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候 关上沉,心痛,上吞酸。(《脉经》)

寸口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同上)

源由证治诸说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病源论》)

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三因》)

噫气吞酸,嗳宿腐气,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数口,日间无事者,亦有膈间常如酸折(折当作蜇,蜇,螫也),皆饮食伤中脘所致(文有讹脱),生料平胃散加神曲、麦 各半钱,或八味平胃散。(《要诀》)

(按:八味平胃散,据《类方》系《三因》浓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黄、枳壳、甘草、芍药水煎者,似不与证协,恐是别方。)

人之饮食在胃,惟速化为贵。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食化既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此酸即败之渐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见饮食不诀,自食有不快,必渐至中满痞膈泄泻等证,岂非脾气不强、胃脘阳虚之病,而犹认为火,能无误乎。(《景岳》)

噫气虚实 嗳气者,即《内经》之所谓噫也。此实脾胃之气滞,起自中焦而出于上焦,故经曰上走心为噫也。凡人之饮食太饱者,多有此证;及饮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证。但太饱作嗳者,此系实滞,治宜行气化食。食不消化时多虚闷作嗳者,此系胃气虚寒,治宜温补。若痰火作嗳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无火,此当详辨脉证而酌治之也。(《景岳》)

气盛实嗳,食罢嗳转腐气,甚则物亦嗳转,多伤食湿热所致,二陈汤加苍术、神曲、麦芽、姜炒黄连。不因饮食而嗳者虚也,盖胃有浊气,膈有湿痰,俱能发嗳,六君子汤加沉香为君,浓朴、苏子为臣,吴萸为佐,甚者灵砂以镇坠之。(《入门》)

吞酸吐酸之别 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皆由胃气不行,脾气不运,饮食痰涎津液俱化为水,郁而少久以成酸也。(《绳墨》)

吞酸之与吐酸证有三种:凡喉间嗳噫,即有酸水,如醋浸心,嘈杂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谓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处,不时见酸而泛泛不宁者是也。其次则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间,时多呕恶,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又其次者,则本无吞酸吐酸等证,惟或偶因呕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诸不堪之味,此皆肠胃中痰饮积聚所化气味,每有浊恶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但其顺而下行,则人所不觉;逆而上出,则喉口难堪耳。凡此三者,其在上中二脘者,则无非脾胃虚寒、不能运化之病,治此者非温不可。其在下脘偶出者,则寒热俱有,但当因证以治其呕吐,呕吐止则酸苦无从见矣。(《景岳》)

病变翻胃膈噎 吞酸,小疾也,然可暂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渐也(《汇补》作膈噎反胃之渐也)。语曰:毫末不斫,将寻斧柯。是故慎之。(《方考》)(按:《百问》亦曰:吐酸日久,渐成翻胃。)

族妹经不行者八十日,每饮食入腹,即疼痛,必尽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热,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饮不进者四十日,六脉皆数,左滑右软弱。妹能事者,以其夫多病,且不谙世故,由是悒悒,病从思虑而得,恐成膈症。今大便燥结,吐酸,乃膈之征,急宜拂虑,庶药有功。先与丁灵丸(按:此当是香灵丸,用丁香、辰砂、五灵脂,用狗胆汁或猪胆汁丸)一粒而吐止。继用温胆汤加姜、连,痛吐全安。改以二陈汤加香附,条芩、山栀仁、丹参、砂仁,调理两月,经行,大便始润而膈症斯不作矣。(《赤水》)

温中消导诸方(温利) 治噫酢咽方。(《千金》)(按:即吴茱萸汤)《医心》:《医门方》于本方加橘皮。

《广济》疗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汤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术(八分) 人参(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

紫苏(十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七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两日更服一剂,老少取微利。(《外台》)

又疗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散方。

白术(八分) 茯苓(八分) 吴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荜茇(四分) 浓朴(八分炙) 槟榔(十分)

人参(六分) 大黄(十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汤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半。觉热,服少饮食三两口压之。(同上)

又疗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槟榔散,于本方去白术、吴茱萸、浓朴、大黄,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内散方寸匕,捣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至一匕半。

《延年》增损承气丸,疗胸胁支满,背上时有一答热则痛,腹胀多噫,醋咽气逆,两胁满,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实(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吴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 芍药(六分)

浓朴(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黄(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十一味捣筛为末,纳杏仁脂中研调筛,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时,酒饮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气宣下泄为度。(同上)

治上气冷气,噫醋吞酸,吐沫呕逆,不思饮食,半夏丸方。

半夏(汤浸去滑焙干二两) 丁香(半两) 干姜(炮裂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盐汤下,不拘时。(《圣济》)

曲术丸,治中脘有宿食留饮,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嗳宿腐气者。

神曲(炒三两) 苍术(泔浸三宿洗净干炒一两半) 陈皮(一两)

上为末,生姜汁别煮神曲末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无时。(《三因》)

五百九,治宿食留饮聚积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并疗中虚积聚,及脏腑飧泄,赤白痢下。(同上)

(方附《胃反》疏里诸方中。)

加减安胃汤,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

藿香 吴茱萸(各一钱半) 人参(二钱) 陈皮(三钱) 苍术(二钱)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统旨》)

十味保和汤,治胃气虚而滞,作嗳。(《医统》)(按:即香砂六君子汤加藿香、木香。)

匀气丸,治气虚浊升多嗳。

草豆蔻 橘皮 沉香 人参(各五钱) 益智仁 檀香 大腹子(各一两)

为末,饭丸梧子大,每八十丸,淡姜汤下。(《入门》)

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吴茱萸各二两为末,每服方寸匕,酒调服,日二服,胃冷服之立效。(《保元》)

汪(二十),壮年饮酒聚湿,脾阳受伤已久,积劳饥饱,亦令伤阳,遂食入反出,噫气不爽,隔拒在乎中焦,总以温通镇逆为例。

白旋复花 钉头代赭 茯苓 半夏 淡附子 淡干姜(《临证指南》)

清火调停诸方 嗳气,胃中有火痰。

南星 半夏 软石膏 香附子 炒栀子上为丸,或作汤服之。(《丹溪》)《回春》生姜三片,水煎,名星半汤。

破郁丹,治妇人嗳气胸紧,连十余声不尽,嗳出气,心头略宽,不嗳即紧。

香附米(醋煮四两) 栀子仁(炒) 黄连(姜汁炒二两) 枳实(麸炒三两) 槟榔(一两) 莪术(一两) 青皮(去白一两) 栝蒌仁(一两) 苏子(一两)

上共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滚水送下。(《回春》)

咽酸方。

茱萸(五钱去梗煮少时浸半日晒干用) 陈皮(五钱) 苍术(七钱半泔浸) 黄连(一两陈壁土炒去土)

黄芩(五钱陈壁土炒去土)

上为末,神曲糊为丸。(《丹溪》)(按:丹溪曰: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宜用茱萸顺其性而折之。又曰:反佐方,用黄连、吴茱萸各炒用。)《统旨》清胃汤,治胃热吐酸,于本方加茯苓、甘草。(黄连用吴茱萸同炒,去茱不用。)

茱连汤,吞酸,胸中无奈,或嗳腐臭主之。

橘皮(一钱五分) 半夏 神曲 苍术(各一钱) 黄连(六分) 萝卜子(炒五分) 茯苓(一钱二分)

香附子 山楂子(各八分) 生姜(七片) 吴茱萸(四分和黄连炒)

食前服。(《原病集》)《回春》苍连汤,于本方去萝卜子、香附子、山楂子,加砂仁、甘草。

食积吞酸,或嗳腐气,以香砂二陈汤,加苍术、神曲,麦 、炒黄连主之。(《原病集》)

黄连制附丸,治气虚膈塞吞酸。

川黄连(姜汁炒一两) 川附子(火煨去皮七钱)

上为末,神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淡姜汤下。(《心统》)

参萸丸,治湿而带气者。湿热甚者,用之为向导,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一料) 吴茱萸(一两制)

上为末,饭丸。(《丹溪》)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本草纲目》)

调摄法 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 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原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