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泻剂上

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李杲曰。葶苈苦寒。气味俱浓。不减大黄。

能一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

皆下法也。

卷六 泻剂上

葶苈

味辛苦。性大寒。无毒。禀阴金之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榆皮为使。得酒良。宜大枣。恶僵蚕。

【主治】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下膀胱水。伏留热气。

咳嗽。

【归经】入肺大肠膀胱三经。为下气行水之品。(兼通剂 肺家正药 善逐水病)

【前论】东垣曰。大降气。只可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宗 曰。有甜苦二种。其形则一。

皆以【禁忌】经疏曰。肿满由脾虚不能制水。小便不通。由膀胱虚无气以化者。均忌。盖不利于【炮制】雷公曰。凡使。同糯米微焙。待米熟。去米。捣用。

卷六 泻剂上

大黄

味大苦。性大寒。无毒。禀地之阴气独浓。得天之寒气独深而生。降也。阴也。黄芩为使。无所畏。恶冷水。忌干漆。

【主治】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调小腹权)利痢赤白。

【归经】入肝脾胃三经。兼入心包大肠二经。为大泻血分实热。尽下有形积滞之品。(五经【前论】东垣曰。大黄下走。用之于下必用生。若邪在上。必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也。

【禁忌】经疏曰。凡气分病。及胃寒血虚。妊娠。产后。均忌。

【炮制】藏器曰。凡使。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洁古曰。酒浸入脾经。酒洗入

卷六 泻剂上

知母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至阴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得黄柏及酒良。伏盐、硼砂。忌铁器。

【主治】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本经)疗伤寒久疟烦热。

蓐劳。

凉心清肺金。

【归经】入肺肾二经。为泻火滋水之品。(兼补剂滑剂 肺肾气分药 专泻肾家有余之火)

【前论】东垣曰。凡热在上焦气分。便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

宜用淡渗之品。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涸。无阴则阳无以化知母入肺肾气分。

【禁忌】经疏曰。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

均【炮制】时珍曰。凡使。欲引经上行。酒浸焙。欲下行。盐水润焙。

卷六 泻剂上

元参

味苦咸。性微寒。无毒。正禀北方水气。兼得春阳之和以生。可升可降。阴也。恶黄、干姜、茴香、山萸。反藜芦。勿犯铜铁。

【主治】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本经)暴中风伤寒。

身热支痈心【归经】入肾经。为壮水制火之品。(兼补剂 肾家君药散无根浮游之火)

【前论】河间曰。此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论之阳无结核【禁忌】经疏曰。凡血少目昏。停饮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均忌。

【炮制】备要曰。凡使。蒸过晒干焙用。

卷六 泻剂上

白头翁

味辛苦。性温。无毒。禀地中微阳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得酒良。

【主治】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恶血。止腹痛。疗金疮。(本经)止毒痢。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泄热凉血之品。(二经血分药 苦能坚肾寒能凉骨)

【前论】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寇氏曰。此药有风则静。无风反摇。与赤箭独【禁忌】经疏曰。滞下胃虚不思食。及完谷不化。泄泻由虚寒。寒热而不由湿毒者。均忌。

卷六 泻剂上

三七

味甘微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痈肿。金疮杖疮。跌扑伤。俱嚼涂。或末掺。

其血【归经】入肝胃二经。为散瘀定痛之品。(金疮杖疮圣药二经血分药)

【前论】时珍曰。受杖前服一二钱。血不冲心。杖后服。并末敷之。去瘀消肿易愈。跌打损西山

卷六 泻剂上

黄连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主热目痛。 伤泪出。肠 腹痛下痢。女人阴中肿痛。(本经)五脏冷热。久下脓血猪肚素)

毒。

【归经】入心经。兼入肝胆脾胃大肠五经。为清火除湿之品。

【前论】海藏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丹溪曰。

炒。

呷下平而宗初病以官【炮制】时珍曰。黄连入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火则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浸炒炒。

独为【禁忌】经疏曰。血少气虚。致惊悸烦躁。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

卷六 泻剂上

胡黄连

味苦。性寒。无毒。得天地清肃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恶菊花、元参、白藓皮。忌猪血。解巴豆毒。

【主治】主久痢成 。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利。伤寒咳嗽。湿疟。理腰肾。去阴汗五痔。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清湿除热之品。

【前论】钱仲阳曰。凡小儿疳热肚胀潮热发焦者。此热势已极。但不可用大黄、黄芩伤胃之丸。

【禁忌】经疏曰。凡阴血太虚。真精耗竭。胃气脾阴俱弱者。虽见如上症。亦忌。即用。

卷六 泻剂上

黄芩

味苦。性平。无毒。得天地清寒之气。而兼金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

【主治】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经)疗痰热。

胃中热录)主目赤积血【归经】入心肺大小肠四经。兼入胆经。为除湿清火之品。(中焦实火脾家湿热)

【前论】东垣曰。中枯而飘者名片芩。泻肺火。细实而坚者名条芩。泻大肠火。丹溪曰。

黄多用则伤肺。须先以天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故身体麻木。

黄芩去肺热。故补气。柴胡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退热。乃寒以胜之。折火之本也。时珍曰。黄芩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

得白术安胎。得陈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

【禁忌】经疏曰。过服损胃。血虚寒中者。忌用。

卷六 泻剂上

苦参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阴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反藜芦。

【主治】主心腹结气。积聚症瘕。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明目止泪。(本经)

养肝(中【归经】入肾经。为燥湿胜热之品。(兼燥剂 肾经君药故又能补阴 泄血中热)

【前论】丹溪曰。苦参能峻补阴气。久服每致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也。

其治久【禁忌】经疏曰。久服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糯米泔浸一夜。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半日。

卷六 泻剂上

龙胆草

味苦涩。性大寒。无毒。禀天地纯阴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贯众、赤小豆为使。

恶地黄。

【主治】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本经)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

去目中膀胱火。

【归经】入肝胆胃三经。为涤火邪除湿热之品。(肝胆气分药 泻肝胆火下焦湿热)

【前论】洁古曰。下行之功。与防己同。酒浸则能上行外行。柴胡为主。龙胆为使。治目疾邪也腹服【禁忌】经疏曰。胃虚血少。脾胃两虚作泻。病虚有热。均忌。

卷六 泻剂上

白薇

味苦咸。性平。无毒。禀天地之阴气以生。降也。阴也。恶黄 、大黄、大戟、干姜、大枣、干漆、山萸。

【主治】主暴中风身热支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洒洒。发作有时。

(灼热【归经】入胃经。为清虚火除血热之品。(阳明冲任要药)

【前论】海藏曰。古方多用白薇治妇人病。仲淳曰。别录治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火旺鳌按、白薇并能除血癖。曾治一妇人。本系产后身热烦呕之症。余用白薇为君。加芎、归、微觉点。

【禁忌】经疏曰。凡汗多亡阳。或内虚不思食。食不消。及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太【炮制】雷公曰。去须。糯米泔浸一宿。细锉。蒸拌。日晒干用。(酒洗亦可)

卷六 泻剂上

白前

味甘。性微温。无毒。感秋之气而得土之冲味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别录)主一切气。肺气烦闷。奔豚肾气。

(大【归经】入肺经。为泻肺下气降痰之品。(肺家要药)

【前论】寇氏曰。此能保定肺气。治嗽多用。以温药相佐。尤佳。

鳌按、白前性无补益。虽寇氏称其能保肺气。但其功能专于降气。气降故痰亦下。故惟肺气【炮制】雷公曰。生甘草水浸一伏时。去头须。焙干用。

卷六 泻剂上

丹皮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禀季春之气。兼得木之性以生。可升可降。阴中微阳也。畏贝母、大黄、菟丝子。忌蒜、胡荽。

【主治】主寒热。中风螈 。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本经)

除续筋(纲【归经】入心肝肾心包四经。为清伏火凉血热之品。(兼补剂 清血分又补血)

【前论】洁古曰。牡丹皮入肾心包。故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肾三焦。故治有汗之骨蒸。

究互精【禁忌】经疏曰。牡丹皮本入血凉血之药。然能行血。凡女子血崩。及经行过期不尽。

均忌

卷六 泻剂上

姜黄

味辛苦。性热。得火气多金气少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开宝)

治症瘕后败血【归经】入脾经。兼入肝经。为破血行气之品。(血中气药)

【前论】藏器曰。姜黄辛温色黄。郁金苦寒色赤。姜黄入脾。兼治血中之气。郁金入心。

单非【禁忌】经疏曰。凡血虚臂痛。血虚腹痛。而非瘀血凝滞。气逆上壅作胀者。均忌。若误用

卷六 泻剂上

蓬莪术

味苦辛。性温。无毒。感夏末秋初之气。而得土金之味以生。降也。阳中阴也。得良。

【主治】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霍乱。冷气。吐酸水。解毒。食饮不消。酒磨服之。

又通【归经】入肝经。为行气破血消积之品。(肝经血分药 通肝经聚血 破气中血)

【前论】苏颂曰。此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与三棱同用良。妇人方中亦多使。 庵曰。

治旺【禁忌】经疏曰。凡气血两虚。脾胃素弱而无积滞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于砂盆中醋磨令尽。火畔 干。筛用。苏颂曰。此物极坚。必于火灰中煨

卷六 泻剂上

荆三棱

味苦。性平。无毒。得火土之气以生。降多于升。阴中阳也。

【主治】主老癖症瘕。积聚结块。产后恶血血结。通月水。堕胎。利气。止痛。(开宝)

治气饮食不【归经】入肝经兼入脾经。为散血行气消积之品。(肝经血分药破血中之气)

【前论】好古曰。三棱、蓬莪术治积块疮硬者。坚者削之也。时珍曰。能破气散结。其功近于【禁忌】洁古曰。三棱能泻真气。真气虚者忌。

卷六 泻剂上

海藻

味咸。性寒。无毒。禀海中阴气以生。降也。阴也。反甘草。

【主治】主瘿瘤结气。散颈下硬核痛。痈肿。症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下十二水肿。

(本经)疗皮间积聚暴 。瘤气结热。利小便。(别录)治气结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

去主【归经】入胃经。通入十二经。为除热软坚润下之品。(能软老痰兼消宿饮)

【前论】洁古曰。凡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用之。经曰。咸能软坚。营卫不调。外为浮【禁忌】经疏曰。脾家有湿者忌。以白酒洗去咸味。焙干用。

卷六 泻剂上

昆布

味咸。性寒。无毒。得水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 疮。(别录)破积聚。(思邈)

【归经】入胃经。为软坚润下。除热散结之品。

【前论】东垣曰。咸能软坚。故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与海藻同功。

鳌按、昆布消坚。诚为要品。余曾用此同茯苓、归身、白术、半夏、陈皮。治梅核膈。

二帖一物山

卷六 泻剂上

蒲公英

味甘。性平。无毒。得水之冲气以生。降多于升。阳中阴也。

【主治】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服之。又封之。立消。(本经)

【归经】入肾经。兼入脾胃二经。为解毒散结之品。(足少阴君药)

【前论】时珍曰。古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以为

卷六 泻剂上

青蒿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伏硫黄。

【主治】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经)风毒心痛。妇人血气。

腹内〔青蒿【归经】入肝胆二经。为除热补劳之品。(二经血分药 专治骨蒸劳热蓐劳虚热)

【前论】时珍曰。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

【禁忌】经疏曰。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均忌。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归

卷六 泻剂上

夏枯草

味苦辛。性寒。无毒。得土金之气而生。降也。阳中阴也。土瓜为使。伏汞砂。

【主治】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经)

【归经】入肝胆二经。为散结解热之品。(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

【前论】丹溪曰。此草大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楼全善曰。此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

神效者。

草四故昼

卷六 泻剂上

刘寄奴

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痢。(本经)主通经。除症。止金疮血。(大明)

【归经】入肝经。为破血止血之品。(通行走散专入血分)

【前论】仲淳曰。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下血迅速故也。

【禁忌】经疏曰。病患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炮制】雷公曰。凡使。去叶用子良。以布拭去薄壳。酒蒸晒干用。

卷六 泻剂上

旋复花

一名金沸草。味咸。性温。无毒。禀冬令之气而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下气。(本经)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主水肿筋断。汁【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下气消痰之品。(定喘止嗽肺家要药)

【前论】丹溪曰。宗 言其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时珍曰。如上所治诸病。

其功【禁忌】经疏曰。病患涉虚者。忌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用。

卷六 泻剂上

青葙子

一名草决明。味苦。性微寒。无毒。

【主治】主唇口青。(本经)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归经】入肝经。为泻肝明目之品。(善祛风热)

【前论】时珍曰。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主唇口青。又云。

一阴

卷六 泻剂上

漏芦

味苦咸。性寒。无毒。得地苦咸之味。禀天大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连翘为使。

【主治】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通经脉。

(别血生【归经】入脾胃胆大肠膀胱五经。为泄热解毒之品。(胃本经药寒而通利)

【前论】庞安常曰。预解时行痘疹毒。取其寒胜热。又入阳明故也。无则以山栀代之。

时珍【禁忌】经疏曰。妊娠禁用。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真气虚也。法当内塞。漏芦苦寒。

卷六 泻剂上

苎根

味甘。性寒。无毒。得土之冲气兼阴寒之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小儿赤丹。其浸苎汁疗渴。(本经)治心膈热。漏胎下血。胎前产后心烦。

及服金毒。

【归经】入肝经。为解热散瘀之品。(捣汁能化血为水补阴润燥凉血)

【前论】丹溪曰。苎根大能补阴而行滞血。方家恶其贱勿用。惜哉。李仲南曰。诸伤瘀血不【禁忌】经疏曰。病患胃弱泄泻。及诸病不由血热者。均忌。

卷六 泻剂上

牛蒡子

味苦。性平。无毒。得天地清凉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也。

【主治】主明目。除风伤。(别录)润肺散气。利咽喉。去皮肤风。(元素)研末浸酒。

每日服三盏。除诸风。去丹石毒。利腰脚。又食前熟 三枚吞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甄权)

【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散风除热解毒之品。(通行十二经)

【前论】东垣曰。能治风湿瘾疹。一也。疗咽喉风热。二也。散诸肿疮疡之毒。三也。

利凝鳌按、牛蒡子功专发散。故为斑疹必用之剂。

【禁忌】经疏曰。疮家气虚色白。大便泄泻者忌。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

卷六 泻剂上

大青

味苦。微咸。性大寒。无毒。禀至阴之气而生。降也。阴也。茎叶同用。

【主治】主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别录)治温疫寒热。(甄权)治热毒风。心烦闷。

渴疾口目)伤寒【归经】入心胃二经。为解散热毒之品。(二经泻热主药)

【前论】李象先曰。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楼全善曰。大青能通解心【禁忌】经疏曰。此乃阴寒之物。止用以除天行热病。不可施之虚寒脾弱之人。

卷六 泻剂上

青黛

味咸。性寒。无毒。此即染淀瓮上沫紫碧色者。市肆以干淀充之。便有锻石。宜水飞淘净锻石。其淀。乃蓝与锻石作成者。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止血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

蓝叶汁。即生蓝叶可以染青者。如一时不得。以青布浸汁亦善。

【主治】主消食积。(丹溪)主泻肝。散五脏郁火。解中下焦蕴蓄风热。吐咯痢血。小儿惊止吐衄血。金疮血闷。除烦止渴。女人产后血晕。小儿壮热热疳。(大明)〔青布〕解诸物毒。

天行热毒。小儿丹毒。并渍汁饮。烧灰敷恶疮。(医鉴)

【归经】入肝经。为除热解毒之品。(兼能凉血)

【前论】丹溪曰。蓝属水。能使败血分归经络。安常曰。诸蓝性味皆不甚远。故皆能杀虫除【禁忌】经疏曰。凡血症。非血分实热而由阴虚内热。阳无所附。火气因空上炎。发为唾咯

卷六 泻剂上

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本经)疗女子阴蚀。(别录)煮汁饮小儿。治蛔虫有验。

【归经】入胃膀胱二经。为泄热下行之品。

【前论】云岐曰。热淋涩痛不得通利者。湿热郁于下焦也。 蓄煎汤频饮效。

卷六 泻剂上

芦根

味甘。性寒。无毒。禀土之冲气兼感水之阴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消渴。客热。止小便数。(别录)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苏恭)解大热。

开胃。

尖。主膈验。(苏【归经】入肺脾肾三经。为清热止呕之品。

【前论】丹溪曰。甘益胃。寒降火。故能治疗以上诸症。

【禁忌】经疏曰。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呕吐。均忌。

卷六 泻剂上

紫菀

味苦辛。性平。无毒。感春夏气化。兼得地中金性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雷丸、远志。畏茵陈。

【主治】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本经)疗咳吐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小儿惊痫。

(好【归经】入肺经。兼入胃经。为清金泄火之品。(紫入血分 辛不燥润不寒补不滞)

【前论】思邈曰。此能治妇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研末。井水服三撮。即通。小便血者。

服五【禁忌】经疏曰。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也。忌独用多用。即用亦须与二冬、百部、桑

卷六 泻剂上

决明子

此马蹄决明也。味甘苦咸。性微寒。无毒。得水土阴精之气。兼禀乎清阳以生。恶仁。捣碎煎。

【主治】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疗唇口青。久服益精光。(本经)助肝气。

除【归经】入肝胆二经。为泻肝明目之品。(肝家正药)

【前论】仲淳曰。补肝明目益精。除肝脏热之要药也。此疗目疾外。无他用。故无禁忌。

卷六 泻剂上

紫花地丁

味辛苦。性寒。无毒。

【主治】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 。无名肿毒。恶疮。(纲目)

【归经】入肝脾二经。为除热解毒之品。(外科要药)

【前论】宁原曰。研末酒服三钱。能治黄胆内热。

鳌按、紫花地丁纲目止疗外科症。但考古人每用治黄胆喉痹。取其泻湿除热之功也。大方家

卷六 泻剂上

射干

即紫蝴蝶根。味苦。性平。有毒。禀金气而兼火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本经)

疗老血破症痰。治【归经】入心心包三焦三经。兼入肺肝脾三经。为清火解毒。散血消痰之品。

【前论】丹溪曰。射干属金有木与火。行足厥阴手足太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便宁【禁忌】经疏曰。性不益阴。凡脾胃弱。脏寒。气血虚。病无实热。均忌。

卷六 泻剂上

马兜铃

味苦。性寒。无毒。感冬气兼金气而生。降也。阴中微阳也。

【主治】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 疮。(开宝)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

【归经】入肺经。为清热下气之品。(辛苦降肺气性寒清肺热)

【前论】时珍曰。体轻而虚。熟则四开。为肺之象。故能入肺。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

非取吐虫【禁忌】经疏曰。肺虚寒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净子焙用。

卷六 泻剂上

栝蒌实

全用为实。味苦甘。性寒。无毒。禀天地清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恶干姜。畏反乌头。

【主治】主胸痹。(本经)洗涤胸中垢腻。此即连汁并子而言也。(丹溪)治气喘。结胸。

痰嗽润降用。又经)除消肿毒。

【归经】入肺经。为润肺降气之品。

【前论】吴机曰。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伤寒结胸满痛。皆用栝蒌实。乃取其止渴东垣曰。

又栝【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作泄者。忌。

卷六 泻剂上

山豆根

味苦。性寒。无毒。得土之冲气兼感冬寒之气以生。

【主治】主解诸药毒。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本经)治喉痈喉风。

龈肿齿痛【归经】入心肺大肠三经。为清热解毒之品。(泻心火以保金气降大肠风热)

【前论】 庵曰。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矣。

【禁忌】经疏曰。病患虚寒者勿服。

卷六 泻剂上

忍冬藤

味甘。性寒。无毒。感土之中气禀天之春气以生。 花名〔金银花〕。

【主治】主寒热身肿。(别录) 治腹胀满。止气下 。(甄权) 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治飞尸伏【归经】入肺经。为散热解毒之品。(外科要药)

【前论】时珍曰。忍冬藤叶与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论也【禁忌】吴普曰。虚寒作泄者忌用。

以上泻剂草部

卷六 泻剂上

降真香

味苦。性温。无毒。

【主治】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李 ) 疗折伤金疮。

止血【归经】入肝经。通入十二经。为散邪之品。

【前论】仲淳曰。入药以色红香气甜而不辣者佳。深紫者不良。上部伤瘀血停积。胸膈骨按血。

卷六 泻剂上

阿魏

味辛。性平。无毒。

【主治】主杀诸小虫。去臭气。破症积。下恶气。除邪鬼蛊毒。(开宝) 治风邪鬼疰。

心腹中【归经】入脾胃二经。为消结杀虫之品。(能消肉积)

【前论】萧炳曰。世人治疟。多用常山、砒霜毒物。不知阿魏平易无害。且有效。方用阿魏痢。

【炮制】雷公曰。凡使。用钵研细。热酒器上 过入药。

卷六 泻剂上

芦荟

味苦。性大寒。无毒。

【主治】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甄权) 主清热杀虫。凉肝明目。治小儿惊痫。五疳三虫【归经】入肝心包二经。为涤热杀虫之品。(手足厥阴主药)

【前论】苏颂曰。功专杀虫清热。所治诸病。皆热与虫所主也。

鳌按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卷六 泻剂上

黄柏

味苦。性寒。无毒。禀至阴之气。而得清寒之性以生。降也。阴也。恶干漆。

【主治】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胆。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本经)

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权) 治骨蒸。洗肝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痛。诸疮【归经】入肾膀胱二经。为除热益阴之品。(肾家要药 膀胱引经药专治阴虚生内热诸症)

【前论】元素曰。瘫痪必用之药。 东垣曰。黄柏、苍术乃治痿要药。 时珍曰。黄柏能制上虚气不心久合【禁忌】经疏曰。阴阳两虚。脾胃薄弱者。均忌。

【炮制】纲目曰。黄柏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蜜制则治中

卷六 泻剂上

浓朴

味苦辛。性温。无毒。禀地二之气以生。兼得春阳而成。降也。阴中阳也。干姜为使。

恶泽泻、磁石、寒水石。忌豆。

【主治】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本经) 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逆冷。呕不止。泄痢。淋露。去留热。除惊。心烦满。浓肠胃。(杀肠中虫水壳。止吐古)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下实散满之品。(苦降泻实满辛温散湿满)

【前论】丹溪曰。此能泻胃中之实。然滞行则宜去之。若气实人误服参、 药。多补气胀闷枳实、益气是苦则泻【炮制】大明曰。凡使。去粗皮。姜汁炙。或浸炒用。

卷六 泻剂上

苦楝子

一名金铃子。出川蜀者佳。又名川楝子。味苦。性寒。有小毒。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以生。降也。阴也。茴香为使。

【主治】主温疟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本经) 主胸中大热狂。

失心躁虫痔。(【归经】入肝心包小肠膀胱四经。兼入肺脾胃三经。为泄热之品。

【前论】元素曰。热厥暴痛。非此不能除。 安常曰。能入肝舒筋。导小肠膀胱之热。

因引【禁忌】经疏曰。脾胃虚寒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酒拌。令透蒸。待皮软。去皮去核。取肉用。凡用肉不用核。

用核

卷六 泻剂上

槐花

味苦。性平。无毒。感天地阴寒之气。而兼水木之化以生。降也。阴也。陈者良。

【主治】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皮肤风热。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研服。

(角子〕即槐实。主五内邪热气。止涎唾。补绝伤。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本经) 治五痔目除热女阴疮湿【归经】入肝大肠二经。为凉血清热之品。(二经血分药凉血要药)

【前论】丹溪曰。槐花凉血。盖血凉则阴自足。 苏颂曰。嫩房角作汤代茗。主头风。

明目如【禁忌】经疏曰。病患虚寒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使。槐花须未开时采取。亦名槐米。陈久。炒用。凡使槐实。去单子及五

卷六 泻剂上

苏木

味甘咸。性平。无毒。禀水土之气而生。降多于升。阳中阴也。

【主治】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水煮五两。取浓汁服。(开宝) 妇人血气心腹痛。

月候(大方寸匕。

产后败血【归经】入肝脾肾三经。兼入心胃二经。为散表行血之品。(三阴经血分药)

【前论】洁古曰。味辛性凉。发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又能破死血。 时珍曰。

少用【禁忌】经疏曰。产后恶露已尽。由血虚腹痛者。不宜用。

卷六 泻剂上

巴豆

味辛。性温。有毒。生于盛夏六阳之令。而成于秋金之月。降也。阴也。芫花为使。

畏大黄、黄连、藜芦、冷水。

【主治】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能荡涤五脏六腑。

开通金疮脓血【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斩关夺门之品。(兼燥剂 能开窍宣滞)

【前论】丹溪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 海藏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

泻。

与大黄同用。泻火反缓。为其性相畏也。

【禁忌】经疏曰。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症。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

卷六 泻剂上

桑根白皮

味甘辛。性寒。无毒。得土金之气而生。降多于升。阳中阴也。续断、桂心、麻忌铁。

【主治】主肺气喘满。伤中。五劳六极。(本经) 去肺中水气。唾血热咳。水肿腹满胪胀。

客忤。

出汗水气颂)

【归经】入肺经。为清金之品。(兼燥剂 辛泻肺邪有余而止嗽 甘固元气不足而补虚)

【前论】罗谦甫曰。桑皮泻肺。是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去则气得火入【禁忌】经疏曰。凡肺虚无火。因寒袭之而咳嗽者。勿用桑皮。

卷六 泻剂上

枳实

味苦。性寒。无毒。感天地苦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利五脏。(本经) 除胸胁痰癖。

伤寒结积。去胃【归经】入脾胃二经。为破气行痰之品。(滑窍降实)

【前论】凡溪曰。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 元素曰。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宜枳实黄连也。

卷六 泻剂上

枳壳

味苦咸。性微寒。无毒。降也。阴也。

【主治】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

大两胁胀痛五膈。及【归经】入肺胃二经。为散结逐滞之品。(泄肺气除胸痞息痛利)

【前论】陈承曰。脾无积血。心下不痞。浊气在上。则生 胀。 时珍曰。枳实、枳壳。

其胸膈。枳壳利肠胃。然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剂。则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

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亦可。不分亦可也。

鳌按、胸痹痞满。病之在高者。仲景以枳实治之。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病之在时调用当。其多生议说也【禁忌】经疏曰。肺气虚弱。脾胃虚。中气不运。而痰壅喘急。咳嗽不因风寒入肺。气壅。

卷六 泻剂上

山栀子

味苦。性寒。无毒。禀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 。疮疡。(本经) 疗目赤热痛。胸心大小肠大渴。(热厥心疝气。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为泄火之品。(能使心肺热邪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郁火以解)

【前论】河间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

气壮火。及痞块中火【禁忌】经疏曰。凡脾胃虚弱。血虚发热。心肺无邪热。小便闭由膀胱气虚。均忌。

【炮制】丹溪曰。治上中二焦。连壳用。治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卷六 泻剂上

郁李仁

味苦辛酸。性平。无毒。得金气而兼木气以生。降也。阴也。

【主治】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本经) 肠中结气。关格不通。(甄权)

十九粒因悸。目【归经】入脾大小肠三经。为润燥泄气破血之品。(脾经气分药)

【前论】陈承曰。郁李仁性专下降。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然下后多令人津液亏损。

【禁忌】经疏曰。津液不足者。忌。

卷六 泻剂上

大腹皮

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蛊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开宝)

下一瘴疟【归经】入脾胃二经。为下气行水之品。(兼通剂 辛泻肺温和脾)

【前论】仲淳曰。凡人脾胃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则痰滞中焦。结成膈症。或湿热郁阳明鳌按、腹皮下气。亦与槟榔同。不独子也。但槟榔破气最捷。其性为烈。腹皮下气稍迟。

其【禁忌】经疏曰。病涉虚弱者。忌。

【炮制】思邈曰。鸩鸟多集此树。宜以酒洗清。再大豆汁洗。晒干用。

卷六 泻剂上

竹叶

味辛甘。性寒。无毒。禀阴气以生。降也。阴中微阳也。

【主治】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本经) 〔竹茹〕主呕 。温气寒热。吐血。崩中。(别录)

(大明)

养血清主风【归经】入心胃二经。为涤热之品。(竹叶竹茹专治上焦烦热 竹沥中风主药)

【前论】汪机曰。竹茹入肺胃经。能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竹沥入肝经。滑利走窍。

能消热。

沥味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而致者。如阴既虚。火必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偏痹不仁。竹沥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

经脉流转。中风之症自除矣。 时珍曰。竹沥【禁忌】经疏曰。竹茹。凡胃寒呕吐。感寒挟食作吐。忌用。竹沥。凡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

卷六 泻剂上

天竺黄

味甘。性寒。无毒。竹之津液结成。

【主治】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 治中风【归经】入心经。为除热豁痰定惊之品。(幼科要药 凉心经 利心窍)

【前论】仲淳曰。此即大竹内所结之黄粉。气味功用与竹沥相同。但竹黄气稍缓而无寒滑之豁

卷六 泻剂上

雷丸

味苦咸。性微寒。无毒。禀竹之余气。兼得地中阴水之气以生。降也。阴也。荔实、浓朴、芫花为使。恶葛根。

【主治】主杀三虫。逐毒瓦斯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本经) 作摩膏。治小儿百病。

逐风。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消积杀虫之品。

【前论】陈承曰。经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故曰久服令人【炮制】大明曰。入药炮用。 苏恭曰。此竹之苓也。乃竹之余气所结。大小入栗。生土中以上泻剂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