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汪琥撰。成书于1686年。全书5.1万字。书凡3卷。上卷,辨太阳、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卷,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卷,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①病有中寒,证分六经。《伤寒论》一书,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然“因仲景当日不明阴阳虚实寒热,而总为之伤寒”,致使“酷好仲景而不知变通”者,用药寒热混淆,屡屡致败。殷思于此,汪氏“于仲景书中,摘其所谓真阴虚寒之证”,按六经分证立篇,逐条辨解,每方注明,以发明仲景奥旨。②伤寒直中,病为真寒。其谓仲景论伤寒,传经病热,谓之“伤寒”;直中为寒,则是“中寒”。“病伤寒者,十居其九;病中寒者,十居其一”。寒邪直中之原因,乃中寒之人,三焦火衰,元气大虚,又受外来风寒之邪所致,故曰“伤寒直中为寒证”,即上所述之所谓“真阴虚寒”,其治则与伤寒热病不同。③中寒分经脏,治法有温热。他在《辨中寒为真寒论》中说:“中寒之证,仲景立法,中经者皆主温散,间有中脏者,亦主热发。所以诸汤中,附子生用者极多,而炮者甚少”。但若“胃气大虚,无热可发者,法当温补;更有里寒虽极,肠胃中实者,又宜温中消导”,而不可滥用补药。是书不足之处在于将仲景所论之里虚寒证,均以“伤寒直中之寒证”为解,而置疾病传变规律于不顾。此书有清·平阳季东壁刻本及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重印发行。现国内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间(1680~1686年)平阳季子东壁刻本(附于《伤寒论辨证广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