宜万病解毒丹),必先外解其毒,或未成而肿痛,急用隔蒜灸,内服药(宜仙方活命饮、人参败毒散加牛膝、大黄、白芷、金银花),不可令见黑色,则愈。其轻者只如蛇伤瘴气治之可也(宜五神散)。发于脚膝,始而肿,继乃溃烂成疮者,名脚气疮,由肾虚为风湿所搏,攻于腿下足上,或由气血壅滞,湿毒在肤腠,不得宣通所致。若风毒不散,其疮渐出黄水,肿痛身热,延迟太久,亦能伤生。至本证方治,已详前脚气条,兹不赘。发于足指,四边焮肿,黄水出,浸淫相染,五指俱烂,渐渐引上足趺者,名甲疽疮,又名嵌甲。由足三阴经起于足指,气血沮而不行,结于指甲之间,此经络之所流注,非但肌肉之病也。或又因裁剪指甲所伤,或又因脚长履小,研损肉分,皆令气血阻遏,至于溃烂成疽(宜绿矾散、胜金散)。但足居下极,足指下而更远,气血易阻,药力一时难到,稍涉虚弱,尤宜大补,方得敛口,尤忌寒凉敷散。又有脚指间湿烂,或指甲角入肉刺损作疮,不可着履者,须用药蚀去恶肉,生长好肉(宜枯矾三钱,黄丹五分,研掺),细细割去甲角便差。又有因穿窄履而生肉刺在指间碍痛,不得着履者(宜大枣肉打烂敷贴,候烂剔去)。凡此皆甲疽之属也。发于足指头,渐肿热痛,爪甲结脓,甚至爪甲俱脱者,名代指,由热气所壅故也,宜乌梅核中仁为末,米醋调成膏,先以芒硝煎汤洗净,浸指于膏内。或以猪脂和蚯蚓粪捣敷,亦效。发于足背,焮赤肿痛者,名足跗发,又名足面疽,俗名脚发背,此处为肝胃二经之会,多因湿热乘虚下注也(宜百草膏,仙方活命饮加木瓜、牛膝、肉桂),脓清者不易治(宜托里温中汤、十全大补汤)。发于足跟者,名足跟疽,又名兔啮,与胫间所生兔啮名同证异。足跟乃足太阳经部分,足跟骨下,又阴阳二跷发源之所,又为肾经所过之地,若患疮毒,则气不能发生,肾气亦由此而泄。若三阴亏损者,久不能敛,必沥尽气血而亡。故凡漫肿寒热,体倦少食,由脾虚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晡热头痛,目不清,由脾虚阴火炽也(宜逍遥散佐以六味丸)。咳嗽有痰,水亏金耗也(宜十全大补汤、八味丸)。此皆当滋其化源,勿徒治其外也。妇人足跟足指肿痛,足心发热,皆因胎产或经行,失于调理亏损,足三阴虚热所致。故有肿痛或出脓者(宜六味丸为主,佐以八珍汤)。有胃虚少食者(宜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汤)。有寒热内热者(宜六味丸佐以消遥散)。晡热甚,头目不清者(宜六味丸佐以补中益气汤)。大凡发热、晡热、内热,皆阴虚假热。丹溪云:火起九泉,阴虚假热也,酒色过度多患之。陈文治亦云:妇人血虚,两足发热晡热,月经过期,足跟作痛,肝脾血虚也。胸痞吐痰,饮食不思,脾胃气虚也。盖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一虚,诸病悉至矣(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必服药使胃气渐复,然后补之(宜补中益气汤佐以六味丸)。大约此证,八珍汤是最要之药。发于足掌心者,名涌泉疽,与足发、足趺发证治大略相似。足心热者,由于阴虚(宜四物汤加知、柏)。饮食不思者,由于脾亏(宜补中益气汤)。肾虚脾亏,最为此证要治,若专治疮者,往往致死。然而此证又有难治易治之分:如两足心发彻骨者,难治;如脚心皮微破,穴不深,脓不多者,易治。汤药通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消毒散加牛膝、槟榔、杜仲,补中益气汤,肾气丸。至于溃后,则用大防风汤,十全大补汤,八味丸。盖此固非轻证也。虽然足之为病,正有不可忽者。如人走长路,被石块垫肿脚底,不能行步,痛不可忍,名脚垫毒,将旧草鞋浸尿桶内半日,烧红新砖,放草鞋在上脚踏之,令火逼尿气入里,即消。若不早治,必烂入脚,亦能杀人。盖此证古方书罕载,惟《疡科选粹》有此方,故录之。至寻常走路脚肿痛者,亦可用此法治之。如脚跟皴裂者,用桐油一碗,男发一握,熬至发化,收贮,毋令尘入,每用以百沸汤洗令软,敷上即安。如脚指缝搔痒成疮,血出不止者,用多年粪桶箍蔑,烧灰敷之。如脚指缝患沙疮者,以燕窝土略炒,黄柏末、香油调敷,痛者加乳香。如脚裂缝者,以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缝内愈,或以蒸藕研成膏敷之亦愈。手裂亦然。如脚皴裂,至春夏不愈者,用生姜、细糟、白盐、腊猪油研烂,擦入皴内,一时虽痛,少顷皮合,再用则安矣。

〔腿足疮疡原由证治〕 丹溪曰:附骨痈热在血分之极,初起时,先以青皮行气,甘草节消毒,继而养血,诚万全之法也。薛立斋曰:凡毒在下部,药气难达,势重者砭患处,去毒血,仍服当归拈痛汤,虚者大补之。陈文治曰:方书相传治臁疮夹膏等方,或效或不效,盖由气禀与所感不同也,要之,必因其人或属阴虚,或属脾虚,或属阴火,或属肝火,或脾气下陷,湿热滞于下部,必内服汤剂,用升举之法,然后外贴膏药,则经络调和,皮肤自合。立斋又曰:脱疽赤色作痛自溃者,易治。色黑不溃者,不治。盖色赤作痛者,元气虚而湿毒壅盛也,急以蒜隔灸,次活命饮、托里散,次用十全汤、加减八味丸自效。色黯不痛者,肾气败而虚火盛也,亦用隔蒜灸加用十全汤、加减八味丸,则毒气不至上侵,元气不至亏损,庶可保生。其有因修手足口咬者,惟避汤火风毒,服药自愈。华佗曰:治嵌甲,用硼砂、乳香各一钱,腻粉五分,橄榄核三枚烧存性,黄丹一钱,真麻油调,先用盐汤洗净拭干敷之,二次效。丹溪曰:嵌甲即甲疽,又名陷甲,割甲成疮,久不瘥,用黄柏、乌头尖等分为末,洗净敷贴。缪仲淳曰:足跟疽,由脏腑积热所致,忌毒药敷贴,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饮加牛膝、肉桂。又曰:脚跟疮久不愈,毒气攻注,用白术为细末,先以盐浆水温洗,干掺上,二日一换,即能负重涉险。又曰:腿肚上疮,初生如粟,以后渐大,爬搔不已,相沿成片,黄水流出,痒不可忍,久成痼疾,难愈,先用贯众煎汤洗,后用百药煎为末津调,逐渐涂敷。又曰:脚胫生疮,名曰袴口,或因磕损而成,其疮外狭内宽,皮薄,极痒又痛,黄水长流,延蔓而生,甚则十余年不愈,且易染人,须忌酒色,用韭菜地干蚯蚓粪为末,入轻粉、清油,或取白狗血调敷自效。

【附载:一切痈疽兼证方论】

〔发烦渴〕 刘涓子曰:热毒方盛,或发大渴,此乃毒气攻心,令舌干烦渴,但补心气即止。薛立斋曰:疮疡作渴,焮肿发热,二便调和者,热在上焦也(竹叶石膏汤)。肿痛发热,大便秘涩者,内脏热也(四顺清凉饮)。焮肿痛甚者,热毒蕴结也(仙方活命饮)。漫肿微痛者,气血虚壅也(补中益气汤)。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竹叶黄芪汤)。肾水干涸作渴,口苦干燥者,加减八味丸。疽愈后发渴,最恶候,惟加减八味丸最妙,盖痈疽多因虚而得,疽安发渴,宜服此丸,未渴先服,永不发渴。《回春》曰:痈疽发渴,乃气血两虚也(黄芪六一汤)。

〔寒热〕 《得效》曰:痈疽未愈之间,先呕痰而寒热,汗出而止,或连日,或间日(加味不换金正气散)。薛立斋曰:痈疽证,口苦,寒热往来,肝火血虚也(托里消毒散去白芷、连翘、金银花,加柴胡、熟地)。因怒而寒热,肝火气虚也(前方加柴胡、黄芩,不应,八珍汤加山栀、枣仁、龙胆草)。体倦寒热,肝脾气虚也(前方去金、翘、芷,加参、芪、归、术,不应,补中益气汤)。内热晡热而寒热,阴血虚也(前方去三味加芎、归、丹皮、柴胡,不应,八珍汤加丹皮效)。畏寒者,胃气虚也(前方去三味加参、苓、术、升麻,不应,补中益气汤)。胁痛痞满而寒热,肝气滞也(前方去三味加青皮、木香,不应,属气血两虚,加参、归、术)。

〔作痛〕 《入门》曰:痈疽不可不痛,亦不可大痛。未溃时痛,为热毒,甚或便秘(内疏黄连汤)。脓胀痛者,针之。已溃脓出而反痛,虚也(宜归芪汤)。《精义》曰:痈疽寒热虚实,皆能为痛。若热毒痛,以寒凉折其热。若寒邪痛,以温热熨其寒。虚痛补之。热痛泻之。《纲目》曰:秽气触而痛,和解之(乳香、芍药之类)。风冷逼而痛,温散之(防风、桂枝之类)。《回春》曰:脓血既泄,肿痛尤甚(人参黄芪汤)。薛立斋云:疮疡之作,由六淫七情,其痛因气血凝滞,如热毒在内,便秘作痛,导之(内疏黄连汤)。热毒炽甚,焮肿作痛,解之(黄连解毒散,不应,用仙方活命饮)。瘀血凝滞作痛,和之(乳香定痛散)。作脓而痛,排之(托里消毒散)。脓胀而痛,针之。脓溃而痛,补之(人参黄芪汤去苍术、神曲)。气虚而痛,益之(四君子汤加归、芪)。血虚而痛,养之(四物汤加参、芪)。肾虚而痛,滋之(六味丸)。

〔呕逆〕 丹溪曰:未溃时呕,当作毒气上攻治之(乳粉托里散)。溃后,当作阴虚补之。老年人溃后呕,不能食,虚也(参苓白术膏)。河间谓疮疡呕者,湿气侵于胃也(多用白术)。《回春》曰:食不能下,服药而呕(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薛立斋曰:作呕,难泥毒气上攻,而概用败毒等药。如热甚焮痛而呕,邪气实也,解之(仙方活命饮)。作脓焮痛而呕,胃气虚也,补之(托里消毒散)。脓热胀痛而呕,气血虚也,泄之(先用托里散、替针丸泄之)。焮痛便秘而呕,热蕴于内也,导之(内疏黄连汤)。又有因寒热伤胃而呕者(托里健中汤)。有胃寒少食而呕者(托里益中汤)。有中气虚寒而呕者(托里温中汤)。有肝木乘脾而呕者(托里抑青汤)。有胃脘痰停而呕者(托里清中汤)。有因脾虚而呕者(托里益黄汤)。有郁结伤脾而呕者(托里越鞠汤)。当各究其原而施治之。丹溪虽有肿疡作毒气上攻,溃疡作气虚之说,亦大概言之耳。大约热毒内攻者少,胃气虚寒而呕者多。

〔烦躁〕 缪仲淳曰:面目赤色,烦热作渴,脉大而虚,血脱发躁也(托里消毒散去连、芷、银花,加归、芪,佐以当归补血汤)。身热恶衣,欲投凉水,脉沉微,气脱发躁也(前方去三味,加附、桂,或用附子理中汤)。

〔头痛眩晕〕 薛立斋曰:初肿时头痛发热,邪在表也(托里消毒散加川芎、羌活)。头痛恶寒,表虚也(前方去银花、连翘,加参、芪)。倦怠眩晕,中气虚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或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日晡头痛,血虚也(前方去三味,加熟地,佐以六味丸)。梦泄遗精,头晕痛,或痰喘气促,肾虚不能纳气也(前方去三味并川芎,佐以六味丸,不应,大虚寒也,用八味丸)。

〔喘急〕 陈文治曰:痈疽喘急,恍惚嗜卧,肺脉洪数无力,此心火刑肺金也,当理气化痰清肺(人参平肺散)。若兼发热作渴,脉洪数有力,此为火克金之恶候(加金解毒散)。面赤者不治。

〔痰多〕 陈文治曰:胸膈多痰,脾气虚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桔梗、半夏,不应,六君子汤加枳、桔)。晡热多痰,脾血虚也(前方去三味,加归、地、参、芪)。咳嗽吐痰,肾亏津液泛上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萸、山药、熟地,佐以六味丸)。

〔胸痞〕 薛立斋曰:胸痞有由气滞者(托里消毒散加桔梗、山栀,或补中益气汤加枳、桔)。若倦怠胸痞,气虚也(前方去三味,加参、术、茯苓,不应,八珍汤加柴胡)。

〔自汗盗汗〕 薛立斋曰:体痛不寐而汗,脾血虚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茯苓、远志、枣仁、龙眼)。寐而汗出,肾气虚也(前方去三味,加参、芪、归、术、五味子)。

〔目斜上视〕 《疡科选粹》曰:痈疽目斜视上,黑睛紧小,白睛青赤,乃肝挟火邪,故肝脉弦紧洪数,必祛肝经之火邪(泻青丸)。甚至有泻利者(前方去大黄,加荆芥,或用黄连泻心汤一二帖)。

〔四肢沉重〕 《疡科选粹》曰:此乃七恶中之五恶也(胃苓汤)。若服此汤,脾气醒,湿气除,必须大补(参苓白术散)。

〔大便秘结〕 东垣曰:疮疡热毒深固,呕啘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大便秘结,此毒在脏腑,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内,以绝其源(内疏黄连汤,甚则用五利大黄汤)。又曰:疮疡及诸面赤,虽有伏火,不得妄攻其里。若阳气怫郁,邪气在经,宜表发以去之,故曰火郁则发之(白芷升麻汤)。缪仲淳曰:凡痞胀,大便不通,乃直肠干涸,导之(猪胆汁法)。或肠胃气虚,血涸不通,培养之(十全大补汤)。若溃疡见此证,因气血亏损,肠胃干涸,法当大补为主,若不审虚实,一于疏利,必致大误。

〔泻利〕 《直指》曰:痈疽泄泻,宜乳粉托里散,再以木香、茯苓煎汤调下,加味不换金正气散佐之。《回春》曰:腹痛泄泻,咳逆昏愦,急用托里温中汤。薛立斋曰:脾气虚寒,肠鸣泄泻,腹冷,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炮姜、木香。手足逆冷,虚寒日甚,本方去三味,加附子,煎送四神丸。《疡科选粹》曰:疮疡大便泄泻,或因寒凉克伐,脾气亏损;或因脾气虚弱,食不克化;或因脾虚下陷,不能升举;或因命门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肾经虚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肾虚寒,不能司职。主治之法,若寒凉伤脾(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虚下陷(补中益气汤送二神丸),命门火衰(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肾虚不禁(姜附汤加吴萸、五味子),脾肾虚寒(参附汤送四神丸)。凡肠鸣泄泻,多属脾气虚寒,法宜温补,治如前法,多有可生。

〔小便淋闭频数〕 缪仲淳曰:疮疡小便淋闭频数,或茎中涩痛者,肾经亏损之恶证也,宜补阴(加减八味丸)。足胫逆冷者,宜补阳(八味丸)。若小便频而黄,宜滋肾(四物汤加参、术、麦冬、五味子)。若小便短少,宜补脾肺(补中益气汤加山药、麦冬、五味子)。若热结膀胱而不利,宜清热(五淋散)。若脾气燥而不能化,宜滋阴(黄芩清肺饮)。若膀胱阴虚,阳无以生(六味丸)。若膀胱阳虚,阴无以化(滋肾丸)。肾虚之患,多传此证,非滋化源不救,若用知柏,反泻其阳,以速其危。若老人阴痿思欲,精内败,茎中涩痛不利者(加减八味丸加牛膝、车前,不应,更加附子)。薛立斋曰:茎中痛,小便不利,内败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山萸、山药、泽泻)。愈便愈痛(前方去三味,煎送六味丸)。食少体倦,口干饮热,小便黄短,脾肺虚热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萸、五味,佐以六味丸)。劳役便黄,元气陷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午后小便黄短,肾虚热也(前方去三味,加升、柴,煎送六味丸)。

〔出血〕 《疡科选粹》曰:疮疡出血,因五脏之气亏损,虚火动而妄行也(犀角地黄汤为主)。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阴火动(六味丸),气虚(补中益气汤)。又曰:疮疡出血,烦躁,脉洪大无力(当归补血汤,或八珍汤加黄芪、山栀,尤妙)。又曰:血脱补气,此阳生阴长之理(四君子汤加芎、归、熟地)。若用凉血降火沉阴之剂,则脾土复伤,不但血不归原,而命亦不保矣。薛立斋曰:脓多带赤,血虚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归、地、参、术,不应,八珍汤加丹皮)。忿怒后晡热血出,肝火血虚也(前方去三味,加丹皮、山栀、熟地,不应,八珍汤)。面青胁胀而出血,肝气虚而不能藏血也(前方去三味,加山药、山萸、五味子,兼用六味丸)。食少体倦出血,脾气虚而不能摄血也(前方去三味,加参、术、归、地,不能寐加茯神、枣仁、远志、龙眼,或兼用归脾汤)。

〔阳气脱陷〕 薛立斋曰:疮疡阳气脱陷,或因克伐太过,或因脓血大泄,或吐泻之后,或因误入房室。若发热头痛,小便淋涩,或滑数便血,目赤烦喘,气短自汗,头晕倦怠,恶寒,汗出如水,此为无根虚火之假热证。若畏寒头痛,喘咳呕逆,耳聩目蒙,小便难,肠鸣泻利,里急腹痛,玉jing缩,冷汗牙疼,此为阳气脱陷之真寒证,勿论其脉,勿论其疮,急宜参、附补之。

以上十七条,本遍身一切痈疽之兼证,不独腿足疮疡为然也,今附录于后者,亦欲人易于观览耳。

【治腿股膝膑踝足病方三十五】

越婢加术汤 〈风胜〉

麻黄  石膏  生姜  甘草  白术  大枣

牛膝丸 〈因寒〉

牛膝(二两)  川椒(五钱)  附子(一钱)  虎胫骨(六钱)

蜜丸,酒服。

清暑益气汤 〈因暑〉

人参  黄芪  白术  苍术  麦冬  茯神  升麻  葛根  黄柏  青皮  归身  五味子

除湿汤 〈因湿〉

半夏  苍术  厚朴  藿香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木瓜  槟榔  白芷  姜  枣

羌活导气汤 〈导气〉

羌活  独活  防己  枳实  大黄  当归

开结导饮丸 〈开结〉

陈皮  白术  茯苓  半夏  泽泻  麦芽  枳实  神曲  干姜  青皮

四物汤 〈冲心〉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金匮肾气丸 〈虚热〉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五加皮丸 〈肿湿〉

五加皮(四两,酒浸)  远志(四两,酒浸)

晒研,酒糊丸,空心,酒下四五十丸。

沈氏脚气汤 〈疮烂〉

萆薢(五钱)  茯苓  桑枝(各三钱)  苍术  苡仁  牛膝(各二钱)  秦艽  泽泻(各钱半)

此余自制方也,用之无不效,重者不过三四服愈。

胡芦巴丸 〈寒湿〉

胡芦巴(酒浸一宿,焙)  破故纸(各四两)

共研,以木瓜切顶去瓤,安药在内令满,顶签合,蒸烂捣丸,每七十丸,空心,酒下。

巴黄丸 〈酒毒〉

巴戟(五钱)  糯米(炒米微转色去米)  大黄(一两,炒)

蜜丸,水服,仍须禁酒。

杉木节汤 〈入腹〉

杉木节(一升)  橘叶(切,一升,无叶则以皮代之)  槟榔(七枚)

童便三升,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即停后服。此方兼治霍乱,上气闷绝者。

生虎骨丸 〈麻疼〉

生虎骨(四两)  金毛狗脊(八两)  五加皮  仙灵脾  牛膝  白茄根  油松节(各二两)  独活(一两)

归须汤 〈右痛〉

生杜仲(一两)  归须  穿山甲(各二钱)  干地龙  小茴(各一钱)  北细辛(三分)

沈氏苎根汤 〈腿痛〉

炒杜仲(三钱)  炒当归  酒川断  核桃肉  酒杞子  白苎根(各二钱)  炒桑枝(四钱)

二煎加秦艽、桃仁、红花各二钱。将药渣用绢袋乘热包,在不舒展处运之,四五服愈。此余自制方也,用之无不效。

神秘左经汤 〈三阳〉

麻黄  肉桂  枳壳  黄芩  柴胡  半夏  羌活  赤苓  防风  厚朴  小草  白姜  防己  麦冬  葛根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大枣

此方专治风寒暑湿流注足三阳经,脚膝拘挛肿痛。

加味败毒散 〈又〉

人参败毒散一两,加大黄、苍术各一钱,姜三片,薄荷七叶。或人参败毒散加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赤苓、人参、甘草各一钱。

此方专治三阳经脚气流注,脚踝焮热、赤肿,寒热自汗。

槟苏散 〈又〉

苍术(二钱)  香附  苏叶  陈皮  木瓜  槟榔  羌活  牛膝(各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  葱白(二茎)

此方专治风湿脚气,肿痛拘挛,用此疏通气道。

羌活导滞汤 〈三阴〉

酒煨大黄(二钱四分)  羌活  独活(各钱二分)  防己  归尾(各七分)  枳实(五分)

微利即止。

此方专治脚气初发,一身皆痛,或肢节肿痛,便尿阻隔,先以此导之,后用当归拈痛汤除之。

当归拈痛汤 〈又〉

羌活  茵陈  酒黄芩  炙草(各一钱)  知母  泽泻  赤苓  白术  猪苓  防己(各六分)  人参  苦参  升麻  葛根  当归  苍术(各四分)

水二盏,浸药时许,煎半,空心,临卧各一服。

搜风丸 〈又〉

黑牵牛子(生取,头末,二两)  大黄  枳实  槟榔(各五钱)

糊丸,米饮下。

枳实大黄汤 〈又〉

酒大黄(三钱)  羌活(钱半)  当归(一钱)  枳实(五分)

空心服。

开结导引丸 〈又〉

陈皮  白术  泽泻  茯苓  神曲  麦芽  半夏(各一两)  枳实  青皮  干姜(各五钱)  巴霜(钱半)

蒸饼糊丸。

此方能治脚气挟食积流注,心下痞闷。

独活寄生汤 〈肝肾虚〉

独活  白芍  当归  桑寄生(各七分)  熟地  川芎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细辛  防风  肉桂(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此方能治肝肾虚弱,筋挛骨痛,脚膝偏枯,缓弱冷痹。

羌活续断汤 〈又〉

羌活  防风  细辛  白芷  杜仲  酒牛膝  秦艽  川断  熟地  人参  白芍  当归  赤苓  肉桂  川芎(各五分)  姜(三片)

前方桑寄生无真者,则用此方。

捉虎丹 〈寒湿盛〉

五灵脂  白胶香  草乌(黑豆同煮,去豆)  木鳖子  地龙(各两半)  乳香  没药  当归(各七钱半)  麝香  京墨(煅,各三钱五分)

糯米糊丸,芡子大,空心,酒下一丸,赶到脚面,赤肿下散,赶至脚心,中出黑汗,乃除根。又名一粒金丹。

此方专治脚气走注,疼痛不可忍。

卷柏散 〈久病〉

卷柏(东向者,先用盐水煮半日,再用淡水煮半日,焙干)  黑牵牛子(头末)  甘遂  槟榔

上各为末,不得相杂,每服各称一钱,惟槟榔末二钱,五更初,浓煎葱白汤调下,至辰巳时,取下恶物如鱼冻,虚人减半,随吃淡物,更服汤药,如清热除湿汤调理之。

此方主远年脚气不愈者,惟服此特效。

清热泻湿汤 〈又〉

盐酒炒黄柏  苍术(各一钱)  紫苏叶  赤芍  木瓜  泽泻  木通  防己  槟榔  枳壳  香附  羌活  甘草(各七分)

痛加木香。肿加大腹皮。热加黄连、大黄。

加味苍柏散 〈热甚〉

苍术(一钱)  白术(八分)  知母  黄柏  黄芩(各六分)  当归  白芍  生地(各四分)  木瓜  槟榔  羌活  独活  木通  汉防己  牛膝(各三分)  甘草(一分)  姜(三片)

胜湿饼子 〈肿甚〉

黑丑(二两,取头末,五钱)  白丑(二两,取头末,五钱)  甘遂(五钱)

荞麦面两半,水调,和药作饼子,如钱大,饭上蒸熟,每空心茶嚼一饼,以利为度。

此治远年脚气,足胫肿如瓜瓠。

桑白皮散 〈又〉

赤苓(二钱)  木香  防己  槟榔(各钱二分)  桑皮  郁李仁(各一钱)  苏叶  木通  大腹子  青皮(各七分)  姜(三片)

木萸汤 〈入腹〉

木瓜  槟榔(各二钱半)  吴萸(钱半)

三将军丸 〈又〉

吴萸  木瓜  大黄(等份)

糊丸,枳壳汤下。

此治脚气冲心,大便不通。

乌药平气汤 〈又〉

乌药(一钱)  茯神  人参  白术  五味子  川芎  木瓜  当归  白芷  苏叶(各七分)  甘草(三分)  姜(五片)  枣(二枚)

此方专治脚气上攻,昏迷喘促。

【治腿股膝膑踝足疮疡方六十七】

仙方活命饮 〈阴疽〉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赤芍  皂角刺  甘草  归尾  贝母  花粉(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另研末,水、酒各半煎,送下二末。

青草苍柏汤 〈附骨疽〉

苍术  黄柏(各三钱)  青皮(钱半)  甘草(五分)

加姜汁少许,虚人加牛膝一钱。夏加黄芩八分。冬加桂枝五分。痛甚无汗加麻黄二分。此能治环跳穴痛不已。

内消升麻汤 〈又〉

大黄  升麻  枳实  黄芩  当归  白芍(各一钱)  炙草(八分)

稍热服。

漏芦饮子 〈又〉

漏芦  白蔹  黄芩  麻黄  枳实  升麻  白芍  甘草  朴硝(各五分)  大黄(一钱)

五香连翘汤 〈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麝香(用少许)  连翘  射干  独活  升麻  炙草  大黄  桑寄生(各五分)

一方有黄芪、木通。水煎,取利为效。

此方兼治诸疮,初觉一二日,厥逆,咽喉塞,发寒热。如不用五香,名七味连翘汤。

内托羌活汤 〈又〉

羌活  黄柏(各一钱)  防风  藁本  连翘  炙草  苍术  陈皮(各八分)  肉桂(五分)

内托芪柴汤 〈又〉

黄芪(二钱)  柴胡(一钱)  羌活(五分)  连翘(钱半)  归尾(七分半)  肉桂(三分)  生地  黄柏(各二分)  土瓜根(酒洗,钱二分)

水二盏,酒一盏,煎热服。二服即效,验过。

此方能治足太阴厥阴经分疮,生腿内近膝股,或痈或附骨疽,初起肿痛势大。

内托酒煎汤 〈又〉

黄芪  归尾(各二钱)  柴胡(一钱半)  连翘  肉桂  牛蒡子  白芷(各一钱)  升麻(七分)  黄柏  甘草(各五分)

水、酒各半煎。

此方能治足少阴经分痈,生腿外侧,或因寒湿,得附骨疽,或微侵足阳明经分,坚硬肿痛,不能行。

黄连消毒散 〈又〉

酒黄连  酒生地  酒归身  羌活  连翘  黄芪  黄芩  黄柏  独活  酒防己  防风  藁本  苏木  陈皮  桔梗(各一钱)  酒知母(四分)  甘草梢  人参(各五分)

水煎,入酒少许服。

此方兼治脑疽、背疽,焮肿疼痛,或麻木。

槟苏散 〈又〉

苏梗  香附(各二钱)  甘草  陈皮  槟榔  木瓜(各一钱)  姜  葱

三生散 〈又〉

露蜂房  蛇退  头发(洗净,等分)

各烧灰存性,研细,酒下三钱。

神应膏 〈又〉

当归(两一钱)  赤芍  大黄(各两半)  白芷  官桂(各一两)  元参(两三钱)  川断(两二钱)  莪术(九钱)  生地(两二钱)

真香油二斤浸药,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熬黑去渣,夏用黄丹二十两,冬十五两,渐下,不住搅,滴水沉为度。

此药本治漏疮,塞孔内,并作贴子护。

柴胡鼠粘子汤 〈又〉

连翘  肉桂(各一钱)  黄柏  炙草(各五分)  归梢  黄芪(各二钱)  柴胡  鼠粘子(各钱半)

酒煎,空心服,服后即饭,不使热药犯上焦也。

平肌散 〈又〉

密陀僧(煅赤色)  花蕊石(煅赤色)  白龙骨(各一两)  黄丹(炒)  乳香(另研)  黄连(各二钱半)  轻粉(一钱,研极细)

干掺。

此方兼治诸疮久不敛。

沉香汤 〈石疽〉

沉香  木香  防风各七钱半  羚羊角  麦冬  当归  枳壳  升麻  元参  赤芍  地骨皮  生甘草(各一两,炒)  大黄(二两)

每末四钱,水煎服。

黄连散 〈石痈〉

黄连  大黄  牙硝  白蔹  黄柏(各一两)  血竭  青盐(各五钱)  赤小豆(半合)  杏仁(去皮、尖,四十九粒)

蜜水调涂,干即易之。

越婢汤 〈贼风〉

内补黄芪汤 〈股疽〉

黄芪(二钱,盐水炒)  熟地  人参  茯苓  炙草(各五分)  白芍  川芎  官桂  远志  当归(各八分)  麦冬(五分)  姜(三片)  枣(三枚)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黄芪  肉桂  姜  枣

紫金丹 〈又〉

犀角汤 〈疪疽〉

犀角  木香(各七钱半)  山栀仁  连翘  射干  当归  赤芍  升麻  元参  枳壳  生甘草(各一两)  大黄(二两)

每末三钱,水煎服。

此兼治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

十六味流气饮 〈人面疮〉

人参  黄芪  当归(各一钱)  川芎  肉桂  厚朴  白芷  甘草  防风  槟榔  乌药  白芍  枳壳  木香(各五分)  桔梗(三分)  紫苏(钱半)

水煎,食后服。若因怒,加青皮一钱。

大苦参丸 〈又〉

苦参(二两)  防风  荆芥  白芷  生川乌  赤芍  首乌  川芎  独活  蔓荆子  山栀  皂角  赤苓  山药  羌活  黄芪  白蒺藜  白附子(各五钱)  炮草乌(钱半)

面糊丸,空心,酒、茶任下。

金匮肾气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牛膝  车前子

五积交加散 〈鹤膝风〉

白芷  当归  茯苓  半夏  川桂枝  川芎  白芍  甘草  枳壳  麻黄  陈皮  桔梗  厚朴  干姜苍术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此即五积散合人参败毒散也。

此方兼治寒湿,身体重痛,腰脚酸疼。

八味丸 〈又〉

熟地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附子  肉桂

归芪汤 〈又〉

当归(一钱)  黄芪(五钱)

苍龟丸 〈又〉

苍术  白芍  龟板(各二两半)  黄柏(五钱)

粥丸,每五十丸,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下。

此方兼治痢后脚弱渐小。

二妙苍柏散 〈又〉

苍术(盐炒)  黄柏(酒炒,各五钱)

水煎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如气实,加酒少许。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痛加姜汁。或为末、为丸皆可。

此方兼治一切风寒湿热脚气,骨间作热,或腰膝疼痹肿痛,令人痿躄,用之神效。

六君子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补中益气汤 〈又〉

独活寄生汤 〈又〉

独活  桑寄生  白芍  当归各七分  熟地  川芎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细辛  防风  肉桂(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大防风汤 〈又〉

熟地  防风  杜仲(姜汁炒)  当归  黄芪  白芍(各一钱)  附子  川芎(各七分半)  羌活  人参  酒牛膝  炙草(各五分)  白术(钱半)  姜  枣

空心服。此方芎、归、芍、地以补血,参、芪、术、草以补气,羌、防以散风湿、利关节,杜仲、牛膝以补腰膝,附子以行参、芪之气而走周身脉络,乃治气血两虚,挟风湿而成痿痹之圣药,岂但治鹤膝而已,但不可以之治有余耳。

防风通圣散 〈膝游风〉

赤芍  芒硝  川芎  滑石煅  大黄  桔梗  荆芥  石膏  麻黄(各四分半)  山栀  白术  连翘  当归  薄荷  甘草  黄芩  防风(各八分)

表里实,二便秘,方可用。

胜金丹 〈膝眼毒〉

白砒(制)  麝香(各五分)  真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钱半)  全蝎(炮)  天龙(去头、足,炙)  穿山甲(炙,各三钱)  僵蚕(炒,五钱)

每末三钱,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

五香汤 〈黄鳅痈〉

青木香  藿香  沉香  丁香  薰陆香(各一两)

流气饮 〈又〉

人参  肉桂  桔梗  当归  黄芪  甘草  厚朴  紫苏  白芍  乌药  枳壳  防风  槟榔  川芎  白芷  木香  生姜

痛加乳香、没药,气滞加香附,胃虚加陈皮,流注加羌活、独活,此乃行气散血之剂,不宜多服,以致气血虚耗,反不能成脓也。此又名疮科流气饮。

此方主恚怒气结,成核肿硬,及风寒湿热搏结经络,或血气不和,结成肿块,漫肿木闷者,神效。

当归拈痛汤 〈湿毒〉

一粒金丹 〈腓腨疽〉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霜(钱半)

枣肉丸,服法详在前。

八物汤 〈臁疮〉

归脾汤 〈又〉

黄芪丸 〈又〉

黄芪  乌药  地龙  茴香  川楝肉  川椒  防风  赤小豆  白蒺藜  海桐皮  威灵仙  陈皮(等分)

酒糊丸,空心,酒下三十丸。

此方专治肾脏虚风,攻注手足头面,麻痹痛痒,或生疮疥,臁疮焮肿。

四生散 〈又〉

生白附子  生黄芪  生独活  生蒺藜(各五分)

共为末,以不落水猪腰子批开入药末,湿纸包煨熟,空心,连腰子细嚼,盐酒下。

此方兼治风癣疥癞,血风等疮。

龙骨膏 〈又〉

龙骨  密陀僧  乳香  没药(各二钱)  海螵蛸(钱半)  肥皂子(烧,存性,五个)

香油调,用棉纸作夹膏,以针刺眼,敷贴疮上,间日一翻,两面贴之。

马齿膏 〈又〉

马齿苋煎汁一锅,去渣,入黄蜡五两,漫火熬膏,涂疮上。

窑土膏 〈又〉

多年窑灶土或只用灶心土  黄丹  轻粉  黄柏  乳香  没药  赤石脂(等分)

清油调成膏,用伞纸夹住,茶清洗过贴之,以绢缚,虽痒不可动,直待成痂方揭,未愈再贴。

小驻车丸 〈又〉

黄连(六钱)  阿胶(三钱)  当归(二钱)  干姜(一钱)

醋糊丸。

蜡矾纸 〈又〉

麻油二两,川椒四十九粒,铜杓内煎黑,入一寸长槐枝四十九段,煎黑,入黄蜡一两,轻粉研二钱,枯矾研一钱,候化,将棉纸照疮大剪十二块,四角用纸钉住,投油内渗透为度,勿使纸黄,先以槐枝、葱、椒煎汤洗,将纸贴上,外用油纸包裹,红绢紧扎一周时,揭起,去近内纸一层,十二日揭尽疮愈。

桐油膏 〈又〉

桐油  百草霜  发灰  黄丹  乳香  鹿角灰(各三钱)

共为细末,熬膏涂油纸上贴之,血虚痛甚者尤宜。如年久紫黑者,先用炉灰膏去瘀肉。

蕲艾膏 〈又〉

蕲艾  川椒(各五钱)  黄丹(三钱,水飞)  水粉(一两)  轻粉(一钱)

熟麻油调膏,隔纸贴。

炉灰膏 〈又〉

响糖炉内灰一升半,风化石灰一升炒红,盛箕内,用滚汤三碗,徐徐淋汁,漫火熬如稀糊,先下巴霜,次下蟾酥各二钱,白丁香研末五分,炒石灰一钱,搅匀,再熬如面糊,磁器盛,勿泄气,每用以簪头挑少许,口呵气令化,以针拨开患处贴之。

此方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及外痔瘰疬,兼除瘤点痣,有脓去脓,无脓即散,惟好肉及眼上忌用。如点瘰疬,去蟾酥加轻粉一钱,痛者加乳香、没药各一钱,瘤痣只用灰膏,不必用药。

黄蜡膏 〈又〉

香油一两,入胎发梅大一团熬化,入白胶香、黄蜡各一两化,再入龙骨、赤石脂、血竭三末各一两,搅匀,候冷,磁器收,每用捏作薄片贴疮上,外以绢缚,三日后翻贴外面,又以活血药煎汤洗。

取虫方 〈又〉

生鳝鱼数条,以清油涂腹下,置疮上盘屈,以帛系定,少顷痒不可忍,然后取视,腹下有小窍,皆虫也。未尽再敷,死人胫骨烧灰油调敷。

针法 〈又〉

臁疮色紫黑,先以三棱针去恶血,冷水洗净,乃贴膏药,忌日光、火气、阳气。如黑肿未尽,可再出血,以紫黑血尽为度。

粉麝散 〈又〉

生龟壳一个,醋一碗涂炙,醋尽为度,火煅放冷为末,入轻粉、麝香各一钱,和匀,先以葱汤洗,后涂上。

沈氏二蜡膏 〈又〉

真菜油四两,入连须葱白三个,川椒十四粒,熬至二物色枯,去渣,再入白蜡、黄蜡、白矾各二残,熔化离火,俟沸稍定,入东丹三钱,急急搅匀,倒在碗内,放阴土地上一日夜去火毒,然后将生矾五六分,滚水泡一碗,将疮洗净拭干,将药涂上如钱厚,以油纸贴,外以粗草纸略揉软盖上,绢帛缚之,每日一洗一涂,缚扎如法,数日即愈矣。但疮虽愈,四边必多水泡,痒极切不可爬搔,若搔碎,即又成疮矣,故虽愈仍将药照旧洗涂,并水泡亦涂在内,如是三四日,全愈不痒矣。

此余自制方也,屡试屡验,并治下部湿毒疮。

托里消毒散 〈疠疽〉

人参  盐水炒黄芪  酒当归  炒白芍  炒白术  川芎  茯苓(各一钱)  白芷  金银花  连翘(各七分)  炙草(五分)

万病解毒丹 〈又〉

五倍子(捶碎,洗净,焙干,三两)  山慈菇(去皮,净末,二两)  千金子(去壳,油净霜)  大戟(去芦,焙干,为末,各一两)  麝香(三钱,另研)

糯米浓饮丸,分为四十锭。此药能应诸病,各有神效。若疮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