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诊脉早晏法
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机按。诊法以平旦。主无病者言。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于此又知前圣决死生之分。不专于脉。必须察色观形。以此相参伍也。今世专尚诊脉。
而不复问其余。是不知前圣垂训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后人。)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终始。故取法于寸口。
(机按。此以气口决死生者。谓气口为五脏主也。难经四难言。五脏皆以胃气为主。其脉在关上。是人之生死亦系于关上。八难十四难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是生死又系于尺脉也。可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故越人所以错综其义也。)
附录
寸关尺
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说古法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根据此法。则头指诊在关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附录
五脏六腑脉所出
(以轻重分脏腑)
左寸。心小肠脉所出。
重按至血脉。浮大而散者。心脉也。属脏。或谓浮涩而短。轻按至皮毛。浮滑而长者。小肠脉也。
属腑。
左关。肝、胆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弦紧而浮长者。胆脉也。属腑。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迟者。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膀胱脉也。属腑。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浮短而涩者。肺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肠脉也。属腑。
右关。脾、胃脉所出。
重按至肌肉。缓而迟者。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微缓而稍疾者。胃脉也。属腑。
右尺。命门、三焦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实而疾者。命门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三焦也。属腑。
机按。命门三焦。配合右尺。刊误辩之详矣。兹不复赘。但此与刊误。并以轻重而分诊脏腑之脉。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
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书。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
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而腑脉无劳诊欤。或病在六腑为轻。而脉无要紧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论五脏脉状。及六腑脉状。与下编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着之以俟明者。
附录
五脏平脉
心脉。浮大而散。
心合血脉。故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
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余仿此。机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脉。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故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脉。弦而长。
肝合筋。故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脉道与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脉。缓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 柳梢之状。
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脉。沉而软滑。
肾合骨。故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
举指来疾。脉道流利者为滑。凡此五脏平脉。须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
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附录
六腑平脉
(出诊脉须知。)
左寸。手太阳小肠脉。洪大而紧。(一云洪大而长。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
左关。足少阳胆脉。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一云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与祟脉无异。何以区别。然两手三部皆然。方为祟脉。今独左手关部如此。则谓之胆脉。可也。
胆为中正之官。名清净之府。相火胆与风肝合。脉急则为惊。)
左尺。足太阳膀胱脉。洪滑而长。(膀胱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与君火肾合。脉急则为瘕。或曰心脉居午。谓之君火宜也。今肾脉居子。亦谓之君火何义。又命门脉为心主。
居亥。谓之相火宜也。今胆脉居寅。亦谓之相火。又何邪。内经天元纪论。鬼臾区曰。子午之岁。
上见少阴。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
热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而释者谓午亥之岁为正化。子巳之岁为对化。由此言之。则心肾皆可言君火。以其热气主之也。厥阴既主风气。而手厥阴命门不当以相火言。少阳既主其相火。
则胆与三焦为相火明矣。)
右寸。手阳明大肠脉。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涩。为传道之官。名传道之府。)
右关。足阳明胃脉。浮长而滑。(一云浮大而短。为仓廪之官。名水谷之府。燥金胃与湿土脾合。)
右尺。手少阳三焦脉。洪散而急。(为决渎之官。名外府。机按。以上但言六腑脉状。而诊法轻重内外。俱未及论。学人宜更考之。)
附录
四时平脉
凡诊脉须先要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脏腑平脉已见前章。
凡人脏腑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又曰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
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脉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
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之。)
附录
三部所主
(附九候)
诊脉之时。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
(主脐腹 胁之分)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取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所谓浮按消息是也。重手取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肾肝之应也。所谓沉按消息是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所谓中按消息是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所谓推而内之是也。三部皆然。一说左寸。浮。候左头角。中。候左胁。沉。候少阴心。左关浮。候小肠胆。中。候左胁。沉。候厥阴肝。左尺。浮。候膀胱。中。候左腰。沉。候肾。右寸。浮。候右头角。中。候两耳目。沉。候肺。右关。浮。候胃。中。候胸中。沉。候脾。右尺。浮。候三焦。中。候右腰。沉。候命门。)
诊候推移指法。(推而外之。消息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消息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消息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消息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里以候腹中。是以有推而内。推而外。消息之法也。一说左寸。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头项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胁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心腹积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眼目昏也。左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肠胃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筋骨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主身有热也。左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
小肠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足胫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小便浊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腰足痛也。右寸。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气喘急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中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咽喉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背脊痛也。右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吐逆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主下血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腹有虫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肌肉痛也。右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小腹胀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足胫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疝瘕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小便秘也。机按。消息。谓详细审察也。推。谓以指挪移于部之上下而诊之。以脉有长短之类也。又以指挪移于部之内外而诊之。以脉有双弦单弦之类也。又以指推开其筋而诊之。以脉有沉伏止绝之类也。刊误谓内外以指按轻重言。推有数义。故特着之。非但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之类也。自一说以下。所论亦无所据。姑录之以备参考。)
图 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
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若短小而见于肌肉之间。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阳乘阴也。
寸尺皆然。)
诊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腑及脏者。
皆属于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散越。饮食之伤。留于脏腑之间。
不能流通。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弱也。宝者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
邪气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所谓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脉者血气之先也。气血胜则脉胜。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
气血平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肥人脉沉。瘦人脉浮。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
脉贵有神。(东垣云。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则有神矣。为泻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则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邪。苟不知此。而遽泻去之。神将何所根据而主邪。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善夫。)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不必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
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为阳。轻手得之,而芤。洪。大。散。长。濡。弦。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得之。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二至。而缓。
结。微。弱者。皆迟之类也。数者一息脉六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密。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机按。脉虽种种不同。而浮沉迟数四脉。可以统之。但识四脉则诸脉之象可以类推。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既以四脉为重。近世陈无择诸人亦皆言浮沉迟数。可统诸脉。良有旨哉。浮之有力。为洪。为长。为革。浮之无力。为芤。为虚。为微。为濡。为散。
皆浮脉所统也。沉之有力为弦。为牢。为实。沉之无力为短。为细。为弱。沉极为伏。皆沉之所统也。迟之有力。为缓。
为结。迟之无力。为涩。为代。皆迟之所统也。数之有力。为滑。为动。为紧。数之无力。为促。皆数之所统也。)
脉之提纲。不出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寒。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
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审求之。则 疾之在人者莫能逃焉。一说浮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沉有力主积。
无力主气。三因方为湿为实。沉有力主痛。无力主冷。数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为燥。)
附录
第一。平铺三指阔。(初持脉时。不必便寻三部。且阔铺三指。从尺外臂内。稍稍挪上探摸。要知皮肤端的。方可诊候三部。十三难曰。脉数。而尺之皮肤亦数等语。古人先诊视三部。然后参以尺之皮肤。尺之皮肤者。第三部尺中脉之外。臂肉内皮上也。此处不诊动脉。但探试皮肤。或数。或急。或缓。或涩。或滑。故以尺中皮肤言之。所以欲知尺之皮肤者。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热。形之腴瘠。肤之疏密。则浅深内外久近之疾。可得而识也。丁氏曰。臂内数者。皮肤热。臂内急者。经络满实。缓者。肌肉消。愚故云。数。言臂肉。皮肤热便知病亦是热。皮肤不热者。病亦是不热。
其他极冷。与非冷非热。可以类推矣。急。言其肉实而皮急。是近病。营卫未消耗也。缓。言其肉皮宽。是久病。营卫已消耗也。涩。言皮肤不滑泽。腠理闭。无汗。然也。滑。言其润滑。腠理疏。汗多然也。古人言不尽意。举此五者言之。大意可见。或者不用三指。只以一指自上至下。逐部按之。未尝不可。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肤。不足法也。尺之皮肤。
或男或女。只看一手便见。)
第二。三部准高骨。(人两手。掌后各有高骨。欲诊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为关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
以食指。于高骨之前。取寸口脉。诊寸口毕。则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关上脉。诊关上毕。复微微抬起中指。又下无名指于高骨之后。取尺中脉。诊候之时。不可正对患人。要随左右偏立两傍。慎容止。调鼻息。专念虑。然后徐徐诊候。若乖张失次非法矣。一说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可下指。病者禁声勿言。医者闭息莫语。寂然敬静。绝无外听。
初则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内消息之。
其详。见前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定宗源。(崔刘二师。止以浮沉迟数四脉。定风气冷热四病。以概百 。原此四者止是杂症。若卒诊伤寒外感之疾。则有不可通者。今取仲景平脉法。参以崔刘所传。庶几并用而无遗恨。其曰。浮风。沉气。迟冷。数热。此祖诀论杂病者也。其曰浮在表。沉在里。迟在脏。数在腑。今所定伤寒诊法也。须要知得伤寒与杂症诊法。皆须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宗。而又各有其类不可混淆。必得此诀。然后可读脉书。不然则泛无统会也。)
第四。通融叶于一。(以前法定得病症。又以病症参验前法。既因脉以知病。复随病以考脉。融会贯通。反复探讨。
实得病名。归一而后止。凡诊脉最难。有脉病相应者。有不相应者。有病得易愈之脉者。有治之而即瘥者。有治之而增剧者。大要以我简易驭彼繁难。以我之一心制彼之万变。此所谓通一举万之道也。)
第五。观形勿泥形。(脉经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是知观形察色。与寸口尺内相应。此古法也。谓如色青是肝病。当得弦而急肝脉之类。然仲景法又不止察五脏色脉而已。必观其起居动静。及诸外症。可以望而知之者。要当目睹心推。洞见端的。方断吉凶。岂但察五脏别五色而已哉。)
第六。闻声不在声。(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亦如察色。以五脏所主相参。故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亦几于拘泥。
如中风不语为入脏。然有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愈。为气暴逆者。虽与中风不语相似。而实不同。又如伤寒谵语。
为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当下则愈。与虚病谵语。正气脱绝。精神散乱。若下之。则为重虚。此处一差。祸如反掌。又曰声重咳嗽。固为寒邪。亦有风热上壅。及劳嗽失声。而为肺痿。难愈之症。症同实异。然则听声之法。岂可以宫商角征羽之五音。而定五脏之病哉。须将患人之言语声音。与病家来请语言。及他一切旁观物议。皆当审听。入耳注心。斯乃闻声之道。非古法所能尽也。)
第七。发言须当理。(望闻问切。谓之神圣工巧。问症本第三法。切脉本第四法。今世道不古。以切脉反居第一。以问视为最末。抱病不惟不言。虽再三义询叩。终亦不告。反谓医拙。甚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果何所益哉。虽然。为医者亦须贵乎有学。大率诊视已毕。不可便指病名。发言猝易。须从所得脉象说起。广引经书以为证据。然后由浅而深。说归病症。务要精当确实。不可支离狂妄。说证已毕。然后徐徐问其所苦。或论说未尽。
使患者一一详告。却以彼说较吾所诊。或同或异而折衷之。如此则望闻问切四法兼全。彼我之间交相孚契。既无所惑。
必收全功。)
第八。慈悯济苍生。(孙思邈云。凡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论贵贱贫富。视为一等。皆如至亲。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加恻怆勿避险 。一心救难。无存形迹。如此。可谓慈悯济苍生。太医反此则含灵巨贼。今考斯言。切中世医之病。衡阳罗氏云今之医者。每每毁訾前医。惊恐病家。意图浓赂。
尤为不仁之甚。昔皇子病 国医莫能治。长公主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问此何以能愈斯疾。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治亦将愈。小臣适逢其愈。上悦其对。擢太医丞。学人能以仲阳之心为心。则善矣。愚谓医本末技。若不谋利不计功。则为仁人。苟患得患失则无所不至矣。况用心不仁之人。自有果报。故于诊视之中。备述孙真人钱医丞嘉言善行。以为吾徒勉。)
附录
怪脉
雀啄连来三五啄。(脉经曰。雀啄者。脉来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诊脉要诀云主脾元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脉来指下。连连凑指。数急殊无息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王叔和云雀啄顿来而又住。据此云脾绝之脉。萧处浓谓之心绝。吴仲广谓之木脉。其说尤远。当以脾绝为是。)
屋漏半日一点落。(脉经曰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复起。吴仲广云。脉来指下。按之极慢。一息之间。或来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
立死之候。据此云胃绝。而萧处浓又谓心肺绝。何耶。)
弹石硬来寻即散。(脉经曰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
萧处浓谓肺绝之脉。吴仲广谓肝绝。当以谓肾绝为正。盖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真藏脉见。如弹石。劈劈然凑指。殊无息数。死无疑矣。一说脉来指下。如坚硬之物击于石。貌劈劈然无息数。)
搭指散乱真解索。(解索见前弹石下。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两畔。更无息数。是精髓已耗。将死之候。机按。脉经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似通指一脉来去而言也。今此分为二脉。则与脉经相反矣。宜考之。)
鱼翔似有一似无。(脉经云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王叔和云。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
吴仲广云。脉来指下。寻之即有。泛泛高虚。前定而后动。殊无息数。宛如鱼游于水面。头不动而尾缓摇之貌。主肾与命门俱绝。卫气与营气两亡。旦占夕死。)
虾游静中跳一跃。(脉经曰。虾游者冉冉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王叔和云。
虾游冉冉。而进退难寻。吴仲广云。脉来指下。若虾游于水面。沉沉不动。瞥然惊掉而去。将手欲趁。杳然不见。须臾于指下又来。良久准前复去。如虾游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之候。一说。脾胃绝也。)
寄语医家子细看。此脉一见休饵药。
附录 怪脉
矫世惑脉论
(汪机撰)
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于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也。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
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
怒则伤肝而脉急。忧则伤肺而脉涩。思则伤脾而脉结。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凡此者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若论其变。
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于脉矣。试举一二言之。张仲景云。脉浮大。
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
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
又云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 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微汗之。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症。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长寿者有矣。
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症。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
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
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不识义理。固无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处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人必常究心于此矣。先正又曰。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病卧于床。
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为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又岂得为父而慈。为子而孝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苟或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而忠浓。发言而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亦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症。或有少差。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鸡子而弃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
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十数种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
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岂得而偏废乎。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万万者耶。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至于无误也。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始初本质之脉。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云。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
窃视其书。名虽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志。不过托此以为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辩其非者。或又为之语曰。太素云者。
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即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太素也。予曰。固也。然则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富贵贱。何从而察知哉。
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太素。
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
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不能必其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此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人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亿则屡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于望闻问切。况能知人之贵贱穷通乎。使脉而能知贵贱穷通。则周公之易。邵子之数。希夷之相。子平之命。皆不必作矣。何圣人之不惮烦也。何后世不从其脉之简便。
而犹以卜占风鉴星命。而谈不绝口哉。且脉肇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语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有不可诬者矣。若果如太素所言。古人当先为之矣。又何待后人之驰骋耶。巢氏曰。太素脉者善于相法。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以言 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罔。此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
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气之清者。则必形质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
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贵与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日招财。
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气之浊者。则必形质浊。气血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重浊。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与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晦。某时失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所主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所主失志处多。而得志处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贵而夭也。浊而长者。贫贱而寿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人可以准此而类推。是则吾之所调以脉而知人富贵穷通者。一本于理而论也。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着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太素脉者。靡不翕然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从而延誉之于人。纵使其言有谬。阴又与之委曲而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
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吁。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叮咛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王安道注曰。四气之伤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而成何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成某病耳。飧泄也。 疟也。咳嗽也。温病也。
皆是因其病发之时。形诊昭着。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
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必为此病也。机按。四气所伤。入于皮肤之内。藏于经脉之中。宜其见于动脉。可以诊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论。尚谓病若未发。难以诊候而知。彼富贵贫贱。天之命也。身外事也。非若邪气入于皮肤。藏于血脉也。乌可以脉而知之乎。王氏此论。足以破太素之谬矣。故并附之。
以示来者。)
附录 怪脉
论涩脉弦脉
(出丹溪)
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故学诊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初学人又以浮数为热为有余。沉迟为寒为不足。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难调治者。弦脉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脉者。固为寒。
为湿。为血少。为气多。为污血。然亦有病热与实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浓味。
或因补剂。或因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涩。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实热可也。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象。便以为虚为寒。用药热补。误人多矣。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木为病也。五脏更相制伏。
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皆曰弦者虚也。为反胃。为痛。沉弦为悬饮。弦长为积病。弦紧而细主 。弦而伏主 不治。弦急为腹痛。弦而钩主蜚尸。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产漏下。
亡血失精。双弦为寒。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为饮。左寸弦头痛。右寸弦水走肠胃。左关弦怒而血聚。右关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肠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回肠结核。率是木邪风气。土极士败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尚未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浓土以养金。
加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远。
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属阳。而仲景列于五阴之数。至于叙六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终。其意可见。又云。痈疽而得浮洪弦数。气病脉也。岂可据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脉也。
岂可据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非特痈疽而已。(机按。丹溪论涩弦二脉。及痈疽之脉主病。
与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脉藏于血脉之中。形之于脉。宜其同也。何脉同而病异耶。此脉所以难凭。
务须观形而审证也。噫。脉本以察病。而病尚难以脉决。彼富贵贫贱。乃外来假设之事。非藏于血脉中也。所谓赵孟所贵。赵孟能贱。岂得形之于脉。而可以脉之乎。)
附录 怪脉
脉大必病进论
(出丹溪)
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别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多治之。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合二者而观之。皆病症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宜乎。(机按。脉之大。一也。内伤得之。为虚多。外伤得之。为邪胜。便要审证。如此分别。不知太素家诊得此脉。亦将审其贵贱。而如此分别否乎。)
附录 怪脉
脉说
(出东坡)
脉之难也尚矣。至虚有实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可不慎欤。病不可不谒医。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亦因其长而护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诊以验医之能否。
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
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复参以己之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虚实冷热。已定于中矣。然后求诊。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虽中医。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机按。东坡有宋名人。尚不使医索病于脉者。盖以脉虚而病实者。脉实而病虚者。脉有不相应故也。吁。病且难凭于脉。而欲凭脉知富贵贫贱。宁不为东坡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