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

察舌部

《五法》云:舌者,心之窍也。脏腑有病,必见之于舌。若津液如常,此邪在表,而未传里也。见白苔而滑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深入乎腑也。见黄苔而干燥者,胃腑热甚而熏灼也,当下之。见舌上黑刺裂破,及津液枯涸而干燥者,邪热已极,病势危甚,乃肾水克心也,急大下之,十可一生。至于舌上青黑,以手摸之,无芒刺而津润者,此直中寒证也,急投干姜、附子。误以为热,必危殆矣。是舌黑者,又不可概以热论也。

白胎舌

《舌鉴》云: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再次白屑白,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证。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虽证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以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舌亦有死证,不可忽视也。

《正义》云:舌见白苔而滑者,此太阳少阳并病,如太阳未罢,可冲和汤,或香苏散、或桂枝汤;有懊 者,栀子豉汤。舌见白苔而干浓者,此太阳热病,过服寒药,或误饮冷水,抑遏其热而致也,先以姜桂彻其寒,而后以香苏散汗之。

舌见白苔而中微黄者,此太阳阳明合病也,如太阳未罢,双解散;如太阳已罢,选承气下之。

舌见白苔而外微黄者,必作泻,宜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舌见白苔而尖微有刺者,此少阳阳明也,表未罢者,柴葛汤;表已罢者,选承气下之。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舌见白苔而满黑刺者,此三阳合病也,里未实,柴葛东加黄连;里已具,承气汤。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舌见白苔而中有黑点者,此少阳阳明也,有表者,凉膈散合小柴胡汤;里已具,调胃承气汤;身有斑者,从斑治,化斑汤。

舌见白苔俱成细圈子者,曾见冬月伤寒呕恶,误服白虎汤,脉伏。

舌苔成圈如白豹纹,用正气散,加肉桂、丁香、炮姜,数服愈。

舌无白苔而冷滑,外证厥冷者,少阴也,四逆汤、或理中汤。

舌见白苔而腻滑者,痰也,二陈汤主之。

舌上白苔在左者,阳明也,人参白虎汤主之。

舌上白苔在右者,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舌鉴》云:白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并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虎。

《正义》云: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见黄黑,外证下利,痛引小腹者,脏结也。热盛者,桂枝大黄汤下之;无热,真武汤,十救二三。

舌上白苔在尖者,少阳也,小柴胡汤主之。

舌苔根白而尖红者太阳少阳并病也,小柴胡加升麻。

舌白无苔而明淡,外证热者,胃虚也,补中益气汤主之。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若无苔垢而色变,则为虚也。

慎庵按:《舌鉴》云:年高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通明,似苔非苔也,宜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然于予观之,不止是也。此等舌,俗名镜面舌,生者多矣。

舌见白苔如煮熟之色,浓浓裹舌者,则饮冷之过也。脉不出者死,四逆汤救之。

《舌鉴》云:此心气绝而肺色乘于上也,始因食瓜果水水等物,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候,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

《舌鉴》云:白苔如积粉,此舌乃瘟疫初犯膜原也,达原饮。见三阳表证,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加大黄。

白苔尖根俱黑,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虽无凶证,亦必死也。

白苔中见黑色两条,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因上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理中汤、泻心汤,选用。如邪结在舌根,咽嗌不能言者,死证也。

白苔中见灰色两条,乃夹冷食舌也,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浓见里证者,下之,得泻后,次日灰色去者安。

黄胎舌

《舌鉴》云: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腑实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当分轻重泻之。初则微黄,次则深黄,有火,甚则干黄、焦黄也。其证有大热大渴,便闭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甚,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蒿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如蓄血在上焦,犀死。大抵舌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者,皆危证也。

《正义》云:舌苔淡黄者,此表邪将罢而入里也,双解散主之;表未罢者,小柴胡汤合天水散;表已罢,大柴胡汤下之。

舌中心见黄苔者,此太阳阳明也,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有表者,五苓合益元;表证已罢,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见黄苔而滑者,此身已发黄,茵陈栀子汤、茵陈五苓散。

舌见黄苔而涩者,此必初白苔而变黄,正阳阳明也,大承气汤下之。下后黄不退者死;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

舌上黄苔在尖者,此太阳阳明也。表未罢者,双解散;表已罢者,调胃承气汤。其根红者为太阳,其根白者为少阳,其根黑者死候也。

舌上黄苔在根者,此邪传太阳也。身有黄者,茵陈大黄汤;身无黄者,凉膈散,加硝黄;其尖白者,桂枝大黄汤;小便涩者,五苓加六一及木通,姜汁服。

又曰:根黄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一凉膈二合服之;脉弦者,防风通圣散。

舌黄而上有膈瓣,邪毒深矣,急下之。或发黄,或结胸,或痞气,或蓄血,俱有之,各随证下之。

舌上黄苔,双垂夹见者,正阳阳明也,大承气汤。

舌见黄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汤。合解毒汤;无斑者,大承气汤主之;若见小黑点,是邪将入脏也,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舌见黄苔而中有刺者,此死候也。止宜调胃承气汤,二三下之。

慎庵曰:予阅历尝见有姜黄色舌苔,及淡松花色苔,皆津润而冷,是皆阳衰土败之征,必不可治。是又古人所未及言者,故补而录之。

黑胎舌

《舌鉴》云: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苔上中心渐渐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

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膈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如全黑者,总神丹亦难疗也。

《准绳》云:纯黑之舌,有火极似水者,凉膈散;有水来克火者,附子理中汤。此虽死候,然有附子理中而愈者二人,不可便谓百无一生而弃之也。余谓黑而涩,凉膈;黑而滑,附子理中,亦死中求活之法。或问火极而黑,何不用大承气汤?曰:病势已极,急攻必死,故反用凉膈,待阴稍生,阳稍缓,乃可攻也。

舌黑而满刺者,死候也,不治。

舌黑而中烂者,死候也,不治。(《正义》。)

舌根起黑苔者,此死候也,咽不结,可治,宜大承气汤。

《舌鉴》云:凡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候,脉亦暴绝,必死不治。

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见此舌,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舌黑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切勿用药。

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以小陷胸汤调理。

舌见中黑,边白而滑,表里俱虚寒也。脉必微弱,证必畏寒,附子理中汤温之。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大顺、冷香二汤选用。

两感一二日间,便见中黑边白浓苔者,虽用大羌活汤,恐无济矣。

《正义》云:五六日见之,大柴胡缓下之。

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证,必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

舌边围黑,中有红晕者,乃邪热入于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凉膈合大承气汤下之。

舌苔中心黑浓而干,为热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此名中焙舌。

慎庵按:此舌宜用甘露饮加人参、黄连为妥,或生料人参固本丸,加牛膝、元参、知母、地骨皮。

舌中黑,无苔而燥,津液受伤,而虚火用事也,急宜生脉散。合附子理中主之。

伤寒八九日,过汗,津枯血燥,舌无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草汤。

舌至干黑而短,厥阴而热极已深,或食填中脘,胀所致,用大剂大承气汤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

舌黑有津,边红,证见谵语者,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也。虚人黄龙汤,或枳实理中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夏月中,多有此舌,以人参白虎汤主之。

慎庵按:此等舌,有大虚之候,宜合脉症,审慎而施也。

《正义》云: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阳明瘟也,以大承气急下之。津滑者生,干涩者死。未伤饮食,可治;脉沉微者,难治;若黑色浅淡,尚有表证,双解散加解毒汤。

舌尖起黑苔者,此少阴瘟也,凉膈散、大柴胡选用;无下证者,竹叶石膏汤。

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身痛恶寒,曾饮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

舌苔黑晕二重,而中心红者,阳明传厥阴,热入心胞也,大承气下之。

舌黑晕二条,而中灰色,乃热传少阴,解毒东加大黄。

舌无苔而中心淡黑,冷而滑者,少阴寒证也,四逆汤。

凡见黑舌,须问曾食酸物,及甜咸物否。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润而不燥,刮之即退为异耳。此等舌,惟虚证津润能染,若内有实热,舌即生苔而燥,又何能染及耶?若欲验视舌苔燥润,临诊必先禁饮汤水,饮后恐难辨耳。

产后辨舌者,以心主血也。《经》云:少阴气绝,则血不行。故紫黑者,为血先死也。

凡舌起苔,须刮去,用薄荷汁、或韭汁拭之,再用生姜切平,擦之、拭之,即净而不复生吉;拭之不去,即去而复生者,必凶也。(慎庵按:黑舌苔,须分燥润,及刮之坚松,以定虚实为要法。)

《正义》云:凡伤寒五六日以外,舌上无苔,即宜于杂病求之。不可峻攻,而大下之。

视舌色虽有成见,亦必细察兼证,及脉之虚实,不尔,恐有毫厘千里之谬。

慎庵按:黑苔舌有水竭津枯一候,不宜凉药,宜重用壮水之剂。世多习而不察,率投苦寒,遗人大殃。殊不知脉虚数,或微细,胸腹无胀满,口多错语,舌虽焦黑干枯,肿而生刺,乃真水衰竭,水不制火使然,大禁凉剂,惟以大剂生料六味地黄汤饮之。虚寒者,苔黑而松,加桂附五味子,则焦黑刺肿,涣若冰释,此皆予所屡见,用前法屡效,亲信无疑,故敢附笔于此。后之学人,慎之毋忽。

灰色舌

《正义》云:灰色即黑苔之轻者也,与黑同治,兼有表者,双解散;下利者,解毒汤;内实者,承气汤。但少阴寒证,亦见灰色,见在一二日者,无苔而冷滑是也,四逆汤主之;下利者,理中汤。

《舌鉴》云: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者,则实时舌便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黑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浑舌俱灰黑者。大抵传经热证,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若直中三阴之灰黑无苔者,即当温经散寒。又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舌纯灰色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脉必沉细而迟,不渴不烦者,附子理中四逆汤救之,次日舌变灰中有微黄色者生,如渐渐灰缩干黑者死。

灰色见于中央,而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热传厥阴之候,乌梅丸主之。

土邪胜水,而舌见灰黑纹裂,凉膈调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下后渴不止,热不退者,不治。

舌根灰色而中红尖黄,乃肠胃燥热之证。若大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转屎气者下之;如温病热病,恶寒脉浮者,凉膈双解选用。

舌见灰黑色重晕,此瘟病热毒传三阴也。毒传内一次,舌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最危层者,与此重晕不殊。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见咽干口燥喘满,乃邪热结于少阴,当下之,然必待其转矢气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难。

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伤饮食,邪热复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

舌尖灰黑,有刺而干,是得病后,犹加饮食之故,虽证见耳聋胁痛,发热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调胃承气加消导药,方可取效。

淡淡灰色,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墨汁,此热邪传里,而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汤。

舌灰色而根黄,乃热传厥阴,而胃中复有停滞也。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气脱也。

舌边灰黑而中淡紫,时时自啮舌尖为爽,乃少阴气逆上,非药可活。

红色舌

《正义》云:凡黄黑白者俱有苔,红紫但有色而无苔也。

舌见纯红者,此瘟疫将深之象也,谓之将瘟舌。用透顶清神散,吹鼻中取嚏,嚏即散义也。

舌中心见红者,此太阳症也,羌活汤汗之;有汗者,小柴胡加减。

舌尖倍红者,此太阳症也,羌活汤汗之;无表证者,五苓散。

舌红而中见紫斑者,将发斑也,玄参升麻汤;斑已见,化斑汤。

舌淡红而中见红赤点者,将发黄也,茵陈五苓散。

舌红而尖起紫泡者,此心经热毒也,黄连泻心汤或解毒汤,加玄参、薄荷,兼服天水散。无亦不治。

舌红而碎裂如人字纹者,此阳明传热于少阴心也,凉膈散主之;内实者,承气汤。

舌淡红而碎裂如川字纹者,外症神昏,自利,用导赤散,加黄连,再用生脉散,加黄连、枣仁。

舌红而有刺者,此内有停积饮食也,承气汤下之。刮其刺,得净者生,不净者死。

舌红而内有黑纹数条者,乃阴毒结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筋丝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温舌红者,而有重舌,或左或右者,此毒入心包也,须刺之,出其恶血,服黄连泻心汤,表未解者,防风通圣散,更以冰片点之。

舌红而胀大满口者,此少阴阳明俱有热毒也,急刺之,去其恶血,以绿袍散吹之,须加冰片舌红而出血如衄,此热伤心胞也,犀角地黄汤或四生丸。(慎庵按:此证,犀角地黄合四生,再加川黄连、生蒲黄,更效捷。)

舌红而硬强失音者,死候也。有痰者,胆星、橘、半等主之;内实者,可下之。尝论伤寒不语,属下证多;杂证不语,同中风治,用黄 防风汤或人参汤,加竹沥,大抵多从痰治也。

舌红而碎烂如虫蚀者,少阴瘟毒也,小承气汤,二三下可愈。

舌红而吐弄者,此热在心脾也,安神汤主之。

舌红而痿软不能言者,此心脾虚极,或有痰也,死,不治。多加人参,可治。

舌红而战动难言者,此心脾虚也,汗多亡阳者有之,多加人参,可救。

舌红而干瘪者,虽能言,无恶候,亦必死,生脉散加减救之。

紫色舌

《正义》云:舌见纯紫色者,此酒毒也,有表者,升麻葛根汤。

舌见紫斑者,此酒毒也,身有斑者,黄连化斑汤,加葛根、青黛。

舌紫且肿浓者,此酒毒,而又饮冷,壅遏其热也。外证烦躁,四逆,先进以理中丸,彻其在上之寒,次以承气汤下之,微有脉者,可治。

舌紫而中心带白者,酒毒在太阳也,有表者,葛根升麻汤。

舌紫而中心带黄者,酒毒在少阳也,柴葛汤主之。黄苔浓者,已入阳明也,加大黄下之。

舌紫而中心带赤者,酒毒在阳明也,柴葛加大黄、芒硝。

舌淡红而中见紫黑筋数道者,此厥阴真寒症也,外见四逆者,四逆汤救之。脉沉面黑者,不治。

蓝色舌

舌见蓝色者,肺气已绝,肝木独盛,来侵土位也。微蓝者,肺气犹在,可生;深蓝者,必死。宜大补肺脾,而制肝木也。

《舌鉴》云:若稍见蓝纹,犹可用温胃健脾、调肝益肺之药治之。如纯蓝色者,虽无他证,必死。

霉酱色舌

《舌鉴》云:霉酱色苔者,乃黄兼黑色,为土邪传水证,必唇口干燥大渴,虽用下夺,鲜有得愈者。

《正义》云:舌生浓苔者,而如霉酱色者,此夹食伤寒也。色淡者,生;色浓者,死。下之,得通者,生;不得通者,死。

妊娠伤寒观面色舌色法

《正义》云:凡妊娠伤寒,必先固其胎,胎安病乃安。既察其脉,还审其色。

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泽则安,色败则死。

脉诀》云:面赤舌青细寻看,母活子死定应难。唇舌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总教KT。面青舌赤沫出频,母死子活定知真。申氏曰:亦有面舌俱白而死者,其色不泽,其症多恶也。

妊娠伤寒,舌色太赤,胎虽不死,须防其堕,急宜清热安胎,外用井底泥敷脐下。勿以舌赤胎伤而忽之也。

如舌苔太重而黄焦,里症全具而宜下,以四物汤合大柴胡汤下之,或以小承气汤合四物,加木香、砂仁可也。芒硝在所必忌。

如真寒证,面白舌白而宜温,则四物合炮姜、桂枝、木香、砂仁、人参、白朮自可,取姜汁入酒饮之亦可,但附子在所必忌。

慎庵按:观舌为外诊要务,以其能辨虚实,别死生也。今见集四诊者,皆略而不载,亦系恨事。惟《脉理正义》载之,简要而详,予喜其先得我心之同然,故合《舌鉴》而

妊娠辨分男女外验有四

《原始》云:一、受孕后,身更轻快,更健壮,其性常喜,面色加红,是男胎也。因男性热倍于女,故胎能加母之热性,面发红色,更喜美好之饮食,若女胎则反是,因女之性冷故也。二、若胎是男,必四十日后,即兆运动,女则运动迟,必在三月后矣。三、胎是男,则左肢之行工,愈觉轻便,左之乳体,必先高硬。四、胎是男,用行亦便于左,若女则必便于右也。

女人受孕内外皆有征验者七

《原始》云:眼懒看,俗谓慈眼也,眼变为微黄,一也。月经既止,浓气上升,头有昏眩,二也。心常闷躁,三也。易生厌烦,因内浓之气昏,故不喜事物,四也。

体重懒行,五也。齿膝交疼,因胎火浓所致,六也。懒厌美好之物,反喜粗 之品,及咸酸辛辣之味,或,能吸母液以资养,则子宫既无余液之浓气,故不和嗜好之性自无矣。

验胎贵贱寿夭法

妇人怀胎,凡男抱母,女背母。或上或下,为夭胎,或左或右,为寿胎。贵者,胎动必匀,自无毒病;贱者,胎乱动,母常有病。寿者,母必泰安;夭者,母多疾苦。男胎,母气足,神常清;女胎,母气不足,神多乱。母声清,生福寿之男;母声浊,生孤苦之子。

虚里跳动

素问》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灵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干喉咙,以贯心膈而行呼吸焉。

《甲乙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之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顾英白曰:乳根二穴,左右皆有动气,《经》何独言左乳下?盖指其动之甚者耳,非左动而右不动也,其动应手,脉宗气也。《素问》本无二义,马玄台因坊刻之误,而为应衣,应衣者,言病患肌肉瘦弱,其脉动甚,而应衣也,亦通。始读《素问》,则心窃疑之,至读《甲乙经》,而遂释然。

张介宾曰:虚里跳动,最为虚损病本,故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惊悸者,人但知其心跳,而不知为虚里之动也。其动微者,病尚浅;动甚者,病则甚。凡患此者,常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活者多矣。

诊血脉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久痹,赤黑青色,多见寒热。(血脉,即络脉,肌皮嫩薄者,视之可见。)《经》又曰: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杂见也)者,谓之寒热,臂多青脉,则曰脱血。(络中血脱,故不红而多青。)

诊毛发

发枯生穗,血少火盛。毛发堕落,卫疏有风;若还眉堕,风证难愈。头毛上逆,久病必凶。《经》云: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血枯,不荣如枯草,不柔顺,劲直,小儿疳病多此,亦主有虫,然此以既病为言,若无病而见此候,亦非吉兆。)

诊额

凡诊时,切左,则以右手抵其额;切右,则以左手抵其额,此眩晕也。

脉经》曰:黑色出于额上发际下,直鼻脊两颧上者,主死在五日中。

诊日月角

《脉鉴》云:日角(在左眉上)主肝翠羽色,黑青伤冷及风寒月角(右眉上也)主胃四季看,胃气不和黄色见,黄兼赤色胃家热,紫色毒瓦斯积病缠。

胆胃(左右眉上)黑色春目疾,四季发青木旺刑。

诊眉

眉中色见青赤黑,远候还须半年期,近看三五七日内,忽然暴死更无疑,若然白色连眉目,知是皮肤肺疾微,黄色入目一年期,黑色从眉绕目悲。

诊项

项中属膀胱经督脉之会。《灵枢》曰:邪气中于项,则下太阳。《素问》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背痛。

又曰:太阳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太上而争也。强上,谓颈项禁强也。

又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痉,强急也,太阳伤湿。李东垣曰:脊背项强,颈似折项似拔者,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汤主之。《素问》曰:厥头痛,项先痛,不可俯仰,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又属厥阴肝经(张鸡峰肝主项背与臂膊),又属足少阴肾经。(《五脏绝歌》注曰:肾绝则天柱骨倒。)

诊爪甲

《脉经》曰:病患爪甲青者,死。

又曰:爪甲白者,不治。

又曰: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医灯续焰》云:爪甲下肉黑有瘀血,亦有下出能生者。

又曰:手足爪甲青,或脱落,呼骂不休,筋绝八日死。

诊齿

《脉经》曰: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其脉躁者,死。

又曰:齿忽变黑,十三日死。《续焰》云:齿黄枯落,骨绝。

诊诈病

向壁而卧,闻医惊起而 视为诈病。(若脉和平,当言此宜针灸数次,服吐下药可愈,欲以吓其诈,使彼畏惧,不敢言病耳。)

五脏绝证

尸臭(病患臭气触人也)。《脉经》曰:尸臭者,不可治。(《续焰》云:尸臭者,肝绝也。)

《续焰》云:唇吻反青,四肢 汗出者,肝绝。(唇吻属脾,而青色属肝,木乘土,故曰反。)

《续焰》云:《难经》曰,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囊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前目部爪甲二条,宜合看。)

《续焰》云:肩息、直视、心绝,立死。《脉经》云: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按:汗乃心之液,舌乃心之苗,此心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心绝。(心脉挟咽系目,故直视者,为心绝之候。)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脉经》云:病患手掌肿,无纹者,死。(《脉诀》云:心胞绝也。)

乔岳曰:心绝,则舌不能收,及不能语。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绝。(水色凌土,冷汗身黄,脾真散越,足太阴气绝云云,见前唇部,病后喘泻,脾脉将绝。)

《脉经》云: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肤胀,泄利不觉、出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绝。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而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上之纹);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津液去而皮节平,毛无润养而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声如鼾睡,肺绝。

发直遗尿,齿枯目黄,面黑,腰欲折,自汗,肾绝四日死,溲便遗矢,狂言目反,直视,肾绝。

《脉鉴》云:脊痛腰重反复难,此是骨绝五日看。(《脉经》曰:病患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刊误》曰:骨绝。《脉经》曰:胃绝。但脊与腰皆属肾病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齿龈肉退却,而齿则长垢也),发无润泽,无润泽者,则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脉鉴》云:耳目口鼻有血出,病为下厥上竭亡(少阴经病,误发汗,动其阴血,则血妄行,死),牙疳齿落并穿腮,肾水衰竭火焚死。

中藏经》曰:肾绝,大便赤涩,下血不止,耳干、脚浮、舌肿,六日死。足肿,九日死。

《脉鉴》云:眉倾胆绝七日丧,眉发冲起亦伤残。

(《脉经》曰:病眉系倾者,七日死。

又曰:病患眉与发冲起者,死。)

《脉经》曰:病患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也。

慎庵按:《脉经》又曰:发如干麻,善怒者,死。

又曰:发直者,十五日死。又按

《中,余,今发干如麻,不能屈伸,是血枯燥失润而使然,肝血亏,则火炎上而善怒,上皆肝症也,似与小肠无涉,以症而论,当从《中藏经》为是,然愚之庸见,亦未敢遽以为是也,再俟博雅者正之。

《脉经》曰:大肠绝,死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肌肉不滑,唇反。

《脉鉴》云:脉浮而洪,汗如油,水浆不入,喘不休,形体不仁,乍静乱,命绝,医生无好手。

《内经》云:大则病进。脉浮而洪,邪气胜也。身汗如油,喘而不休,肺气绝也。

仁。争则乱,安则静,正与邪争,正负邪胜也。肺气脱,胃气尽,荣卫绝,邪独胜,故曰命绝也。

《脉经》云:卧遗尿,不觉者,死。一曰:膀胱绝也。

诊阴阳绝证

阳气先绝阴后竭,其人身死必青色。阴气先绝阳后竭,身赤腋温心下热。(阳主热而色赤,阴主寒而色青,其人死而身色见青,是阴未离乎体,故曰:阴气后竭也三阴气俱绝,则目眩转目 。目 者,为失志;失志,则志先死,死即目 也。(六阳气俱绝,则阴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腑气绝,足冷脚缩,五脏气绝,便利不禁,手足不仁。

《脉经》曰: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毛焦面黑,直视目瞑不见,阴气绝。(阴阳俱绝,掣灰撮空,妄言者死。)

目眶陷,目系倾,汗出如珠,阳绝。

《内经》死症

《经》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日期。(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尺肤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项倾、腰重,败者,大骨之枯槁也,尺肤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陷下,皮肤干着肉间也。肾主骨,骨枯,则肾败矣;脾主肉,肉陷,则脾败矣;肺主气,气满喘息,则肺败矣。气不归原,形体振动,孤阳外浮,而真阴亏矣,三阴亏损,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岁阴阳之更变也,若其真脏脉已见,则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贼之日,而定其期矣。)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内痛引肩项,病及心经矣,较前已甚,期一月死。一月者,斗建移而气易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破 者,卧久骨露,而筋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骨枯肉陷,脾肾已亏,兼之肩髓内消,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眶陷,真脏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六经死症

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生死之要。

太阳终者,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绝汗,谓出汗如珠不流,复旋干也。)

目正圆,手撒,戴眼,太阳绝。

阳明终者,口目作动,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循衣摸床,谵语(阳明绝),妄语错乱,及不语失音,热病犹可生。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环(直视如惊貌),绝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补遗诸死证

《脉经》曰:足趺上肿,两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又曰:病患脐肿,反出者,死。阴囊及茎俱肿者,死。

《脉鉴》云:凡病患面之两颊腮,陷下缩入者,病虽轻,不能即愈,若迟延日久而必死也。

此法,凡伤寒及大病者,验之无不应也。凡久病腹皮甲错,着于背而成深凹者,不治,此肠胃干瘪故也。(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