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清臣刘仕廉纂辑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万里刘仕鹏校阅 门人望之张文俨校录 门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刘永钟校字

病论六则

清臣曰:予生多疾,始入医门,凡与人诊脉看病,必先论病,然后立方,注明何证,应用何药,如何治法,医有证据,病家了然,以便更改药方。即另延医士,亦知前法,更有把握,是业医之道,务要虚心领会,以活人为念,切莫固执不通,自以为是,误人一命,终还一命,慎之。

恭论

吴又香老夫子贵恙,六脉浮大中空,面赤唇红,虚阳外现,所吐之血,满地成团,实因误服寒凉所致。治法应宜温中固肾,以镇阴血,但刻下血离经络,骤热不宜,骤止不可,必须引血归经,毫不妄行,后用理脾健胃,其患自愈,未知是否,敬呈

芗翁明府大人斧正

引血归经方

酒白芍六钱,炙甘草二钱,川郁金三钱,花蕊石二钱,降真香二钱,侧柏为引。

此方系甲己化土之法,用白芍为甲木,以敛肝血,甘草为己土,以培脾胃,川郁金能开十二经络,花蕊石行血中之气,降真香行气中之血,引用侧柏和血生血,不止血而血自止,是行血即所以止血。服到血归经络,再服理脾健胃之品,此千古不易之法也。

理脾健胃方

蜜黄耆八钱,焦于木三钱,炮姜灰一钱、西砂仁二钱、法半夏二钱,破故纸三钱、制附片三钱,益智仁二钱,花蕊石二钱,降真香二钱,侧柏叶引。

此方用耆术以大固中州,用姜灰砂半,醒脾崇土,故纸收摄肾气,附片温暖下元,智仁纳气归肾,仍用花蕊降香,兼行滞气,服到咽干唇燥,去花蕊重加熟地白芍,或天冬、五味,再服大补元煎或左右归丸,大剂为丸,告厥成功,益寿延年。

双流刘清臣敬拟

予论

子和彭状元贵疾,六脉洪大鼓指,口臭气粗,里熟太重,以致赤白下利,日夜数十度,非大剂与之,难以捷效,法宜宽肠去滞,行臭逐瘀,慎服温热收涩之品,谨拟一方列后。

行滞逐瘀方

当归二两、白芍一两六钱、槟榔三钱、厚朴三钱、莱菔二钱,广香二钱、引用苦薤子五个。

引方重用当归为君,使大肠有传道之机,护守脂膏,重用白芍为臣,敛肝养血,使木不克土,不成禁口,用槟榔厚朴为佐,推荡胸膈,用莱菔、广香宽肠去滞,薤子行臭逐瘀。如肛门似烙,加黄连;里急后重,加大黄。一剂轻,再剂愈矣。

恭论

渭春中丞大人贵恙,肝脾二经脉势滞涩,外见目黄溺赤,汗出染衣,此阳疸证也,治法应宜燥湿利水,兼退胆热,三剂可愈。敬呈大人阁下斧正。

燥湿退疸方

茅苍朮三钱,焦白朮三钱,粉猪苓二钱,白茯苓二钱,川泽泻二钱,西茵陈二钱,引用三角风一把,酒炒、入药同煎。

此方用苍朮白朮以燥湿,用茯苓猪苓泽泻以利水,茯苓去气分之水,猪苓去血分之水,泽泻去肾中凡水,茵陈退胆经余热,三角风用酒炒为引,能驱五种黄疸,三剂可愈。俟黄色尽退,始服补脾固肾之品,再以精气神平补之方善后,则长生不老矣。

予论

张少君贵恙,系阴寒凝滞,腮肋俱肿,唇白面青,经纹沉细,险危之候似为清凉所误,迄今月余,实属阴气凝结。治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姜桂不能化其凝结,余用理脾健胃之品辅正脱邪,谨拟二方于左。

清肿破结方

焦白朮三钱,西砂仁二钱,上安桂一钱,炮干姜一钱,麻黄绒一钱,霍香引。

外敷腮肿方

硫磺二两,荍面一两、麦面一两,用热水调敷肿处,后三日信到云,肿消病愈,再求培补方,可知用药对症,奏效甚捷。

愚本庸医,妄论贵疾

封翁吴老大人,系先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后天脾土,以致饮食减少,痿软无力,舌黑如墨,真阳尽为阴气蒙蔽,治法应宜大固中州,宣畅胸膈,峻补肾阳,温暖下元,纳气归肾,驱阴救阳,则长生不老,寿溢期颐矣。敬拟一方,恭呈廉翁方伯大人哂政是幸。

延寿

蜜北耆八钱、于潜术四钱,高丽参四钱、白蔻仁一钱、法半夏二钱、鲜枸杞三钱、杭巴戟三钱,制附片三钱,嫩鹿茸三钱,益智仁二钱、煨姜,红枣引。

此方用参、耆、朮,以大固中州;白蔻、半夏,宣畅胸膈;枸杞、巴戟,峻补肾阳;附片、益智、鹿茸,温暖下元,纳气归肾。服到口干舌红,始加熟地一两、当归八钱、官燕六钱、蒙桂三钱,改汤为丸,随意多服,则精神强固。

清臣弟谓公庭周老夫子贵体未安,因是非场中,诸医不至,弟属亲谊,势所难辞,细察病情,实由受伤感冒,舌白面青,大烧不止,审其六脉,浮沉俱紧,明系外受风寒,内聚瘀血。治法驱风散寒,追逐瘀血,未知当否,单呈各台斧正是荷。

散寒追逐方

羌活头二钱、西防风二钱、竹柴胡三钱、桂枝尖二钱、当归尾二钱、赤芍药二钱、桃仁泥二钱、鲜红花二钱、生姜、甜酒引。

此方前四味驱风散寒,后四味追逐瘀血,如不出汗,下血无多,再加麻黄一钱、大黄二钱。

恭论

贯槎吴大老爷,贵体纵云微和,尚属无碍。年近古稀,脉出虎口,寿考之征,况先后两天俱足,阳脏阳脉,君曰怔忡,余曰非也。惕惕然有所动者为怔,筑筑然有所动者为忡,有物所触者为惊,无物所触者为悸。然怔忡、惊悸名虽不同,治法无异,不必服蛮煎、正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施治。予从脉息有余调理,怔忡惊悸自除,日夜均安,百病俱失,再能怡养性天,则福寿延长矣。

脉息有余方

生熟地各八钱,明天冬四钱、寸麦冬四钱、全当归三钱、赤芍药二钱、杭菊花二钱、白云苓二钱、熟大黄一钱、元明粉一钱、竹心车前引。

此方全用滋水养肝、消风解热、平金润燥、推荡郁热。以大便行一二次后,早服天王补心丹,夜服归脾汤,其患立愈。随作怡养曲授彭山县吴贯槎,清廉吏也,籍隶湘南,秋闱见踬,由诸生从戎,克复数城,选举武阳,虽年愈花甲,运甓(音ì,砖,古代又称「瓴甓」。)尤勤。公退之睱,抱恙怔忡,延予就治。予略暗岐黄,稍知玄妙,诊得六脉健旺,两天俱足,服药百剂不如静镇一时。古诗云,静者心多妙,又万物静观皆自得,按之实养心术也。因不揣固陋,作怡养一曲为献。

少年人到暮年老,暮年更比少年好。

常学含饴且弄孙,闲看奇花闲听鸟。

君性喜清廉,我性喜参考。

同性复同心,为君脱诗稿。

养性情,除烦恼。

快乐多,劳若少。

字何必张颠,诗何必贾岛,酒何必刘伶,药何必思邈。

勿求曼倩桃,勿觅安期枣,是非随处忘,得失随时了。

形神莫过劳,饮食莫过饱。卧不待更寒,起必待天晓。

桑者闲,劳人草。

涵养深,精神保。

辅养刀圭切莫迟,调和水火还须早。

怡养性天到百年,此心莫使憧憧扰。

医案九条

清臣曰:余生所治,奇情怪疾,难以数记,总在灵机应变,活法救人,认定阴阳,守定经络,分明虚实,辨清表里,细查情形,讲究脉息,再四思维,论病立方,斯无遗误。迄今年迈,奏效虽多,不复记忆,谨书数案,以开来学。

曾治雪桥牛大人脚疾,卧床月余,痛处难堪,不能步履。延予调治,扑榻见礼,诊其六脉,搭手洪大无伦,重按至骨乃见。察其面舌,青黯色白,问其痛处不在筋骨,尽在肉中空处,毫无定所,予知其为阳痿症也。究其前方,皆三气饮,独活寄生之类。余以十全大补去芎、苓,加附片、巴戟、枸杞、鹿茸、益智,大剂与之,一剂而安,再剂则行动如常。复以此方为丸,多服精神强固。今七十又六,尚能主讲锦江书院。

曾治杨庆伯老太夫人患夹食伤寒,延予诊治,六脉沉涩,舌胎满口,面青唇白,印堂下青筋高鼓,饮食无味,险危已极,实由补剂太早所致也。余曰,论寿高困倦,应宜峻补,但此时此际欲扶正气则邪气难除。欲驱邪气,而正气将脱,医家束手。于无可如何之中,设一权变之法,遵金鉴补泻兼施,辅正黜邪未知是否,敬呈。

臬司大人斧正。大人曰,听君为之。余以枳朮丸加厚朴、大黄、牙皂服之,舌胎尽退,日食双弓米两次,下榻赏给奴婢,已安泰十日矣。适骆制军送大参一支,自用缸熬,病者喜服,从三更服至天明,气喘汗出,大汗亡阴,不可救药,可知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同治六年,三日见两病之误,一中河场,李廷鼎,患阴症伤寒,人以瘟疫治之,待余往视,嗜卧不语,舌黑脉微。诸医毕集,问余曰,系属何症?以阴症寒答之。当用何药?以附子干姜应之。又问先生验舌与周身否?余应之曰,备细看明,六脉寻筋不见,四肢逆冷,舌黑是真阳埋没,周身是阴毒外现,再服寒凉,不可救药。随拟一方,群医吐舌。以附片八钱为君,干姜肉桂各三钱为臣,西砂半夏各二钱为佐,故纸、胡巴各三钱为辅,麻黄细辛各六分为使,姜、枣引。服一次舌黑全退,二次阴毒尽消。一剂服完,诸症皆愈。二剂去麻黄、细辛,加潞(音ù,古水名,即今山西浊漳河。)党一两,此阴症误认为阳症也。

彭场余星栖之兄余焕章患瘟疫,人以阳虚酒病治之。待予往观,群医满座,桂附参耆,一一用遍。予入病室,见气喷如火,口臭气粗,面红舌燥,痞满坚实俱备,未诊脉已知其为热症也。及诊得脉息七至,急下症也,主方白虎承气汤加桃仁、牙皂。立单后,聊书数语:此瘟疫症也,下之宜急,若再迟延则不可救。众医一言不答,病家狐疑不定。适有伊家馆师焦聘三,出视单目,直告曰前药愈治愈危,全无一效,今清臣单目注明,不服此药,一无所救,定服此方。大下而愈,此热症误认为虚症也,不活于医而活于焦氏者矣。

开县李宗义之侄李章甫,陈芗墀门生也。丁卯科应乡试,二场后,少阴腹痛,吐泻并行,不能入场,险危之极,延予调治。予以理脾涤饮合吴萸附子细辛汤,加肉蔻炮姜而愈。彼此视为莫逆,在蓉垣官廨(音è,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同陈步香,韩立堂,吟咏唱和,畅怀游览。云及家规,力勤守约,伊叔虽现任江南总督,持家有法,淡饭布衣,谨守八本堂遗训。聊摘二语,以见胸襟。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同居三月,不忍分袂,薛涛井,载酒联诗饯别。

封翁吴啸云,钱塘名士,年逾古稀,每有疾患,延予调治。寿高衰老,不过滋养培补而已。予喜啸云有孝子贤孙,每次就榻,伊子廉生,侍立其旁,并无坐位,研墨开方,扶持出入,不假跟役。暑日封翁唤取实地纱袍套送先生,应命即取。冬日唤取火狐袍套送先生,并给狼皮京靴,各种字帖,一切奇书,自刻善本,各赠一套,廉生遵命即取,亲身馈送,真孝子仁人,予特表而出之,以为世之为子者劝。

吾友宁虚亭,患脱肛,天将奣(音ě,天空晴朗无云,此处指天亮。),遣介来铺,敲门甚急,予惊问何事,来人曰:虚亭脱肛,请医速去。予乘舆往视,诊脉后开补中益气汤一剂。单后戏题七律一首:

敲门何事太忙忙,报到虚亭患脱肛。

似我才称三折背,如君敢号九回肠。

臀无表里难容物,腹有诗书亦漏糖。

身价从今增十倍,谁人不道是同羊。

彼此鼓掌大笑,不药而愈,可知喜则气上,怒则气下,明矣。

陈芗墀,楚北东湖举人也,出治双流,凡有疾患,延予调治。公退之暇,喜谈文字,长于八股,精于诗律,并出封翁省齐老大人,看云山房诗集,及持家裕后楹联,朗诵之下,令人敬佩敬服。芗翁之出身加民,克遵遗训,节用爱人,礼贤下士,亲骨肉,体民隐,皆自读父书时已定也,所以累债不知,细事健忘,公正廉明,淡泊自守。今之兰桂齐名,子侄显宦,实由栽培寒士,考取真材之所致也。所取县案数人,一一中试,双邑士民,建有长生禄位祠,以志不忘。予因相处最久,颇知巅末,柳书大概,以为售案首,背遗训者戒。

制军骆宫保,精不化气,六脉散漫,气喘欲绝,实由忠君报国,殚心戎务,劳心太过之所由致也。治法应宜峻补正气,收摄肾阳,但平日不服补剂温热之品,止服归芍二冬,杭菊之类,实于此症不宜,诊脉七次,未服予药,星归上界。

陈稚香在双流署中,患小便闭塞,已经两日,医过三人,愈治愈危,点不能滴,其胀异常。延予诊视,脉沉面青,四肢逆冷,即用开提化逆之法,桔梗、白蔻,砂仁、法夏、肉桂、生姜。芗翁曰,还用得姜桂白蔻大热之药否?随手解云:小便止有二证,一曰蓄热,一曰癃闭。蓄热宜四苓散,六一散;癃闭宜开提化逆。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气化则行,用桔梗开提上气,生姜散逆,白蔻、砂半使中枢得运,下焦自通。肉桂化气,一转运而小便自出矣。遂出前方视之,皆六一四苓八正散之类。芗翁曰,据公所论,前法误也。煎服一次,正饮酒时家人报曰,少爷小便行矣,四座皆惊,均云先生之方神妙莫测,灵应至此,各抄存之,不知抄写成文,恰合题位。

脉经穴分寸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

石门脐下二寸是,气海乃在寸半间。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神阙传。

脐上上行各一寸,水分下脘建里参。中脘上脘与巨阙,七穴行至鸠尾边。

中庭膻下寸六许,膻中位在两乳间。玉堂紫华璇玑穴,上行俱作寸六看。

天突喉下约三寸,廉泉颌下骨之尖。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行腹穴全。

会阴在大便前小便之后两阴之间

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中动脉处

中极脐下四寸

关元脐下三寸

石门脐下二寸

气海脐下寸半

阴交脐下一寸

神阙当脐中央

水分脐上一寸

下脘脐上二寸

建里脐上三寸

中脘脐上四寸

上脘脐上五寸

巨阙脐上六寸

鸠尾禁灸,脐上七寸

中庭膻下寸六分

膻中两乳中间

玉堂膻中上一寸六分

紫宫玉堂上寸六分

华盖紫宫上寸六分

璇玑华盖上寸六分

天突喉下三寸

廉泉颌下结喉上中央

承浆颐前下唇棱下陷中

(附图:任脉经穴分寸歌)

(附图:任脉经穴分寸歌)

督脉分寸经穴歌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腧藏。

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详。

十椎中枢九筋缩,七椎之下乃至阳。

六灵五神三身柱,一椎之下陶道当。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

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彰。

百会正在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

前顶囟后一寸半,星后一寸囟会量。

发际一寸上星地,五分神庭切勿忘。

鼻端准头素髎值,水沟鼻下人中藏。

兑端唇上端中取,龈交唇内齿逢乡。

长强在脊骶骨之端

腰腧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中

阳关十六椎下

命门十四椎下

悬枢十三椎下

脊中十一椎下

中枢十椎下

筋缩九椎下

至阳七椎下

灵台六椎下

神道五椎下

身柱三椎下

陶道二椎下

大椎一椎上陷中,一云平肩

哑门禁灸,顶后入发际五分

风府禁灸,入发际一寸

脑户禁灸,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一曰在发际上两寸

强间后顶后一寸半

后顶百会后一寸半

百会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央可容豆,对两耳尖上是穴

前顶囟会后寸半陷中

囟会上星后一寸

上星鼻直上入发际一寸

神庭直鼻上入发际五分

素髎鼻端准头

水沟人中陷中

兑端上唇之中

龈交唇内上齿缝中

(附图:督脉分寸经穴歌)

(附图:督脉分寸经穴歌)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内眦一分起睛明。

眉头陷中攒竹地,眉冲居中夹曲神。

曲差神庭旁寸五,五处循后行五分。

承通络却玉枕穴,循后俱是寸半神。

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中陷存。

由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

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在十二椎下寻。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腧在十五椎。

大肠关元十六七,小肠还居十八椎。

膀胱腧穴寻十九,中膂内腧二十推。

白环腧穴二十一,四髎之穴腰腂窥。

会阳阴尾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

别上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

三魄四膏五神堂,第六意喜膈关七。

第九魂门十阳纲,十一意舍二胃仓。

十三肓门四志室,十九椎旁是胞肓。

二十椎旁秩边穴,背部三行下行循。

承扶臂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

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郄真。

委阳承扶下六寸,从郄内斜是殷门。

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二寸寻合阳。

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腨肠之中央。

承山腨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

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

仆参亦在踝下陷,中脉踝下五分张。

金门外踝下一寸,京骨外侧大肉当。

束肉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量。

至阴小指外侧端,去甲如韮须细详。

睛明目内眦外一分

攒竹眉头陷中

眉冲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是

曲差神庭旁寸五分

五处曲差后五分,夹上星旁一寸五分

承光五处后一寸半

通天承光后一寸半

络却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络却(原文为「通天」)后一寸半

天柱禁灸,夹项后大筋外廉发陷者中

大杼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

风门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

肺腧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厥阴俞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心腧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督腧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膈俞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肝俞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胆俞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脾俞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胃俞十二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三焦俞十三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肾俞十四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气海俞十五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大肠俞十六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关元俞十七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小肠俞十八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膀胱俞十九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中膂俞二十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白环俞二十一椎下旁去脊中二寸

上髎腰髁骨下一寸夹脊两旁第一空陷中

次髎夹脊两旁第二空陷中

中髎第三夹脊空陷中

下髎夹脊旁第四空陷中,按:《刺腰痛论》注曰:上髎当髁骨下陷中,余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腰髎骨即十六椎下腰脊两旁起骨之夹脊者

会阳阴尾尻骨两旁

附分二椎下旁附项内廉去脊中三寸半

魄户三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膏肓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三寸半

神堂五椎下旁去脊中三寸半

噫嘻肩膊内廉六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膈关七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魂门九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阳纲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意舍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胃仓十二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肓门十三椎下脊中去三寸半

志室十四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胞肓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半

秩边二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

承扶禁灸,尻臀下阴股上约纹中

殷门禁灸,承扶下六寸腘上两筋之间

浮郄委阳上一寸屈膝得之

委阳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

委中禁灸,腘中央约文中

合阳约纹下三寸

承筋踹肠中央

承山锐踹肠下分肉间陷中

飞扬外踝上七寸后陷中

附阳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之间

昆仑外踝后五分跟肉上陷中

仆参跟肉下陷中

申脉禁灸,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许白肉际

金门外踝下少后邱墟后申脉前,一曰外踝下一寸

京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大骨下赤白肉际陷

束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通谷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至阴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韮叶

(附图: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大指内侧端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

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邱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

再上三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绕。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

箕门穴在鱼腹上,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动,府舍之下一寸看。

府舍腹结下三寸,腹结大横下寸三。

大横穴出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脐看。

上行寸半日月穴,食窦溪下寸六传。

天溪上行一寸六,胸乡周荣亦同然。

外斜渊下三寸许,大包五肋季胁端。

隐白灸禁,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韮叶

大都足大指本节后内侧骨缝白肉际陷中

太白足大指后内侧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公孙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

商邱内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后有照海,此穴居中间

三阴交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内踝上六寸胻肉下陷中

地机膝下五寸内侧肉下陷中

阴陵泉禁灸,膝下内辅下陷中,与阳陵泉内外相对

血海膝髌上二寸半内廉白肉际陷中

箕门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廉动脉应手

冲门上去天横五寸,在府舍下一寸,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四寸半

府舍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

腹结大横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四寸半

大横腹哀下三寸半平脐,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腹哀禁灸,日月下一寸半,去腹中行四寸五分

食窦天溪下一寸六分,去陷中举臂取之

天溪胸乡下寸六分

胸乡周荣一寸六分

周荣中府下寸六分

大包渊腋下三寸,出九肋之间

(附图: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外眦五分瞳子髎,耳前陷中听会绕。

上关上行一寸是,内斜曲角颔厌昭。

后行颅中厘下廉,曲鬓耳前发际看。

入发寸半率谷穴,天冲耳后斜二探。

浮白下行一寸间。窍阴穴在枕骨下。

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需用记。

本神神庭旁三寸,入发四寸耳上系。

阳白眉上一寸许,上行五分是临泣。

临后寸半目窗穴,正营承灵及脑空。

后行相去寸半同,风池耳后发际陷。

肩井肩上陷解中,大骨之前寸半取。

渊腋腋下三寸缝,辄筋复前一寸行。

日月乳下二肋缝,期门之下五分存。

脐上五分旁九五,季肋夹脊是京门。

季下寸八循带脉,带下三寸五枢真。

维道章下五三定,章下八三居髎名。

环跳髀枢宛中陷,风市垂手中指寻。

膝上五寸是中渎,阳关阳陵上三寸。

阳陵膝下一寸任,阳交外踝上七寸。

外邱外踝七寸分,此系斜属三阳络。

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阳转地。

踝上三寸是悬钟,邱墟踝下陷中立。

邱下三寸临泣存,临下五分地五会,会下一寸夹溪呈。

欲觅窍阴归何处,小指次指外侧寻。

瞳子髎目外眦五分

听会(又名「听宫」)耳窍前陷中,上关下一寸

上关耳前骨上,开口有空

颔厌曲角下,颞颛上廉

悬颅曲角下,中颞颥中廉

悬厘曲角下,颞颥下廉

曲鬓耳上发际,曲隅陷中

率谷耳上入发际寸半陷中

天冲耳后入发际二寸,耳上如前三分

浮白耳后入发际一寸

窍阴完骨上,枕骨下,动摇有空

完骨耳后入发际四分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四分

阳白眉上一寸直瞳人

临泣目上直入发际五分

目窗临泣后一寸半

正营目窗后一寸半

承灵正营后寸五分

脑空承灵后寸半

风池耳后颞颛后,脑空下发际陷中

肩井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指下陷中

渊腋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

辄筋腋下三寸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肉旁七寸半平直两乳

日月期门下五分

京门脐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肋本夹脊,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带脉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旁开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

五枢带脉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

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中极旁八寸五分

居髎章门下八寸三分

环跳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而取之

风市膝上外廉两筋中,伸手着腿中指尽处是穴

中渎髀外膝上五寸

阳关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

阳陵泉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蹲座取之

阳交足外踝上七寸

外邱外踝上七寸,与阳交相并

光明外踝上五寸

阳辅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去邱墟七寸,筋骨分间

悬钟外踝上三寸,一名绝骨

邱墟外踝下,从前陷中rou缝中,去临泣三寸,又自夹溪量上至此系五寸半

临泣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夹溪寸半

地五会禁灸,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去夹溪一寸

夹溪足小指次指本节,前歧肉间陷中

窍阴足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附图: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附图: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中上侧是,偏历腕后三寸安。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下四寸下廉看。

池下三寸上廉中,池下二寸三里逢。

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上臑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颙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拟。

扶突天突旁三寸,禾髎水涛旁五分。

迎香禾髎上一寸,大肠经穴自分明。

商阳在手食指内侧,去甲角如韭叶

二间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

三间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

阳溪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陷中

偏历手腕后三寸

温溜手腕后,大人六寸,小人五寸

下廉曲池下四寸,辅肉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

三里曲池下二寸

曲池在肘外辅肉,曲肘横纹尽处是穴

肘髎肘外大骨外廉陷中,与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

臂臑在肘上七寸,胭内端,肩颙下一寸,两筋两肉罅陷中是

肩颙在膊肉头,肩上两肉罅陷中,举臂有空

巨骨肩尖上行两叉骨间陷中

天鼎在喉旁四寸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扶突在颈当曲颊下一寸,气舍上寸半,人迎后寸半

禾髎禁灸,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迎香禁灸,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附图: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

再下三分为四白,巨髎鼻孔旁八分。

地仓夹吻四分近,颔下三寸是大迎。

颊车耳下八分陷,下关耳前动脉行。

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半真。

水突筋前人迎下,气舍喉下一寸乘。

缺盆舍下横骨陷,气户下行一寸明。

厘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

不容巨阙旁二寸,一寸承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穴,天枢脐旁二寸寻。

枢下一寸外陵是,陵下一寸大巨存。

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归来明。

气冲归来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匀。

髀关膝上二尺定,伏兔膝上六寸是。

阴市伏兔下三寸,梁邱市下一寸记。

犊鼻膝膑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

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条口举。

再下二寸下廉穴,服上外踝上八寸。

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则从丰隆下。

内循足脘上陷中,冲阳解下高骨动。

陷谷冲下二寸名,内庭次指外歧骨。

厉兑大次指端中。

承泣禁灸,目下七分上直瞳人

四白目下一寸,上直瞳人,腮下也

巨髎夹鼻孔旁八分,上直瞳子

地仓夹口吻旁四分

大迎曲颔前一寸三分

颊车耳下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

下关客主人下,耳前动脉,合口有空,开口则闭

头维禁灸,额角入发际,本神旁寸半,神庭旁四寸五分

人迎禁灸,颈下结喉旁寸半

水突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夹气舍止

气舍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夹天突边陷中,贴月尖上有缺处

缺盆肩上横月陷中

气户在巨月下,夹腧府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

库房气户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屋翳库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

乳中禁灸,当乳之中

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

不容在第四肋端,幽门旁寸半,去中行二寸,对巨阙

承满下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直对上脘

梁门承满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中脘

关门梁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建里

太乙关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下脘

滑肉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水分

天枢夹脐旁二寸,去盲俞寸半

外陵天枢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阴交

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对石门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

归来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

气冲归来下一寸,鼠行奚上一寸,去中二寸,毛际两旁

髀关膝上一尺二寸,伏兔后交文中

伏兔禁灸,膝上六寸

阴市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

梁邱膝上二寸,两筋中

犊鼻膝膑下,胻肉上,骨解大筋陷中

三里膝眼下三寸,胻肉外廉,大筋内宛中

上廉(又名「上巨虚」)三里下三寸,两筋骨陷中

条口禁灸,三里下五寸

下廉(又名「下巨虚」)上廉下三寸

丰隆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

解溪冲阳后寸半,足腕上系鞋带处

衡阳足腑上五寸,高肉间动脉,去陷骨二寸

陷谷足大指次指外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

内庭足大指次指外间歧骨陷中

厉兑足大指次指端,去爪如韭叶许

(附图: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本节前外侧。

节后横文取后溪(音ī,本义为山沟,山谷),腕骨腕前骨陷侧。

阳谷锐骨下陷中,腕上一寸名养老。

支正外侧上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

肩贞肩髃后陷中,臑俞肩髎后陷考。

天宗秉风大骨陷,秉风肩上小髃空。

曲垣肩中曲脾陷,外俞上脾一寸逢。

肩中俞椎二寸旁,天窗曲颊动陷详。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髎面頄锐骨当。

听宫耳中珠子上,凡为小肠手太阳。

少泽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

前谷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后溪小指外侧末节后陷中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手外侧腕中,锐肉下陷中

养老腕后一寸陷中

支正腕后外廉五寸

小海肘外大肉外,去肘端五分

肩贞禁灸,肩曲脾下两骨解间,肩髃后陷中

臑俞夹肩髎后大肉,下脾上廉陷中

天宗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秉风天髎外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

曲垣肩中央曲脾陷中,按之应手痛,平大杼肩脾上廉去脊肩外俞中肩三寸陷中

中俞肩脾内廉,去大椎旁二寸陷中

天窗耳下后曲颊后

天容原文无

颧髎在鸠骨下廉,锐而骨端陷中

听宫耳中珠子上,大如赤小豆

(附图: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

云在璇玑旁六寸,大肠巨骨下二骨。

天府腋三动脉求,夹白肘上五寸主。

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拟。

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

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

少商大指内侧端,鼻衄喉痹刺可已。

中府云门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华盖穴六寸,乳上三肋之陷间

云门在巨肉下夹气户旁二寸,去中行璇玑穴六寸

天府禁灸,在臂臑内腋廉下三寸,以墨涂鼻尖取之,墨点到处是穴

夹白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尺泽在肘中约纹中,屈肘横纹筋骨罅(罅,音à,裂,开裂。)中

孔最腕侧七寸陷中

列缺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义当食指末筋肉罅中是

经渠寸口陷中

太渊手掌后陷中

鱼际手大指本节后内居方足前侧陷,又云散脉肉际

少商禁灸,手大指内侧端,去甲角如韭叶

类经经脉篇注云:指尖也。

(附图: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心包穴起天池间,乳后傍一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恭。

郄门腕后五寸许,间使腕后三寸看。

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

劳宫屈拳名中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天池腋下三寸,乳后一寸

天泉曲腋下二寸,举肩取之

曲泽肘内廉中大筋内侧,横文中屈肘得之

郄门掌后去腕五寸

间使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中冲中指端,去爪甲如韮叶

(附图: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足心陷中是涌泉,然谷内踝一寸前。

太溪(溪,音ī)踝后五分是,大钟跟后踵中边。

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传。

复溜内踝后二寸,交信沿上二寸联。

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

筑宾内踝上腨分,阴谷膝下曲膝间。

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

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开一寸边。

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脐旁半寸间。

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缠。

下上俱是一寸取,各开中行寸半前。

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藏彧中俞府安。

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玑二寸观。

涌泉足心陷中,屈足卷掌宛宛中

然谷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照海内踝下四分,微前高肉陷中上肩踝肉下有软骨前后有筋其穴居中

太溪内踝后五分,跟肉上动脉陷中

大钟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

水泉内踝下太溪下一寸是

复溜内踝上二寸筋肉陷中,前傍肉是复溜,后傍肉是交信,二穴相去只隔一条筋

交信内踝上二寸,太阴后,少阴前,筋骨间

筑宾内踝上腨五分

阴谷膝下内辅肉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

横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一寸,阴上横肉中,宛曲如仰月中央,按肓俞平脐

大赫肓俞下四寸,去中行一寸

气穴肓俞下三寸,去中行一寸

四满肓俞下二寸,去中行一寸

中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一寸

肓俞直脐旁去脐中一寸

商曲肓俞上一寸,去中行一寸半

石关肓俞上二寸,夹建里,去中行一寸半

阴都肓俞上三寸,夹中脘,相去一寸半

通谷肓俞上四寸,夹上脘,相去一寸半

幽门肓俞上五寸,夹巨阙,相去寸半

步廊神封下寸六分,夹中庭,相去二寸

神封灵墟下寸六分,膻中相去二寸

灵墟神藏下寸六分,夹玉堂,相去三寸

神藏彧中下寸六分,夹紫宫,相去二寸

彧中俞府下寸六分,夹华盖,相去二寸

俞府气舍旁,夹璇玑穴,相去中行二寸

(附图: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大敦大指外侧端,行间两指缝中间。

太冲本节后二寸,中封内踝一寸前。

蠡沟内踝上五寸,中都上行二寸攀。

膝关犊鼻下二寸,曲膝纹头是曲泉阴包膝上四寸行,气冲三寸下五里。

阴廉穴在气冲下,相去二寸牢记取。

急脉毛际二五旁,厥阴大络睾丸系。

章门脐上二寸量,旁开六寸是穴地。

期门乳旁寸半开,直下寸半无烦拟。

大敦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韮叶反三毛中,一云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

行间足大指歧骨间

太冲足大指本节后二寸

中封内踝肉前一寸筋里宛宛中

蠡沟内踝上五寸

中都内踝上七寸胻肉中

膝关犊鼻下二寸旁陷中

曲泉膝股上内侧辅肉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横纹头取之

阴包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直膝内侧有槽中

五里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

阴廉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气冲二寸动脉陷中,羊矢在阴旁股内,约文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相似

章门大横外直季肋端,在脐上二寸,旁开六寸,寸法以两乳胸前横折作八寸,约取之,云肘尖尽处是穴

期门乳旁一寸半直下一寸半,不容旁寸半上直乳第二筋端

急脉在阴门毛中阴上两旁相去二寸半,按则痛引上下

(附图: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

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肘后五分充。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阴郄去腕五分的,神门掌后锐骨逢。

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是少冲。

极泉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中

青灵肘上三寸

少海肘内廉节后陷中去肘端五分,肘内横文头屈肘向头取之

灵道掌后寸半

通里腕侧后一寸陷中

阴郄掌后脉中去腕五分

神门掌后锐骨端下陷中

少府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

少冲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韮叶许

(附图: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关冲名指外侧端,液门小次指陷忝。

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前表陷看。

外关腕后二寸陷,关上一寸支沟悬。

外开一寸会宗地,斜上一寸阳络焉。

肘前五寸称四渎,天井外肘骨后连。

肘上一寸骨罅处,井上一寸清冷渊。

消泺臂肘分肉际,臑会肩端三寸前。

肩髎臑上陷中取,天髎井后一寸传。

天牖耳后一寸立,翳风耳后角尖陷。

瘈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

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

和髎横动脉耳前,欲竟丝竹空何在。

眉后陷中仔细观。

关冲手名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韮叶

液门小指次指间陷中

中渚名指本节后陷中,把拳取之

阳池禁灸,手表腕上陷中,自本节后肉直对腕中

外关腕后二寸两筋间陷中,与内关相对

支沟腕后臂外三寸,两肉间陷中

会宗腕后三寸

三阳络臂上大交脉,支沟二寸

四渎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辅肉上两筋,又肉罅中屈肘拱胸清取之。甄权云:在屈肘后一寸,又手按膝头取之

冷渊肘上二寸伸肘举臂取之

消泺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间

臑会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肩髎肩端臑上陷中,斜举臂取之

天髎肩缺盆中上比必骨际陷中,须缺盆陷处上有空起内上是穴,一曰直肩井后一寸

天牗(音「ǒ」)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中上夹耳后一寸,禁灸

翳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瘈脉耳本后青络脉中

颅息耳后间青络脉

角孙耳廓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

耳门耳前起肉,当耳缺处陷中

和髎禁灸,耳前锐发下,横动脉中

丝竹空禁灸,眉后陷中

(附图: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附图: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医中百误歌

医中之误有百端,谩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症难,三因分症似三山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此名三因。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治病必求其本,须从起根处看明。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却到分清浑又变,如热极脉涩细,寒极反鼓指之类。胸中了了指难明。扁鹊云:持脉之道,如临深渊而望浮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寒暑相推者,时之常;寒暑不齐者,时之变,务在静观而自得之,正非五运六气所能拘也。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症入三阴。六淫之邪善治,三阳则无传阴之患。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症,实实虚虚误匪轻,举手须知严且慎。用药相反,厥祸最大。

医家误,伐无过,伐无过,谓攻伐无病处也。药有专司切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覆。药味虽不相反而举用非其经,犹为未合,如芩、连、知柏同一苦寒,姜、桂、椒、萸同一辛热,用各有当,况其它乎。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药虽对症。而轻重之间与病不相称,犹难骤效。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观君举笔须留意。药虽与病相称,而用之过当,则仍不称矣,可见医贵三折肱也。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病症错乱当分标本,相其缓急而施治法。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须诵读。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谓求其属也。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亢则害其物,承乃制其极,此五行四时迭相为制之理。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长沙用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并举,精妙入神,良法具在,熟读精思,自然心得。然时移世易,读仲景书,按仲景法,不必泥仲景方,而变通用药,尤为得当。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脾胃论内外伤辨,补中枳朮等方,开万世无穷之利。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袪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轻剂误事,峻剂愤事,二者交讥。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病至思治末也,见微知着,弥患于未萌,是为上上。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病轻药应易也,定见定守,历险阻而不移,起人于垂危之际,足征学识。

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让逊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脓熟不针则内溃,未熟早针则气泄不成脓,脓浅针深则伤好肉,脓深针浅则毒不出而肉败。百毒总应先艾灸,隔蒜灸法胜于刀针,外科正宗云:不痛灸至痛,痛灸至不痛。头面之上用神灯。头面不宜灸,宜用神灯照法,外科正宗云:内服蟾蜍丸一服,外将神灯照三枝,此法不止施于头面,而头面为更要。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当尽心力施良药以济之。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者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病须早治。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大苏云:我有疾必尽告医者,然后诊脉,虽中医亦可治疗,我但求愈疾耳,岂以困医为事哉!

病家误,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既效不可屡更。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再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不效则当速更。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和气,鼓腹含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袵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人误,救绝气,病人昏眩时,以手闭口而救之也。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鼻主呼吸,闭紧则呼吸绝,世人多蹈此弊,故切言之。

两者相误误未歇,又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数一切。

旁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作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旁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底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不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都邑大镇易于觅药,若荒僻处须加细辨。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剂,巿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洗炙蒸煮去心皮壳油尖一一皆不可少。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枯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参以原枝干结为美,蒸过取汤则参无宝色,锡条可当人参否? 药中误,秤不均,贱药多分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暗入声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水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记得熟时病易瘳(音ō,病愈。),与君共享大春秋

名堂图

脏腑明堂图

(附图:脏腑明堂图)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上至脑,下至尾骶,肾主之也。

两乳中间名曰膻中,为气聚之海,能分布阴阳,不可损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肝肾之上,周回相隔如幕,以遮浊气,使不熏蒸上。

阑门在大小肠之间。

津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溺之所出,精之所施。

摇心旌则欲动,命门三焦之精从此泄矣。

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脉络尽皆贯通,节节相续,无有间断,今画其大略使观者便览。

心系六节

肾系七节

七节之旁有小心系,小心系者命门也,由下而上六七节也,肾系十四节。

经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浃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正人明堂图

(附图:正人明堂图)

手太阴肺经络,起于中府穴,终于少商穴。

手厥阴心包络,起于天地穴,终于中卫穴。

足厥阴肝经络,起于大敦穴,终于期门穴。

手少阴心经络,起于极泉穴,终于少冲穴。

足少阴肾经络,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穴。

足太阴脾经络,起于隐句穴,终于大包穴。

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脉络传至,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心、足少阳,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足厥阴腹还注手太阴。其气*以平旦为纪,以漓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伏人明堂图

(附图:伏人明堂图)

手太阳小肠经络,起少泽穴,终于地宫穴。

手少阳三焦经络,起于关卫穴,终耳门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穴,终于至阴穴。

手阳明大肠经络,起商阳穴,终于迎香穴。

足阳明胃经络,起于头维,终于属兑穴。

足少阳胆经络,起于瞳子窌,终于窍阴穴。

凡人脉,循十二经,环八奇据经,合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合行八百十丈。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二刻则周身一度也。

侧人明堂图

(附图:侧人明堂图)

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卫,脾之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心之原出于太兑骨即神门也,胆之原出于坵墟,胃之原出于卫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脘骨。见十二经之原,又不可不知也。

嘉庆二十四年恩赐太医院六品御医钱松镜湖氏重镌 道光二十八年双流县刘仕廉清臣氏绘书 同治十二年蓉城李仲元子干氏校刻

程锺龄医门八法

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学者诚熟读而精思之,于以救济苍生,亦未必无小补云。

论汗法

汗者,散也。

经云:血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不汗之过也。

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之症。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脯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厥痰逆,湿淫脚气,内痈外痈,瘀血凝积,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

经云: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心中怔悸。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痛,食入则吐。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症,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倦卧,不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朮,是即于理中汤去朮,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之例,有葛根黄连黄岑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症脉沉细,少阴症反发热者,有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凡)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酥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药,只需对症,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酥散,加防风、川芎、秦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土不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症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急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浅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阳,而发散阳明,已隔一层;病在太阳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一经;病在三经,而偏治一经,既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症,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春温夏热之症,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暍,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朮、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香茹饮,以治暑,俾(音ǐ,使,把的意思。)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瞤动,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汤,此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又与热症汗出者大相径庭矣。其它少阳症,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汤。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各尽其妙,而后即安。所谓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必知敛者,此也。

嗟嗟,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

吁,汗岂易言哉!

论和法

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然有当和不和误人者;有不当和而和误人者;有当和而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当耳聋胁痛、寒热往来之际,应用柴胡汤和解之。而或以桂枝、麻黄发表误矣,或以大黄、芒硝攻里,则亦误矣。又或因其胸满胁痛而吐之,则尤误矣。盖病在少阳,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当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温药,均为无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阳胆为清净之府,无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为切当,何其所见明确,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谓当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当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阳,误用柴胡,谓之引贼入门,轻则为疟,重则传入心胞,渐变神昏不语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谵语,诸症丛集,而医者仅以柴胡治之,则病不解。至于内伤劳倦,内伤饮食,气虚血虚,痈肿瘀血诸症,皆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均非柴胡汤所能去者。

若不辨明症候,切实用药,而借此平稳之法,巧为藏拙,误人匪浅,所谓不当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者,何也?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否则寒多而益其寒,热多而助其热,药既不平,病益增剧,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热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禀质之虚实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贼甫入门,岂敢遽(音ù,立刻,马上。)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窥其堂奥(音à,泛指室内深处。)空虚,乃乘隙而进。是以小柴胡用人参者,所以补正气,使正气旺,则邪无所容,自然得汗而解。盖由是门入,复由是门出也。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贼无出路,由此而传入少阳,热气渐盛,此不关本气之虚,故有不用人参,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虚实,法在变通,不可误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脏腑之燥湿者,何也?如病在少阳,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伤,清润之药,不宜太过,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渐结,是邪气将入于阴,津液渐少,则辛燥之药可除,而花粉瓜蒌,有必用矣。所谓脏腑有燥湿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阳,而太阳阳明未罢,是少阳兼表邪也,小柴胡汤加表药,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阳,而兼里热,则便闭谵语燥渴之症生,小柴胡汤中加里药,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有三阳合病,合目则汗,面垢谵语遗尿者,用白虎汤和解之。盖三阳同病,必连胃腑,故以辛凉之药,内清本腑,外彻肌肤,令三经之邪,一同解散,是又专以清剂为和矣,所谓邪有兼并者,此也。

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知斯意者,则温热之治、瘟疫之方、时行痎疟,皆从此推广之,不难应手而愈矣。世人漫曰和解,而不能尽其和之法,将有增气助邪,而益其争,坚其病者,和云乎哉!

论下法

然有当下不下误人者;有不当下而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误人者;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下而下之,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又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痰水、蛊血、痈脓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何谓当下不下?仲景云:少阳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脉滑数,不欲食,按之心下鞭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阳明病,谵语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急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症,大便难者,急下之。此皆在当下之例,若失时不下,则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势难挽回矣。

然又有不当下而下者,何也?如伤寒表症未罢,病在阳也,下之则成结胸。病邪虽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阴经络之间,尚未结实,若遽下之,亦成痞气,况有阴结之症,大便反鞭,得温则行,如开冰解冻之象。又杂病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产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无所苦,别无他症者,若误下之,变症蜂起矣。所谓不当下而下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热邪传里,已成可下之症,而其人脐之上下左右,或有动气,则不可下。经云: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满头眩,泻则清榖(音ǔ,落叶乔木,树皮纤维可造纸。亦称「构」、「楮」。),心下痞也。又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下轻上重,水桨不入,蜷卧身疼,下利日数十行;又脉微弱者不可下;脉浮大,按之无力者,不可下;脉迟者不可下;喘而胸满者不可下;欲吐欲呕者不可下;病人阳气素微者不可下,下之则呃;病人平素胃不能食者不可下;病中能食,胃无燥屎者不可下;小便清者不可下;病人腹满时减,复如故者不可下,若误下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下不可下而妄下误人者,此也。

然有当下不可下,而又不得不下者,何也?夫以羸弱之人,虚细之脉,一旦而热邪乘之,是为正虚邪盛,最难措手。古人有清法焉,有润法焉,有导法焉,有少少微和之法焉,有先补后攻,先攻后补之法焉,有攻补并行之法焉,不可不讲也。如三黄解毒,清之也;麻仁梨汁,润之也;蜜煎猪胆汁土瓜根,导之也;凉膈散、大柴胡,少少和之也。更有脉虚体弱,不能胜任者,则先补之而后攻之,或暂攻之而随补之,或以人参汤,送下三黄枳朮丸,又或以人参、瓜蒌、枳实,攻补并行,而不相悖。盖峻剂一投,即以参、朮、归、芍,维持调护于其中,俾邪气潜消,而正气安固,不愧为王者之师矣。

又有杂症中,大便不通,其用药之法,可相参者,如老人,久病人,新产妇人,每多大便闭结之症,丹溪用四物汤,东垣用通幽汤,予尝合而酌之,而加以苁蓉、枸杞、柏子、芝麻、松子仁、人乳、梨汁、蜂蜜之类,随手取效。

又尝于四物加升麻,及前滋润药,治老人血枯,数至圊而不能便者,往往有验,此皆委曲疏通之法。若果人虚,虽传经热邪,不妨借用。宁得猛然一往,败坏真元,至成洞泻,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所谓下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当下而下,而不知浅深,不分便溺与蓄血,不论汤丸以误人者,何也?如仲景大承气汤,必痞满燥实兼全者乃可用之。若仅痞满而未燥实者,仲景只用小承气汤,除去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在下而痞满轻者,仲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上焦阳气也。又有太阳伤风症,误下而传太阴,以致腹痛者,则用桂枝汤加芍药。大实痛者,桂枝汤加大黄,是解表之中兼攻里也。又有邪从少阳来,寒热未除,则用大柴胡汤,是和解之中兼攻里也。又结胸症,项背强,从胸至腹,鞭满而痛,手不能近者,仲景用大陷胸汤;若不按不痛者,只用小陷胸汤。若寒食结胸用三白散,热药攻之。

又水结胸,头出汗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水停胁下痛不可忍者,则用十枣汤。凡结胸阴阳二症,服药罔效,活人倶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又《河间三书》云:郁热蓄甚,神昏厥逆,脉反滞涩,有微细欲绝之象,世俗未明造化之理,投以温药,则不可救。或者妄行攻下,致残阴暴绝,势大可危,不下亦危,宜用凉膈散,合解毒汤,养阴退阳,积热藉以宣散,则心胸和畅,而脉渐以生,此皆用药浅深之次第也。又如太阳症未罢,口渴,小便短涩,大便如常,此为溺涩不通之症,治用五苓散。又太阳传本,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小腹硬满而痛,小便自利者,此为蓄血下焦,宜抵当丸;若蓄血轻微,但少腹急结,未至硬满者,则用桃仁承气汤,或用生地四物汤,加酒洗大黄各半下之,尤为稳当。盖溺涩症大便如常,燥粪症小便不利,蓄血症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者,此便溺蓄血之所由分也。血结膀胱,病势最急,抵当汤;稍轻者,抵当丸;结胸恶症悉具,则用大陷胸汤;稍轻者,大陷胸丸;其它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之法,则皆用汤。古人有言:凡用下药攻邪气,汤剂胜丸散,诚以热淫于内,用汤液涤除之,为清净耳,此汤丸之别也。

然又有杂症中,不别寒热、积滞、老痰、水蛊、血积、痈脓,以误人者,何也?东垣治伤食症,腹痛便闭拒按者,因于冷食,用见蚬丸;因于热食,用三黄枳朮丸;若冷热互伤,则以二丸,酌其所食之多寡而互用之,应手取效。又实热老痰,滚痰丸;水肿实症,神佑丸;蛊积,剪红丸;血积,花蕊丹、失笑丸;肠痈,牡丹皮散。随症立方,各有攸宜。此杂症攻下之良法也。

近世病家不讲于法,每视下药为畏途,病者亦视下药为砒鸠(砒鸠,音īū,砒为「砷」的旧称,鸠为鸠鸽科的鸟的泛称。),致令热症垂危,袖手旁观,委之天数,大可悲耳。昔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法,即以下法为补,谓下去其邪,而正气自复。谷肉果菜,无在而非补养之物。虽其说未合其宜,而于治病攻邪之法,正未可缺。吾愿学者仰而思之,平心而察之,得其要领,以施救济之方,将以跻斯民于寿域不难矣。

论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

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经云:坚者削之是已。

然有当消不消误人者;有不当消而消误人者;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误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积聚之原有气血、积食、停痰、蓄水、痈脓、虫蛊、劳瘵、痃癖、症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凡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和平恬淡,气血周流,谷神充畅,病安从来。

惟夫一有不慎,则六淫外侵,七情内动,饮食停滞,邪日留止,则诸症生焉。

法当及时消导,俾其速散,气行则愈耳。倘迁延日久,积气盘踞坚牢,日渐强大,有欲拔不能之势,虽有智者,亦难为力。此当消不消之过也。

然亦有不当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气虚中满,名之曰鼓。腹皮膨急,中空无物,取其形如鼓之状,而因以名之。此为败症,必须填实,庶乎可消,与蛊症之为虫为血、内实而有物者大相径庭。又如脾虚水肿,土衰不能制水者,非补土不可;真阳大亏,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温暖命门不可。又有脾虚食不消者,气虚不能运化而生痰者,肾虚水泛为痰者,血枯而经水断绝者,皆非消导所可行。而或妄用之,误人多矣。所谓不当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当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积聚瘕症(瘕,音ǎ,女腹中结块病。)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焉。当其邪气初客,所积未坚,则先消之而后和之。及其所积日久,气郁渐深,湿热相生,块因渐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削之软之,以底于平。但邪气久客,正气必虚,须以补泻迭相为用,如薛立斋用归脾汤送下芦荟丸,予亦尝用五味异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补并行,中治之道也。若夫块消及半,便从末治,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凡攻病之药皆损气血,不可过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当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肾分布五方,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与膻中,皆附丽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浅深,凡用汤丸膏散,必须按其部位,而君臣佐使,驾驭有方,使不得移,则病处当之,不至诛伐无过矣。此医门第一义也,而于消法为尤要。不明乎此而行有克削,则病未消而元气已消,其害可胜言哉。况乎积聚之原,有气血、食积、停痰、蓄水、痈脓、虫蛊、痨瘵(音à,病,多指痨病。),与夫痃癖、痈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诸疾,各个不同,若不明辨,为害匪轻。

予因略约,而指数之。夫积者,成于五脏,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于六腑,推之则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气也;痛有定处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则痛,嗳腐吞酸者,食积也;腹有块,按之而软者,痰也;先足肿,后及腹者,水也;先腹满,后及四肢者,胀也;痛引两肋,咳而吐涎者,停饮也;

咳而胸痛,吐脓腥臭者,肺痈也;当胃而痛,呕而吐脓者,胃脘痈也;当脐而痛,小便如淋,转侧作水声者,肠痈也;增寒壮热,饮食如常,身有痛,偏着一处者,外痈也;病人嗜食甘甜或异味,饥时则痛,唇之上下,有白斑点者,虫也。虫有九:湿热所生而为蛇、为鳖,则血之所成也。胡以知为蛇鳖?腹中如有动物,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岭南之地以蛊害人,施于饮食,他方之蛊,多因近池饮冷,阴受蛇虺之毒也。病人咳嗽痰红,抑抑不乐,畏见人,喉痒而咳剧者,痨瘵生虫也。痃如弓弦,筋病也。癖则隐癖,附骨之病也。症则有块可征,积之类也。瘕者或有或无,痞气之类也。少腹如汤沃,小便涩者,胞痹也。痛引睾丸,疝也。女人经水自行,而腹块渐大如怀子者,肠覃也。经水不行而腹块渐大,并非妊者,石瘕也。有孕无孕,可于脉之滑涩辨之也。至于湿热下坠,则为阴菌、阴蚀、阴挺下脱、阴jing肿烂之类。而虚火内烁庚金,则为痔漏,为悬痈,为脏毒。

种种见症,不一而足,务在明辨症候,按法而消之也。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而不知其变化曲折,较他法为尤难。则奈何不详稽博考,以尽济时之仁术也耶。

论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间,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痈脓,法当吐之。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当吐不吐误人者;有不当吐而吐以误人者;有当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误人者;亦有当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缠喉锁喉诸症,皆风痰郁火壅塞其间,不急吐之,则胀闭难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无由转输,胀满疼痛者,必须吐之,否则胸鬲满闷,变症莫测矣。又有停痰蓄饮阻塞清道,日久生变,或防碍饮食,或头眩心悸,或吞酸嗳腐,手足麻痹,种种不齐,宜用吐法导其痰,诸症如失。又有胃脘痈,呕吐脓血者,经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凡此皆当吐而吐者也。

然亦有不当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阳中风,胸满而烦,此邪气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则惊悸也。又少阴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饮食入口则吐,此膈上有寒饮,不可吐也。病在太阳不可吐,吐之则不能食,反生内烦。虽曰吐中有散,然邪气不除已为小逆也。此不当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当吐不可吐者,何也?盖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误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势危笃,或老弱气衰者,或体质素虚、脉息微弱者,妇人新产者,自吐不止者,诸亡血者,有气动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则为逆候。此因其虚而禁吐也。若夫病久之人,宿积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强。

设犯房劳,转生虚症,反难救药,更须戒恕。凝神调息静养,越三旬而出户,方为合法。如其人性气刚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将何恃以无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谓当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脉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积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与桔红淡盐汤,痰以二陈汤,用指探喉中而出之。体质极虚者,或以桔梗煎汤代之,斯为稳当。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尝治寒痰闭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红各八钱,浓煎半杯,和姜汁成一杯,频频灌之,痰随药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少顷,痰开药下,其人即苏,如此者甚众。又尝治风邪中脏将脱之症,其人张口痰鸣,声如曳锯,溲便自遗者,更难任治,皂角等药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剂参、附、姜、夏、浓煎灌之,药随痰出,则拭之。随灌随吐,随吐随灌。久之,药力下咽,胸膈流通,参附大进,立至数两,其人渐醒。一月之间,参药数斤,遂至平复,如此者,又众。又尝治风痰热闭之症,以牛黄丸灌如前法;颈疽内攻,药不得入者,以苏藿香丸灌如前法;风热不语者,以解语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恶不醒者,以前项桔半姜汁灌如前法;魔梦不醒者,以连须葱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缢不醒者,以肉桂三钱煎水灌如前法;喉闭喉风,以鲜杜牛膝捣汁、雄黄丸等灌如前法,俱获全安,如此者又众。更有牙关紧急,闭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嚏出牙开,或痰或食,随吐而出,其人遂苏,如此者尤众。盖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为变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数十行,吐之则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妇转脬(脬,音ā,膀胱。),小便不通,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验,是以吐法通小便也。华佗以醋蒜吐蛇;河间以狗油、雄黄、同瓜蒂以吐虫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观之,症在危险之际,古人恒以通剂,尽其神化莫测之用。

况于显然易见者乎则甚矣。吐法之宜讲也。

近世医者每将此法置之高阁,亦似汗下之外并无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呕而为顺症者,见者惊,闻者骇。医家亦不论虚实,而亟亟止之,反成坏病,害人多矣。

吁,可不畏哉?

论清法

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

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湿外,皆不免于病热。热气熏蒸,或见于口舌唇齿之间,或见于口渴便溺之际。灼知其热而不清,则斑黄狂乱,厥逆吐衄,诸症丛生,不一而足。此当清不清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劳力辛苦之人,中气大虚,发热倦怠,心烦溺赤,名曰虚火。盖春生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与外感热症相隔天壤;又有阴虚劳瘵之症,日哺潮热,与夫产后血虚,发热烦燥,症象白虎,误服白虎者难救。更有命门火衰,浮阳上泛,有似于火者;又有阴盛格阳,假热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卧泥水中,或数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润,或脉反洪大,峥峥然如鼓击于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饮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虚冷频饮热汤以自救。世俗不识,误投凉药,下咽即危矣。此不当清而清之误也。

然又有当清而不分内伤、外感者,何也?盖风寒闭火,则散而清之,经云:火郁发之是也。暑热伤气,则补而清之,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也。湿热之火,则或散、或渗、或下而清之,开鬼门,洁净府,除陈茎是也。燥热之火,则润而清之,通大便也。伤食积热,则消而清之,火去食自平也。惟夫伤寒传入胃腑,热势如蒸,自汗,口渴饮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汤之类,鲜克有济也。更有阳盛拒阴之症,清药不入,到口随吐,则以生姜汁少许为引,或姜制黄连,反佐以取效,所谓寒因热用是也,此外感实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互相感触,火从内发,丹溪治以越鞠丸,开六郁也;立斋主以逍遥散,调肝气也。意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然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逍遥一方以之治气上气结者,固为相宜,而于气缓、气消、气乱、气下之症,恐犹未合。盖气虚者必补其气,血虚者必滋其血。气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阴不足,而火上炎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阳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归源,以导龙入海,此内伤虚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于火,而以热药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实火也。有形之火,后天之火也,得水则灭,故可以水折。内伤之火,虚火也,龙雷之火也。无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则炎,故不可以水折。譬如龙得水而愈奋飞,雷因雨而益震动,阴蒙沉晦之气,光焰烛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龙雷各归其宅耳。是以虚火可补而不可泻也。其有转用参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无寒也。其有专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无水也。补则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盖外感之火以凉为清,内伤之火以补为清也。

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壮实之人,而患实热之病,清之稍重,尚为无碍。若本体素虚,脏腑本寒,饮食素少,肠胃虚滑,或产后、病后、房室之后,即有热症,亦宜少少用之,宁可不足,不使有余。或余热未清即以轻药代之,庶几病去人安。倘清剂过多,则病热未已而寒生矣。此清之贵量其人也。然又有清之而不量其症者,何也?夫以大热之症而清剂太微,则病不除,微热之症而清剂太过,则寒症即至。但不及犹可再清,太过则难医药矣。且凡病清之而不去者,犹有法焉,壮水是也。王太仆云:「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肾水者,天真之水也。取我天真之水以制外邪,何邪不服,何热不除?而又何必拘于寒凉,以滋罪戾乎?」由是观之,外感之火尚当滋水以制之,而内伤者更可知矣。大抵清火之药不可久恃,必归本于滋阴。滋阴之法,又不能开胃扶脾以恢复元气,则参、苓、耆、朮亦当酌量而用。非曰清后必补,但元气无亏者可以不补,元气有亏者必须补之。俟其饮食渐进,精神爽慧,然后止药可也,此清之贵量其症也。

总而言之,有外感之火,有内伤之火。外感为实,内伤为虚,来路不同,治法迥别。

宁曰:热者寒之,遂足以毕医家之能事也乎。

论温法

温者,温其中也。脏受寒侵必须温剂。经云:寒者热之是已。

然有当温不温误人者,即有不当温而温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以误人者;有当温而温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与其时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审也。

天地杀厉之气,莫甚于伤寒。其自表而入者,初时即行温散,则病自除。若不由表入而直中阴经者,名曰中寒。其症恶寒厥逆,口鼻气冷;或冷汗自出,呕吐泻利;或腹中急痛,厥逆无脉,下利清谷,种种寒症并见,法当温之。又或寒湿侵淫,四肢拘急,发为痛脾,亦宜温散。此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不当温而温者,何也?如伤寒热邪传里,口燥咽干,便闭谵语,以及斑黄狂乱,衄吐便血诸症,其不可温,固无论矣。若乃病热已深,厥逆渐进,舌则干枯,反不知渴,又或挟热下利,神昏气弱,或脉来涩滞,反不应指,色似烟熏。形如槁木,近之无声,望之似脱,甚至血液衰耗,筋脉拘挛,但唇口齿舌干燥而不可解者,此为真热假寒之侯。世俗未明亢害承制之理,误投热剂,下咽即败矣。更有郁热内蓄,身反恶寒,湿热胀满,皮肤反冷,中暑烦心,脉虚自汗,燥气焚金,痿软无力者,皆不可温。又有阴虚脉细数,阳乘阴而吐血者,亦不可温,温之则为逆侯。此所谓不当温而温者也。

然又有当温而温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假如冬令伤寒,则温而散之。冬令伤风,则温而解之。寒痰雍闭,则温而开之。冷食所伤,则温而消之。至若中寒暴痛,大便反鞭,温药不愈者,则以热剂下之。时当暑月,而纳凉饮冷,暴受寒侵者,亦当温之。体虚挟寒者,温而补之。寒客中焦,理中汤温之。寒客下焦,四逆汤温之。又有阴盛格阳于外,温药不效者,则以白通汤,加人尿、猪肝汁,反佐以取之。经云:热因寒用是已。复有真虚挟寒,命门火衰者,必须补其真阳。太仆有言:大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补其心。此心字,指命门而言。仙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也。书云:益心之阳,寒亦通行;滋肾之际,热之尤可是也。然而医家有温热之温,有温存之温。参、耆、归、朮,和平之性,温存之温也,春日煦煦是也。附子、姜、桂之性温热之温也,夏日烈烈是也。和煦之日,人人可近,燥烈之日,非积雪凝寒,开冰解冻,不可近也。更有表里皆寒之症,始用温药,里寒顿除,表邪未散,复传经络,以致始为寒中,而其后转变为热中者,容或有之。籍非斟酌时宜,对症投剂,是先以温药救之,继以温药贼之矣。亦有三阴直中,初无表邪,而温剂太过,遂令寒退热生,初终异辙,是不可以不谨。所谓温之贵得其法者,此也。

然又有温之不量其人者,何也?夫以气虚无火之人,阳气素微,一旦客寒乘之,则温剂宜重,且多服亦可无伤。若其人平素火旺,不喜辛温,或曾有阴虚失血之症,不能用温者,即中新寒,温药不宜太过,病退则止,不必尽剂,斯为克当其人也。若论其症,寒之重者,微热不除,寒之轻者,过热则亢。且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积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遂用人参。盖温即是补,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温之,审其果虚,然后以参朮补之,是以屡用屡验,无有差忒。此温之贵量其症也。若论其时,盛夏之月,温剂宜轻;时值隆冬,温剂宜重。然亦有时当盛暑,而得虚寒极重之症,曾用参附煎膏而治愈者。此舍(舍,释也。从手,舍声。——《说文》)时从症法也。譬如霜降以后,禁用白虎汤。然亦有阳明症,蒸热自汗,谵语烦燥,口渴喜饮冷者,虽当雨雪飘摇之际,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不宜太过耳。此温之贵量其时,而清剂可类推已。

迩时医者,群尚温补,痛戒寒凉,且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又曰,阳为君子,苟有过,人必知之,诚以知之,而即为补救,尤可言也。不思药以疗病,及转疗药,则病必增剧,而成危险之候。又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殆;承气入胃,阴盛以败。安危之机,祸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处。仁者鉴此,顾不痛欤。

吾愿医者,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于中正,俾偏阴偏阳之药,无往不底于中和,斯为善治。噫可不勉哉?

论补法

补者,补其虚也。

经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精气夺则虚。又曰:虚者补之。

补之为义大矣哉!

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

何谓当补不补?夫虚者,损之渐;损者,虚之积也。初时不觉,久则病成。假如阳虚不补,则气日消;阴虚不补,则血日耗。消且耗焉,则天真荣卫之气渐绝,而亏损成矣。虽欲补之,将何及矣。又有大虚之症,内实不足,外似有余。脉浮大而涩,面赤火炎,身肿头眩,烦躁不宁,此为出汗晕脱之机。更有精神浮散,彻夜不寐者,其祸尤速,法当归脾养荣辈,加敛药,以收摄元神。俾浮散之气,退藏与密,庶几可救。复有阴虚火亢,气逆上冲,不得眠者,法当滋水以制之,切忌苦寒泻火之药,反伤真气。若误清之,去生远矣。古人有言,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者,此也。当补不补之误也。

然又有不当补而补者,何也?病有脉实症实,不能任补者,固无论矣。

即其人本体素虚,而客邪初至,病势方张,若骤补之,未免闭门留寇。更有大实之症,积热在中,脉反细涩,神昏体倦,甚至憎寒振怵,欲着覆衣,酷肖虚寒之象,而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闭溺赤诸症,与真虚者相隔天渊,倘不明辨精切,误投补剂,陋矣。古人有言,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者,此也。此不当补而补之之误也。

然亦有当补而补之不分气血,不辨寒热者,何也?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用四君子汤,凡一切补气药,皆从此出也。血,用四物汤,凡一切补血药,皆从此出也。然而少火者,生气之原;丹田者,出气之海。补气而不补火者,非也。不思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食气。譬如伤暑之人,四肢无力,湿热成痿,不能举动者,火伤气也。人知补火,可以益气,而不知清火,亦可以益气。补则同,而寒热不同也。又如血热之症,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之症,宜温经、养血以和之,立齐治法。血热而吐者,谓之阳乘阴,迫血而妄行也,治用四生丸、六味汤。血寒而吐者,谓之阴乘阳,如天寒地冻,水凝冰也,治用理中汤,加当归。医家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更有去血过多,成升斗者,无分寒热,皆当补益。所谓血脱者,益其气,乃阳生阴长之至理。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以无形生有形,先天造化本如是耳,此气血寒热之分也。

然又有补之而不识开合,而不知缓急者,何也?天地之理,有合必有开。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如补中汤,用参、耆,必用陈皮以开之。六味汤,用地黄,即用泽泻以导之。古人用药,补正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又况虚中挟邪,正当开其一面,戢我人民,攻彼贼寇,或纵或擒,有收有放,庶几贼退,民安而国本坚固,更须酌其邪正之强弱,而用药多寡得宜,方为合法。是以古方中有补散并行者,参苏饮、益气汤是也;有消补并行者,枳朮丸、理中丸是也;有攻补并行者,泻心汤、芒硝丸是也;有温补并行者,治中汤、参附汤是也;有清补并行者,参连饮、人参白虎汤是也。更有当峻补者,有当缓补者,有当平补者。如极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汤液不能挽回。予尝用参附煎膏,日服数两,而救阳微将脱之症。又当用参麦数两煎膏,而救津枯之症。亦有无力服参,而以耆、朮代之者,随时处治,往往有功。

至于病邪未尽,元气虽虚,不任重补,则从容和缓以补之,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脉症相安渐为减药。谷肉菜果,食养尽之,以底于平康。其有体质素虚,别无大寒、大热之症,欲服丸散以保真元者,则用平和之药,调理气血,不敢妄使偏僻之方,久而争胜反有伤也,此开合缓急之意也。

然又有补之而不分五脏者,何也?夫五脏有正补之法,有相生而补之之法。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正补也。肺虚者补脾,土生金也;脾虚者补命门,火生土也;心虚者补肝,木生火也;肝虚者补肾,水生木也;肾虚者补肺,金生水也。此相生而补之也。而予更有根本之说焉。怀胎时形骸未成,先生两肾,肾者先天之根本也。囡地一声,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水曰真阴,火曰真阳。名之曰真,则非气非血,而为血气之母,生身生命,赖乎此。

周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随吾神以为往来者,此也。古人深知此理,用六味滋水,八味补火,十补斑龙。水火兼济,法非不善矣,然而以假补真,必其真者未曾尽丧。庶几有数,若先天祖,气荡然无存,虽灵芝亦难续命,而况庶草乎?至于后天根本,尤当培养,不可忽视。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又云:粥浆入胃,则虚者活。古人诊脉,必曰胃气。制方则曰补中,又曰归脾健脾者,良有以也。夫饮食入胃,分布五脏,灌溉周身,如兵家之粮饷,如民家之烟火,一有不继,兵民离散矣。

然而因饿致病者固多,而因伤致病者亦复不少。过嗜肥甘则痰生,过嗜醇酿则饮积,瓜果乳酥湿从内受,发为肿满泄利。五味偏啖,久而增气,皆令夭殃,可不慎哉。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药既补矣,更加摄养精神,斯为善道。

谚有之曰:药补不如食补。我则曰: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节饮食、惜精神,用药得宜,病有不痊焉者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