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
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洒洒恶风,翕翕然发热,鼻鸣干呕。又太阳证宜汗,其人失血及下利,则频与服,使体润,连日当自解。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掰破,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或升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阳明胃经伤风,恶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小便难,潮热而哕,其脉浮、弦、长而数,悉主之。
杏仁(去皮尖) 半夏(汤去滑) 五味子(各三钱半) 芍药 桂心 细辛 干姜(炮)
大黄(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少阳胆经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苦而渴其脉阳浮阴弦。或发汗多,亡阳谵语,可以此和其营卫,通其津液自愈。
柴胡(一两三钱) 半夏(汤去滑,四钱一字) 甘草(炙,三钱一字) 芍药 黄芩 人参辣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太阴脾经伤风,自汗,咽干,腹满,自利不渴。四肢倦怠,手足自温,其缓者。
桂心(半两) 白芍药(三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腹痛甚者,加大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少阴肾经伤风,胸满,心烦,咽喉痛,自汗,腰痛连 骨酸痛,呕吐涎沫,头其脉沉弦者。
附子(生,去皮脐) 桂心 干姜 芍药 甘草(炙) 茯苓 桃仁(去皮尖,面炒。
各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或咽喉痛,加桔梗半两。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风
治足厥阴肝经伤风,恶风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热如疟,骨节烦疼,其脉尺寸而迟者。
桂心 当归 川芎 前胡 防风(各三分) 芍药(一两半) 甘草(炙) 茯苓(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胆温疫。
泽泻(二两半) 桂心(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下,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温热病,加甘草一小山每服盐梅一个。赤痢,乌梅一枚,粟壳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壳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钱。渴,乌梅一个,枇杷叶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栀子三个,车前子一撮。烦热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草二根。伤暑吐血,白茅花一握。
热泻,车前子一撮,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暑湿泻,紫苏五叶,木瓜三片,车前子一撮。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真车前子末少许。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参,谓之春泽汤。湿泻身痛,加苍术少许。秋多淫雨,人患湿疫,在冬时,服之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热,烦渴燥闷,干呕霍乱。
草果(去皮) 缩砂(去壳) 乌梅(去核。各一两) 干葛 白扁豆 生姜(切片,日干。各五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碗,煎至八分,浸冷服。或欲温欲热,亦可斟酌,伤暑发热,头目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利,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细切,搜面令匀)
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或汤点服,不拘时候。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咽干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梗) 紫苏(去梗) 干木瓜(各一两) 丁香 甘草(炙) 檀香 白茯苓(去皮) 藿香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至二丸,熟水嚼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儿半丸。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寒中暑冒风,饮食、中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冷,小便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白术(半两) 泽泻(一两) 桂(半两,去皮) 石膏(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新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
烦渴不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人参 缩砂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半夏(汤泡七次,各三两) 白扁豆(姜汁略炒) 赤汁制。各四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
草果仁(三两) 附子(炮,去皮脐)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散。每服一两,水二碗,生姜十片,煎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伤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妇人热崩。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等分。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枇杷叶(去毛,炙,半两) 香薷(三两) 白茅根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干木瓜(各一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烦躁,沉冷服。如脾虚感暑,呕吐不食,以加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米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去梗,四两) 浓朴(去粗皮,切碎,姜汁炒令黄) 白扁豆(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酒一分,同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效,不拘羌便涩浊,加山茵陈、车前草各二根。霍乱吐利,加木痛,加陈大蓼三寸,陈壁土一指头大,木瓜二片。脏乌梅各一钱。小便血,加瞿麦穗一钱,车前子一撮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木瓜二片,陈大蓼陈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羌活、炒苍术、枳壳去穣、陈皮、半夏、甘草各一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冒暑心腹胀满,去羌活,五心热,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白茅根各感冒呕泄,亦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钱,加车前子,黄连去发各一钱,则清利。以上草各二茎,苦竹叶七皮,山栀子三枚掰破。心胸亦加乌梅、车前子一钱,陈米一撮。暑月,虚半钱,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汤。解暑和脾胃,加人参、陈皮、白术、白茯苓、黄 、木瓜、甘草,每料各一两,亦名十味香薷散。伤暑,热服。常服消暑健脾。或为末炼蜜为膏,酒服用。)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及年深暑毒不瘥。
黄连(一斤,去须) 酒(二升半)
上将黄连以酒煮干为度,焙为末,用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又治伤酒过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及治中暑。(方见后痼冷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外热内渴,于内更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麦门冬三十粒去心。煎服,不(方见前伤寒阳证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呕吐。(方见痰饮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迷闷,及泄泻霍乱作渴,立效。亦能解诸毒。
白矾 五倍子 乌梅(去核)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入飞罗面四两拌匀。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虽平日不敢饮冷者,服之不妨,真有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暑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方见后泄泻类。)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穗五茎煎,不拘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加苍术、川芎、白芷、木瓜对合,各用四钱,生姜三片,煎服。日近远年伤湿,倦虚损,多服取效。(方见前伤寒和解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鼻塞身痛。
黄 (微炙) 辣桂(各二两) 甘草(炙,二两) 白芍药(六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四片,枣一枚煎,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益脾顺气。加茯苓一两,生姜每服三片。(方见后时疫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伤湿,大小便自利。(方见后中湿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湿气瘀热发黄,小便秘涩,渴引水浆。
茵陈(一两半) 大黄(半两) 小红栀子(十枚)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煎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去芦)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去皮)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伤湿
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重疼,发热恶寒,或小便秘涩,大便或汗出衣里湿渍得之,腿膝或肿,小便利,反不渴。
苍术(米泔浸) 白术(去芦) 甘草(炙。各二两)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陈皮丁香(上锉散。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或腹膨腰脚瓜蒂搐鼻法:治伤湿鼻塞头疼。瓜蒂不以多少。 咀为细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流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寒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等分)
上为 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寒
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腹燥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上 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
入木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身热恶寒,头疼,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泄泻。常服,去暑毒,分阴阳。
硫黄 硝石(各一两) 雄黄(通明者) 滑石 白矾(各半两) 寒食面(四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身热呕吐,热泻赤痢,癃闭涩痛,利小便,益精气,通九窍六腑,消蓄水渴,除烦热心躁,百药酒食等毒。解疫疠及两感伤寒。及妇人下乳催生,兼吹乳、乳痈妇莫服。
白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无蜜亦得,日三服。欲冷,新汲水调下。
发汗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烦渴,晕眩,寒热,烦躁闷乱,或似欲绝者。
半夏(一斤,汤洗七次,去滑) 茯苓(去皮) 甘草(生,各半斤)
上为末,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汲水下。中暑为患,药下即苏。夏中常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不省人事。
猪牙皂荚(一两,烧灰) 甘草(一两,微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热水调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每服五十丸,米饮吞下。五苓散调下水研灌亦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手足微冷,烦渴,四肢不痛。(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痰逆,恶寒。(方见后咳逆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不恶寒,烦渴。(方见前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方见伤暑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霍乱吐泻。(方见伤暑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中暑烦热口干。候极冷服之。(方见伤寒阳证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暑(又名中)
治太阳中 ,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口开前板齿燥者。何故洒腠理司开阖,寒则皮肤急,腠理闭,热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见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湿
治中湿,脉沉而微缓,湿喜归脾,流入关节,中之多使人腹 胀,倦怠。四肢而烦,或一身重着。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头晕呕哕。兼寒则挛拳制痛得猛发汗、灼艾、通泄,惟利小便为佳,此方主之。及治大小便皆自利。
白术(去芦) 甘草(炒,一两) 附子(炮,一两半) 赤茯苓(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生姜七片,枣二枚煎,日三服。才见身痹,又三服,当如冒状,勿怪,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湿
治中湿,口噤,不知人。
白术(半两,去芦)
上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日三服,夜一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中湿
治中湿小便不利,大便自利。
附子(炮,一个,七钱净者) 甘草(炙,一两) 辣桂(去粗皮,二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食前微温服。汗出,加防风;悸气,加赤茯苓,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兼中
治五脏中风寒,手足不仁,口面 斜,昏晕,失音,眼目 动,牙车紧急,不得转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各半两) 细辛(去苗) 防风(去叉) 人参(去芦) 干姜(炮,各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服,或为末,酒调二钱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兼中
治中风挟暑,卒然晕倒,面青黑,四肢缓弱。喜伸欠,口 斜,四肢不仁,好笑。
防风(去叉) 泽泻 桂心 杏仁(面炒,去皮尖) 干姜(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兼中
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胀满身重,手足缓纵,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附子(生,去皮脐) 姜(各半两) 白术(一两) 甘草(炙,一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兼中
治寒湿所中,昏晕缓弱,或腰背强急,口 斜,语音混浊,心腹 胀,气上喘附子(炮,去皮脐) 麻黄(去节,汤洗) 白术(去芦) 干姜 甘草(炙) 人参(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兼中
治冒暑遭雨,暑湿郁发,四肢不仁,半身不遂,骨节难解,缓弱不收。或入浴晕倒眼斜,手足 曳,皆湿温类也。
附子(炮,去皮脐) 茯苓 白术 干姜(炮) 泽泻 桂心(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治寒湿,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者。
麻黄(去节,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 白术(四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制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身微肿。
桂枝(去皮,四两) 白术(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大便秘,则去桂。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治伤风湿寒,脉浮紧细,身重,汗出恶风。并治风水,脉浮身重,不渴。
防己(四两) 黄 (四两,去芦) 甘草(炙,二两) 白术(三两,去芦)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喘者,加麻黄一两。
从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治伏暑中风湿,烦渴引饮,心腹疼,燥闷口干,面垢,洒洒恶寒,淅淅恶不能食者。
白术(去芦) 干姜 茯苓 细辛 桂心 干葛 甘草(炙) 橘皮 乌梅 豆豉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冒暑毒,加以着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
茯苓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桂心(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四气相感
治风温,兼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眩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痛,腰背拘急。
葛根 麻黄(汤泡焙干称,去节) 甘草(炙) 白薇 川芎 羌活 杏仁(各半两。
去皮尖)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服。青木香冬用一两,春半两。渴,加栝蒌根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加减桂枝汤治先热后寒,烦躁,自汗恶风,名温疟。
石膏(四两半)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桂枝(一两) 粳米(一合)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未发前进三服。
白术散治伤风不留经络,与卫气相并,病以日作,寒热交煎。
麻黄(去节) 白术(去芦)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陈皮 青皮(去穣) 桔梗(去芦) 白芷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当发日空心一服,临发一服尤妙。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五积散治体虚作疟,先寒后热,寒则汤火不能温。热则冰雪不能冷,恶寒无汗。(方见伤证类。)
养正丹、(见痼冷类。) 姜附汤、附子理中汤,(并见中寒类。)总治寒疟。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香薷散治但热不寒,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兼渴。(方见伤暑一方加黄连,每料二两,名黄连香薷散。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面垢,每服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二十粒,淡竹叶七皮,车前草二根,晚禾根一榔一个切片煎,不拘时候。
小柴胡汤治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每服加生姜三片,乌麦门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不拘时候。热盛大腑不通,加大黄、枳一服立效。(方见伤寒阳证类。)
清脾汤治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赤,大腑不利。
青皮(去白) 浓朴(去粗皮,姜汁炒) 白术(去芦) 草果仁 柴胡(去芦) 茯苓(去皮) 半上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消暑丸治伤暑发疟,痰多,烦闷眩晕。每服五十丸,淡姜汤吞下,(方见中暑类。) 与兼,多服取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术附汤治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 自汗,喜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致。
除湿汤治同上。(二方见中湿伤湿类。除湿汤即渗湿汤。)
五苓散治伤湿小便不利,发疟。(方见伤暑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二陈汤治伤食发疟痰多。
陈皮 半夏(制。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乌梅一个,煎服。寒多者,加草果。热多,加前胡、青皮、槟小清脾汤治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或隔日一发,一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者。悉主之。
浓朴(制同前,四两) 乌梅(去核) 半夏(汤去滑) 青皮 良姜(各二两) 草果(去皮,一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未发前并三服。忌生冷油腻红丸子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京三棱(水浸软,切片) 蓬莪术(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两) 胡椒干姜(炮上为末,米醋煮米粉糊丸,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五十丸,淡姜汤下,或二陈汤下。
(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四兽饮治五脏气虚,喜怒不节,劳逸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人参(去芦)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甘草 橘红 半夏 草果(去皮) 乌梅(去核)
上等分,锉散。每用半两,以盐少许淹少时,浓皮纸裹,水湿,慢火煨香熟,取出,用水二盏煎。未发前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枳梗半夏汤除痰下气,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桔梗(锉,微炒,五两) 陈皮(去白,五两) 半夏(汤洗七次,五两) 枳实(去穣,炒二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生姜五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半夏丸治疟,咳嗽涎盛,痞满烦闷,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思昏愦,心忪面热,并皆治半夏(十六两,汤洗去滑,姜汁淹一宿) 白矾(八两,枯过)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临卧,淡姜汤吞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附子汤治瘴疟经久不瘥,正气羸弱,身热如火,极寒极热,连日方醒。发时沉着枕簟,不抬身,战掉不堪,便溺、饮食俱不便。
附子(二枚。一枚生去皮脐,一枚炮去皮脐,盐水浸。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红枣七枚,煎至七分,去滓摊冷,就吞灵砂丹五有此小柴胡汤治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自岭以南,地毒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此。其状血乘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有哑不能言者。皆由败血瘀心,毒涎聚于脾所此药中加大黄、枳壳各五钱。(方见伤寒类。)
地龙饮治瘴疟诸疟,大热烦躁。
生地龙(三条,研细末)
上入生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许,新汲水调下。如热炽,加脑子少许服,效。
观音丸取下暑毒、瘴气毒。
丸白半夏(生) 乌梅肉 川巴豆(不去油) 母丁香(以上各十枚。晒)
上为末,姜汁面糊丸如麻子大,上下以浓纸盖贴,有油又再易纸。每服五丸,临卧冷水下。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芎归鳖甲散治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疾虽暂止,小劳复来。
当归 川芎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半夏(汤洗七次) 鳖甲(去裙,醋上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不以时服。热多,加柴胡。寒多,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消癖丸治弥年经吐汗下,营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腹胁坚痛。
芫花(炒) 朱砂(研。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小豆。每服十丸,浓煎枣汤下。去癖,须用芫花、大戟破水之剂,下后即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八正散治证发则心烦脸赤,声叫,烦躁,极热,欲冷地上卧,及饮冷浆,加牛黄、灯心、青煎,即效。(方见积热类。)
白虎汤治热疟,表里俱热,时时恶寒,大渴,口舌干燥,加人参二钱。(方见伤寒通治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分利顺元散治虚怯人患疟,未可进常山等药者。
川乌(一两) 附子(一两或二两) 南星(二两) 木香(别锉,五钱,旋入)
上除木香不见火,三味各一半,去皮生用,即三生饮。一半炮熟,即顺元散。和合切片,每服四将军饮治疟作时仆厥,撼掖不醒,是心中抑郁,阴阳交战所致,先根据灸法,(见后。)仍附子(一两) 诃子(四个) 陈皮(四个,全者) 甘草(四寸)
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七枚,煎至七分。初服或不纳,再进则渐能咽,七枣汤治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 疟,不问寒热先后,与夫独作,叠、间日,悉主之附子(一枚,炮裂,以盐水浸,再炮,如此凡七次,至七次不浸,去皮脐)
上锉散。水一碗,生姜七片,枣七枚,煎至七分。当发日,空心温服,仍吃枣子三五枚。
理脾饮治脾胃不和,疟疾,泻利腹痛,下部无力,体重足痿,脚下痛,饮食中满,四肢不此方极验。
橘皮(生用) 甘草(炙) 浓朴(去粗皮,一两,姜汁炒) 羌活 防风 肉豆蔻 白茯苓(各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果附汤治脾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半两,水二盏,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黑锡丹治冷痰作疟。(方见痼冷类。)
冷附汤治疟疾,无过是痰实痞塞不通,脾胃弱虚,热在上,停于胸膈,不得入于脏腑,所更冷服,乃使药下达,壮脾胃,去痰实,除虚热,降心气。屡用屡效。
附子(重九文,一个,炮,去皮脐)
上切作片,分二服。水二大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隔夜煎下,用薄绵覆盏面,露一宿,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丁香煮散患疟经年不安,黄瘦,饮食减少,虽有时歇三两日,或劳力,或吃少毒物相犯,至,多服效。(见呕吐类。)
大己寒丸治疟久不愈,每发则极寒极热,疟退汗如雨,生姜、枳实煎汤服,一服不作。(泻类。)
橘皮煎丸治久疟。扶虚理脾肾。(方见虚损类。)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疟疾阴阳交争,寒热互作,用药须半生半熟,半冷半热,乃收十全之功。
草果平胃散治脾虚作疟,不问寒热先后,饮食不进,宜服。
上以生料平胃散四两,加入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二枚,人参养胃汤治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恶心,胸满 ,身体疼痛。栗栗振寒,面色进饮食,脉来弦数。每服生姜七片,枣二枚。多寒加炮附子。(方见伤寒阴证类。)
小柴胡汤与养胃汤合和,名加减清脾汤寒多热少,多用养胃汤,热多寒少,多用柴胡汤,寒藿香正气散治疟,遍身肿满,加草果、缩砂一两。(方见伤寒阴证类。)
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和,名柴苓汤 治伤风、伤暑、疟大效。每服姜三片,麦门冬二十粒去柴胡桂姜汤治疟,或有寒者,但寒不热者。亦治久不愈者。
北柴胡(四钱) 桂心(一钱半) 黄芩(一钱半) 栝蒌根(二钱) 牡蛎(杵碎,炒) 甘草 干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
加味二陈汤每服四钱,姜五大片,加旋复花四钱煎。日四服,不拘时候。久疟有效。虚弱兼服。(方见前。)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胜金丸治一切疟病,发作有时。盖因外邪客于脏腑,生冷之物内伤脾胃。或先寒后热,先寒,或寒多热少,或寒少热多,或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或连日不发,或间日而发,后三五日再发。寒则肢体颤掉,热则举身如火,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喘急,口苦背膂酸疼,肠鸣腹痛。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并皆治之。
槟榔(四两) 常山(酒浸煎焙,一斤)
上为末,水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于发前一日晚临卧,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至晚又方 川恒山二两为末,鸡卵二个,取清为丸。(治证服饵,一如上法。)
露星饮常山一味细锉,每服五钱,半酒半水煎,去滓,于当空以薄绵封盖碗,露至天微明取荡温服。些小呕泄无妨。
辰砂丸治疟之为苦,异于诸疾。世人治之,不过用常山、砒霜之类,发吐取涎而已,虽安损和气多矣。有人病疟半年,前人方术,用之略尽。皆不能效,遂服此药愈。
辰砂(有墙壁光明者) 阿魏(真者。各一两)
上研匀,和稀米糊丸如皂角子大。空心,浓煎人参汤下一丸。疟之为病,虽在忌医之列,但盏又方生姜四两,连皮捣烂,止用自然汁。约明日当发,隔夜安排,将纱片遮盖,露一宿,更初搅动,澄者一上吞吃。或有痰吐,任之即安。或微利亦安。
灸法: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宛宛中,灸三七壮至四十九壮止。或灸第三骨节亦可。大陵穴在掌后两骨间,灸三壮,立效。
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两旁三寸,其穴抱肘取之,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凡灸疟,必针法:于十指近甲梢针出血,及看两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针去血,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顺元散治暴患痰厥气虚,身微冷,面淡白,昏闷不知人事。(方见风科虚证类。)
星香饮治暴患痰厥,气盛,身热面赤。(方见风科热证类。)
单方治暴患痰厥,不省人事。
上用生清油一盏,灌入喉中,须臾逐出风痰,立愈。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白薇汤治平居无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
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寤。此由已汗过多,血少气并于血,阳独上而不下妇白薇 当归(各一两) 人参(去芦,半两) 甘草(一分)
上锉。每服五大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仓公散瓜蒂 藜芦 矾石( ) 雄黄(各等分)
上为末。少许吹入鼻中,得嚏为度。此药能起死人。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追魂汤治卒厥暴死,及主客忤、鬼击、飞尸,然忽绝气不觉,口噤。
麻黄(去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二百五十个) 甘草(炙,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灌之。通治诸感忤。或口噤拗口不开,去齿金》有则死,内鼻散治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静而若死,名卒厥。
菖蒲(去毛)
为末。每用二字,内两鼻中,吹之令入。仍以桂末安于舌下。
硫黄散治尸厥,奄然死去,四肢逆冷,不省人事,腹中气走如雷鸣。
焰硝(半两) 硫黄(一两)
上二件,细研如粉,分作三服。每服用好酒一大盏煎,觉焰起,倾入盏内,盖,候温,灌与又方附子七钱,炮熟去皮脐为散,分作二服。每服用酒三盏,煎至一盏温服。
又方生姜自然汁半盏,酒一盏,煎令百沸,灌二服,却用灸。
灸法:头上百会穴四十九壮,兼脐下气海、丹田穴三百壮。觉身体温暖即止。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艾汤试沙证。江南旧无,今所在有之。原其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烦乱,须臾能杀人。先浓煎艾汤试之,如吐即是。
上用五月蚕蜕纸碎剪,安碗中,以盘盖之,以百沸汤泡艾碗许,仍以别纸封裹缝良久,乘热却用樟木盐汤吐法:治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急用盐汤吐法,此法救人不一。
上用盐半盏许,以热汤数碗泡盐,令患人尽服,连致数碗,不得住手方可。却以鸡羽扫咽喉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使皮又法: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腕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十神汤治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并宜服之川芎 甘草(炙) 麻黄(去根) 干葛 升麻(去芦) 赤芍药 白芷 陈皮 香附子(炒,去上锉散。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热服,不以时候。如发热头痛,加连须不换金正气散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痛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浓朴(去皮,姜汁炒) 藿香 甘草 半夏 苍术(米泔浸) 陈皮(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忌生冷油桂枝黄芩汤治风疫。脉浮数而不弱,头项疼,腰脊痛,发热恶风,递相传染。
桂枝 赤芍药 黄芩(去枯心。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空心服。
败毒散治冬合寒反暖,春发温疫。(方见伤寒阳证类。)
大柴胡汤治春合暖反凉,夏发燥疫。(方同见上。)
五苓散治秋合凉反淫雨,冬发湿疫。(方见伤暑类。)
五积散治夏合热反寒,秋发寒疫。(方见伤寒阴证类。)
柴胡石膏散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喉干燥,心胸满,寒热往来,痰涕唾稠粘。
赤芍药(五两) 桑白皮(三两七钱半) 石膏( ) 柴胡(去芦) 干葛(各五两)
升麻(二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二盏半,生姜三片,淡豉十余粒,煎七分,去滓热服。小儿作三服。
苏合香丸凡入瘟疫家,先令打开门户,以大锅盛水二斗于堂中心,用二十丸煎,其香能散凡病者各饮一瓦后,医者却入诊视,不致相染。
又方入疫家不相染。
雄黄研细水调,以笔浓蘸,涂鼻窍中,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后及临卧时点之。
凡以
卷第二 大方脉杂医科
疟
战汗四证:厥阴逆至第七日,脉得微缓微浮,为有脾胃脉也。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克,邪无否极泰来,营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黑奴丸证,服药一丸,但与冷水尽足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
小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得汤必蒸调胃承气汤证云: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先必振栗,汗出而解。
急下两证:少阴主肾,系舌本。伤寒热气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肾汁干,咽路焦。故口燥咽干而渴,宜急下之。非若阳明证宜下而可缓也。虽然阳明宜缓,而有一证,发热汗多者,宜伤寒伤风误下成痞:伤寒伤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三阴可汗:阴病不当发汗,发汗即动经。然太阴脉浮,少阴病发热,亦须微微出汗,但不可太阴脉浮者,宜桂枝汤。少阴发热脉沉,宜麻黄细辛附子汤。少阴二三日,常见少阳证者,宜麻黄甘草附子汤,微发汗。皆阴证表药也。
瘥后昏沉:伤寒瘥后十数日,或半月二十日,终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语错谬,又无医或作鬼祟,或作风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热颊赤,或有寒热似疟。皆缘发汗余毒在心胞络间所致也。知母麻黄汤主之。
饮酒复剧:伤寒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
毒汤主之。
循衣摸床: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以上,至十余日,日晡即发热,不恶寒,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若微者,但发热谵承气汤主之者,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则生,脉涩者死。
伤寒别名:清便自调、自可,谓大小便如常也。大便秘而坚则曰硬。小便不利,小便少。下皆谓水谷不分。得大便曰更衣。大便坚,小便利,曰脾约。下利曰飧泄。肠僻谓痔利曰鸭溏,热而利曰肠垢。转失气谓气转而乡,时时失下,即后分泄气,盖肠中有伤气,大下伤血,或火邪逼迫惊狂,或尺寸脉紧而反有汗,或发汗后汗不止,曰漏风。或阴病本无汗而反有汗,或其脉浮迟微弱不能作汗,皆曰亡阳。吐、汗、下、温针以后,其病不解,曰坏病,曰何逆。瘥后更发热曰遗热。脉相克贼曰负。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伏。左关脉曰人迎,右关脉曰气口,足趺上动脉曰冲阳,足后跟上陷中动脉曰太溪。妇人ru头直下近腹处曰期门。脐下一寸半曰气海,二寸曰丹田,三寸曰关元。玄府即汗空也。脐间动气曰奔豚。筋惕肉动曰 。中暑曰中 。妄发湿温汗曰重 。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曰水逆。心下停水怔忪,身无大热,头额微汗,曰水结胸。干呕曰 ,咳逆曰哕。目中不了了,谓不明了也。睛不和,谓不和平如常也。三月至夏方发病曰晚发。
伤寒戒忌:伤寒新瘥后,但少吃糜粥,常令稍饥,不得饱食,反此则复。不得早起,不得梳不得多言,不得劳心费力,反此则复。瘥后百日内,气体未得平复,犯房室者死。
狗肉肥鱼油腻诸骨汁,及咸藏 脯油饼面,病再发。
临治警省:伤寒证候,倾刻传变。伤寒治法,绳尺谨严,非可以轻心视之也。其间种类不一浩繁,是固难矣。至于阴极发躁,热极发厥;阴证如阳,阳证如阴;脚气似乎伤寒;乎热病;与夫蓄血一证,上热下冷,乍哄乍寒,至四肢发厥,昏迷闷绝。凡此等类,思而明辨之。若疑似未别,体认未明,姑且询探,切不可妄投决病之剂。方匕虽微,也。谨之哉。
伤寒笃证:摇头直视,形如烟熏,心绝。唇吻反青,四肢多汗,肝绝。反目直视,狂言遗尿,肾绝。
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肺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绝。汗出如油,喘促无已,水浆不下,形体不仁,命绝。大发湿家汁则成痉,热而痉,不治。发湿温汗,身青面变,耳聋不语,曰重,不治。发风温汗,必谵语,并不治。发风湿、中湿汗,并逆,发动气汗,不治。发少阴汗,九窍出血,曰下厥上竭,不治。发少阳汗则谵语,发汗只在头面,不至遍身,鼻衄不止者,逆。发汗不至足者,逆。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并不治。当汗无汗,服麻黄数剂,七日汗不出者,不治。汗出如珠不流,不治。汗出如油,口噤肉战,呻吟喘促,不治。汗后呕吐,水药不入口者,逆。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不治。汗后不为汗衰,复大热脉躁疾,狂言不食,曰阴阳交,不治。忽冒昧无脉,服药后汗解则生。若无汗,脉不至者,不治。少阴,厥逆无脉,服药通脉,其脉渐续则生,暴出则不治。下利厥逆无脉,灸之脉不回,身不温,微喘,不治。少阴,四逆下利,恶寒而拳,发躁无脉,不治。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实者,逆。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脉长大而弦,曰负,不治。阳病见阴脉,不治。发斑属阳,见阴脉,不治。代脉不治。吐血、衄血,脉反浮大而牢,不治。阴易、阳易,脉离经,外肾肿,腹中绞痛,手足拳变,不治。咳逆上气,脉散者,不治。谵语脉反沉微,四肢厥冷,不治。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不治。七八日以上发大热,难治。舌本烂,热不止者,逆。下利发热,或汗不止,厥不止,并不治。下利发热,厥逆,躁不得眠,不治。谵语直视,或喘满,或下利,并不治。谵语属阳,见阴证者,逆。伤寒,脉乍疏乍数,不治。发斑,先赤后黯,面色黧晦,不治。发斑,大便自利,不治。发黄而变黑,不治。口干舌黑,不治。口张目陷,不治。张口出气,干呕,骨骸热痛者,逆。咳逆不止者,不治。心下疰闷,上气喘粗者,逆。
霍乱,喘胀烦躁,不治。误下湿家,额汗喘促,或小便不利,大便自利,不治。头汗,内外关格,小便不利,此为阳脱,不治。腹满咳逆,不得小便,不治。腹大满而下泄,不治;若脉洪紧而滑,尤可虑。脏结如结胸,舌白苔,阴筋引脐腹痛,时时下利,不治。结胸证具,加烦躁,不治。脏厥七八日,发厥肤冷,烦躁下利,无时暂安,不治。少阴吐利,厥逆烦躁,不治。厥而下利,反能食者,曰除中,不治。四肢厥逆,脐下绞痛石硬,眼定者,逆。厥阴唇青,舌卷黑,而耳聋囊缩,不治。头连脑痛甚,手足俱寒,不治。阴毒、阳毒,过六七日,不治。两感,难治。狐惑,咽干声哑,唇疮,不治。赤斑,五救其一。黑斑,十救其一。寻衣摸空者,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