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外因病也。其原有四:一由卒暴伤损肌肤,风邪相袭而发。一由诸疮汤洗艾灸火毒之气,内逼妄行而发。一由疮口不合,贴膏留孔,风气相袭而发。一由热郁,遍身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传播经络而发。此四因发时,寒热间甚,或口噤目斜,身体强直,角弓反张,不急治,必死。然四因之发,虽皆由风邪外袭,要必其血衰,不能荣养乎筋,然后邪得袭之,故《三因方》以为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多致斯病,良有然也。而古人于痉痓,通称为破伤风。窃按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角弓反张,破伤风证。有至筋劲强直角弓反张者,非痉痓之止于破伤风。盖痉痓多是气血两虚,风痰壅盛而成,或伤寒杂病,汗、吐后感风亦成,大发湿家汗亦成,产后去血多亦成,惟跌磕打伤,疮口未合,贯风而成者,乃为真破伤风。《三因》言伤寒产后云云者,以痉痓之状,与破伤风证相似而言之,即古人通称痉痓为破伤风之故,非真破伤风一证也。特汗后、产后之痉痓,有专由血液少而成者,亦有血液既少,复中风邪而成者,以其复中风邪,故亦云破伤风也。但血液内虚,复中乎风,因成痉痓。而所中有不止于风者,如中乎寒,则筋患紧缩;中乎热,则筋患弛张;中乎湿,则筋患弛缓;中乎风,则筋患弦急也。惟所中不止于风,故风能散气,必有汗而不恶寒者,亦寒能涩血,必无汗而又恶寒也。热能消气,必为瘈疭也。湿能溢血,必为缓弱也。经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者,非是之谓乎。兹特条列其证治:凡破伤风有口噤身强直者(宜玉真散)。有发热红肿风邪,欲传经络而未深入者(宜水调膏)。有腰脊反张,四肢僵直,牙噤口歪,遍身冷,不知人者(宜全蝎散、大蜈蚣散)。有风邪入里,发搐,目直视,二便秘结,当下者(宜左龙汤、羌麻汤)。有痰涎极盛者(宜乌蛇散)。有手足掉战不已者(宜朱砂指甲散)。有血凝昏闷者(宜乌鸦散)。有不论新久诸疮,传变而为破伤风者(宜急风散)。有发汗过多,变成破伤风者(宜防风当归散)。有亡血过多,变成破伤风者(宜当归地黄汤)。当各随其证以施治。虽然,有要法焉,不可不急讲也。盖破伤风之发痉痓,当先识为何经受病。如身热足寒,项强,头摇口噤,背反张而搐者,太阳也,无汗则急汗之(宜防风汤、羌活防风汤、小续命汤;  若本有汗或过多,宜止之(宜白术汤、白术防风汤)。如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摇而身前搐者,阳明也,急下之(宜左龙丸、小芎黄汤、大芎黄汤)。如或左右一目视,或左右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也,急和之(宜羌麻汤、防风通圣散)。河间、海藏辈,皆本此以为治,故无不中病。不及三阴者,以病既入阴,而现有胀满自利,咽干口燥,舌卷卵缩等象,俱不能生,故古人不立方治,而今亦不多赘也。嗟乎!汗、下、和,治伤寒法也,即可移以治破伤风,讵不贵人之灵明哉!

〔脉法〕 《正传》曰:破伤风脉,浮而无力,太阳也。长而有力,阳明也。浮而弦小,少阳也。

〔破伤风原由证治〕 《纲目》曰:破伤风者,诸疮久不合口,因热甚郁结,而荣卫不得宣通,怫热因之遍体,故多白痂。是时疮口闭塞,气难宣通,故热甚而生风也。又曰:疮口平无汁者,中风也,边自出黄水者,中水也,并欲作痓,须急治之。又痛不在疮处者,风伤经络,亦死证也。初觉疮肿起白痂,身寒热急,用玉真散贴之。伤在头面,急用水调膏和雄黄敷疮上,肿渐消为度。若腰脊反张,四肢强直,牙噤,通身冷,不知人,急用蜈蚣细末擦牙,吐出涎沫立苏。河间曰:背后搐者,太阳也。身前搐者,阳明也。两旁搐者,少阳也。太阳宜汗,阳明宜下,少阳宜和,若明此三法,而不中病者,未之有也。又曰:破伤风在表,宜以辛热发散之,防风汤、羌活防风汤、九味羌活汤。在半表半里,宜以辛凉和解之,羌活汤、防风通圣散。在里则以寒药下之,小芎黄汤、大芎黄汤。又曰:破伤风虽宜发汗,若自汗多,则宜用白术汤、白术防风汤。《入门》曰:破伤风多死,宜用防风、全蝎之类,全蝎散最妙。丹溪曰:大凡破伤风在头面,则白芷为君,防风头佐之。在身体及四肢,则以防风为君,随身梢用。在下部以独活佐之。《医鉴》曰:诸疮欲变痓,宜急风散;发汗多成痓,宜防风当归散;亡血多成痓,宜当归地黄汤。《回春》曰:破伤风,宜早治,若入脏则难治。有四死证:一头面青黑色,二额上有汗珠不流,三眼小目瞪,四身汗如油。缪仲淳曰:凡闪脱折骨诸疮,慎不可当风用扇,中风则发痓,口噤项急,杀人,急用苏木为末三钱,酒服立效,名独圣散。或用生蟾二两半,切剁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盏半,热服之,少顷,通身汗出,神效。或用威灵仙半两、独头蒜一个、香油一钱,同捣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其或打扑金刃伤,及破伤风伤湿发病,强直如痫状者,用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水调敷,疮上出水为妙,仍以温酒调服一钱。已死心尚温者,热童便调灌三钱,名夺命散,即玉真散。斗殴内伤坠压者,酒和童便,连灌三服即苏,亦可煎服。其或破伤风有表证未解者,用江鳔五钱炒焦,蜈蚣一对炙,研为末,以防风、川芎、羌活、独活等分煎汤,调服一钱。其或破伤风病,传入里者,用左蟠龙即野鸽粪、江鳔、僵蚕各炒五分,雄黄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十五丸,酒下取效。其或破伤风湿如疟者,以黄蜡一块,热酒化开服,立效,与玉真散对用尤妙。

痉痓 风寒湿热俱有病也。痉者,筋劲强直而不柔和。痓者,口噤而角弓反张。二者虽各有症状,其原则由血气内虚,痰涎壅盛,其证则寒热交作,绝似伤寒,但脉沉迟弦细,摇头,露眼,噤口,手足搐搦,项强,背反张,如发痫,终日不醒为异。其因则缘伤寒杂病,汗下过多,或大发湿家、疮家汗,产家亡血太甚,故作痓。仲景以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为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为柔痓。海藏据之,亦以无汗为刚痓,有汗为柔痓。河间因以刚痓无汗为风,性劲;柔痓有汗为湿,性缓。亦可见刚柔所由分矣。刚柔既分,治法亦异。故但搐搦,强直反张而为柔痓者,不必汗(宜小续命汤去麻黄,有热桂枝减半,冬去黄芩)。若加胸满,脚挛急,卧不着席,齘齿而为刚痓者,急须下(宜大承气汤)。刚柔不分者,概与解散(宜九味羌活汤,或小续命汤加生附子)。其风痰发痓(宜参归养荣汤),痰火发痓(宜瓜蒌枳实汤),均与导痰。审乎此,而痉痓之病无难矣。夫痉痓病,凡伤寒杂证皆有之,不独破伤风湿也,特破伤风湿尤易发痉痓耳,故附于破伤风之后。

〔脉法〕 仲景曰: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三因》曰:痉痓脉皆伏沉弦紧。《入门》曰:凡痓脉如雨溅,散出指外者立死。《回春》曰:凡痓脉弦,或沉细些,汗后欲解,脉至如蛇,弦紧尚可,伏坚伤嗟。

〔痓痫相似〕 丹溪曰:嗀与痫相似而不同,痫病身软时苏,痓病身强直反张,不时苏,甚有昏冒而遂亡者。又曰:痓痫相似,但痫病为虚,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须带补益,多是气虚有火兼痰,宜用参、芪、芎、归、竹沥之类。

〔痉痓原由证治〕 《回春》曰:若眼牵嘴扯,手摇足战,伸缩者,是风痰痓,若身冷、手足冷,脉沉细,名为阴痓,俱宜参归养荣汤。身热喘嗽生痰,脉洪数名痰火痓,用瓜蒌枳实汤,不可全用风药散气。《入门》曰:痓病戴眼反折,瘈疭,汗出如珠,或反张离席一掌许,小儿离席二指许者,皆死。《直指》曰:太阳风痓之证,始则发热,腹鸣,喘息,脉浮,次则牙紧头摇,十指微摇,渐加项背强直,转侧不仁,甚者昏困失音,目暗直视,滑泄不禁,身腰反张,如此则十不救一。徐忠可曰:痓即痉,强直之谓也,痓病必有背项强直等的证,但治痓病,刚柔之辨,最为吃紧,故无汗为刚,有汗为柔,为辨证之要领。夫发热无汗恶寒,本伤寒家证,若痓而项强背直者见之,乃卫阳与肾中真阳气本相通,今太阳经寒湿相搏,而气侵少阴,真阳不达,故反恶寒也,寒性劲切故曰刚。发热有汗不恶寒,本伤风而并阳明证,若痓而项强背直者见之,是太阳、阳明伤湿而兼风,非寒邪内侵之比也。风性温和故曰柔,非止项强,而身体则软,为柔痓也。仲景以葛根汤为刚痓主方,所以杜太阳项强,渐成阳明胸满之势也。以瓜蒌桂枝汤为柔痓主方,所以大润太阳经既耗之液,使经气流通,风邪解,湿气行,而筋不燥而痓愈也。以大承气汤为由表入里主方,又因痓病内入而胸满,太阳之邪仍不解,而口噤,角弓反张,而卧不着席,于是邪入内必热,阳热内攻,而脚挛、齘。盖太阳之邪并于阳明,阳明脉起于脚而络于齿也,故直攻其胃,使太阳、阳明之邪,一并而散,此下其热,非下其食也。又曰:诸痓项强,皆属于湿,乃仲景论嗀前后,未尝重湿,即方药亦不专主湿,仅寒湿相得一语,略露机倪,其立三方,仍治风寒,或内驱热,可知痓证之说,非湿流关节之比,彼乃浸淫为病,燥湿为主,此则风寒为微湿所搏,故仍以治本为急也。曰:然则痓证之湿,从何来乎?不知痓之根原,由亡血阴虚,其筋易强,而痓之湿,乃即汗余之气,搏寒为病也,故产后血虚多汗则致之,太阳病汗太多则致之,风病原有汗,下之而并耗其内液则致之,疮家发汗则致之,此仲景明知有湿而不专治湿,谓风寒去而湿自行耳。

【治破伤风方二十一】

玉真散 〈强直〉

防风  南星(等分)

每末一钱,姜汁和酒调服,以渣敷疮口。口噤者,童便调下。南星为防风所制,服之不麻,可以开关定搐。一名定风散。

水调膏 〈邪传经络〉

杏仁泥  白面(等分)

新汲水调成膏,涂肿处,即消肿退热,神效。

全蝎散 〈身冷〉

蝎梢七个为末,热酒服,日三次。凡患破伤风,非此不除。

大蜈蚣散 〈又〉

大蜈蚣二条鱼镖炒,左蟠龙即野鸽粪炒烟尽,各五钱,共为末,每取二钱,防风汤下。服此不解,觉转入里,当服左龙丸。一方蜈蚣一条,鱼镖三钱,共为末,每取一钱,防风羌活汤调下。一方治口噤,身反张,不省人,蜈蚣一条,全蝎二个,炒为末,擦牙或吹鼻中,名小蜈蚣散。

左龙丸 〈入里搐〉

左蟠龙  鱼鳔(烧)  僵蚕(各五钱)  天麻(二钱)  雄黄(一钱)  蜈蚣(二条)

共为末,分三帖,先将二帖饭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次将一帖加巴霜五分饭丸,梧子大,每用朱砂丸子二十丸,加巴豆丸子一丸。第二服加二丸,酒下,至便利为度。只服朱砂丸,病愈即止,若搐嗀不已,宜服羌麻汤。一名江镖散。

羌麻汤 〈半表里〉

羌活  麻黄  川芎  甘菊  蔓荆子  石膏  防风  前胡  黄芩  细辛  枳壳  茯苓  甘草(各七分)  白芷  薄荷(各五分)  姜(三片)

乌蛇散 〈痰盛〉

乌蛇(六钱)  麻黄(一两)  川乌  白附子  附子  川芎  干姜  天麻(各五钱)  蝎梢(二钱半)

每末一钱,酒下,日三服。

朱砂指甲散 〈手足战〉

朱砂  姜南星  独活(各二钱)  人手足爪甲(六钱(烧,存性)

为末,分三帖酒下。

乌鸦散 〈血凝〉

乌鸦翎烧灰,酒服一钱,服后饮酒一二杯,以助药力。

急风散 〈传变〉

麝香(一字)  朱砂(一两)  生黑丑(二钱半)  草乌(三两,半生半焙,存性,醋淬)

每末五分,酒下。

防风当归散 〈汗多〉

防风  当归  川芎  生地(各钱半)

当归地黄汤 〈亡血〉

当归  地黄  白芍  川芎  防风  藁本  白芷(各一钱)  细辛(五分)

防风汤 〈无汗〉

防风  川芎  羌活  独活(各钱二分半)

水煎,调小蜈蚣散服之,大效。小蜈蚣散方,详在大蜈蚣散方后。

羌活防风汤 〈又〉

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芍  当归  藁本  甘草(各一钱)  地榆  细辛各(五分)

小续命汤 〈又〉

防风(钱半)  防己  杏仁  肉桂  黄芩  白芍  人参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  枣(二)

一方无防己、附子,有当归、石膏。

白术汤 〈有汗〉

白芍(三钱)  白术  葛根(各二钱)  升麻  黄芩(各一钱)  甘草(三分)

白术防风汤 〈又〉

防风(四钱)  白术  黄芪(各二钱)

小芎黄汤 〈阳明〉

川芎(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五分)

此方治破伤风入里,犹有表热,二三帖后,用大芎黄汤。

大芎黄汤 〈又〉

川芎(二钱)  大黄  羌活  黄芩(各一钱)

此方专治破伤风入里,大便秘,小便赤,自汗不止,以微利为度。

防风通圣散 〈少阳〉

滑石(钱七分)  甘草(钱二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  大黄  麻黄  薄荷  连翘  芒硝(各四分半)  荆芥  白术  山栀(各三分)  姜(五片)

此方治风、热、燥三者之总剂也。宣明云:能治诸风热,中风不语,暴喑。或洗头风,破伤风,诸般风搐,小儿惊风、积热。或疮疹黑陷将死。或伤寒疫疠,不能辨明。或风热疮疳。或头生白角。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肺风疮。或大疯癫疾。或风火郁甚,为腹满涩痛,烦渴喘闷。或热极生风,为舌强口噤,筋惕肉瞤。或大小疮肿恶毒。或热结大小便不通,并解酒伤热毒。按此方治法甚广,姑即宣明之言附记于此,医者能神而明之,其所治并不止此也。

九味羌活汤 〈和解〉

羌活  防风(各钱半)  川芎  苍术  白芷  黄芩  生地(各钱二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葱白(二)

此解表神方也,能不犯三阳禁忌。《正传》曰:羌活治太阳肢节痛,乃拨乱反正之主;防风治一身尽痛,听将军命令而行;苍术雄壮上行之气,除湿气而下安太阴;甘草缓里急和诸药;川芎治厥阴头痛在脑;生地治少阴心热在内;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细辛治少阴肾经头痛。故为解表散邪之妙方也。一名羌活冲和汤。

【治痉痓方七】

小续命汤 〈治柔痓〉

防风(钱半)  防己  肉桂  杏仁  黄芩  白芍  人参  川芎  麻黄  甘草(各一钱)  附子(五分)  姜(三)  枣(二)

一方无防己、附子,有当归、石膏。

大承气汤 〈刚痓〉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九味羌活汤 〈刚柔不分〉

防风  羌活(各钱半)  苍术  川芎  黄芩  白芷  生地(各钱二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二)  枣(二)  葱白(一)

参归养荣汤 〈风痰〉

人参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白术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

瓜蒌枳实汤 〈痰火〉

瓜蒌仁  枳实  山栀子  川贝母  桔梗  黄芩  陈皮  茯苓  麦冬  人参  当归  苏子(各八分)  甘草(三分)  姜(三片)

煎,冲竹沥姜汁服。

栝楼桂枝汤 〈柔痓〉

栝楼根  桂枝  炙甘草  白芍  生姜  大枣

葛根汤 〈刚痓〉

葛根  麻黄  桂枝  炙草  白芍  姜  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