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温病论病源二首

《病源》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又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气之所致。(以上与《伤寒论》同)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又因于寒,欲如运枢,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也。又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也。有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温暖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遂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也。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曰人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又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故曰,精者身之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也。有病温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凡肤热,其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也。凡温病患,三二日身躯热,脉疾头痛,食饮如故,脉直疾,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脉疾喜吐,脉来细,十二日死。此病不疗,八九日脉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不弹手指,时大,心下硬,十七日死。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也,下利腹中痛者死不治。

[卷第四] 辟温方二十首

《肘后》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饮之方。

大黄桂心(各十五铢)白术(十铢)桔梗(十铢)菝蜀椒(十铢汗)防风乌头(各六铢)上八味,切,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至酒中煎数沸,干,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待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又太乙流金散辟温气。

雄黄(三两)雌黄(六两)矾石(一两半)鬼箭羽(一两半)羚羊角(烧二两)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患亦烧熏之。

又雄黄散辟温气方。

雄黄(五两)朱砂(一作赤木)菖蒲鬼臼(各二两)上四味,捣筛末,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又断温疫,转相染着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方。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黄(各三两)上四味,捣末,以蜜和丸如小豆大。服一丸,可与病患同床。

又避温粉。

川芎苍术白芷本零陵香(各等分)上五味,捣筛为散,和米粉粉身。若欲多时,加药增粉用之。(出第十卷中)《千金》避温。虎头杀鬼丸方。

虎头骨(五两炙)朱砂(一两半研)鬼臼(一两)雄黄(一两半研)皂荚(一两炙)雌黄(一两半研)芜荑(一两)上七味,捣筛,以腊蜜和如弹丸大,绛囊盛,系臂,男左女右。家中置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烧一丸。忌生血物。(《肘后》同)又治瘴气。竹茹汤方。

青竹茹(二升)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避温病。粉身散方。

芎白芷本上三味等分,捣下筛,纳米粉中,以粉涂身。(《延年》同)又断温疫。朱蜜丸方。

白蜜和上等朱砂粉一两,常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人吞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水中,终身勿忘此法。

又治温病不相染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肘后》、《延年》同)又方新布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肘后》用小豆)又方切松叶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温。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含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又疗温气。蒜豉汤方。

蒜(五十子并皮研之)豉心(一升)上二味,以三岁小儿小便二升,合煮五六沸。顿服。(并出第九卷中)《千金翼》老君神明白散方白术(二两)桔梗(一两)细辛(一两)附子(二两炮)乌头(四两去黑皮)上五味,捣筛,绛囊盛,带之,所居闾里皆无病。若有得疫疠者,温酒服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则瘥。若经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纳五升水中,煮令大沸,分三服。

又度瘴散方麻黄(去节)升麻附子(炮)白术(各一两)细辛防己干姜桂心防风乌头(炮)蜀椒(出汗,去目)桔梗(各二分)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封贮之,山中所在有瘴气之处,旦空腹服一钱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并出第十卷中)《古今录验》许季山所撰干敷散主辟温疫疾恶,令不相染着气方。(《肘后》作“敷干”,《抱朴子》作“敷干”)附子(一枚炮)细辛(一分)干姜(一分)麻子(一分研)柏实(一分)上五味,捣筛为散,正旦举家以井花水各服方寸匕。服药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师法但应三日服,岁多病,三日一服之。(《肘后》、《胡洽》、又杀鬼丸去恶毒方。

雄黄(五两研)朱砂(五两研)鬼臼(五两)鬼督邮(五两)雌黄(五两研)马兜铃(五两)皂荚(五两炙)虎骨(五两炙)阿魏(五两)甲香(一两)羚羊角(一枚屑)桃白斤炼)石硫黄(五两研)上十七味,捣筛十六味,腊蜜和之,丸如杏子。将往辟温处烧之,杀鬼去恶毒瓦斯。若大疫家可烧,并带行。(与《胡洽方》七味不同,出第三卷中)《延年秘录》辟温方。

正旦取东行桑根大如指,长七寸,以丹涂之,悬着门户上,又令人带之。(出第十卷中)

[卷第四] 辟温不相染方二首

《病源》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候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出第十卷中)《千金》断温疫,主温病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二两)鬼臼(二两)鬼箭(二两)丹砂(二两研)雄黄(二两研)上五味,末之,以蜜和如小豆大。服一丸,可与病患同床传衣也。(出第九卷中)《延年》主辟温疫疾恶气,令不相染易。豉汤方。

豆豉(一升)伏龙肝(三两研)小儿小便(三升)上三味,用小便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平旦服之,令人不着瘴疫。天行有瘴之处,宜朝朝服。(出第十卷中)

[卷第四] 温病哕方四首

《病源》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令致哕也。(并出第十卷中)《短剧》茅根汤疗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哕者方。

茅根葛根(各切半升)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温饮之,止则停。

又疗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热蕴结不散变者方。

单煮梓皮,稍稍饮之,佳。温病积饮冷,冷结胃中,热入肾中,变壮热大者,服梓皮,温得止也。夫肾中有热者,病瘥后,足心皮喜剥脱去,头发秃落,是其证也。

又茅根橘皮汤疗春夏天行、伤寒、温病、干胃冷变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两)桂心(二两)葛根(二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三合,数连服之尽,复合,止乃停耳。微有热,减桂一两。(文仲、《古今录验》同,出第六卷中)《古今录验》疗温病有热,饮水暴冷。枇杷叶饮子方。

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止则停。(出第三卷中)

[卷第四] 温病渴方二首

《病源》热气入肾脏,肾脏恶燥,热气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也。(出第十卷中)《深师》疗温毒病及吐下后有余热,渴。芍药汤神方。

芍药(五分)黄连(四分)甘草(二分炙)黄芩(二两)桂心(二两)栝蒌(二分)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尽。(出第十四卷中)《古今录验》知母解肌汤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者;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痢,有虚热烦渴者方。

麻黄(二两去节)知母(三两)葛根(三两)石膏(三两)甘草(二两炙)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虚热未歇者,除麻黄,加知母、葛根;病热未除,因梦泄者,可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二两,则止。(《短剧》同,出第二卷中)

[卷第四] 温病发斑方七首

《病源》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疮。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夏遇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文也。(出第十卷中)《肘后》疗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方。

生地黄(半斤)好豉(一升)上二味,以猪膏二斤合露之,煎五六沸,令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便从皮中出则愈。忌芜荑。(出第二卷中)《短剧》葛根橘皮汤疗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壮热而咳,心闷,呕,但吐清汁,宜服此汤则静方。(大效)葛根(二两)橘皮(二两)杏仁(二两去尖、皮)麻黄(二两去节)知母(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呕闷吐当先定,便且消息。(《古今录验》同,出第六卷中)《删繁》疗肺腑藏热,暴气斑点。香豉汤方。

香豉(一升绵裹)葱须(切四两)石膏(八两)栀子仁(三两)生姜(八两)大青(二两)升麻(三两)芒硝(三两)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后下芒硝,分三服。(出第十卷中)《备急》疗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难救。黑奴丸方。

麻黄(三两去节)大黄(二两)芒硝(一两)黄芩(一两)釜底墨(一两研)灶尾墨(一两研)屋梁上尘(二两研)上七味,捣末,用蜜和如弹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若渴但与水,须臾当寒,寒讫便汗则解,日移五丈不觉,更服一丸。此疗六日胸中常大热,口噤,名坏病,医所不疗,服此丸多瘥。(《胡洽》、《短剧》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麦、黑勃一两,名为麦奴丸,《范汪方》同)《古今录验》黄连橘皮汤疗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已自得下痢,宜服此方。

黄连(四两去毛)橘皮(二两)杏仁(二两去尖、皮)枳实(一两炙)麻黄(二两去节)葛根(二两)浓朴(一两炙)甘草(一两炙)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尽,且消息,下当先止。

又漏芦橘皮汤疗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文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方。

漏芦橘皮甘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黄芩(各二两)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为佳。下后余外证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汤,方在前《短剧方》。(一方有知母、枳实、白薇、升麻、大黄、甘草,为十二味,出第三卷中)又发斑疮方黄连(切三两去毛)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顿服之。忌猪肉、冷水。

[卷第四] 温病劳复方四首

《病源》温病劳复,谓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早,更生于热,热气还入经络,复成病也。

又凡得温毒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犬、猪、羊肉并肠血,及肥鱼、炙脂腻,必大下痢,下痢则不可复救,又食饼、饵炙、枣栗诸生果难消物,则不能消化,停积在于肠胃,便胀满结实,大小便不通,因更发热,复成病也,非但杂食,梳头洗浴诸劳事等,皆须慎之。(如桃、李、生葱、生菜、海藻、菘菜、雀肉等俱在所忌,并出第十卷中)《千金》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肠血、肥鱼、炙腻必大下痢,医所不能疗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粢黍、饴脯、炙脍、枣粟诸果,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可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勿令人梳头澡洗,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语言,用心使意劳,凡此皆令人劳复。有人得病已瘥而未健,诣华敷视脉,曰,虽瘥尚虚未复,阳气不足,勿为劳事,余劳尚可,御内则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夫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舌出数寸而死。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以房室者,略无不死,及热病房室,名阴阳易之病,皆难疗多死。(《古今录验》、《集验》同)又疗重病新瘥早起劳,及饮食多,致复欲死方。

烧鳖甲末服方寸匕。忌苋菜。(《肘后》、《集验》、文仲《备急》同,出第十卷中)《深师》疗温病瘥愈食复病。麻黄散方。

麻黄(十分去节)大黄(十五分炙)附子(一分炮)浓朴(二分炙)苦参(六分)石膏(六分碎,绵裹)乌头(六分炮)上七味,捣筛,以酒若米汁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出第十四卷中)《古今录验》疗热病复。麻子汤。(吴正服效方)麻子(一升)豉(一升)牡鼠屎(一十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立愈,试之有神验。(《肘后》同)又大黄丸方大黄(一两蒸之二斗米下)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硝石(三分熬,无者以芒硝代之)桂心(二分)干姜(二分炮)上五味,捣筛四味,别捣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捣二千杵,丸如梧子。一丸,汤服之。但热在膈上当吐,在膈下当利,豫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服药两食顷不吐下,以热饮动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药,壮人可二丸,此药优于他下药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疮,绵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头,且纳疮中,kt出之,不瘥更作。温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飞尸、遁尸,浆服半丸,日一,应须臾止,心腹胀满痛,服一丸,疟者依发日先宿勿食,清晨服一丸,丁壮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饥过发时乃食。妇人产后血结中,奔走起上下,或绝产无子,或月经不调,面目青黄,服半丸。

小儿淋沥寒热,胪胀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岁者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岁儿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诸病瘥,儿小半之愈,大良。忌野猪肉、芦笋、生葱。(出第三卷中)

[卷第四] 诸黄方一十三首

《病源》黄病者,一身尽疼,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结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肝状,其人小腹满急。若其人眼睛涩疼,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则是患黄,大便涩,但令得小便快,则不虑死,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不好。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得消,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凡黄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并不可疗之,必死。(出第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方。

猪膏(八两)乱发(大如鸡子一枚)上二味,纳发膏中煎之,发消尽研,绞去膏细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也。(《肘后备急》、文仲、《千金》、《古今录验》、《深师》、《范汪》同,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神验。出第十四卷中)《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息须臾而绝。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三七枚)秫米(二七粒)上三味,捣筛为散。取如大豆粒,吹于两鼻之中,甚良。不瘥,间日复服之。(《千金》、《范汪》、《集验》同)又方瓜蒂(二七枚)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

又方盐(一升)上一味,纸裹渍湿,烧之取通赤,纳三升水中搅令调。手巾漉度为一服,以前二方服讫,并吐出黄汁。

崔氏疗黄,贫家无药者,可依此方。

取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

又疗黄兼主心腹方蔓荆子(一大合拣令净)上一味,捣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滤取汁,可得一大盏。顿服之,少顷自当转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宽,亦或得汗,便愈。(《备急》、文仲、《深师》同,并出第一卷《延年秘录》疗黄。瓜蒂汤方。

瓜蒂(一两)赤小豆(四十九枚)丁香(二七枚)上三味,捣末,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澄清。分为两度,滴入两鼻中。(出第十卷中)《救急》疗三十六种黄方。

取鸡子一颗并壳烧作灰,研酢一合,又温之。总和顿服。身体眼暗极黄者,不过三颗,鼻中虫出,神效。

又疗诸黄,暗黄眼暗,及大角赤黑黄,先掷手足,内黄患渴,疸黄,眼赤黄,肾黄,小便不通,气急心闷,五色黄。瓜蒂散方。

丁香瓜蒂赤小豆(各十枚)上三味,细捣筛。取暖水一鸡子许,和服,大神验。(并出第十七卷中,《广济》同)《必效》疗一切黄,蒋九处得,其父远使得黄,服此极效。茵陈汤及丸方。

茵陈(四两)大黄(三两)黄芩(三两)栀子(三两)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捣筛,蜜和为丸。饮服二十丸,稍稍加至二十五丸,量病与之,重者作汤,胜服丸,日一服。忌羊肉、酒、面、热物等,以瘥为限。小便黄色及身黄者并主之。

又疗诸黄,眼已黄亦差。瓜蒂散方。

丁香(一分)赤小豆(一分)瓜蒂(一分)一方加秫米(一分)上三味,捣末,温水食前顿服使尽,则当利,并吐黄水。不瘥更服。(并出第一卷中)《千金》疗黄胆。大黄丸方。

大黄(二两)葶苈(三两)上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十丸,日三服,病瘥便止。

又大黄丸方大黄(二两)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一两)曲衣(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可至五丸。忌猪肉、冷水。(并出第十卷中)

[卷第四] 急黄方六首

《病源》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有得病即身体面目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其候得病,但发热心战者,是急黄也。(并出第十二卷中)《广济》疗急黄,身如金色。瓜蒂散方。

赤小豆(二七枚)丁香(二七枚)黍米(二七枚)瓜蒂(二七枚)麝香薰陆香(等分别研)青布(二方寸烧为灰)上七味,捣筛为散。饮服一钱匕,则下黄水,其黄则定。忌生冷、热面、粘食、陈臭等。(一方止三味,出第一卷中)《必效》疗急黄胆内等黄。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切)芒硝(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纳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

(出第一卷中)《延年秘录》疗急黄,心下坚硬,渴欲得水吃,气息喘粗,眼黄,但有一候相当,即须宜服此瓜蒂散,吐则瘥方。

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二合)上二味,捣筛为散,年大人暖浆水五小合和散一服,满一方寸匕。一炊久,当吐不吐,更服五分匕,水亦减之。若轻病直吹鼻中,两黑豆粒大亦得,当鼻中黄水出即歇,并宜灸心厌骨下一寸,名巨阙,灸五七炷以来,初小作炷,在后渐大,仍不得大如梧子。

吐讫及灸了计即渴,仍服麦门冬饮子方。

麦门冬(四两去心)栝蒌(三两)竹叶(一升)茯苓(四两)升麻(二两)生芦根(一升)甘草(一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服此饮,渴即止。(出第十卷中)《千金》疗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地黄汁汤方。

生地黄汁(八合)大黄(六分末)芒硝(一两)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服,以利为度。

《近效》疗急黄方取蔓荆子油一盏,顿服之。临时无油,则以蔓荆子捣取汁,水和之吃亦得。候颜色黄,或精神急,则是此病。(韦给事试用之有效)

[卷第四] 黄胆方十三首

《病源》黄胆之病,此由酒食过度,脏腑不和,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瘀结不散,热气郁蒸,故食已如饥,令身体面目爪甲及小便尽黄,而欲安卧。若身脉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必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此黄胆也。疸而渴者,其病难疗;疸而不渴者,其病可疗。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出第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黄瘅。麻黄醇酒汤主之方。

麻黄(一大把去节)上一味,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顿服尽。古今方云,伤寒热出表发黄胆,宜汗之则愈,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短剧》、《古今录验》、张文仲、《经心录》同)又黄胆。茵陈蒿五苓散主之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深师》、《范汪》同)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黄胆方。

猪苓(三分去皮)白术(三分)茯苓(三分)泽泻(五分)桂心(二分)上五味,捣筛,和合。白饮和服一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以助药势,汗出便愈。(《千金》、《深师》、《范汪》同,并出第十四卷中)《肘后》疗黄胆方。

烧乱发,服一方寸匕,日三,秘验。酒饮并得。(《备急》、文仲同,出第一卷中)《范汪》疗黄胆散方。

取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黄,捣为末,服半钱匕,日一服,十日愈。用瓠子数数有吐者,当先详之。(出第三十四卷中)《集验》疗黄胆百药不瘥者方。

驴头一枚煮熟,以姜齑啖之,并随多少饮汁。(《备急》、崔氏、张文仲、《古今录验》同,出第二卷中)《千金》疗黄胆方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三四日便愈。无小麦苗,麦苗亦得。《范汪》云,用小麦胜也。(《备急》、文仲、《集验》并同,出第十卷中)《千金翼》疗黄胆目黄不除。瓜丁散方。

瓜丁细末如大豆许,纳鼻中。令病患深吸取入鼻中,黄汁出。

又黄蒸汤方(通按∶黄蒸未详)黄蒸(一升)麦面(一升)猪屎(一升)上三味,以水五升,渍一宿,煮取三升,绞去滓,顿服一升。覆取汗,必效。(同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疗黄胆年六十以上方。

茅根(一把)猪肉(一斤)上二味,合作羹,尽一服愈,当灸脐上下两边各一寸半一百壮,手鱼际白肉侧各一,灸随年壮。(《备急》、《范汪》同)又疗黄胆方苦葫芦瓤如大枣许上一物,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两食顷。取两酸枣许汁,分纳两鼻孔中,余节候与上方同。比来常用,乃胜瓜蒂散。

《近效》疗黄胆。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七枚)生秫米(二七枚)丁香(二七枚)上四味,捣筛,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各着一枚鼻孔中,痛缩鼻,须臾,鼻中沥清黄水,或从口中出升余则愈。病轻者如一小豆则可,一与不尽,间日复频用,效,李皓用之立验,俗人或使人以竹筒极力吹鼻中无不死者,慎之。

又疗男子女人黄胆病,医疗不愈,身目悉黄,食饮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在胃中有干屎使病尔方。

以成煎猪脂一小升,温热顿尽服之,日三,燥屎下去乃愈。(《备急》、崔氏同)

[卷第四] 黄胆遍身方一十一首

《广济》疗黄胆,遍身面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茵陈丸方。

茵陈(四两)黄芩(三两)枳实(二两炙)大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丸。空腹以米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利为度。忌热面、蒜、荞麦、粘食、陈臭物。(一方有升麻三两,出第一卷中)《肘后》疗黄胆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柚,暴得热,外以冷迫之,热因留胃中,生黄衣,热熏上所致方。

猪脂(一升)上一味,成煎者,温令热。尽服之,日三。燥屎当下,下则稍愈便止。(与前《近效方》同,《备急》、崔氏同,出第三卷中)《短剧》疗黄胆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三物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一把)栀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千金方》加大黄(三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深师》、《古今录验》、《千金翼》同,出第四卷中)《集验》疗黄胆身体面目皆黄。大黄散方。

大黄(四两)黄连(四两)黄芩(四两)上三味,捣筛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为丸服。(《备急》、文仲、《千金》同,出第二卷中)《删繁》疗黄胆者通身并黄。茵陈汤方。

茵陈(四两)柴胡(四两)升麻(三两)龙胆草(二两)黄芩大黄(各三两)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切一升。(《古今录验》、《千金》同,出第十卷中)《千金翼》论曰∶凡遇天行热病,多必内瘀着黄,但用瓜丁散纳鼻中,令黄汁出乃愈,即于后不复,恐病黄矣,常须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则须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又凡人无故,忽然振寒便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闭,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余热不除,久黄者。苦参散方。

苦参(一两)黄连(一两)葶苈子(熬)瓜蒂黄芩黄柏大黄(各一两)上七味,捣为散,饮服方寸匕,当大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服药五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忌猪肉、冷水。(《古今录验》、《千金》、《短剧》同,出第十八卷中)崔氏疗黄胆,身体面目尽黄。茵陈汤。太医校尉史脱方。

茵陈蒿(三两)黄连(二两)黄芩(三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甘草(一两炙)人参(一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一卷中)《延年秘录》栀子汤疗遍身黄如橘,心肋满急方。

栀子仁(四两)黄芩(三两)柴胡(四两)升麻(三两)龙胆草(三两)大黄(三两)栝蒌(三两)芒硝(二两)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四五里进一服。(出第十卷中)《必效》黄胆身眼皆如金色,但诸黄皆主之方。

取东引桃根细切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取时勿令见风,及妇人并鸡犬等见之。以水一大升,煎取搦一小升,适寒温,空腹顿服。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平复,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则散迟。忌食面、猪、鱼等肉。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侄珍惠说,密用。(出第一卷中)《近效》疗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众医不能疗。良验茵陈汤方。

茵陈(四两)黄芩(二两)栀子(三两)升麻(三两)大黄(三两)龙胆草(二两)枳实(二两炙)柴胡(四两)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身绝羸,加生地黄一升,栀子加至七两,去大黄;如气力不羸,依前着大黄取验。忌如法。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四剂瘥,隔三五日一剂。(《经心录》同,李皓处得此方,神良)

[卷第四] 黄方三首

《病源》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黄也。(出第十二卷中)《广济》疗黄,身面眼俱黄,小便如豉汁色。茵陈散方。

茵陈(四两)白藓皮(三分)栝蒌(四分)黄芩(三分)栀子(四分)芍药(三分)青木香(三分)柴胡(三分)枳实(三分炙)黄连(三分)紫雪(八分)土瓜根(三分)大青上十四味,捣筛为散,煮茅根饮,待冷。平旦空腹以茅根饮服五钱匕,一服少间,当一两行微利。利后煮稀葱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渐减,常取微泄,利通一两行为度,瘥止。忌猪肉、冷水、鱼、蒜、粘腻及诸热食。(出第一卷中)《必效》疗阴黄,眼睛黄,汗染衣,涕唾黄方。

好黄蒸(二大升)上一味,每夜以水二大升浸,,暖令热,勿令沸铜器中。平旦绞取汁半升饮之,余汁须臾则饮,冬日微暖服,夏冷冻饮料,每夜则浸,依前服之亦得。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两方并极效,忌面、羊肉、猪鱼。

又疗黄,汗染衣,涕唾黄者方。

取蔓荆子捣细末,平旦以井花水和一大匙服之,日再,渐加至两匙,以知为度。每夜小便裹浸少许帛,各书记日,色渐退白,则瘥,不过服五升以来必瘥。李润州传,极效。(《备急》、《肘后》、张文仲、《深师》同,出第一卷中)

[卷第四] 黄胆小便不利及腹满喘方二首

仲景《伤寒论》,黄家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里实也,宜下之,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方。

大黄(四分)黄柏(四两)栀子(十五枚)硝石(四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纳硝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顿服尽。

(《短剧》、《千金翼》、《深师》、《范汪》并同)又黄胆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其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五两炮)生姜(八两)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三服。忌羊肉、饧。(《范汪》同,并第十四卷中)

[卷第四] 黄汗方三首

《病源》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染衣,色正黄如柏汁,其脉自沉,此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得之。(出第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师曰,黄汗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也。问曰,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从外入而得之,宜黄芍药桂心酒汤主之方。

黄(五两)芍药(三两)桂心(三两)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正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阻作)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葱。(《备急》、张文仲、《千金》、《古今录验》、《深师》、《范汪》、《经心录》同)又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则汗出,又身常夜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即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也;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虫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黄汗。桂枝汤加黄五两主之方。

桂心(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五两)上六味,切,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须臾间不汗者,食稀热粥一升余以助汤力,若不汗者,更服汤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古今录验》、《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疗黄胆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着衣皆黄。黄汗吴蓝汤方。

吴蓝(六分)芍药麦门冬(去心)桑白皮汉防己白藓皮山栀子(各六分)上七味,各细切,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二服,未效再合服。(此方未详所出)

[卷第四] 女劳疸方四首

《病源》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少腹满急,小便难,因大劳大热而房室,房室毕,入水所致也。(出第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黑溏者,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疗。硝石矾石散主之方。

硝石(熬黄)矾石(烧令汁尽)上二味,等分,捣绢筛,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千金方》云,消石二分熬令燥,矾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肘后》、《短剧》、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师》并同,出第十四卷中)《千金翼》疗黄胆之为病,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也,腹满者难疗方。

滑石(五两研)石膏(五两研)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短剧》、《千金》、《备急》、文仲并同,出第十八卷中)《近效》女劳疸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黑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疗与黑疸同,谷疸食则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并以前茵陈汤主之。

方在遍身黄部中。

《必效》女劳之黄,气短声沉者,宜服此方。

取妇女月经布和血衣烧作灰,以酒空腹服方寸匕,日再服,不过三日必瘥。

[卷第四] 黑疸方三首

《病源》黑疸之状,苦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夫黄胆、酒疸、女劳疸,久久变成黑疸。(出第十二卷中)《肘后》疗黄胆变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去则愈。不忌,先须量病患气力,不得多服,力衰则起不得。(《千金》并《翼》、文仲、《集验》、崔氏、《删繁》、《范汪》并同,出第一卷中)《深师》疗黑疸身体及大便正黑。赤小豆茯苓汤方。

赤小豆(三十枚)茯苓(六铢)瓜蒂(四铢)雄黄(二铢)甘草(半两炙)女葳(四铢)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小豆、茯苓,取八合汁,捣后四药为散,取前汁调半钱匕,适寒温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一方云,疗久黄胆。忌大醋、海藻、菘菜。(《千金方》名赤苓散,《千金翼》同,出第二十卷中)《千金翼》茵陈丸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体重方。

茯苓(四分)茵陈(一两)枳实(五分炒黄)白术(五分土炒)半夏(三两洗)甘遂(一分)杏仁(三分去尖、皮)蜀椒(二升汗)当归(二分)葶苈子(四分熬)大黄(三分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饮服三丸,日三服。忌羊肉饧、酢、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四] 酒疸方七首

《病源》夫虚劳之人,若饮酒多、进谷少者,则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则身目发黄,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若下之,久久变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其脉浮弱,故知之。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当吐之即愈。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明也。若腹满欲吐,鼻躁,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出第十二卷中)仲景《伤寒论》,酒瘅者,心中懊,或热痛。栀子枳实豉大黄汤主之方。

栀子(七枚)枳实(五枚)香豉(一升)大黄(一两)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肘后》、《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肘后》疗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面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散方。

黄(二两)木兰皮(一两)上二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备急》、文仲同)《深师》酒疸艾汤方生艾叶(一把)麻黄(二两去节)大黄(六分)大豆(一升)上四味切,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出第三十卷中)《千金》茵陈汤主黄胆、酒疸、酒癖,身体面目尽黄。方太医校尉史脱处。

茵陈(三两)大黄(二两一方一两)栀子(二七枚)黄芩(三两一方用一两)人参(半两一方用一两)黄连(二两一方用一两)甘草(一两炙)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文仲、《范汪》同)又夫人病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酒疸心中热欲呕,吐之即愈方。

取《千金翼》苦参散吐良。在上通身黄部中七味者是也。

又肉疸,饮少小便多,白如泔色,得之从酒。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五分)白石脂(五分)栝蒌(五分)菟丝子(三分酒渍)知母(三分)桂心(三分)上六味,捣筛,麦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忌生葱。(《古今录验》、《深师》等并同)《古今录验》疗酒癖及饮。黄胆散方。

芫花椒目(各等分)上二味,捣下筛,为散。平旦服一钱匕,老少半服之,药攻两胁则下便愈。间一日复服,使小减如前,又与之使尽根源。(《深师》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卷第四] 谷疸方三首

《病源》谷疸之状,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为谷疸,虽下之,其腹必满,以其脉迟故也。(出第十二卷中)《范汪》疗谷疸。茵陈汤方。

茵陈四两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以汁煎大黄二两、栀子七枚,得二升,分为三服。

黄从小便去,病出立愈。(《肘后》同,出第十四卷中)《集验》疗劳疸。谷疸丸方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上二味,下筛牛胆汁和丸。先食以麦粥饮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同,出第二卷中)《删繁》疗劳疸、谷疸。苦参丸方。(劳疸者,因劳为名也;谷疸者,因食而劳,故曰谷疸)苦参(三两)龙胆草(二两)栀子仁(三七枚)上三味,捣筛为散,若病甚,取猪胆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四服,以饮汁下之。

[卷第四] 许仁则疗诸黄方七首

许仁则疗急黄病,此病始得,与前天行病不多异,五六日但加身体黄,甚者(音夷,鼻液也,下同)。泪、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黄,其更重状,与天行病候最重者无别。如至此困,自须依前救天行最重半夏等分十味汤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后法。急黄状始得,大类天行病经三两日,宜合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发汗以泄黄势方。

麻黄(三两去节)干葛(五两)石膏(八两)生姜(六两)茵陈(二两)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十里久,服讫当欲汗,则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又依前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取汗,汗出后未歇,经三五日,又合栀子等五味汤以取利方。

栀子(二十枚)柴胡(三两)黄芩(三两)茵陈(三两)芒硝(六两)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纳芒硝搅令消,分温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又依前栀子等五味汤服之取利,利后病势不歇,经六七日,又合秦艽牛乳二味汤服之方秦艽(六两)牛乳(二升)上药切,秦艽以牛乳煮之,可三分减一,去滓,带暖顿服令尽,极验。(文仲、《必效》同,西域法也)又依前秦艽等二味汤药服后,不觉病退,渐加困笃,势如前天行最重状,则不可更服诸冷物。冷物在心唯是痞,速宜同前天行用半夏等十味汤以救之,亦可合瓜蒂等三味散吹鼻孔中,并与之服方。

瓜蒂(七枚)丁香(七枚)赤小豆(七枚)上药捣筛末,取如大豆,分吹两鼻孔中。须臾当出黄水,正如煮柏汁,及出黄虫。亦可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与患人服,或利或吐,吐利所出亦如煮黄柏汁,天行用此疗,亦与崔氏同。

又论云,此病俗间亦有单煮瓜蒂汁灌鼻孔中者,亦有单服生麻油者。

又疗黄胆病,此病与前急黄不同,自外状与平常无别,但举体正黄,甚者眼色如柏,涕涎小便及汗,悉如柏汁,食消多于寻常,稍觉瘦悴乏力,此病不甚杀人,亦有经年累岁不疗而瘥者。此由饮酒多,亦是积虚热所致。黄胆初得,稍觉心中烦热,满身黄色,眼白睛黄,觉如此者,宜合白藓皮等七味汤以泄之,黄连十味丸以压之。

白藓皮(三两)干葛(五两)黄芩(三两)郁金(三两)豉(五两)栀子(十枚)芒硝(六两)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服此汤当得利,利后将息一二日,则合后黄连等十味丸服之。

又黄连丸方黄连(五两)黄芩(五两)苦参(六两)沙参(五两)干地黄(六两)干葛(六两)栀子仁(三两)麦门冬(一升去心)地骨白皮(五两)茯苓(五两)上十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以米饮下,初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黄胆亦有单服猪脂得瘥者。忌猪肉、冷水、大酢、芜荑等物。(吴升同)

[卷第四] 杂黄胆方三首

《千金》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黄黑,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急下之,亦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矾石散方。

矾石(五两)滑石(五两)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先食服,便利如血者,当汗出瘥。(《深师》、《古今录验》并同,出第十卷中)《古今录验》九疸秦王散方。

胃瘅,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心瘅,烦心心中热。(葛根主之)肾瘅,其人唇干。(葶苈子主之)脾瘅,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栝蒌主之)肺瘅,饮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一云膏疸)舌瘅,渴而数便。(石钟乳主之)肉瘅,其人小便白。(凝水石主之)髓瘅,目眶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肝瘅,胃热饮多水激肝。(白术主之)上十一味,名秦王散,各等分,随病所在加二分,捣合下筛。饮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忌桃、李、雀肉等。

膏瘅,饮少小便多。秦椒散方。

秦椒(一分汗)瓜蒂(二分)上二味,捣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师》、《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