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论黄胆
(有实有虚有表邪。)
是证皆谓之湿热,而有黄汗、黄胆、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分。总不出乎虚、实二证,即韩祗和所云阴疸、阳疸也。经曰:「已食如饥者,即实证也。」多因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其脉洪滑有力,或身热口渴,消谷善饥,二便燥赤等证,但须清火利湿,火退则溺清,而黄自退矣。又曰:「安卧脉小,不嗜食者,即虚证也。」此非湿热为病,而全由气血之败。或则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或因中气大伤,不能生血,所以血无华色而色败矣。其为病也,有困倦眩晕,畏寒少食,大便不实,小便如膏等证。治者宜补心、脾、肾之虚。气血复,而黄自愈。
若但见色黄,不察脉证,视为湿热,而治以茵陈、栀子泻火利水等剂,是速其毙。又有表邪未清而发黄者;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或自表入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皆变黄疸。表邪未解者,必脉浮少汗,发热身痛,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脉息缓滑,烦热多汗,治宜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则自无不愈。
凡黄胆难治证:寸口无脉,鼻出冷汗,腹胀,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黎黑,油汗发黄,久之变黑者,皆难治。
栀子茵陈汤
(新) 治身热发黄,小水不利,脉实口渴。
栀子(七枚) 茵陈 泽泻 黄柏 赤苓(各三钱) 甘草(一钱)
如大便燥结,加大黄四钱。口渴,加生石膏五钱。水煎,空心服。
茵陈四苓散
治湿热黄胆,小水不利。
白朮 猪苓 茯苓 泽泻(各钱半) 茵陈(二钱)
或加栀子。
寿脾煎
治心脾虚损,六脉微弱,身发黄胆。
白朮(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甘草(炙,一钱) 干姜(炮,一二钱) 枣仁(钱半)
远志(五七分) 莲肉(去心、炒,二十粒) 人参(随便)
水煎服。如肾经之阴虚者,用六味丸。肾中之阳虚者,用八味丸。
四君子汤吞八味丸
治疸证服解利药不止,或口淡脚软,寒热尿浊,皆为虚甚。若再服凉药通利,自必脾虚肾涸而危。
茵陈附子汤
治身热发黄,汗不止者,此阴黄虚寒证也。
附子(制,急则生用,三四钱) 干姜(炮,一二钱) 茵陈(二钱)
水煎服。或去干姜,加炙甘草,治脉细身冷,黄胆阴证。
桂枝加黄 汤
治表邪外闭,脉浮发黄,当以汗解之。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三钱) 甘草(二钱) 黄 (蜜炙,二钱) 大枣(四枚)
热服,覆取微汗。
柴芩两解汤
(新) 治表邪未解,里证又热,尿赤、口渴、烦躁、脉滑数者。
柴胡(二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一钱)
黄胆,加茵陈二钱,温服。
柴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小水赤黑,烦渴发热。
白朮 茯苓 猪苓(各钱半) 泽泻(二钱二分) 肉桂(钱半。此五苓散) 加:茵陈(三钱)
车前子(一钱) 木通 柴胡(各钱半)
灯草引。酒疸,加干葛。
凡一身尽痛而黄者,湿热在表也。不痛,病在里也。干燥者,热盛也。在表者汗之,半表半里者和之,在里者下之。若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若黄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宜小半夏汤。皆不可拘于茵陈也。
小建中汤
治虚劳,腹痛、肢疼、烦热、咽干,并遍身黄胆。
甘草(炙) 桂枝 生姜(各三钱) 大枣(二枚) 白芍(四钱) 胶饴(二合)
以前六味煎成,去渣,入胶饴,火烘微解,温服。呕则不用饴,以其甜也。
小半夏汤
治呕吐及哕气身黄。
半夏(五钱) 生姜(二钱半)
煎服。
养劳汤
治五疸虚弱,心悸、耳鸣、寒热、气急、溺浊,宜作虚劳治。
人参(随便) 黄 (蜜炙) 当归 白朮(各钱半) 桂心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芍(酒炒,二钱半)
生地 茯苓(各一钱二分) 远志(八分) 五味子(炒捣,五分) 陈皮(七分)
生姜五分,枣二枚,水煎,食前服。
火府丹
治心经积热,小便淋涩,黄胆渴甚。
生地(杵膏,二两) 木通(一两) 黄芩(炒,一两)
蜜丸,木通汤下。
茵陈四逆汤
治发黄,脉沉细而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陈(四钱) 甘草(炙,二钱) 干姜(炮,三钱) 附子(生炮,三钱)
温服。
小便色白为无热,小便色黄赤为湿热。小便不利无汗为实,小便清利自汗为虚。年壮气实,脉大易愈,脉小溺利不渴者生,脉洪泄利而渴者死。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疸病渴者难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满者死。老人气虚脉微难瘥。黄胆日久,变为黑疸,喘满者死。急以土瓜根捣汁六合,顿服,黄水从小便出,即愈。
备拣古来治黄胆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黄胆,脉实,大便秘,小便赤,总以茵陈、大黄、山栀为主。
○身黄,脉沉细不渴者,无火也。茵陈、橘皮、生姜、白朮各三钱,半夏、茯苓各二钱,温服,切忌凉药。
○秦艽一味,诸黄宜用,能逐阳明湿热,从外而出,效大而性和平,不可用凉药伤脾。
○有肾虚不能行水,水浮于外,郁久变热而为黄,用金匮肾气加麦冬作汤饮之,以脉弱便清故也。
○黄者,脾之色也。脾色外见,则内虚矣。虚则运化不及,湿热拂郁而然。故书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是脾为本,而湿热为标也,治宜补脾,用四君归脾之类,而导水次之。
○黄疸溺赤,用茵陈、栀子各三钱,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末,每用三钱,煎服。
○五种黄胆,用秦艽酒浸绞汁,每日空心多服。
○白鲜皮治诸黄及风痹要药。
○黑疸,危疾也。用栝蒌根捣汁服。小儿加蜜。
○谷疸,因食得;劳疸,因劳得。脉实尿赤,用胆草一两,苦参二两,牛胆汁丸服。
○凡黄,用鸡子连壳烧研,淡醋调服,鼻中出虫为效。甚者,不过用三次。
○时行黄病,以酒醋浸鸡子一夜,吞白数枚。
○酒疸,用茵陈、干葛、栀子等分,研末,取田螺一二个擂烂,酒服。
三十四、论痹证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阴,不得通行而为痛。风气胜者为行痹,以风行无定,走注历节为痛,此阳邪也,治宜补血以散风,盖血足而风自灭也。然散风药中,而祛寒利湿之味,仍不可缺。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留聚为痛,此阴邪也,治宜补火以散寒,盖辛温可以散寒也。然散寒药中,而疏风燥湿之品,仍不可缺。湿气胜者为着痹,以血气受湿则滞,而肢体沉重,麻木不仁,或痛在一起,此亦阴邪也,治宜补脾以燥湿,盖土强可以胜湿也。而祛风解寒之味,仍不可缺。观经「杂至」二字,言风寒湿三邪交受也。观三「胜」字,言邪有偏重也。而互受其邪者即轻,亦宜兼治之。若欲辨其阴阳,阳证多热,或见发热头痛等证,或得汗而解者,此即伤寒中风之属也,宜于伤寒门、真中风门参阅治之。如即受寒邢,而无发热头痛,又无变证,或有汗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外无表证,此阴邪直入阴分。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是也。」然痹属阴邪,故寒者多,而热者少。纵有热者,亦不过于三因之内,郁久而变热,非另有热痹一证也。大抵由真阴、真阳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痹,宜补真阴、扶元阳,使寒邪自去,不得概用治标之剂,再伤元气。又宜知痛者可治,以正气尚与邪气争也。彼不痛者,止有邪而无正也,治亦无益,医者其知之乎!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在七情饮食,固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速脏气,始合而为痹。此亦兼证耳,宜细察以兼治之可也。
五积散
治一切痹病初起,凡风寒湿中之,身痛骨节痛等证。
当归 白芍(各一钱) 苍朮(一钱三分) 陈皮 浓朴(姜炒) 半夏 白芷 茯苓 枳壳(各一钱)
干姜(炮) 桔梗 麻黄 肉桂 甘草(炙) 人参(山药可代) 川芎(各八分)
生姜五分,葱白三茎,温服。
小续命汤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疼痛等证。
麻黄(去节) 人参(无者,山药炒五钱代之) 黄芩 白芍 甘草(炙) 川芎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肉桂(各钱半) 防风(二钱) 附子(七分)
生姜四分,枣一枚,温服。如骨节间有热痛者,去附子,倍白芍。如骨节冷痛,加桂枝。如燥闷,小便涩,去附子,倍白芍,入竹沥一合。如脏寒下痢,去黄芩、防己,倍附子,加白朮。热痢,去附子。脚弱,加牛膝。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杜仲。自汗,去麻黄、杏仁,加白朮。
养血祛风汤
(新) 治风邪外中,历节肿痛,脉浮涩者。
当归(二钱) 白芍(酒炒,钱半) 熟地(钱半。若血虚有热者,改用生地) 秦艽(钱半)
防风 独活(各一钱二分) 羌活(一钱) 桂枝(八分) 陈皮(七分) 松节(四钱)
温服。
益火散寒汤
(新) 治寒邪外中,身体切痛,脉弦紧者。
肉桂(钱半) 干姜(炮,一钱) 桂枝(八分) 羌活(七分) 苍朮(一钱) 秦艽(二钱)
防风(一钱) 甘草(八分) 陈皮(八分)
姜引。如寒甚者,加附子。如手臂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如寒邪滞者,加麻黄、白芍。
补土燥湿汤
(新) 治湿邪外中,身痛沉重,脉沉细涩者。
山药(炒,三钱) 白朮 茯苓(各钱半) 甘草(炙) 羌活(八分) 防风 秦艽防己 苍朮(各一钱)
姜枣引。如寒湿者,加肉桂,或加附子。如湿热者,加黄柏。如脚膝痛者,加川牛膝。如小便短涩,加泽泻、猪苓。
加味五痹汤
治五脏痹证。
人参(或以山药三钱代之) 白芍(煨) 茯苓 川芎 白朮 当归(各钱半)
五味子(十五粒)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食远服。如心痹,加远志、茯神、麦冬、犀角。如肝痹,加枣仁、柴胡。如肾痹,加独活、肉桂、杜仲、牛膝、黄 、荜 。如肺痹,加紫苑、半夏、杏仁、麻黄。如脾痹,加浓朴、枳实、砂仁、神曲。以上加法,在人变通而已。
加味二妙散
治湿热痹病,骨节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软。
当归 川牛膝 川荜 防己 龟版(酥炙。各二钱) 苍朮(三钱) 黄柏(二钱)
温服。或加分量,醋煮面糊为丸,汤下百丸。
大防风汤
治足三阴亏损,风寒湿乘虚侵入,发为痹证。
人参 白朮 防风 黄 (蜜炙) 熟地 杜仲(各二钱) 白芍 牛膝 羌活 附子(各一钱) 肉桂甘草(炙,各七分) 川芎(钱半) 当归(钱半) 生姜(一钱)
水煎服。此方标本悉治,可谓稳协。
备拣古来治痹至效至稳简易诸方于后,以便取用。
风寒湿痹,通身麻木或疼痛,用生川乌末四钱,苡仁末二钱,入米粥内再熬,下姜汁一匙,蜜三匙,日三服。
○凡一切痛风,及男女多年难治者,用威灵仙研末,酒调服。得下利二次,即停药,忌茶,以甘草汤代之。凡牛羊鹅鸡俱忌。此味治痛风要药也。
○中湿,骨节痛,用白朮一两,酒煎服。
○凡一切痹痛,宜用麻黄、乌药、防风、羌活、秦艽、威灵仙、防己、独活、松节之属。因血虚、气虚及寒湿等证,随便加固本之药为主。
○薄桂味薄,能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朮,至痛处成功。威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虚弱人当以气血药兼之,方能营运。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惟乌附气壮,可为引经,不可为主治。
○下焦湿痛,惟三妙散最效。(苍朮三钱,黄柏二钱炒,川牛膝二钱,夜服。)○十指麻木,胃中有湿痰死血也。宜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加苍朮、白朮、红花、桃仁、附子。
○上身骨节尽痛,用防风,乃治风胜湿仙品。
三十五、论便血
(新者为肠风,下血不痛,有虚有实。久者为脏毒,下血腹痛,有热有寒。)
经曰:「阴格伤,则血内溢而便血。」伤者,言风、寒、暑、湿、热之外邪也。又云:「阴结者,便血一升,再结者二升。」此言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渗入肠间,乃寒湿生灾,而阴邪之胜也。大凡阳邪阴邪,俱能伤胃,而使血下故也。虽血之妄行多由于火,然火证之外,又有脾胃阳虚,而不能统血者;有元气下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动者。大都有火者则血热,无火者因虚滑。故治血者,当以辨虚实为要。或热、或湿、或风、或冷、或虚,及新久之异以治之,不可纯用寒凉。即用凉药,必加辛味为佐。
久不愈者,当用温剂以补脾土,使能统血而血有所归也。又要兼酸涩之味者,是欲少敛之也。药多用酒炒者,是欲升举之也。收敛之后,仍和气血、浓肠胃,使阴络无复伤之患耳。
肠风者,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鲜,邪由外入,随感而见者也。脏毒者,大肠湿热,久积遂生窠穴,为积血之所,从便之前后而来,其腹则痛,血浊而色黯。虽有毒名,却无毒也。若血射如线者,虫痔也,自肛门蚀孔处出也。然毒有湿热之辨;湿毒下血者,腹中不痛,以分利为主;热毒下血者,腹中多痛,以清凉为要。
约荣煎
治便血因火者,清热止血,并治酒毒,湿热下血。
当归 白朮 白芍(酒炒) 生地 茯苓 地榆 白石脂( ,醋淬) 黄芩 五味丹参 川续断(各钱半)
水煎服。若热甚而血多与色鲜者,加黄连、防风各一钱,黄芩倍用。
脏连丸
治平素因阳脏多火,远年近日,肠风脏毒,下血不止。
黄连(三两) 槐米(一两,炒) 枳壳(五钱) 防风 甘草 槐角 香附 牙皂 木香(各二钱)
用陈米一合,同香附为末,将猪脏洗净,入米与末缚定,于砂锅加水煮烂,杵如泥,将各药研末,捣匀为丸。米饮下七、八十丸,忌一切辛热之物。
寿脾汤
治脾胃虚弱,便血紫黑色,阳亏而无热证,速宜温补。
白朮(二、三钱) 当归(二钱) 山药(二钱) 甘草(炙,一钱) 枣仁(钱半) 志肉(五分)
干姜(炮,一二钱) 莲肉(去心,二十粒) 人参(一二钱) 乌梅(二个)
水煎服。若血脱不禁者,加醋炒五倍子一钱。如虚滑不禁者,加鹿角霜二钱为末,调于药中合服。气虚者,加炙黄 二、三钱。气下陷者,加炒升麻五分。兼溏泄者,加补骨脂(炒用)一钱。如阳虚畏寒者,加附子一、二钱。如血去过多,阴虚心跳,身热而脉细数者,加熟地八钱,或加倍。即归脾汤、十全大补汤亦妙。此际作血热下行,稍用凉药,则危矣。
香梅丸
治气血俱虚,全无火证,而血滑不能上者,宜固涩之。
乌梅肉 白芷 百药煎(烧存性。等分。此五倍子酿成者)
为末,米饮糊丸,空心米欲下。如无百药煎,即五倍子醋炒亦可。肠风下血,服之即上。
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姜蚕(炒,一两) 乌梅肉(两半)
为末,蜜丸,空心醋汤下。或以补中益气汤、归脾东加乌梅、五倍子、五味子亦可。
平胃地榆汤
治风寒之邪,结于五脏,蓄而便血,是谓阴结。
陈皮 浓朴 苍朮 甘草 地榆 白朮 当归 白芍 干葛 茯苓 神曲 干姜(炒)
香附(等分) 升麻(减半) 人参(无者,以蜜炒黄 加倍代之)
姜枣引,空心服。以风寒之邪内结,不得外行,宜温散之。
回阳汤
治阴阳将脱,便血大下。
当归(三钱,泄泻者去之) 白朮(三、四钱) 附子(制、二、三钱) 干姜(炮、二、三钱)
熟地(五钱) 黄 (蜜炙,四、五钱,或加倍) 乌梅(二、三个)
水煎服。加人参二钱,更效。若血再不止者,加醋炒五倍子钱半。凡内伤七情,及劳倦以动血者,此中气不足,故有呕恶痞满,腹痛泄泻,寒热不食等证。阳败于阴,血色灰黑,此胃气大损,脾元脱竭,危剧证也,即速速回阳,犹恐不及;而若辈犹云痰火,不用补剂,必致于毙,殊为可悯!○大凡便血,以脾胃药收功。
备拣古来治便血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便血不论新久,用白矾七、八分,大人一钱五分,研细末,调入鸡子内,煎熟,切作细块,空心白汤吞下。
○又方:用白芷为末,每米饮下二钱。
○又方:用发灰五钱、鸡冠花、柏叶各一两,为末,卧时酒服三钱。
○又方:用白炭三钱,枳壳烧黑五钱,为末,五更时米饮下二钱。天明再服,立愈。忌油腻热物。
○又方:石燕磨水常服。
○又方:用姜蚕炒一两,乌梅肉五钱,捣,醋糊丸,淡醋汤下。
○脏毒下血,用猪脏洗净,入槐花末令满,缚定,以醋煮烂,捣为丸,酒下。若下血而泄,体倦食减者,是脏寒也,用猪脏洗净,以吴茱萸末填满,缚定,蒸烂,捣为丸,米饮下。
○大便后血,用五倍子末,艾汤下一钱。
○又方:皂角炙,槐实糠炒,为末,粟米汤下一钱。
○又方:用槐花、荆芥穗为末,酒服一钱。
○又方:用旱莲草焙,研末,米饮下二钱。
○脏毒下血:干柿饼烧灰,米饮服三钱。
○肠风下血:木贼煎服。
○凡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下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
○大肠下血,及妇人崩漏,用败棕烧灰存性,酒调或米汤调服二钱。
三十六、论小便不通
(有气秘、气虚、血虚、痰壅、热结五种。口渴而小便闭者,属实热,宜清利;口不渴而小便闭者,属虚寒,宜调补。)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夫气何以不化也?肺主上焦气分,肺热则清化之源绝,金不生水,必口渴而溺竭矣。须用清金之药,如生脉散之类为当。或外感风寒,肺受外邪,宜用辛散之剂,如麻黄汤之类为宜。又有脾虚不能生金者,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何由下降?经谓脾胃一虚,令人丸窍不通,用补中益气汤,以参 温脾,以升柴提气,滋后天之化原,虚则补母之妙用也。如不渴而小便不利,此属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为阴中之阴,阴有热,闭塞其下流。经曰:「无阴则阳无以化。」若用淡渗利水之药,乃阳中之阴,非纯阴之品,阳何以化?须用滋肾丸,以纯阴济阳,则化之速矣。至于真阴虚者,膀胱干涸,无水可利,惟用六味地黄,以补肾水。若滋肾丸,又所当禁,恐知柏苦寒,以伤肾元。又忌淡味渗泄之药,以益涸其津液。如真阳虚而不得小便者,是即经曰:「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急用八味地黄,或用金匮肾气汤。如水寒冰冻,得太阳一照,而阴凝自流通矣。更有痰壅,则用二陈汤。热结则用八正散。气秘则用陈皮、香附之属。
又必探喉而吐之。譬如注水之器上窍开,则下窍通,是探吐一法,为切要之妙方也。(吐法载霍乱)
孕妇小便不通,因胞被胎压也。内服补中益气汤,甚则探吐。外令妇睡于榻上,将榻渐次倒竖,则胎上而溺通,随服升补之药。凡膀胱无水,除阴虚之外,尤有所因者,当细辨之。有因泄泻,水归大肠,而小水不通,但治泄泻,泄止而水自利。或用分利,不过十之三耳。有因大汗、多汗,气从汗泄,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治荣卫,表气收,而小水自利。有虚劳失血伤精,水随液去,五内枯燥,而小水不利者,此当调补真阴,血气渐充,而小水渐利。
凡此数者,水泉既涸,不可再加分利。
凡小水闭塞,危急之甚,诸药不效者,速寻家种菊花根白者为高,即杂色者亦可,将根捣烂,用生白酒冲和,取酒汁温而欲之,神效。又法……凡有气阴,小永不通,危困之极者,用皂角、葱头、王不留行各六、七两,煎汤一盆,令病者坐浸其中,熏洗小腹,热气内达,便即通矣。若妇人,捣葱数茎,纳阴hu,外加熏洗,其通尤速。
凡大小便俱不通,必先通其大便,而后小便自通,八正散之类主之。
黄芩清肺饮
治肺热小便不利。
栀子(三钱) 黄芩(钱半)
水煎服。
五苓散
治膀胱湿热口渴,小便不利,并治淋涩作痛。
白朮 猪苓 茯苓(各钱半) 肉桂(一钱) 泽泻(二钱)
水煎服。
大厘清饮
治热闭不通,茎中涩痛,必有火脉火证。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猪苓 栀子(或倍之) 枳壳 车前(各一钱)
水煎服。如内热,加黄芩、黄柏之属。
益元散
(即六一散) 治证同上。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细末,水调服。
八正散
治脏腑蕴热,大便结秘。若二便俱秘,先用此以通大便,则小便自通。
车前 木通 滑石 山栀 甘草 大黄(煨) 瞿麦 扁蓄(各二钱) 灯心(五分)
水煎服。
滋肾丸
治肾虚热结,小便不通。
黄柏 知母(各二两,酒拌阴干) 肉桂(二钱)
为末,水和丸,空心开水送二百丸。若病急,亦可煎服。此治肾中属虚,阳而无阴以化也。若肾中无火,而阴无以生者,惟滋阴药中用桂附,庶可直达命门。设作火治,则说矣。凡病此者,最难刻缓,随证服药后,必用探吐一法。急则治标,与病喉痹之用针刺等也。病在实者,清之利之,似易见效。若气虚而阴者,必其体弱年衰,方有此证。然病此必有其渐,方其小便短少,便时费力,便宜速治。若待其剧,恐无及也。
○又有湿热之邢,不在大肠膀胱,而在精道,壅塞隧路,故二便秘,宜用芡实、茴香、穿山甲,倍用牵牛为末,水调服。
备拣古来治小便不通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小便不通,用大蒜一枚,栀子十二枚,盐二钱,共捣贴济,并涂阴囊。
○又方:用葱三斤,切细,炒热,熨脐下。
○又方:用苎麻根捣,摊小腹及阴囊。
○小便虚秘,两尺脉微弱,用利水药不效者,乃肾中无阳,虚寒证也,用附子炮去皮一两,盐水浸一刻,泽泻三钱,煎服神效。或加灯心三分更妙。
○又方:用桃枝、柳枝、木通、川椒各一两,枯白矾三钱,葱白七个,灯心一握,水三十碗,煎至十五碗,用瓷罐盛之,乘热熏外肾、小腹,以被围之,不令风入,若冷即易之,再烧再熏,良久便通,如赤豆汁下,其效大奇,即垂危者亦救。
○老人气虚,小便不通者,用黄 (蜜炒)二钱,陈皮(去白)一钱,甘草八分,煎服。
○小便闭,小腹痛,用木通、滑石各五钱,牵牛取头末二钱,灯心十茎,葱一茎,煎服。
○又方:用甘遂、大蒜,捣贴脐,以艾于药上灸七壮,大效。
○又方:用田螺少加盐生捣,敷脐下一寸三分,即通。此异人所授仙方。
○又方:用发灰二钱,淡米醋汤调服。
附:论小便不禁
(妇病载妇科)
小便不禁,《内经》论肝、肾、膀胱之病,不指为何邪所干,故后之议论不一,令人莫得其旨。而究之病在膀胱,源在肺金也。金生水,肺乃水之高源,肺虚则气不上升,下自不固,母虚而子亦虚也,宜补中益气汤以补其母,加山药、山茱萸、牡蛎之类,以固涩之。
或以补中益气汤送肾气丸,庶得治本之道。若肝肾阳气不旺,则膀胱不藏,此其咎又在命门。所以少壮者,阴阳两足,夜少小便,及至老年,夜多小便者,水火俱不足也,治以八味地黄丸,去泽泻,加骨脂。即右归饮亦妙。有睡中遗溺者,属下元虚冷,用五子丸、缩泉丸悉效。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于温补,不治亦不足虑。至于气脱而遣,无所知觉,大非古兆。以参、 、熟地、归、朮、桂、附大剂为主,加以固涩之味为佐,则犹有可愈者。但凡治小便频数者,切勿以热拟,热必小便赤涩而痛。纵有短少而艰涩者,是肾水将竭,及气虚不传送故也。此际用凉、用利,则速其危矣。
右归饮
治下元虚寒,小便频数。
熟地(四钱) 山药(炒,二钱) 枣皮(一钱二分) 枸杞(钱半) 甘草(炙,一钱) 杜仲(姜制,二钱) 肉桂(一钱五分) 附子(制,二钱)
空心服。
五子丸
治小便频数。
菟丝子(酒蒸) 家韭子(炒) 益智仁 蛇床子(去皮,炒。等分) 茴香(减半)
上研末,酒糊丸,盐汤下。
缩泉丸
亦治小便频数。
乌药 益智仁(盐炒。等分)
为末。山药研碎,酒煮糊丸,空心盐汤下。
备拣古来治便数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小便过多,用牡蛎( )、赤石脂( )等分,酒糊丸,盐汤下○小便虚热而数者,用白薇、白蔹、白芍等分为末,米饮调下。
○虚将脱者,涩之,用菟丝子二两,茴香(盐炒)一两,附子(制)、桑螵蛸(炙)各五钱为末,酒糊丸,米饮下。
○下元虚寒,小便不固,用韭子一合,白龙骨( )一两为细末,空心酒调服。
○夜多小便,用益智仁二十一枚,去壳研碎,入盐少许,同煎服,有奇验。
○便数莫禁,用雄鸡肠二具(切破洗,炙令熟黄),益智仁二两,牡蛎( )三两共为末,以 猪尿脬二个,洗净,蒸烂,捣为丸,空心盐汤下。
○六脉沉迟无力,小便莫固,是无火也,朝服八味丸料,桂附须重,泽泻少许;午服六君子东加益智仁、肉桂最妙。
○小便急而数,用芦根,去须节,煎服。
三十七、论淋癃
(淋证有气、石、血、膏、劳也。热在上焦者口渴,热在下焦者口不渴。有湿在中焦不能生肺者,有下焦气门者。小便不通谓之闭,小便淋滴谓之癃。)
气淋,小便涩,常有余沥,欲尽不尽。石淋,茎中痛,溺如砂石,最难得出。膏淋,日夜流膏。劳淋,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溺如血也。盖气淋由中气下陷,当补而升提之。
石淋由欲火煎熬,七情郁结,及饮食燥热而然。血淋由小肠与膀胱积热,而且心热移于小肠,兼心火而治之,得其源也。膏淋不涩不痛,乃命门之不固也,而兼乎湿者有之。至于劳淋,或禀质素弱,或劳心劳力,或房劳之后,发则气由小腹上冲,痛引外肾。所急者,在自知摄养,治之者必以脉、(盛大而实者生;虚小而涩者死。)以证,而察其寒热虚实,庶不致误。且淋证当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为辨。如渴而小便不利,热在上焦气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渗之药,如茯苓、泽泻、灯心、通草、车前、瞿麦、扁蓄之类,清其肺,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主之,宜用气味俱阴之药,如滋肾丸: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浸阴干),肉桂二钱为末,蜜丸,空心服。方中用肉桂者,以欲降肾火,桂与火邪同体,此寒因热引也。姑举此以为例,触类而长之可也。
凡一切淋病,小便赤涩而痛者,必有热证,方以清热为急。若膏淋自流,不得以热论。
有劳于脾者,如思虑过用,负重远行之类,宜补中益气汤与五淋散分进。专因思虑者,止用归脾汤。若嗜欲甚而施泄太过,劳于肾者,宜用黄 汤。肾虚而寒者,须金匮肾气丸。至于血淋,如小腹硬,茎中痛者,是瘀血也,用淮牛膝三两煎膏,合酒服,大效。但虚人能损胃耳,宜四物东加桃仁、红花(酒炒)、通草、牛膝、车前、丹皮。血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侧柏叶、车前子、白芍。血鲜而脉数有力者,乃心与小肠实热,宜山栀、丹皮、黄连、黄柏、生地、木通、车前、泽泻、赤茯苓。血黑而右尺沉迟者,下元虚冶也,服金匮肾气丸。然亦有内热过极,反兼水化,而血黑者,未可便为虚命也。又有膏淋阻塞溺孔者,须各以脉证辨之。
黄 汤
治房劳过甚,致阴阳两虚而遗精者。
黄 (蜜炒) 熟地(各钱半) 茯苓 天冬 肉桂(各一钱) 小麦(炒) 当归甘草(炙。各八分) 五味子(三分)
生姜五分,水煎出,用龙骨细研末一钱,合服。如有汗者,加净麻黄根(蜜炒)一钱。
如汗冷者,加附子七、八分。如发热自汗或口渴者,加石斛二钱。
沉香散
治膏淋阻塞溺孔,而出不快,脐下妨闷。
沉香 陈皮 黄 (蜜炙。各三钱半) 瞿麦(一两) 桑白皮 韭子(炒。各三钱)
滑石(八钱) 黄芩 甘草(各二钱半)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又方:沉香(五钱) 滑石(一两) 黄 (蜜炙,四钱) 瓷石( ,醋淬七次,五钱) 荆芥穗(三钱半)
为末,用肉苁蓉(酒洗,去甲,蒸捣和药末)加炼蜜为丸,酒下。
车前子散
治诸淋痛甚。
车前子(四钱) 淡竹叶 荆芥穗 赤茯苓 灯草水煎,空心服。
又方:治血淋,并诸淋而热痛者。
茵陈 淡竹叶 木通 山栀 猪苓 瞿麦(各一钱) 甘草(五分) 灯心(三分) 滑石(三钱)
空心服。如大便闭者,加大黄。
萆 厘清饮
治膏淋,兼治白浊。
萆 (三钱) 石菖蒲 乌药 益智仁(各钱半) 甘草梢(八分)
煎服。淋沥不已,以水性就下也,惟燥可去湿,故用菖蒲、乌药,以平湿土之敦阜。
益智入肾,可纳气归源。肾经得令,则自闭藏,而小便有节。至于使水道入于膀胱,厘清渗浊者,萆 之力也,故名萆 厘清饮。
八正散
治心经邪热,脏腑闭结,小便赤涩,癃闭不通,五淋并治。但出小便不痛者,忌服。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大黄(煨) 山栀 甘草 木通等分为末,灯心汤下。
神效琥珀散
治石淋、砂淋。
琥珀 肉桂 滑石 大黄(炒) 葵子 腻粉 木通 木香 瓷石( ,酒淬七次)
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灯心、葱白汤调服。
加减八味丸
(新) 治命门火衰,肾无关键,其淋如膏,不痛不涩,日夜频流,却不自知,两尺脉虚而涩。宜补肾阴阳,而少加涩品,使下遗之路而不虚滑也。
熟地(八两) 枣皮 淮山药(各四两) 茯苓(三两,或不用) 附子(四两) 肉桂(三两)
补骨脂(盐炒,三两) 杜仲(盐炒,三两) 莲蕊(三两,少则用莲须) 牡蛎( ,醋淬,如是者三次。净粉三两) 巴戟(去心,酒浸。四两) 金樱子(去刺,半生者佳。三两)
蜜丸服。或加菟丝子(酒蒸)四两。
六一散
治石淋。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共研细末。或加辰砂三钱(细研水飞),空心水调服。
又方:黄蜀葵(花、子俱炒,二两)
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下。
备拣古来治淋诸证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茎中痛甚,用淮牛膝浓煎,入麝香少许,服之立效。此味乃治淋之圣药也。但虚体,当兼补剂用之。
○膏淋如油,用甘草三钱,滑石一两,海金沙八钱为末,每服二钱,麦冬汤调下,日三服。若热淋切痛,甘草汤调海金沙服。
○石淋,用瞿麦,多多煎服。
○石淋,以滑石为主,利小便也;以山栀为臣,降心火从小便出也。
○凡淋病便阴,苎麻根煎服。
○砂淋、石淋,以胡椒三钱,朴硝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开水调下。
○石淋,用桃树肢如枣大,夏以凉水吞之,冬以热水吞之,日三服。取胶法:于春桃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其胶溢出,采之,以桑灰汤浸过,晒干用。
○凡淋痛阴塞者,以浮水石为末,甘草煎汤调服。沙石淋痛,用九肋鳖甲醋炙研末,酒调,日三服,石自出,神效。
○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尿血者,由心肾气结,或忧思房劳所致,多属虚寒,不可专作热治。
○有小便频数,茎中切痛,与淋证小便涩而痛者不同。此因贪色,或过食辛热,积有热毒腐物,乘虚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用荜 二两,盐水炒为末,每服二、三钱,外以葱汤频洗谷道,则便数及痛自愈。
三十八、论阳痿
是证多由肾经亏损,命门火衰,精气虚冷者,十居七、八。此外又有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水谷气血之海有所亏伤而致者。经曰:「二阳之病,发于心脾」,即此之谓。又有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尿,即伤肾之验。经曰:「恐惧伤精,骨酸痿厥,精时自下也。」又有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骨,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等者,方是其证。而此仅有之耳,须当细辨。
八味地黄丸(方见二卷培补条) 治肾经虚损而阳痿者,人能久服多服,能令肥健多子。若阴虚甚,多加熟地。阳虚甚,多加桂附。胃虚甚,多加山药。胃虚寒,去丹皮。
先天不足,加鹿茸。气虚甚,参汤送服。脾虚甚,米汤送服。虚火甚,淡盐汤送服。冬天,温酒送服。夏天,参麦饮送服。气虚下陷,补中汤送服。心脾不足,归脾汤送服。如是,则五脏平和,精血日长,输归于肾,而阳自旺矣。若人厌常喜新,皆未得生精之至理,而参透药性之精微者也。
仙传班龙丸
治火不甚衰,止因气血薄弱而阳痿者。
鹿角胶 鹿角霜 菟丝子(酒蒸,晒干) 熟地(各八两) 柏子仁(去油,六两)
白茯苓 补骨脂(炒。各四两)
上将胶加酒溶化糊丸,淡盐汤,空心下七八钱。
归脾汤
治思虑惊恐而阳痿者。必须培补心脾,使胃气渐充,则冲任始振,而元阳可复也。
人参 黄 (蜜炙) 白朮 当归 茯神(各钱半) 枣仁(炒研,一钱) 远志(七分)
甘草(炙) 陈皮(各八分) 元肉(三枚) 莲肉七粒引。如无气滞,不用木香。
加味七福饮
治忧思恐惧太过者。损抑阳气,必须益火,乃有生意。
人参(随便) 熟地 当归(各二、三钱) 白朮 枸杞(各钱半) 甘草(炙) 肉桂 附子枣皮(各一钱) 枣仁(二钱) 远志(六分)
空心温服。如梦遗虚滑,加牡蛎、莲须、龙骨之属。
滋阴八味丸
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白茯苓(三两) 枣皮(四两) 泽泻(二两) 黄柏 知母(各盐水炒,二、三两) 熟地(八两,捣膏)
加炼蜜为丸,盐汤下。
简易方
治肾虚阳痿。
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等分为末,蜜丸,每日三服,酒下五十丸。
薛立斋曰:「按阴jing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得湛露则森立,遇酷暑则萎悴。若肝因湿热为患者,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导湿热。若因燥热为思者,用六味丸,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至于固本丸、坎离丸,俱属沉寒,非肠胃有大热者不宜用。」
三十九、论脱肛
(附:产妇脱肛)
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热则大肠燥结,肺虚则大肠滑脱,此固然也。但肺之虚,非因脾虚不能生金,即因肾虚子盗母气。治之者,宜以肺为主,而脾肾为之源也。然其致此之由,不仅中气虚寒,不能收摄之一端也。有因久痢,里急后重而致者;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致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致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致者。然热者必有热证,如无热证,便是虚证。且气虚即阳虚,必用温补。《内经》曰:「下者举之」;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皆良法也。故古人之治此者,用参、 、朮、草、升麻之类以升之、补之;五味、乌梅之类以固之、涩之。外用熏洗收涩之药,无有不愈。
肛门痒痛,多因湿热生虫。欲成痔 ,看唇便知。上唇有疮,虫触其脏;下唇有疮,虫蚀其肛,宜以雄黄和艾烧烟熏之。或用桃叶一斛,蒸之极热,纳小瓶中,坐熏立死。
补中益气汤
治一切肛门下脱。照后加用。
人参(随便,或以时下生北条参三钱代之) 黄 (蜜炙,二三钱) 白朮(钱半) 当归(土炒)
甘草(炙。各一钱) 陈皮(八分) 升麻(酒炒,八分) 柴胡(酒炒,四分)
加乌梅三个,五味子五分,姜枣引。如虚中挟火,或热赤肿痛,加黄连、黄芩、槐花之类。然非真有火证、火脉,切忌加入,以防苦寒败脾。如久痢虚弱,而复里急后重者,加白芍钱半,大腹皮毛、槟榔各一钱。如泄泻不止者,加荜 三钱,泽泻一钱,木瓜一钱三分,煨木香三分。湿泻者,加苍朮钱半。
水土交济汤
(新) 治脾虚发泄,肾虚发热,不食、尿赤、脱肛等证。
人参(随便 当归(土炒) 白芍(酒炒)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朮(炒) 黄 (蜜炙。各二钱)
熟地(砂仁煎水,再炒干,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钱半) 升麻(七、八分。气虚火浮者,蜜炒或盐水炒三、五分) 柴胡(酒炒,三分)
姜枣引。如脱肛虚滑,加五倍子、五味子之类。外用熏洗末药。(方载后。)
产后脱肛方
(新) 治妇人当生,用力太过,脱肛莫收。
当归(土炒,二钱) 黄 (蜜炙,三钱) 白朮(钱半)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一钱)
丹参(二钱半) 益母草(二钱) 甘草(炙,一钱) 升麻(八分)
酒引。如血气切痛,加山楂二钱,外用蓖麻子肉钱半,捣烂,贴头顶心,收即去之。下用熏洗法。(方载后)
约营煎
治湿热下坠,疼痛肛脱。
苍朮 白芍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介(各一钱) 升麻(八分) 乌梅(二个)
如血热而燥者,去苍朮,加生地。
备拣古来治脱肛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脱肛,用枳壳、防风各一两,枯矾二钱,煎水,乘热熏洗。
○又方:用赤皮葱、韭菜各带根煎汤,入大枫子、防风末数钱,乘热熏洗。
○又方:用五倍子煎汤洗,随以赤石脂末掺上托入。
○久痢脱肛,用诃子、赤石脂、龙骨各二钱,研细末,以茶少许和药,掺肛上,绢帛揉入。
○又方:用鳖头( ,存性)入枯矾少详掺上托入。
○又方:用伏龙肝、鳖头骨五钱,五倍子二钱,共研末,先以紫苏煎汤温洗,后用麻油调药敷上。
○又方:用五倍子三钱,明矾二钱煎洗。
○又方:用桑叶、桃叶煎汤,入矾末熏洗。
○肛门肿痛,苎麻根捣烂坐之。
○又方:用苎麻根煎洗,外以木贼研末敷。
○又方:用锻石炒热,帛包坐上,冷则易之。
○血热者,四物加条芩、槐花。
○血虚者,四物加白朮、茯苓。
○兼痔而痛者,四物加槐花、黄连、升麻。
○久痢者,补中加酒炒白芍。
○肾虚者,六味丸。虚寒者,八味丸。
○泻痢至于脱肛者,用石榴皮、陈壁土,少加明矾,煎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末,敷托而上。
○脱肛,用大田螺,将井水养三、四日,去泥,以鸡爪黄连研细末,入甲内,待化成水,以茶洗净,将鸡翎蘸扫之,以软帛托上,自不再脱也。
四十、论瘰
瘰 多生于耳后,缠绕项下,其初起如豆粒,渐如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久之则日甚;或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夜间口干,食少体倦,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愈。皆由气血不足,故为痨瘵而终。经云:「肝肾虚热则生 。」《病机》云:「因虚劳气郁所致,属肝胆二经之病。」二经多气少血,或思虑恚怒以伤肝,则木火动摇而血燥。然肝火之有余,实由于肾水之不足也。阴虚火盛,冲击关津管束之处,结成顽核,久则溃腐,治宜养阴和肝,理脾舒郁,其疮自消。若不详脉证虚实,而概用追触攻下,以损真元,则气血愈虚,必为坏证矣。至于结在胸旁及两胁者,此名焉刀,病同而治法不异。
凡脉洪大,以元气虚败,不治。面色惨白,为金克木,不治。眼内赤脉贯瞳人一条,一年死,二条二年死。
凡有身体头项及心胸腹背皆有坚核,不痛,但作寒热者,此名为结风气肿也。审其是风是火,或虚或实治之。此外又有瘿瘤者,瘿则着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戒食浓味,忌用破决。凡长大坚硬不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名曰肉瘿;筋脉露结,名曰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曰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曰气瘿。皆不可妄破,照证立方治之。惟胎瘿破而出其脂粉则愈。
夏枯草方
治瘰 前后,多用夏枯草煎汤代茶,或熬膏服,并贴更妙。以入厥阴血分,生血润燥,此病之圣药也。
又连翘能入少阳败毒,亦此病之神药也。
治瘰 痰核方
治瘰 初起,多宜服。此外用下灸法即愈。每日用忍冬花、蒲公英各五钱,夏枯草六钱煎汤服之,勿同。
瘰 灸法
治瘰 初起,取肩 穴,在肩尖骨缝交接处,即是灸穴。又取曲池穴,在肘尖骨缝交接处,即是灸穴。再以指甲掐两肩两肘四所,觉患处微有酸麻,其穴乃真,各灸灯火七壮。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随用大蒜切片,约三钱浓,安患处,以蕲艾或三五年之艾于手中擦熟,其软如绵,如大豆大一粒,安蒜上灸之。痛则易艾,再挑起蒜,勿令大痛,伤肉起泡。三壮,换蒜再灸。每日灸蒜十余片,一连四、五日,或六、七日不间,以拔郁毒,愈多愈妙。节上二穴灯火,亦以连日灸之为贵。如破久不合,更用江西豆豉为末,以唾津和作饼,如前法灸之,以助阳气,内服补药,外贴大乙膏,即三四年者亦愈。
○又或疮口已破,内核不腐,先服益气养荣汤三五剂,次用针头散敷之,以去腐肉。或再用艾灸,内服前汤。
益气养荣汤
治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肿痛,或软或硬,或日晡发热,或溃而不敛。
疮科补养圣药。
人参(无者,或以沙参、或以时下生条参、或以山药代之。) 黄 (盐水炒) 当归川芎 熟地 白芍(酒炒) 贝母 香附 茯苓 陈皮(各一钱) 柴胡 甘草 桔梗(各六分)
白朮(二钱)
姜引。如口渴,加五味子、麦冬。如往来寒热,重加柴胡、地骨皮。脓清,加人参、蜜炒黄 。膜多,重加当归、川芎。脓不止,重加人参、黄 、当归。肌肉迟生,加白蔹、肉桂。
必效散
治瘰 顽核,内服此药,外以针头散腐之。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荣汤数剂,后服此方, 毒尽下,再服前汤。
硼砂(二钱半) 轻粉(一钱)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膜) 白槟榔(一个)
斑蝥(四十个,去头翅,同糯米炒)
共为细末,取鸡子二个,去黄,用清调药,仍入壳内,以湿纸数层糊口,入饭甑蒸熟,取出晒干,研末。虚者每服五分,实者一钱,用炒生姜煎酒,或滚汤于五更调服。如觉小腹痛,用益元散六钱,温水调服,其毒俱从小便出。胎妇勿服。
○此方斑蝥、巴豆似为峻利,然巴豆能解斑蛮之毒,用者勿畏;况 毒之深,非此莫解。虚者,宜补先而攻后,或间服之,无虞。
○又方:用鸡子,每个入斑蝥一枚,饭上蒸熟,去斑蝥,每日空心食一枚,一七便愈。若气虚者,佐以益气养荣汤。
如神散
治瘰 已溃,瘀肉不去,疮口不敛。
松香(一两) 白矾(三钱)
共为末,麻油调搽,湿则干渗。
针头散
治一切顽疮,内有脓管瘀肉,或瘰 结核不化,及溃后不敛,宜此药追触。
赤石脂(二钱半) 轻粉 麝香(各二分半) 白丁香(钱半) 生砒 黄丹(各五分)
蜈蚣(一条,炙干,研末,用一半)
共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疮口小,或痔疮,用糯米粥和作细条,阴干, 入内,外以膏药贴之,内服托里补药,不久合口。
替针丸
治脓成不得溃者。
白丁香 砂 真没药 乳香(各一匙) 糯米(四十粒)
先以锻石一块置碗内,量入水,待热,将米排于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状,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后将各药末与米再研,收贮。用时,以饭丸麦粒大,每用一粒,黏疮头上,其脓自出。若附骨等疽及紧要之地,宜及时针砭,出之为善。
昆布丸
治项下结囊,欲成瘿者。
昆布 海藻(俱酒洗,等分,焙)
上为末,蜜丸,含化咽之,或水化服之。如肝经病,瘰 、瘿瘤,服调治药未应者,宜此方加胆草(酒炒)、小麦(醋炒),照上加半。
生肌散
治疮不合。
木香 轻粉(各二钱) 黄丹(五钱) 枯矾(三钱)
共为细末,用猪胆汁拌匀晒干,再研细,掺患处。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脓之剂,以毒尽则肉自生,大异用龙骨、血竭之类,以求生肌,反增腐烂也。
凡患瘰 者,或补或攻,药已配就,用全穿山甲,于项上或左或右,取患处之甲二三十片,削净切碎,土拌微火炒成珠,每剂药用五六片为引。凡手足有病,药力一时难到者,亦用此法。手病取前脚之甲,足病取后脚之甲。必要取真在患处者方效,此予屡试屡验者也。
备拣古来治瘰 至简至稳神方于后,以便取用。
牡蛎 研粉,项下结核,以茶引之。胸胁坚结,以小柴胡汤引之。
○瘰 初起,用蓖麻子捣敷。又方:用海藻、昆布洗净,浸酒服,滓敷。又方:以野菊花根擂酒服,滓敷。
又方:用姜蚕为末,每日水调五分,服一月愈○立斋治瘰 诸法: 肿脉沉数者,泄之。
肿痛、寒热脉浮者,邪在表也,宜发散。因怒者,疏肝行气。肿痛,脉浮洪而数者,祛风清热。脉涩者,补血为主。脉弱者,补气为主。肿硬不溃者,补气血为主。抑郁所致者,解郁结,调气血。溃后不敛者,属气血俱虚,宜大补。虚劳所致者,补之。因有核而不敛者,腐而补之。脉实而不敛或不消者,下之。
○凡瘰 ,用牡蛎粉四两,元参末三两,甘草一两,面糊丸,每用三十丸,酒下,日三服。不拘已溃、未溃皆效,并除根。或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茶调服一钱,神效。
凡瘰 治法,先用灯火,次用隔蒜灸法,以连日多灸为贵,内服夏枯草方。不消,脉证实者,用必效散,毒下即止,服补养药。不消,再下,随服益气养荣汤数十剂,自消。至于溃者,亦看虚实,虚者内服补药,外用豆豉饼灸法,接引阳气。或有瘀肉,用如神散搽之,或有脓管,用针头散敷之,进益气养荣汤,即年久不愈者,无不收功。若溃后属实者,照前脉证俱实者治法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