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刺志论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阴阳应象大论》曰:形归气。由是故虚实同焉。反,谓不相合应,失常平之候也。形气相反,故病生。气,谓脉气。形,谓身形也。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於胃,气传与肺,精专者上行经隧。由是故谷气虚实,占叉同焉。侯不相应,则为病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实作宝。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者血之府,枚虚实同焉。反不相应,则为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气虚为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当身寒,反身热者,脉气当盛,脉不盛而身热,证不相符,故谓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当补此四字。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胃之所出者,谷气,而布於经脉也。谷入於胃,脉道乃散。今谷入多而气少者,是胃气不散,故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胃气外散,肺并之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侯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伤,谓触冒也。寒伤形,故气盛身寒。热伤气,故气虚身热。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脱血则血虚,血虚则气盛内郁,化成津液,流入下焦,故云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胃气不足,肺气下流於胃中。故邪在胃,然肺气入胃,则肺气不自守,气不自守,则邪气从之,故云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饮,谓留饮也。饮留脾胃之中则脾气溢,脾气溢则发热中。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风气盛满,则水浆不入於脉。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

入为阳,出为阴,阴生於内故出,阳生於外故入。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阳盛而阴内拒,故热。阴盛而阳外微,故寒。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言用针之补写也。右手持针,左手捻穴,故实者右手开针空以写之,虚者左手开针空以补之也。捻,音涅。

针解篇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蒐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蒐,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经气,是则谓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胜也。出针勿按,穴俞且开,故得经虚,邪气发泄也。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速疾按之。则真气不泄,经脉气全,故徐而疾乃实也。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於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则邪气得泄,精气复固#1故疾而徐乃虚也。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寒温,谓经脉阴阳之气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若无。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察後与先者,知病先後也。

知病先後,乃补写之。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

《针经》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若有若亡,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妄为补写,离乱大经,误补实者,转令若得,误写虚者,转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针经》曰:无实实无虚虚。此其诫也。○新校正云:详自篇首至此,与《太素》九针解篇经同而解异,二经互相发明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热在头身,宜才针。肉

目绝妄视,心专一务,则用之铃中,无惑误也。○新校正云:详从刺实须其虚至此,文见《宝命全形论》,此又为之解,亦互相发明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正指直刺,针无左右。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检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中外易调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驸之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附之作低腑。《太素》作付之。按《骨空论》附

之疑作咐上。

举膝分易见也。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腑外两筋肉分问。极重按之,则足附上动脉止矣,故日举膝#2分易见。

巨虚者,娇足腑独陷者。

巨虚,穴名也。踏,谓举也。取巨虚下康,当举足取之,则腑外两筋之问陷下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

欲知下康穴者,腑外两筋之问独陷下者,则其处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於後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新校正云:详此文与《灵枢经》相出入。

人皮应天,

覆盖於物,天之象也。

人肉应地,

柔厚安静,地之象也。

人脉应人,人筋应时,

人脉应人者,盛衰变易,人之象也。人筋应时者,坚固贞#3定,时之象也。

人声应音,备五音故。

人阴阳合气应律,

交会气通,相生无替,则律之象。

○新校正云:按别本气一作度。

人齿面目应星,

人面应七星者,所谓面有七孔应之也。○新校正云:详此注乃全元起之辞也。

人出入气应风,

动出往来,风之象也。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身形之外,野之象也。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一馋针,二员针,三铲针,四锋针,五姅针,六员利针,七毫针,八长针,九大针。○新校正云:按别本外一作铍。

人心意应八风,

动静不形,风之象也。

人气应天,

运行不息,天之象也。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发齿生长,耳目清通,五声应同,故应五音及六律也。

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阴阳有交会,生成脉血,气有虚盈盛衰,故应地也。

人肝目应之九。

肝气通目,木生数三,三而三之,则应之九也。

九窍三百六十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七字。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毋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1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故且载之,以伫後之具本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云一百二十四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长刺节论篇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

藏,犹深也,言深刺之。故下文曰:○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皮者针之道,故刺骨无伤骨肉及皮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

头有寒热,则用阴刺法治之。阴刺,谓卒刺之如此数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卒刺一作平刺。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

深专者,刺大藏,

寒热病气深专攻中者,当刺五藏以拒之。

迫藏刺背,背俞也,

迫,近也。渐近於藏,则刺背五藏之俞也。

刺之迫藏,藏会,

言刺近於藏者何也?以是藏气之会发也。

腹中寒热去而止,

言刺背俞者,无问其数,要以寒热去乃止针。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若与诸俞刺之,则如此。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

腐肿,谓肿中肉腐败为脓血者,痈小者浅刺之,痈大者深刺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正。

痈之大者,多出血,痈之小者,但直针之而已。○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大者多而深之,铃端内针为故正也。此文云小者深之,疑此误。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髓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问,刺两骼胶季胁肋问,导腹中气热下已。

少腹积,谓寒热之气结积也。皮布,谓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审刺而勿过深之。《刺禁论》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由此故不可深之矣。侠脊四椎之问,据经无俞,恐当云五椎问,五椎之下,两傍正心之俞,心应少腹,故当言之问也。骼谓腰骨,胶一为髁字,形相近之误也。戮谓居胶,腰侧穴也。季胁肋问,当是刺季肋之问京门穴也。○新校正云:按《释音》皮骼作皮骷,是骷误作忏也。及遍寻《篇》《劫》中无储字,只有骷,骨端也。皮骷者,盖谓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齐傍缍起也。亦未为得。骼,口亚切。骷,光抹切。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日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问,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艮病已。

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冲脉与少阴之络,皆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其後行者,自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络循阴器合篡问,绕篡後,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後康,贯脊属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故刺少腹及两股问,又刺腰髁骨问也。腰髁骨者,腰房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处也。疝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尽热乃止针。昊,热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篡一作基,又初患反。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问,不可中骨也,

分,谓肉分问有筋维络处也。刺筋无伤骨,故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艮病已止。

筋雍痹生,故得筋热病已乃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於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

大分,谓大肉之分。小分,谓小肉之分。

无伤筋骨,伤筋骨,瘫发若变,

《针经》曰: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瘫。又曰: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甚。伤筋骨则针太深,故瘫发若变也。

诸分尽热病已止。

热可消寒,故病已则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骨痹刺无伤脉肉者何?自刺其气,通肉之大小分中也。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日狂。

气狂乱也。

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刺诸分,其脉尤寒,以针补之。

病风且寒且热,艮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

泄卫气之拂#5热。

刺骨髓,汗出百日,

泄荣气之拂热。

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拂热屏退,阴气内复,故多汗出,须眉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一竟

#1固:原作『问』,据顾本改。

#2膝:原作『脉』,据顾本改。

#3贞:顾本作『真』。

#4残:原作『浅』,据顾本改。

#5拂:顾本作『佛』。下二『拂』字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