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

(诸禁 血晕 三冲 三急 三审 呕吐 呃逆 饱闷 谵语 如见鬼神 不语 发痉 发热寒热 中风 咳嗽 发喘 螈 颤振 伤风 伤寒 疟 痢 蓐劳 虚烦 惊悸 多汗 麻木大小便诸证 诸痛 泄泻 浮肿 诸血 月水不通 诸淋 乳汁)

经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而缓则生。急则死。

上条言产后以乳哺子之时而患热病。其脉只宜悬小。不宜实大者。以产后新虚故也。设脉虽悬小。而见手足逆冷。又为脾气衰绝。阴气暴逆之候。亦主死也。下条言产后中风热。而至喘鸣肩息。以风热逆于阳位。其脉必不能悬小。但须实大之中。而往来和缓。则脾胃之气在其中矣。

设见急疾。胃气已绝。安得不死。后世以乳子二字误认为小儿。如张介宾之明。亦不加察。且因此而谓小儿不当视虎口三关。即宜诊两手六部。非智者之一失欤。

金匮云。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善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善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气血俱虚。汗下皆禁。独此一证用大承气者。乃证治之变。不当以寻常例测也。以其病解之后。尚有余热在胃。所以能食。食入既多。至七八日更加发热者。此必复伤饮食之故。故知胃有实结。恐其煎迫津液。故以急下救阴为务。然必年体强旺。脉证俱实。且时日既久。与新产大便难不同。是可议下。设遇胃虚之人。虽能食而所食不多。即有发热便秘。亦属血虚。急宜调养气血。断非承气所宜。不可恣行攻击也。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一两。白术一两。

产后腹中 痛。乃寒积厥阴冲脉。故用辛温以散血中之寒。助以血肉之性。大补精血。较诸补剂。功效悬殊。若腹痛兼呕。而所呕皆是稀痰。是知脾虚浊气上逆。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气。白术以固护其脾。倘见血逆而呕。所呕浑是清水。腹胀满急。则加桃仁、肉桂。具见言外矣。至于寒疝虚劳。少腹结痛。总是下焦寒结。亦不越是方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药。以其能收阴气之散也。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缓中而止急痛也。本草谓主邪气腹痛。故多用之。盖五气之邪。莫如厥阴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则曲直作痛也。此方治 痛。用芍药为主。佐以枳实炒黑。入血破积聚。收阴缓中。逐陈致新。麦粥补血下气。而壮血脉也。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血之燥干凝着者。非芍药、枳实可能治。须用大黄、桃仁、 虫。下其血闭。更加蜜以缓大黄之急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未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于里。结在膀胱也。

太阳为表。膀胱为里。七八日表证入里。故曰无太阳证。恶露已为病气所郁。不能尽去。热因入里。与恶露相搏。结在膀胱。而作少腹坚痛。下焦热证。故不大便。烦躁发热。更切其脉微实再倍。其发热在日晡时。而烦躁不食。热邪又攻于胃。胃热则不食。食入则谷气之热更助。两热相并。故谵语。至夜即愈者。产后血虚。热邪易入血室。入血室则夜如见鬼状。言此以明其热不在血室。而在膀胱与胃。故用大承气汤也。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举此与上文承气汤。为表里之例。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证太阳上行至头表。阳明脉过膈上循于面。二经合病。多加葛根。以葛根为阳明解肌药也。

防风佐桂枝。去二经之风。竹叶、桔梗主气上喘。参、草和中气。姜、枣行营卫。谷气行。则上下交济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方后所加。治颈项强者。以邪在太阳。禁固其筋脉。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温经散寒。扬去沫者。不使辛热上浮之气。助其虚阳上逆也。若邪在胸而呕。加半夏治之。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药。旧本作如豆大。今如徐忠可驳正。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乳中虚。言乳哺而乳汁去多。则阴血乏而胃中亦虚。阴乏则火挠而神昏乱。胃虚则呕逆。用甘草泻心火。石膏疗烦乱。竹皮主呕逆。桂枝和营气。又宣导诸药。使无 格之逆。烦喘者。为心虚火动。故加柏实以安之。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伤寒厥阴证。热利下重者。用白头翁汤。苦寒治热。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故加阿胶、甘草。然下利血滞也。古人云。血行则利自止。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千金三物黄芩汤。

自发露。谓自发衣露体得风。非邪外伤者。故不为自汗风病。盖产时天机开发。虽微风亦得入之。外感之风。内应之火合化。淫于四末。而作四肢苦烦热。上至于头作头痛。病在表里之间。

故用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若头不痛是无表也。惟肝胆风热内动。上膈作烦。故用黄芩退热。苦参养肝。熟地补血而益肾水。则肝胆之火宁矣。

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

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

产后血去。营卫俱虚。内不充于五脏。肝木妄动。作腹中刺痛。上不充于膻中。遂吸吸少气。

下不济于肾。故少腹急引。外连腰脊。六腑不和。则不能食。用此以益营卫。伐肝邪。补中和内。

按此即黄 建中之变法。彼用黄 以助外卫之阳。此用当归以调内营之血。然助外则用桂枝。调中则宜肉桂。两不移易之定法也。(千金二字义见中风门方千金三黄汤下。)

诸禁 一禁卧。二禁酒。三禁浴。四禁寒。五禁汗。六禁下。七禁利小便。八禁寒凉药。九禁起动作劳。盖初产血气未定。遽卧则恶血上升。故分娩之后。须高卧仰倚。切不可即卧。三朝始可稍去其 。尚宜高枕。七日后。如无他病。方可安枕。多有半月后。未能贴席者。酒能助火乱经。误用不无动血之虞。至如鸡子猪肾。一切滞气坚纫难化物。及生冷腻滑。皆不可食。即砂仁汤亦能动血。咸在禁例。浴能升动恶露。虽当夏月。亦须禁之。曾有产数日后。因浴瘀血上冲而毙者。亦有因浴动血。误用寒凉。瘀结不行。血化为水。喘满肿胀而死者。不可不慎也。新产骤虚。最忌着寒。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每至饮食不化。腹痛作泻。祸患莫测。欲去其瘀。

则正气并脱。欲止其泻。则瘀结不行。惟姜、桂、参、术辛温峻补。庶几血行泻止。故冬月一产。

即宜重绵兜护其腹。在夏月亦当复巾裹之。机要云。胎产之病。从厥阴。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

为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制剂之法。能不犯三禁。则营卫自和。而寒热止矣。

故产后虽有表证。一切风药。皆不可用。以其性升。不特载血上行。令人发晕。抑且令人亡阳。

多致汗脱而死。不特风药当禁。即佛手散中芎 皆为散用。恐汤能发汗也。至于下药。尤为切禁。

非特硝、黄难于轻试。即溲便数难者。只宜调养元气。若车前、泽泻之类。咸非所宜。以产后百脉空疏。自里至表。无一不虚。虚则诸寒皆禁。即芍药亦难轻用。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地黄皆当慎用。以纯阴之味。能令作泻也。黄芩能凝滞瘀血。令人恶露不行。为害不浅。然皆产后常禁。设有表里客邪。又不当拘于上说也。试观金匮产后例中。阳旦汤之用芩、芍。以其中有桂也。

薛按八珍、十全之用熟地、芍药。以其中有参、术及桂也。岂复拘于此例哉。况乎大承气、小柴胡、三物黄芩、下瘀血等方。皆产后治例。此圣人临证如日。大转回天之力。非寻常下士。可得而测识也。迨夫早起作劳。不避风寒。不禁饮食。往往致成大病者。皆自作之孽耳。凡产后之脉。

寸口洪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缓滑沉小者吉。实大弦急者危。牢革结代及涩滞不调者不治。

血晕 产后元气亏损。恶露乘虚上攻。眼花头晕。或心下满闷。神昏口噤。或痰涎壅盛者。

急用热童便主之。若血下多而晕。或神昏烦乱者。芎归汤加人参三五钱。泽兰叶一握。童便半盏。

兼补而散之。痰。合二陈加乌梅、姜汁。并用铁秤锤烧令赤以醋沃之。或烧漆器并乱发以烟熏之。

产后因虚火载血上行而晕。用鹿茸灰为细末。好酒童便灌下。一呷即醒。行血极快。产后昏晕呕逆。不能饮食。此胃虚挟痰所致。以抵圣散去赤芍加炮姜、茯苓。慎不可用芎、归血药腻膈。其呕逆愈不能止矣。初产血晕。速与扶起勿卧。用韭叶一握。切碎。入有嘴瓷瓶中。将醋煎滚。浇入瓶内。急盖瓶口。以嘴向妇鼻孔。令气透入鼻中即苏。若恶露未尽。忽昏闷不省人事。须问先因感气而下胎者。以二陈加芎、归、香附、桃仁、山楂、姜汁。切不可作中风治。产后口眼 斜等证。当大补气血。十全大补下黑龙丹。肥人佐以痰药。如星、半、木香之类。若作中风治。而用小续命必殆。若腹中刺痛者。严氏清魂散。血晕语言颠倒。健忘失志。此血入心包。宜失笑散加郁金。或用血竭、没药等分为末。热酒和童便调下二钱。良久再服。恶血自下。

三冲 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方书用龙齿清魂散。然用之多不应。不若花芯石散最捷。琥珀黑龙丹亦效。如虽闷乱。不致颠狂者。失失散加郁金。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古法用五积散。余尝用平胃加姜、桂。

往往获效。不应。送来复丹。呕逆腹胀血化为水者。金匮下瘀血汤。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二味参苏饮。甚则加芒硝荡涤之。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产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气虚败而血滞也。急用二味参苏饮。稍迟不救。

三急 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痰闭心窍。抵圣散去芍药加炮姜、茯苓。多汗。加乌梅。慎不可用浮麦伤胃耗气。枣仁腻滑作泻。芍药、五味酸收。皆能阻滞恶露也。

三审 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乎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必先审此三者。以脉参证。以证合脉。

脉证相符。虽异寻常。治之必愈。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即如产后恶露。常以弥月为期。然间有六七朝即净者。又未可一概论也。此虽产母禀质不同。而胎之所禀亦异。如胎息壮盛则气血尽归其子。瘀血自少。胎息孱弱。则气血涵养有余。瘀血必多。亦有产时去多。产后必少。

产时去少。产后必多。势使然也。曾见一妇。艰产异常。三朝下一血块。大小形色。与茄无异。

此后绝无瘀血。惟小便如皂荚汁。其少腹略无痛楚。良由艰产过伤子宫。关闸废弛。不能收敛。

故其块得下。世俗名儿枕者是也。大抵常产之妇。开阖有权。既产之后。子宫即闭。儿枕随气攻注。碎作小块。续续而下。所以绵延日期。此则全块顿出。自无淋沥之患。即有余血。尽归溲便矣。此后屡见数妇。证虽大异寻常。以意逆之。其理自若也。产后血脱津伤。大便自应艰涩。每至五七日始通。无足怪也。其有发热谵语。脉滑实者。又当急攻以救津液。若兼少腹硬痛。又当破瘀为先。产后三朝。每有寒热蒸乳。寒热后。乳汁大行。此胃气孚化。虽有余病。必无他虑。如无寒热而乳汁充然者。血气本旺也。若不寒热。无乳汁。此营卫不调。总无所苦。急宜当归内补建中汤。频与调之。否则弥月后渐见寒热骨蒸。而为蓐劳之患矣。

呕吐 呕吐恶露不行。二陈加当归、蓬术、肉桂、干姜。胸腹胀满。多是伤食。二陈加丁香。

不应。加人参、炮姜、泽兰、藿香。或抵圣散亦佳。如寒。理中汤加藿香。

呃逆 呃逆者。胃寒所生。产后气血俱虚。风冷搏气而逆上。乃胃气虚寒之极。最为恶候。

理中加丁香。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龙肝为末。用桃仁、吴茱萸煎汤。调下一钱匙。如人行五里再服。未应。急投参、附。迟则不救。

饱闷 产后饱闷。恶露不行。多因血逆。宜行瘀血为主。如有块上升。饱闷欲吐者。二陈汤加姜、桂、香附、炮楂、蓬术。块不散。积久愈坚。琥珀黑龙丹。若恶露已净而饱闷。受气也。

沉香降气散。若败血伤于脾胃而腹胀呕吐者。抵圣散加鲮鲤甲、肉桂。孕妇服安胎药过多。或正产。或半产后。经一两月。恶露未净。此非败血之比。宜导气行血。若用止截误矣。饮食停滞。

六君子加木香、浓朴。大凡伤其脾胃者。当节饮食为主。

谵语 谵语多有血滞。亦有血虚着风而痰郁者。不可专以痰断。亦不可认为血逆。其发谵语。

必脉大有力。始与证合。然又与产后不宜。故多难治。去血少者。血滞也。实则桃仁承气、下瘀血汤。虚则龙齿清魂散。或四乌汤用赤芍、归尾加桃仁、姜汁。去血多者。血虚也。盖血虚则心神失守。故谵语。必先养血。不可用参、术峻补。当归内补建中汤、当归芍药散、胶艾汤选用。

着风兼痰郁者。心经虚。故风痰客之。导痰汤加钩藤钩、薄荷。又方。益母草为末。薄荷汤为丸。

童便服之。专治产后谵语。

如见鬼神 产后伤耗血脉。心气虚。则败血停积。上干于心。遂至心中烦躁。卧起不安。如见鬼神。言语颠错。误作风治必殆。虚则四物汤换生地加桂心、炮姜、生蒲黄、石菖蒲。实则四乌汤加川连。煎成入龙脑一捻。服后得睡即安。心悸恍惚。语言错乱者。千金远志汤。如内虚败血攻心。狂言乱语者。龙齿清魂散。瘀积不行。腹胀喘急者。急用下瘀血汤攻之。庶或可救。稍迟必难挽回。此证多有心脾血少者。宜八珍加炮姜。则痰清神自安矣。

不语 产后不语。多因停积败血。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严氏清魂加苏木、丹参。若因心肾气虚而不能通于舌。则舌强不语。辰砂七珍散。或人参、石菖蒲等分。不时煎服。肾虚风热。

地黄饮子。肝木太过。柴胡清肝散。或小柴胡加钩藤。脾受木侮。六君子加升麻、钩藤。气血俱虚。八珍汤加菖蒲、远志。不应。独参汤加附子一片。峻补其气。而血自生。若竟用血药。则误矣。

发痉 产后发痉。因去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或阴火内动所致。故伤寒汗下过多。

溃疡脓血大泄。多患此证须。大补气血。或保无虞。若攻风邪必死。其证牙关紧急。腰背反张。

四肢抽搐。两目连札。十全大补。有汗。加炮姜。多汗。加附子。不应。并加姜、附倍人参。多服始应。尝治大虚之证。服参、 数斤。附子数枚方应。若汗拭不及。两手摸空者不治。

发热 妇人产后血虚。阳无所根据而浮散于外。故多发热。治宜四物补阴。而以炮姜之苦温从治。收其浮散。使归于阴。若气血俱虚。恶寒发热。烦躁作渴。十全大补汤。若热愈甚。急加桂、附。若血虚至夜发热。小腹腰胁作痛。四物加黄五钱。肉桂一钱。若作渴面赤。当归补血汤。若误认为火证。投以凉药。祸在反掌。然产后脾胃多虚。有过于饮食伤滞而发热者。慎勿误作血虚治。但遇产后发热。若胸膈饱闷。嗳气恶食泄泻等证。只作伤食治之。若发热而饮食自调者。方用补血正法。产后大发热。必用炮姜同茯苓淡渗其热。一应苦寒并发表之药。皆不可用。凡产后发热恶寒。皆属血虚。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耳。故以补阴药加炮姜。大剂服之。且炮姜能入肺胃。散虚热。入肝脾。引血药生血。

然不可多用独用。必与补阴药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也。恶寒发热腹痛者。当去恶血。产后脉洪数。胎前脉涩弱多死。怀孕者脉宜滑数。已产而滑数不改者。虽未必死。多费调理。

寒热 产后因气血虚弱。脾胃亏损而发寒热。皆不足证。经云。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寒热。

若兼大便不通。尤属气血枯槁。切禁发表降火。若寸口脉微为阳气不足。阴气上入阳中而恶寒。

补中益气汤加姜、枣发越之。尺部脉弦。为阴气不足。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六味丸加肉桂以收摄之。若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此血虚发热。当归补血汤。不可误认客邪而用表散药。下血过多。寒热而小腹不痛者。此营卫亏损。阴阳不和。属虚。增损四物汤。若恶露未净。伤滞胞络。

寒热而小腹痛者。属实。轻则四乌汤。重则醋煎散。产后卧不如法。败血流入经络骨节间。寒热腰股肿热。痛不可拊。局方调经散。有食消食。头痛骨疼寒热者。外感风寒也。参苏饮、增损柴胡汤、柴胡四物汤选用。或兼泻及吐者。五积散。胸膈饱闷。前后心痛寒热者。伤气与食也。

指迷七气汤。虚人。局方七气合沉香降气散。如饱满寒热兼腹痛腰疼者。四乌汤。热而不寒。胸烦自汗。与大病后虚烦相似。此去血过多。血虚生热也。逍遥散。若脐下热。非熟地不能治。如大热。必用炮姜。日晡转甚者。非柴胡不能治。不应。必用肉桂。新产蒸乳发热。不必服药。

中风 产后类中风证。大多血虚。非真中也。或挟风。或挟痰。或挟气。证虽不一。治法莫要于行血。芎归汤加荆芥穗。淋黑豆酒煎服。亦治角弓反张。手足螈 。脉来虚浮者。血晕四肢强直。芎归汤加童便。或用荆芥穗微焙为末。豆淋酒调下二钱。或童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之。

龈噤则灌入鼻中即苏。手足瘫痪。败血入经络也。用五积散。又有形盛气虚。产后痿废不起者。

但当补气药中兼行气为主。朝用香砂六君子。暮用越鞠丸。久服自效。

咳嗽 产后咳嗽。多因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致。若因风寒所感。桔梗汤加葱白、香豉、生姜。或小建中汤。虚。用异功散去术加山药、细辛、桂枝。阴虚兼感客邪者。六味丸去萸加桂枝、细辛。阴虚水不制火而嗽。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干咳内热不寒。桔梗汤加葳蕤、麦冬、丹皮、蜜煎姜、橘之类。盖干咳一证。有小儿食乳易治。无则成劳。

发喘 喘而痰声大作。此痰犯肺金也。豁其痰。喘自定。风则金匮旋复花汤加甘草、桔梗。

恶露未净。加炮姜、丹参。有食。加浓朴、陈皮。不嗽而喘。此肺为火迫。乃真喘也。难治。若肺虚热。生脉散为主药。肺胃气虚。异功散加桔梗。兼外邪。加细辛。中气虚寒。前方加炮姜、肉桂。阳气虚脱。更加附子。肾虚不能纳气归元。都气丸作汤送灵砂丹。兼气虚者。与异功散兼进。大抵产后发喘。加以脉之虚大急疾。皆不可治。

螈 产后阴血去多。阳火炽盛。筋失营养。虚极生风而成此证。若见唇青肉冷。汗出目眩神昏。命在须臾。四君子加芎、归、丹皮、钩藤。盖血生于至阴。至阴者脾土也。若肝经血虚。

逍遥散加钩藤。阳气虚败。十全大补加姜、附、钩藤钩。经云。脾之荣在唇。心之液为汗。若心脾二藏虚极。而唇白多汗。急用参、附救之。若无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不流者。皆不可治。

颤振 产后颤振。乃气血亏损。虚火益盛而生风也。切不可以风为治。急用十全大补。温补气血为主。如小产后半身肉颤。半身汗出。亦宜上法。若产后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而颤振。或螈者。当归补血汤加荆芥穗。豆淋酒煎服。妇人胎前产后颤振螈 。逍遥、归脾、小柴胡、补中皆可选用。

伤风 产后伤风。须问恶露净否。而后用药。若未净而小腹疼痛者。以行血理气为先。金匮旋复花汤、四乌汤选用。若恶露已净。小腹不疼。但头痛身热足冷。自汗咳嗽。黄 建中汤。头重。

香苏散。若风寒并伤。营卫俱病。遍体痛无汗。败毒散。虚甚着风者。不可发散。逍遥去术加桂枝。得效虽迟无失。

伤寒产后伤寒。不可遽用小柴胡。盖有黄芩在内。停滞恶血也。宜小建中汤、增损柴胡汤。

时疫。柴胡四物汤、香苏散。伏气发温。葱白香豉汤。感冒气食。香苏散。产后得热病。四肢暖而脉息和平者生。四肢冷而脉沉涩。烦热甚而脉洪盛者。皆死证也。

疟 产后 疟。在初产时绝少。即胎前久疟淹缠。产后里气通达。无不霍然。间有微寒发热不止者。此卫气向虚。营血骤伤之故。但与内补当归建中汤。热多。倍芍药。寒多。加黄 。夜发。一倍当归。三倍黄 。不应。加生何首乌。虚热不止。大便不实。加炮姜、茯苓。恶露不行。

小腹结痛。另用炮黑山楂。熬枯黑糖。伏龙肝汤煎服。或有产后一月半月。感犯风暑而疟。小柴胡、补中益气选用。风。加羌活、紫苏。暑。加香薷、浓朴。随证裁酌。但黄芩苦寒。无论恶露净与未净。皆非所宜。

痢 产后下痢有三。一者因胎前患痢。产后不止。昔人以为七日必死之候。若元气未败。脉有胃气。可进粥食者。

伏龙肝汤丸随证加减。多有得生者。一者因产后脐腹受冷。饮食不化。腹痛恶露不行。理中汤为主。白。加吴萸、木香。赤。加桂心、茯苓。一者因产后误食生冷。或临产饮食过度。产后泄泻下痢。亦宜理中汤。白。加枳实、茯苓、浓朴、木香。赤。加香附、炮楂熬糖。虚。加人参、肉桂。间有热痢下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清理之。恶露已净。痢久不止。腹痛后重。补中益气升举之。大抵产后下痢。惟宜顾虑元神。调和血气。则积滞自下。恶露自行。非若妊娠之有胎息。

难于照顾也。

蓐劳 蓐劳者。因产理不顺。疲极筋力。忧劳心虑。或将养失宜。虚风客之。致令虚羸喘乏。

寒热如疟。百节烦疼。头痛自汗。肢体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绞刺。当扶正气为主。六君子加当归。若脾肺气虚。咳嗽口干。异功散加麦冬、五味。气虚头晕。补中益气倍用归、 。肝经血虚。

肢体作痛。四物加参、苓、术、桂。肝肾虚弱。自汗盗汗。往来寒热。六味丸加五味子。脾虚血弱腹痛。月经不调。归脾汤倍木香。血虚有热。增损柴胡汤。骨蒸劳热。嗽痰有红者。异功散去术加山药、丹皮、五味、阿胶、童便。热而无痰干咳。逍遥散用蜜煎姜、橘。蜜蒸白术。产后虚损。不时寒热。或经一二载。元神不复。月事不转。先与千金当归芍药汤。后与乌骨鸡丸调补。

大抵此证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以致疲惫而成。当补脾胃。进饮食。则诸脏有所倚赖。病自愈矣。

虚烦 产后虚烦。皆气血亏损。虚火上泛所致。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用甘竹茹汤。产后乍寒乍热。手足身温。心胸烦满。用知母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用淡竹茹汤。产后烦满不安。用人参当归汤。俱孙真人法也。

惊悸 产后心悸。皆心虚所致。千金治产后冲悸。志意恍惚。言语错乱。用茯神汤。虚热口燥。加麦门冬。虚。加人参。善忘。加远志、麦门冬。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恍惚恐畏。虚烦不眠少气。人参丸。吸吸乏气善忘。本方去薯蓣加远志。亦孙真人法也。

多汗 产后血虚。身热自汗。逍遥散加熟枣仁、乌梅。不可用补气药。古方用麦煎散治产后盗汗自汗。为害不可胜数。因外感而汗者。黄 建中汤。气血俱虚。十全大补汤。不应。加附子。

若汗多不止。必发柔痉。尤当前药。若头汗者。或因湿热。或因瘀血。当审虚实治之。半身汗出。

昔人用二陈合四物。治多不效。以血药助阴。闭滞经络也。此属气血不充。而有寒痰留滞。非大补气血。兼行经豁痰不效。宜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加星、半、川乌。肥人多加豁痰行气药。瘦人气血本枯。夭之征也。

麻木产后麻瞀。宜生血补气。十全大补汤。去血过多。手足发麻。小腹大痛。则遍体麻晕欲死。此非恶露凝滞。乃虚中挟痰。六君子加炮姜、香附、当归。曾治一妇。产后右半身麻瞀而昏晕。不省人事。发即胸膈痞闷。下体重着。或时心神荡摇。若无心肺之状。顷则周身冷汗如漉。

大吐痰涎而苏。此产后经脉空虚。痰饮乘虚袭入之故。因与六君子加归、 、肉桂。随手而效。

复有一妇。产后左半身麻瞀昏晕。不省人事。发则周身大痛。筋脉螈 。肌肉 动。或时头面赤热。或时腿上振振动摇。顷则蒸蒸汗出而苏。此产后营血大亏。虚风袭入之故。用十全大补汤治之。诸证悉平。但麻瞀不止。后与地黄饮子而安。

大小便诸证 产后去血过多。大肠干涸。每至三五日后。甚至五七日而大便始通者。皆其常也。或血虚火燥。不可计其日期。必待腹满觉胀。欲自去而不能者。乃结在直肠。宜用导法。蜜煎导。或削酱姜酱瓜。皆可为导。惟猪胆汁导禁用。以其苦寒。误用每致发呃也。若用苦寒药攻通。

反伤中焦元气。或愈结难通。或通泻不止。必成败证。若属血虚火燥。四物加鲜何首乌润下之。气血俱虚之人。虽数日不通。饮食如常。腹中如故者。八珍加桃仁、苏子、熟蜜。若多日不解。躁闷异常。不得已。用人参、当归、枳壳煎服。亦权宜之术耳。

古人用玉烛散治之。反致危殆者多矣。至治产后日久。病外感热结。有实邪燥屎者。急用承气、大柴胡下之。又不当拘于此例也。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炒盐加麝半字填脐中。外用葱白十余茎作一束。切如半指浓。置盐、麝上。将艾灸之。觉热气入腹。难忍方止。小便即通。此惟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源涸。与夫热结膀胱者。皆不可用。产母但觉小水少。此即是病。便宜调治。

如大小便俱秘。恶露不行。先通恶露。四乌汤加蓬术、山楂。如恶露不行。大便泄。小便难。五苓散倍肉桂加桃仁。不可服胃苓汤。以苍术能止血也。产后小便数。乃气虚不能制水。补中益气加车前、茯苓。若膀胱阴虚而小便淋沥。生料六味合生脉散。滋其化源。须大剂煎成。隔汤炖热。

续续进之。产后遗尿不知。乃气虚不能统血也。补中益气汤。若新产廷孔未敛。溺出不知。此恒有之。至六七朝自止。不必治也。妇人产后。水道中出肉线一条。长三四尺。动之则痛欲绝。先服失笑散数服。次用带皮姜三斤研烂。入清油二斤。煎油干为度。用绢兜起肉线。屈曲于水道边。

以前姜熏之。冷则熨之。一日夜即缩。二日即尽。再服芎归汤调理。如肉线断。则不可救矣。产妇尿胞损破。致病淋沥者。当与峻补。丹溪云。难产多是气虚。产后气血尤虚。当以参、 为君。

芎、归为臣。桃仁、陈皮为佐。同猪羊脬煎汤。时时饮之。勿令间断。使气血骤长。匝月其脬自完。若稍缓则难成功矣。产间伤动脬破。终日不小便。但淋湿不干。用天然黄丝二两。不用染者。

牡丹皮、白芨、人参各一钱。水煎至丝烂如饧服。服勿作声。作声则泄气无效。名补胞饮。经月常服有效。产后损尿胞而淋沥。参、 、术、草熬膏。猪羊胞煎汤。饥时调服。月余胞长淋止。

产后阴尸着风痛。四物汤加 本、防风。不应。有瘀伤也。加血余、龟版灰、肉桂。阴颓脱下。气血俱虚。不能收敛者。八珍加升麻、黄 。阴hu肿痛。湿热也。用枯矾、荆芥、白芷、当归、桃仁、细辛、川椒、五倍子等分。入葱三茎。煎汤熏洗即愈。

诸痛 产后遍身疼痛。气虚百节开张。恶露乘虚流入经络骨节之间。谓之败血流经。或流于腰胯。或流入髀股。痛不可拊。痛处热肿。流注日深。渐致身面浮肿。局方调经散最当。琥珀地黄丸亦宜。若因虚风所侵。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发热头痛。局方用五积散去苍术加鲮鲤甲。用生漆涂 尤良。或四神散加桂枝、姜、枣。和营止痛最捷。若误作伤寒发汗。致经脉抽搐。

手足厥冷而变为痉。又当十全大补为主。若以手按而痛益甚者。是瘀滞也。四乌加鲮鲤甲、桂枝、姜、枣以散之。按而痛稍缓者。此血虚也。四物加香附、炮姜、人参、白术、甘草以养之。如皮肉痛者。外感也。如月内恶露未净者。香苏散加肉桂、鲮鲤甲。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损。饮食不充。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则令头痛。补中益气加川芎、香附子。不应。加附子一片。若血虚。四物加参、术。有产后败血上冲头痛。非琥珀黑龙丹不效。又方。治产后败血作梗头痛。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尽。去皮脐。加川芎等分。

并为末。每服钱半。或二钱。茶清调下。偏正头风作痛。川芎茶调散去白芷加细辛。黑豆淋酒煎。

乘热熏患处。候温服之。如左半边恶寒。脑后掣痛者。本方去白芷加归、芍。右半边畏寒。两太阳引痛者。本方去白芷加参、 。千金治产后中风头痛。手臂逆冷。白术三两。附子一枚。独活一两。生姜三两。豆淋酒煎服。妇人患头风者。常居其半。每发必掉眩。如在车船上。皆因血虚。

风邪运动其痰。二陈加当归、黄芩、羌活、防风。不应。加乌头、石膏。挟气虚者。必加黄 。

然崩伤产后。吐血衄血。并令人眩晕。当随所因而治。感气而胃口作痛。养胃汤。因气而心腹痛。

降气散。感寒而痛。甘草干姜汤加焦白术、桂枝。有食。枳实理中加炮黑山楂。产后恶血上攻心痛。为阴血亏损。随火上冲心络。名心胞络痛。宜理中加当归。产后恶露未净。胸腹作痛。或小便不利。琥珀地黄丸温散之。产后心痛。大寒呕逆不食。千金蜀椒汤。产后心痛。干呕吐涎沫。大岩蜜汤。若真心痛。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瘀血上冲。用失笑散一钱。童便调下即定。血既散而仍痛。增损四物汤调补之。胁痛宜分左右。盖左属血。血藏于肝。肝伤有死血。故痛。小柴胡去芩加丹皮、香附、薄桂、当归、童便。右属脾。脾有痰积于胁则痛。补中益气去升麻加葛根、半夏、茯苓、枳壳、生姜。左右俱痛者属虚。补中益气加桂。下六味丸。腹痛恶露已净者。下焦虚寒也。六味丸加桂。

如痛定于一边及小腹者。此是侧卧。败血留滞所致。四乌汤加蓬术。有产后腹痛。服上药不应而喜温喜按者。属虚属寒。寒则理中加肉桂、当归。虚则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随证加减神验。产后三日腹痛。补中益脏。强力消血。羊肉生地黄汤。若腹中 痛。畏寒少食。大剂人参、阿胶、生姜煎服效。此即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变法也。若痛而恶心。或欲作呕。六君子加炮姜。有瘀。

加莪术、桃仁、炮黑山楂。若泄泻腹痛后重。补中益气加木香、炮姜。若胸膈饱胀。或恶食吞酸。

或停恶露。至夜发热。谵语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饮食所致。当用二陈加枳、术、楂肉。虚人。

枳实理中加肉桂、炮楂。发热腹痛。按之痛甚。不恶食。不吞酸。此是瘀血停滞。四乌汤加蓬术、肉桂。若止是发热头痛。或兼腹痛。按之却不痛。此是血虚。四物加艾、附、 、桂。若腹痛胁胀。此气寒不能温养肝血。当归、干姜、香附、肉桂、丹皮、茯苓。入盐少许热服。产后下血不尽。腹内坚痛不可忍者。甘草、干姜、当归、芍药、桂心、桃仁、山楂煎服。产后少腹作痛。俗名儿枕块。古法用失笑散及四物加莪术、山楂。产后崩中去血。赤白相兼。或如豆汁。千金伏龙肝汤。能温脾胃。凉肝血。其效如神。若恶露既去而仍痛。四神散调补之。小腹痛当视去血多少。如败血凝滞。有块而痛者。醋煎散。无块者。四乌汤。须看人虚实酌用。产后脐腹作痛。冷气乘虚也。内补当归建中汤。产后腰痛者。因产劳伤肾所致。十全大补汤加附子。产后恶露渐少。忽然不来。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刺入骨。此由败血流滞经络。不即通之。必发痈疽。局方调经散加鲮鲤甲。水煎日三服。以痛止为度。琥珀地黄丸亦宜。下瘀血汤、代抵当丸。皆可取用。切勿误用五积散等辛温之药。丹溪云。局方五积散。治产后瘀血作痛。

以苍术为君。麻黄为臣。浓朴、枳壳为使。虽有归、芍之补血。仅及苍术三分之一。不思产后之妇。有何寒邪。血气未充。似难发汗。不过借药性温和。可以推陈致新。岂可用麻黄之悍。苍术、浓朴之燥乎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矣。

泄泻 产后泄泻。其因有五。一者因胎前泄利未止。产后尤甚。一者因临产过伤饮食。产后滑脱。一者因新产骤食肥腥。不能克运。一者因新产烦渴恣饮。水谷混乱。一者因新产失护。脐腹脏腑受冷。其致泻之由虽异。一皆中气虚寒。传化失职之患。并宜理中汤为主。食。加枳实、山楂。水。加桂心、茯苓。虚。加桂、附倍参。寒。加桂、附倍姜。久泻肾虚。加桂心、熟附。

瘀结不行。加炮楂、归身。若见完谷不化。色白如糜。此脾胃大虚。元气虚脱之候。十有九死。

惟猛进温补之剂。庶可挽回。即有烦躁发热面赤。脉来数大。皆虚火上炎之故。当并进桂、附、人参、甘、姜、苓、术之类。伏龙肝煮汤代水煎服。仍得收功。若小便混浊如泔。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肠垢者。乃元气下陷之故。并宜补中益气加桂、苓、炮姜升举之。或臭水不止。加蕲艾、香附、吴茱萸。若兼瘀结不通。腹胀喘急。神丹不能复图也。

浮肿 肿胀腹大筋青。小便不利。必食生冷伤滞瘀血也。若用利水药。病必转剧。理中汤加木香、肉桂、蓬术。身肿或腹大如鼓。四七汤加木香。嗽者。忌木香用炮姜灰。面肿下不肿。属风。宜发散。紫苏饮加防风。下肿上不肿。属湿。宜利小便。紫苏饮加木通。四肢与头面肿甚。气食也。紫苏饮加消导药。有血。兼破血药。停血不散。腹肿喘满。夜甚于昼。四乌汤加蓬术。若足忽肿者。乃湿热注病。恐成脚气。当归拈痛汤。

若红肿而痛。恐生肿毒。则以肤热与不热为辨。产后败血乘虚停积。循经流入腿胁。留滞日深。

故令面目四肢浮肿。宜调血为主。医者不识。便作水气。治以道水之药必危。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谓重虚。往往多致夭枉。但多服局方调经散。或四神散加蓬术、桃仁、肉桂、穿山甲。

血行肿消则愈。陈无择云。若风邪乘于气分。皮肤肿而浮虚。乃邪气有余也。若皮肤肿。其形色如熟李者。乃水也。水肿者宜利小便。气肿者宜发汗。

诸血 产后鼻衄。乃气血逆行所致。紫苏饮入童便、荆芥灰。如口鼻黑气起而衄者难治。初产时。口中血溢出暴。或吐血嗽血。名血气冲心。四物加延胡、木香、炮姜。产久恶露已净。吐咯咳血者。治与平人同。产后血崩。因经脉未复。而劳碌恼怒。或犯房事。多成此候。若小腹满痛。肝经已伤。最为难治。若血滞小腹胀满。四乌汤加蓬术、肉桂。血少小腹空痛。四物加丁香、胶、艾。肝火迫血妄行。加味逍遥散。脾郁不能统血。加味归脾汤。脾虚不能摄血。补中益气汤。

浓味积热伤血。清胃散加炮楂。风热相搏伤血。四君子加防风、枳壳。恶寒呕吐。大便频泻。六君子加炮姜。下焦虚寒。不能统血。漏下色晦。及瘀淡不止。千金芎 汤、鹿茸散选用。

月水不通 乳子周岁而乳母经行。是其常也。若儿半岁而母经行。有血盛血热之分。血热者宜凉血。四物加续断、条芩。不乳者不在此例。若儿二三岁。其母经不行而无疾。不必服药。若肢体倦怠。食少内热。是血少也。宜逍遥散加参、 以健脾胃。若以药通之则误矣。若脾胃虚弱。

六君子汤加当归。若兼郁火伤脾。归脾汤加丹皮、山栀。若怒火伤血。柴胡四物汤。气血俱虚。八珍汤加丹皮。

诸淋淋因热客于脬。虚则频数。热则涩痛。气血兼热。血入胞中。则血随小便出而为血淋也。

若膀胱虚热。六味丸。若阴虚而阳无以化。肾气丸。盖土生金。金生水。当滋化源。若少壮元气实强者。用滑石、通草、车前、葵子、瞿麦、蒲黄。浆水煎服。

乳汁 产后三朝。五更发寒热。名曰蒸乳。若产后乳虽肿而 作者。须服清利之药。则乳自行。仍以美 引之。产后乳汁自出不止。乃胃气虚。宜服五味异功散加黄 、五味以摄之。若乳多满急痛者。用温帛熨之。新产儿未能吮乳。乳汁蓄结。与血气相搏。而壮热大渴。通乳胀硬掣痛。名曰妒乳。当以手撙去宿乳。或吮去尤妙。并以贝母、栝蒌实、甘草节、木通煎服。初产因子不育。蒸乳而发寒热作痛者。俗名乳膨。用断乳法。以四乌汤加炒麦芽一两即止。不然。恐内结成痈。多致溃脓。亦有乳囊溃而成危候者。不可不知。若有子而乳不下者。通草八钱。煮猪蹄汤饮之。白虾汁亦妙。乳母气血虚而不能蒸乳。八珍汤加黄 、麦冬。肺胃虚寒而乳不通者。千金钟乳汤。寒热不均。气道阻逆而乳不通者。麦门冬散。有热。去钟乳加漏芦。因怒火者。逍遥散加参、 、麦冬之类。凡产不蒸乳者。后必有变。须预言之。元气壮实者。不在此例。吹乳肿痛。速用栝蒌实一枚。连穣捣烂。甘草节一寸。乳香一钱。煎成加温酒服。服后侧卧于床。令药气行。外以天南星生末醋调敷。以手揉之自散。

卷十一 妇人门下

疮疡

(瘰 结核 流注 乳痈乳岩 阴疮)

金匮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少阴脉滑而数。热结下部也。治用野狼牙煮汤。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以解毒杀虫。

但用一味。以取专功。盖此证多患于嫠寡。证必咳逆经闭。骨蒸寒热。凡见颊赤。中有白斑。下唇红中白点。皆阴蚀之候。虽用上法。及服降火滋阴药。终归必亡。此情志之病。非药可治。故仲景但用外法。绝不及于汤药。厥有旨哉。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导之者。服之使病从小便而出。非外用导引之谓。详阴吹正喧。妇人恒有之疾。然多隐忍不言。以故方书不载。医不加察。金匮明言胃气不清。谷气之实。所以腹中喧响。则气从前阴吹出。

如失气之状。第用猪膏发煎之治。难于推测。余治一仆人之妇。经闭三月。少腹痛贯彻心。而见前证不已。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又治一贵显之媳。小产后寒热腹痛。亦有前证。

与炮黑楂肉、熬焦黑糖为丸。用伏龙肝煮水澄清。煎独参汤送三钱。一服结粪大下。再进瘀血续行。而前证顿止。始悟猪膏发煎。皆为逐瘀而设。虽皆未用其方。而实不离金匮之法也。

瘰 妇人瘰 。多因忧思郁怒。伤损肝脾。累累然如贯珠。多生于耳之前后。项侧胸胁间。

若寒热肿痛。乃肝经气郁而为病。不可峻用痰药。加味逍遥散。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经之血亦病。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柴胡、丹皮。若饮食减少。经事不调。为脾胃亏损。六君子加香附、丹皮、柴胡、当归。若初生如豆粒。附着于筋肉。色不变。而后渐大肿痛。内热口干。精神倦怠。久不消溃。乃肝脾亏损。逍遥散、归脾汤。健脾土。培肝木。切不可轻用散坚追毒之剂。

误下之。必犯病禁经禁。若久溃脉浮大。邪火盛也。面色皎白。金克木也。皆难治。凡风木之病。

但壮脾土。则木自不能克矣。若行伐肝。则脾胃先伤。而木反来侮土矣。

结核 妇人结核。皆因郁怒亏损肝脾。触动肝火所致。非但妇人多郁患此。则小儿胎中受母气之郁。生后至七八岁外。往往有之。多结于项侧耳前后。或发寒热。属胆经风热怒火。柴胡清肝散加钩藤、山栀以清肝火。若结于肉里。其色不变。晡热内热。属肝火血虚。加味逍遥散。或结于肢节。或累累如贯珠。其色不变。亦肝火血燥而筋挛急。小柴胡加钩藤。佐以六味丸。若时消时作。此气滞而痰结也。用归脾、六君二汤以调和脾胃之气。外用一味香附末。唾调作饼艾灸。

干即易之。勿令伤肉。常灸自消。丹方治痰核。用贝母、全蝎、连皮胡桃肉各百枚。同捣蜜丸。

空心日服弹子大二三丸效。又方。用羯羊角瓷片刮下为末。或旧明角琉璃刮下为末尤良。每斤入贝母四两。全蝎二两。蜜丸空腹服三钱。外用皂荚肉。入鲫鱼腹中 灰存性。蜜和醋调涂大效。

若溃而肉不腐。或肉不生。或脓水清稀。肌寒肉冷。自汗盗汗。寒热内热。面色痿黄。食少体倦。

便利不调者。五脏皆虚也。但用补中、六君、益气养营等汤。调补脾胃。则各证自退。故经云。

气伤痛。形伤肿。慎不可轻用行气破血之剂。

流注 妇人流注。多因忧思郁怒。亏损肝脾。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因腠理不密。外邪客之。或湿痰流注。或跌扑血滞。或产后恶露凝积。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生于四肢关节。

或留于胸腹腰臀。或结块。或漫肿。皆属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益气养营汤。未成自消。已成自溃。须久服无间。自然收功。若久而肿起作痛。肢体倦怠。病气有余。形气不足。尚可调治。

若漫肿微痛。属形气病气俱不足。最为难治。或不作肿。或脓成不溃。气血虚也。人参养荣汤。憎寒畏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作呕欲呕。胃气虚也。

六君子加炮姜。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四肢逆冷。小便频数。命门火衰也。八味丸。小便频数。痰盛作渴。肾水亏损也。六味丸加麦门冬。月经过期。多日不止。肝脾虚也。八珍加柴胡、丹皮。凡溃而气血虚弱不敛者。十全大补煎膏服之。久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豆豉饼祛散之。其溃而内有脓管不敛者。用药腐化之。若不补气血。不节饮食。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不治。

乳痈乳岩 妇人乳痈。有内吹外吹。上逆下顺之异。总属胆胃二经热毒。气血凝滞。故初起肿痛。发于肌表。肉色 赤。其人表热发热。或发寒热。或憎寒头痛。烦渴引饮。加味逍遥散加栝蒌霜。若至数日之间。脓成满窍。稠脓涌出。脓尽自愈。若气血虚弱。或误用败毒。久不收敛。

脓清脉大。非大剂开郁理气。温补气血。不能收功。丹方治乳痈初起。用蒲公英草捣汁。和陈酒服。以滓敷肿处即消。然此施于藜藿之人辄效。若膏粱七情内郁所致者。良非所宜。当用鹿角。

瓷锋刮屑。加麝香温酒调服。若肥盛多痰郁滞者。用橘皮摘碎如豆大。汤泡净。以飞罗面拌炒。

去面为末。黑糖调二钱。醇酒服之。又方。用蟹壳 存性。醇酒服三钱。又乳房 肿。用贝母、栝蒌实、甘草节各三钱煎服效。已溃。加忍冬一两佳。乳岩属肝脾二脏久郁。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其人内热夜热。五心烦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益气养营汤、加味逍遥散。多服渐散。气虚必大剂人参。专心久服。其核渐消。若服攻坚解毒。伤其正气。必致溃败。多有数年不溃者最危。溃则不治。周季芝云。乳癖乳岩结硬未溃。以活鲫鱼同生山药捣烂。

入麝香少许。涂块上。觉痒极。勿搔动。隔衣轻轻揉之。七日一涂。旋涂渐消。若荏苒岁月。以致溃腐。渐大类 岩。色赤出水。深洞臭秽。用归脾汤等药。可延岁月。若误用攻伐。危殆迫矣。

曾见一妇乳房结核如杯。数年诸治不效。因血崩后。日服人参两许。月余参尽二斤。乳核霍然。

阴疮 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其外证。有阴中舒出如蛇。俗呼阴挺。

有翻突如饼。俗呼阴菌。亦有如鸡冠。如鼠乳。亦有生诸虫。肿病湿痒。溃烂出水。胀闷脱坠者。

其内证。口干内热体倦。经候不调。饮食无味。晡热发热。胸膈不利。胁腹不调。小腹痞胀。赤白带下。小水淋沥。其治法。肿痛者。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胆草。湿痒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淋沥者。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溃腐者。加味逍遥散。肿闷脱坠者。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佐以外治之法可也。若阴中有虫痒痛。乃肝经湿热。此惟独阴无阳。郁火内蕴所致。患此者。必骨蒸潮热。经水不调。干咳吐红。面赤声哑。虽日用开郁降火之药。多不能愈。

大抵五志之病。非药可医。而失合证治尤难。外治之法。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轻粉。涂猪肝纳阴中。并用肥汤煎苦参洗涤。或以鲫鱼胆涂之。然旋治旋发。如菌蒂生虫。不腐不止。又有交接时辄出血作痛。此肝伤而不能藏血。脾伤而不能摄血也。多用加味逍遥散加肉桂。或归脾汤下加减八味丸自愈。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脉法

小儿三岁以内。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已。若连卯关者难愈。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最剧。其脉纹见五色。如因惊必青。热则赤。风热泻利色紫。

当以类推之。又纹色显而有萦纡者。为有胃气。易治。纹色细淡而直如刀刃者。乃正气之虚。难治。纹上另有一点如流珠者为宿食。纹傍另有一条如丝缕者为风痰。纹斜向内者易已。斜向指甲者难愈。三岁后则以一指转侧辨其脉。五六岁后脉六七至为平脉。浮为风。浮大而数为风热。沉细为寒。沉涩为伤食。伏结为物聚。微细为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热。浮而迟为有寒。弦急为气不和。促结为虚惊。脉乱不治。此论脉之大端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面目证

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颐属肾。青主惊积不散。红主痰积惊热。黄者食积癖。白主泄泻水谷。黑主肾气受伤。目内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精光者肾虚也。若目无大 者。五脏皆不满。儿多不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五脏虚实寒热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而悸。心热则合面睡。或上窜切牙。心气实则喜仰卧。肝主风。实则面青目直。叫哭壮热。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呵欠。肝热则手循衣领。及乱捻物。壮热饮水喘闷。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紧而直视。肝热则目赤。兼青则发搐。风甚则身反张强直。脾主困。实则身热引饮。虚则吐泻生风。若面白腹痛。口中气冷。

不思饮食。或吐清水者。脾胃虚寒也。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肺主喘。实则闷乱气急喘促饮水。虚则哽气出息。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

肺脏怯则唇白。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肺虚而邪实也。肾主嘘。皆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精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则身缩也。切牙者。肾水虚而不能制心火也。惟痘疮有实则黑陷证。乃邪火亢盛。非正气之实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变蒸

小儿变蒸。变者变其情智。蒸者蒸其血脉。大抵三十二日为一变。每经变毕。则情智异常。

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轻则体热虚惊。耳冷KT 冷。微汗。

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者寒热。脉乱。腹疼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七日方愈。变蒸之时。

不欲惊动。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熟视之。若良久不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而得时行病者。其证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歇便瘥。若犹不除。乃与紫丸微下之。小儿禀虚。在所不免。勿药可也。尝见小儿变蒸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卒至不救。若不热不蒸。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禀气壮实故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胎证

小儿胎证。谓胎热。胎寒。胎黄。胎肥。胎弱。是也。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旬日之间。目闭面赤。眼胞肿。啼叫惊烦。壮热溺黄。

大便色黄。急欲食乳。此在胎中受热。及膏粱内蕴。宜用清胃散之类。胎寒者。初生面色 白。

啼声低小。或手足挛屈。或口噤不开。此母气虚寒。或在胎时。母过食生冷。或感寒气。宜用五味异功散之类。胎黄者体目俱黄。小便秘涩。不乳啼叫。或腹膨泄泻。此在胎时。母过食炙爆辛辣。致生湿热。宜用泻黄散之类。胎肥者。肌肉禀浓。目睛粉红。弥月后渐瘦。五心烦热。大便不利。口吻流涎。此受母之胃热所致也。乳母服大连翘汤。儿亦饮少许以疏利之。胎弱者面无精光。肌体瘦薄。身无血色。大便白水。时时哽气及哕。因父气不足者。六味地黄丸。因母气不足者。八珍汤。母子并服。近世初生小儿。概与化毒丹。及黄连、犀角、贝母、甘草、朱砂之属。

殊不知此惟身面皆赤。胎禀多热毒者为宜。若身面皆白。胎禀虚寒。本来少毒者服之。反伐其始生之气。多致夭枉。当用连皮胡桃肉三枚研极烂。橄榄核三枚烧存性。明雄黄研细水飞净三分。

甘草煎浓汁。和生白蜜数匙。研匀搅去滓。时时温服引出肾脏之毒。尝见服此者。多不出痘。即出亦稀。而无苦寒伤胃之患。可不辨虚实寒热。而漫投化毒之剂乎。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胎毒

小儿初生。其身如有汤泼火伤者。皆母过食膏粱所致。母服清胃散、逍遥散。清其气血。儿亦常饮数滴。有身无皮肤而 赤发热者。皆由产母胃中火盛也。用熟石膏末。加珍珠粉扑之。亦有因父遗毒所致。当从霉疮毒治。夏月以儿卧蕉叶上尤良。有身无皮肤而不 赤者。皆由产母脾肺不足也。以参、 末加珍珠粉扑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知病脾肺也。子母俱服保元汤。

如脑额生疮者。火土相合。湿热攻击髓海也。难治。脚上有疮者。阴虚火盛也。不满五岁而死。如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软者。此肝肾中邪胜正弱也。三日内见者必不治。如男指向里。

女指向外。尚可治。钩藤散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噤风撮口脐风

小儿初生噤风者。胎中受热。毒流心脾。生下复为风邪所搏。致眼闭口噤。啼声不出。舌上如粟。口吐白沫。七日内见者。百无一生。撮口者。因胎热。兼风。自脐而入心脾。致面目黄赤。

气息喘急。声不出。舌强唇青。口撮腹胀。急于囟门灸七壮。灸之不哭。吊肠吐沫者不救。脐风者。因断脐之后。为水湿风邪入于心脾。致腹胀脐肿。四肢厥直。啼不吮乳。甚则撮口发搐。七日内患者最危。宜用麝香、蝎尾、铜绿、轻粉、辰砂为散。姜汤调服。若脐边青黑。握拳口噤。

是为内搐。不治。若齿龈有泡如粟。挑破即开。不必用药。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急欲乳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风邪由脐而蕴心脾。致舌干唇燥。不能吮乳也。因外邪而唇口撮紧者。

名脐风。多不可救。若心脾有热。舌尖痛不能吮乳者。以柳华散敷之。目闭口噤。啼声不出。吮乳不得而吐沫者。辰砂膏涂乳。令儿吮之。若舌下肿如小舌者。或舌络牵痛。或齿龈患白星。俱用线针刺出毒血。亦数柳华散。凡针重舌。以针向外横挑底尖细脉。不可伤其本络。轻则言语不清。重则血出而死。若暴病发热。作渴饮冷。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泻黄散。若病后发热。口渴饮汤。大便不实。异功散或口角流涎。或痰气壅盛。脾不能摄也。六君子汤。若儿自食甘肥。

或母食酒面。致儿口舌生疮。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弄舌

脾脏虚热。令舌络牵紧。时时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属心脾亏损。温脾散。有热。人参安胃散。舌舒长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积热。或兼口舌生疮。作渴饮冷。属胃经实热。并用泻黄散。若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瘦也。胡黄连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游风猴疳

丹瘤之证。俗名游风。因胎毒客于腠理。搏于气血。发于皮肤。其赤晕游走者。乃血随风热也。若发于胸胁。游走四肢者轻。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背胁腹者重。千金云。赤游风肿。若遍身入心腹者。即能杀人。伏龙肝为细末。鸡子白和敷。勿令干。或加发灰、猪膏敷之。古人云。

从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当令人用力。于各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于一处。急砭出之。内服小剂活命饮。惟百日内禁砭。若肚腹膨胀。二便不通。毒入内也。用大连翘汤。亦有生者。或用雄黄二分。朱砂一分。水飞。生蜜水调匀。隔汤温热。常服数匙。得泻其毒便解。在小腹胁上阴囊等处。忽红肿如霞。流行不定。不止一处者。用白壳胡桃七个连壳捶碎。大川连一钱五分。生甘草节去皮二钱。水煎炖热。陆续勤服。乡村不便医药者。以生莱菔捣汁涂之。亦可灌服数匙。更以莱菔滓绢包烘暖。 红肿处。猴疳者。状如圆癣。色红。从臀而起。渐及遍身。四围皮脱。中露赤肉。臀疳若猴之状。乃胎中毒邪。蓄于肾脏而发。不急治必死。用大川连、生甘草各六分。乳香、没药并炙。雄黄水飞各四分。青黛研净。

朱砂水飞各分半。西牛黄一分。各为细末和匀。每服分半。蜜调。灯心汤下。日三夜二服。外用净青黛二钱。黄柏末微炒闭口。连翘炒黑。人中白火 醋淬。各一钱。土贝母去心炒褐色五钱。

为末和匀。临用入西牛黄、冰片各半钱。麻油调敷神效。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胎惊

小儿胎惊者。因妊娠饮酒。忿怒惊跌。或外挟风邪。内伤于胎。儿生下即病也。若月内壮热。

翻眼握拳。噤口出涎。腰强搐掣。惊怖啼叫。腮缩囟开。颊亦面青眼合者。当疏风利惊。化痰调气。及贴囟法。若面青拳搐。用钩藤散。切不可误作脾风。妄用温药。若眉间色赤。或虎口指纹曲里者可治。钩藤散加全蝎。若眉间青黑者不治。大抵小儿脏腑脆弱。不可辄用银粉镇坠之剂。

反伤真气。多致不救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目睛动

目者肝之窍也。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睛为之 动。经曰。曲直动摇。风之象也。宜四物汤滋其血。柴胡、山栀清其肝。阴血内营。则虚风自息。兼用六味丸以滋其源。若愈后惊悸不寐。或寐中发搐咬牙。目睛 动者。血虚不能荣筋脉也。补中益气倍归、 。凡病气有余。皆属元气不足。况此证兼属肝脾。多为慢惊之渐。尤当审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唇口蠕动

唇为脾之华。阳明之脉。环唇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证。不独病后而已。夫脾主涎。脾虚则不能收摄。多兼流涎。或误认为痰而用祛逐之药。则津液益枯。不能滋养筋脉。遂致四肢抽搐。病势愈甚。原其治法与慢脾风相同。当大补脾胃。六君子加升、柴。切禁青皮、龙胆草伐肝之药。若兼四肢微搐。或潮热往来。或泄泻呕吐。面色痿黄。皆脾胃有伤也。加黄 、当归、白芍。若脾气下陷而肝木侮之者。补中益气以升其阳。加苓、半、芍药制肝补脾。切不可用疏风治惊之药。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发搐

惊痫发搐。多因乳母郁怒传儿。胎中受患。或生后乳伤惊恐致病。证多吐乳面青。若痰实壅积。则壮热面红。当兼调治其母。切不可损其元气。验其顺逆。男则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为顺。

于外为逆。女则叉入食指为逆。于外为顺。凡小儿忽然惊搐目直者。皆肝经风热。若肝虚生风。

则目连札而不搐。及多呵欠切牙。若肝经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若肝经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其证手循衣领。及乱捻物。宜泻肝热为主。凡病之新久。皆能引动肝风。风内动则上入于目。故目为之连札。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亦有饮食停滞中焦。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生发之气不得升。致生虚风者。若胸满腹痛。呕吐恶食。轻则消导化痰。重则探吐攻积。更须审其所伤寒物热物。亦有因感冒吐泻。

致土败水侮而生虚风者。不可遽服惊药。若辄用之。反成其风而益其病矣。洁古云。伤风发搐。

当辨有汗无汗。用大青膏、小续命分治。薛按前证。若口中气热。搐而有力。属形病俱实。宜大青膏以散风邪。若口气不热。搐而无力。属形病俱虚。宜异功散以补脾土。六味丸以滋肝木。钩藤饮以清肝火。因风邪郁热而变诸证。当理肺经。清风邪。若外邪既解。而诸证不愈者。当实脾土补肺金。若竟治其风。恐脾气复伤。诸证蜂起矣。若伤食后发搐。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宜先定搐。搐止白饼子下之。后与秘旨安神丸。若饮食停滞。呕吐不食。腹胀便秘者。属实热。白饼子下之。若下后搐热益甚。呕吐不食者。属虚热。异功散补之。若脾胃既伤。肝火所胜。六君子加钩藤钩。以健脾气。平肝木。大凡饮食既消而不愈者。但调补脾胃。则诸邪自退。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

故发搐也。口中气热。大青膏及涂囟法。并用大青膏加白矾。取三钱。入桃枝一握。煎水浴之。

勿浴儿背。此即浴体法也。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儿脾伤自病。当固元气为主。

凡搐频者。风在表易治。宜发散。搐稀者风在脏。难治。宜补脾。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癫痫

钱仲阳云。小儿发痫。因气血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乳母七情惊怖所致。若眼直目牵。口噤流涎。腹膨搐搦。背项反张。腰脊强劲。形如死状。或一时二时醒。若反折上窜。其声如鸡。属肝。抽搐有力。为实邪。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者。泻青丸。阴虚。地黄丸。若目瞪吐舌。其声如马。属心。发热饮冷为实热。朱砂安神丸。发热饮汤为虚热。辰砂妙香散。若目直腹痛。其声如牛。属脾。若发热抽掣。仰卧。面色光泽。脉浮病在腑为阳。易治。加味导痰汤。身冷不搐。覆卧面色黯黑。脉沉病在脏为阴。难治。六君子加木香、柴胡。若惊跳反折手纵。其声如羊。属肺。面色痿黄者。土不能生金也。五味异功散。面色赤者。阴火上冲于肺也。地黄丸。

若肢体如尸。口吐涎沫。其声如猪。属肾。地黄丸用紫河车膏代蜜丸服。肾无泻法。故悉从虚治。

凡有此证。先宜看耳后高骨间。有青紫纹。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气不足之证。须常用六味丸加鹿角胶。或八味丸用鲜河车膏代蜜以助先天。更以六君子补中益气以助后天。设若泛行克伐。复伤元气。则必不时举发。久而危殆。多致不救。凡癫痫虎口脉乱。乃气不和也。脉纹见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变。至于纯黑者。不可治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睡中惊动

小儿睡中惊动。由心肾不足所致。盖脏腑脆弱。易为惊恐。夫人之神气。寤则行于目。寐则栖于肾。今心肾既虚。则不能宁摄精神。故睡中惊动也。治宜清心安神。亦有惊吓而作者。因击动其肝。故魂不安也。宜抱龙丸以豁痰镇惊。若食郁生痰。惊动不安者。用四君子以健脾。加神曲、半夏以化痰。山栀、柴胡以清热。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目动切牙

小儿惊后。目微动切牙者。皆病后亡津液。不能荣其筋脉也。亦有肝经虚热生风者。宜审其气血有余不足而治之。其日中发热饮冷而动者。气有余也。泻青丸。夜间盗汗及睡不宁而动者。

血不足而肝肾有热也。地黄丸。或因肝经风邪传于脾肾者。亦令切牙。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若因肝胃虚热。补中益气加芍药、山栀。实热。泻黄散。以牙龈属手足阳明故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摇头便血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属木。木得风则摇动。乃肝经火盛而生虚风也。便血者。风木摇动。则土受凌虐而不能统血也。或因乳母恚怒。风热炽盛。肝木伤脾。使清阳不升。亦有风邪侵入大肠者。治法。若因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怒火者。小柴胡汤加白芍、丹皮。若清气不升。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肝经血热妄行者。六味地黄丸。脾土不能培肝木者。六君子加柴胡、钩藤钩。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偏风口噤

小儿偏风者。少阳厥阴肝胆二经证也。口噤者。由风木太甚而乘于脾。则筋燥而急。然燥令主于收敛劲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足阳明胃经气虚。风邪所乘。其筋脉偏急者属内因。若脾肺虚弱。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或吐泻后。内亡津液。不能养肝致口眼 斜。皆属肝血不足。内火生风。宜滋肾水养肝血壮脾土。治法。脾胃虚而动风者。异功散加柴胡、钩藤钩。肝肺虚而外邪所乘者。钩藤饮。

若兼目紧上视。寒热往来。小便淋沥。面青胁胀。皆肝经本病也。或唇口 斜。腹痛少食。目胞浮肿。面色青黄。肢体倦怠。皆肝木乘脾证也。当审五脏相胜而主之。设执其见证。概投风药。

反成坏证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即是痉病。经脉空疏。虚风袭入。而致筋脉拘急。或因惊骇停食。肝脾受困。内动虚风。皆能致此。若身反张强直。发热不搐者。风伤太阳也。人参败毒散、小续命汤。因惊骇目直。呵欠项强顿闷者。为木风内病。钩藤散。因暴怒击动肝火者。泻青丸。若服前剂。其证益甚者。此邪气已去而脾气亏也。异功散加芎、归补之。若气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循衣领。

切牙呵欠者。肺经虚甚也。兼进六君子、地黄丸补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急惊

钱氏云。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止如故。此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盖热盛生风。阳盛而阴虚也。经曰。热则生风。风则痰动。痰热客于心膈间。风火相搏。故抽搐发动。当用抱龙丸、泻青丸除其痰热。不可用巴豆之药。楼全善云。急惊属木火土实。木实则搐有力及目上视。火实则动札频睫。土实则身热面赤而不吐泻。偃睡合睛。治法。宜凉宜泻。用利惊丸等。亦有因惊而发者。

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搐搦颤动。唇口眉毛眨引。口中热气。颊赤唇红。二便秘结。

脉浮洪数紧。此内有实热。外挟风邪。当截风定搐。若痰热尚作。仍微下之。痰热既泄。急宜调养脾气。此肝胆血虚。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若屡服祛风化痰泻火辛散之剂不愈。便宜认作脾虚血损。急以六君子汤补其脾胃。否则必变慢惊也。急惊而儿目睛翻转。足摆跳搐。忽大叫吐逆。药不得入。搐鼻无嚏者不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漫惊

钱氏云。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螈 。

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因吐泻脾肺俱虚。肝木所乘。或急惊屡用泻热。则脾损阴消。

遂变慢惊而致螈 微搐。楼全善所谓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土虚则吐泻。睡而露睛。治宜温补脾胃。六君子姜、桂、蝎尾。或兼夹热夹食夹痰。与外感证相似者。当审其因而治之。大率吐泻痰鸣气喘。眼开神缓。昏睡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肢冷。面淡唇青。其脉沉迟微缓者是也。当温补脾气为主。佐以安心制肝药。若禀赋不足。或久病脾虚。及常服克伐之药者。多致此证。若因土虚不能生金。金不能平木。木来侮土。致成慢惊者。五味异功散加当归、枣仁、钩藤以补土平木。若脾土虚寒者。六君子加乌头、蝎尾。泄泻。加炮姜、木香。

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气。凡元气亏损而致昏愦者。急灸百会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则元气脱散而不救矣。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虚处。惟脾受之。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因脾虚不能摄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当根据前法自效。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反促其危也。每见小儿脾胃弱者。一病即成慢惊。不可泥为久病。误药而后始成也。

内经谓之慢脾风。意可见矣。慢惊而见目不转睛。痰鸣如拽锯声。项软身冷粘汗。手足一边牵引者不治。喻嘉言曰。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故易于生热。热甚则生痰生风生惊。亦所恒有。设当日直以四字立名。曰热痰风惊。则后人不眩。因四字不便立名。乃节去二字。后人不解。遂以为奇特之病。且谓此病有八候。以其头摇手劲也。而立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邪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相传既久。不知其妄造。遇此等证。无不以为奇特。而不知小儿之腠理未密。易于感冒风寒。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搐搦角弓反张种种不通名目。而用金石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间有体坚证轻得愈者。又诧为再造奇功。遂至各守专门。虽日杀数儿。不自知其罪矣。如方书中有云。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等胡言。竟出自高明。偏足为惊风之说树帜。曾不思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汤药乱投。死亡接踵。何由见其传经解散耶。此所以误言小儿无伤寒也。不知小儿易于外感。易于发热。伤寒为独多。世所妄称为惊风者。即此也。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为贵。

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又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肌腠不密。故刚痉少。柔痉多。世医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往往以慢惊风证为名。而用参、 、术、附等药闭其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但比金石药为差减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但撤其出表。不当固其入里也。仲景原有桂枝汤法。若舍而不用。从事东垣内伤为治。毫厘千里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天钓内钓

天钓者发时头目仰视。惊悸壮热。两目反张。泪出不流。手足搐掣。不时悲哭。如鬼祟所附。

甚者爪甲皆青。盖由乳母浓味积毒在胃。致儿心肺生热。热痰郁滞为患。加以外挟风邪而发。法当解利其邪。钩藤饮。面色皎白。气虚喘促者。四君子汤加蝎尾。内钓者。腹痛多喘。唇黑囊肿。

伛偻反张。眼尾赤色。若五内抽掣。作痛狂叫。或泄泻缩脚。内证一作。则外证亦然。极难调理。

内证。乌蝎六君子丸。外证。钩藤饮。进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醇酒浓味。积毒在胃。加味清胃散。若因乳母郁怒。积热在肝。加味逍遥散。稍加漏芦。母子俱服。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盘肠气痛

小儿盘肠气者。痛则曲腰干啼。额上有汗。皆由肝经风邪所搏也。肝肾居下。故痛则曲腰。

干啼者。风燥其液。故无泪也。额上有汗者。风水助心火也。口闭足冷者。脾气不荣也。下利清粪者。肝木乘脾也。丁香楝实丸。曲腰干啼者。盐汤送下。额上有汗者。葱豉汤下。口闭足冷者。

人参汤下。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胀痛者。小肠热也。加味通心散。若痛不止。煎葱汤淋揉其腹。就以热葱熨脐腹间。良久尿出痛止。若因乳母饮食停滞者。保和丸。怒动肝火者。加味逍遥散。子母俱服。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伤风

小儿伤风。鼻塞发热。或痰壅发搐。多因乳母鼻吹囟门。但服惺惺散。或用葱头七茎。生姜一片。细切擂烂。摊纸上置掌中合。待温贴于囟门。其邪即解。乃去其葱。却用绢缎寸余。涂以面糊。仍贴囟门。永无伤风之患。其余用药发散。与大人不异。但脾胃怯弱。所以多手足寒冷之证。故治法以照顾脾胃为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诸经发热潮热

小儿之热。有五脏之不同。虚实之各异。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

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宜用汗下。虚则面色青白。恍惚神缓。

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泻多尿。或乍凉乍温。怫郁惊惕。上热下泄。夜则虚汗。屈体而卧。睡而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调补。壮热者。肢体大热。热不已则发惊痫。若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寒外感也。轻则惺惺散。重则羌活之类。发热而搐搦上窜。拗哭昏睡者。惊热也。实则泻青丸、抱龙丸。虚则钩藤散。肝火内热者。龙胆泻肝汤。阴盛格阳而热者。理中汤。发热而不欲饮水者。胃气虚热也。白术散。发热而饮水作渴喜冷冻饮料食者。胃气实热也。泻黄散。小儿诸热。其因外证而作者。当从外证治之。或乳母七情浓味。饮食停积。遗热于儿。或儿嗜食甘肥。

衣裳过暖。或频浴热汤。积热于内为患者。当详其因而治之。潮热者。时间发热即退。来日根据时而至。有风寒疳积食癖之分。表里阴阳虚实之异。如汗出身热。呵欠面赤。风热也。伤寒时疫。阴阳相胜。外感热也。肌瘦口干。骨蒸盗汗。疳热也。大小便秘涩。汗下不解。积热也。腹背先热。

夜发旦止。食热也。涎嗽饮水。乳食不消。癖积也。又有烦热者。气粗喘促。心烦不安。颊赤口疮。兼发痫证。疮疹热者。耳鼻尖冷。心热者。巳午间发。至夜则凉。虚热者。困倦少力。大凡壮热饮水。大便秘结。属实热。泻黄散加黄 、犀角。热渴饮汤。大便如常。属阴虚。六味丸。

若见惊搐等证。肝经血虚生风也。四物加天麻、钩藤钩。颊赤口干。小便赤色。大便焦黄。表里俱实热也。清凉饮。如大便已利。或热未止。表邪未解也。惺惺散微汗之。阳气下溜于阴中而发热者。补中益气。若食乳婴儿。当兼治其母。小儿潮热。或壮热不退。多是变蒸及五脏相胜。不必用药。又多食积郁热。由中发外。见于肌表。只理其中。清阳明之热而表热自除。不可认作外感。用解表攻里等药重伤其内。又潮热不退。恐是出痘。亦当审察。勿便下药。大抵发热饮水者。

热在内。不饮水者。热在外。宜详辨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伤寒夹惊夹食

钱仲阳云。小儿正伤寒者。谓感冒寒邪。壮热头痛。鼻塞流涕。畏寒拘急是也。夹惊者。因惊而又感寒邪。或因伤寒。热极生风。是热乘于心。心神易动。故发搐也。羌活散解之。不可便用抱龙丸。以有朱砂能镇固其邪也。夹食者。或先伤风寒后复停滞饮食。或先停滞饮食而后伤风寒。以致发热气粗。嗳气壮热。头疼腹胀作痛。大便酸臭。先用解散。次与消导。不解者。大柴胡汤。周岁以前。伤寒热轻者。惺惺散。周岁以后。须解表微汗。若五六日不除。邪入经络。传变多端。不可枚举。大略参以六经例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咳嗽

儿因腠理不密。外邪内蕴。或因乳母七情浓味郁热。若风邪外伤。鼻流清涕。头痛身重者。

参苏饮。小儿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千金用麻黄汤加石膏、黄芩、芍药、生姜。小儿发热喘咳。

喉中水鸡声。千金射干汤。若嗽而吐青绿水者。六君子加柴胡、桔梗。若嗽而吐痰乳者。但加桔梗。勿用柴胡。嗽而呕苦水者。胆汁溢上也。二陈汤加黄芩。嗽而喉中作梗。心火刑金也。桔梗汤加山栀。有痰。加半夏、茯苓。风热。加葳蕤、薄荷。小儿嗽久不止。服发散之药不应。至夜微热。急当改用小剂六味地黄以济其阴。若面目浮肿者。五味异功以益其气。其嗽立止。切禁升发及助气药。若痰中有血。或嗽则鼻衄。须加紫菀。因风热痰结。屡嗽痰不得出者。必用葳蕤、白蜜以润之。百日内嗽者。名乳嗽。甚难调理。桔梗汤。随证加薄荷、紫苏、羌活、前胡、葱白、香豉之类。更须禁其吮乳。但与粥汤乃效。风邪外感者。惺惺散。痰热既去。而气粗痰盛。或流涎者。脾肺气虚也。异功散加桔梗。口疮眼热。五心烦热。腹满气粗。大便坚实者。凉膈散。若因乳母食五辛浓味。致儿为患者。母服清胃散。仍参所见诸证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喘急之证。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风寒之邪壅盛者。有因膏粱积热熏蒸清道者。有因过服消导脾胃气虚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则但息短心神迷闷耳。

治法。因惊者。抱龙丸。风寒伤肺气者。小青龙汤。或三拗汤加减。热伤肺气者。当凉肺定喘。痰声如锯者。小剂金匮麦门冬汤加牙硝。脾肺气虚者。面色青白。四肢不温。大便不实。五味异功散。薛云。前证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

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若已发之际。散邪为主。未发之先。补脾为主。设概攻其邪。

则损真气。径补其肺。则壅其邪。惟在临证之活法耳。凡喘嗽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

当分先后标本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土泻

小儿脾胃俱伤。则呕泄并作。伤辛热停滞。则呕吐出酸秽。或黄色乳。或腹痛下利者。泻黄散、保和丸选用。胃虚食不化而发热者。六君子加黄连、吴茱萸、木香。若停滞已去。泄泻不已。

理中汤去参加茯苓、木香。胃气不能化食。益黄散。若伤生冷腹痛。泻利青白。六君子加砂仁、木香、炮姜。若伤鱼肉等物。六君子加山楂、砂仁。若泻红黄赤黑。肠胃俱热也。养胃汤加木香、黄连。若夏秋伤热。吐泻色黄者。玉露散。若夏秋霍乱吐泻。手足心热。口干唇燥。喜饮冷水者。

五苓散。凡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喜饮热汤者。理中汤。若泻利青白。乳食不化。额上微汗。脉沉迟而或哕逆者。由胃气虚甚。过服克伐。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以致气不宣通而作也。若泻而嗳臭吞酸。胸腹满痛。按之益甚者。虽作泻而所伤之物未消也。保和丸消导之。腹痛按之不哭者。

乳食已消也。异功散加木香。惊泻者。肝主惊。木盛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青。或兼发搐也。亦有因乳母脾虚受惊。及怒动肝火。致儿吐泻色青。异功、六君加柴胡、钩藤钩、蝎梢之属。实脾以宁肝胆之气。慎勿用峻攻之药。脾气益虚。肝邪弥甚。甚至抽搐反张也。若母食浓味而乳热者。清胃散。若母饮烧酒而乳热。或子母身赤。或昏愦吐泻。丹方用锡掇盛滚水。盖良久。取盖上蒸气水服之即解。同气相求之义也。吐痰涎及绿水者。胃虚受冷也。吴茱萸汤。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则大便酸臭。此欲为癖之渐也。便将紫丸微消之。乳哺自当如常。若儿不受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当下之。不下必致寒热吐利。失下之故也。凡小儿屎黄而臭甚。此腹中有伏热。龙胆汤微下之。若白而酸臭者。此宿食不消也。当与紫丸。微者少与药令内消。甚者稍增药令小下。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平和。若不节乳哺。则病易复。复下之则令腹胀满必发痫。此为食痫。轻则下之。重则难疗。大凡吐乳泻青色。手足乍冷乍热者。属惊。

法当平肝补脾。若吐泻青白色而不甚臭。手足指冷。或昏睡露睛者。属虚。法当温补脾土。若吐泻黄赤色而臭秽异常。或喜冷冻饮料而睡不露睛。手足指热者。属实。法当消导清理脾胃。此验虚实补泻法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海藏云。 病者。因母有妊。儿饮其乳所致。他孕相迫。亦能致此。其状微利。寒热往来。

或发热形瘦腹大。毛发 。情思不悦。令儿断乳。先与龙胆泻肝汤加 蓄。及白饼子下之。后与异功散、益黄散补之。禀气素虚不胜攻击者。理中加黄连、茯苓、 蓄。或一味 蓄浓煎日服。

以其能利小便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儿疟疾。不越风食乳癖食积痰积。挟惊挟暑。与脾虚胃弱之不同。盖风则多寒。食则多热。

乳癖则泄泻多哭。痰积则呕吐喘鸣。食积则腹胀下血。挟惊则发搐指冷。挟暑则昏睡壮热。脾虚则倦怠肢冷。胃虚则多渴少食。治法。不离疏风消导豁痰。如小柴胡随证加减。多寒。则加羌活、桂枝。多热。则加橘皮、枳实。泄泻。则加浓朴、神曲。呕吐。则加橘皮、枳实。下血。则加枳实、黄连。发搐。则加钩藤、羌活。昏睡。则加茯苓、泽泻。脾虚。则补中益气加桂枝。胃虚。

则六君子加草果。夜发。则加当归。日晏。则加升麻。若痢后疟。疟后痢。与夫三日疟。及久疟不止。俱补中益气为主。疟母。以小柴胡加鳖甲、桃仁丸服。大抵小儿肌腠疏薄无汗者绝少。即使无汗。稍加桂枝。有汗。并加芍药。不必用知母、石膏、紫苏、羌活辈也。至于劳疟瘴疟之类。

小儿本无。不复赘及。其有因乳母七情六淫所致者。又当以小柴胡、逍遥散之类。兼治乳母为当。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钱仲阳云。泻利黄赤黑。皆热也。泻利清白。米谷不化。皆冷也。东垣云。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赤白相杂。气血相乱也。罗谦甫云。小儿下利色白。大都受寒。下利脓血。大都受热与食积。薛云。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香连丸。手足指冷。饮热者为虚寒。理苓汤。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倍升、柴。泻利兼呕。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虚寒也。异功散加炮姜、木香。或变而为疟者。六君子加升、柴。若积滞已去。利仍不止者。脾气虚也。四君子加肉果。有寒。加吴茱萸、炮姜。有热。

加炒黑宣连。丸服尤妙。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脱肛

实热则大便秘结。虚寒则肛门脱出。因吐泻脾虚。肺无所养。故大肠气虚下脱也。补中益气为主。若脱出绯赤。或作痛者。血虚有热也。本方加丹皮、芍药。甚则加川连。外用槐角煎汤熏洗。若色淡不肿不痛。无血。此属气虚。只用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或加乌梅以收敛之。大凡手足指热。属胃热。手足指寒。属胃寒。若小儿肛痒或嗜甘肥。大肠湿热壅滞。或湿毒生虫而啮蚀肛门者。内服肥儿丸。外以雄黄、铜绿为散纳肛门。若因病不食。虫无养而蚀肛者为狐惑。黄连犀角散。若蚀肛透内者不治。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便血

热入大肠则便血。补中益气加黄连、柴胡。热入小肠则尿血。六味丸。小儿多因胎中受热。

或乳母六淫七情浓味积热。或儿自食甘肥积热。或六淫外侵而成。粪前见血者。清胃散加槐米。

粪后见血者。清胃散加犀角、连翘。若婴儿则以治母为主。余当临证制宜。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大便不通

小儿大便不通。肺与大肠有热也。清凉饮。若饮食夹惊。及积滞不通者。泻青丸。此皆治实热例也。若因乳母膏粱积热。及六淫七情郁火传儿为患者。清胃散加蜂蜜。清邪解郁。若儿禀赋怯弱。五心烦热。作渴引饮而大便难者。六味丸加二冬滋补肺肾。若用大黄、麻仁辈。是速其咎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有在气在血之分。上焦气分有火。则必渴。下焦血分有湿。则不渴。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泻利。而小便涩少者。五苓散加半夏、人参。若脾胃气滞。不能通调水道者。补中益气加木通、泽泻。心神烦热。脐腹胀闷。而小便不通者。栀子仁散。脾肺燥热。阴无以化而赤涩者。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者。滋肾丸。若膀胱阴虚。阳无以化而淋沥者。

六味丸。若因乳母浓味酒面积热者。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遗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卧则阳气内收。肾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约制。故睡中遗尿。

一味补骨脂酒炒为散。醇酒或益智仁煎汤送下。脾肺气虚者。补中益气加补骨脂、山茱萸。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杨氏云。疳者腑藏虫疳也。其名甚多。姑举其要。虫疳者其虫如丝。出于头项胸背之间。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疗。蛔疳者。皱眉多啼。呕吐清沫。中脘作痛。腹胀青筋。唇口紫黑。头摇齿痒。脊疳者。身热羸瘦。烦渴下利。拍背有声。脊骨如锯齿。十指皆疮。频啮爪甲。脑疳者。头皮光急。满头俱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疳渴者。日则烦渴。饮水不食。

夜则渴止。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疳痢者。停积宿滞。水谷不聚。

泻下恶物。疳肿者。胃中有积。肚腹紧胀。脾复受湿。则头面手足虚浮。疳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嗽喘枯悴。渴泻饮水。肛硬如石。面色如银。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壮热羸瘦。头露骨高。乃乏乳所致。丁奚疳者。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哺露疳者。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

走马疳者。疳热上攻。速如走马。或痘毒上攻。则牙齿蚀烂。盖齿属肾。肾虚受热。疳火上炎。

致口臭齿黑。轻则牙龈腐烂。唇吻肿痛可治。重则牙龈蚀落。腮颊透烂不治。其证虽多。要不出于五脏治法。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小腹内股。茎囊睾丸肿溃。便溺癃闭。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干下血。用芦荟丸以杀虫。地黄丸以滋肾。心疳。则口舌蚀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饮水便出盗汗。啮齿虚惊。用胡黄连丸以治心。异功散以补脾。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

泻下酸臭。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恶闻水音。用肥儿丸以治疳。五味异功散或益黄散以生土。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嗽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用加味陷胸丸以治肺。补中益气汤以生金。肾疳。则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瘦削。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爪黑而黧。尻耳生疮。或耳出水。用蟾蜍丸以去疳。地黄丸以补肾。其无辜疳。用保元汤、蟾蜍丸。丁奚哺露。用六味丸、蟾蜍丸。走马疳。敷马鸣散。服蟾蜍丸。若作渴泻利。肿胀劳瘵等类。详参方论而治之。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总以调补脾胃为主。凡小儿疳在内。目肿腹胀。

脐突溺稠。泻利青白。体渐瘦弱。疳在外。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兰香散。

诸疮。白粉散。热疳。如圣丸。冷疳。木香丸。冷热交错。元气久亏。温脾丸最宜。疳病害眼者。

用芜荑仁、青葙子细末。各一钱。不经水骟鸡肝一具。研烂入白酒酿。饭上蒸熟食之。不过五七服必愈。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二便色白

秘旨云。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作泔浊者。此脾胃湿热也。若大便泔白色。或如鱼冻。或带红黄黑者。此湿热积滞也。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若忽然变青。即变蒸也。不必用药。若久不愈。用补脾制肝药。若母因七情。致儿小便如泔。肥儿丸。大便色青。日久不复。

或兼泄泻色白。或腹痛者。六君子加木香。仍审乳母饮食七情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食积

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证至夜发热。天明后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冷壮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甚则下血是也。若兼寒热者。为食积发热。若食在胃者消之。腹痛痞胀。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后仍痛。按之则止者补之。夹食伤寒者。先散之。参苏饮。热甚便秘者。先利之。大柴胡汤。如无外感。但只伤食。不至于甚。保和丸调之。盖脾为至阴之脏。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寒。则又见所胜者侮所不胜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止。食既消者补之。则寒热痊。若手足并冷。喜热饮食。

此中州虚寒也。宜温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气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间或侵晨泄泻者。脾肾俱虚也。四神丸。手足并热。作渴饮水者。脾胃实热也。泻黄散。大便秘结。大柴胡汤。手足虽热。

口不作渴。大便不实者。白术散。大便下血者。理中汤去参加枳实、黄连、红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腹痛腹胀

小儿腹痛体瘦。面色 白。目无精光。手足指寒。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益黄散。或理中丸去参加茯苓。若口中气温。手足心热。面色黄白。目无精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痛也。消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以白术散调补脾胃。

若腹胀而闷乱喘满者。白饼子。若不闷乱喘满者脾虚也。白术散调补之。误下而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肿。肚腹愈胀。脾虚欲发惊痫者。塌气丸温理之。若腹中有癖不食。饮乳则吐。按之则啼。当暂用白饼子下之。盖小儿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于腹中。乍冷乍热。饮水过多。脾胃虚弱。不能传化水谷。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渐大而成疳矣。六君子加干蟾。若痛连两胁。肝木乘脾也。四君子加柴胡、芍药。若腹痛重坠。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加枳实。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泻。

寒水侮土也。六君子加炮姜、肉桂。不应。急加附子。若服克削之药。致腹作痛。按之痛止者。

脾气复伤也。五味异功散。至于腹胀喘满。亦皆脾虚邪乘所致。东垣所谓寒胀多而热胀少。热者。六君子加芩、连、枳、朴。寒者。六君子加姜、桂、吴茱萸。亦有寒热错杂者。泻心汤。芩、连、炮姜并用。若治实胀。用二陈加枳、朴、木香。有热。加芩。连可也。

卷十一 婴儿门上

烦渴

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红甚焦黑则危笃。若三焦烦热作渴。导赤散。风热。泻青丸。虚烦懊。栀子豉汤。虚烦不得眠。酸枣汤。夜甚者。当归补血汤。伤寒后唇口焦者。竹叶石膏汤。泻利作渴。五苓散。暑伤心脾。烦渴引饮者。人参白虎汤。下利脾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热结膀胱。

小便秘渴。五苓散。上焦虚热。四君子汤。膏粱积热。清胃散。脾虚积热。泻黄散。中气虚热。

异功散。肾水虚热。六味丸。慎勿误用寒凉降火。脾胃复伤。则腹胀而为败证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儿腠理疏薄。常时微汗。但不宜过多。亦不可衣被过浓。使汗大出。若睡中出汗名盗汗。

止汗散。遍身多汗烦热为胃热。三补丸。胃虚汗者。上至项下至脐也。益黄散。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乃禀赋不足。保元汤加防风、白术。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或饮食停滞。或浓衣温暖。热郁心包而津液妄泄也。导赤散。血虚。用人参、当归等分煎服。名团参汤。其盗汗属胃经虚热者。五味异功。肾经虚热者。六味丸。若寒水侮土。益黄散。设泛行施治。误损脾胃多成疳瘵。大凡汗多亡阳。必至角弓反张。颈项痉强。用十全大补。多有生者。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黄瘅

夫人身之神。贵于脏而默用。见于外则内虚也。其证皆由脾气有亏。运化失职。湿热留于肌肤。发而为瘅。钱仲阳所谓身痛背强。二便涩滞。遍身面目爪甲皆黄。小便褐色是也。治法。宜固脾为先。如专用克伐宽中淡泄利水之药。则鲜有不致危者。若初生及百日之中。半旬之内。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黄也。腹大食土。为脾疳。兼作渴冷冻饮料。泻黄散。小便不利。五苓散加茵陈。大便秘。茵陈蒿汤。病后发黄。肢体浮肿。白术散。清便自调。肢冷嗜卧。益黄散。身淡黄白。理中丸加茵陈。身热膈满。肌肤面目皆黄。泻黄散加枳壳、生姜。若闭目壮热。多哭不已。

大小便赤涩。口中热气。乃妊母浓味遗毒也。母子并服清胃散、生料地黄丸。忌酒面五辛热物。

倘误伤脾土。急则惊风吐泻。缓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眼目障闭。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虚发黄者。当于脾胃中求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曹氏云。蛔者九虫之一。因脏腑虚弱及伤甘肥生冷。致蛔不安。动则腹中攻痛。或作或止。

口吐涎水。贯心则死。钱仲阳云。吐水不心痛者胃冷也。吐沫心痛者虫痛也。与痫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耳。化虫丸。田氏云。虫痛啼哭。俯仰坐卧不安。自按心痛。时时大叫。面色青黄。

唇色兼白。目无精光。口吐涎沫也。若因胃冷即吐。理中汤加炒川椒、乌梅。或送乌梅丸尤妙。

若中气虚而虫不安者。但补脾胃自安。冬月吐虫。多是胃气虚寒。白术散加丁香、乌梅。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小儿阴肿疝气。多属肝肾气虚。为风邪所伤。血气相搏而成。六味丸加茴香、川楝子。若坐卧湿地所致者。五苓散换苍术加蝎尾、柴胡、山栀、车前。不时寒热者。小柴胡去参加桂、苓、川楝、蝎尾。若因啼哭不止。动于阴器。结聚不散。而睾丸肿大者。桂枝汤加细辛、当归、木香、蝎尾。啼叫气逆。水道不行而致者。沉香降气散加青皮、蝎梢、柴胡。小腹作痛。小便涩滞者。

龙胆泻肝汤加延胡索、肉桂。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黑睛为肝之窍。瞳神又为肾之精华。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黑精少者。肝肾俱不足也。地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所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冲和养胃汤、煮肝散。疳眼者。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亏。不能上升清气。故生白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遂至损目。益气聪明汤、决明鸡肝散。目闭不开者。因乳食失节。或过服寒凉之药。使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补中益气汤。眼连札者。肝经风热也。柴胡清肝散。若目札面青。食少体倦。肝木克脾土也。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柴胡、生姜。实者。去参换赤芍加羌活、蝎梢。若生下目黄壮热。大小便秘结。乳食不思。面赤眼闭者。

皆由在胎时。感母热毒所致。儿服泻黄散。母服地黄丸。若乳母膏粱积热。致儿目黄者。母服清胃散。若肢体面目爪甲皆黄。小便如屋尘色者。难治。余参眼目本门治之。

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神不正。名曰通睛。宜石南散吹鼻。内服牛黄平肝镇惊药。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耳者心肾之窍。肝肾之经也。心肾主内证精血不足。肝胆主外证风热有余。或聋聩或虚鸣者。

禀赋虚也。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禀赋不足。地黄丸。肝经风热。柴胡清肝散。若因血燥。

栀子清肝散。不应。佐以六味丸。若因肾肝疳热。朝用六味丸。夕用芦荟丸。若因乳母膏粱积热而致者。子母并服加味清胃散。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鼻塞鼻衄

曹氏云。鼻乃肺之窍。皮毛腠理。乃肺所主。因风邪客于肺。而鼻塞不利者。内服消风散。

外用葱白七茎。入腻粉少许。擂摊帛上。掌中护温贴囟门。小儿鼻衄。多因惊仆气散。血无所羁而随气上脱。先用小乌沉汤。次用止衄散。或异功散加柴胡、山栀。久不愈。用麦冬、黄 、当归、生地、人参、五味煎服。若衄久血脱。但出淡红水。或带黄黑色者难已。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解颅

解颅者。生下囟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睛多。面色 白。肢体消瘦。皆属肾虚。按肾主髓。脑为髓海。因父母精血不足。不能敛固也。地黄丸加五味、鹿茸。更用天南星微炮为末。

醋调摊绯帛。烘热贴囟门。虚寒。用细辛、桂心、干姜为末。乳汁和敷上。干复敷之。儿面赤即愈。又方。半夏、生姜、芎 、细辛、桂心、乌头。

苦酒煮去滓。以帛浸药汁中。适寒温以熨囟上。冷更温之。复熨如前。朝暮各三四熨乃止。二十日可愈。有至七八岁。或十四五岁。气血既盛而自合。若纵恣色欲。戕贼真阴。终焉不寿。此证若在乳下。当兼补其母。更以软帛束紧儿首。使其易合。亦有囟陷囟填。俱属赋禀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泻利气虚。脾气不能上充所致者。补中益气及十补丸。若手足并冷。前汤加姜、桂。不应。虚寒之甚也。急加附子。缓则不救。

卷十一 婴儿门上

龟胸背

龟背者。由儿生下。风客于脊。入于骨髓。小续命去附加防风。龟胸者。因肺受湿热。攻于胸膈。龟胸丸。并用龟尿点其骨节。多有得愈者。盖小儿腠理不密。风邪乘之。或痰饮蕴热于肺。

风热交攻而致。或坐早风入骨髓。治用上法。若禀受肝肾虚热。六味丸。肾气不足。八味丸。背。

加鹿茸。胸。加龟甲。治之贵早。迟则不验。

卷十一 婴儿门上

虚羸

小儿虚羸。因脾胃不和。不能乳食。使肌肤瘦弱。或大病后脾气尚弱。不能传化谷气所致。

若冷者。时时下利。唇口清白。热者。身温壮热。肌体微黄。更当审形色。察见证。如面赤多啼。

心之虚羸也。面青目札。肝之虚羸也。耳前后或耳下结核。肝经虚火也。颈间肉里结核。食积虚热也。面黄痞满。脾之虚羸也。面白气喘。肺之虚羸也。目睛多白。肾之虚羸也。仍参相胜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五迟五硬五软

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

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可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有肝血虚而筋不荣膝。膝盖不成。手足拳挛者。有胃气虚而髓不温骨。骨不能用。而足胫无力者。并用地黄丸为主。齿迟。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加龟版、鹿茸、何首乌。立迟。加鹿茸、桂、附。行迟。

加牛膝、鹿茸、五加皮。语迟之因不一。有因妊母卒然惊动。邪乘儿心不能言者。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邪乘儿心。菖蒲丸。肾气不足。地黄丸加远志。闭塞气道。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若病久或五疳所致者。但调补脾胃为主。五硬者。

仰头哽气。手脚心坚。口紧肉硬。此阳气不荣于四末。独阳无阴之候。若腹筋青急者。木乘土位也。六味丸加麦冬、五味。若系风邪。小续命去附子。五软者。头项手足口肉皆软。胎禀脾肾气弱也。若口软不能啮物。肉软不能辅骨。必先用补中益气以补中州。若项软天柱不正。手软持物无力。足软不能立地。皆当六味丸加鹿茸、五味。兼补中益气。二药久服。仍令壮年乳母乳哺。为第一义。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失音

舌者音声之机也。喉者音声之关也。小儿卒然无音者。乃寒气客于会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开阖不致。故无音也。若咽喉声音如故。而舌不能转运言语。则为舌喑。此乃风冷之邪客于脾络。或中舌下廉泉穴所致。若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中声嘶者。则为喉喑。此亦风痰阻塞。

使气道不通。故声不得发。而喉无音也。大抵此证多有禀赋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遗儿。熏闭清道。不能言者。有惊风中风不能言者。若遗热与津液耗者。七味白术散。清气不升者。

补中益气汤。禀赋不足与虚火伤肺者。地黄丸。若仰首咳嗽。肢体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囟呵欠切牙等证。悉属肾虚。非地黄丸加鹿茸、远志不能治也。若吐泻后。或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乃胃气不能上升。地黄丸与补中益气汤兼服。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切牙

小儿寤寐。不时切牙及啮乳者。虽多属惊。然所致各有不同。惟啮乳惊搐者。抱龙丸。若发热饮水。叫哭而搐者。心经实热也。泻心汤。睡困惊悸。合目而卧者。心经虚热也。导赤散。面青目札。呵欠项强烦闷者。肝经实热也。柴胡清肝散。手循衣领。及乱捻物者。肝经虚热也。发搐目青面赤。肝经风热也。并宜六味丸。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夜啼惊啼

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得灯火。其啼便止。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亦曰胎寒。益黄散加钩藤。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导赤散加黄连、麦冬。若面色白而黑睛少。属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丸。因惊者。参客忤惊啼治之。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哭而多泪。是惊也。啼而无泪。是痛也。若因心火不足而惊啼者。秘旨安神丸。心火炽盛。导赤散。木火相搏。加柴胡、栀子。肝血不足。六味丸。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喜笑不休

经曰。神有余则笑不休。又曰。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又火太过为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谑狂妄。又云。少阴所主为喜笑。又云。精气并于心则喜。此数者皆言属心火也。先用泻心汤治其心火。次与六味丸滋其肾水。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扁鹊云。其人唇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肾水亏涸。不胜心火。而喜笑不休。寻作不安之态者。六味地黄丸。

肝木过盛。上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柴胡清肝散。余兼别证各从其类而参治之。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循衣撮空

循衣撮空。皆由肝热筋脉血枯而风引之。故手指为之撮敛也。宜确服六味丸。间有回生之功。

亦有脾虚肝乘者。六君子加钩藤、蝎梢。若肝经实热。泻青丸。盖循衣撮空。皆病之败证。求其实热。十无一二。许叔微云。循衣撮空。皆神虚无主。非大剂独参、保元。不能挽回。虚寒。则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大建中温补之。然亦有心包热极所致者。王海藏治血脱。循衣撮空摸床。

扬手摇头。错语失神。脉弦浮而虚。血脱内燥。热之极也。气粗鼻干。此为难治。生地黄黄连汤。

卷十一 婴儿门上

寿夭

孙真人曰。儿初生。叫声连延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啼声散。不成人。啼声深。

不成人。脐中无血者好。脐小者。不成人。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鲜白长大者寿。生下目自开者。不成人。目视不正数动者。大非佳。汗血者。多危不寿。汗不流。不成人。小便凝如脂膏。

不成人。头四破。不成人。常摇手足者。不成人。额上有旋毛者早贵。妨父母。儿生枕骨不成者。

能言而死。尻骨不成者。能踞而死。掌骨不成者。能匐匍而死。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身不收者死。鱼目者死。股间无生肉者死。颐下破者死。阴不起者死。阴囊下白者死。赤者死。卵缝通达黑者寿。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大则项橐颜回之流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夭。大则杨修孔融之徒也。

张介宾曰。小儿之寿夭。其因有二。一则由于禀赋。一则由于抚养。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也。抚养为居处寒温。饮食饥饱之得失者也。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欲勤精薄也。

老年之子多强壮者。欲少精全也。多饮者子多不育。盖以酒湿乱精。则精半非真而湿热胜也。多欲者子多不育。以孕后不节。则泄母阴。

夺养胎之气也。此外如饥饱劳逸。五情六气。无不各有所关。是皆所谓禀赋也。至于抚养之法。

则俗传有云。若要儿安。须带饥寒。此言殊为未审。夫欲其带饥者。恐饮食之过耳。过则伤脾而病生。宁使略饥。其犹庶几。至若寒之一字。则大有关系。小儿以未成之血气。嫩薄之肌肤。较之大人。相去百倍。顾可令其带寒耶。尝见新产之儿。多生惊搐。此为稳婆不慎。则风寒袭之。

多致不救者此也。及其稍长。每多发热。轻则为鼻塞咳嗽。重则为小儿伤寒。幼科不识。一概呼为变蒸。投药致毙者此也。或寒气伤脏。则为吐泻。或因寒生热。则为惊为疳。种种变生。多由外感。虽禀体强盛不畏风寒者。亦所常有。但强者三之一。弱者三之二。伤热者十之三。伤寒者十之七。况膏粱贫贱。气质本是不同。医家不能察。但知见热攻热。婴儿不能言。病家不能辨。

徒付之命。诚可叹也。又有谓小儿纯阳之体。故多宜清凉治之。此说尤为误人。而王节斋又曰。

小儿无补肾。谓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补。呜呼。此何说耶。夫小儿谓纯阳者。以其阴气未成。即肾虚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亏。亦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知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绝矣。何谓无可补耶。殊不知钱氏六味地黄丸。专治小儿肾虚解颅。以其纯阳无阴。故取崔氏八味丸。裁去桂、附。以独补肾水也。此义惟薛立斋得之。惜乎世医。多所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