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次注手少阳三焦。每日戌时,周身气血俱注于心包络经。手厥阴心包络经,少气而多血。)

《灵兰秘典》论十二官无心包络,但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按: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其地正值膻中,且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然则《秘典》之言膻中,其即为心包无疑矣,故心为君火,居广明以建极,以照临十二官。经曰:君火不用,尊之极也。然火为地二所生,君火虽不用,有奉天行职。又不得同于君火者,心包所以主相火也。夫相火本属少阳胆,相火之用,专属阳明胃腐熟水谷,何以心包主之也?盖以人之相火,起于少阳胆,遂游行于三焦,而督署之以为阳明腐水谷之正者,实心包也。故经曰:阳明居午以阳明当相火夏令,不言心包,而心包之能督署自见矣。此以知阳明之经之职,总摄于心包,而胆也、胃也、三焦也,总与心包同一职矣。所以《难经》曰: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右尺巳午,即其位也。盖手心主者,心包之别名,去腕二寸曰内关,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心系气实,则病心痛,心中大热,手心热,面黄,目赤,笑不休,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虚则烦心,手心热,心澹澹大动,然虚不可补,此皆取之两筋间也。古人云:心包络痛,必连及少阳、少阴。夫亦可以知其故矣。

〔心包证治〕 《灵枢》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正传》曰:心包络,实乃裹心之膜,包于心外,故曰心包络也。《医旨》曰:包络虚,宜钱氏安神丸。虚而挟热,醒心散。包络实热,宜犀角地黄汤、十味导赤散。

【治心包络病诸药要品及方四】

心包络虚宜养心

当归  川芎  血竭  没药  茯神

心包络实宜泻火

朱砂  丹皮  犀角  生地  山栀子  当归  黄芩  黄连  黄柏

钱氏安神丸 〈因虚〉

朱砂(一两)  麦冬  牙硝  茯苓  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冰片(二分)

蜜和,一两作三十丸,每丸,砂糖水化下。

醒心散 〈虚热〉

人参  麦冬  远志  五味  茯神  生地  菖蒲(等分)

犀角地黄汤 〈实热〉

犀角  生地  黄芩  黄连  大黄

十味导赤散 〈又〉

地骨皮  黄连  黄芩  麦冬  半夏  茯神  赤芍  木通  生地  甘草(各五分)

加姜五片。

【附载:仲景分别标本方药】

标(泻心汤  犀角地黄汤)

本(佻仁承气汤)

三焦病源流

(手少阳三焦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二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到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頞颙。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次注足少阳胆经。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注于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少血而多气。)

经曰:上焦出胃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胃中。中焦亦并在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于阳明胃之脉,则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实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与太阴脾之前,为相火所居所游之地。故焦也者,固以熟物为义也。然则三焦虽有上中下之分,而所由以分者,不俱从胃言之欤,何则?人之心下为膈膜,膈下为胃,其上口曰贲门,在脐上五寸上脘穴分,是为上焦。脐下四寸为中脘穴,即中焦,肺脉起中焦在此。脐上二寸为下脘穴,即胃下口传入小肠处,曰幽门者,是为下焦。论三焦地分,虽不过四寸之间,而论三焦所主部位,则上焦之胃上口,承接心肺,其所主部位自在膈以上一段。下焦之胃下口,下输水谷于小肠,而小肠之水液,渗入膀胱以注前阴,小肠之滓秽,转输大肠以注后阴,则下焦所主部位,自在脐腹以下一段。若膈之下,脐腹以上,中间一段胃实居之,则胃之正中,正中焦所主之部分也。古人云: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云中焦如沤,又云如沥者,状化时沃溢之气也。云下焦如渎者,状挤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诚见乎三焦之气化,一皆胃之气化,一皆相火之所成功耳,乃后以三焦为无状,空有名,皆不知其为匡廓于阳明也。故其病而燥,实则有耳鸣,喉痹肿痛,耳后连目锐眦痛,肩臑痛,内外皆疼,头面赤热,赤白游风等证虚则有腹寒,短气,少气等证。如或板滞窒塞,则三焦之气滞也,急当调之,使一气流通。

〔三焦传受〕 《灵枢》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胁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而复大会于手太阴,命曰卫气也。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亦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也。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挤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入门》曰:心肺若无上焦,何以宗主荣卫?脾胃若无中焦,何以腐熟水谷?肝肾若无下焦,何以疏决津液?无形而有用,主持诸气,三焦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证治〕 《灵枢》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又曰: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入门》曰:三焦为丙火之府,故其发也,为无根之相火。《内经》曰: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其病宜通利二便。《医鉴》曰:三焦病,宜三和散、枳壳丸、木香槟榔丸。

【治三焦病诸药要品及方七】

实宜清热凉血

苏子  知母  元参  黄芩  童便  贝母  麦冬  黄柏  山栀  黄连  射干  甘草  犀角  天冬  白芍  生地  蒲黄  牛膝桔梗  薄荷  花粉  丹皮  连翘  赤芍  苎根蓝汁  红蓝花  牛蒡子  山豆根  山慈菇  千金子  枇杷叶  五味子  甘蔗汁  梨  柿  三焦实兼宜降气

虚宜补中益气

人参  白术  黄芪  麦冬  沉香  益智仁  五味子

滞宜调气通塞

木香  香附  苍术  砂仁  白蔻仁  紫苏根

三和散 〈总治〉

川芎(一钱)  沉香  紫苏叶  大腹皮  羌活  木瓜(各五分)  木香  白术  槟榔  陈皮  炙草(各三分)

此方兼治诸气郁滞,或胀或痛。

枳壳丸 〈又〉

枳壳(二两)  陈皮(一两)  槟榔(五钱)  木香(二钱半)  黑牵牛子(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捣取头末,一两半,余不用)

蜜丸。

此方专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

木香槟榔丸 〈又〉

半夏曲  皂角(去弦、子,酥炙)  郁李仁(去壳,另研,各二两)  木香  枳壳  杏仁  槟榔  青皮(各一两)

共为末,另以皂角四两,打碎浸浆水,去渣,熬膏,入蜜少许和丸,空心,姜汤下。

此方疏导三焦,快气顺肠。

凉膈散 〈上焦热〉

连翘(二钱)  大黄  芒硝  甘草(各一钱)  薄荷  黄芩  山栀(各五分)  竹叶(七片)  蜜(少许)

煎至半入硝。

桃仁承气汤 〈中焦热〉

立效散 〈下焦热〉瞿麦(四钱)  山栀(二钱)  甘草(一钱)  姜  灯心

导赤散 〈又〉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钱)  竹叶(七片)

【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上焦不归噫而吞酸(上焦之脉不归也)

中焦不归不能消谷引食荣卫皆虚(中焦之脉不归也,三焦无倚,寸口微濡)

下焦不归则遗溺(下焦之脉不归也)

三焦实(麻黄  元参  山栀  黄芩  连翘)

三焦虚(附子  硫黄  肉苁蓉  补骨脂  阳起石)

三焦大热(石膏)

三焦大寒(肉桂)

标(有汗,桂枝、黄芪、白术、石膏、地骨皮;无汗,麻黄、荆芥、薄荷、金沸草)

本(肉桂  黄芪  熟地  益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