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诸论

阴阳一道,始于一,终于八。伏羲画之以开其渊源,文王演之以神其变化。

故一而二,阴阳判矣,则对待之数出焉。阴阳判,天地位矣,则主宰之理立焉。

天地位,四时行而万物生,则知人之生生化化,唯此阴阳而已。所以卦有乾坤,人有男女,故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道成男,成于坎中之一阳也,奇也;

坤道成女,成于离中之二阴也,偶也。此阴阳奇偶之道,诚生生不息之机也。

天地阴阳

天地有阴阳。日为太阳,月为少阴,此天之阴阳也。水为太阴,火为少阳,此地之阴阳也。是天非阴阳而无晦明,地非阴阳而无消长,天地非阴阳而失其清宁,万物非阴阳而无由生化。则知天地非阴阳,天地亦浑沦于无象之表;阴阳无天地,阴阳亦湮没于太极之中。此天地阴阳之道,诚万物生化之源也。

人身阴阳

人身有阴阳,即肾与命门所藏之真水真火是也。真水者,元阴也,以长以立,亦曰元精;真火者,元阳也,以生以化,亦曰元气。元精元气者,即人生化之元神也。生气通天,唯(原文为「惟」)赖乎此,至阴阳立命之基。阴本于两肾,阳根于命门。两肾犹坎外之二,分于命门之外;命门犹坎中之一,介乎两肾之中。故道家谓之丹田,梁邱子谓之子户。医者以精气含于内,谓之子宫。男女媾精,受命于中,谓之命。出入是门谓之门,故曰命门。命门者,精气之宅,水火之家,诚先天北阙,后天祖基也。人身阴阳之道,学者所当究心也。

病有阴阳

病有阴阳。如畏热为阳,怯寒为阴;在表为阳,在里为阴;上病为阳,下病为阴;饮冷为阳,饮热为阴;好动为阳,好静为阴;喜明为阳,喜暗为阴;

多言为阳,不语为阴;面赤为阳,面黯为阴。新病,朝急者阳邪盛,暮危者阴邪盛;久病,昼静者阳虚,夜安者阴虚。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尤当细察。

药有阴阳

药有阴阳,当知宜忌。

桂、附、干姜、吴萸、枸杞,故纸、巴戟、鹿胶、苁蓉,阳药也,阳虚寒盛,六脉微迟者宜,阴虚脉大者忌之。

生地、龟胶、白芍、女贞、丹皮、知柏,阴药也,阴虚热盛,六脉洪数者宜,阳虚脉细者忌之。

麻黄、桂枝,细辛、羌活、川芎、升麻,味辛性升,阳也,寒邪在表,内无烦渴,六脉浮紧者宜。热邪在里,大烦大渴,六脉洪滑或细数而阴虚者忌之。

大黄、芒硝、滑石、芩、连、石膏,味苦性降,阴也,热邪在里,烦渴胀满便结,六脉洪滑鼓指者宜。若口渴喜热饮,腹胀便不结,或衰老久病,脉微而阳虚者,虽有前证,尤宜忌之。

半夏、生姜止呕宜,阴虚失血者忌之。

乌梅、地榆止血宜,表邪未清者忌之。

苍朮、葛根发表宜,呕吐者忌之。

童便、当归血分宜,便溏者忌之。

香砂、枳壳气滞者宜,气弱者忌之。

柴胡、白芥、薄荷,入肝家,胁痛者宜,表虚汗出者忌之。

药性阴阳关系非小,投之一错,杀人反掌,可不畏哉。

阴虚证论

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瘛疭(「瘛疭」:筋脉痉挛。)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王太仆云:「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六味左归饮丸之类是也。」

阳虚证论

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肌肉鼓胀,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拘挛痛痹,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寒嗽虚喘,身凉自汗,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疼骨痛,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皆阳虚之证也。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八味右归饮丸之类是也。」

先天解说

两肾为先天之本,坎(☵)离(☲)寓焉。坎居左肾,坎中满,坎为中男,上下二爻为坤阴,中一爻为干阳,坎为水即先天真水,中一爻为阳,即先天真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是也。离居右肾,离中虚,离为中女,上下二爻为干阳,中一爻为坤阴,离为火即先天真火,中一爻为阴即先天真阴。阳中有阴,火中有水是也。修炼家谓龙从火里出,虎向水边生,此也。

后天解说

后天脾胃,气血也,戊己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快捷方式》云:刀圭足以延寿考。系道家隐语,戊字一丿,即刀字这一丿也。己字一,即刀字这一也,合而为刀。圭字两重土,即戊土己土也,合而为圭,故曰刀圭。

丹田解说

脐下寸半为气海,一寸八分为丹田。沦沦浑浑,如露珠,如水泡,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保合太和,长生不老。道家谓之婴儿,佛家谓之舍利子,医家谓之丹田。

五行生克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五行相克。

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

合心包络为十二经。

脏腑表里

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

脏腑所属

心与小肠属火,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与胆属木,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脾与胃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肺与大肠属金,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肾与膀胱属水,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

足六经辨

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手六经辨

太阳小肠,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

十二经络

手三阳,从手至头;手三阴,从脏至手;足三阳,从头至足,足三阴,从足至腹。太阳、少阴行身之后,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

足经脉长,遍络四体,手经脉短,统在足经,故伤寒外感但言足经不言手经。

寸关尺解

以掌后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以寸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以尺名。以关为间隔,尺寸不得混而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

六部脉解

六部脉,候以寸关尺。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六部各有所属,究之精于六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斯得诀矣。

脉定至数

诊脉之初,先平自己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他人之呼吸。人之脏腑不可见,于脉息见之。脉来四至为缓,即平人无病之脉。抛去此部,又考他部,从六部中考其太过不及,斯有权衡。权衡者,先看人之强弱,后考脉之虚实。千病万病,总不出阴阳表里虚实六字。再从六字细心探讨,则权衡定矣。

脉定权衡

脉以缓字为权衡,缓字探得熟,能识诸症。探得浮沉迟数四大脉真处,则知缓字外即是病,或浮或沉或迟或数,不必尽具。探得缓字在某部,即知某部无病,从病脉治之权衡得矣。

浮沉统属(崔氏)

从肉上行者,为浮;从肉下行者,为沉。

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

浮沉有力,中取无力,为芤。

沉极至骨,为伏。

浮极内空,为革。

沉极内坚,为牢。

浮中沉三部有力,为实;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

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为微。

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为散。

迟数统属

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

缓脉动时一止,为结。

数脉动时一止,为促。

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代。

滑涩统属

滑溜如珠,为滑;往来涩滞,为涩。

状如弓弦,按之且劲,为弦;弹搏人手为紧。

来时应指而盛,去时减力而衰,为洪。

细软如丝,为细。

来去迢迢而长,为长;来去缩缩而短,为短。

圆如豆粒,约约动摇不移,为动。

诸脉主病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濡为阳虚,弱为阴虚。

芤为失血,伏为闭郁。革为伤精,牢为坚积。

实为邪实,虚为正虚(此处原文「实为邪虚,实为正虚」,有误。)。微为阳惫,散为虚极。

迟为脏寒,数为腑热。缓为无病,结为寒盛。

促为热盛,代为气乏。滑为痰病,涩为血少。

弦为水饮,紧为寒痛。洪为胀热,细为气少。

长为气盛,短为气虚,动为痛热。

预卜生机

四时之脉,和缓为宗,即有胃气,脉即有神。方书以有力训之,不知有力即有神,有神即有胃气,久病新病,生机可卜。

表里解说

表里者,邪在躯壳为表,宜发散,麻桂柴胡汤之类;邪入脏腑为里。

阴症,宜温热解散,理中四逆之类;阳症,宜清凉攻下,诸承气汤之类。

如表用里药,里用表药,阴症用阴药,阳症用阳药,是诛伐无辜。

脉分阴阳

浮阳也沉阴也微阴也细阴也

弦阳中阴也弱阴也濡阴也牢阴中阳也

虚阴也实阳也滑阳中阴也涩阴也

洪阳也伏阴也缓平和

迟阴也数阳也芤阳中阴也革阴也

结阴也促阳也长阳也短阴也

紧阳也散阴也动阳也代阴也

五运所化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如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余皆准此。

六气分司

一岁之中,六气分司,各主六十日,谓之主气。

一之气,自大寒至惊蛰,厥阴风木主之。

二之气,自春分至立夏,少阴君火主之。

三之气,自小满至小暑,少阳相火主之。

四之气,自大暑至白露,太阴湿土主之。

五之气,自秋分至立冬,阳明燥金主之。

六之气,自小雪至小寒,太阳寒水主之。

司天在泉

司天主上半年六个月之令,在泉主下半年六个月之令。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司天在泉歌: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在泉者,地之气候也。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就在泉。

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从下迁。

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木地中联。

卯酉却与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初气地左二天右,三为司天岁半周。

四为天左五地右,终气在泉岁半后。

手掌图示

(附图:手掌图示)

巳亥起厥阴,顺数到其年上,看是何字,即其年分之司天。前二位是初气,一位是二气,本位司天三气,后一位四气,后二位五气,后三位在泉是终气。

左掌图,熟记厥、少、太、少、阳、太六字,则六气尽矣。厥少太为三阴,少阳太为三阳。

其法以巳亥为始,即起厥阴司天,故于巳亥位起厥字,子午位为少字,丑位为太字,顺数到底,皆其年分之司天也。其余五气,循序可推矣。

值年用药

甲己之年丙作首,丙火生土,土喜干燥而恶水湿,药宜辛燥之品。

乙庚之岁戊为头,戊土生金,金喜清肃而恶火燥,药宜滋润之品。

丙辛之年从庚起,庚金生水,水喜温暖而恶寒凝,药宜温暖之品。

丁壬壬上癸顺流,癸水生木,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药宜挑达之品。

戊癸翻从甲寅求,甲木生火,火喜升发而恶湿郁,药宜清凉之品。

五行本体

天地化生五行,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化,各有所害。

东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病;

南生热火,司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病;

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气不舒,则病;

西主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病;

北主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病。

此五行为病也。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移于肾;子病及母者,肾移病于肺;有妻病乘夫者,土病传于肝;夫病及妻者,肝病传于土;有相生而传者,如金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有相克而传者,金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学者其留意焉。

望闻问切杨氏

医不难治病,难于知病。欲知病,在望闻问切。不明望闻问切,何与神圣功巧?是不知病矣!不知病,焉能治病?夫望闻问切四字,医家入门之要领、临症之先着。苟不究此,如镜花水月,何由把捉,故辑此以为入门临证之助。

望色知顺逆

望者,望其气色,即知顺逆难易也。

凡诸风掉眩,胁肋胀痛及小儿惊痫搐搦,肝病也。色青黄者顺,纯白者逆,脉弦缓者易,独涩者难。

颠狂无伦,惊悸怔忡,及大汗如雨,心病也。色赤黄者顺,纯黑者逆,脉洪缓者易,独细者难。

咳嗽喘急、胸膈胀满,肺病也。色黄白者顺,纯赤者逆,脉微缓者易,独大者难。

遗精盗汗、骨蒸虚劳,肾病也。色苍黄者顺,纯黄者逆,脉沉缓者易,独紧者难。

肿胀噎膈,呕吐吞酸,脾胃病也。色泽而黄者顺,纯青者逆,脉和缓者易,独弦者难。

至平人无病,而面带青黑者,大灾将临,赤白者亦不免于小恙。此盖与得之偶然者辨,不与禀来之色同论也。

闻声知虚实

闻者,闻其声音,即知病之虚实生死也。

外感之证,在表者,其声壮厉,当参浮脉主治第二条按四时散之,此开门逐贼法也。

声音懒怯而微,当补而兼散。气虚,补阴益气煎;血虚,归柴饮;阴虚,一柴胡饮;阳虚,理阴煎加减。此养正除邪、云蒸雨化法也。

腹胀膈塞,喘急痰壅,声壮而促,此邪正俱实,须分轻重治之。胀满,和胃饮;膈塞,神香散;喘急,苏子降气汤;痰壅,二陈汤,此从治法也。

若证虽有余,其声微短,邪气实而正气虚也,治宜求本。胀满膈塞,理中汤,理阴煎;喘急痰壅,贞元饮,金水六君煎,兼服肾气丸,此逆治法也。

至于内伤劳损,头目眩晕,及困惫垂危等证,其声前重而后微者,虚在肾,而精不化气也,当补肾。阳虚寒盛,右归饮,右归丸;阴虚热盛,左归饮,左归丸,补精以化气。

其声初微而终显者,虚在肺而气不生精也,当补肺,四君、六君、十全等汤,补气以生精。

若声前后显,然中独微者,虚在脾,补中汤、寿脾煎、速救中气,使上以化气、下以生精。

至以声决生死,尤属易知。如发言初微而终复者生,始微而终绝者死;言一句而相连者生,一字一断者死;声微而清长者生,声壮而类禽畜者死。

问证知标本

一问寒热先后,即知寒热真假也。如寒在先、热在后,仍欲饮热,则知水极似火,格阳于外,真寒假热,是寒为本,热为标也,右归饮加泽泻凉服,则寒热均退矣。如热在先寒在后,酷好饮冷,则知火极似水,格阴于外,真热假寒,是热为本,寒为标也。一阴煎加减,斯寒热悉除矣。

一问寒热有朝暮,以辨阴阳之虚实也。如朝不寒而夜寒,新病者,阴邪胜也。阴逢阴旺,所以夜急,理阴煎加麻黄以温其寒。久病者,阳虚也,阳得阳助,所以朝轻,其证必兼四肢厥冷、脐腹寒痛,治宜八味丸培阳。若夜不热而朝热,暴病者,阳邪胜也。阳逢阳旺,所以昼甚,一柴胡饮加减以散其热。久病者,阴虚也,阴遇阴扶,所以夜宁,其证必兼喘嗽烦躁,遗淋失血,治宜六味丸滋阴。

一问寒热有止作否。如止作无时,则知元气大虚、正不胜邪,宜八珍、十全,峻补气血,左归右归,力培阴阳。

一问寒热初起,内无积滞便结,外有六经形证,此伤寒之寒热也,当阅伤寒门,并浮脉主治第二条。又或表证悉具,身无痛楚,此食积之寒热也,当阅浮脉主治第三条。

二问汗,问有汗无汗也。夫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人所共知也。若寒从中生,阴为阳拂,脉沉疾,头身痛,此寒凝于中,未及于表,或见汗出,皆浮阳蒸化之汗,非实邪汗也,所以汗出而寒热不解,是岂有汗者尽为表虚乎?宜理阴煎,大加麻黄温中解表,汗从阴达,邪自散矣。又如外感风寒,屡经发汗,汗竟不出,非表实也,乃里虚也。血虚热渴,归柴饮加葛根;无热渴,理阴煎加麻黄;气虚兼寒,大温中饮补散兼施,随汗随愈。至大汗如雨,气血脱也,八珍汤,去川芎、倍参、归、朮。如梦醒俱汗,自汗也;梦有汗,醒无汗,盗汗也,均以一阴煎加山药、枣皮(枣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目籽、药枣,属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当归、枣仁、五味补之敛之。如血从毛孔出,血汗也,乃血为火逼,当归六黄汤极效。

三问头痛,问其新久及朝夕止作也。如暴病头痛,竟无休息,外感头痛也,宜用辛散。止作有时,内伤头痛也,当辨阴阳。朝痛夜止,阴虚也,治宜滋阴;夜痛朝止,阳虚也,治宜培阳。至痰厥偏正头风,当于头痛门参治。

三问身痛,(身痛)之病有三:如暴病身痛,兼头痛发热,此风寒袭于经络,当按四时审虚实散之。如无别病,而独言身痛,此血不营经也,独归酒兼服大营煎加附子。如遇阴雨而痛,此湿痛也,五苓散加苍朮、羌活、芎、归。

四问二便,如大便溏泄,小便清长,但脉微弱,即见胀满,慎勿攻伐,惟以温补脾肾为主,理脾涤饮加故纸、胡巴。如大便闭结,小水短赤,证见诸火诸胀,而六脉洪弦火,加减一阴煎,胀大和中饮。

五问饮食好恶多寡,及化与不化也。初病好冷恶热,此热邪在里,法当清利。纯好热饮,此寒邪在里,法当温中。善食不化、胃强脾弱也,寿脾煎;知饥而食不下,脾强胃弱也,温胃饮;善食易饥,脾热也,一阴煎倍白芍;恶食兼胀,食积也,平胃散或枳朮丸。

六问胸宽与不宽,即知气化与不化也。如杂证初起,胸膈胀痛,肝郁气结也,舒肝饮。久病者,理阴煎加茯苓、白芥。若伤寒汗下后,四肢热减,惟胸热如火,元麦饮或陷胸汤。如热而兼胀,大便仍结,大柴胡汤。至久病胸膈不宽,必因脾虚不能化气,理脾涤饮。凡治诸证,方中必兼理脾,脾健则气化,气化则胸自宽矣。

七问耳聋。如初伤风寒而聋,寒在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如无病而聋,气闭窍也,六郁汤加归、芍、柴、辛、菖蒲。至久病耳聋,必属肾虚。阴虚,左归丸;阳虚,右归丸,俱兼服聪明益气汤。凡诸病兼耳聋,随治渐闻者顺。若不全应,或绝无闻,此精脱之症,不可救矣。

八问渴与不渴,即知里证之寒热也。凡大渴恣饮冷水,而又腹坚便结,脉实气壮,此阳证也,当大凉大下。若口渴仍喜热饮,此中寒津竭也,法当温中加生津药。如渴不欲饮,此真阴亏而津液涸,乃口干,非渴也,六味汤、左归饮以壮水。亦有真阴虚而阳邪盛,口亦干渴炎燥,右归饮加人参、泽泻,凉服。或间进冷水,此引火归元,从阴引阳之法也。

切脉要法

凡诊脉,男左女右,病人仰手,医者覆手,凝神指下,慎勿他思,先以中指按病人大指三寸后高骨起处,是为关脉。讨定关脉,方下前后二指,前为寸,后为尺,是为三部。人长指宜疏排,人矮指宜密排,先以三指各轻于皮肤上候之,谓之浮取;略重于肌肉间候之,谓之中取;极力于筋骨下候之,谓之沉取。

前指于寸部三候,中指于关部三候,后指于尺部三候,三三合九,是为九候。

九候之中,以寸部候上焦病,关部候中焦病,尺部候下焦病,浮取以候表,沉取以候里,中取以候胃气。各脏各腑,逐一推求,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自了然于三指下矣。

脉义总论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病虽万变不常,总以表、里、寒、热、虚、实六字尽之。然六者之中,又以(「以」:原文为「有」,从意改。)虚实二字为最要。盖表里寒热,无不皆有虚实。既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一以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而诸病之多,不出于表里寒热。

盖表里寒热,悉出于脉之浮沉迟数。然浮沉迟数之纲领,惟在虚实。虚实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倘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测其孰主孰客、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即神之至也已。

六脉真辨

脉法所言,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微细为虚,弦强为实,是故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不可不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脉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表邪初感,寒束皮毛,脉不能达,脉必沉紧,是沉不可概言里。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言寒。数虽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概言热。虚与微细相类,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滞不通,脉必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虚。实与弦强相类,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强,是强不可概言实。凡此六脉,临证者必反复推求,庶无误矣。

浮脉体状

浮脉为阳,轻取有余,重按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洪大芤革,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浮脉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

主治(凡七条)

浮大为伤风,其证恶风、自汗、面光、头身痛、发热、鼻塞,风伤太阳经也,宜桂枝汤。汗多不已,外无表证,玉屏风散。

浮紧为伤寒,其证恶寒,无汗面惨,头身痛,腰脊强,通体发热,寒伤太阳经也,春秋:九味羌活汤,夏:正柴胡饮,冬:麻黄汤。若衰老虚弱,而伤风伤寒,难于用散,轻以理阴煎,重以大温中饮。

浮滑为宿食,其证口渴、胀滞、嗳气如败卵,亦作头痛发热,但以身不痛,脉不紧,与伤寒异,宜加味调中饮,兼呕,和胃饮;不呕,平胃散,俱加神曲、麦芽、山楂(「楂」:原文为「查」。);蛋积,加淡豆豉;胀甚,加枳实。

浮缓为湿滞。其证恶湿,体重,面垢,首如蒙物,身足肿,小便短。衰老者,胃苓汤治标,肾气丸治本;少壮者,廓清饮治标,苍朮丸治本。

浮芤为失血。其证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如血在上,而寸口洪滑,血热而逆也。一阴煎治标,六味丸治本;血在下,而尺脉洪滑,血热走而不守也,保阴煎治标,阴八味治本。凡上下失血,六脉浮细无力,理阴煎去桂,或五阴煎、寿脾煎,以调心脾。左归丸,去龟胶,以培真阴;兼服瑞莲丸,以补脾土。

浮数为风热。其证目赤肿痛,或肤痒发疹。俱以八味逍遥散,倍归芍,加荆、防、薄荷、黄芩治标,六味丸治本。

浮洪为狂躁。其证欲狂不狂,似呆非呆,言语无伦,坐卧不宁。服蛮煎,或二阴煎治标,六味丸加紫河车末四两,菖蒲、犀角、远志各二两,治本。

沉脉体状

沉脉为阴,轻取不见,重按乃得,如石在水,如鲤卧沙。细小、隐伏、反关皆统于此。

主病(凡十证)

沉脉为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症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为阳郁之候。

主治(凡六条)

沉细为少气。其证不思饮食,或食不化,或吐冷饮。宜附子理中汤;兼腰膝痛,大营煎加减。

沉迟为痼冷。其证厥冷精寒,甚者,唇青爪黑,舌卷囊缩。宜回阳饮,或右归饮。

沉滑为宿食。壮者平胃散,理气丸;弱者温胃饮,枳朮丸;兼肩背痛,手战不能举箸,伏痰在脾也,二陈汤治标,茯苓丸治本。

沉伏为霍乱。其证腹痛吐泻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壮者,藿香正气散;

弱者,和胃饮;手足冷,理中汤,或理阴煎,俱加附子。

沉数为内热。其证便闭,便血,为淋,为崩。如下见血,保阴煎;上见火,目赤,咽痛,抽薪饮;胃火上冲,呃逆不止,安胃饮;烦热,口渴,牙痛,失血,玉女煎。

沉紧为心腹小肠痛。心腹痛,手拈散;小肠痛,暖肝煎;兼寒热头痛,五积散;按沉虽属里,倘暴病脉见沉紧而数,又见头身痛,发热,乃寒邪初感,阳为阴蔽,即俗云寒包火也。宜温中发散,慎勿施以凉剂,致邪气凝结。

迟脉体状

迟脉为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一息三至,缓、涩、代、结,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迟脉为寒,为虚,为噎膈,为中满,为洞泄,为带浊,为精不固,为阴盛阳亏。

主治(凡六条)

迟浮为里气虚。其证必内寒,不思食,或呕恶倦怠。宜温胃饮或理脾涤饮。

迟沉为表气虚。其证必恶寒面青,肌冷,宜十全大补汤。

迟在两寸为气不化精,四君子汤;兼上气微滞有痰,六君子汤。

迟在两尺,为精不化气,补阴益气煎,兼右归丸加参。

迟而滑大,主风痰顽痹。四物合二陈,加竹沥、姜汁,使血行风自灭,风灭痰自消矣。

迟而细小,乃真阳亏弱,为诸寒之证。如寒在脾肾,冷泻冷痢,胃关煎,兼服九气丹;寒在脾胃,食而不化,胀满,吞酸,呕吐,理脾涤饮;寒在三阴,足膝冷痛,大营煎,兼三气饮,浸酒饮之。

按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足,不可用清凉攻击,惟以右归丸大加人参为主。

数脉体状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急、疾、紧、促,皆统于此。

主病(凡七证)

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痈疡。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多虚损。

主治(凡六条)

寒邪初感脉紧数,当于浮脉主治第二条,参四时虚实治之。

虚损之脉有数者,有阴有阳。阳虚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其证必虚寒,或外热如火,而内不喜冷饮,大便亦无燥结。此真寒假热,格阳证也,右归饮加泽泻,凉服,以取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之义也。又如口舌糜腐,龈烂喉痹,六脉细数,镇阴煎,凉服,亦同其义。阴虚者,数而弦滑,其证必多烦热,或咳嗽失血,或自汗盗汗,或虚热往来,或眼昏耳聋,如兼小水赤涩,六味丸。

无赤涩,左归饮,左归丸,兼服瑞莲丸,以补脾肾。苟以数为热,而用知柏、生地、二冬,必至脾泄而危矣。

疟疾之脉有数者,其证若止作俱数,而兼弦滑,此肝邪乘脾土,有痰有食也,平胃散合二陈汤,倍加柴胡,少加青皮、草果、槟榔;或追疟饮。若止后不数、不弦、不滑,牛膝煎或何人饮。

痢疾之脉有数者,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若烦渴身热,小水短赤,少腹胀痛,而里急后重,年力强壮,而形气有余,其脉数而洪滑有力,方为真实热,宜凉,宜下,先进百顺丸,次用痛痢饮,随进归芍饮,后服胃关煎。如痢初起,并日久不愈,脉数而弦涩细弱,慎勿攻之。初起而少壮者,佐关煎;日久而衰老者,胃关煎。俱间服吴茱萸丸。有胀滞,而小水赤涩,兼服胃苓汤。

痈疡之脉有数者,其证身不热而恶寒,饮食如常,或身热而得汗不解,痈疡之候也,服仙方活命饮。如高肿热痛,阳症也,服济阴汤,敷抑阳散。散漫而皮色不变,痛亦不甚,阴证也,服回阳汤,敷抑阴散。似肿非肿,半阴半阳症也,服冲和汤,敷阴阳散。凡诸痈疽,不问阴阳,总以隔蒜多灸为上,溃后,服八珍、十全。

胎孕之脉有数者,乃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当分强弱寒热,不得概指为火,而以黄芩为圣药。如孕妇素虚,本无所因,而腰胀腹痛见血,胎有不安,此冲任失守,胎元饮常服。因多怒多思,致肝脾多火多滞,惯常堕胎,两关洪实,固胎煎。果因胎气内热,脉见洪实,胎不安者,凉胎饮。

按数脉诸症,凡邪盛者多数脉,虚甚者尤多数脉,则其是热非热。从可知矣。

虚脉体状

虚脉举按似有,无力无神,正气虚也。欲辨阴阳气血,须分迟数浮沉。凡微濡迟涩,皆统于此。

主病(凡四证)

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迟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六脉无力,为诸虚。按至骨而无,谓之无力。

实脉体状

实脉举按皆弦,鼓动有力,邪气实也。欲明表、里、寒、热,须辨浮、沉、弦、滑。凡洪、大、紧、促,皆统于此。

主病(凡七证)

浮大有力,为发热、为痈毒。沉实有力,为胀满、为闭结、为症瘕。洪滑有力,为实热火邪。沉弦有力,为痛滞、寒邪。按至骨而见,谓之有力。

群方备载

补阴益气煎人参、熟地、山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生姜

归柴饮当归、柴胡、炙草、生姜、一方有荆芥、白芍

一柴胡饮柴胡、黄芩、白芍、生地、陈皮、甘草

理阴煎熟地、当归、炮姜、肉桂、炙草

和胃饮陈皮、厚朴、炮姜、炙草

神香散丁香、白蔻(砂仁亦可)等分为末,姜汤下

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肉桂、炙草、姜引

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枣引

理中汤人参、焦朮、炮姜、炙草

贞元饮熟地、当归、炙草

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胡桃引

金匮肾气丸熟地、枣皮、淮山、丹皮、泽泻、桂、附、前仁、牛膝、茯苓

右归饮熟地、淮山、枸杞、杜仲、枣皮、肉桂、附子、炙草

右归丸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菟丝、鹿胶、杜、归、桂、附

左归饮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茯苓、甘草

左归饮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菟丝、龟胶、鹿胶、牛膝

四六君子汤参、朮、苓、草、姜、枣、引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十全大补汤参、朮、苓、草、地、归、芎、芍、黄耆、肉桂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耆、焦朮、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姜、枣

寿脾煎焦朮、当归、淮山、莲米、人参、远志、炮姜、枣仁、炙草

一阴煎生地、熟地、白芍、麦冬、丹参、牛膝、甘草

六八味丸熟地、枣皮、淮、芩、丹、泽、加桂、附名阳八味,加知柏名阴八味

八珍汤参、朮、芩、草、芎、归、地芍

大温中饮熟地、当归、人参、焦朮、柴胡、麻黄、桂、姜、炙草

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耆、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

独归酒当归三两泡酒,加桂枝、独活、乳没香常服

大营煎熟地、当归、枸杞、杜仲、牛膝、肉桂、炙草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焦朮、肉桂

理脾条饮黄芩、焦朮、砂仁、半夏、白蔻、炮姜

加减一阴煎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骨皮、甘草

大和中饮陈皮、枳实、砂仁、厚朴、南查、麦芽、泽泻

温胃饮人参、焦朮、扁豆、陈皮、炮姜、当归、甘草

平胃散苍朮、厚朴、陈皮、甘草、姜、枣引

枳朮丸焦术二两、枳实一两、荷叶包饭,烧去荷叶为末

舒肝饮炒芍、当归、柴胡、白芥、莱菔、丹皮、炒栀、枳壳、桂心

元麦饮元参、麦冬、各三两,阳强不倒加肉桂

大小陷胸汤大陷胸、硝黄、甘遂,小陷胸,半夏、黄连、瓜蒌

大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赤芍、枳实、大黄、姜、枣引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姜、枣引

六○汤香附、苍朮、川芎、炒栀、神曲、半夏

聪明益气汤黄耆、人参、焦朮、当归、橘红、升、柴、防、菖、荆芥、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玉屏风散焦朮、黄耆、防风、桑叶引

九味羌活汤羌、防、芎、芷、生地、黄芩、苍朮、细辛、甘草、姜、枣引

正柴胡饮柴胡、防风、陈皮、白芍、甘草、生姜引

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一方加姜、葱、豆豉

加味调中饮二朮、枳、朴、陈皮、神曲、山楂、草果、黄连、姜、草

胃芩汤焦朮、茯苓、猪苓、泽泻、陈皮、厚朴、苍朮、肉桂、甘草

廓清饮枳壳、厚朴、腹毛、白芥、莱菔、茯苓、泽泻、陈皮

苍朮丸茅苍朮、炒芍、故纸、厚朴、茯苓、小茴、川椒、炙草

保阴煎二地、白芍、淮山、黄芩、黄柏、续断、甘草

五阴煎熟地、淮山、扁豆、人参、白芍、焦朮、茯苓、五味、炙草

瑞莲丸焦朮、莲米、芡实、淮山、扁豆、广皮、白蔻、百合、姜、甘草

逍遥丸焦朮、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炙草、丹皮、炒栀

服蛮煎生地、白芍、麦冬、茯神、陈皮、木通、知母、石斛、丹皮、菖蒲

二阴煎生地、麦冬、元参、木通、黄连、茯苓、枣仁、甘草

回阳饮人参、附片、炮姜、甘草

理气丸焦朮、陈、朴、麦芽、半夏、槟、曲、枳实、南星、木香、茯苓、草

茯苓丸茯苓、半夏、枳壳、风化硝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桔梗、苓、夏、朴、陈、焦朮、腹毛、芷、草、姜、枣

抽薪饮黄芩、石斛、木通、炒栀、黄柏、枳壳、泽泻、甘草

安胃饮陈皮、南查、麦芽、木通、泽泻、黄芩、石斛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手拈散元胡、灵脂、草果、没药

暖肝煎当归、枸杞、茯苓、小茴、肉桂、台乌、沉香、生姜

五积散苍朴、姜、桂、麻黄、陈皮、枳壳、芎、芷、参、芍、桔梗、草、归、夏

胃关煎熟地、淮山、扁豆、炮姜、焦朮、吴萸、炙草

九气饮熟地、姜、附、肉蔻、吴萸、补骨脂、、五味、炙草

三气饮熟地、当归、桂、附、芩、芍、枸杞、杜仲、细辛、牛膝、芷草

镇阴煎熟地、牛膝、肉桂、附子、泽泻、炙草、呕加姜,虚加参

追疟饮首乌、当归、柴胡、青皮、陈皮、半夏、甘草

牛膝煎牛膝、当归、陈皮、酒泡一夕,煎

何人饮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煨姜

百顺丸大黄一斤、牙皂一两六钱,为丸,如绿大

痛痢饮归尾、白芍、黄连、枳壳、木香、莱服、甘草

归芍饮白芍、当归、莱菔、枳壳、槟榔、甘草

佐关煎厚朴、陈皮、淮山、扁豆、猪苓、泽泻、干姜、肉桂、甘草

吴茱萸丸吴萸、焦朮、肉桂、炮姜、神曲、川椒

仙方活命饮归尾、赤芍、山甲、银花、乳香、没香、防、芷、粉、贝、皂剌、草

济阴汤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炒栀、丹皮、白芍、甘草

抑阳散花粉、姜、黄、白芷、赤芍,为末,茶调敷

抑阴散草乌、南星、赤芍、白芷、肉桂,为末,葱酒调敷

回阳汤参、耆、归、朮、陈皮、柴胡、升麻、附片、炮姜、炙草

冲和汤参、耆、归、朮、芎、芷、苓、草、乳香、没药、陈皮、皂剌、银花

阴阳散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菖蒲、为末,葱酒调敷

胎元饮人参、焦朮、熟地、当归、白芍、杜仲、陈皮、炙草

固胎煎当归、焦朮、阿胶、白芍、黄芩、砂仁、陈皮

凉胎饮当归、白芍、石斛、枳壳、生地、黄苓、伏苓、甘草

余批景岳

景岳一书,每症引经义,有论症论治,述古辨古之详而又断以己见,从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适从。此医中之名家,犹诗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谓偏于温补,不知公殆长于温补者也,公更长于补阴以了千古未完公案。盖天地之道,一阴一阳,并行不悖者也,乃方书所载。补阳之方极多,而补阴者,自长沙地黄汤外,别无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岳制左右归饮,以补六味八味之不及;制理阴煎以配理中汤;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汤;制补阴益气煎,以配补中益气汤;又制一二阴等煎,以治阴虚有火者。于是,阴阳配合,而患阴虚一症者,始有良方调治,而无偏胜之虞。此实千古大功臣也。因书未经人批,故特表而出之。

或问余曰,景岳重阴分,丹溪亦重阴分,景岳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景岳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阳也,故用药温。温主春夏生长之气,地黄、枸杞、当归之属是也。即阴虚有火亦不过用甘凉甘平之品,如生地、麦冬、酒芍之类是也。丹溪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至阴也,故用药寒。寒主秋冬肃杀之气,黄柏、知母之属是也,此不可不辨。

古今医道至景岳始全,何也?天地间,有阳即有阴,二者原并行不悖。古人着方,多在阳分,而阴分中之称尽善者,自长沙肾气丸外,方不多见,亦千古遗憾!况今人病阴虚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补阳者,十居八九。燥润相反,阴阳误治,如此杀人,而人罔觉,良可悲也!自景岳出,诚有见于水为天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精能化气,阴阳互根之理,而治病制方,多重阴分,以补千古不及,观补阵一类,可以见矣。

入门看病

病人攒眉呻吟,头痛也;坐而纽身,腹痛也;

以手按心,中腕痛也;坐而身俯,腰痛也;

护腹如怀卵物,心痛也;摇头以手扪腮,齿痛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吁叹者,郁结也;

言迟者,风也;行迟者,痹也;喉中漉漉有声,痰也;

问之不答,聋也;问之懒答,或点头,中气虚也;

鼻塞声重,伤风也;口鼻气粗,外感也;口鼻气微,内伤也;

又手摸心,闭目不言,心虚怔忡也;

不此之察,猥云据脉定证,真欺人之语也,识者再三留意焉。

治病要诀

邪之伤人,先中于表,渐入于里,病初在表,须汗之散之,使不传经入里,则病易愈。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外邪乘虚而入,或误补之,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症极多。治病务分老、幼、强、弱、新病、久病、富贵、贫苦几等看法,药亦几等用法。

经曰: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伤寒伤风辨

伤寒无汗,伤风有汗;伤寒无涕,伤风有涕;伤寒脉紧,伤风脉缓;

伤寒怕寒,伤风怕风;伤寒郁而后热,伤风即能发热;

伤寒手足微冷,伤风手足皆温。

又曰:寒胜则痛,风胜必肿。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阴证舌黑,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以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耆、朮、砂、半、姜、附、故纸、肉桂。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症十六字诀。

阳证舌黑,为阳明火旺,烁干津液,以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方用白虎承气诸法,斟酌选用。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症十六字诀。

阴阳证外有水枯一证,不得其法,无由分认。舌胎灰黑,间生芒刺,动生津液,常喜茶水,饮之不多,此为真水枯竭,饮水自救,法宜六味地黄汤或八仙长寿丸。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伤寒受病,由皮肤而得,风寒外感,自气分传入血分。瘟疫受病,由口鼻而入,邪热内伏,自血分发出气分,一表一里,一寒一热,判若天壤。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伤寒初起,左手脉盛于右手,或浮而紧,自是风寒外感,必传入三阴,然后脉沉。

瘟疫初起,右手脉盛于左手,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重者脉多沉伏细涩,或一手先伏,或六脉俱无,此邪热内壅,闭塞脉道。若认为阴脉,误用温补,祸不旋踵。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伤寒初起,其证但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舌上未即有胎,胸腹未即胀满,口舌未即干燥,四肢未即无力,精神未即困惫,气未即臭,面未即垢,此表有病,里无病也。

瘟疫初起,其证亦头痛身痛,壮热恶寒,舌上便有白胎,胸腹便觉饱胀,口舌便觉干燥,四肢便觉无力,精神便觉困乏,出气便觉腐臭,面上便有垢容,此内热怫郁,恰似风寒,实非风寒也。病重者,往往六脉不见,四肢尽冷,此热极似寒,阳症似阴。倘认为阴症,误用温补,下咽即毙。盖外面虽属纯阴,然细察之,或舌胎黄燥,或胎黄而黑,或舌生芒刺,或胸满腹胀,或大小便不通,或气喷如火,或鼻如烟煤,或大便胶固,或挟热下痢,或热结旁流,或蓄血出斑,或唇焦口燥,或舌卷囊缩,或口鼻出血,或大便下血,或潮热作渴,或发狂谵语,或遍身起疙瘩,或四肢肿痛,或扬手掷足,或筋惕肉瞤,或头面俱肿,或咽喉肿痛,或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或大渴饮冷。以上等症,是热极危极之候,见一二端,即宜大下迭下,稍缓不救。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伤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里,若骤用芩、连、栀、柏、大黄等药,则风寒闭塞,反入里矣。入里之后,亦宜分别寒热虚实治之,不可误下。必至大便秘结,六脉沉实,舌胎黄燥,痞满燥实悉具,方可下之,所谓伤寒下不嫌迟也。

瘟疫初起,只宜清里,不可散表。若误用麻黄、桂枝、细辛、白芷、川芎、羌活、独活,及一切发散等药,则精血愈枯,邪热愈炽,往往害人。治法轻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黄之类;重则下之,用升降、凉膈、双解、六一顺气之类。下后里证犹存,以承气养荣汤再下之。里证既去,以清燥养荣汤调理之。

其有下后病愈,二三日前证复发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惧。总之,瘟病从无阴证。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结清热导滞为主,病后以生血养阴为主,始终不可用发散温补开胃健脾之药。

阴阳表里辨

阳症之表,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便清、不渴、手足温和;

阳症之里,唇焦、舌燥、烦渴、掀衣、扬手、掷足、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爪甲红活、脉浮洪数,身轻易于转侧。

阴症之表,无热恶寒、面惨、息冷、手足微厥;

阴症之里,不渴、蜷卧、引衣自盖、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脉沉细、身重难以转侧。

惟腹痛与呕吐阴阳表里皆有之。

内伤外感辨

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

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

内伤恶寒,得暖即解;外感恶寒,烈火不除。

内伤恶风,不畏大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无风先畏,见风更甚。

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

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热传里,口方作渴。

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好睡;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

内伤则呼吸气短;外感则喘促气盛。

内伤手心热;外感手背热。

内伤懒言恶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黄赤。

内伤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

若内伤误作外感,妄发其表,损伤元气,祸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如内伤外感兼症,气虚者,补中汤,加发散药;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

药;阴虚者,理阴煎,加麻黄、柴胡;阳虚者,理中汤,加麻黄、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

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

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

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

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损,白主气虚宜培元,色若黄滞脾有积。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火之深者黄多燥,胭脂舌向阴虚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如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惟有伤寒不易治,分辨阴阳要的端。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口苦胆虚并心热,肝经有热口常酸,脾热口甘胃热淡,肺热口辛肾热咸。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木气滞㾓(病也)。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看妇女歌

女子二七天癸至,调经察脉要分明。先期而行为血热,后期而至是寒经。

经来疼痛为气滞,行后而痛气虚真。其色黑者多实热,淡白为虚或痰凝。

烟尘黄水血不足,紫色原属风邪侵。行经之时宜慎重,若有忧郁血必停。

走于腰膝多疼痛,散在四肢则不仁。停于血海生寒热,逆上冲心患战兢。

两手尺脉皆沉伏,此病分明是闭经。肝大肺小应有子,两尺不断滑方真。

心肾俱旺知是孕,肺大肝小孕不成。左寸滑实为男脉,右尺沉滑女现形。

肝肺俱浮胸膈痛,两关沉紧腹中疼。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虫积唇内生白点,疳(音ā,中医指小儿的肠胃病。)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音ā,除去、驱出、去掉。)。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耆桂附妙如仙。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耆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棱苦薤蓬莪朮。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姜黄莪朮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呆仁(疑为「杏仁」)块茯苓。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朮参耆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升麻白芷霜苍朮,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耆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朮腹毛厚朴宜。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朮炒栀仁。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朮苓,猪苓泽泻缩砂仁。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朮及威灵。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朮雄黄及大黄。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朮高良姜。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灵指(指,疑为「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朮人参炙草姜。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朮西茵陈。天麻&; ="://...//_/.

五脏补泻凉散

补心:龙眼当归柏子仁

泻心:灯草车前竹叶心

凉心:黄连犀角川贝母

散心:半夏香薷菖蒲根

补肝:荔枝鸡肉酸枣皮

泻肝:连翘白蔹龙胆奇

凉肝:生地侧柏赤芍药

散肝:苍耳木贼并蒺藜

补脾:炙草西砂蔻白朮

泻脾:山查郁李及神曲

凉脾:紫贝藓皮薏苡仁

散脾:松脂排草橘红朴

补肺:官燕饴糖与参耆

泻肺:石苇苦杏生桑皮

凉肺:生地紫菀野菊花

散肺:麻黄葱白紫藓宜

补肾:鹿茸枸杞巴戟天

泻肾:枸杞秋石并食盐

凉肾:丹皮骨皮与黄柏

散肾:附子细辛极妙焉

六经引药

太阳引经麻黄羌,阳明芷葛升膏勷(古同「襄」,音á,辅助的意思。)。

少阳芎柴青皮等,太阴升麻葛芍苍。

少阴知独细辛桂,厥阴芎青柴萸良。

用药如用兵

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何以说?盖良医保命治病,无异于良相保王克贼,间当论之。国家无事,内安外宁,如人、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元气充实,外患不侵。倘元气稍亏,急宜培补,如嗣主闇(《说文》曰「闭门也」。引申为「愚昧,胡涂」之义。)弱,宜辅弼多贤。

仓廪空虚,宜储财节用,务使君明臣良,民殷国富,始无境内之忧也。设不幸而满夷窃发,扰乱边疆,如人偶为风寒外侵,一汗可愈。使纯用补药收敛,是谓关门逐贼,贼必深入。夫贼既深入,为良相者,必先荐贤保主,然后兴兵讨贼。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更不幸而兵围城下,粮绝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图恢复。如人元气将脱,且缓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图也。盖行军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军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

庸医不先固本,一意攻邪,何异姜伯约九伐中原,粮食不继,出师未捷,而昏主馋臣反纳降,于邓艾可借鉴焉。大将讨贼,内顾虽已无忧,而用兵尤贵知法,如人气血未亏,却病不难,不善医者,杂乱用药,自相矛盾,反坏胃,而引贼何异?赵括将兵,漫无纪律,反折兵而丧国乎。良医用药必如诸葛将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纪律而不乱,阵有变化而不拘,相天时,察地理,乘机势,大军对垒,奇兵埋伏,进可讨贼,退可自守。虽三军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驾驭有法,同心克敌则一也。虽然敌难克矣,国家元气必因此而耗伤,城池关隘或因此而崩圯。为良相者,安我人民,实我仓库,固我封疆,所必然也。如人病后不服补药营卫,其何以固元气,其何以复乎?至于内伤诸症,不过三阴亏损,本无外邪入寇,善医者,如伊尹相太甲,但使之,处仁迁义救弊,扶偏调变阴阳而已矣。何用霸功征伐,以扰我境内耶。若食积痰火,虫瘀痈疽,诸实症,又如国有大奸,急宜剪除,不可纯用王道之剂,姑息以养奸也。试观元首股肱,君臣同歌一体,忠言良药,救正信有同途。良相之以道事君,何异良医之以药疗病,良医之以切脉审症,何异良相之区画筹谋。

良相之陈善辟邪,何异良医之延年却病。故岐伯黄帝,即推此意以作《灵枢》,观仲景《伤寒》,用药如讲兵法。他如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皆与医道无二理也。吁上医医国,良相知医,用药如用兵。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医不能识也。诚能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则于医道岂复有余蕴哉。

医学集成卷一跋

双流清臣刘仕廉纂辑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万里刘仕鹏校阅 门人望之张文俨校录 门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刘永钟校字

发端统论

上古之世,人心醇厚,世俗敦庞,人俱寿享百余。由无靡丽纷华摇夺三宝,所以元气流行而无夭札之患。迨至末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善气闭塞,恶气充盈,聚为刀兵,散为疫疠。刀兵也,而加以凶荒;疫疠也,而继以水火,人竟漠然不知也。上天本好生之德,神圣开方便之门,而忍群生受此灾厄耶,抑生民自造之孽,有令造物无权者也。当今之世,孝弟忠信,不讲礼仪廉耻,全无读书者不端品行,力田者不顾子孙,以机巧为聪明,以刻薄为才智,恃势胡为,妄自尊大,安能挽颓风而延寿考。倘若存心改过,善无不为,而更能寡嗜欲以保精,灭言语以保气,少思虑以保神。自见精神强健。何患不寿享期颐。

至若风雨不时,偶染疾病,选择诸方胪(胪,音ú,本意为皮、肚腹的意思。此处为陈述的意思。)列于后,果能按经施治,对证立方,其活人济世无涯矣。谨此再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