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治部上(痈疽)

痈疽之原委顺逆治法。已详首卷。今之分部位者。为别经络。认穴次。定名色耳。其症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纲。然间有稍异于总治者。有专治本症之方。而即以此方各附于本症条下。则开卷了然。庶无遗漏紊乱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经络

中行直鼻上巅。属督脉经。又属足太阳膀胱经。傍开一寸五分为第二行。是足太阳经。再开一寸五分为第三行。是足少阳经。头角直耳上中。亦足少阳经。

百会疽

生百会穴。在巅之上。初起如粟。次大如钱。形似葡萄。坚硬色赤。寒热痛楚。元气浓者由热毒上攻。宜黄连消毒饮、蟾酥丸、贵金丸之类。元气弱者由虚阳浮泛。宜八味地黄丸引火归源。更以附子饼置涌泉穴。灸五壮以泄其毒。若肿连耳项。七日不穴。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顶发

一名佛顶疽。生上星穴。在百会疽之前。由足太阳经风热所致。初起神授卫生散、绀珠丹实者贵金丸。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溃而黑陷。脉大神昏。二便闭者不治。

透脑疽

生囟门之际。在玉顶疽之前。形如鸡子。坚而硬。头痛如斫。灸缺盆穴二七壮。

侵脑疽

生透脑疽之傍。头疼引目。灸支正穴七壮。二症初宜绀珠丹汗之。次宜托里散托之。

额疽

生当额。或两额角。一名赤疽。肿如桃李。由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实者贵金丸下之。次以内托散托之。溃者补之。十日不穴。溃而无脓出血者。不治。

太阳疽

生太阳穴。一名勇疽。状如伏鼠。肿连面目。寒热交加。七日不溃。毒即攻眼。急宜贴破。破慎风水。犯则损睛。属阳明胃经。治同透脑疽。十一日刺。得黄白脓者顺。清稀黑血者逆。

鬓疽

生于鬓。属手少阳三焦。此经多气少血。最忌见脓。多由肝胆怒火。或因风热血虚所致。初宜神授卫生散、柴胡清肝汤清之。次以托里消毒散托之。以速其脓。脓成而至收敛时。肾虚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者补中益气汤。此症虚脉虚之治也。若烦躁饮冷身热。脉大神昏者。脏腑实也。宜贵金丸。所为疮疡实热。不利者下之是也。宜灸伏兔穴二七壮。

此症虽属少阳。然脉症俱实者。随其壮弱。泻以重轻。若守经禁而纯投补剂。非确论也。

有未见疮时先作渴症。一年半载始发鬓疽。色紫疮黑。平陷坚硬。无脓。毒流耳项。气秽容枯。神昏不食者。不治。

夭疽

(生左耳后) 锐毒(生右耳后。俱一寸三分) 夭者妖变之物也。属肝木。锐者锋利之器也。属肺金。

二症起于谋虑不决。火郁而成。生于隐微。发于不测。及觉之时。毒已入内矣。红活高肿。易腐易脓者顺。坚硬伏陷。未溃先黑。未脓先腐。臭秽易生。元气易败。此毒瓦斯内攻也。为逆。微者加味逍遥散、越鞠丸、托里消毒散。随时增损。甚者十全大补汤。非倍用参附。不能以回其阳。

耳后疽

生耳后折间。属三焦经。高肿有头者顺。无脓软陷者逆。甚则嗌肿颊痛。肩肘俱疼。初起者绀珠丹汗之。热甚者凉膈散清之。已溃者如溃疡门。托之补之。

耳根毒

生于耳根。状如痰核。不动而微痛。属胆与三焦二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贵金丸下之。弱者神效栝蒌散托之。因怒而耳下肿者。或肋痛脉弦紧者。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桃仁、牛蒡子。再寒热。加荆芥、防风。盖肝者内主藏血。外主荣筋。怒则气逆。故筋蓄结肿。若不自加调摄。肝迭受伤。迁延结核。再犯追蚀之药。因而不敛不治者多。

耳发

生于耳叶。初起如胡椒。渐大如蜂房。紫赤肿痛。由三焦经风热所致。宜卫生散。或加升麻、桔梗。

壮者贵金丸汗之下之。出黄脓者顺。出鲜血不食神昏狂躁者逆。

玉枕疽

(生于玉枕) 脑后发(生玉枕稍下。在风池穴。)形如硬疖。坚而难溃。痛引项肩。气粗鼻塞。此足太阳膀胱经伏阳结滞而成。少壮者红肿出白脓易愈。老弱者紫陷流黄水难瘥。实者内疏黄连汤。加羌活、金银花之类。或卫生散、贵金丸。虚者托里消毒散。加升麻、葛根、酒沙黄芩、栀子之类。兼服蜡矾丸。有头者刺之。

涂拔疔散。无头者以离宫锭子涂之。或灸风门穴三七壮。艾如绿豆大。

脑铄

生于项后。初起如横木。久之上至巅顶。下至大椎。未脓而皮先损。或冷而木痛。时流清水。或热如火燎。痛如针刺。黑如烟灶。形如犬咬。四畔坚若牛唇。灵枢经云。阳气大发。消脑溜项。名曰脑铄。烦心者死。

此由阴精消固所致。急用神妙拔根法。(见针门)以通其窍。内用十全大补汤加大附子。及八味地黄丸。

以回其阳。宜与项部偏脑疽法及脑疽医案参酌之。若攻补得法。亦有得生者。不可因其恶而弃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黄连消毒饮

治百会疽由膏粱之变者。惟宜苦寒。禁用芳香等药。服后忌饮冷水。犯之作脓而效迟。

黄连 黄芩 黄柏(酒炒) 人参 独活 防风 本 甘草(炙) 甘草梢 陈皮 防己 归尾苏木(各五分) 知母(酒炒四分) 羌活 连翘 黄 归身 生地(各一钱) 桔梗(一钱) 泽泻(七分)用水三钟。煎钟半。入酒少许再煎。食后服。

柴胡清肝汤

治鬓疽初起。毋论阴阳表里。俱治。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黄芩 栀子 天花粉 防风 连翘 牛蒡子 甘草节(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头部

贵金丸 八味地黄丸 绀珠丹 神授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蜡矾丸 越鞠丸(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见疔门) 神妙拔根方(见针门) 加味逍遥散(见瘰 ) 诸症灸法(见首卷) 黄连救苦汤(见项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经络

诸阳皆会于面。统其所属。惟胃脉起鼻交 中。入上齿中。侠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穴。故人之面。阳明之属也。从鼻直上至额属督脉经。目内 而上足太阳经。而下足阳明经。目瞳子而上足少阳经。而下足阳明经。目锐 而上手足少阳经。承浆属任脉经、足阳明经。

颧疡

疡则颧骨肿痛。寒热相炽。由阳明风热所致。宜卫生散。加升麻、葛根。水酒煎服。或贵金丸。

颧疽

疽之初起如松子。微肿微赤微痒。渐大如痰核。如结毒如瘤。由阳明积热所致。宜蟾酥丸。及卫生散加胆制南星。灵枢经云。心病则颧赤。宜降心火。如黄连安神丸。又曰。肾病则颧与颜黑。宜滋肾水。如地黄丸是颧之为症。不可专委于阳明也。

颧疔

初起如粟。麻痒坚痛。色白而顶陷。寒热交作。宜用挑法。涂拔疔散。肿处捣鲜菊花叶敷之。内服蟾酥丸。或灸偏历穴二七壮。

面发毒

面上疖 肿痛。由风热客于阳明也。宜凉膈散加羌活、荆芥、升麻。敷清凉消毒散。不肿痛者宜托里消毒散。

面游风

初发微痒。次如蚁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阳明壅热所致。宜凉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白芷、牛蒡子之类。外敷祛风润肌之药。

肿尖而色赤者风热。肿平而色淡者湿热。皆属于胃。壮者黑牛散下之。或加味消毒饮散之。忌用敷药。恐毒攻喉。

颊疡

生于耳下颊车之上。一名金腮。初生如粟。渐大如豆。亦由胃热。壮者贵金丸下之。或犀角升麻汤。已成者内托散加羌活、独活。溃则难以收口。多有附骨。久必成漏。宜用蒸法。一灸四犊穴三七壮。

生颊疡之前半寸许。形如鸡子。坚硬难溃。脓水常流。经年不愈。内服托里溃坚之剂。或灸天井穴三七壮。

骨槽风

生牙叉接骨之处。一名牙叉发。起于耳前。连及腮项。筋骨隐痛。久则漫肿。牙关紧急。寒热如疟。此由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所致。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项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壮。膏盖之。肿处涂离宫锭子。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搽冰硼散。使内外毒瓦斯得解。服清阳散火汤。如溃后。于托里药中加麦门冬、五味子、藿香之类。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若误用寒凉。

则非理中汤佐以姜附不能收功。外腐用绛珠膏。忌用刀针蚀药。若坚肿不消。外腐不合。虚热不退。

形焦体削者为逆。不治。

发颐

生颧骨之下。 颔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由手足阳明经客热。或伤寒发表未尽所致。初宜贵金丸、绀珠丹。或卫生散加升麻、桔梗、黄连。如肿痛不减。用托里消毒散。如脓出反痛。恶寒发热晡热者。

皆气血虚也。宜十全大补汤补之。颐肿而连及耳后者。宜补肾之虚火。经曰。肾热。颐先赤也。颐肿而连及耳下者。当清疏其肝火。是耳下则属手足少阳经也。

时毒

初起状类伤寒。一二日间。面鼻耳目 赤肿痛。甚则咽喉颈项俱肿。由感四时不正之气所致。

或结核有根。咽喉闭塞。至五七日间。神昏喉闭。不食不出声者。不治。若延至十日外者。即不治而亦自能愈矣。

症有阴阳。治有汗下。慎用寒凉。兼用嚏法。

脉浮数者。邪在表也。宜葛根牛蒡子汤。脉沉实者。邪在里也。宜内疏黄连汤。脉沉涩者。邪入深也。宜漏芦汤。又自少阳经出者。肿连耳下。引以柴胡。自阳明经出者。首面大肿。引以升麻、葛根。自太阳经出者。肿连耳上。引以羌活、荆芥、防风。表里俱实者。宜贵金丸。然此症与膏粱积热不同。硝黄非大便秘实者勿用。脉洪数浮数者。治宜内消卫生散。脉滑数者欲作脓也。治宜内托。如托里消毒散。肿痛热者宜砭去恶血。敷以消毒等药。如冬月患此。其脉浮紧按之洪缓者。乃寒气郁热也。宜以苦发之辛散之。如托里温经汤。慎用针砭。所谓冬月闭藏。用药多而少针石也。

凤眉疽

生于眉。一名眉发。形长如瓜。赤痛引脑。二目合肿。甚则坚痛色黑。呕逆闷乱者危。属手足太阳少阳四经。宜灸阳谷穴七壮。六日可刺。得脓则减。否则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

龙泉疽

生于人中。形小而异。麻痒不时。寒热交作。由伏阳攻于心肺。虚热注于三焦也。治如疔法。

或灸百会穴七小壮。

虎髭毒

生于地角。一名承浆疽。一名颏痈。由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壮者贵金丸下之。凉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风清之。或灸百会穴七小壮。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犀角升麻汤

治颊疡。并治唇口、颊车、须发、鼻 等处肿痛诸症。

犀角(二钱五分) 升麻(一钱七分) 羌活(一钱二分) 防风 川芎 白芷 白附子 黄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清阳散火汤

治骨槽风。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薄荷 黄芩 龙胆草 黄连贝母水煎。食远服。

升桔汤

治骨槽风。并咽喉耳痛。

升麻 桔梗 昆布 连翘 射干 甘草(等分)水煎。食远温服。

葛根牛蒡子汤

治时毒。脉浮数者邪在表也。

升麻 葛根 牛蒡子 麻黄 连翘 玄参 桔梗 甘草(等分)水二钟。生姜二片。煎八分。食远热服。一加贯众、淡豆豉。

双解消毒散

治大头风脖子肿。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大黄 麻黄 羌活 白芷 防风 荆芥 射干 苍术 当归川芎用生姜三片。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

托里温经汤

治时毒。在冬月脉浮紧者宜服。

麻黄(二钱) 防风(二钱) 升麻(四钱) 葛根(二钱) 归身(二钱) 苍术(一钱)人参(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五分)水二钟。先煎麻黄。令沸去沫。再下余药。煎一钟。温服盖被。俟汗出。则肿自消。

立消散

治大头风头面虚肿如泡。

草乌(一两) 白芨 甘遂(各一两) 小良姜(三钱) 甘草(三钱) 麝香(一钱)为末。用苍耳捣汁。加醋调匀。鸡翎蘸扫肿处。立消。

搐鼻通气散

治时毒 肿。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泻其毒。

玄胡索 玄参(各三钱) 牙皂 川芎(各二钱) 细辛 藜芦 草乌(各一钱) 闹羊花(六分)为末。用纸捻蘸药。送入鼻内。取嚏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脓者必愈。无嚏者不治。

清凉消毒散

治面发毒。

天花粉 白芨 黄柏 山兹菇 乌药 雄黄 乳香 麝香上为末。用鸡子清和蜜水调敷。

火醋锭子

治面上热疮。身上热疖。

大黄用醋浸晒九次。和为锭。火酒磨涂。

黑牛散

治 腮初起壮实者。

黑牵牛(一两)捶碎。米醋二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温服。

二金散

治金腮。疮蚀透腮颊者。

郁金 鸡内金(等分)为末。先用盐汤盥漱净。掺之。

蒸法

治金腮 毒 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面作井圈。围粘疮口。勿令漏泄。次掺护心散于疮口内。再次入药油于井内。令满。用纸条做捻燃之。初用一条。加至三四条。预用绢帕朦脸。以防油爆。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几处则痛有几处。至大痛时。以水湿纸灭灯。勿令口吹。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干为度。去面井。用地骨皮煎汤一碗。布蘸汤滴于疮口内。以滴汤尽为度。用敷药敷四围。以珍珠散掺疮口内。黑膏盖之。俟脓干时加象皮。未收口。内服托里等药。

护心散

雄黄(三钱) 珍珠(二钱) 血竭(二钱) 乳香 没药 儿茶 象皮龙骨 赤石脂( 各一钱) 麝香 冰片(各五分)共为末听用。又于蒸洗时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药油方

黄连 黄柏 连翘 当归 芍药 生地(各五分)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绢滤渣听用。

敷药方

姜黄 雄黄 大黄 黄柏 黄连(等分)为末。米醋调敷四围。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面部

神授卫生散 绀珠丹 托里消毒散 内疏黄连汤 十全大补汤 贵金丸(俱见首卷) 蟾酥丸拔疔散(俱见疔门) 冰硼散(见咽喉门) 漏芦汤(见肿毒门) 灸法(见首卷灸门) 黄连救苦汤(见项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经络

项之中属督脉经。项之旁大筋中属足太阳经。大筋之旁耳之后属手少阳经。耳之下属足少阳经。颊下属手太阳经。颊前一寸属手阳明经。挟喉两旁动脉属太阳阳明二经。

项疽 生于项之中。一名项中疽。俗云对口。为与口相对也。属督脉经盛阳之火。 赤肿痛者易治。

根大坚硬者难疗。平塌神昏者死。初起。脉洪数有力者。绀珠丹、卫生散、贵金丸、梅花五气丹、黄连救苦汤。俱可选用。并隔蒜灸之。或灸天宗穴七壮。艾如绿豆大。已成者。解毒天浆散、托里消毒散。

已溃者。大小保安汤以补元气。加减地黄丸引火归源。外兼敷治。或灸神阙穴二七壮。此症有头尾。头向上。尾向下。形如蜂窠者。防毒瓦斯攻心蚀脑。又忌见风。风入发搐者难疗。若痰壅毒流两肩者。

鲜血暴涌者。腹胀谵语者。俱不治。

卧蚕疽

生对口之下。天柱骨之上。治同脑疽。

天柱疽

生天柱骨之间。形陷色黑多痒。由三焦经郁愤所致。初宜卫生散。壮者贵金丸。弱者神效栝蒌散。已成者八珍汤加柴胡、香附、及远志酒。甚者肩背拘急。呕逆恶心。宜隔蒜灸之。以痒止为度。

或明灸之。灸而有泡者顺。无泡者逆。服汗剂得汗可治。无汗难医。灵枢经云。失治则热气下入渊腋。

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所以神昏呕哕血不止者。不治。

偏脑疽

生对口之傍。属足太阳膀胱经蕴热所致。盖太阳经所司寒水。起于巅顶。贯项两傍而顺下。

多冷多沉。故多平塌。坚硬难溃。又易流注。初起未成。七日以前者。用铍针当头点入。知痛楚方止。

出其恶血。通其疮窍。插蟾酥条。直至疮底。每日二条。外用膏贴。三日后加添插药。内服绀珠丹。或蟾酥丸发汗解毒。次服托里大补之药。以回阳气。直至顶根高突肿痛。外用神灯照法助阴为阳。至七日。其疮四围裂缝有脓。方住插药。轻者九日后。脱出或腐化。重者至十三日。其根自脱。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脱者。铍针取之。外贴玉红膏。内服大补之药托之。诚转重就轻移深居浅之良法也。如不肿不疼。灸亦不痛者。尤宜此法治之。若前脑疽阳症。则不用此法。

鱼尾毒

生于后鬓发际间。在偏口之上。脑后发之傍。治同偏口。出血气喘痰发者。难治。

百脉疽

肿绕颈项。疼痛身热。不食上气咳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十五日可刺。儿脓者顺。见血者逆。

锁喉毒

颈项忽然肿痛。如失枕之状。久则红绕肩背。坚硬难消。由肥人善饮。风热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疏风。

结喉痈

生于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属任脉及手太阳少阴三经。由忧愤所致。宜黄连消毒饮、卫生散。

灵枢经云。脓不泻则塞咽半日死。故宜针之出毒。服补托之剂。虽溃通。流出汤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壮。

气痈

生于结喉痈之上下。

夹喉痈

生于结喉痈之两傍。

二症治同结喉痈。一灸灵道穴七壮。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黄连救苦汤

脑疽、发鬓、发颐。及天行时毒。初起憎寒壮热。头面耳项俱肿。服之未成者自消。已成者速溃。

黄连 黄芩 柴胡 升麻 葛根 连翘 桔梗 川芎 归尾 赤芍 羌活 防风 金银花 甘草节(等分)用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食远热服。

解毒天浆散

脑疽积毒日深。坚肿木硬。口燥舌干。恶心烦渴。六脉沉实有力。大便闭结不通者。并宜服之。

石决明(生研) 僵蚕 穿山甲 防风 连翘 金银花 羌活 乳香 黄连 当归尾 甘草(各一钱) 大黄(三钱) 天花粉(用新鲜未晒者四两石臼内捣烂投水一碗搅匀取汁去渣用)上将花粉汁碗半。同药煎八分。入酒一杯。空心热服。行三次。方用饮食。忌煎炒发物。

回毒银花散

脑疽及诸发。阴疮不起。色变紫黑者。

金银花(二两) 黄 (生用四两) 甘草(生用一两)细酒二十两。同药入小口砂罐内。密封重汤煮三炷香为度。取起滤清。服之。盖暖患上。其疮渐渐高肿。此转阴为阳。吉矣。后用托里药溃脓。如服后不痛不起。疮头流出黑水者。为真阴。不治。

梅花五气丹

脑疽发背。诸般疔肿。初起寒热交作。筋骨疼痛。有似伤风。恶心呕吐。但未成脓者。并宜服之。

梅花冰片(一钱) 麝香(用当门子一钱) 辰砂 轻粉(各一钱二分) 爪儿血竭 乳香没药 明雄黄(各二钱) 真蟾酥(端午日取四钱用男乳调膏)上药各研细末。对准分数。于端午日辰时制。至午时向日为丸。如茄子大。一时晒干。用川椒二十七粒。灯心二十七段。同药收罐内养之。黄蜡封口勿泄气。每用时。先食美馔令饱。用无根水漱净口。再含水一口。少顷待温。用葱白五寸同水嚼烂咽下。随将药饼一枚放舌下。睡于暖处。被盖。药化苦水。

徐徐咽之。疮势大者二三饼亦可。药尽其汗即到如淋。诸病若失。如冬月天寒难汗。噙后将葱汤推之。即汗。

如暗疔人所不及觉者。及觉而失治者。毒瓦斯入里。人便昏沉。一中便倒。不能根据法服药。急用连须葱白七根。煎酒一杯。研药五饼灌下。药气到心。其功如汤泼雪。患者实时苏醒。诚外科之奇方也。不可忽之。

大保安汤

脑项诸发。痈疽恶疮大毒。已溃之后。脓水出多。气血虚弱。精神短少。饮食不思。坐卧不宁。

烦躁不眠。昼则安静。夜则发热。及虚阳烦渴等症。

人参 白术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牡丹皮 五味子 黄 (各一钱)熟附子 肉桂麦门冬 甘草(各五分)用煨姜三片。大枣二枚。莲肉七个。水二钟。煎八分。食前后服。

脑疽灸法

用骑竹马法灸之。

一法。用线横量患人口至两角为则。次用线以黄蜡拖过。从患人项上垂下至两ru头为则。剪之。复从患人颈上往后。自项垂下贴脊。比齐线尽处为则。以墨记之。再将先比口之则。于墨记处两傍。各横开一侧尽处。是穴以墨记之。用艾于两傍穴上各灸三壮。或五壮。其毒自痿而不大发。徐徐而愈。

一灸气海穴二七壮。三里穴各五壮。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绀珠丹 卫生散 贵金丸 托里消毒散 加减地黄丸 绛珠膏(俱见首卷) 黄连消毒饮(见头部)蟾酥丸 蟾酥条(见疔门) 敷贴药(首卷参用) 灸法(见首卷灸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一人项疽十余日。势甚。根连耳项。红肿 热。脉浮而数。用黄连消毒饮二服。大势稍定。次用托里消毒散数服。不能腐溃。脉浮无力。此为元气损伤。止能起发。不能为脓。易十全大补汤。加桔梗、白芷、倍参末各三钱。外用桑柴烘法。早晚二次烘之。贴绀珠膏数日。患者头面俱肿。双目合缝。形状可畏。然后腐溃并作。脓出日至数升。将及半月。加五心烦躁。饮食少思。此补力不及所致。虽变无妨。用圣愈汤一服。不应。又进一服。加熟附子二钱方应。前症悉除。次以人参养荣汤。加麦冬、五味。参、术倍至三钱。月余后。腐肉连发。片片脱下。野狼狈不堪。又恐补不及时。每日粥食中用人参三钱。几餐分入。同煮食之。后元气渐醒。调理四月方瘥。

一人生偏疽。隔蒜灸十五壮。知痛乃住。失用内药。又四日。紫肿木痛。便秘脉实。以内疏黄连汤加玄明粉二钱通之。次用消毒救苦汤二服。肿势仍甚。此内毒外发。不可再消。换托里消毒散。至二十日。因患者体肥。外肉多紧。不作腐溃。欲行针开放。彼坚执强阻。后烦闷昏愦。人事不醒。乃变症出也。随用铍针。

左右耳边并顶中各开一窍。内有脓腐处剪割顽肉寸许。放出脓血碗许。服健脾养血大补之药。脓似泉流。每朝夕药与食中共参六七钱。服至腐化新生。又四十日外。患者方得渐醒。始知人事。此症设若禁用针刀。不加峻补。而得生者鲜矣。

一人项疽五六日。疮根平散。又至五日外。疮势坚硬。根脚开大。毒瓦斯已过两肩。流注前项。胸乳皆肿。呕吐恶心。寒热不食。情势可畏。此时非药力可及也。先用葱汤洗去旧药。煮拔筒。拔提二处。出淤血碗许。

随用银针斜斜插入根脚。透通患底数处。以蟾酥条插入孔内。最能解毒为脓。总以膏盖之。其走散处。

以温药敷之。日渐日消。毒收原处。兼服内托降火化痰之药。三四日大势已退。内脓已通。换服十全大补汤。凡坚而不化者照之。腐而不痛者取之。新肉生迟者培之。如是调理。三月方瘥。

一妇年六旬。素禀怯弱。疽头如粟。喜其形体不肥。虽发之逆。后必易溃。先隔蒜灸之。次以蟾酥饼贴灸上。四边以吸毒散敷之。收其根。内服托里消毒散。数服疮势坚硬。苦于痛楚。予为脉细数而无力。此内虚之故。不能解毒为脓。以痛为要。换益气养荣汤加角刺、白芷。三服肿亦渐起。用桑木烘法。坚亦渐软。

脓出稠而不多。前方去皂刺、白芷。加香附倍参 。又数服脓溃。溃后痛亦不止。再三日。腐肉将脱小半。

用乳香定疮散。一服疼痛退除。数十日完口。此法要在眼力精巧。量病易难。腐新迟速。补助有无。用药合式。然后相量日数。并皆决之于前。发之必中。

一妇壮年体胖。项生疽。顶高根活。彼欲内消。予为药消不能。针消则可。取铍针当头针入六七分。至软肉方住。去淤血。插蟾酥条。服蟾酥丸。得大汗而解。次日疮出微脓渐消。再服消毒清热之药。不出十日而安。大凡欲消疮毒。先断根本。次泻毒瓦斯。使毒日衰。无致内攻为诀。

一人耳后生疽将半月。根脚渐大。疮头血水秽污。四边紫黑。软陷无脓。面惨鼻 。手冷气促。脉诊散大无根。此内败症也。不治。果卒。但犯此症。虽山岳之躯。一败无不倾倒。

一妇对口。自灸念余壮。不痛。灸疤焦黑。平陷如故。诊之脉微数而无力。此内虚症也。若假药力。则误其事。用铍针当顶刺入寸许。不知痛。亦无血。此毒滞而未发也。插蟾酥条。以膏盖之。每日一次。七日后。周围裂缝出脓。内服补剂。至十四日根脱。搽绛珠膏。又半月。口平。掺珍珠散生皮而愈。此症不用针攻。专假药力。虽不至死。岂能得其速愈哉。

一妇年四旬。肥甚。患项疽五六日。视之肉肿疮不肿。(乃顶陷也。)又兼口燥心烦。(此邪火内淫也。)坚硬紫暗。(此血死毒滞故不作腐溃也。)根脚散平。(为真气内败不能束毒也。)六脉洪大。(为毒瓦斯胜正气也。)此太过之症。后必无脓软陷。内攻而死。辞不治。后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结核于颈前项侧之间。小者为瘰。大者为 。连续如贯珠者为瘰 。始起于少阳经。次延及于阳明经颊车等处。再久之则延于缺盆之下。形长如蛤。色赤而坚。痛如火烙。属三焦经。名曰马刀。又甚于也。此由三焦肝胆三经怒火风热血燥而生。或肝肾二经风热亏损所致。

初起寒热 痛者。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用小柴胡汤。加胆草、栀子、芍药、当归。因怒肿痛或发热者。用小柴胡汤。加青皮、木香、桃仁、红花。若寒热止而核不消者。此肝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

六味地黄汤以滋肾。如肝脉弦紧肾脉洪数者。由肾水不能生肝也。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如痰盛痞满右关脉弦者。此脾土虚而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汤加芎、归。次仍用补中益气汤。至将溃已溃。用神效栝蒌散、益气养荣汤。间服之。如溃之脓清者。须大补之。机云。此不因膏粱丹毒火热之变。由虚劳气郁之所致。治宜补形气。开郁结。调经脉。疮自消散。不待汗之下之而自愈也。是以始终之治。惟以补气血以滋化源。慎用追蚀悍怕等药。虽然若至脓稠时必用追蚀等药一剂。 毒去而疮口自敛。诸 已消。唯一核尚存者。必用追蚀药一服。其核自消。若气血壮而脉沉实者。即用追蚀药一服。毒一下。随服补剂调理。盖瘰 之毒。莫不有根。地胆斑蝥。制度有法。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虽曰悍怕。能助王道之治。相济成功。是在治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然非概用之通论也。独妇人患此者居多。盖因其性躁急。其气怫郁。其心执滞而然也。若小儿则内无七情所干。是由外受风热气血相搏所致。忌用燥毒等药。宜大圣散、连翘丸、天竺黄丸。调其内并兼外治。自然获效。有婴儿落草时项间即有三五枚者。缘儿于胞中其母多怒。儿禀其气所致。当治其母。用药同前。

书有风毒热毒瓦斯毒之异。瘰 筋 痰 之殊者。俱发于项而相似。惜乎未详。予为 由内伤所致。其形小。其发缓。无疼痛。计以月年。毒由外感所致。其形大。其发暴。多肿痛。日不待时为异耳。治 则从本门调理。治毒则于项部门参考。

以形而言之。生左耳根名蜂窠 。生右耳根名惠袋 。遇怒即肿名气 。核痛红肿名血 。筋缩如贯珠者名筋 。小而多痒名风 。绕项生者名蛇盘 。颔红肿痛名燕窝 。延及胸腋者名瓜藤 。延及遍身红活易溃者名痰 。生乳旁两胯软肉等处。名 疡 。灌注四肢遍身自溃相穿者名流注 。以上诸 。推之动。为无根。属阳。宜兼外治。如后方针灸敷贴蚀腐吸脓等法是也。脓稠者易治。脓清者难治。无脓者不治。独生一个在囟门者名单窠 。一包十数个者名莲子 。核上堆核者名重台 。坚硬如砖者名门闩 。形如荔枝者名石 。如柱木者名木 。如黄豆结篓者名锁项 。如鼠形者名鼠 。

以上诸 。推之不动。为有根。属阴。皆不治之症也。切忌针砭及追蚀等药。致难收敛。

按上症宜究其原。施其治。稽其形。命其名。从本引末。针灸随宜。方能获效。非易易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加味小柴胡汤

治肝胆二经部位热毒瘰 。及一切疮疡。发热潮热。并小腹胁股结核囊痈便毒。或耳内耳下生疮。

柴胡 黄芩(炒各二钱) 人参 半夏 胆草 栀子 当归 白芍(各钱二分) 甘草(六分)用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加味逍遥散

治妇人血虚。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忡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肝。食少嗜卧。

及血热相抟。月水不调。寒热如疟。脐腹作痛。并治室女血弱。荣卫不调。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等症。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柴胡(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六分) 丹皮(七分) 香附(八分)有热。加黄芩(五分) 生姜(三片) 红枣(二枚)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温服。

加味八珍汤

治瘰 虚弱者甚验。

白术(一钱五分) 人参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陈皮 贝母 桔梗 何首乌 射干(各一钱)黄(八分) 连翘(七分) 玄参(七分) 金银花(一钱) 夏枯草(二钱) 山兹菇 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钟。酒一钟。煎八分。卧时服。

家传消 丸

天花粉(捣烂水浸三日取沉者晒干用四两) 绿豆粉(四两用薄荷叶蒸过) 香附米(童便浸二两)贝母(一两)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柿霜(四两) 牛皮胶(三两) 牡蛎( ) 百合山兹菇 杏仁(各二两) 细茶 粉草(各一两) 青黛(六钱) 硼砂(三钱) 白矾(二两)上为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日二服。每服二钱。俱白滚水送下。

消 单方

用蛇游草。南人呼为过山龙。北人呼为娘娘拳头。即茜草苗也。别名地苏木。秋月采梗叶。

冬月取子。每二斤浸干烧酒十斤。入瓷罐内封口。重汤煮三香。埋土内七日。取酒。早晚各饮一二杯。

未溃者即消。已溃者速愈。

又方

甘草四两生姜取汁四两二味。入四料南酒瓶内。取白花菜汁(即鲜夏枯草汁)捣烂绞汁入瓶。以瓶满为度。封口。重汤煮一香。取出去渣。食后服。二服即消。

瘰 拔根方

斑蝥七个。去头足并翅。同糯米炒。以米黄黑色为度。取猫为末听用。用鸡蛋一个。钻一孔。用银簪搅匀。入斑蝥末于内。再搅匀。另取鸡子壳补口。绵纸粘固。再用粗纸包七层。水湿透听用。

取土茯苓四两。择小而扁者为佳。若长而大者名为奶肩。有毒。故不用。加菜猪肉半斤。煎汤听用。

于五更时。将药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热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汤送下。三日后。小腹胀痛。以益元散推之。如尚未利。再饮热水摧之。毒根从小便下。形如圆眼如烂肉。其根下。其 自消。甚验。或以木通、滑石、青黛之类导之。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 灸法

宜灸肘尖七壮。三次除根。

一灸金门穴二七壮。一灸脊十一椎。对脐是穴。灸九壮。

陵汉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和艾为炷。黄豆大。于患处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阳燧锭子于核上灸七壮。贴绀珠膏。出水些须。其核即消。

马刀坚硬如石。痛引颈项者。灸剑巨穴三七壮。

凡灸后其核不消者。须涂蚀药。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条枪、贵金锭子之类。

瘰 敷药

用独核肥皂子。择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语火煮透。捣烂如泥。罨肿处发。微肿微痛。

渐消。

疮吸脓法

治 疮久溃。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绵做圈。围垫疮口。次用小锡葫芦。或竹筒。要三个听用。取干烧酒斤半、大黄一两煎滚。倾入葫芦内。浸滚水中煮。酒滚即倾出。急合于疮口上。吸取其脓。少时取起。又将别个葫芦照样合之。如式轮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见鲜血为度。次用丝绵烧灰敷口。自愈。其相连未溃者。经此一吸。亦随而愈矣。

洗 疮方

破烂顽腐。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滚。乘热用绵裹指尖蘸油。热抹患处十数次。次用生肌等药。

一用雄黄 白矾 朱砂(各一两) 真阿魏(六钱) 为末。每用三五钱。冲滚水二大钟洗之。

搽 疮单方

陈年酱瓜蒂。随疮口大塞之。极痛。须忍之。半日取出。疮自痊愈。

一用猪胆汁加轻粉末少许。令匀。不时涂之。疮痛流黄水。久久痊愈。

一捣马齿苋敷之。一取葛条烧存性为末。香油调敷。

三品一条枪

治瘰 疔毒。发背脑疽等症。

明矾(二两) 白砒(一两五钱)共为末。入小罐内。炭火 红。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约有净末一两。加明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共为细末。浓糊调稠。搓条如线。阴干。凡遇前症。有孔者。

入孔内。无孔者先用针放孔。早晚插药二次。插至三四日后。孔大者每插十余条。至七日。患孔药满足方住。

以后患处四边裂开大缝。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疔核瘰 痔漏诸管。自然落下。随用对症药敷。绛珠膏生肌。

白龙膏

贴鼠疮立验。

麻油(二十两) 大附子(二个) 穿山甲(十片) 杏仁(五十粒) 槐白皮(一片)浸十余日。 枯滤去渣。入血余一团。虾蟆一个。白花蛇一条。徐徐煎化。再滤渣净。入飞黄丹十两。成膏。加乳香没药各二钱。

绀珠膏

瘰 已溃未溃(见首卷膏药门。)原膏内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铜绿。

大圣散

治小儿风毒瘰 。瘾疹风丹。

羌活 升麻 薄荷 防风 荆芥 玄参 黄芩 大黄 甘草 或加连翘等分。水煎服。

连翘丸

治小儿瘰 。

连翘 独活 桑白皮 白头翁 丹皮 防风 黄柏 淡豆豉 肉桂 秦艽(各五钱) 海藻(一钱五分)为末。蜜丸。用灯心汤下。

天竺黄丸

治小儿身热咳嗽。气喘痰壅。并急慢惊风。今取之治瘰 痰核。其功甚捷。

南星 半夏(各二两) 天花粉 贝母(各一两)合一处。用姜汤煮过。炙干为末。炼蜜丸。用灯心汤送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石疽生颈项间。坚硬如石。皮色不变。由沉寒客于经络。气血凝结而成。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壮方止。次以麦饭石膏贴之。渐渐求愈。非若失荣之顽恶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颈项部

失荣症生于肩项耳前耳后等处。初起如痰核。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动。按之不移。一年半载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削瘦。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如泛莲。兼多秽气。愈久愈大。越溃越坚。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宜内服和荣散坚丸。外贴飞龙阿魏化坚膏。虽不获全愈。而不致夭亡。诚缓命之至药也。

和荣散坚丸

治失荣症坚硬如石。不热不红。渐肿渐大者。

当归身 熟地黄 茯神 香附 白术 人参 橘红(各二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远志(一两)酸枣仁(一两) 柏子仁(一两) 芦荟 角沉(各八钱) 龙齿(一对 如无用鹿角尖三两 代之)牡丹皮(一两) 朱砂(六钱为衣)上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更须改往从新。澹薄安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则难脱然也。

飞龙阿魏化坚膏

治失荣症。及乳岩瘿瘤瘰 结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贴之。

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末。研匀。用西圣膏(见首卷) 二十四两。顿化。入前末药。搅匀。以红绢摊贴。半月一换。轻者渐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贴可以保后无虞。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经络

脊之中行属督脉经。脊之两旁各开第二行第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

上发背

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痈。其形横广如肚。属足太阴脾经。由膏粱积热所致。视其高肿鲜明。根脚不过两肩者顺。肿平坚硬。渐大渐开。攻注两肩胸项者危。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经之积热。间服蜡矾丸、护心散。以防内攻。已成者必用托里为主。何则。所为托里则生。

败毒则死也。

中发背

生于对心。一名对心发。由心火妄动。热极而生。肿不高尖。穴难起发。此为毒划君位。最易伤人。若前心有红晕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急疏蕴热。顶用针通。随行拔法。务使毒瓦斯内外疏通。各从门出。庶不内攻。方为成守。保至十五日后。内无变症。得脓为解。如是期变症渐生。坚硬渐大。不作脓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后。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莲子发

突如莲子

蜂窠发

孔似蜂房二症生于肩 髀骨。或脊或心俞心包等处。轻者形长而高肿。或偏半背。重者形斜而平塌。两胁俱伤。又名半身发。甚至形长势大。肿溃半身。则名竟体发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即肩骨动处。一名左右串。左属肝。右属肺。由痰凝气滞火郁而生。初宜绀珠丹汗之。次以逍遥散清之。兼以六郁汤调之。溃以八珍汤补之。所为郁者开之滞者行之也。禁用疮科攻利等药。灸会阳穴二七壮。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治分阴阳虚实。攻补随宜。灸心俞穴七壮。艾如绿豆大。

串疽

生背胁间三四处。皮色不变。或见微红。痛必牵引。内实相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也。由积愤所致。

阴阳二气疽

其形时肿时塌。时软时坚。寒热不时。只在一处。非若串疽之攻击也。由七情内郁所致。

酒毒发

初发如弹。次大如拳。坚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则痛彻五内。遍身拘急。二便涩滞。数日后。头面手足虚肿。脏腑泻痢。

连珠发

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内则百节皆疼。小腹胀。小便闭。阴囊肿。由酒色过度所致。

丹毒发

初生细 。浸淫尺余。形如汤火所伤。由服丹石悍燥之药所致。必多发渴。治如蜡矾丸、国老膏。乃要药也。如色黯神昏。脉燥腹胀呕逆者。不治。

禽疽

始发紫色如疹数十块。形如拳打。如七日内寒热口噤者。不治。

按上诸症。发出则生。内陷则死。形虽甚畏。虽老弱每能多生。形小异常。即少壮亦能致毙。所为大规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恶。

痰注发

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此由伏痰积久而成。

黄瓜痈

形似黄瓜。高寸许。长尺许。一名肉龟。皮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症多不可治。

夏月暑疡

凡痈疽之症。发热有时。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则发热无时。为昼夜不止也。然必见暑症。如头目眩晕。口舌干苦。心烦背热。肢体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红晕。次发肿疼。治宜败毒散。加香藿、黄连、石膏等药以清之。暑热解则肿自消矣。壮实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块。黄酒调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岚瘴气积久而成。始发黑肿。色若靴皮。顽痛彻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势方浮肿。色始变青。形如拳打。寒战如疟。然必见风候。如头动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黄脓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胀痛。直至色退。其势方愈。惟在急追脓毒出外。则无害矣。

产后痈疽

夫产后宜扶虚消瘀。大补血气。总有诸疾。以未治之。今患痈者。由瘀血凝滞也。宜生化汤。

加连翘一钱。花粉一钱。甘草八分。恶心烦躁。加乳香一钱。绿豆粉三钱和服。忌用败毒攻利等药。

生化汤

当归(八钱) 川芎(四钱) 甘草(炙四分) 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用水碗半。煎六分。加无灰酒少许和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夫疽之发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为真发背。在脊之两旁者为搭手。其名虽多。惟辨其阴阳为诀耳。原委症治。已载首卷。而疡科独重于背疽者。盖以背为足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领。乃督脉经之所主。

乃十二经之统脉也。所以发于背者多阴。今则复加详焉。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初起肿赤痛甚。脉洪数而有力。热毒之症也。易治。漫肿微痛。色黯作渴。脉洪数而无力。阴虚之症也。难治。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脉微细。此阳气虚甚也。尤为难治。

初起。未发出而寒热痛疼。作渴饮冷。此邪气内蕴也。宜卫生散。口干饮热。漫肿微痛。此元气内虚也。宜托里消毒散。饮食少思。肢体倦怠。此脾胃虚也。宜六君子汤。如未应。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气盛。真气虚。而不能发出也。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已发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溃。急宜温补脾胃。如不应有死者。乃真气虚不能腐溃也。在二旬之间见之。

已溃。用托里药。脱腐生肌。如色不红活。疮口黑晕。大而不敛。用参、附、姜、桂。如不应有死者。乃脾气虚极而不能收敛也。在月余间见之。实则泻。虚则痒。此阴症阳症之分也。惟宜大补阳气。庶可挽回。不发者不治。溃而不敛者亦不治。不肿痛。不寒热。脉沉微。乃脉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肿。作渴便数。尺脉洪数者。肾水涸也。当殁于火旺之际。疽发于 髀。经络交错。皮薄骨高之处。难医。

初发头痛寒热拘急者。表症也。用绀珠丹葱汤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银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肿 作痛。寒热作渴。饮食如常者。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先用神授卫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如肿 硬痛。脉实者。贵金丸下之。肿硬闷痛。发热烦躁。饮冷便闭。脉沉实者。用内疏黄连汤、贵金丸导之。欲作脓者。用托里散、矾蜡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开迟。迨二日重若负石。热如KT 火。痛楚倍常。脉沉数而有力者。此膏粱积热之变也。时虽严寒。

急用清凉饮子。加黄连两许作一服。利二三行。痛减。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则随症调理。数日而愈。此经为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必从其症也。

漫肿。微红微痛。食少。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调补之。不作脓。或脓成不溃。为阳气虚也。用托里散。倍加肉桂、参、 。脓出而反痛。或脓清稀者。此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恶寒形寒。或不收敛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晡热内热。或不收敛者。阴血虚也。参术四物汤。欲呃作呕。或不收敛者。

胃气虚也。六君子汤加炮姜、芎、归。食少体倦。或不收敛者。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敛者。血热也。四物汤加栀子、连翘。肉白而不收敛者。脾虚也。四君子汤加木香、酒炒芍药。

小便频数者。肾阴虚损也。加减八味丸。遍身作痛者。荣卫虚也。十全大补汤。

痈疡呕逆。寒伤于胃也。温补之。使荣卫充而气血周贯。则毒随脓出。呕自止矣。且易生肌。

痈痛甚。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脉伏如绝者。用四君子汤加姜、桂。三进而瘥。

肿而不溃。脉大而浮。此阳气虚也。宜托里散倍加参、 。内热作渴。脉洪大而鼓指。此虚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脉症顿退。仍用托里药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瓦斯盛而脾气虚也。用玄珠膏涂之。大便不通。此胃气虚而肠不能传送也。小便赤浊。此脾土虚而火下陷也。虽曰难治。惟大补之。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加减地黄丸料。

疮口出鲜血。由脾虚不能摄血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陈皮、半夏、炮姜。

疮口不敛。用托里药罔效者。药力未及也。须用人参五七钱。外加附子服之。精神顿爽。手足自温。不旬日而口合。疮口不敛。脾虚也。咳嗽不止。肺虚也。法当补之。书云。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彻。旬余而疮敛嗽止。疮口不敛。 肿发热。口干体倦。小便赤涩。脉洪数而无力。用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子。补元气引火归原。而脉症更甚。此药力未能及也。再剂顿退。却去肉桂。数剂而瘥。

背疽不起。泄泻作呕。食少肢厥。脉息如无。此阳气虚寒也。宜大补药加桂、附。而不应者。再加附子二剂而泻愈甚。即用大附子一枚。姜、桂各三钱。参、 归、术各五钱。作一剂服之。腹内始热。诸症悉退。

背疽服十宣散之类。更加喘渴内热。脉大而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酒芩、麦冬、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应。更加呕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症。予以参 归术膏用牛膝煎汤。入竹沥饮之。则淋止而思食。药尽四斤。脓自涌出。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初起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气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则毒随火散矣。再不痛者。则明灸之。此未溃以前。皆可灸也。顶用玄珠膏涂之。四畔用敷药围之。换药时用文蛤汤洗之。

初起 赤肿痛。其头如黍如脓泡。五六日间则出头十数粒。渐渐增添者。此阳症也。用贝叶膏贴之。日夜频换十数次。其脓自出。痛自减。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始终只此一药。可以收功。如元气虚者。或见别症。再兼托里。

初起不红肿。烦躁闷痛。积久不溃。五七日后。疮头无数。按之流血无脓。再久之其头成片。共烂一疮。其色紫黯。其毒内攻。此阴症难疗。顶涂玄珠膏。内兼托里。如不应。急宜温补。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脓胀痛。

为膜隔不得出者。用针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猪蹄汤洗之。脓稠或痛。饮食如常。瘀腐自脱者。用消毒与托里兼服之。外贴贝叶膏。脓不稠不稀。微痛。饮食不甘。瘀腐化迟者。用托里药。外以桑柴火烘之。脓清而稀。疮不痛。瘀不腐者。宜大补以回其阳。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处。皮里有筋一层。外皮虽溃。而内脓不出。令人胀痛。气血转虚。变症百出。急用针通。内兼托里。若待自溃。多致不救。所谓热毒中隔。内外不通。不行针灸。药无全功也。此症非气血壮实者。未见其能自溃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背部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视其形坚色紫。头如螺子之多。坚长尺余。根横半背。喜其弓肿。光亮热痛。

脉洪此得之于膏粱醇酒所致。随用照法其所舍螺子。尽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钟许。以葱汤洗净。涂玄珠膏。再以黑膏盖之。四围肿处。用敷药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尽。深入寸余。换搽绛珠膏。日渐日长。但因其性嗜酒。两月后新肉虽平。娇嫩而不能结皮完口。将嫩肉尽行剪去。用膏贴数日。待肉老平。用珍珠散结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红半肿。微热微痛。生于背心之下。肾俞之上。高低平等。广开八寸。根脚泛肿。色若水喷。顶陷无神。似腐非腐。脉浮而大。重按而虚。此疮利于肿溃。不利于收敛。辞不治。后更医。

为五善俱具。治至收口。如钱未合。不数日而变症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热疖二十余处。内有一疮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疖比。后之发势有不可测者。彼不信。更医。又十日。情势内陷。败症齐出。复请予治。其人卧于堂。以帛盖疮上。登堂未及两三步。予即告归。

彼曰。何也。予曰。败气满前。死期速矣。何必视疮。急备后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处黑五寸。黯晕尺余。漫肿坚硬。背若负石。发热作渴。小便频数。两耳重听。

扬手露体。神思昏溃。脉沉而细。右手为甚。便秘念七日。计进饮食百余碗。腹内如常。众欲通之。予云。所喜者此耳。急用大剂六君子汤。加附子、姜、桂三剂。疮始 痛。自后空心用前药。午后用六味丸料。加参、、归、术五剂。复用活命饮二剂。针出黑血甚多。瘀脓少许。背即轻软。仍用前药。便亦通利。继以大补。始获全安。所谓症不在难。心契则明。方不在多。意会则明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腰部

经络

与背部同。

下发背

生于脊中。前对于脐。一名对脐发。此症最为险候。盖内肾乃性命之根本也。治宜护肾为要。

肾俞发

生两腰。内肾陷肉之间。因酒色湿热者则单生。由房劳怒火者则双发。

二症如本脏稍有真阴制火。则疮形红活。高肿为脓。用人参养荣汤。加山萸、五味、知母、黄柏。或加乳香、没药、广胶。及加减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疮形紫黑干枯。坚硬不作脓。或脓稀伤膜者。为真阴内败。死期在十五日前后。非下搭手之同类也。灸合阳穴五壮。

下搭手

生肾俞之傍。十四椎之间。一名连肾发。由房劳伤肾所致。令人口干寒热。百节俱疼。治同下发背。若咳嗽呕哕。厥逆不食。及脓清腰骨似折者逆。先有渴症。后患疽者。肾水竭也。脓秽色黯不痛。

疮口张大者。脾气败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干舌裂者。脾肺败也。左尺脉洪数者。肾无所生也。左关脉浮涩者。金克木也。秋令尤难。俱为不治。

湿流注

亦生腰肾之间。但其肿而无头。不变色。不作痛。三五个月不溃。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治宜补气血。开郁结。如十全大补汤加香附、陈皮、数十剂。俟元气稍复。方可针之。仍倍用参、 。加远志、贝母、白蔹。外以豆豉饼、附子饼灸之。忌用十宣散、流气饮等药。

石疽

生腰胯之间。肿而无头。皮色不变。坚硬如石。属少阴阳明二经积热所致。治同湿流注。亦由元气虚而邪气固结也。若黑陷麻木。呕哕不食。神昏脉散而代者死。

凡恶血停滞。治之缓则为流注。及为骨疽。

一妇腰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也。用桃仁汤二剂稍愈。更以没药丸而瘥。一恶血未尽。脐腹刺痛。或流入四肢。或注股内肿痛者。用没药丸而病已。一因水湿所触。经脉不行而作肿痛者。

宜服当归丸。

缠腰火丹

一名火带疮。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痛如火燎。由心肾不交。肝火内炽。流入膀胱而缠带脉也。宜内疏黄连汤清之。壮实者贵金丸下之。外以清凉膏涂之自愈。如失治。

则缠腰已遍。毒由脐入。膨胀不食者。不治。

清凉膏

用锻石一块。凉水化开。加水打溷。澄少时。取清水一钟。兑香油半钟。打数百成膏。加雄黄末少许。再打匀。用鹅翎蘸扫患处。立效。

一妇年七十。腰生一 。作痒异常。齐氏曰。脉浮数而反恶寒。疮也。疮未溃而脉先弱。何以收敛。治之无功。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胸博

经络

正中行属任脉经。两旁各开第二行属足少阴经。第三行属足肠明经。第四行属足太阴经。

缺盆疽

生于缺盆陷中。一名锁骨疽。由胃与三焦二经积热所致。其症寒热食少腹胀。必小水不利。

初宜隔蒜灸之。服蟾酥丸、贵金丸而势退。惟小水不利者。用六一散利之。次服十全大补汤调理。

此症失治。则溃而难敛。又名曰蠹疽。

甘疽

生于胸傍高处。灵枢云。发于膺。形如谷实栝蒌。苦寒热。急宜去其寒热。不则十日死。死后方出脓。

膻中疽

生心窝之上。两乳之间。膻为气海。主分部阴阳。膻处生疽。由气郁所致也。灸阴谷穴三七壮。艾如绿豆大。

井疽

生于心窝。初起如豆。皮色不变。必先肌热盗汗。心烦饮冷。舌燥唇焦。乃其候也。红肿易治。黑陷难疗。再神昏呕吐肚胀者。七日死。灸 门穴三七壮。艾如绿豆大。如久溃而不敛。亦无痛痒者。

名穿心冷漏。

蜂窠疽

生胸乳之间。由心火热盛所致。宜急导心经之火。迟则热毒攻心。难疗。

胃疽(生心胸之傍) 脾发(生心窝之下亦傍些) 二症由炙爆太过所致。必人迎脉盛。宜清本经之积热。

若服药作呕。饮食不进者。不治。

按上诸症。肿溃治法。儿后腹部。再与首卷肿溃治法参考。

乳吹 乳毒

生近ru头。孕妇为内吹。胎气旺也。宜清之。有儿食乳为外吹。又名乳毒。由肝气滞也。如乳痛发热。作渴夜甚。左关脉洪数者。热入血室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胆草、栀子。乳痛牵脐。

内热口辛肋胀者。带脉为患也。宜小柴胡汤加黄连、栀子、青皮。或升葛汤。

乳痈 乳疽

生于乳房。红肿热痛者为痈。坚硬木痛者为疽。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也。初起者升葛汤。已成者复元通气散。已溃者神效栝蒌散。虚者补之。十全大补汤。

乳发 乳漏

发为乳房 赤俱肿。势大如痈。未成形者消之。已成形者托之。内有肿者针之。以免遍溃。诸囊为害。防损囊隔。致难收敛。脓出未尽者。慎勿生肌。捻入药锭吸之。煎楮叶橘皮汤洗之。

久不收口。时流清水者。为漏。外用药线去腐生肌。内当大补。

乳中结核

如梅如李。虽患日浅。亦乳岩之渐也。由肝脾虚者。用四君子汤加芎、归、升麻、柴胡。由郁结伤脾者。用归脾汤。轻者蒌贝散。

乳劳

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初起宜隔蒜灸之。绀珠青贴之。蒌贝散消之。已成者用栝蒌散调之。兼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已成者必见阴虚等症。兼用六味地黄丸料。以培其本。

乳岩

亦乳中结核。不红热。不肿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则无已。未溃时。肿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坚硬。秽气渐生。已溃时。深如岩穴。突如泛莲。痛苦连心。时流臭血。根肿愈坚。斯时也五大俱衰。百无一救。若自能清心涤虑以静养。兼服神效栝蒌散、益气养荣汤。只可苟延岁月而已。

初起时。宜艾灸核顶。次日起泡挑破。用铍针针入四五分。插去腐灵药捻子。纸封之。至十余日。其核自落。用绛珠膏敛口。再当保养。庶不再发。惜乎初时必不肯如是治也。

按ru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外属足少阳胆经。是症也。女子多发于乳。盖由胎产忧郁损于肝脾。中年无夫者多有不治。男子多发于腹。必由房劳恚怒伤于肝肾。治宜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胡、栀子数十剂。元气复而自溃。仍痛而恶寒者。气血虚也。易十全大补汤加柴、栀、丹皮。兼六味地黄丸。若两目连睫。肝脉微弦者。前十全大补汤更加胆草。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胸博

升葛汤

治乳吹乳毒。乳痈乳疽。

升麻 葛根(各一钱半) 羌活 防风 黄柏 南星 穿山甲(炒) 半夏(各八分) 鹿角灰(二钱)大黄(二钱)用黄酒二钟。葱头三个。煎八分。食远服。

热甚加山兹菇。郁加土贝母。已成加皂角刺。再橘叶、麸炒橘红、通草。皆要药也。

乳毒丸

大黄(炒三钱) 连翘 白芷 独活(各一钱)为末。用砂糖丸。黄酒下。尽醉为度。一泻即瘥。

一用牵牛五钱。良姜三钱。甘草八分。用白酒一钟。水一钟。煎八分服。

蒌贝散

治乳核。

栝蒌(五钱) 贝母 南星 连翘 甘草(各三钱)用水二钟。煎八分。加酒二分。食远服。一加青皮、升麻。

神效栝蒌散

(见内痈) 治乳岩。久服可绝病根。

本方去当归加皂刺一两六钱。半生牛熟。名立效散。

乳痈初起。加土贝母、金银花、蒲公英。有脓、少加白芷。无脓、多加白术。

乳痈初起。用鲜蒲公英。连根叶捣汁。酒冲服。随饮葱汤。服之出汗。

一用鹅翼七根。左用左。右用右。烧灰为末。黄酒服。

致和散

治乳岩溃烂。脓水不干者。

蜂房 雄鼠粪 川楝子(经霜者佳)各等分。瓦 。存性。为末掺之。即干。

下乳方

乳汁不通及乳少者。

王不留。穿山甲酥炙。猪前蹄七片。

为末。酒下即通。

一用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穿山甲。王不留各钱半。通草五分。用鲜虾汤煎。加白酒钟许和服。一加红花子五分。升麻三分。

服下乳药。但作胀而无乳。乃气血竭而津液亡也。用八珍汤倍参、术。少佐肉桂。多服奏效。

灰奶

用驴胰子炒熟。用黄酒食。即变好乳。

回乳汤

无儿吃乳。致乳汁胀痛者。

麦芽(炒二两) 归尾 赤芍 红花 牛膝(各二钱)水煎服。外以脚布束紧两乳。以手按揉之。

一用胡卢巴为末。每服二钱。酒下二次。即降。

乳岩方

玄胡索 薏苡仁(各五钱)黄酒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出汗即验。

琥珀丸对症药也。灸肩 穴足三里穴。各二七壮。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经络

与胸博同。

幽痈

生脐上七寸。形如鹅子。痛引两膈。发战切牙。灸筑宾穴二七壮。

吓痈

生脐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肿不赤。内坚如石。先寒后热。走痛引脐。欲吐不吐。甚则咳嗽脓痰。

脉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壮。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冲疽

生脐上二寸。由心火炽盛。流入肾经。宜大补。不应者。不治。

脐痈

生于脐。大如瓜。突如瘤。属任脉与胃经。此由心经积热流入大小肠也。然脐为神门。禁用针灸。

矧痈舍于内。惟叶攻之。勿脓为上。宜会脓散。痛加乳香。更宜蜡矾丸多服之。脐内出脓。四围坚硬。

出血水者。不治。灸阴谷穴七壮。筑宾穴二七壮。

小腹疽

生脐下。一寸五分为气海。二寸为丹田。三寸为关元。俱为小腹疽。横广肿痛引背。由七情火郁而成。灸箕门穴七壮。

腹皮痈

生于腹。隐于皮里膜外。由膏粱火郁所致。其右关脉洪数而腹痛甚是也。壮者贵金丸下之。

发肚

生于肚。及手肚足肚。宜内托散加槟榔、木瓜、苍术。肿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苏子、萝卜子、白芥子、葶苈子、车前子。

缓疽

生小腹之侧。坚硬如石。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 羸。由脾经积滞而成。亦寒痈例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按上诸症。始终宜固胃气。壮元气。使根本坚固。以行经活血药佐之。令诸脏腑有所禀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肿硬。皮肉不变。心烦呕哕。脉沉而实者。当疏其内以绝其源。用内疏黄连汤利之。 肿作痛。邪气实也。宜卫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里散。脉迟紧。其脓未成。用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枳壳、白芷。

或托里散。脉洪数。其脓已成。用托里消毒散。脓成而不溃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温之。脓成胀痛者。

卧针取之。

因误行汗下。以致肿而不溃。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加干姜、大附子以救之。

已溃而朝寒暮热。气血虚也。食少作泻。脾肾虚也。胸痞痰涌。脾肺虚也。俱用六君子汤。加当归、黄 。候诸症退。换十全大补汤调理。

针孔脓KT 不利。毒瓦斯内攻也。唇舌青黑。脏腑坏也。不治。疮口微脓如蟹吐沫者。此内溃透膜也。不治。

脐腹小肿大痛者。乃下焦蓄血症也。脉在左手。以四物汤加穿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壮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自愈。慎用干漆 砂等药。

一人腹患流注。肿硬不溃。脉弱时呕。此阳气虚弱胃气虚寒也。法当温补。反用败毒等药。以致身热脉微。予曰。身热而脉静。脱血而脉实。汗后而脉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后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小儿初生。旬日。脐忽虚浮赤肿者。用大黄 牡蛎(等分) 朴硝(不拘)为末。用田螺浸水调敷。小便下白。即愈。

一用荆芥煎汤洗之。以煨葱伏地气贴之。即消。

脐风湿肿。用蜂房烧灰掺之。

脐湿。用当归烧灰为末掺之。或青蛤散。(见三卷面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腋部

经络

腋下中间。属手厥阴心包络及足厥阴肝经。腋前属足太阴脾经。腋后属足少阳胆经。下六寸又属脾之大络也。

腋痈

生于腋。一名夹痈。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此患难消。终必作脓。多由性躁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加味逍遥散。脉虚病虚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脓成胀痛者针之。已溃者八珍汤加黄 、陈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症。不待专于攻毒也。始终忌用寒凉。亦不宜大热。惟宜温补。灸少海穴七壮。或灸间使穴。

米疽

灵枢云。发于腋下赤而坚者为米疽。砭之勿裹。若坚而不溃者。为挟瘿马刀及 疡 也。宜各随本门治之。

黯疔

生腋下。坚硬无头。四肢拘急。寒热大作。异于常症者暗疔也。(治见疔门)

腋气

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内有窍。浊气由此而出。诸药鲜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肋部

经络

腋直下髀骨。属足少阳足厥阴二经相火之司也。二经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肿。痈之所由而生也。(肋胁骨也。肋者助也。有骨曰肋。无骨曰胁。)

肋疽

一名夹荧疽。两肋发肿。甚则连及肩肘。其症在左。痛应于右。其患在右。痛应于左。急宜针砭。庶免内攻。脓多可治。无脓不治。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者。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者。为胃虚。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补之。亦有痛伤胃气而呕者。外感寒邪及秽气而呕者。虽肿时尤宜助胃壮气。盖肿时作呕。因毒瓦斯内侵者十有一二。湿气内伤者十有八九。二十日不穴者死。

胁疽

初生如李。渐大如杯。灵枢云。发于胁者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由足厥阴肝经郁怒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香附、青皮。脓成者针之。勿伤内膜。已溃者八珍汤。加山萸丹皮、泽泻。兼滋肾水。是症。肥胖内实者鲜有是症。惟虚劳者患之。如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死。大抵脓血大泻。气血俱虚。法当峻补。虽有他症。当末治之。盖元气一复。诸症自退也。宜灸冲门穴二七壮。

一误作痰痞。治之罔效。数月大如盎。高如 。坚如石。微红漫肿。不甚疼痛者。即此症也。失治。则攻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

渊疽

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用膏盖之。则声止。去膏则声作。宜灸阳陵泉穴二七壮。其声即止。疮即愈。

内发丹毒

生胁下。及腰胯间。肿痛。色赤如霞。急宜砭去血。内服贵金丸之类汗之。如无汗。及呕哕腹胀。神昏便闭。遍身青紫者。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肋部

柴胡清肝汤

加味逍遥散(见瘰 门) 补中益气汤 八味汤 六君子汤 托里消毒散 贵金丸 灸法(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鹳口疽

生于尻尾高骨尖处。一名锐疽。灵枢云。发于尻。初如鱼肫。久若鹳嘴。由督脉经湿痰流结所致。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脓。或流鲜血。少壮尤可。老弱难医。

滋阴除湿汤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 柴胡 黄芩 陈皮 知母 贝母(各八分) 泽泻 地骨皮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气养荣汤

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此托之。

人参 陈皮 白术 黄 茯苓 丹皮 当归 熟地(各一钱) 沉香 甘草(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滋肾保元汤

气血虚弱。溃而不敛者。宜此补之。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归身 杜仲 山萸肉 丹皮 熟地(各一钱) 肉桂 大附子 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莲肉七个。食前煎服。

上症失治。久而成漏者。宜服先天大造丸。(见流注门)兼服琥珀蜡矾丸。(见肿疡门)久之自能收敛。

坐马痈

生于尻尾略上些。初起。灸膝下外 横骨尽处。治同鹳口疽。

臀痈

生于臀之中。居小腹之后。为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奈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最难收敛。由湿痰凝结而成。

初起有头。红热重坠。发热口干者。用贵金丸利之。绀珠膏贴之。初起无头漫肿。皮色不变者。用绀珠丹托之。隔蒜灸之。如大势已退。余肿未消者。频煮热葱熨之。除湿二陈汤调之。已成欲作脓者。托里羌活汤。痛甚者神授卫生散。大势已退。托里消毒散。不消及不溃不敛者。脾虚也。六君子汤加川芎、当归、黄 。脾虚下注者。只白术一味。煎饮自消。毋以能溃脓为惑。不消作渴便淋者。阴虚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溃而不敛者。用生姜煎汤洗之。久者以豆豉饼灸之。

此症。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从六淫外感入里者百中一二。故治宜外发。庶免内攻。其有软陷无脓。

根脚平散而不痛者。甚则口干。烦躁谵语。痰喘气粗者。由误服寒凉。失于滋补所致也。不治。书云。若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是知疡科以培补元气为首务也。

有因患痔。敷服寒凉。致令攻溃于臀者。其脉大而数。症则寒热作渴。疮则脓水清稀。些三阴经亏损之症也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除湿二陈汤

治臀痈上马下马等症。

陈皮 半夏 茯苓 秦艽 薏苡仁 麦冬 甘草(等分)用生姜一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

内托羌活汤

尻臀生痈。坚硬肿痛者。

黄 (一钱五分) 黄柏(酒炒) 羌活(各三钱) 防风 归尾 本 连翘 苍术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肉桂(三分)用水一钟。黄酒半钟。煎八分。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绀珠丹 贵金丸 绀珠膏 卫生散 托里消毒散 六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俱见首卷)

上马痈

生于臀。近肛门之右。

下马痈

生于臀。近肛门之左。

上二症治同臀痈。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风疳生于臀腿。俗名坐板疮。形如疥癣。破流黄水。先痒后疼。由风寒客于谷道所致。宜香白散等药敷之。令毒水出尽。即结痂而愈。

香白散

枯白矾 轻粉(各二钱) 樟脑(一钱)共为末。湿则干掺。干用生桐油调敷。

一用丝瓜皮焙为末。烧酒调敷。或大蒜瓣烧存性。为末掺之。或用芫花根煎汤洗之。

悬痈

生于会阴穴。在阴囊之后。谷道之前。初生如松子。次大如莲子。数日始发。红热肿痛。大如桃李。

涌泉疽

生于尻前。书云。肿发太阴。状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脓者顺。青脓者险。赤黑者逆。不穴者死。

穿裆发

生穷骨穴。即阴器之底也。色赤 肿。痛连阴子及腰背肛门。灸三阴交穴三七壮。

跨马痈

生交裆。近积线之处。

按上症。皆生于前阴之后。后阴之前。以其形异而名亦异也。属任脉别络。夹督脉波脉之会。由足三阴亏损。多兼志欲不遂之所致。轻则成漏。重而则陨。故麻木黑陷。泄泻呕哕。疲倦者。久延谷道。内溃脏腑者。皆不治。古云。阳气亢盛者宜坎离丸。取其苦寒能泻水中之火。令阳气衰则阴自生。阳气衰弱者宜六味地黄丸。取其酸温能生火中之水。使阳气旺则阴自生。然此症属阴精衰弱者十有八九。阳气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肿痛。小便赤涩者。先服制甘草一二剂。及蒜灸之。次服龙胆泻肝汤。已成不得内消者。托里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自破或脓胀痛者。针之。朝服六味地黄丸。午服十全大补汤。加丹皮、泽泻。或再加附子。久而成漏者。宜国老膏化汤吞蜡矾丸。间以豆豉饼灸之。久则大附子饼灸之。如晡热烦渴气喘。体倦食少。大便溏。小便数者。脾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候饮食进。诸症减。更加麦冬、五味子自瘥。经云。阴虚脾虚也。脾为阴土而主生血。若误用知母、黄柏苦寒之剂。复伤脾肺。是绝其源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国老膏

初起者。三二服可消。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内用无节者四两。劈破。用长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以一盆水尽为度。切片。另用长流水三钟。无灰酒五钟。煎三分之一。如膏。一起服之。其有节四两。用泉水煎汤洗患处。日三次。自效。

已破者。三二服合口。年久者。虽阳溃冀从疮口出。多服亦验。

一方加当归二两。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龙胆泻肝汤

(见疳疮门)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十全大补汤 蜡矾丸 补中益气汤(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脏毒者乃肛门肿痛也。而有内外虚实之殊。因浓味勤劳而得者。则脉数而有力。肛门边突肿。形如李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坚痛如锥。此为外发。易治。初宜贵金丸、冲生散、一煎散之类下之。外用金黄散。以清凉膏调敷。已成。胀痛者针之。如攻利不应者托之。外用神灯照照之。磨蟾酥锭涂之。其坚硬渐腐。俟有脓时。用珍珠散倍冰片。以猪脊髓调敷。因阴虚湿热下注者。则脉数细而虚。肛门内结肿。刺痛如锥。大便虚闭。小便淋涩。寒热痰嗽。遇夜尤甚。此为内发。难医。治宜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天花粉、甘草。兼六味地黄丸调之。五灰散托之。俟脓出。方安。因性急或兼补术。大热而成者。必痛连小腹。二便乖违。串蚀肛门。大孔无禁。食减作渴。因虚劳久嗽而得者。必肛门结肿如粟。破而成漏。沥尽气血而亡。此二症乃内伤所致。非药能疗。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一煎散

脏毒初起肿痛。服之立消。

当归尾 皂角刺 桃仁泥 穿山甲(炒) 甘草(各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壳 槟榔 乌药 白芷天花粉 赤芍 生地(各一钱) 红花(五分) 玄明粉 大黄(各三钱)用水二钟。浸一宿。次早煎一滚。空心服之。俟行三四次。以薄粥补之。

五灰散

脏毒肿痛。生于肛门内者。

蜈蚣 穿山甲 生鹿角 血管鹅毛 血余(各 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匀)每服五钱。空心。用黄酒调服。

灸脏毒及肠风下血不止秘法 令患者平立。量脊骨前与脐平处。是穴于脊椎上灸七壮。如年深者更于椎上两旁各开一寸。各灸七壮。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贵金丸

卫生散 金黄散 神灯照 蟾酥饼 珍珠散 六味地黄丸(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谷道生疮久不愈者。内用甘草节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生蜜酒调服。外以鸡内金 存性。为末掺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痔漏之症。虽疡医之事。而鄙谈之。然择疾而疗。岂仁者之用心乎。予阅内经。惟云。因而饱食。经脉横解。

肠癖为痔。盖为饱食则伤脾土。脾土伤则不能荣养肺金。肺金失养。则肝木无制。而生心火。侮肺金克脾土。于是克所胜而侮所不胜也。然饱食而成此症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盖因饱食之后。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妇人或产难。小儿或夜啼等因。致使气血纵横。经络交错。流注肛门而成此痔矣。

如其肿者湿也。痛者火也。痒者风也。闭结者燥也。惟宜随其胜者以抑之。乃其治也。第恐学人未得其详。附以专科赵真子家传的本。再附己意于后。稍补缺略云尔。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脏痈痔

肛门肿如馒头。两边合紧。外坚而内溃。脓水常流。此终身之疾。治之无益。

锁肛痔

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番花痔

肛门四边番出如碗大。肉紫黑。痛流血水。服凉血解毒之药。药水洗之。药线扎之。根未尽者。

万忆膏敷三四次。除根。内服犀角地黄丸一料。永不再发。

莲花痔

状如莲花。层层叠起。有细孔。痒痛出脓水。数如圣散七八次。至痔紫黑色住药。待七八日。其痔自落。敷粉霜一次。去根。服槐角地榆丸。以去内毒。

重叠痔

生骑缝中间。层层叠起。干燥无水。只痒而不肿痛。搽如圣散日三四次。七日痔落。不须服药。

钩肠痔

肛门内外有痔。折缝破烂。便如羊粪。粪后出血秽臭大痛者。服养生丹。外用熏洗。每夜塞龙麝丸一丸于谷道内。一月收功。

悬胆痔

生于脏内。悬于肛外。时流脓水。便痛出血。先枯去痔。不须收口。服血竭内消丸。

内外痔

肛门内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用熊胆冰片膏日搽三四次。用后方熏洗。

内痔

在肛门之里。大解则出血如箭。便毕用手按。良久方入。服番肛散。塞换痔散。即番出洗净。敷如圣散五七次。其痔紫黑色自落。换收口药收口。服收肛散即入。或番出时用药线扎之亦佳。服槐角苦参丸。或凉血地黄丸。前法治之。其大便有七八日难解。须少用饮食。先与患者帮助。免惑。

血箭痔

与内痔同。但无痛痒为异耳。若大解则鲜血如箭。不问粪前粪后。宜灸承山穴。内服 皮象龙丸。

气壮痔

肛门侧边有形无痔。遇劳苦气怒酒色则发。发则肿胀。形若核桃。坚硬如石。俟气消毒散。则平复如初。惟戒气怒。不须医治。

沿肛痔

周遭皆有。痛痒出水。搽二仙丹一二次。化为黄水。用槐花、朴硝。煎汤洗之。服凉血解毒丸三四帖。或清金丸半斤。则毒尽根除。

杨梅痔

亦周遭皆有。形似杨梅。只痒不痛。干燥无脓。此梅毒将发之候也。先服如圣散一剂。次服托里解毒汤十余剂。外搽射粪丹三四次。自愈。

子母痔

两边相对。或大或小。时肿时疼。头大根小。敷二仙丹。内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

亦两边相对。但一大一小。肿痛出脓。头小根大为异耳。敷如圣散六七次。俟痔落而再医漏。

如无漏孔。就可收口。宜服苦参丸。消热解毒。

菱角痔

状如菱角。左右皆有三四孔。一孔通肠流脓水。先宜去痔。次穿漏孔。年久者内有附管。用药丁去管。次穿漏收口。宜服蜡矾丸干脓收口。虚者服十全大补汤六十帖。

葡萄痔

左右如ru头堆起。只痒不痛。遇辛苦出水。或痔有孔出脓。宜先去痔。次穿漏孔。如不通肠。用丁取管收口。服蜡矾丸收功。

核桃痔

肛外一边。形如核桃。有孔肿痛流脓。先用药线扎去痔。次穿漏。服蜡矾丸收口。

石榴痔

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脓。宜先去痔。次收口。宜服槐角苦参丸。

樱桃痔

宜先去痔。次穿孔。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

先用药线扎去。次点万忆膏一二次除根。

鸡冠痔

亦先扎去。敷粉霜一次。痔平即可收口。

鸡心痔

鼠尾痔 俱无痛痒。遇辛苦则发。不治无害。

上痔二十四肿。形色虽殊。而治法则一。开载已悉。学人宜根据次调理。不得妄为加减。致取不验。至嘱。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凉血地黄汤

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 赤芍(一钱) 黄连(炒二钱) 枳壳(一钱) 黄芩(炒黑一钱)槐角(炒黑三钱) 地榆(炒黑二钱) 荆芥(炒黑一钱) 升麻(五分) 天花粉(八分) 甘草(五分)上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钟。煎一钟。空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熏洗方

凡痔肿痛出血。及漏毒肿痛。俱效。

地骨皮 槐花 韭菜根 朴硝(各二两) 白矾(五钱) 苏叶(五钱) 葱头(七个)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倾净桶内。令患者坐之。四围遮盖。勿令走气。先熏后洗。待痔出黄水为妙。

清金养荣汤

痔漏肿痛。大便燥急。里急后重者。

当归(二钱) 白芍(八分) 熟地(二钱) 黄连(二钱) 连翘(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熟大黄(钱半) 枳壳(二钱) 麻仁(二钱) 茯苓(一钱) 天花粉(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忌辛热等物。

通圣散

痔漏肿痛。大便闭结不通。

防风(八钱) 荆芥 赤芍 归尾 栀子 连翘 黄芩 白术(各一钱) 薄荷(八分) 川芎(五分) 甘草(五分) 桔梗(八分) 石膏(八钱) 滑石(二钱) 大黄(五钱) 朴硝(三钱)每剂加漏芦一两。生姜三片。红刺七个。灯心三十根。用水煎服。泻二三次。食凉粥止之。忌荤腥油腻三五日。但有热毒内结者。服此一剂。泻去余毒。次服清金散三四剂。退肿止痛。

清金散

黄连(三钱) 枳壳(一钱) 陈皮(一皮) 乳香(一钱) 没药(五分)用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如肿痛甚者。外兼熏洗。用番丹敷。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不足。不能长肉收口者。

黄 (蜜炙) 当归(各二钱) 熟地(三钱) 川芎 白芍 人参 白术茯苓(各一钱)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用红枣二个。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脾胃弱者。加陈皮、炒砂仁各一钱。

黄 六一汤

漏孔穿开。脓水不绝者。

黄 (六钱蜜水拌炒) 甘草节(一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十余服。脓水自干。

槐角地榆丸 痔漏肿痛出血。

槐角(四两炒黄) 地榆(炒黑) 地黄(炒焦) 黄芩(炒) 荆芥(炒各二两) 枳壳(一两五钱)归尾(一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日用二服。忌煎炒热物。

苦参地黄丸

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先红为肠风。后红为酒毒。

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 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和苦参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肠风脏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侧柏叶(一斤用白矾四两入铜锅内水五六碗煎干为度晒干炒焦枯) 青州柿饼(十个烧灰) 旧陈棕(烧存性二两) 血余灰(一两) 槐花(四两炒焦)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白酒送下。日进三服。以止为度。

二妙丸

内痔脏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 朴硝(四两入小酒瓶内加老酒四碗入瓶内封口炭火 烟尽为度取出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酒调服。日进二次。忌生酒热物。

搜风顺气丸

治内热结闭。里急后重。并肠风脏毒下血。(原见中风门余采入此以补其缺耳)大黄(五两酒蒸黑色) 麻仁(微炒去壳取仁) 郁李仁(滚水泡去皮另研) 独活 车前子(酒浸)菟丝子(酒煮) 枳壳(麸炒) 槟榔 山药 牛膝(酒浸) 山茱萸(酒浸各二两) 加羌活(一两此杨庆亭之秘法也)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蜡矾丸

大凡漏孔穿开。即服此丸。干脓收口。乃漏症紧要之药也。

黄蜡(一两) 白矾(一两三钱)先溶蜡化。离火俟稍温。方下矾末。搅匀乘热搓成条。随烘随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滚汤送下。

日进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矾(一两) 象牙(一两) 血竭(三钱)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麝香(三分) 窠( 一钱)共末。用黄蜡溶化。和药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下。日进二服。

六味地黄丸

补肾滋阴。益气养血。

根据古方。以地黄用人乳浸九次蒸晒为异耳。

八味地黄丸

治久漏。脓水清稀。不能收口。服此补阴助阳。通畅脾胃。肌肉易长。脓水易干。刻日见效。

根据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两。

内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内消丸。此能退管收口。不须外治。疮毒成漏。服此尤佳。

蜂房(带子者一个 存性) 刺 皮(一个重五两者 存性) 血竭(二两) 象牙(醋炒为末五钱)僵蚕 蝉蜕 木香 火硝 乳香 没药(各三钱)共末。用黄蜡八两。熬黑取起。待温入药。搅匀。丸桐子大。每服三钱。酒下。日进三服。连服七日。脓水更多。以后一日一服。半月后。毒将尽。肉长管出。渐渐剪去。用生肌散。如毒未尽。用火腿肉汤日洗二三次。干脓收口。

生肌散

盘鸡(一个 存性每用一钱) 血竭 儿茶(各五分) 冰片(一分)共为末。吹入漏孔内收口。

养生丹

内消痔漏。百发百中。

母猪大肠(一尺) 入朴硝(四两两头扎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将干盐泥塞口勿泄气炭火 存性听用。)象牙(末二两) 刺 皮(二个 存性) 麝香(一钱) 猪悬蹄(二十四个切片土炒) 穿山甲(二十四片土炒) 乳香 没药 雄黄 地榆(各三钱)大黄(五钱) 青盐(七钱) 白芷(一两) 明矾(五钱) 小活龟(三个连肉入罐内用泥封口 存性)蜂房(带子者一个焙干为末) 黄牛角腮(一个 存性) 朴硝(七钱) 槐花(五钱炒) 黄蜡(一两)自然铜( 醋内七次五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老酒送下。日进二服。服至半月。出管。一月全愈。不用生肌。

皮象龙丸

退管内消。不须挂线。

水银 雄黄 雌黄 矿石 禹粮石 明矾(各一两)为末。入阳城罐内封固。火打三炷香。水擦盏底。俟香完。过宿取出。出火毒。听配后药。

皮(土炒) 山甲(土炒) 象牙(炒各一两) 血竭(六钱) 乳香 没药 猪悬蹄( 各五钱)共末。用黄蜡二两。溶化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每日三服。用槐花汤送下。忌茶、酒、葱、蒜、椒、糟、房事。

一月愈。

收功尽根丸

痔漏服药全愈。须服此药。庶不再发。

枯矾 雄黄 文蛤(炒) 乌梅肉(炒各三钱) 冰片(一分)共末。炼蜜为丸。分五服。每日一服。空心白滚汤送下。

番肛散

内痔服此一剂。实时番出。

枳壳(三两生用) 陈皮(一两)作一剂。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外用唤痔散敷之。

唤痔散

此药送入肛门内一时。其痔即番出。洗净。用如圣散日敷五六次。看痔紫黑色为度。七日其痔自落。每日用猪蹄煎汤洗三四次。待疮口收完。用收肛散一剂。即收入。

生草乌尖(一钱) 刺 皮(末三钱) 枯矾(五分) 白盐(一两)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各为细末。葱汁调药。送入。

收肛散

陈皮(三两) 枳壳(一两)水二钟。煎一钟服。

内塞散

一名龙射丸。如脏头收入。内有疼痛。用此药塞入谷道内三四夜。止疼收功。内痔肿痛尤佳。

牛黄 天竺黄 轻粉(各五分) 乳香 没药 薄荷叶(各一钱) 冰片(二分)共为末。用蜒蚰捣烂为丸。如枣核大。再研冰片为衣。卧时塞一丸入谷道内。七夜为止。除根不发。

如圣散

内外一切诸痔。七日自落。

鸡粪(四两用雌雄鸡二只饿二日次早用猪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日接粪四两为度晒干听用。) 雌黄(六钱) 雄黄(六钱) 明矾(一两) 皮硝(一两) 胆矾(五钱)共为末。入倾银罐内。用瓦盖之。火 青烟为度。取出。加乳香没药各三钱。冰片五分。共为末。瓷罐收封口。用唾津调敷痔上。良久去药。再上药。如此七次。看痔黑色。则不须上药。待七日。其痔自脱。略用生肌散。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赛金散。治外痔。

金脚砒(二钱) 白矾(一两)二味为末。倾银罐。 烟尽为度。加瓦焙蝎尾七个。生草乌一钱。共末。敷如如圣散法。

玉红散

去漏腐肉。亦可点痔。

灵药 雄黄 白丁香(各一钱) 蟾酥 乳香 没药(各五分)共为末。瓷罐收。任用。

退管锭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硬管即出。如追透通肠。亦可以穿线。诸疮漏皆用。

灵药(二钱) 白丁香(一钱半) 雄黄(一钱) 蟾酥(一钱) 轻粉 乳香 没药(各五分)麝香(二分) 蜣螂(三个 存性)共末。饭为条。灯草粗二寸长。阴干。收用。

生肌药丁

漏疮去后。用此收口。

珍珠 象牙 龙骨 儿茶 花蕊石 血竭(各一钱) 轻粉 白芷 白蔹 朱砂(各五分) 冰片(三分)共为末。饭为条。阴干收用。不可加减。

药线

用此缚痔穿漏。

鲜芫花根(一钱) 雷丸(一钱) 蟾酥(一钱) 草乌(三钱)水二钟。煎一钟。去渣取汁。用生丝一钱。入药汁内。以文火煮汁将干。存汁一小酒钟。取起晒干。复浸汁内。又晒又浸。以汁尽为度。晒干包收听用。至六七月。取露天蜘蛛丝。做成药线。任用。

生肌散

用线挂开者。此药收口。诸疮长肉收口。

炉甘石(一两 三黄汤内七次) 木香 降香 乳香 没药 血竭 儿茶 黄柏 黄连 白芷 白蔹(各五钱)龙骨(三钱) 冰片(一钱) 麝香(三分) 赤石脂(一两 ) 黄丹(一两飞七次) 海螵蛸(汤泡去皮五钱)共为末用。

珍珠散

长肉生肌收口。

珍珠 石膏(炒) 赤石脂 轻粉(各一钱) 白龙骨(三钱) 冰片(二分) 孩儿骨(五分狗胎骨亦可)共末收用。一加象牙一钱。

万忆膏

即五灰所淋之汁。

上赵真子家传痔漏的本终。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凡医痔者。先服凉血解毒药三四剂。如凉血地黄汤、通圣散之类。次服槐角地榆丸及脏连丸半斤。消内毒以断其根。又下之太急。或致脱肛。以法上之。宜收肛散。如凉之太甚。或致遗精。以法补之。宜补漏丸。脉经云。跗阳脉浮。必肠痔下血。肠痔下血。风热居多。宜条芩、黄连、生地、槐角。或小蓟、丹参以清其热。宜当归、川芎。佐以红花。以调其血。宜人参、枳壳、升麻。以顺其气。因寒者加茯苓、木香。因酒者加葛根。乌梅一个。墨豆百粒。夫升麻者痔症必用之药也。如不应。纯宜温补。用四君子汤加黄 、扁豆。或参苓白术散。盖大肠下血。以胃气收功。胃气回。血自归经矣。

凡用枯痔药。必先围护周遭好肉。用黄连、郁金、石膏等分。白芨减半。蜜水调稀涂之。薄纸盖之。次上枯药。或加片麝。凡换枯痔药。宜用羌活、独活煎汤洗之。凡痔已枯尽而不脱者。用灵磁石一钱。僵蚕、川乌各末五分。冷水调涂之。立脱。凡痔已脱。先用甘草煎汤洗之。再用荆芥、文蛤。煎汤洗之。则不生脓。脱后肉痒者。煎粉甘草浓汁。洗之。凡痔头大根小者。以线扎之。头小根大者用药枯之。俟痔落而再医漏。无如漏孔。就可收口。有漏者插以药丁。通肠者挂以药线。无痔而有漏者。以因肛门边先结肿硬。半年一载。此块作痛出脓成漏。尤内先通肠。而后外溃也。必有附管。治非取管挂线。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医。为番花痔、脏痈痔、锁肛痔也。虽强治之。恐未能全效。

凡插药丁退管。不可顶底。如孔深一寸。插药七八分为度。早晚插药二次。至三四日。孔大加数插之。至七日后。患处四边。裂开大缝。即搽玉红膏。再七日自落。落后仍搽玉红膏。看四边内外。无黑腐时。换生肌散。脓稠时。换珍珠散收口。不可贴膏药。恐其呼脓。收口必缓。必内服蜡矾丸以干其脓。忌食生冷。犯之无效。

凡用挂线。孔多者只先治一孔。隔几日再治一孔。如线落口开者。敷生肌散。

漏有八。肾俞漏。生肾俞穴。瓜瓤漏。形如出水西瓜瓤之类。肾囊漏。漏管通入于囊也。缠肠漏。为其管盘绕于肛门也。屈曲漏。为其管曲屈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串臀漏。蜂窠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虽以挂线。根据次穿治。未免为多事。通肠漏。惟以此漏。用挂线。易于除根。是以有善恶之分也。

再有年老气虚者。虚劳精竭者。脾虚久泻者。皆为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脏连丸

治痔漏。并肠风下血。及水泻痢疾。

黄连(一斤) 槐花(半斤)为末。用雄猪肥壮大肠。以酒醋洗净。入药扎两头。次用韭菜五六斤。一半铺甑底。药肠盘于上。一半盖之。文火蒸之。以肠脂化尽。肠皮如油纸薄为度。去肠取药。晒干。稀糊丸桐子大。每日二服。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

中黄丸

番花痔。

缸砂(水浸半月微 一两) 条芩(每斤用皂角子仁侧柏各四两水煮半日汁干为度用芩二两)黄连 槐角子(各二两) 栀子 黄花地丁(各一两) 青黛(五钱)为末。用大柿饼肉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清汤送下。

牛黄定痛丸

内外诸痔。

牛黄(五分) 胡黄连(四钱) 栀子(炒黑五钱) 槐米(炒黑一两) 苦食(用巴豆麻油炒黄一两)为末。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分。卧时槐花汤下。

百草丸

血箭痔。

百草霜(四两) 黄芩 栀子(各一两) 黄连 槐花 地榆(各五钱)为末。糊丸。每服三钱。清汤下。

天中散

漏疮并肠风下血。

粽子(用阴阳瓦焙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白滚酒送下。出汗为度。管多者间三日再服。肠风。一服即愈。

熏洗痔漏方

瓦松 马兜铃 皮硝 文蛤 莲房 蜂房 山桃树根共一大剂。水一砂锅。煎浓汁。倾净桶内。坐熏。扎裙围之。俟稍温洗之。日三次。

一加马汗屉子。

一用马齿苋煎洗。一用刺儿菜煎洗。

漏用楮桃两许。即 树子也。煎汤熏洗。蜂窠漏。漏芦煎汤洗三五次。能退管生肌。

敷痔方

胡黄连(五钱) 血竭 儿茶(各二钱) 熊胆(三钱) 冰片(一钱) 麝香(三分) 一加硼砂(一钱) 一加铅白霜(一钱)为末。用苦食磨水调敷。

退管药线类方

一用白砒一钱。雄黄五钱。为末。入罐封。打三香。水频擦盏。取出。加乳香、没药各五钱。用白芨些须。水调成线。以黄柏末为衣。

一用白砒五钱。雄黄五钱。朱砂五钱。水银三钱。白矾一两。为末。升打如前。做线。加鹿斤上炒黄为末。

为衣。入疮不痛。

一用硼砂、雄黄各一两。为末。入罐内。盖白矾末一两。升打如前。糊和成线。入管内。七八日抽出管。易生肌药。

鼠疮。取麦粒大一粒。入疮内。日二次。不痛发肿。三日腐脱。多年结毒。甚效。

一用白砒末五钱。入铁锅内。次盖白矾末一两五钱。火 矾枯。喷水一口于矾上。即以绵纸盖矾上。

再随喷水三五口于纸上。即以锅盖盖之。看纸上有白霜为度。无霜再 喷。如有霜。去纸。入去油乳香没药末。各钱许。盖矾上。离火候冷。取为末。用飞罗面打糊成条。插用。以管退为度。

一加蝎尾七个。生草乌末一钱。枯痔甚佳。搽如如圣散法。

制砒法

如砒一两。用黄连、黄柏、黄芩各五钱。甘草、绿豆各半合。水五碗。煎汤煮砒。以汁干为度。次再升打。若用生砒。则毒瓦斯入腹。反生奄忽。

做条有法。一用山兹菇粉。打糊和条。一做条时。以猪鬃为心。搓成条。略晒。抽出鬃。则药条成筒。用之以通气。

灸漏法

久漏脓水根深者。用硫黄、麦面、和大蒜捣为饼。三分浓。随疮大小贴之。炷艾一灸一。易二十一壮。隔三五日。方用退管药。

一用蝼蛄捣为饼。干者为末。水调作饼。贴疮上灸之。热则易之。五七壮止。经七日。管退而愈。

一用大附子末。水和为饼。灸之。次上生肌药。

一用骑竹马法。取穴灸之亦佳。

漏药制法

蝉蜕(叶竹简内。泥固。灰火煨过用。) 蛇蜕(入胡桃壳内。铁线扎之。泥固。 存性。) 蜣螂(贮瓶内。火煨。去头足。) 地龙(敲去腹内泥。黄酒洗。文火顿干。新瓦炙。)蜗牛(用肉。如干者入水内泡一宿。其肉自生。) 猪悬蹄 牛角腮(俱酥炙十二次。) 鹅翅翎牛胶 鱼鳔(俱蛤粉炒。) 刺 皮(用酒醋童便浸炙。) 蛤粉(紫口者。糠火煨。) 露蜂房(乳浸。炙黑。) 象牙(酥油炙。)

家传痔漏方

喇叭花科。(即二地黄苗也)三月内未开花时。连根采来。阴干。每用五钱。水三碗。煎二碗。滚两三次。另用韭叶五钱。用酒水各一钟。煎八分。空心服。渣午后服。隔二日再一服。内外如式治之。一切新久痔漏。一月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截肠者脱肛症也。气虚者用参、 、归、术。血虚者用归、芍。第虚热者加以黄柏。下陷者佐以升麻。外用薄荷煎汤洗之。陈年酱萝卜切片托之。自效。但其所异者。有已收些须。余者渐渐结痂。偶尔脱落者。截肠症也。无妨。脱落自愈。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便痈生小腹之下。夹缝之间。乃精气所出之道路。属足厥阴肝经之分野。又为冲任督三经之隧道。其经多血。故名血疝。俗呼便毒。为不便处而生毒也。破为鱼口。为行动开合。如鱼口也。若横 则生于夹缝之上矣。前贤云。因触景动心。梦而不泄。由精血交滞而成。孙为果如此论。则僧尼、官人、旷夫、孀妇。多患此耶。盖此症必由野合。妓女阴器不洁。淫火传染所致。或有云。因劳倦虚火冲动。精气移外。交滞而成者。若因劳倦而得者。则行立作痛。坐卧则止为异耳。虽然。劳倦者百中一二而已。由野合者。宜先散腠肤所感之邪。透骨搜风散。次去肝肾经络之毒。加味神授散。外以阳燧锭子灸之。绀珠膏贴之。如已成者托之。芙蓉内托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射干。溃而不穿者。加味透脓散。溃而不敛者。加味大补汤。因劳倦而得者。补中益气汤加穿山甲。因房劳不节者。六味地黄汤加桃仁倍牛膝。因强固其精者。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各一钱)加牛膝二两。水煎。加酒服。

脾血痛者。妇人之症也。其状则小腹结块。或如所梗。或两拗与人门俱肿。小便淋漓者是也。宜双解散。

如经脉不调。内热口渴。食少肋胀。盗汗白带。寒热往来。脉细而数者。虚也。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调理。小腹重坠者。补中益气汤加青皮、栀子、茯苓、车前子。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透骨搜风散

散肌肤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阴干更佳) 羌活 独活 牛膝 紫葡萄 胡桃肉 生芝麻 六安茶 小黑豆 白糖(各一钱五分) 红枣(三枚) 天茄(二分)水三钟。煎一钟。露一宿。空心热服。出汗避风。一加槐子一钱。生姜一钱。

加味神授卫生散

清肝肾经络之毒。

每服五钱。加斑蝥一个。蜈蚣一条。用当归引。内加桃仁二钱。牛膝二钱。

煎服如法。外贴绀珠膏。多加阿魏、麝香。(俱见首卷)

芙蓉内托散

治便毒已成。元气弱者。

芙蓉花(二钱) 人参 当归 川芎 白芷 穿山甲 杏仁 连翘 木鳖子(各一钱)用生姜三片。酒、水各一钟煎。食远服。

加味透脓散

根据原方

(见首卷) 加金银花三钱。牛膝二钱。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补汤

根据原方

(见首卷) 加丹皮一钱。泽泻一钱。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钱为末。空心生酒调服。再饮至醉为度。出臭汗即愈。

灸法

用阳燧锭子于患处。灸五七壮。以绀珠膏盖之。已成者出水些须而消。已溃者易于穿破。更易于收敛。

一法。随患之左右。量手中指为则子。次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自臂当中以则子尽处。是穴。麦子大艾灸三壮。肿消痛止。

一法。灸足大指之端。

双解散

治妇人脾血痛。能令毒从大便出。热从小便出。

黑丑(炒头末) 大黄(各一钱五分) 官桂 白芍 泽泻 桃仁(各一钱) 甘草(七分)用生姜七片。水煎。空心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阳燧锭子 绀珠膏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汤(俱见首卷) 加味逍遥散 加味归脾汤(俱见瘰 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横 生于小腹之下。夹缝之上些。初起者用胡卢巴一两。酒水各一钟煎服。再饮至醉为度。出汗立消。

已成者宜壶公妙剂散。(见肿毒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疳疮妒精疮也。一名耻疮。经云。前阴者宗筋之所主。又云。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又云。肾开窍于二阴。是疮生于此。而属肝督肾三经也。但其名异而形殊。治亦多岐。生马口之下曰下疳。生茎之上曰蛀疳。色紫而兴举者。由房术涂抹所致。淋浊而溺痛者。由志欲不遂所致。俱宜龙胆泻肝汤。外兼敷洗。

甚者芦荟丸。此症以肿痛寒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故肿痛。溃甚者。八珍汤加柴胡、栀子。日晡倦怠者。

补中益气汤加胆草栀子。晡热阴虚者。六味地黄丸。

又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久而遍溃者。名蜡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鸡 疳。是症皆由野合。阴器不洁所致。宜清肝渗湿汤。甚者二子消毒散。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

名瘙疳。此由湿热下注也。只须外治。

疳久未愈。便毒复生者。内有梅毒也。宜先解毒。毒尽则疳愈。宜杨梅一剂散。生梅毒时。误用熏擦等药。

以致腐烂者。名杨梅疳。或小便时尿管内痛者。由服劫药所致。名杨梅内疳。二症如结毒法治之。用加味五宝丹。或二子消毒散。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微脓出者。名旋根疳。由肝肾阴虚。湿热下注。宜加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久服可愈。

阴挺者。挺长而不收。伤于热也。清之。用小柴胡汤。加黄连。佐黄柏。若茎中坚。君以青皮。佐以风药。洗以朴硝、荆芥。敷以文蛤末用丝瓜汁调涂。阴缩者为阴缩入于腹内。伤于寒也。虽曰温之。而舌卷卵缩者死。阴痿者由耗散过度。伤于肝也。又云。肾脉大甚为阴痿。又云。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衰而不举也。

宜柴胡胜湿汤及固真汤。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下注。玉jing生疮。小便淋涩。阴囊肿痛。及便毒悬痈。

龙胆草 连翘 生地 泽泻(各一钱) 木通 车前子 归尾 黄连 黄芩 栀子 甘草(各五分) 大便闭。加大黄二钱。

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清肝渗湿汤

治玉jing阴囊。湿肿重坠。小水不利者。

苍术 浓朴 陈皮 白术 茯苓 泽泻 木通 栀子 花粉 昆布(各一钱) 当归 川芎(各六分)木香(三分) 甘草(五分)红热。加黄连、胆草。肿甚。加商陆、射干、青盐。或加升麻、柴胡、羌活以升提之。

用水煎。食远服。

芦荟丸

治下疳溃烂作痛。妇人阴蚀作痒。小儿疳积发热。及口鼻生疮。牙龈蚀烂等症。

胡黄连 黄连 芦荟 白芜荑 子青皮 白雷丸 鹤虱草(各一两) 木香(三钱) 麝香(一钱)共为末。蒸饼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钱。空心清米汤送下。

消疳定痛散

治下疳痛不可忍者。

黑羊角( 二钱) 穿山甲(炒二钱)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共为末。作一服。空心黄酒调服。

二子消毒散

治袖口疳。及杨梅等疳。

皂角子 肥皂子 僵蚕 蝉蜕 杏仁(去皮尖,各七个) 猪牙皂(一条) 金银花(三钱)防风 荆芥 牛膝(各一钱) 猪板油(二两) 土茯苓(半斤)用水八碗。煎三碗。作三次服。如结毒。服三七日愈。

袖口疳。加黄柏一钱。肥皂子肉倍之。杨梅疳加薏苡仁、皂角刺各一钱。侧柏叶、绿豆、糯米各三钱。

杨梅内疳。加海金沙、五加皮、白丑各一钱五分、皂角子一岁用一粒。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一切疳疮金银花 槐花 黄柏 苍术 茶叶水煎。熏洗。

肿甚者。加五倍子三四两。葱头十余根。一加射干、荆芥。一加白芷、甘松。

下疳阴蚀等疮 绿豆一升煮烂。入陈茶叶末一两。乘热倾入多年净桶内。坐之围之。先熏后洗。出汗为度。

瘙疳发痒洗方

紫苏(四两) 绿矾(二两)水煎。熏洗。

一切疳疮腐尽生肌时用之。收功甚速。

乳香 没药 儿茶 轻粉(各二钱)为末。用水五碗煎红黄色浸洗之。日用三次。溃烂甚者。用鲜猪蹄汤煎药。熏洗如法。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消毒贵金散

一切疳疮。初起热甚者。

黄连(六钱) 鸡内金(二个俱用猪胆汁浸炙七次) 轻粉(三钱) 儿茶(三钱) 冰片(三分) 麝香(二分)为末。掺用。如至夜痛甚者。加雄鼠粪。( 存性为君)

波斯藏

治一切疳疮久不愈者。

珍珠(三钱) 冰片(二钱) 麝香 乳香 没药 儿茶 朱砂(各一钱) 轻粉(一钱无腐减半)痛。加血竭一钱。痒。加枯矾少许。热。加牛黄青黛一钱。毒甚。加象牙 童便内三次。腐。加炉甘石 小便内三次。瘀痛。加大土鳖三个。沿开。加龙骨少许。犯房劳。加经布 一钱或胆炙黄柏。蚀去gui头者。加gui头一个。或鳖头俱 存性。

上制为末。干掺。或人乳调搽。或猪脊髓调搽。形大者以生肌膏盖之。俟腐尽生肌时。只以珍珠炒爆。

加冰片。等分掺之。膏盖。不必结痂。肉变白色而自愈。

月白散

治瘙疳。

轻粉(五钱) 青黛(五分) 冰片(一分)为末。先用烧酒调飞丹。敷疮上。一二时洗去。敷前药。

一用儿茶、 贝齿、青黛各一钱。冰片三分。为末用。一用胆炙黄柏、白芨。等分为末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八珍汤 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杨梅一剂散(见杨梅门) 加味五宝丹(见倒发门)加味逍遥散(见瘰 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湿疮生阴mao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如阴mao之际。如豆如饼。发痒结蜡皮者。梅毒也。于梅毒门治之。

银杏散

治阴湿疮。瘙痒彻骨不可忍者。

雄黄 干白果(粉) 潮脑 生矿子灰(等分)上为末。用干烧酒调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疮。运气皆属于寒。经曰。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治以苦热。仲景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少阴脉长。阴中必挺出。

夫阴器属足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素问云。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是属督脉也。至于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则又属手足太阳也。肾主水。则又属足少阴也。欲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又属手太阴也。素问又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又属脾与胃也。痈疡生于其间。须细心求而责之。

不可专主一厥阴经。而惟清肝导湿之为事。斯无误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挺阴中挺出一条如蛇头。由足太阴脾虚。或产后遇怒。或经风所致。初宜清热疏风。次朝服补中益气汤倍升麻。晚服龙胆泻肝汤。外兼敷洗。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蕈肥边肿痛。中突起蕈丁鸡冠。由肝郁脾虚所致。宜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倍加青皮、栀子。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肿忽然肿而作痛名蚌疽。由劳伤血分所致。宜四物汤加丹皮、泽泻、花粉、柴胡。或秦艽汤。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蚀。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难忍。又名慝疮。由胃虚积郁所致。宜四物汤加石菖蒲、龙胆草、黄连、木通。若寒热与虚劳相似者。虫入脏也。宜逍遥散吞芦荟丸。早晚各一服。外兼熏洗。次以银杏散塞入阴中。杀虫止痒。若寡居患此。隐忍不言。必待攻刺疼痛。口干发热。形削食少者。失合症也。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脱。开而不闭也。痒痛出水。由忧思太过所致。宜逍遥散、归脾汤。俱加柴胡、栀子、白芍、丹皮。由产后得者。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醋炒白芍。俱用荆芥、枳壳、诃子、文蛤大剂。煎汤熏洗。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阴 。子宫脱出也。俗名 葫芦。由气血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倍升麻加益母草。外以萆麻子肉贴顶心。再用枳壳半斤煎汤熏洗。由努力负重所致者。灸脐下四寸五分七壮。立效。由思欲不遂。肝气郁结。必先小便时堵塞。因而努力久之。随努而下也。令稳婆扶正葫芦。令患妇仰卧。以枕垫腰。吹嚏药收之。收入即紧闭阴器。随以布帛将两腿缚之。即小便亦须夹之。内服大补升提之药。可以暂愈。若寡居者。须令进步除根。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素艽汤

治阴hu肿痛。小便涩滞。甚者便如马溺。二腿拘挛。

秦艽(六钱) 石菖蒲(三钱) 当归(三钱) 葱头(五个)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外用艾叶一两。防风六钱。大戟五钱。水煎熏洗。

牛膝汤

阴内尿血肿痛。名血结症也。

牛膝(五两) 黄酒(二斤)煎半斤。作三次服。

桃仁散

阴肿作痒。

桃仁(炒)为末。每服二钱。黄酒调服。仍捣烂敷之。

痒汤

洗阴蚀作痒。

鹤虱(一两) 野狼毒 苦参 归尾 威灵仙 蛇床子(各五分)用河水十碗。煎熟。加猪胆汁二三个。先熏后洗。一加干漆。

又方 川椒(一两) 吴茱萸(一两) 蛇床子(五钱) 藜芦(五钱) 陈茶叶(一撮) 食盐(煨二两)水煎熏洗。

文蛤汤

洗阴hu肿痛。

文蛤 小麦 皮硝 白矾(各一两) 葱白(十根)水煎熏洗。

银杏散

阴痒生疮。

杏仁(去皮尖) 轻粉 水银(铅制) 雄黄(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枣肉二个和丸。丝绵包裹。线扎留头在外。先用前 痒汤洗毕。次入户内。如小便。取出。便讫再入。一日一换。四五个自愈。

一加枯矾。减半用。猪肝一片或鸡腿一只。煮滚取出。掺药于上。插入户内。冷则易之。

三灰散

阴疳。

鹿角灰(一钱) 鸡内金灰(一钱) 红 灰(七分) 黄连(一钱) 儿茶(七分) 珍珠(五分) 轻粉(五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二分)共为末。一抹即愈。

一用。硫黄一钱。轻粉五分。冰片三分。麝香二分为末。

顶用黄连二两。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再煎至一酒钟。调前药。鹅翎蘸扫阴内。

阴蚀熏方

雄黄(一钱) 硫黄(五分) 桃仁(五个) 木鳖子肉(二个) 艾叶(五钱) 一加银朱(一钱)纸卷作条。安灰盆内点着。入马桶内。患者坐于上。熏之。其虫立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补中益气汤(见首卷) 龙胆泻肝汤 芦荟丸(俱见疳疮门) 归脾汤 逍遥散(俱见瘰 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夫囊痈者阴囊红热肿痛也。由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所致。治以补阴为主。清热渗湿之药佐之。如初起肿痛小便涩滞者。清肝渗湿汤。或送六味地黄丸。因寒中未经发散者。用绀珠丹汗之。次用滋阴清湿等药。 肿便闭者。服神授卫生散。己成者托里消毒散。去桔梗。加泽泻、穿山甲。外用如意金黄散。葱汤和蜜调敷。坚硬无脓。紫色作烂。欲外腐也。蟾酥锭为末。掺之。膏盖。服滋阴药。俟腐脱。搽红黑二膏。如余肿俱消。唯一处不消。欲作脓也。托里消毒散倍用皂角刺透之。脓热作胀针之。以免遍溃其囊。法以油头绳扎住肾子。开海底穴。脓出自尽。服十全大补汤加牛膝、丹皮。脓出而仍肿痛者。热未解也。托里消毒散加胆草、栀子、柴胡。余肿俱退。只一条不消者。肝虚也。六味地黄丸去茯苓加五味子。兼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口干便数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因膀胱酒毒所乘者。六味地黄丸料加车前子、牛膝。内热晡热肝虚也。四物汤加参、术。体倦食少者脾虚也。补中益气汤。脓水清稀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久而不敛者。大补汤加麦冬、五味子。外兼豆豉饼灸之。睾丸悬露者。杉木灰托之。紫苏叶包之。或莹珠膏代之。内外得法。旬日可瘥。若攻其毒。则阴道愈虚。投淡渗之药。则真阴愈损。虽少壮者。多成痼疾。况虚弱者乎。更误作疝治。投以热药。必难收敛。以至脓清脉大者不治。

囊痈与疝气相类。但痈则阴囊红肿热痛。内热口干。小便赤涩。若疝则小腹痛牵引肾子。少热多寒。好饮热汤为异耳。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为异耳。宜以针引去水气则安。

内服本门之药。不作。

忽然囊红发热。阴子一大一小。状若伤寒。其发迅速者。卵子瘟也。宜灸肩尖穴。七壮或九壮。即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取穴法。立棍一条。伸手扶棍。以手与肩平为则。则肩上有窝。窝即穴也。

囊内睾丸上。忽然突出一点。坚硬如箸头。疼痛异常。身发寒热者。暗疔也。(治见疔门)因患痔漏久而串及于囊者。肾囊漏也。(治见漏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清肝渗湿汤

治囊痈。发热肿痛。小水不利者。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柴胡 胆草(炒黑) 栀子 花粉 黄芩(各一钱) 泽泻 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六味地黄丸 绀珠丹 神授卫生散 托里消毒散 如意金黄散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 莹珠膏(俱见首卷)蟾酥条(即蟾酥丸见疔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肾囊风者。阴囊作痒。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由肝经风湿所致。宜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蒜豉丸服之。蛇床子汤熏洗之。

龙胆泻肝汤

治囊风湿痒。及阴肿淋涩等症。

胆草(用柴胡拌炒) 黄连(用吴茱萸拌炒) 余如常法。(见疳疮门)

蒜豉丸

治阴汗湿痒。

淡豆豉为末。煨大蒜捣和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红枣灯心汤送下。

蛇床子汤

囊风疙瘩作痒。搔之作痛。

蛇床子 威灵仙 归尾 苦参(各五钱)水煎。熏洗。一加白矾。一用茄科煎洗。一用温醋洗。一用姜汤洗。

野狼毒膏

治前症。并一切痒疮。

野狼毒 槟榔 硫黄 文蛤 川椒 枯矾 蛇床子 大风子(各三钱)为末。用香油一大盏。前滚。入皮硝三钱。再煎滚。下公猪胆汁一个和匀。调前药。擦患处。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肾脏风疮。即肾囊风也。以其久之则有耳鸣、目痒、鼻赤、齿浮、手叉白色等症。及上攻下注。遍体生疮。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云。前症因精气不调。袭风所致。

白附子 白蒺藜(炒去刺) 黄 (蜜炙) 羌活(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或用猪腰子剖开。掺药加盐。煨熟食之。

妇人血风疮。亦验。

青苋膏

治前症。并妇人脐下连二阴生疮。状如马刀。痛出黄汁。食减身浮。二便涩滞。由中下二焦风热所致。若热气不出。当作内痔肠痈。

马齿苋四两。研烂。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之。稍干再换。消肿止痛退热。立验。内再服八正散。尤佳。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肩部

经络

肩之上廉属手足少阳经。前廉属手阳明经。后廉属手太阳经。

肩疽

生于肩。肿赤引背。灵枢为 痈。甚连脑胁。治宜汗之。须汗。出至足无害。四五日内逆。KT 之。一灸会宗穴三七壮。甚者灸肩真穴七壮。

肩痈

生肩外垂骨两接骨处。恐脓深彻骨。虑伤筋脉拘挛。宜缓筋之药饵之。

过肩疽

肿发两肩及两膊连胛骨者。一名干疽。一名丁疽。令人寒战口噤。身热不赤。此手足三阳交会之所由。风袭热郁所致。十日可刺。无血者死。

太阴疽

生肩胛骨上。一名肩后疽。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即莲子发也。若色黑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不治。

蜂窠疽

生于肩前一二寸。先热后寒。皮赤。溃有四十九窍。形如蜂窠。灸三间穴二七壮。

上按症与肿疡溃疡总治例同法。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部(自肩至肘曰)

经络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实则肢肿。阳虚则肢满。又云。脾主四肢。脾实则四肢不举。(湿盛也)脾虚则四肢不用。(懈惰也)又 臂须别六经。究其痛在何经。加以本经之药行其气血。则症愈矣。别经之法。以两手伸直。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则其臂 之前廉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

后廉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又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引他药直至痛处。白姜黄之性亦同。何则。为非辛不能以达四肢也。治肩膊风寒湿一切疼痛。服蠲痛无忧散。立止。(见诸痛门)

臂表里俱肿。色赤而坚。惟肘节处差小。故又名藕包毒。灸少海穴七壮。

生肩下连腋。灸会宗穴七壮。

乐疽

生肩内。坚如鹅子。按之痛入骨。恶风。灸腋门穴三七壮。

肩风毒

生臂上节。肿连肩 。

臂痈

生肩外垂骨两接骨处。或从肘引至手接骨处。由荣卫不调所致。如脓深彻骨。虑伤筋脉拳缩。

治宜缓筋之药。

鱼肚发

生于臂内。

按上症。初宜卫生散。或蠲痛无忧散加羌活、独活、桔梗、桂枝。酒水煎服。若漫肿无头。服败毒药不消者。十全大补汤加桔梗、桂枝托之。托之不应者。由湿痰流注经络也。荣卫返魂汤加南星、酒芩调之。若臂痛不能举。及左右转痛者。由中脘伏痰也。宜千金指迷丸、九转玉华丹导之。脉细皮寒。泻利不食者。为五虚。虽盛暑之时。托里温中汤之类温之。甚者脐膜冷痛昏愦。灸左乳下黑肉尽处二七壮。脉紧细而筋挛者。肝虚而有风寒也。四物汤加丹皮、泽兰、白术。溃深不痛。胃气虚也。脓水清稀。疮口不合。气血虚也。俱大补之。

石榴疽

生肘上寸余。亦生于各经及臂。初起黄粟小泡。根便开大。色红坚硬。肿如覆碗。破翻如榴。寒如疟。由少阳相火与外湿相搏所致。初起宜蟾酥丸汗之。外以艾灸九壮。贴蟾酥饼。盖膏。 肿处敷金黄散。次服消毒无忧散加菊花清之。烦躁热甚者。护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后作稠脓。痛减进食。

表里俱退者。可保无虞。反此者逆。溃后同溃疡调理。一法。破后惟菊花蕊煎汤洗之。最佳。次以菊花烧灰存性。加轻粉兑匀敷之。诸药不及此。或灸天井穴。

肘痈

生于肘尖。经云。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治同臂痈。

白芷升麻汤

治臂肿痛。乃阳明经分野。由八风之变者。然身半以上风受之。治宜却风邪。和经脉。使无壅滞。亦发表之意也。

黄 (二钱) 酒芩(二钱) 生芩(一钱) 白芷(八分) 连翘(二钱) 升麻(五分) 桔梗(五分)酒红花(三分) 炙甘草(三分)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热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部(自肩至肘曰)

神授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温中汤 金黄散 护心散(俱见首卷) 蠲痛无忧散(见诸痛门) 荣卫返魂汤(见肿毒门) 九转玉华丹 千金指迷丸(俱证治粗评) 蟾酥饼 蟾酥丸(俱见疔疮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臂部

经络

与 部同。

腕痈

生手屈处。由手三阳风热所致。

兑疽

生手腕动脉之间。筋寄之上。痛彻手膊。

穿骨疽

生兑疽之上三寸。两筋之间。

骨蝼疽

生于手臂阳明分野。初起如粟如豆。旬日内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由积忧郁怒所致。善于游走。发搐拘急。见恶症者不治。亦由阴虚之极。火独光之。故发暴而死速也。

蝼蛄串

生两手。及手背内关前后。初起筋骨隐痛。漫肿坚硬。不红不热。或连肿数块。日久被流白浆。

串通诸窍。肿痛仍在。虚症并生。由思虑伤脾气郁所致。惟气血浇薄者多有之。始终俱宜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扶助元气。十中可保二三。如补而不应者不治。

臂痈

生于臂。见前 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经络

大拇指属手太阴肺经。食指属手阳明大肠经。中指属手厥阴心胞络经。无名指属手少阳三焦经。小指属手少阴心经。

手发背

生于手背。初如水刺。无头漫肿。破烂至骨。由二阳经风热所致。宜羌活散。热加姜黄。寒加桂枝。有表症者。绀珠丹汗之。里症者。内疏黄连汤下之。元气虚者。宜大补之。

手心毒

生于手心。一名穿掌毒。由心胞络经积热所致。

手痈

生于手心。偏于掌边。一名穿埂毒。二症治同手发背。外用藕节煎汤浸洗。再捣田螺肉敷之。

病虾

生于手背。肿赤如虾。用消毒等药。外以盐糟油炒令香。淬以热汤。淋洗患处。

合谷疔

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皆其名也。如初生小泡疙瘩。痒热 痛者。多有红丝上腋。由手足阳明湿热攻注。初宜刺破疮顶。搽拔疔散。盖膏。余肿处磨离宫锭子涂之。内服蟾酥丸。

或绀珠丹汗之。脓成胀痛者针之。插蟾酥条。膏盖自愈。

手叉发

为五指叉处结肿 痛也。治同虎口疽。灸内关间使各三七壮。

调疽

生于手大指头。若生于别指指头。则又名 疽、敦疽也。初发如粟如豆。渐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痒痛彻心。俱由肺经积热所致。四日宜刺。得脓血者生。黑血者死。若黑色无脓不痛者。则又名断指也。治宜截之。与脱疽同治。(见足部)

蛇头疔

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肿若蛇头。痛楚连心。寒热交作。由心经心胞络二经积热所致。初起用代指膏。猪胆敷抹。若用阳燧锭子于指头上灸五壮。反大痛。少时即愈。或内服蟾酥丸汗之。失治。破后肿仍不消者。插蟾酥条。黑膏盖之。腐烂者。红黑二膏贴之。虚而不敛者补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两旁。蛇背疔 生于指甲之下。蛇腹疔 又名鱼肚疽。生指中节前面。肿如鱼肚。

蛇节疔

又名蛀节疔。生指中。节面背俱肿。泥鳅疽 其肿甚于蛀节疔。俱痛连肘臂。

凡手部生毒脓成胀痛者。即宜针之。然针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绳或细带。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

用绳带先扎手腕。少时。则手指掌处。胀急难堪。随用铍针划破。出脓水令完。以药水洗净。掺生肌药令遍。随以膏药裹之。绢条缚之。毕。方去所扎绳带。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边。 热肿痛。结脓甚者。指甲脱落。症类指疽。然无蕴毒。故不黯黑也。由血热所致。得冷药一味渍之。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节。背面通肿。形如蝉肚。与泥鳅痈相似。然此症初起。不红不热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肿仍不消。非若鳅痈之暴发也。由手少阴痰气凝滞而生。肿则以离宫锭子涂之。腐则以蟾酥饼子贴之。内服滋补之药。免变虚劳。是症非以年计。不可以言愈也。

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

狐狸刺

由手指揩着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后。疮口日深。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涂之。

鹅掌风

初起紫班白点。久则皮枯坚浓。或破裂不已。由胃热血燥。兼外受风寒所致。亦有因生时疮。

余毒未尽。结于此。宜二矾散洗之。三油膏搽之。或绀珠膏久贴亦愈。再与杨梅门参考。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羌活散

治手发背。及手掌毒。

羌活 独活 前胡 桔梗 乌药 荆芥 当归 升麻 薄桂 威灵仙 甘草用水、酒各一钟。煎一钟。食远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黄 朴硝(等分)用猪胆汁。少加香油调涂。

藜芦膏

治 疮痒痛。黄水浸淫。

藜芦 苦参(各一两) 猪脂(半斤)浸七日。煎十数沸。去渣。入松香一两化。离火。入雄黄末、枯矾末各一两。搅匀涂之。以瘥为度。

二矾散

鹅掌风皮肤枯浓。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矾(四两) 皂矾(四两) 儿茶(五钱) 侧柏叶(半斤)水十碗。煎数滚听用。先以桐油搽患处。次以纸捻蘸桐油。点着向患处熏之。片时。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桶内。手架上用布盖。以汤气熏之。勿令泄气。特微热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见水。

一用妇人经布。滚水洗下。炸患处。效。

二油膏

鹅掌风及血风等疮。

油 牛油 香油(各一两) 黄蜡(一两) 银朱(一两) 铅粉(二钱) 麝香(二钱)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为度。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绀珠丹

内疏黄连汤 阳燧锭子 离宫锭子(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俱见疔门)股部(足三阳之脉在外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曰股)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足三阳之脉在外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曰股)

经络

前廉足阳明胃经。后廉足太阳膀胱经。外廉足少阳胆经。内廉足厥阴肝经。内前廉足太阴脾经。内后廉足少阴肾经。

股阴疽

生股内阴囊之侧。形长微赤痛甚。膝曲难伸。上发下。易治。下发上。难医。灸商丘穴七壮。或灸膝下外廉横骨尽处。

阴疽

生夹缝之下三寸。在左。漫肿。痛连阴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壮。

玄疽

生夹缝之下。在右。灸蠡沟穴三七壮。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热。 肿无头。疼痛彻心。

肚门痈

生于大腿肚。

箕门痈

生股内近膝。

股阳疽

生股外侧。灵枢云。肿不变色。内薄于骨。

环跳疽

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

按上症。初起红肿 痛者。神授卫生散。漫肿大痛者。内托黄 汤。痛而筋挛。脉弦而紧者。绀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应养真丹。遍身走痛。两日后脚面结肿。腿股结块。脉浮轻重缓者。由寒邪外袭也。绀珠丹汗之。痛止。则宜托里。倍加参、术、归、 。 肿便闭。烦躁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内疏黄连汤、贵金丸下之。肿痛寒热。发渴。脉洪数而有力。饮食如常者。由足三阳之湿热壅滞也。槟苏败毒散。肿痛寒热止。易以逍遥散。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由脾虚湿痰下注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车前。二便利仍用补中汤。

溃而脓清者。十全大补汤加牛膝。外以豆豉饼灸之。再疮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饼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诸虚皆禀于胃。宜六君子汤加藿香、当归。俟食进。更以十全大补。脓出。恶寒不食。脉细如丝者。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姜、枣煎服。溃而反痛。气血虚也。峻补之。补之则气化。气化则痛自除。

再环跳疽者。由脾移寒于肝也。惟黄狗下颏方神验。兼助以胃气。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

(生大腿外侧)

咬骨疽

(生大腿内侧) 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乃阴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则寒热交作。稍似风邪。随后筋骨作痛。不红不热。疼至彻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状。

是症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瓦斯。补阳气。温脾气为主。

灸法。于痛处周遭。灸之百壮。起泡可治。无泡难治。或以箸头点痛处。墨记之。艾灸百壮。以爆为度。又以患者觉骨中疼为效。又附骨疽灸悬钟穴七壮。咬骨疽灸阴包穴三七壮。环跳穴痛灸昆仑穴二七壮。

初起寒热作痛者。以绀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风汤。行经络活血补虚。生于尻臀。漫肿作痛者。内托羌活汤。生内股近膝。漫肿不痛者。内托 柴汤。生腿外侧。漫肿作痛者。内托酒煎汤。

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阳。盖肾主骨。肾虚则骨冷。寒邪乘之。则气血凝滞。但能为肿。不能为脓。故流注者。乃伤寒之余毒。由表之未尽也。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坏症。由凉药之误也。久之阴极生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肉腐。化而为脓也。

欲作脓者。附子八珍汤。脓成胀痛者针之。实者脓稠。十全大补汤。虚者脓清。保元大成汤。若气败者死。食少体倦者。香砂六君子汤。脾虚寒热者。补中益气汤。久溃不已者。必出朽骨。视其脓。脓白清稀者。朽骨初脱。肉深难取。脓白而稠者。朽骨将出。肉浅可取。

大抵疮疽。旬日不退。则宜托里。有脓针之。有腐取之。虚则补之。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复犯房欲劳伤。致令寒热互变。气血乖违。经脉横解。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则大腿渐渐肿如冬瓜。上过胯腹。下连足底。牵连漫肿。日久溃脓。色白腥秽。肿痛不减。元气日衰者。终为不治。

腿游风

外腿忽然赤肿热痛。按之如泥不复起者。由风热相搏所致。宜砭去恶血。服当归拈痛汤。及绀珠丹和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内托羌活汤

治尻臀坚硬肿痛。两尺脉紧数。按之无力者。

羌活(一钱) 黄柏(酒浸二钱) 防风 归尾 本(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肉桂(三分)连翘 苍术 陈皮 甘草(各六分) 红花(五分)用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服。

内托酒煎散

治寒湿发于腿外侧少阳经分野。患痈或附骨痈。坚硬漫肿作脓。或流至足阳明经者。

黄 当归(各二钱) 柴胡(一钱五分) 连翘 肉桂 大力子(各一钱) 升麻 黄柏 甘草(各四分)用酒、水各一钟。煎一钟。食前温服。

大防风汤

治三阴不足。风邪乘于两膝作痛。久则膝愈大而腿愈细。因名鹤膝风。乃败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变。大腿通肿。疼痛无奈。及痢后脚痛缓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肿痛。

防风(三钱) 人参(二钱) 白术 黄 杜仲 牛膝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羌活大附子 甘草(各一钱)用生姜三片。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神应养真丹

治足厥阴肝经。为四气所袭。脚膝无力。及左瘫右痪。手足顽麻。语言謇涩。遍身疼痛。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酒蒸捣膏) 羌活 天麻 木瓜 菟丝子等分为末。入前地黄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黄犬下颏方

治肚痈。小腹痈。及腿内贴骨痈。神效。然而亦治发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痈疽。更效。

黄狗下颏(连舌连皮毛劈下。入罐内。盐泥封固。铁盏封口。 一炷香。觉烟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为度。

全要存性。若带白色。其性已过。则无用矣。用时研极细末。宜于屠家取已杀者制用。若生取特杀。则反招不祥。慎之戒之。) 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为末。) 白蔹上三味。各为末。等分和匀。每服以五钱为率。黄酒空心调服。外以此药用香油调敷患处。其验。以服药后。出臭汗及熟睡为准。

按此方世多用之为敷药。散肿止痛。而不知可以内服。为下部痈疽内消之圣药也。一轿夫环跳穴痛甚。如鸡啄火灼。与此药三钱。酒服之。未愈更进一服。则霍然如失。

穿山甲散

治痈疽漫肿不变色者。能托里排脓。及附骨疽在里能内消止痛。

露蜂房(一两) 蛇蜕(二钱五分) 头发(二钱五分一方等分烧存性加) 穿山甲(二钱五分)为末。每服二三钱。加乳香末五分。温酒调服。些三生散加穿山甲也。治附骨疽神效。

栝蒌内托散

痈发于腿外侧者。善能活血消毒。

栝蒌(一个半生半炒) 人参 归尾 没药(各五钱) 甘草(一钱)黄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还少丹

治鹤膝风等症。此药补肝肾。进饮食。诚对症之良剂也。

熟地黄 山药(微炒) 山茱萸 白茯苓 枸杞 巴戟天(酒浸) 牛膝(酒浸) 五味子肉苁蓉(酒浸去鳞焙干酥炙) 杜仲(酒姜拌炒) 远志(甘草水浸汤下) 楮实子(酒浸) 石菖蒲(去毛忌铁) 小茴香(盐酒炒) 续断(酒浸) 菟丝子(酒蒸等分)上为末。煮红枣肉。加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进一服。黄酒盐汤任下。

追风逐湿膏

治骨节疼痛。湿痹麻木筋挛等症。

西圣膏(一斤见首卷) 加木香 胡椒(各一两) 白芥子(二两)为末。入膏内。搅匀。摊贴痛处。

外灸方

治风寒湿气。腰脚疼痛。

良姜 防己等分为末。捣大蒜和为饼。安痛处。铺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为度。

敷肿方

治膝痛。并寒湿香港脚。

文蛤(醋浸炒) 吴茱萸(等分)上为末。用米醋调敷痛处。

汞升膏

治附骨疽痛。

银朱为末。烧酒调敷。如肿毒。用生桐油调敷。

金蟾膏

治骨疽。脓汁败坏。骨从疮口出者。

大虾蟆(一个) 乱头发(鸡子大一团) 猪脂油(四两 )二味 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乌豆煎汤。淋洗疮口。拭干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 疮。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调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一人股内侧痛久。医作痛风治。月余罔效。脓熟肉浓。不能穿穴。因溃入腹。精神昏愦。粥药不进。请予视之。脉细如丝。气息奄奄欲绝。曰。可治。以铍针刺腹。脓大泄数升。然皆清脓如水。疮口如蟹吐沫。疑其透膜。曰、无伤也。投以参、 、附子。加以厥阴引经药。大剂服之。再食前吞八味地黄丸百丸。食大进。日HT 饭升余。肉数脔。旬日而愈。所以知其可治者。溃疡之脉。洪实者死。微细者生。今脉微细。形症相合。知其受补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亦可治者。无恶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肾气旺而上升。则胃口开而纳食也。泻脓虽多。更进以开胃药。使多食粱肉以补之。肌自速生。此治溃疡之大法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神授卫生散 绀珠丹 内疏黄连汤 贵金丸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十全大补汤 六君子汤刺委中穴法 按穴灸法 八珍汤 保元大成汤 香砂六君子汤(俱见首卷) 逍遥散(见瘰 门)槟苏败毒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膝部

经络

经曰。肉之小会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又曰。脾病在溪。又曰。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诸筋皆属于节。筋病皆属于节。又属乎肝也。筋病无多食酸。忌用风药。诸痈发于节而相应者。不治。(应为内发透外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阳为诸节之背阴为诸节 间也)

发于膝。灵枢云。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者死。柔之者生。

膝痈

膝盖肿痛也。初起。用卫生散加牛膝。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风

膝之两傍有穴。名鬼眼穴。初起肿痛如锥。寒热偏剧。宜绀珠丹和之。

鹤膝风

两膝内外皆肿。寒热间作。痛如虎咬。股渐细而膝愈大是也。属足少阳阳明二经。初宜绀珠丹汗之。外以玉龙膏酒调敷之。以住痛回阳。如汗后肿痛不减。阴寒深伏也。大防风汤温之。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灸膝眼穴二七壮。甚者见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阴交穴二七壮。待膝伸直为止。再甚者。则于膝顶上灸七壮。乃秘穴也。

游膝风

只一膝痛引上下为异耳。发微热。不甚肿。初宜绀珠丹汗之。

石疽

肿不变色。漫肿疼痛。坚硬如石。此寒气之肿也。或捣生商陆根。加盐少许敷之。

缓疽

其热缓慢。积日不溃。久乃黯紫。皮肉俱烂。二症俱宜温补。

按上诸症。虽云肿有浅深。感有轻重。其所受皆因真气虚而邪气得以深袭之也。故附骨疽、鹤膝风等症。由肾虚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为温补肾气。又能行药势以散寒邪也。亦有体虚露卧。为冷气所袭者。则不能转侧。乍热而无汗。按之其痛应骨。为贼风所伤者。则不甚热而恶寒。不时汗出。熨之而痛少止。俱服大防风汤。敷玉龙膏可愈。如失治。则变挛曲偏枯之败症矣。又两膝肿痛而腿筋弛长者。由阴虚湿热所乘也。主以六味丸。佐以八珍汤加牛膝、杜仲。间以补中益气汤。又脾胃虚者。以补中益气汤。若精涸口干。中气不足也。加五味子。头晕头痛。阳气不升也。加蔓荆子。肝肾伤者则形瘦嗜卧。寝息发热。痰盛作渴。小便频数。五脏虚损也。俱宜六味地黄汤。脐腹疼痛。夜多漩溺。

脚膝无力。头晕吐痰。肾气冷败也。俱宜八味地黄丸。脓成及溃后畏寒憎寒者。阳气虚也。水清稀不生肌肉者。气血虚也。虚热往来有时而动者。无根虚火也。俱宜十全大补汤。

按上三汤。俱佐以大防风汤为要。再如食少腹胀。脾胃虚也。四君子汤。面色痿黄。脾胃弱也。六君子汤。发热晡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 、白术。发热大渴而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脉大而虚者。血虚发燥也。当归补血汤。

委中毒

生膝后折纹中。坚硬如石。微肿微红。由胆经积热流入膀胱也。治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宜刺委中穴筋上。出紫黑血。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药。候瘀血下。自消。

上水鱼 生折纹之侧。结长核如鱼。作肿痛。宜用针乱刺核上。出其恶血。再以活瘀之药敷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膝部

加味二妙散

治膝肿初起者。

黄柏(七分) 苍术 归尾 赤芍 桃仁 南星 牛膝 胆草(各一钱) 黄芩 连翘 羌活(各五分) 红花木通 甘草(各三分) 金银花(二钱)用水二钟。煎八分。加姜汁二匙。食前服。

药酒方

治鹤膝等风。

松节(二两) 青风藤 虎胫骨 草乌(姜汁浸炒) 威灵仙 薏苡仁 杜仲 五加皮(黄连洗) 当归牛膝 川芎 金银花 红花(各一两) 木瓜(八钱) 白芷 穿山甲 独活 没药 乳香(各五钱) 肥皂子仁(四两) 核桃仁(四两杵如泥)烧酒二十斤。黄蜡四两。入坛内。封口。重汤煮三炷香。取出埋土内三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过口。

五加皮酒方

治鹤膝等风。

五加皮(八两) 当归(五两) 牛膝(四两) 无灰酒(一斗)煮三香。日二服。以醺为度。

洗方

治鹤膝等风。

蕲艾(半斤)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膝部

神授卫生散 绀珠丹 回阳玉龙膏 大防风汤(见股部) 六味地黄丸 八珍汤 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 十全大补汤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胫部

三里发

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劳力伤筋所致。惟宜汤药射其外。自愈。

腓 发

生足小肚。寒热烦躁。由肾虚积热所致。初宜卫生散加牛膝、木瓜。已溃。用十全大补汤及肾气丸补之。出清水者死。

黄鳅痈

生小肚内侧。长三四寸。一名胫阴疽。微红微肿。坚硬加石。痛甚。由脾经湿热。或肝经积愤所致。初宜五香流气饮。加下部引经药。溃而出清水。呕吐不食者。不治。

青蛇毒

生足肚之下。亦长二三寸。寒热不食。由足少阴太阳湿热下注。蛇头向下者顺。向上难治。宜针蛇头。出黑血。搽拔疔散。肿处涂离官锭子。内服药与腓 发同。

接骨发

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坚肿。不痛。宜早出脓。虑其损筋。

附阴疽

生于内踝以上三寸。灵枢为兔啮。初起小泡。渐生赤肿。痛能彻骨。如无脓者。不治。

内踝疽

生于内踝骨上。一名鞋带痈。灵枢为走缓。色不变而石。属肝胃二经虚热。

外踝疽

生于外踝骨上。属胆与膀胱虚热。

穿踝疽

初则内踝肿痛。久则串及外踝。内外通肿也。由足三阴经虚热下注。初宜绀珠丹、荣卫返魂汤。脓成者针之。溃者补之。补而不应者。必成废疾。灸患足大指端三壮。

湿毒流注

生于足胫。状如牛眼。由风湿外浸。初宜绀珠丹加下部药。

瓜藤缠

生于足胫。结核数枚。肿痛久之。溃烂不已。属足太阳经湿热。初宜荣卫返魂汤加减。或五香流气饮。

肾气游风

生于足肚。红肿热痛。宜紫苏流气饮。及槟榔丸。

血风疮

生于胫。一名爪风疮。由三阴经风虚血燥所致。初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宜当归饮子加栀子、柴胡。忌投风药。如寒热食少体倦者。肝脾郁火也。八味逍遥散。晡热盗汗者。肾肝虚也。六味地黄丸。若妇人。则由经脉不调。血气渍于足阳明也。五积散加黄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女人为裙风裤口。生于外 者。由三阳经湿热。易治。宜胃苓汤。加紫苏、牛膝以渗湿。次服八珍汤。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连翘、金银花以固本。

生于内 者。由三阴经虚热。难瘥。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白芍药。及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外兼洗贴蒸灸等法。

鳝漏

生于腿肚成疮。孔深出水。用锻石二三升入盆内。冲百沸汤。先熏后洗。以疮发痒为效。

四弯风

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用大麦一升入砂锅内。水煮麦开花为度。乘热先熏后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胫部

紫苏流气饮

治肾气游风。

紫苏 浓朴 陈皮 香附 槟榔 大腹皮 桔梗 芍药 白芷 甘草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个。煎一钟。食前服。

槟榔丸

治症同前。

槟榔(二两) 枳壳(二两) 大黄(四两) 木瓜(两半) 木香(一两)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取三十丸。酒水任下。

当归饼子

治血燥肤痒。及风热疮疥。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荆芥 白蒺藜 何首乌(各一钱) 黄 (五分) 甘草(五分)水二钟。煎一钟。食远服。

搜风顺气丸

(见痔漏门并癞风门) 治腰腿疼痛。风湿香港脚。及下注一切恶疮。

海桐皮酒

治风热肿痛。

海桐皮 五加皮 薏苡仁 独活 防风 全蝎(炒) 杜仲(炒) 牛膝(各一两) 生地(三两)上 咀。入布袋内。浸无灰酒一斗五升。密封。春冬浸七日。夏秋浸三日。任服。

玄精汤

洗血风疮。并赚疮。痒至彻骨者。

用盐卤水温洗之。或食盐一碗。滚水冲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红筋为度。则好肉自生。次用雄黄、黄柏各二两。轻粉三钱。和匀敷之。绢帛扎之。半月方解。一用漏芦煎汤洗之。

乳香法纸

治爪风等疮。及一切寒湿疮。

呈文油纸四张。每张筛乳香末二钱五分。双折。卷一寸阔。复作三折。两头线扎。用甘草一两二钱。水三碗。煮纸。须压之。煮一炷香取起。去线。将纸摊桌上。每张用轻粉三钱。不可研筛纸上。用棕帚刷之。

令匀。阴干收用。用时随大小剪贴。三日一换。自然生肌。如无水出。不必再换。

银蜡法纸

治症同前。

浓绵纸铺热铛上。用黄蜡于纸上擦之。令蜡化入纸内。候冷。用真轻粉匀筛纸上。折注压收。用时随疮大小剪块。唾润纸贴之。一日一换。即瘥。

柏粉膏

治血风等疮。

轻粉为末。用生地沥青调。随疮大小摊纸上。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过。贴之。布扎紧勿动。先三日痛。次二日痒。再二日共七日去药。已全愈矣。

三益膏

治血风 疮。

先用银朱加蓖麻子肉。杵如泥。作夹纸膏贴。去黑肉令尽。随煮猪头肉汤洗之。次用青布五寸。入生猪板油一两。白蜡末三钱。卷条燃着。按其油搽之愈。

生香膏

疮血风等症。

白松香(四两用葱汁煮干为末) 加生猪板油(二两)捣成膏贴之。次用红粉生肌。

绛硼膏

治下部一切寒湿血风顽 等症。

香油(半斤) 荆芥 防风 川椒(各一两) 槐枝(二两) 杏仁(五钱浸七日)煎枯。去渣。入黄蜡一两溶化。离火。再下硼砂(五钱) 乳香 没药 儿茶(各三钱) 黄丹(一钱) 血竭(二钱) 一加樟脑(五钱)白花蛇(炙一钱五分) 搅匀。收用。

非疥药

胫疮多年不愈者。此效。

水银 文蛤 铅粉 松香(各三钱) 陀僧(一钱) 银朱(五分) 樟脑(四钱) 象牙(二钱) 珍珠(二分) 大风子(三个) 核桃肉(十三个)共捣匀。加香油调敷。

松油膏

治血风等疮。诸药罔效者。

枯矾(十两) 矾红(二两) 麝香(三分) 冰片(五分) 熊胆(一钱) 轻粉(三钱) 乳香没药 黄丹 甘草 黄柏 大风子肉 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钱) 雄黄 苍术 浓朴 苦参(各一两)上为末。先用槐枝、葱、艾、川椒煎水洗过。次用松油调敷。纸盖布扎。二日一换。敷洗如前。

取松油法

取松节五六斤。劈如指尖粗细。用水缸一个。贮水于内。用铜盆一个。水浸。盆底与缸平。

上用米筛一个。堆松节于筛上。次用稻草灰盖松节令密。顶上置火。倘松节烟出。即用灰盖之。松油自下盆内。瓷瓶收之。勿令泄气。其松节烧过而米筛不坏为异。

弘济膏

治下部浸淫疮疥。及上部头面 蚀等疮。

雄黑豆炒爆研破。入酒瓶内。与血余相间铺之七八分满。以铁丝罩口。或槐、柳枝塞之。次将方砖一个。中凿一孔。以瓶口倒合于砖。口内泥封密。再次挖地一井。井内安碗一个。将砖盖井上。以瓶口对碗为要。砖四围封密。勿令通风。次以干马粪堆砖上。以埋过瓶底为度。尖上燃火焚之。过宿俟灰冷。

取出碗内油。以鹅翎蘸扫患处。

顽 蒸法

取豆腐切指浓片。随疮大小贴之。腐上铺艾灸之。灸完加艾。以腐水干。换腐再灸如前。腐以三换。艾以斤许为度。则顽腐皆化。次敷他药。方能获效。

一用面作井。圈围疮口。井内安蜡饼一铜钱浓。蜡上铺艾灸之。其蜡则化入疮内。俟火尽去艾灰。其疮之腐肉。及四边锁口。尽行挑去。换生肌药收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胫部

卫生散 补中益气汤 十全大补汤 肾气丸 八珍汤 离宫锭子 绀珠丹(俱见首卷) 荣卫返魂汤(见肿毒门) 八味逍遥散(见瘰 门) 拔疔散(见疔疮门)五香流气饮(见流注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足部

经络

足趺属肝胆胃三经。足大指属肝脾二经。次指中指俱属胃经。四指属胆经。小指属膀胱经。

足跗发

一名足发背。属肝胃二经之会。由湿热乘虚下注也。初宜卫生散。加木瓜、槟榔、紫苏之类为引。壮实者由风痰热积而成。宜牛黄金虎丹。继以十全大补汤。托里温中汤。阳疽发足趺。脓稠可治。

脓清难治。紫陷黑血者不治。

足心痈

一名涌泉疽。初起涌泉穴。发热乃其兆也。由肾阴虚损所致。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饮。送六味地黄丸。有表里症者。量为汗下。已成者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丸。大剂饵之。取多年羊角灯烧烟熏之。若黑陷不肿。不溃脓秽。烦渴呕逆。小便淋涩。疼痛彻骨。脉微代者。为三阴败症也。不治。

脱疽

生于足大指。亦生手大指。初起黄泡。次如煮熟红枣。久则黑气浸漫。相传五指。由膏粱之变及丹石热药之所致。此毒积于骨髓。不紫黑者生。未过节者可治。若黑漫五指。上传足趺。形枯筋练。疼痛气秽者死。是症也。在肉则割之。在指则截之。欲其筋随骨出。以泄其毒。亦无痛苦。若待毒筋内断。

骨虽去而仍溃者。亦不治也。有为遗体不忍伤之而至夭者。则尤伤矣。然又不可一己医治。必与众议。更听患者情意方可。盖为首尾变驳不定也。

截法

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次日。本指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内服滋肾健脾安神补气养血等药。须内无变症。外无混杂。十中可治三四。若割取之后。黑气仍漫。痛肿尤甚。气秽无脓。口干舌硬。神昏不食者。死。一灸有关穴。有因修甲受伤。咬伤冻伤。女因扎伤所致者。宜各详其因。分而治之。此为形似而来。非穴真而受异也。

敦疽

惟大指为脱疽。其余足指患之则为敦疽。一名足指发。肿痛赤色。自溃者由元气虚而湿毒壅盛也。宜隔蒜灸之。或阳燧锭子灸之。离宫锭子涂之。服无忧散、托里散。已溃者十全大补汤、加减八味丸。灸踝骨尖数壮。若先渴而后患者。或先患而后渴者。色黑而不溃不痛者。此由高粱伤脾。

房劳伤肾。精气已竭也。不治。或治如前法。亦有得生者。

甲疽

因剪甲伤肌。或甲长侵肉。致使气血沮遏而不通。久之腐溃而生疮泡。或 肉裹上。指甲肿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经络。亦不形于诊也。大抵甲疽。惟宜剔甲。则不药可愈。先用陈皮煎汤浸洗。次用木绵旋折。塞入甲内。渐渐添之。 甲起以刀剪去之。搽乌倍散。

足跟疽

生于足跟骨下。一名兔啮。若兔之啮也。此处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若疮口不合。

则跷气不能发生。肾气由此而泄。惟宜大补。否为终身之疾。如漫肿寒热。体倦食少者。脾虚下陷也。

补中益气汤。晡热作痛。头目不清者。脾虚阴火也。补中并六味地黄丸。痰涎上升。口舌生疮。肾水干涸也。补中并加减地黄丸。皆以滋其化源也。外以盐汤洗之。白术为末掺之。二日一换。

厉痈

生于小指。延于足傍。其状不大。

四淫

生于足上下。其状大痈。

二症辨形如脱疽。用药如敦疽。再足指缝肿痒出水者。脚心发热作痒肌羸作渴吐痰者。俱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肿硬色白不溃者。由阴虚为外寒所袭也。大防风汤。若专攻其毒。

未见其有生也。足指缝烂至足底。大块浓皮脱去。外若浅而内深。痛难行步者。取东行桑树根白皮四两捣烂。同生白酒入瓶内。重汤煮数十滚取服。再饮以醉为度。

臭田螺

生足指丫。起白斑作烂。痒痛流水。甚则寒热。足面俱肿。由胃经湿热下注。用甘草汤洗之。嚼细茶涂之。或用鹅掌皮烧存性敷之。或生桐油调敷。甚者蟾酥饼搽之。三日后易珍珠散。肿处敷金黄散。

牛程蹇

足根肿胀。皮肉顽硬。由热脚下水见风。致令气滞血枯所致。初起用盆一个。内安砖。砖上安鸽粪。粪上合罩篱。以脚踏罩篱上。次以滚水从旁冲入。蒸之浸之。冷则易之。或用新砖烧红。用韭菜汁和醋泼之。以脚踏之熏之。内脓攻注者针之。硬皮敲裂者剪之。破流脓水者牛角散。肉不生者绛珠膏。皮不生者珍珠散。

土栗

生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宜活命饮。脓熟针之。

冷疔

生于足跟。初起紫白泡。疼痛彻骨。渐至腐烂紫黑。深孔出血水。气秽。经久不瘥。宜神灯照照之。

铁粉散敷之。

香港脚疮

足膝间生疮。由肾虚风湿相搏所致。久则渐增肿痛。出黄水。身热。经久不瘥。宜服犀角散。洗漏芦汤。敷龙骨散。

田螺泡

生于足间。忽如火燃。随生紫白黄泡。胀痛。由脾经风热所致。服解毒泻脾汤。外则挑破贴膏。

肉刺

俗名鸡眼。用针拨破。以蟾酥五分汤化。调铅粉一钱。涂之裹之。一以刀修净浓皮。取河豚鱼胆涂纸上贴之。二三次。不发。或以胆。阴干收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足部

牛黄金虎丹

治足面生疮。下连大指。上连 骨。每岁数发。痒痛不常。血出如涌。服此丹。良久大痛。下硬物数十粒如铁。则痛痒顿除。数日结痂而愈。此方原载风门。治中风痰涎壅塞。今以之治脏腑久积热毒。如神。

牛黄(五分) 冰片(一钱) 腻粉(五钱) 雄黄(飞三两) 白矾(枯五钱) 金箔(为衣) 天雄(炮去皮脐,二钱五分) 胆南星(五钱或酒蒸,蒸七日夜) 天竺黄(五钱)上为末。炼蜜为丸。重钱半。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新汲水化下。孕妇勿服。

百草霜

脚面生疮。浸淫不已。不问痒痛。新旧悉效。

羊粪置瓦上。四畔炭火烧。盏覆。存性为末。麻油调敷。痒加轻粉。痛入麝香。

乌倍散

治嵌甲。

草乌(五钱) 白丑(一两) 龙骨(二钱五分) 文蛤(全者四两)先将三味捶碎。入文蛤同炒。至焦黑色。只用五倍子为末。麻油敷。湿则干掺。

牛角散

治牛程蹇。破流脓水。

牛角尖(烧灰) 水龙骨 松香 轻粉(等分)上为末。用牛骨髓调搽。

铁粉散

治冷疔。

生铁粉(即针砂如无用黑铅四两铁杓化倾水中再化倾以铅尽为度去水取末用三钱) 加松脂飞丹 轻粉(各一钱) 麝香(一分)上各为末。和匀。先用葱汤洗净。以麻油调搽。油纸盖之扎之。

加味神灯照

治脱疽敦疽。

根据原方加蜈蚣三条。番木鳖一个。

上为末。和匀作捻。熏照如常。(见首卷)

立应神灯照

治漏蹄风。足跟疽。及杨梅结毒。

根据原方。(见首卷) 加银朱二钱。水银一钱。黑铅七分。和匀。熏照如法。

一方。朱砂、雄黄、银朱各三钱。黑铅一钱。化入。水银一钱五分。

上为末。用红枣肉二十个。杵如泥。分十丸。每日用一丸。放小口罐内。对患处烧熏。勿令泄气。三日三丸。即愈。

犀角丸

治香港脚肿痛。风毒生疮。心神烦躁。

犀角尖 天麻 羌活 枳壳(麸炒) 白蒺藜 防风 黄 白藓皮 黄芩(各七分) 槟榔(一钱)甘草(炙五分) 乌梢蛇(二钱酒浸)用水钟半。生姜五片。煎一钟服。

漏芦汤

洗风毒肿痛。湿疮香港脚。

漏芦 白蔹 槐白皮 五加皮 甘草(各一两五钱) 白蒺藜(四两)上 咀。每用五两。水一斗。煮六升。去渣淋洗。

龙骨散

治脚疽。并久远恶疮。

白龙骨 轻粉(各二钱五分) 猪粪(新瓦焙干烧存性五钱)共为末。先以口噙齑水或盐汤洗疮净。见红肉。次以香油调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足部

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温中汤 六味地黄丸 阳燧锭子 离宫锭子 加减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俱见首卷) 大防风汤(见股部) 蟾酥饼(见疔疮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足部

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血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消骨髓。外破大 。(言热也热则筋弛) 积气留舍。荣卫不养。肉缩筋挛。肘不得伸。(言寒也寒则筋挛) 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大寒留于溪谷也。(谷者臀也。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五脏有邪。留于四肢节。经曰。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股。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膝。又曰。脾病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