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门(附虫积)

孙 厥阴寒气乘胃,直犯中州,虫动不安,腹痛如刀之刺,口吐酸水清涎。法宜辛温,佐以酸苦,泄之通之。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吴茱萸 川椒 焦楂炭 乌药 使君子 竹二青金 少腹两旁结块,渐大渐长,静则挟脐而居,动则上攻至脘,旁及两胁,已八九年矣。据云始因积经半载,疑其有孕,及产多是污水,后遂结块。想是水寒血气凝聚而成。

甘遂(面包煨,三钱) 香附(盐水炒,一两) 三棱(醋炒,一两) 蓬术(醋炒,一两) 桃仁(炒,五钱) 肉桂(另研,一钱) 川楝子(五钱,巴豆七粒合炒黄,去巴豆) 五灵脂(醋炒,五钱) 地鳖虫(酒浸,炙,二十一个)

共研为末,炼白蜜捣和为丸。每服十丸,日三服。

渊按:水寒血气凝聚冲脉之分,果是实证,此方必效。

金 脐以上有块一条,直攻心下作痛,痛连两胁,此属伏梁,为心之积,乃气血寒痰凝聚而成。背脊热而眩悸,营气内亏也。法当和营化积。

当归 半夏 瓦楞子 香附 丹参 茯苓 陈皮 木香 延胡索 川楝子 砂仁渊按:眩悸亦寒痰为患,未必即是营虚,否则背脊之热何来。

又 投化积和营,伏梁之攻痛稍缓,背脊之热亦减,仍从前制。

前方去茯苓、瓦楞子、木香,加茯神、玫瑰花。

王 腹中癖块,渐大如盘,经事不来,腰酸带下。此属营虚气滞,瘀积内停。近日水泻,伤于暑湿。当先治其新病。

平胃散去甘草,加芍药、香附、吴茱萸、焦六曲。

又 腹块如复盘,上攻则痛,下伏则安。足跗浮肿,时时沃酸。从肝脾胃三经主治。

川楝子 延胡索 吴茱萸 川椒 木香 蓬莪术 制香附 陈皮 茯苓 川连(姜汁炒)

又 腹中结块,内热微寒,四肢无力,口沃酸水。肝脾气郁,营卫两亏,劳损之象。

党参 香附 当归 丹参 川楝子 川椒 延胡索 冬术 干姜 青蒿梗 神曲 大枣渊按:内热微寒,乃肝脾郁结,肺金治节不行,营卫不调也。宜参逍遥、左金法。

丁 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日久撑痛。

川楝子 延胡索 川连 青皮 五灵脂 山楂炭 当归须 蓬莪术 荆三棱 茯苓 木香 砂仁又 左胁之痛已缓。夜增咳嗽,寒痰走于肺络。宜肺肝同治。

旋复花 杏仁 川楝子 荆三棱 茯苓 款冬花 半夏 新会皮 蓬莪术 新绛 青葱管蒋 少腹结块,渐大如盘。此属肠覃,气血凝滞而成。拟两疏气血。

香附 五灵脂 红花 当归 泽兰 桃仁 延胡索 丹参 陈皮 砂仁大黄 虫丸,每服二十粒,开水送。

金 气从少腹上冲咽嗌,则心中跳,胁中痛,初起寒热而呕,此奔豚气之挟肝邪者也。半月以来,寒热虽止,气仍上逆。脉沉弦小。宜宗《金匮》法。

二陈汤去甘草,加当归、白芍、吴茱萸、香附、川朴、槟榔、苏梗、沉香、姜汁、东行李根。

又 奔豚之气渐平,脘中之气未静。当从肝胃求治。

淡吴萸 半夏 香附 川楝子 延胡索 茯苓 焦六曲 陈皮 白芍 蔻仁丁 久患休息痢,止数日后气攻胸脘板痛,上下不通,几至发厥,须大便通始减其痛。匝月大便仅通三次。板痛者聚而成块,偏于右部,是脾之积也。脉沉紧而细,当与温通。

熟附子 淡干姜 川朴 陈皮 茯苓 香附 大腹皮 延胡索 沉香化气丸 东垣五积丸米 右关尺牢弦,腰腹有块攻痛,是肝肾之积在下焦也。用缓消止痛法。

肉桂 雄黄 尖槟榔共研细末,用独头蒜捣丸。早晚服各五丸,开水送。

渊按:雄黄散结,槟榔破滞,肉桂温散下焦沉寒痼冷,又能温脾疏肝。丸以独蒜,以浊攻浊,深得制方之妙。

唐 经停十月,腹微满,脉沉细涩,脐上心下块长数寸,是属伏梁,因七情恚怒气郁痰凝所致。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洁古谓:养正积自除,不得过用克伐。今拟开郁正元散法,理气行血,和脾化痰,寓消于补之中。

二陈汤加归身、川芎、冬术、山楂炭、延胡索、香附、麦芽、苏梗、砂仁、茺蔚子。

钱 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冲脉久伤,肝木肆横。

香附(醋炒) 紫石英 当归 白芍(酒炒) 木香 三棱(醋炒) 大熟地 牛膝 小茴香(盐水炒) 青皮(醋炒)

某 前年秋季伏暑症中,即结 瘕,居左胁下。春来下午必发微热,晨必吐痰,食面必溏泄。此当时热邪未清,早进油腻面食,与痰热互相结聚于肺胃之络,当以攻消为主。

柴胡(三钱,酒炒) 青皮(一两,巴豆五钱同炒;去豆) 三棱(五钱,醋炒)

蓬术(五钱,醋炒) 雄精(一两) 大黄(一两,皂荚子三粒,合炒去皂荚子)

上药为丸,每服一钱。下午服六君子丸三钱。

渊按:柴胡、青皮疏肝胆而升清,莪、棱破滞气而消块,大黄攻热积,巴豆逐寒积,皂子去油腻之积,雄精开结化痰也。无坚不破,无攻不利,正气不虚者可用。

陈 病起逢食则呃,食入则胀。今脐上至心下一条胀痛,坐久则知饥,行动则饱胀,此属伏梁。

胃为心之子,故胃亦病也。仿东垣五积治例。

川连 吴茱萸 干姜 陈皮 香附 半夏 茯苓 丁香 延胡索 五灵脂渊按:所谓食呃也,病在肠胃。

钱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大痛欲厥,头汗如雨。用方大法,固宜以温通为主矣。惟舌有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减,中气又虚,方法极难周顾,尚祈斟酌是荷。

川楝子 乌药 肉桂 乌梅 木香 淡吴萸 泽泻 延胡索 茯苓 川连(酒炒)

又 下焦浊阴之气,上乾清阳之位。少腹胸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病势稍减,脉仍微细,泄仍臭秽,恶谷厌纳,中气大亏,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诚为棘手。

肉桂 吴茱萸 炮姜 枸杞子 乌药 木香 延胡索 金铃子 白芍 茯苓 泽泻 萱花 金橘饼丁 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腹中微痛。用HT 济槟榔丸。

槟榔(炒) 桃仁 当归(酒炒) 青皮(酒炒) 沉香 火麻仁 党参(元米炒) 茯苓(烘) 木香(烘) 乌药(烘) 大熟地(砂仁拌炒) 白芍(酒炒)

上药为末,用神曲三两,煮糊为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伍 胸脘有块,大如碗,每午后则痛,甚于黄昏,连及背胀,时沃清水,诸药无效。

枳壳(九枚,纳入阿魏三钱,炙焦) 牡蛎(二两) 肉桂(三钱) 白蛳螺壳(二两)

共炙为末。每痛发时服一钱,开水送。

渊按:枳壳破气。阿魏佐肉桂散寒,以浊攻浊。牡蛎软坚。白蛳螺壳始用于丹溪,云化伏痰,消宿水。

周 食填太阴,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气塞于中,与食相并,脘胁疼痛,气攻有块,汤饮辄呕,上不得纳,下不得出,法当疏运其中。

半夏 橘红 青皮 莱菔子 川朴(姜汁炒) 吴茱萸 赤苓 白蔻仁(研冲)

另:苏梗、枳壳、槟榔,三味摩冲。

丁 脉迟细,脘中有块,纳食撑胀,腹中漉漉作声,嗳腐吞酸,大便坚结。此脾胃有寒积也。

当以温药下之,仿温脾法。

附子(制) 干姜 枳实 大黄 桂木 陈皮 半夏洪 结癖累累,久踞腹中。年逾六旬,元气下虚,中气已弱,肝气肆横,腹渐胀满。脉沉弦细,细而沉为虚为寒,沉而弦为气为郁。病关情志,非湿热积滞可比,攻消克伐难施。拟商通补。补者补其虚,通者通其气。

六君子汤加、苏梗、肉桂、香附、川朴(姜汁炒)、白芍、生姜。

冯 脉右关滑动,舌苔黄白而腻,是痰积在中焦也。左关弦搏,肝木气旺,故左肋斜至脐下有梗一条,按之觉硬,乃肝气入络所结。尺寸脉俱微缓,泄痢一载,气血两亏。补之无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终莫能拔。根者何?痰积,湿热,肝气也。夫湿热、痰积,须借元气以营运。洁古所谓养正积自除,脾胃健则湿热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谓不久,然则攻消克伐何敢妄施。兹择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

人参 茯苓 于术 青陈皮 炙甘草 泽泻 枳壳 神曲 茅术 当归(土炒) 黄 白芍(吴萸三分,煎汁炒) 防风根又 丸方:制半夏三两,分六分。一分木香(二钱,煎汁拌炒);一分白芥子(二钱,煎汁拌炒);一分乌药(三钱,煎汁拌炒);一分金铃子(三钱,煎汁拌炒);一分猪苓(二钱,煎汁拌炒);一分醋拌炒。炒毕,去诸药,仅以半夏为末,入雄精三钱,研末,射香一分,独头蒜三个,打烂,用醋一茶杯,打和为丸。每晨服一钱五分,开水送。

渊按:制法极佳,通化肺脾之痰,疏理肝胆之结,丸法亦有巧思。诸凡与此证相类者,皆可用之。

曹 寒饮痰涎气血凝结成癖,踞于脘肋,下及腰间,久必成囊而为窠臼。如贼伏于隐僻之处,一时难以攻捣。昔许学士有此论,法当内和脾胃,外用攻消,今仿其意。

半夏 茯苓 乌药 白芥子 当归 青皮 泽泻 吴茱萸 延胡索 桂枝 杜仲(姜汁炒) 生木香 生熟谷芽华 脾虚胃弱,则湿热不运而生痰。痰停中脘,则食不化而成积。胃脘结块,按之则痛,面色青黄,木乘中土。饮食少纳,虑延胀满。

党参(姜汁炒) 半夏 陈皮 川朴 茯苓 白芥子 山楂肉 砂仁 六曲 鸡内金丁 血虚木横,两胁气撑痛,腹中有块,心荡而寒热。病根日久,损及奇经。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任脉为病,男疝女瘕。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合而参之,谓非奇经之病乎?调之不易。

黄 党参 茯神 白薇 枸杞子 沙苑子 白芍 当归 陈皮 香附 紫石英。

又 和营卫而调摄奇经,病势皆减。惟腹中之块未平。仍从前法增损。

前方去枸杞子,加砂仁、冬术。

孔 病由肝气横逆,营血不调,腹中结瘕,脘胁攻痛,渐致食减内热,咳嗽痰多,当脐动跳,心悸少寐,口干肠燥,而显虚劳血痹之象。极难医治,姑仿仲景法。

党参 茯苓 枣仁 乳香 没药 桃仁 当归 川贝 香附 白蜜 地鳖虫(酒炙)

又 前方养营化瘀,下得血块两枚。腹满稍软,内热咳嗽未减。今且和营启胃,退热止咳,再望转机。

西党参 茯苓 丹参 广皮 血余炭 川贝母 杏仁 当归 阿胶 地鳖虫又 气滞血瘀,腹满有块攻痛,内热已减,咳嗽未平。拟两和气血方法。

党参 香附 郁金 茯苓 山楂肉 延胡索 当归 杏仁 阿胶 桃仁 沉香 血余炭又 咳嗽不止,腹仍满痛。肝肺同病,久延不已,终成劳损。

桃杏仁 车前子 川贝 当归 丹皮 阿胶(蒲黄炒) 旋复花 苏子 茯苓 新绛许 腹痛,大便泄出细虫,延来日久,中气渐虚,此胃中寒积也。法当温中补中。

川连(盐水炒) 炮姜 木香 白芍 白术 使君子 吴茱萸 乌药 川椒 伏龙肝(煎汤代水)

某 阅病源是属虫病无疑。虫由湿热所化,脾土不运而生。其发于月底之夜,原有脾胃虚寒。寒属阴,故夜发也。寒久化热,土虚木强,其发移于月初,必呕吐胸热,两乳下跳,虫随酸苦痰涎而出,多寡不一,或大便亦有,腹中微痛,虽口渴甚,不能咽水,水下复呕,呕尽乃平,至中旬则康泰无恙矣。所以然者,月初虫头向上,且病久呕多,胃阴亏,虚火上炎,故胸中觉热。虚里跳动,中气虚也。中气者,胸中大气,脾胃冲和之气,皆归所统。脾胃中气虚甚,故跳跃也。病延一载有余,虫属盘踞,未易一扫而除。图治之法,和中调脾,杜生虫之源;生津平肝,治胸热口渴;化湿热,降逆气,以治呕吐。久服勿懈,自可见功;欲求速效,恐不能耳。

川楝子 芜荑 党参(元米炒) 白术 青皮 制半夏 白芍 茯苓 焦六曲 干姜 陈皮 榧子 蔻仁使君子肉渊按:病从脾胃寒湿而来,湿郁生热,热郁生虫,变成本寒标热。本寒则藏真伤而气结生积,标热则湿热阻而虫属内踞。

吴 喜食生米,积聚生虫。腹痛面黄,口流涎沫,虫之见症无疑。先拟健脾化虫。

茅术(米泔水浸) 青皮 鹤虱 榧子(炒打) 芜荑 尖槟榔 陈米(炒黄)

共研为末,每朝调服三钱,略用砂糖少许。

马 心之积,名曰伏梁。得之忧思而气结也。居于心下胃脘之间,其形竖直而长。痛发则呕吐酸水,兼夹肝气、痰饮为患也。开发心阳以化浊阴之凝结,兼平肝气而化胃之痰饮。

桂枝 石菖蒲 延胡索 半夏 川连 吴萸(炒) 茯苓 川楝子 陈皮 蔻仁 郁金 瓦楞子朱 久有伏梁痞痛呕酸之患,是气血寒痰凝结也。自遭惊恐奔波,遂至脘腹气撑,旁攻胁肋,上至咽嗌,血随气而上溢,甚至盈碗盈盆。两载以来,屡发屡止,血虽时止,而气之撑胀终未全平。近来发作,不吐酸水而但吐血,想久伏之寒化而为热矣。立方当从气血凝积二字推求,备候商用。

郁金 香附(醋炒) 丹参 茯苓 炒黑丹皮 苏梗 延胡索(醋炒)

韭菜根汁(一酒杯,冲) 童便(冲) 鲜藕另:用云南黑白棋子二枚,研细末。用白蜜调,徐徐咽下。

渊按:血从惊恐而来,所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乱血逆,必然之理,棋子治何病未详。

又 肝郁化火,胃寒化热,气满于腹,上攻脘胁,则血亦上出。前方疏理气血之壅,病情稍效。今以化肝煎加减。盖肝胃之气,必以下降为顺,而瘀凝之血,亦以下行为安。气降而血不复升,是知气降而火降,瘀化而血安,必相须为用也。

郁金 三棱(醋炒) 延胡索 川贝 青皮 桃仁 泽泻 焦山栀 茯苓 苏梗 丝瓜络 鲜藕 鲜苎麻(连根叶)

范 素有肝胃气痛,兼挟寒积。脘腹胀满,痛及于腰,咳不可忍,舌苔白腻,渴不欲饮,大便似利不利,脉沉弦而紧。恐属脏结,颇为险候。非温不能通其阳,非下不能破其结,仿许学士温脾法。

制附子 干姜 肉桂 川朴(姜汁炒) 生大黄 枳实渊按:咳不可忍,上焦之气亦闭矣。所谓五实证非耶?又 脘腹胀满,上至心下,下连少腹,中横一纹,如亚腰葫芦之状。中宫痞塞,阴阳结绝,上下不通,势濒于危。勉进附子泻心一法,温阳以泄浊阴,冀其大便得通。否则恐致喘汗厥脱,难以挽回。

制附子 川连(姜汁炒) 川朴(姜汁炒) 生大黄(酒浸)

长流水煎。再服备急丸七粒,砂仁汤送下。

又 两投温下,大便仍然不通。胸腹高突,汤水下咽辄吐,肢渐冷,脉渐细,鼻煽额汗,厥脱可忧。

按结胸、脏结之分,在乎有寒热、无寒热为别。下之不通,胀满愈甚,乃太阴脾脏受戕,清阳失于转运。崔行功有枳实理中一法,取其转运中阳,通便在是,挽回厥脱亦在是,惟高明裁酌之。

此证死。

仁渊曰:五积六聚,积属脏而不移,聚属腑而无定。又曰 瘕, 者,真也,其块不散;瘕者,假也,聚散不常。夫五积虽分属五脏,不过分其部位病形,使学人有所遵循耳。究在脏腑之外,乃寒痰汁沫瘀血凝结于膜壑曲折之处,因脏气不能运化,积年累月,受病非一途。先宜观其虚实,即形气实者,亦不可专于攻伐,况夫虚多实少!且痞气、肥气、多于奔豚、伏梁。即今之癖块居脘胁之下,因久疟而生者十七八,又名疟母。由服药不当,或早用堵截,或饮食不节,致湿热痰浊漫无出路,郁于膜原之分,中气不化,日久成积。初宜开化其邪,兼调营卫。中虚者,先调其中,湿热化而块自消,中气和而块亦消,养正逐邪,各有分寸。六聚较积轻浅,病在气分,营卫不和,气聚有形,必挟肝邪,疏肝和脾以调气机,自效。积聚之证,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桂枝、肉桂、吴茱萸为积聚之要药,能温脾疏肝,使气机通畅故也。盖气温则行,血寒则凝,营运其气,流通其血,为治积第一法。有热再佐连、柏之类,参以活变。若虫积乃由湿热食滞而生,或寒邪郁其湿热,肠胃之气不化,而九虫生焉。《千金方》分属五脏,不过分病形以定治法耳,未免凿空。盖无论何虫,不过伏在肠胃曲折之处。如果伏于五脏,必然五脏被咬,其人尚能生乎!虫积既从湿热食滞而生,固多实证,治无补法。即久虚亦必先去其虫而后调补之,不可泥养正积除之说也。

卷之三

脘腹痛门

胡 腹中雷鸣切痛,痛甚则胀及两腰,呕吐酸苦水。此水寒之气侮脾,乃中土阳气不足也。温而通之。

附子理中汤去草,加川椒、吴茱萸、水红花子。

又 脾脏虚寒,宿积痰水阻滞,腹中时痛,痛甚则呕。仿许学士法。

附子理中汤加当归、茯苓、吴茱萸、枳实、大黄。

渊按:温下之法甚善,惜以后易辄耳。

又 腹痛,下午则胀,脉沉弦。此属虚寒挟积。前用温下,痛势稍减。今以温中化积。

川熟附 党参 干姜 花槟榔 茯苓 当归 青皮 陈皮 乌药又 腹痛三年,时作时止,寒在中焦,当与温化无疑。然脉小弦滑,必有宿积。前用温下、温通两法,病虽减而未定。据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则兼湿热,故脉浮小而沉大,按之有力,此为阴中伏阳也。当利少阴之枢,温厥阴之气,运太阴之滞,更参滑以去着法。

柴胡 白芍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茯苓 木香 白术另:用黄鳝三段,取中七寸,炙脆,共研末,分三服。

渊按:既知宿积,何不再进温下?三年之病,谅非久虚。脉浮小沉大,乃积伏下焦。盖痛则气聚于下,故脉见沉大。此论似是而非。

又 腹痛,左脉弦,木克土也。仲景云: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主之。若不止者,小柴胡汤。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余前用四逆散,即是此意。然三年腹痛,痛时得食稍安,究属中虚,而漉漉有声,或兼水饮。今拟建中法加椒目,去其水饮,再观动静。

老桂木 白芍 干姜 炙甘草 党参 川椒目渊按:此寒而有积,为虚中实证,与建中甘温不合,故服之痛反上攻,以甘能满中,胃气转失顺下也。

又 用建中法,痛势上攻及胃脘,连于心下,左脉独弦滑,是肝邪乘胃也。姑拟疏肝。

金铃子 延胡索 吴茱萸 香附 高良姜 木香 白檀香沈 肝胃气痛,发则呕吐酸水。治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时 脘痛不时发作,曾经吐蛔,兼见鼻血。女年二七,天癸未通。想由胃中有寒,肝家有火。

金铃子散加五灵脂、香附、干姜、川连、使君子肉、乌药、乌梅、茯苓。

又 肝胃不和,脘胁痛,得食乃安,中气虚。拟泄肝和胃。

二陈汤去草,加川连、六神曲、乌药、高良姜、香附、砂仁。

殷 呕而不食,病在胃也。食而腹痛,病在脾也。痛连胸胁,肝亦病矣。气弱血枯,病已深矣。和胃养血,生津益气为治。

淡苁蓉 枸杞子 归身 火麻仁 大麦仁 茯苓 半夏 陈皮 沉香 砂仁谭 脘痛欲呕,甚则防厥。

党参 陈皮 茯苓 川椒 吴茱萸 蔻仁 生姜冯 脾胃阳衰,浊阴僭逆。每至下午腹左有块,上攻则心嘈,嘈则脘痛,黄昏乃止,大便常艰。

拟通胃阳而化浊阴,和养血液以悦脾气。

淡苁蓉 陈皮 吴茱萸 茯苓 柏子仁 郁李仁 沙苑子 乌梅 川椒 制半夏又 脘痛呕酸,腹中亦痛。非用辛温,何能散寒蠲饮。

二陈汤去草,加淡苁蓉、当归、干姜、吴茱萸、乌药、砂仁。

又 温肾通阳以散沉寒之气。久服腹痛自已。

前方去当归,加川熟附、葫芦巴。

顾 当脐硬痛,不食不便,外似恶寒,里无大热,渴不多饮。寒食风热互结于脾胃中,用《局方》五积散合通圣散,分头解治。

五积合通圣,共为末。朝暮各用开水调服三钱。

又 用五积合通圣温通散寒,便通而痛未止。脉迟,喜食甜味,痛在当脐,后连及腰,身常懔懔恶寒。

此中虚阳弱,寒积内停。拟通阳以破其沉寒,益火以消其阴翳。

四君去草,加肉桂、制附子、木香、元明粉、乌药、苁蓉。

又 温脏散寒,腹痛已止。今当温补。

淡苁蓉 杞子 熟地 当归 茯苓 陈皮 吴茱萸 制附子 乌药 砂仁渊按:尚嫌腻滞。仍从四君加减为妙。

袁 三四年来腹痛常发,发则极甚,必数日而平。此脾脏有寒积,肝经有湿热,故痛则腹中觉热。拟温脾兼以凉肝。

金铃子散加陈皮、茯苓、干姜、白术、川朴、白芍、神曲、砂仁。

又 腹中寒积错杂而痛,古今越桃散最妙,变散为丸可耳。

淡吴萸 干姜 黑山栀 白芍 炙甘草。

神曲末一两,煮糊为丸。每朝服三钱,开水送下。

夫越桃散惟姜、栀二味。吴萸、白芍者,复以戊己法。加甘草取其调和也。

某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腹中结瘕,亦气之不运也。

二陈汤去草,加白术、沙苑子、焦神曲、苡仁、泽泻、砂仁、通草。

又 肝胃不和,脘腹作痛,呕吐酸水痰涎,经来则腹痛。先与泄肝和胃。

川连 半夏 陈皮 茯苓 栝蒌皮 薤白头 干姜 蔻仁 猩绛 旋复花又 腹中久有癖块,今因冷食伤中,腹痛泄泻,呕吐不止,心中觉热。拟苦辛通降,先止其呕。

二陈汤去草,加黄芩、川连、川朴、苏梗、藿梗、蔻仁、泽泻。改方加神曲。

某 自咸丰四年秋季,饱食睡卧起病,今已五载。过投消积破气之药,中气伤戕。脘间窒痛,得食则安,不能嗳气,亦不易转矢气,脉迟弦。肝胃不和,阳虚寒聚于中。拟通阳泄木法。

苓桂术甘汤加陈皮、白芍、吴茱萸、干姜、大枣。

又 胸背相引而痛,症属胸痹。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仁、制附子、桂枝、干姜、吴茱萸、蔻仁、竹茹。

孙 中虚土不制水,下焦阴气上逆于胃。胃脘作痛,呕吐清水,得食则痛缓。拟温中固下,佐以镇逆。

四君子汤去草,加干姜、乌药、白芍、熟地、紫石英、代赭石、橘饼。

渊按:土虚水盛,用熟地未合。若欲扶土,不去草可也。

秦 悬饮居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大戟 甘遂 白芥子 吴茱萸(各三钱) 大枣(二十枚)

将河水两大碗,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大碗,去滓,然后入大枣煮烂,候干。每日清晨食枣二枚。

渊按:此十枣汤变法也。以吴萸易葶苈,颇有心思。

某 寒气凝聚,少腹结瘕,时或上攻作痛。法以温通。

小茴香 吴茱萸 木香 青皮 乌药 延胡索 三棱 砂仁 香附钱 脉微细,阴之象也。少腹有块,上攻及脘,自脘至嗌一条气塞,发作则块攻大痛欲厥,头汗如雨。

用方大法,温通无疑。惟舌黄腻浊苔,便泄臭秽,必兼湿热;而块痛得按稍减,又属虚象。

金铃子散加人参、乌梅、乌药、泽泻、补故纸、吴茱萸、木香、肉桂、枸杞子、五味子、茯苓、肉果。

又 水饮痰涎与下焦浊阴之气,盘踞于中。中脘腹胁有块,攻撑作痛,痛甚发厥。昨用温通,痛势稍减。

但脉仍微细,泄仍臭秽,谷食厌纳,中气大虚,阴气凝结,当脐硬痛,恐属脏结。攻之不可,补之亦难,仍为棘手。

前方去人参、五味、乌药、故纸、肉果,加白芍、干姜、萱花、橘饼。

某 腹中有寒,疼痛不止,法当温通。

金铃子散加干姜、吴茱萸、当归、枸杞子、官桂、木香、乌药、紫石英。

张 寒气稽留,气机不利。胸背引痛,脘胁气攻有块。宜辛温通达。

二陈汤去草,加栝蒌皮、薤白头、干姜、吴茱萸、延胡索、九香虫。

某 肝胃不和,腰胁胸背相引而痛。舌光无苔,营阴内亏。大便溏薄,脾气亦弱,并无呕吐痰涎酸水等症。宜辛温通阳,酸甘化阴。

陈皮 茯苓 苏梗 吴茱萸 沙苑子 枸杞子 薤白头 白芍 橘饼渊按:脾肾虚寒宜甘温,营阴内虚宜柔缓,故不用姜、附刚燥之药。

某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而无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逆也。

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二陈汤去草,加代赭石、旋复花、神曲、干姜、白芍、川椒、甘遂、泽泻。

某 丹田有寒,胸中有热,中焦不运,湿甚生虫。与黄连汤。

川连 肉桂 吴茱萸 干姜 砂仁 使君子 半夏 青皮 乌药 花槟榔又 虫痛,面黄吐涎。拟苦辛法。

川连 桂枝 川椒 蔻仁 乌梅 芜荑 焦六曲 香附 合金铃子散张 脘痛两载,近发更勤。得温稍松,过劳则甚。块居中脘,患处皮冷,法以温通。

二陈汤去草,加炮姜、吴茱萸、木香、川朴、归身、神曲、泽泻、生熟谷芽。

又 腹痛有块,肝脾不和,食少面黄。治以疏和。

丹参 白芍 怀山药 茯苓 茯神 冬术 神曲 香附 砂仁仁渊曰:脘痛属胃,腹痛属脾。吞酸呕苦,俗名肝气,乃积饮病也。或得之喜餐生冷,或忧思郁结。夫肝胆属木而喜升达,寄根于土。今脾胃为生冷忧思伤其阳和之气,布化转运失职,肝胆无温润升达之机,郁久而肆其横逆,侮其所胜,脾胃受克,气机与痰饮凝滞于中脘,故作痛耳。其吞酸呕苦者,脾寒不化,胃中之水饮停积,如食物置器中不动,其味变焉。稼穑味甘,今胃不能化,木乘其胜,而齐木之味,化而为酸,齐胆火之味,化而为苦。木气冲逆,泛呕不已,久久积饮成囊,亦生癖块。由餐凉而起者,尚可治;由七情而起者,每成噎膈。盖忧思既久,中阳受伤,呕多胃汁槁枯,始则阳气伤,继则阴津竭,营卫少生化之源,胃管干瘪,肠液不充矣。徒恃医药无益,须怡神静养。治法喻氏进退黄连汤,最有深意,辛以化胃,苦以降逆,所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也。罗谦甫治中汤亦合,用金以制木。若南阳之栝蒌薤白等,或辛或苦,或通或润,皆可用,务在通中焦阳气,使脾胃之阴凝开,肝木之郁结达,其痛自已。若腹痛须分部位,当脐太阴,脐旁少阴,少腹厥阴。尤宜辨寒热虚实,大抵寒多热少,虚多实少,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内经·举痛论》:寒者八九,热者一二,须从脉证细辨焉。湿郁之年,亦多是证,亦脾胃为寒湿所郁,阳气不得宣化耳。

卷之三

噎膈反胃门

王 痰隔中焦,食入脘痛,口沃清水,呕吐粘痰。大便坚结,肠液枯也。时多空嗳,胃失降也。拟化痰和胃,降气润肠法。

旋复花(盐水炒) 代赭石 杏仁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瓦楞子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姜汁 地栗汁胡 气郁中焦,得食则呕,已延匝月,虑成膈证。

川连(吴萸炒) 白术 半夏 藿香 陈皮 焦六曲 香附 茯苓 郁金 白蔻仁张 营阴虚,故内热少寐。气火逆,故咽喉哽塞。拟四物以养其阴,四七以理其气。

大生地(砂仁拌) 苏梗 茯苓 当归 川朴 北沙参 白芍 半夏 枣仁 姜竹茹 枇杷叶陈 营虚火亢,胃枯食噎。心膈至咽,如火之焚,有时呱呱作声,此气火郁结使然也。病关情志,非徒药饵可瘳,宜自怡悦,庶几可延。

旋复花 代赭石 沙参 黑山栀 茯苓 川贝 焦六曲 麦冬 杏仁 竹茹 枇杷叶复 气火上逆,咽喉不利,胸痛食噎,膈症已成。况年逾六旬,长斋三十载,胃液枯槁,欲求濡润胃阴,饮食无碍,还望怡情自适。

前方加西洋参、半夏。

丁 脉形弦硬。春令见此,是即但弦无胃。纳食哽痛,大便坚燥,已见木火亢逆,胃汁肠液干枯,治之不易。

旋复花 杏仁 火麻仁 桃仁 苏子 青果 荸荠 芦根复 前方润燥以舒郁结,今拟下气化痰之剂。

麦冬 半夏 杏仁 橘红 川贝 茯苓 竹茹 芦根 荸荠 海蜇 枇杷叶渊按:两方清润可喜,洵属名家。

秦 痰气阻于胸中,故痰多而胸闷,纳食或呕,两太阳胀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久延不已,恐成膈症。

半夏 橘红 赤苓 吴萸汁炒川连 党参 泽泻 藿香 旋复花 枳壳 川贝 蔻仁 肉桂 大腹皮 冬术 生姜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陈 丧子悲伤,气逆发厥,左脉沉数不利,是肝之气郁,血少不泽也。右关及寸滑搏,为痰为火,肺胃之气失降,肝木之火上逆,将水谷津液蒸酿为痰,阻塞气道,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碍,纳食有时呕噎也。夫五志过极,多从火化,哭泣无泪,目涩昏花,皆属阳亢而阴不上承。目前治法,不外顺气降火,复入清金平木。

苏子 茯苓 半夏 枳实 杏仁 川贝 竹茹 沙参 橘红 麦冬 海蜇 荸荠此方系四七、温胆、麦冬三汤加减,降气化痰,生津和胃。病起肝及肺胃,当从肺肝胃为主。

秦 七情郁结,痰气凝聚。胸膈不利,时或呕逆。症将半载,脾胃大虚。前用四七、二陈,降气化痰,今参入理中,兼培中土,当顾本也。

四七汤合二陈汤。理中汤加丁香、木香、蔻仁。

徐 气郁于胸为膈,气滞于腹为臌。饮食不纳,形肉顿瘦。

阴气凝聚,阳气 没。脉细如丝。姑与培土、通阳、化气一法。

党参 肉桂 白术 大腹皮 熟附子 泽泻 茯苓 来复丹渊按:伤胃则膈,伤脾则臌。膈多郁火,臌多阳衰。肺金治节不行,肝木起而克贼。

周 胸痛吐清水,自幼酒湿蕴蓄胃中,阳气不宣,浊气凝聚。

遽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气,额汗淋漓,发作数次。今又增心嘈若饥,此皆胃病。用小半夏汤。

半夏 茯苓 陈皮 竹茹 生姜渊按:暴喘额汗,肺肾亦病,不独胃也。

复 停饮生痰,呕吐酸水,胸中板痛。前用小半夏汤,所以蠲其饮也。今风邪伤肺,咳嗽内热。拟金沸草散宣风降气,仍寓祛痰蠲饮,肺胃兼治之方。

金沸草 半夏 陈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荆芥 前胡 竹茹 枇杷叶赵 气水郁结成痰,咽噎碍食,食入辄呕清水米粒。病在胃之上脘。降气化痰之药,须择不燥者为宜。

栝蒌仁 半夏曲 川贝 橘红 丁香 蛤壳(青黛三分,同研包) 白蜜 枇杷叶 竹茹 芦根 生姜汁(冲服)

复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川连 半夏 苏梗 制大黄 竹茹 枇杷叶渊按:《内经》病机十九条,都有不尽然者,注者不敢违背,随文敷衍,贻误后学。其实是是非非,明眼自能别白。即如诸逆冲上之证,不属于火者甚多,未可一概论也。读经者知之。

祝 胃阳虚则水饮停,脾阳虚则谷不化。腹中漉漉,胸胁胀满,纳食辄呕酸水清涎,或嗳腐气。

法以温导,崇土利水。

炮姜 陈皮 苍术 半夏 熟附子 白术 党参 泽泻 枳实 栝蒌仁 蔻仁 谷芽沈 食下则饱胀,作酸呕吐,病属反胃。胃脉浮按则紧,沉按则弦。弦者木侮土,紧者寒在中。

党参 干姜 半夏 陈皮 茯苓 丁香 焦六曲 荜茇 蔻仁 陈香橼许 吐血后呃逆,迄今一月。舌白腻,右脉沉滑,左脉细弱。其呃之气自少腹上冲,乃瘀血挟痰浊阻于肺胃之络,下焦冲脉相火上逆,鼓动其痰,则呃作矣。酌方必有济,幸勿躁急为嘱。

半夏 茯苓 陈皮 当归 郁金 丁香 柿蒂 姜汁 藕汁 水红花子东垣滋肾丸一钱,陈皮、生姜泡汤下。阴寒呃者用肉桂五分,坎 二条,沉香六分,分两服。

渊按:所谓气呃、痰呃是也。与虚寒不同。

某 疟后痰气阻滞胃脘,清阳不升。作呃,纳食辄呕,防成膈症。且与仲景化痰镇逆再商。

旋复花 代赭石 淡干姜 法半夏 赤苓 制香附 丁香 柿蒂秦 纳食辄呕清水涎沫米粒,病在胃也。曾经从高坠下,胁肋肩膊时痛,是兼有瘀伤留于肺胃之络,故呕有臭气。拟化瘀和胃,降逆止呕为治。

旋复花 归须 广郁金 杏仁 半夏 炒丹皮 茯苓 焦楂肉 橘红 蔻仁渊按:佐韭、姜、藕三汁更妙。

复 止呕必以和胃,气升必须降纳。

半夏 茯苓 白术 蔻仁 藿香 陈皮 老桂木 神曲 干姜 沉香 伏龙肝李 寒热咳嗽,一载有余,咳痰带血。饮食沃噎,胸膈阻窒,又成噎膈。此必兼挟气郁而成。今且和胃降气,冀其血止噎减为妙。

旋复花 半夏 杏仁 丹皮 橘红 茯苓 郁金 栝蒌霜 蔻仁 竹茹 枇杷叶陈 卒然心痛,纳食哽塞,粥饮犹可。此心气郁结,防变膈证。

栝蒌仁 薤白头 旋复花 川贝母 茯神 半夏 桔梗 远志肉 竹茹朱 脉滑大,食入哽噎不下,舌腻,此属痰膈,大肠燥火凝结。拟清痰火,佐以宣通。

旋复花 麦冬 六神曲 黑山栀 赤苓 半夏 豆豉 陈皮 杏仁 竹茹 海蜇 荸荠 枇杷叶吴 情志郁结,阳明津液内枯,少阴之气上逆。少腹气上冲咽,咽喉觉胀,纳食哽噎。拟温养津液,以降浊阴之气。

旋复花 代赭石 苁蓉干 枸杞子 橘红 茯苓 川贝 半夏 沉香 鸡冠 地栗盛 气郁痰凝,胸中失旷,背寒脊痛,纳少哽噎。甚则吐出。膈症之根。

旋复花 桂枝 栝蒌皮 杏仁 竹茹 代赭石 薤白头 半夏 茯苓又 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 栝蒌皮 干姜 薤白头 陈皮 杏仁 旋复花 生鹿角 竹茹 枇杷叶又 服温通阳气之药,呕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纳食哽噎之势未除。仍以温通,再观动静。

川熟附 桂枝 薤白头 半夏 陈皮 杏仁 桃仁 栝蒌仁 姜汁 韭菜根汁又 上焦吐者从乎气,中焦吐者因乎积。此纳食哽噎,少顷则吐出数口,且多清水粘痰,是有痰积在中焦也。然究属膈症之根。

川熟附 半夏 瓦楞子 陈皮 苏子 莱菔子 旋复花 白芥子 桃仁 荜茇高 坤土阳微湿胜,腹中不和。用平胃、理中合剂。

平胃散合理中汤。加延胡者,因有瘀凝也。

某 叠进温中运湿,腹中呱呱有声,朝食则安,暮食则滞,卧则筋惕肉 ,时吐酸水。中土阳微,下焦阴浊之气上逆,病属反胃。温中不效,法当益火之源,舍时从症,用茅术附子理中合真武法。

附子理中加茯苓、陈皮、生姜。

渊按:水谷不化精微而生酸痰,肝木失于濡润,筋惕肉 ,是肝有燥火也。徒事温燥无益。

张 胃汁干枯,肠脂燥涸,上焦饮食尽生为痰,不生津血。纳食则吐,痰随吐出。膈症之根渐深,高年静养为宜。

鲜苁蓉(一两) 青盐半夏(三钱) 茯苓 当归 陈皮 沉香 枳壳又 津枯气结噎膈,苁蓉丸是主方。

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陈海蛰、地栗。每日用柿饼一枚,饭上蒸软,随意嚼咽。

盛 背为阳位,心为阳脏。心之下,胃之上也。痰饮窃踞于胃之上口,则心阳失其清旷,而背常恶寒,纳食哽噎,是为膈症之根。盖痰饮为阴以碍阳故也。

熟附子 桂枝 杏仁 神曲 薤白头 栝蒌皮 旋复花 蔻仁 豆豉 丁香 竹茹 枇杷叶渊按:温中化饮,降逆润肠,不失古人法度。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

孔 先曾呕血,胃中空虚,寒饮停留,阳气不通,水谷不化,食入呕吐酸水,谷食随之而出。脉细肢寒,阳微已甚。证成翻胃,虑延脾败难治。

熟附子 干姜 丁香 橘饼 苁蓉干 九香虫 二陈汤(其中甘草炙黑)

渊按:噎膈反胃从呕血而起者甚多。盖血虽阴物,多呕则胃阳伤而不复,不能运水谷而化精微,失其顺下之职,始则病反胃,久则肠液枯槁而为膈证矣。

严 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上焦主纳,中焦司运,能纳而不能运,故复吐出。朝食暮吐,责其下焦无阳。拟化上焦之痰,运中焦之气,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权,而水谷熟腐,自无反出之恙。然不易矣。

旋复花 代赭石 熟附子 茯苓 枳壳 沉香 半夏 新会皮 益智仁 淡苁蓉 地栗 陈鸡冠 海蛰仁渊曰:噎膈证,昔张鸡峰谓神思问病,而有不尽然者。过于谋虑忧思,脾阴伤而肝火起,固有是证。

而得之呕血过多,或餐凉食冷者不少,是皆脾胃阳伤也。胃阳伤则不化而失其顺降,脾阳伤则不运而失其升腾,饮食到胃,精微不化气血津液而变酸水痰涎。中土既失温和松燥,肝胆失其条达,郁结不舒,横克脾胃,气结而为痛,逆升而为吐,将稼穑甘味化为木火酸苦之味呕出,胸膈稍快。明日再积再呕,久之中焦之气日伤,津液日竭,胃管之口缩小,纳食哽嗌作痛。胃气既失顺降,二肠自少灌溉,渣滓留滞不行,加以肝胆郁结之火日加煽灼,大便自然燥而不通,甚至经旬始通。通下如羊矢黑粒者,不可治矣。夫噎膈固属难治,而古人治此者亦少精妙之方。云岐子九方,劫霸攻克,固不足道。《局方》过于香燥。近惟喻嘉言黄连汤进退之议,深中窍要。此外如丹溪五汁安中饮、左金丸等,尚可取法。若大便不通,断不可以硝、黄硬下。要知阳明气降,始二肠津液流润,不通自通矣。若夫反胃,即噎膈之根。古人谓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无火。盖肝胆相火,郁于胸中,清旷之地,变为燎原之场,胃口被灼,气不得降,致食不能下。

此不独噎膈,噤口痢亦是此意。若噎膈证如此,则五液被焚,不可为矣。至食入反出,虽属无火,乃中宫失温运之职,升降不灵,木火更从而为患,与火不生土,土虚阳衰之无火大异,未可以温燥从事。仲景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与此相近。喻氏黄连汤,即仿其意为之进退。

治此者能想明孰寒孰热、孰虚孰实,得其机巧,则为良工矣。

卷之三

三消门

李 稚龄阳亢阴亏,一水不能胜五火之气,燔灼而成三消,上渴,中饥,下则溲多。形体消削,身常发热。法当壮水以制亢阳。

大生地 川连 麦冬 知母 五味子 茯苓 生甘草 生石膏 牡蛎 花粉又 夫三消,火病也。火能消水,一身津液皆干。惟水可以胜火,大养其阴,大清其火,乃治本之图。

病由远行受热,肾水内乏,当救生水之源。

大生地 沙参 五味子 麦冬 牡蛎 西洋参 桑白皮 蛤壳 天冬侯 脾胃虚而有火,故善饥而能食;肝气盛,故又腹胀也。甘寒益胃,甘温扶脾,苦辛酸以泄肝,兼而行之。

玉竹 川石斛 麦冬 党参 冬术 白芍 吴萸炒川连 茯苓 乌梅 橘饼渊按:深得古人制方之意,而又心灵手敏。

查 脉沉细数而涩,血虚气郁,经事不来。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溲如脓,三消之渐。

然胸痛吐酸水,肝郁无疑。

川连 麦冬 蛤壳 鲜楝树根皮(一两,洗) 建兰叶又 服药后,大便之坚难者化溏粪而出,原得苦泄之功也。然脉仍数涩,郁热日盛,脏阴日消。

舌红而碎,口渴消饮,血日干而火日炽。头眩、目花、带下、皆阴虚阳亢之征。当寓清泄于补正之中。

川连 淡芩 黑山栀 大生地 当归 阿胶 川芎 白芍 建兰叶大黄 虫丸,早晚各服五丸。

渊按:建兰叶不香无用,徐灵胎论之矣。

又 诸恙皆减。内热未退,带下未止,经事未通。仍从前法。

川连 当归 洋参 白芍 女贞子 茯苓 麦冬 丹参 沙苑子 大生地又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风消者,火盛而生风,渴饮而消水也。先辈谓三消为火疾,久必发痈疽。屡用凉血清火之药为此。自六七月间足跗生疽之后,消症稍重。其阴愈伤,其阳愈炽。今胸中如燔,牙痛齿落,阳明之火为剧。考阳明气血两燔者,叶氏每用玉女煎,姑仿之。

鲜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参 牛膝 大生地 天冬 川连 麦冬 茯苓 生甘草 枇杷叶钱 古称三消为火病,火有余,由水不足也。十余年来常服滋阴降火,虽不加甚,终莫能除。然年逾六旬,得久延已幸。今就舌苔黄腻而论,中焦必有湿热。近加手足麻木,气血不能灌溉四末,暗藏类中之机。拟疏一方培养气血之虚,另立一法以化湿热之气。标本兼顾,希冀弋获。

大生地 当归 山萸肉 麦冬 洋参 怀山药 龟板 建莲肉猪肚丸三钱,另服,开水下。

朱 脉左寸关搏数,心肝之火极炽。口干,小溲频数而混浊,此下消症也。久有脚气,湿热蕴于下焦。

拟清心肝之火,而化肾与膀胱之湿。

大生地 川连(盐水炒) 牡蛎 黄 茅术 麦冬 赤苓 黄柏(盐水炒) 蛤粉 升麻猪肚丸,每朝三钱,开水送。

庞 胃热移胆,善食而瘦,谓之食 。大便常坚结而不通者,胃移热于大肠也。胆移热于心,故又心跳,头昏。今拟清胃凉胆为主,安神润肠佐之。

鲜石斛 淡芩 郁李仁 火麻仁 枳壳 枣仁 栝蒌皮 龙胆草 茯神 猪胆汁另更衣丸一钱,淡盐花汤送下。

此病服此方五、六剂后,用滋阴如二地、二冬、沙洋参等煎胶,常服可愈。

渊按:此似消非消之证。胆腑郁热移胃,传所不胜,故用苦寒直泻胆火。

方 脾阴虚而善饥;肾阴虚而溲数。肝气不舒,则腹中耕痛;胃气不降,则脘中痞窒。此二有余二不足也。然有余不可泻,不足则宜补;肾充则肝自平,脾升则胃自降耳。

党参 怀山药 五味子 茯神 麦冬 冬术 大熟地 枸杞子 陈皮 红枣仁渊曰:三消为火证,人尽知之。而古人治火之方,如人参白虎、竹叶石膏、门冬饮子,玉女煎、大补阴等法,多有不应者,其火固非实火,亦非寻常虚火可比。愚意谓肺肾真阴耗损,肝肾龙相之火浮越无制,以故寻常泻火清火之药,不能治其燔灼。多饮而不能润其烦渴,多食而不能充其肌肤者,固为邪火不杀谷,实由肺金治节无权,脾土虽转输运化,肺不能洒陈散精,以充灌六腑五脏,营卫失滋生之本,致愈食愈瘦,并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失其常度,小便如膏如油,致愈饮愈渴。夫肺为相傅,主一身治节。饮食转运,虽赖脾胃,而宣洒通调,则在相傅。今饮不支渴者,乃气不化津以蒸溉上焦也;饥不充肠者,乃气不化液以周灌脏腑百骸也。金病而水绝其源,火益炽而消益甚。夫肾为水脏,为阴阳之窟宅而藏五液。五液既损于前,母气复伤于后,一伤再伤,而病独重焉。是以仲圣肾气丸最有深意焉。《金匮》云: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不治其肺燥而治其肾燥,不独治其肾之阴,并治其肾之阳。盖肾之阴不化,由肾之阳不腾。熟地、丹皮滋肾之阴,而佐以附、桂蒸肾之阳,使肾阴充而肾阳升,中焦上焦均得其蒸化之力,所谓云腾致雨,品物流行,治肾即所以治肺也。若夫上中下之分,在肺脾所伤之浅深多少。肺伤重则多上消,脾伤重则多中消,而下消则无乎不在,盖三消以肾为主也。

卷之三

痰饮门

吴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不能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半夏 淡干姜 陈皮 茯苓 泽泻 白芍 旋复花 代赭石 甘遂(去心面包煨) 川椒(炒出汗) 焦六曲潘 肛有漏疡,阴津先损于下。兼以嗜酒,湿热又盛于中。继因劳碌感寒,寒入肺经,与胸中素盛之痰湿相合,咳嗽,呕吐清水,而成痰饮为患。仍饮烧酒祛寒,宜其血溢矣。况内热脉数,阴津亦亏。欲蠲痰饮,恐温则劫其阴;欲除内热,恐清则加其咳。宜和胃降气。

生苡仁 紫菀 白扁豆 茯苓 款冬花 川贝母 郁金 杏仁 蛤壳 十大功劳又 阴虚痰饮,逢暑既不可温,又不可清。舌苔粘腻,当和中化痰,兼以摄纳肾气。

二陈汤加杏仁。肾气丸一钱,都气丸二钱,相和,开水下。

渊按,暑天何尝不可用温?惟痰饮见吐血,以为阴虚,不敢温耳。其实血从烧酒伤胃而来,尚非真正阴虚。

又 咳呕清水,痰饮之病。脉细数,内热,阴虚之候。治痰饮宜温,治阴虚宜滋,药适相背。肝肾为子母,不妨补母以益子;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又当和胃以化痰。拟滋燥兼行,仿东垣法而不碍。

大熟地 冬术 阿胶 五味子 淡干姜 泽泻 茯苓 半夏 肾气丸某 痰饮咳嗽,脾胃两亏。柯氏云: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近增气急,不得右卧,右卧则咳剧,肺亦伤矣。素患肛门漏疡,迩来粪后有血,脾肾亏矣。幸胃纳尚可,议从肺脾肾三经合治。然年近六旬,爱养为要,否则虑延损症。

熟地(砂仁末拌炒) 半夏 陈皮 五味子 川贝母 阿胶(蒲黄拌炒) 炮姜炭 冬术 归身炭 款冬花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黄丸,加阿胶、款冬、川贝三味,补金水土三虚,上能化痰,下能止血。

虽有炮姜,勿嫌温燥,有五味以摄之。

周 饥饱劳碌则伤胃,寒痰凝聚,气血稽留,阻于胃络,而胃脘胀痛,呕吐粘痰,殆无虚日。倘不加谨,恐成胀满。

异功散去甘草,加炮姜、熟附子、良姜、蔻仁。

又 温胃化痰,从理中、二陈、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朴。

又 寒积中焦,胃阳不布,痰饮窃踞。为胀为痛,为吐为哕。法当温运中阳。但病根日久,必耐服药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 中虚非补不运,寒饮非温不化。益火生土,通阳蠲饮,苓桂术甘汤主之。附子理中汤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陈皮、蔻仁。

又 病有常经,方有定法。药已见效,无事更张。袁诗云: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扬鞭有到时。

附子理中合二陈汤,加老生姜,老桂木。

渊按:倜傥风流,足征读书功夫。

徐 痰饮伏于胸中,遇寒则咳而喘,心嘈气塞,头眩腰 。年逾五旬,天癸当去而不去,是气虚不能摄血也。夫气本属阳,阳气日衰,痰饮日盛。法当通阳气以祛水饮之寒。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也。

二陈合苓桂术甘,加款冬、杏仁、蛤壳、沉香。朝服都气丸二钱,肾气丸一钱,开水送下。

秦 痰饮咳喘,脘中胀满,时或微痛。虽肺胃肾三经同病,而法当责重于脾。盖脾得运而气化,则痰饮有行动之机也。

半夏 陈皮 泽泻 茯苓 杏仁 川朴 补故纸 干姜(五味子同研) 胡桃肉渊按:痰饮病轻则治肺脾,重则治肾。数方皆治饮正轨。

又 痰饮停于心下,上则喘咳,下则脘胀。多由清阳失旷,痰浊内阻。转胸中之阳以安肺,运脾中之阳以和胃,咳喘与胀满当松。

栝蒌皮 茯苓 陈皮 薤白头 川朴 半夏(姜汁炒) 干姜 泽泻 枳实(麸炒)

胡 痰饮久留于肺胃,或咳,或喘,或胀满,皆痰气之为病也。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中之痰宜橘、贝,从此扩充以立方。

茯苓 橘红 桂枝 紫菀 白术 半夏 川贝 炙甘草 杏仁 蛤壳顾 阅病原,知由痰饮久留,肺脾肾三脏交伤,下则肾虚不能纳气,中则脾虚不能运气,上则肺伤不能降气。由是咳喘不得卧,肢肿腹膨,神气疲惫,虚亦甚矣。治上无益,当治中下。

大熟地(海浮石拌炒) 五味子(炒) 补故纸(盐水炒) 牛膝(盐水炒) 蛤壳(打) 沙苑子(盐水炒) 紫石英( ) 怀山药(炒) 麦冬(元米炒) 茯苓黑锡丹,每朝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渊按:治下固是,然五味无干姜、熟地,牛膝无肉桂,肺肾之气仍不能纳降。赖有黑锡丹主持,可以取效。

秦 悬饮踞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甘遂 大戟 吴茱萸 白芥子(各二钱)

将河水两大碗,入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碗,去渣,然后入大枣五十枚,煮烂,俟干。每朝食大枣五枚。

渊按:此五饮之一,乃实证也。用之得当,其效如神。

赵 寒入肺底,咳喘而呕,水饮停于心下也。腰胁痛而经停,肝肾已虚。拟开上、温中、补下。

麻黄 细辛 淡干姜 五味子 茯苓 陈皮 杏仁 炙甘草 大熟地(海浮石拌) 半夏 沉香 枇杷叶又 痰饮咳呕清水,而致停经发热,带下淋漓,营阴虚而肝肾亏矣。脘中胀满,大便偶利则胀觉松,仍是饮邪见症。夫痰饮宜温宜化,而阴虚宜补宜清。所虑热久停经,恐成干血劳损。

半夏 陈皮 茯苓(细辛拌炒) 生地(姜汁炒) 干姜(五味子同炒) 沙苑子白芍 当归 川芎 款冬花渊按:经停发热,未必即属虚证;惟带下过多,营液虚矣。脘胀便通则松,乃肺脾气分不化也。

尤 痰饮咳嗽,朝晨必吐清水。本拟温药以化之,但时当酷暑,兼有臂痛,且以和胃化痰。

半夏 陈皮 茯苓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莱菔子 白芥子指迷茯苓丸。每朝服三钱,开水送下。

许 寒咳交冬则发,兼以颈项强急不舒。

大熟地(二两,麻黄二钱煎汁浸一宿,炒松) 川贝(一两) 党参(一两,元米炒) 陈皮(一两) 茯苓(一两,细辛二钱,煎汁浸一宿,晒烘) 款冬花(一两) 制首乌(一两) 苡仁(一两) 五味子(五钱,干姜二钱同炒) 杏仁霜(六钱) 归身(一两,酒炒) 胡桃肉(一两)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丸,每朝三钱,开水送下。

王 脉弦迟,脐以上连胃脘胀痛,此有寒饮。《脉经》云:迟则为寒。仲景云:口不渴而脉双弦者,饮也。

香砂六君汤去草,加炮姜、神曲、干姜。

又 当脐腹痛,痛则气塞胸中,气嗳不得语,脉弦大而迟。此胃中阳气不足,而有寒饮也。当以温药通之。

照前方去神曲,加香附、川熟附。

吕 阴虚挟痰饮为病。痰饮内留,故咳嗽背寒,心胸着冷则痛。阴虚,故内热也。金水六君煎加减治之。

大熟地 半夏 陈皮 沉香 蛤壳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沙参 茯苓顾 头眩心悸,脉沉弦者,饮也。病发则呕吐酸水,满背气攻作痛,得嗳则痛松,此浊阴之气上攻阳位。当以温药和之。

熟附子 桂木 半夏 陈皮 冬术 川椒 茯苓 沉香强 中气不足,湿化为痰,气逆不降,喘息不安,夜重于昼。脉象弦滑,滑主痰饮,痰饮属阴,故病甚于夜也。拟降气化痰,兼扶中气。

半夏 苏子 陈皮 茯苓 前胡 旋复花 神曲 竹茹 雪羹 枇杷叶盖 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留饮久踞不去,亦由中气之虚。欲逐其饮,先补其中。丹溪云:补完胃气而后下之为当。兹议先补中气一法。

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

又 甘遂半夏汤,用甘遂五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七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一钱。

虽大便仍未泻,而腹中已觉甚安,即停。药三日。

某 春脉当弦而反微,是肝虚也。肝虚魂不藏,夜不得寐,昼日当寤而反寐,是胃虚也。胃为两阳合明之腑,胃虚则阳气失明,故昼日反寐。补肝之虚以藏魂,益胃之虚以补气。

生熟枣仁 茯神 新会白 党参 半夏 生熟谷芽 秫米白芍 炙甘草渊按:此等方案在古人亦不可多得。

某 水饮去后,中气大虚,胃液枯涸,难为力矣。夫中气大亏,非建中不可,而胃阴枯涸,非养胃阴又不可,然则黄 建中但补中气而不能养其胃阴,仍非计之善也。今拟十全大补阴阳气血双调,加入麦、夏、苁、附,即十四味建中法,并建其脾中肾中之阴阳,或者其有济乎!人参须 黄 大熟地(附子三分,煎汁炒) 川芎 茯苓 半夏白芍(肉桂一分,煎汁炒) 苁蓉 炙甘草 麦冬 冬术(土炒) 归身 金橘饼又 肝虚无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前投十四味建中,两建其脾中肾中之阴阳。证既大虚,药宜加峻。虚能受补,便是生机。

人参须 党参 黄 炙甘草 大熟地(附子一分拌炒) 肉桂麦冬 归身 冬术 枸杞子 半夏 茯苓 枣仁 山萸肉(酒炒) 苁蓉单 痰饮久留,咳喘不已。痰多粘腻,脾肾两亏。脾虚则痰不化而食减,肾虚则阳气衰而水泛,以致腹满足肿面浮,病成溢饮。《金匮》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然脉细阳衰,便难液涸,肾气久虚,何堪更投发泄耗阴伤阳之剂!拟进附子都气丸,裁去熟地者,以其痰多痞塞也。

淡苁蓉 枸杞子(青盐炒) 茯苓 泽泻 半夏 五味子 制附子 牛膝炭 胡桃肉孙 风邪久恋肺中,寒饮停留胃脘。风能化热,咳久伤阴。积饮生痰,胃阳失布。肺之子,肾也。

胃之妻,脾也。肺伤肾亦亏,胃虚脾亦弱。脾弱故便泄,肾亏故左尺脉弦而大也。咳将一载,虽曾吐血,而时呕清水,其为寒饮无疑。今从饮门例治。

大熟地(海浮石拌) 麦冬(元米炒) 生苡仁 五味子 陈皮 焦六曲茯苓 半夏 干姜 紫石英 细辛 沉香吴 喘咳多年,近加咳呛,形消肉瘦,正阴大亏。虽有痰浊,法当补纳。

大熟地 党参 半夏 陈皮 牛膝 款冬花 麦冬 茯苓 紫石英 五味子 胡桃肉许 痰饮流落心中,心痛彻背,大便干燥,饮食哽嗌。肠胃液枯,法当温润。

淡苁蓉 麦冬 茯苓 桂木 薤白头 枸杞子 半夏 陈皮 栝蒌霜 白蔻仁渊按:积饮久而伤胃,将成噎膈。桂、蒌、薤白治痰饮,亦可治噎膈。盖二证皆上中焦阳微不化所致。

范 寒痰留于胃,则脘痛而吐清水;入于肺,则咳嗽而多白沫。宜仿小青龙法,辛温开达上焦。

淡干姜 茯苓 白芍 细辛 橘红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款冬花 杏仁顾 嗜酒多湿,湿蕴生痰。体质阴虚,烦劳伤气。去冬咳嗽,须微带血,行动气升,至今不愈。

诊脉虚小,恐加喘急。兹以金水六君煎加味。

大熟地 半夏 陈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蛤壳 五味子 麦冬 胡桃肉另:金水六君丸,每朝服三钱,淡盐花汤送下。

金 痰饮停胸,清阳失旷,咳嗽眩悸,与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 紫石英 五味子 陈皮 半夏 蛤壳 胡桃肉方 向有心痛呕吐之病,得食则安,明系中虚而有痰饮伏留于心下也。上年春季,头痛寒热,从此咳嗽喉有痰声。当时设遇明眼,用小青龙发汗散水,表邪与痰饮悉解,何至淹缠不愈耶!迨至酷暑,邪郁化热,咳嗽带臭,肺气受伤。交白露节,秋金得令,肺气清肃而后渐愈。至冬阳气少藏,其咳复作。交春入夏,咳频不已,病延一载有余。诊脉双弦,形肉瘦削,口不干渴,身不发热,头眩心悸,肝肾之阴已虚,脾胃之气亦弱,痰饮恋而未化,自浅及于深矣。昔贤谓外饮治脾肺,内饮治肾。今自外而至于内,从肺脾肾三经立法,前后绾照,以冀各得其所。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川贝 茯苓 陈皮 半夏 干姜(五味子五粒,同炒) 大熟地(海浮石拌炒) 炙甘草 牛膝(盐水炒) 蛤壳 马兜铃 姜汁 胡桃肉 枇杷叶渊按:外饮治肺脾,非杏、贝等清润之药可治,当求之于《金匮》。想病已棘手,方药错杂,有不得不然耳。

费 痰饮伏于胸中,咳嗽喘促。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此症本虚未甚,标实有痰,法当两顾。

大熟地 茯苓 蛤壳 川贝 牛膝 半夏 陈皮 杏仁 桑白皮 枇杷叶郝 仲景云: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又云:胸中有留饮,背寒冷如掌大。此症是也。

麻黄 桑白皮 象贝 橘红 黄芩(姜汁炒) 杏仁 半夏 生甘草 茯苓 款冬花胡 痰饮 咳嗽,饱则安,饥则甚,乃胃虚也。

黄 炙甘草 冬术 陈皮 白芍 玉竹 茯苓 杏仁 桔梗李 胃有寒侵,肺有寒侵,两寒相得饮邪停,咳而喘呕为痰饮。气亦宜平,痰亦宜平,病痰饮者药宜温,仲师方法细详审。

二陈汤加老桂木、吴茱萸、川椒、苡仁、生姜。

罗 干咳阴虚痰火盛,丹溪方法主生津。此由脘痛兼痰饮,烟体须当温化遵。

苁蓉(养阴温润,咸能下降) 枸杞子(甘温益血) 制半夏(燥湿痰) 茯苓(消金燥湿) 陈皮(盐水炒,理气) 水红花子(饮停腹痛) 白蛳螺壳(痰停脘痛) 白蜜(润燥调服) 姜汁(豁痰冲服)

又 烟体阴虚,兼夹痰饮。干咳无痰,脘痛微闷。前方咸降,兼以温润。咳虽稍缓,痰仍内蕴。唇燥舌腻,原方加味。

苁蓉 枸杞子 旋复花 半夏 茯苓 陈皮 白蛳螺壳 海参(漂淡去砂) 姜汁(冲入) 地栗汁(冲入)

渊按:海参入煎剂,乃叶氏之作俑也。脘痛胸闷,明系痰饮,体虽阴虚,仍不相宜。

陈 宗台先生认此症为痰饮,卓识超群,曷胜佩服。窃思痰饮久踞,中土必受其戕,而脏气互伤,穷究必归于肾。肾为五脏之根,土为万物之本。脾土弱则清阳失旷,而气化无权;肾水亏则真阳失藏,而源泉消涸。夫以痰饮之病,久卧不起于床,加以寒热神疲,其为水土俱败明矣。节届春分,木旺阳升之候。木旺则土益弱,阳升则水益亏。清明节后百花齐放,将奈之何?为今之计,崇脾上而转旋清阳,以治其中;补肾水而蛰藏真阳,以治其下。守过清明,若得病情安稳,有减无增,或者其克济乎!苓桂术甘合二陈,上午煎服。金匮肾气丸三钱,暮服。

胡 寒饮伏留于胃脘,清阳失旷于心胸。脘中微痛,腰背牵掣觉酸,时吐清水,与苓桂术甘汤清胸中之阳气,理中汤理脾中之阳气,阳气复则胃脘之寒饮自化矣。

照二方加陈皮、砂仁、半夏。

又 前方通胸中脾中之阳,此方兼通肾中之阳。阳气得通,三焦气机自畅,胃中寒饮自化矣。

照前方加清和丸。

萧 腹满,口舌干燥。仲景云:肠间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食已即吐,名曰格塞。今兼此三者,是寒饮水气伏留于肠胃也。病已四五年,非一日可去。即宗仲景法汇集而加减之。

防己 赤苓 川椒目 泽泻 川连 大腹皮 桂木 焦白术 干姜 猪苓 半夏 白蔻仁孙 水停心下则悸,气郁胸中则痛,痛甚则痞塞而吐白沫,得食则宽。此中虚夹痰饮为患也。

六君子汤加川朴、干姜、桂木、沉香。

杨 心胸觉冷,经事数月一来,食入则腹中胀痛,寒痰气郁凝滞不通。当以辛温宣畅,遵熟料五积意。

半夏 桂枝 茯苓 苍术 白芍 川芎 川朴 当归身 丹参 炙甘草 陈皮 枳壳 高良姜又 苦辛温通之剂,而能调经散痞,用之而效,益信古人言不妄发,法不虚立,在用者何如耳。

前方去良姜,加茺蔚子、砂仁。

胡 阳微浊聚于胃,寒饮窃踞中宫。脘痛连胁,腹鸣漉漉。法当转运中阳,以却寒饮。

旋复花 干姜 半夏 茯苓 泽泻 陈皮 水红花子 白蛳螺壳 生姜又 脘胁之痛虽除,脾胃之气大惫。面浮足肿,土衰水泛,脉细少神,虑其腹满。急宜温补中阳以消水湿,又当自知节爱为上。

六君子汤去草,加炮姜、熟附子、神曲。另金匮肾气丸朝暮各服一钱五分。

某 肾中之元阳不足,胆中之火用不宣。痰饮伏留于心下,故心胸如盆大一块,常觉板痛,背亦常寒。三四年来每交子后则气喘,乃阳气当至而不至,痰饮阻遏,阳微阴胜故也。天明则阳气张,故喘平。至心悸咳嗽,易于惊恐,属阴邪窃踞胸中为病。其常若伤风之状者,卫外之阳亦虚也。图治之法,当祛寒饮而逐阴邪,斡旋阳气,如离照当空,阴邪尽扫。用仲景苓桂术甘汤,先通其胸中之阳气,再议。

茯苓(细辛一分,煎汁炒) 冬术(附子二分,炒) 党参(姜汁炒) 甘草(麻黄一分炒) 桂木 半夏 干姜(五味子五粒,炒) 补故纸(青盐炒) 紫石英 陈皮 胡桃肉 白蛳螺壳(洗)

贾 病已两月,先呕而后咳,多吐清涎,口不渴,心胸痛而痞闷,此痰饮停于心下也。虽微有寒热,并非外感风邪。当从胸痹痰饮门中求之。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橘红 杏仁 生姜渊按:仲景治胸痹用蒌皮须同薤白,治痰饮须同桂枝,否则不效。盖胸脘之阳不化,饮痹皆不去耳。

施 背筋常冷,胸腹有块,时吐酸水。此寒痰阻于胃而太阳之气不宣,温之通之。

苏梗 桂枝 陈皮 茯苓 半夏 制附子 川椒 老生姜仁渊曰:《内经》无痰饮证,并无痰字。痰饮之病,始于仲景,详于《金匮》。其论痰饮有四,曰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千金》有五饮丸,治留饮,痰饮,溢饮,流饮, 饮。明·李时珍即《金匮》四饮加伏饮为五饮。古人以胸胃肠间有水饮内积,即名曰饮。不必尽有咳嗽也。今人以咳嗽气逆,倚息不得卧,名之曰痰饮,乃《金匮》之支饮也。其余或已更名,如脘痛吐酸,即古之悬饮也。饮水不化,不得汗出,身体疼重浮肿,古之溢饮也。去古渐远,其名遂更。夫五饮之生,总由肺脾阳虚,致水饮入胃不能布化通调,停蓄胃肠之间,遂生种种病情。射肺则咳,凌心则悸,犯肝则胁痛眩冒,入肾则喘逆,侮脾则胀满痞闷,皆中上阳气不能布化之过也。然肺脾之阳虽虚,肾中之阳尚旺,其病犹可支持,故痰饮病有积延岁月而不死者。如此篇亦以咳嗽气逆为痰饮,然即以咳嗽气逆而论,其因多端,未必尽属痰饮也。大抵痰饮咳嗽,其痰多沫,其气多逆,其脉多弦、多滑,其心多悸荡,其头多眩冒,其表畏寒,冬发夏愈,其口不渴,其舌苔多白,此痰饮咳嗽之状也。治法,《金匮》要言不繁曰:须以温药和之。盖无论何饮,化其中上焦之阳气为先,而肾气丸一方,即开后人内饮治肾之门。故后人有外饮治肺脾,内饮治肝肾之说。盖饮邪久延,穷而伤肾,肾阳虚而肾气上奔,非温纳补摄不效。后贤之人参蛤蚧,黑锡丹,天真丸等,都从肾气丸得来,为温纳肾气之法。若得病之由,或冒冷雨,或卧而受凉,或过饮伤其肺脾,非一端耳。

卷之三

痰喘门

高 寒入肺底,久而化热,同一痰喘,先后不同矣。初病在肺,久必及肾,虚实不同矣。补肾纳气,清金化痰,是目下治法。

大熟地(海浮石拌) 麦冬 川贝 蛤壳 五味子 牛膝 杏仁 沙参 地骨皮 枇杷叶 悉尼皮卢 肾司纳气,开窍于二阴。病发每因劳碌之余,先频转矢气,而后气升上逆,短促如喘,饮食二便如常。其病在少阴之枢,宜补而纳之。

六味地黄合生脉散,加青铅。

陆 喘哮十二年,三疟一载。疟止复来,喘发愈勤。中虚痰饮不化,虽痰中带血,而不可以作热治也。拟六君子加杏仁、旋复、姜桂方法。

六君子汤加杏仁、旋复花、桂枝(细辛同炒)、干姜(五味子同打炒)。

渊按:痰中见血,仍用姜、桂,非老手不辨。

冯 年逾七旬,伏暑挟湿,湿能生热。病起微寒微热,咳嗽痰稠,曾经吐血。今血虽止而咳仍然,脉涩而数,舌苔灰白而渴,乃湿热痰浊恋于肺胃。病将匝月,元气大伤。脾胃不醒,谷食少进。初起大便坚,今则软而带溏矣。

病在肺脾胃三经,治在化痰、降气、和中。

甜杏仁 茯苓 款冬花 蛤壳 沙参 紫菀 川贝母 苡仁 陈皮 雪羹另:用人参、珠子、血珀、沉香、礞石,研细末,匀和一处,再研极细。分四服,日一服。

又 夫咳嗽痰喘之病,浅则在肺胃,深则属肝肾。凡用方之法,由浅而深。按脉察色,知其虚中挟实。

实者,痰浊也,故先以化痰、降气、和中为法。两剂,咳嗽稍平,惟气之喘而短者有出多纳少之意,则其本虚矣。左脉细微,肝肾之虚大着。虽舌苔黄浊不化,亦当以摄纳为要。

且额上汗冷,胃泛不纳,将有虚脱之虑。

人参(一钱五分) 五味子(八分) 麦冬(钱半,元米炒) 山萸肉(二钱) 泽泻(一钱) 大熟地(六钱,附子三分煎汁,浸片时,炒成炭) 怀山药(五钱,炒)

茯苓(二钱) 紫石英(三钱) 怀牛膝(三钱) 紫衣胡桃肉(不去皮,二个)

另:用好肉桂(三分),上沉香(三分,)坎 二条。

上三味,各研末,和一处,再研细,分作二服。今晚一服,燕窝汤调下。明日再进一服。若得额汗收敛,左脉稍起,犹有生机可理。若不应手,难为力矣。

杜 咳嗽有年,每遇劳碌感寒即发。并无痰涎,此属气喘。据述病起受寒,早用麦冬清滋之药,遂至邪恋于肺,曾服麻黄开达见效。然病根日久,肺气日虚。虚而不治,累及子母。今三焦并治,乃肺脾肾三脏兼顾也。

杜苏子 淡干姜(五味子合捣) 甜杏仁 橘红 半夏 款冬花 炙甘草早服附桂八味丸一钱,金水六君丸三钱,开水送。

又 久咳,肺脾肾交虚,前用温纳相安。今交夏令,肾气丸中桂、附嫌刚,改用都气丸可也。

都气丸三钱,朝服。金水六君丸三钱,晚服。俱盐汤下。

又 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纳气之根。肾虚不纳,则气逆而生喘;肺虚失降,则痰贮而作喘。前方辛通肺气。补摄肾气,服下稍安,而病莫能除。良以多年宿恙,根深蒂固。然按方书内饮治肾,外饮治肺,不越开上填下之意。

法半夏 茯苓 橘红 杏仁霜 款冬花 干姜 白芍 五味子 炙甘草上药为末,用麻黄三钱,白果肉三十粒,枇杷叶二十片,煎浓汁,泛丸。每服一钱,朝晚并进,与都气丸同。

王 高年烘火,误烧被絮,遭惊受寒,烟熏入肺,陡然喘逆,痰嘶,神糊,面浮。防其厥脱。

旋复花 前胡 杏仁 川贝 代赭石 茯神 苏子 沉香 桑白皮 款冬花 竹油(冲) 姜汁(冲)

渊按:此火邪伤肺而喘也。与寻常痰喘不同,故不用温纳。

徐 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须频年累月,服药不断,倘一暴十寒,终无济于事也。此非虚语,慎勿草草。

发时服方:款冬花 桑皮 紫菀 苏子 沉香 茯苓 杏仁 橘红 半夏 淡芩平时服方:熟地 五味子 陈皮 苡仁 胡桃肉 紫石英( ) 半夏 蛤壳 杜仲 茯苓又 喘哮频发,脉形细数,身常恶寒。下焦阴虚,中焦痰盛,上焦肺弱。肺弱故畏寒,阴虚故脉数。喘之频发,痰之盛也。有所感触,则病发焉。病有三层,治有三法。层层护卫,法法兼到。终年常服,庶几见效,否恐无益也。

发时服方:桂枝(生晒干) 款冬花(蜜炙) 橘红(盐水炒) 杏仁霜 莱菔子 桑皮(蜜炙)

共研末,用枇杷叶十片,去毛,煎汤,再用竹油半茶杯,姜汁一酒杯,相和一处,将上药末泛丸。发喘时,每至卧时服此丸二钱,苡仁、橘红汤送下。

平时服方:大熟地(砂仁拌) 丹皮(盐水炒) 茯苓 牛膝(盐水炒) 泽泻(盐水炒) 肉桂山萸肉(酒炒) 怀山药(炒) 五味子(盐水炒) 磁石上药为末,用炼白蜜捣和,捻作小丸,丸须光亮。俟(半干),再用制半夏(三两),陈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研极细末,泛为衣。每朝服(二钱)。发时亦可服。

叶 喘之标在肺,喘之本在肾。脉迟者,寒也。舌白者,痰也。以金水六君煎加味。

大熟地(蛤粉炒) 半夏 陈皮 茯苓 杜仲 款冬花 桂枝 紫菀 杏仁 五味子 胡桃肉又 喘发已平,咳嗽不止,吐出浓痰,今宜降气化痰。

苏子 旋复花 当归 款冬花 桑白皮 橘红 半夏 茯苓 杏仁金 痰气声嘶,面仰项折,久而不已,防有鸡胸、龟背之变。盖肺气上而不下,痰涎升而不降,上盛则下虚,故病象若此。宜清肺以降逆,化痰而理气。

生石膏 紫石英 半夏 茯苓 橘红 石决明 川贝母 蛤壳 紫菀 杏仁 竹油 姜汁另:不蛀皂荚三枚,去皮弦子,煎浓汤一饭碗,用大枣三十枚,将汤煮烂,晒干,将汁再浸,再晒干。每日食枣五六枚。

某 汗出不休,气短而喘,是气血阴阳并弱也。足常冷为阳虚,手心热为阴虚。营不安则汗出,气不纳则喘乏。法当兼顾。

大熟地(附子三分,拌炒) 黄 (防风一钱,拌炒) 归身 白芍 五味子紫石英 茯苓 党参 冬术 浮麦 红枣渊按:此劳损虚喘也。金受火刑,经所谓耐冬不耐夏。夏令见之,都属不治。黄 为汗多而设,若喘而无汗,即不相宜。

又 汗出减半,气尚短喘。今当大剂滋阴,再参重以镇怯。

人参固本丸 龟胶 磁石 紫石英 白芍 五味子 胡桃肉又 周身之汗已收,头汗之多未敛。气喘较前觉重,交午愈甚。掌心觉热,脉形细数,饮食减少。阴津大亏,肺气伤戕。兹当炎暑,水衰火旺,金受其灼。咳嗽痰黄,渐延损症。拟清金丽水,冀其应手为妙。

沙参 麦冬 大生地 龟板 川贝母 五味子 知母 西洋参 川黄柏仁渊曰:痰喘之因不一,须分虚实两途。实者因风寒痰火,大都病在肺胃,从外感而来,或寒热无汗,或不热有汗,咳嗽痰浓,便溺短赤,舌苔浓,脉数浮滑不空,乃风温痰热壅于肺胃不得降化也。宜宣通肺络,清降胃气。有汗葶、杏、橘、贝、芩、翘、石膏等剂,无汗麻杏甘石、桑、贝、橘、桔之类。若形寒表热不扬,咳窒不爽,脉浮而紧,乃风寒闭其肺络,元府不宣,肺气不利,不得肃降也。宜麻、杏、苏、桔或防风通圣等开其腠理。虚者乃平素肺肾内虚,肃降摄纳无权,脾胃气弱,不克化饮食精微,即痰饮之类。痰留肺系胃络,一触外邪,肺胃即失顺降,肾气即为奔逆,喉间 吼有声,倚几布息,甚至自汗淋漓,无表热外感见证,脉浮滑空豁,或形瘦浮肿,种种虚象,宜温纳镇摄。又有半虚半实之证,如素有痰饮,感寒遇劳即发,咳嗽痰沫,喘逆倚息。仿痰饮例治之,若久病全属虚证。更有无痰而喘,火迫而喘,糖哮盐哮而喘,俱伤其肺气使然。

当求其因。古人谓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确有见地,然不可执一。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宜兼治肺。如肾气丸、黑锡丹治肾,人参蛤蚧汤治肺,人参胡桃汤肺肾兼治也。大抵痰多,脉空弦者,以肾为主。痰少,脉虚不甚大者,以肺为主。痰稀多沫者,宜温纳,痰少色黄浓者,宜平降。一则肾阳虚,一则肾阴虚而肺有火也。夫熟地最能消虚痰,以其能填补肾气而化无形之痰也。勿嫌腻膈而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