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七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阴阳别论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经,谓经豚。从,谓顺从。

岐伯对日: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春豚弦,夏豚洪,秋豚浮,冬豚沉,谓四时之经豚也。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豚,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豚也,以气数相应,故参合之。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深知则备识其变易。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五阳,谓五藏之阳气也。五藏应时,各形一豚,一脉之内,包总五藏之阳,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阳也。○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云:故病有五变,五五二十五变。义与此通。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五藏为阴,故曰阴者真藏也。然见者,谓肝豚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心豚至,坚而搏,如循苍苗子,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夫如是豚见者,皆为藏败神去#1,故铃死也。累,力追切。

所谓阳者,胃院之阳也。

胃院之阳,谓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豚动静小大与脉p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迎在结喉两傍,脉动应手,其豚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侯藏,右大常以候府。一云胃胞之阳,非也。脸,音管。

别於阳者,知病处也;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阳者卫外而为固,然外邪所中,别於阳,则知病处。阴者藏神而内守,若考真正成败,别於阴,则知病者死生之期。○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藏论》云: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头谓人迎,手谓气口,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谓一也。气口在手鱼际之後一寸,人迎在结喉两傍一寸五分,皆可以侯藏府之气。

别於阳者,知病忌时;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识气定期,故知病忌。审明成败,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谨量气候,精熟阴阳,病忌之准可知,生死之疑自次,正行无惑,何用众谋议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言豚动之中也。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真豚之藏豚者,谓真藏之脉也。十八日者,金木成数之余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数之余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数之余也。七日者,水土生数之余也。四日者,木生数之余也。故《平人气象论》曰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者以此,数是者,皆至所期,不胜而死也。何者?以不胜克贼之气也。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豚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奇病论、》曰:胞胎者,系於肾。又《评热病论》白:月事不来者,胞豚闭,胞豚者,属於心,而络於胞中,令气上迫贯#2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则其义也。又《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豚通,太冲豚盛,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由此,则在女子为不月,在男子为少精。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故死不治。

言其深久者也,胃#3病深久,传入於脾,故为风热以消削。大肠病甚,传入於肺,为喘息而上责然。肠胃脾肺兼及於心了一藏二府,互相克薄,故死不治。责,音奔。

日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瘫肿,及为痿厥端疮;

三阳,谓大肠小肠及膀胱之豚也。小肠之豚起於手,循臂,绕肩膊,上头。膀胱之豚,从头,别下背,贯臀,入蝈中,循端。故在上为病,则发寒热,在下为病,则为瘫肿踹疮及为痿厥。痛,酸疼也。痿,无力也。厥,足玲,即气逆也。胜,时兖切。瘠,乌兖切。脑,古或切。

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热甚则精血桔涸,故皮肤润泽之气,皆散尽也。然阳气下坠,阴豚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内作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一阳,谓少阳胆及三焦之豚也。胆气乘胃故善泄。三焦内病故少气,阳上需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内应而然。

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4。

膈气乘心,心热故阳气内掣。三焦内结,中热故隔塞不便。掣,尺制切,曳也。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风厥。

一阴,谓厥阴心主及肝之脉也。心主之脉,起於胸中,出属心,经云心病膺背肩胛#5间痛。又在气为噫,故背痛,善噫。心气不足,则肾气乘之,肝主惊骇,故惊骇善欠。夫肝气为风,肾气陵逆,既风又厌,故名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谓少阴心肾之豚也。肾胆同逆,三焦不行,气控於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也。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三阴不足,则发偏枯#6;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

鼓一阳日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日石,阴阳相过日溜。

言何以知阴阳之病豚邪,一阳鼓动,豚见钧也。何以然?一阳谓三焦,心咏之府。然一阳鼓动者,则钧豚当之,钧豚则心豚也,此言正见者也。一阴,厥阴,肝木气也。毛肺,金豚也。金来鼓木,其豚则毛,金气内乘,木阳尚胜,急而内见,豚则为弦也。若阳气至而急,脉名曰弦,属肝。阳气至而或如断绝,豚名曰石,属肾。阴阳之气相过,无能胜负#7,则脉如水溜也。

阴争於内,阳扰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专肺,使人喘呜。

若金鼓不已,阳气大胜,两气相持,内争外扰,则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则阳气内繙,流汗不藏,则热攻於肺,故起则需肺#8,使人喘呜也。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阴,谓五神藏也,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气者,以各得自从其和#9性而安静尔。苟乖所适,则为他气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刚,谓阳也,言阳气内蒸,外为流汗,灼而不已,则阳胜又阳,故盛不久存,而阳气自散,阳已破败,阴不独存,故阳气破散,阴气亦消亡,此乃争胜招败也。

潭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血淳者,阳常胜,视人之血淳者,宜馑和其气#10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气序乖衰,阳为重阳,藏府,则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

火乘金也。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木乘火也。○新校正云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详上下文义,作死者非。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

母来亲子,故曰生阳,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阳气主生尔。

心之肺谓之死阴,

阴主刑杀,火复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肺之肾谓之重阴,

亦母子也,以俱为阴气,故曰重阴。

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土气辟并,水乃可升云辟阴。

结阳者,肿四支;

以四支为诸阳之本故。

结阴者,便血一升,

阴主血故。

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二盛谓之再结,三盛谓之三结。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所谓失法。

二阳结谓之消;

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则喜消水谷。○新校正云:详此则少二阴结。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阳结,谓小肠膀胱热结也。小肠结热,则血豚燥,膀胱热,则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写。

三阴结谓之水;

三阴结,谓脾肺之豚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豚并络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痹,音闭。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於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任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任,去声。

阴阳虚肠辟死;

辟,阴也。然胃气不留,肠开勿禁,阴中不库,是真气竭绝,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避#12。

阳加於阴谓之汗;

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搏,阴能同之,则蒸而为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豚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脾肺成数之余也。搏,谓伏鼓,异於常侯也。阴气盛极,故夜半死。

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

心肾之成数也,阴气未极,故死在夕时。

一阴俱搏,十日平日一死。

肝心生成之数也。

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

阳气速急故。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兼阴气也。隐曲,谓便写也。

二#13阳俱搏,其气滥#14,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肠胃之王#15数也。○新校正云:详此阙一阳搏。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七竟

#1去:原作『云』,据顾本改。

#2贯:顾本作门肺』。

#3胃:原作r传』,据顾本改。

#4膈:顾本作『隔』。下注文仿此。

#5胛:原作『脾』,据顾本改。

#6三阴不足,则发偏枯:原作『三阴三阳发病不偏枯』,据顾本改。

#7负:原作『肾』,据顾本改。

#8肺:原作『脉』,据顾本改。

#9和:原作『利』,据顾本改。

#10气:原作『义』,据顾本改。

#11击:原作〔系』,据顾本改。

#12避:顾本作『僻』。

#13二:原作一三』,据顾本改。

#14气滥:顾本作『病温』。

#15王:原作『生』,据顾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