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之注释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但』字之下,脱『恶寒』二字,宜补之。因原文所说『但』者,示无他事之辞也,如『但头汗出,余无汗』、『不恶寒但热』、及『温疟身无寒但热』等语可见。少阴病岂得以『但欲寐』之一证尽之乎?若以『但欲寐』为少阴病,则所谓『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亦名少阴病耶!其为缺文也明矣。但恶寒者,所谓无热恶寒者是也。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通脉四逆汤条云:『少阴病,反不恶寒。』可见无热恶寒,乃少阴之本证也。凡外邪之中人也,其人属实热者,则发为太阳;其人属虚寒者,则发为少阴。寒热虽不同,然均是外感之初证耳。故太阳篇辨之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二『发』字是示其初证也。今邪从虚寒之化,故其脉微细,但恶寒而欲寐也,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求真按:『山田氏谓麻黄附子甘草汤者,云少阴病有表证之处也,非谓治少阴病之全体也,不可误之』)。」

上说甚是,本条宜作「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恶寒欲寐也。」故假令一切之病证,苟有此证候时,皆宜作少阴病而施治之。以下所载诸方,亦不外此义,然其证剧者,不无兼发厥阴病,不可忘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

【注】

本条似非仲景之正文,然能示少阴病之病形,故列之。凡阴病者,为新陈代谢机能之沉衰,若此病渐达高度时,更使其机能衰减,因使尿中少固形成分,故尿中清白也。

附子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

医宗金鉴》曰:「背恶寒者,为阴阳俱有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加人参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而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也。」

魏荔彤曰:「『少阴病』三字中,含有脉沉细而微,与但欲寐之见证,却不发热,只该背恶寒,此为少阴里证之确据也,全篇亦视此句为标的。」

求真按:「二说虽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觉与平常无异也,宜附加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

太阳病之身体骨节痛,必脉浮。今虽身体骨节痛,然手足寒而脉沉,则以少阴病之本方为主治也。

附子汤方

附子5克,茯苓、芍药各7克,人参5克,朮9.5克。

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曰:「附子汤,治身体挛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体挛痛者,附子芍药朮也。疗小便不利者,附子茯苓朮也。医心下痞硬者,人参作用也。」

附子汤方是真武汤之去姜加参者也。真武汤条下有心下悸、头眩、身动证,则此汤证有脱证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虽不可无心下悸、头眩、身动证,然不过是客证,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机》本方主治曰:「脉微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脉沉者(应钟),身体痛,小便不利(仲吕),心下悸,或痞硬者。」

《成绩录》曰:「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挛,食颇减,羸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升,他无所苦。先生与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僧年三十六,请余诊治,曰:『贫道二十前后,患淋疾二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心腹痛,而手不得动,腰脊痛,痉而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又忽忽少气,终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发,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经十四年矣。』余诊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挛,乃使饮附子汤及平水丸,时时以紫圆攻之。服半岁许,诸证痊愈。」

一妇人,年五十余,患胸痹,饮食无味,身体尪羸,半岁许不愈。余诊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参汤及三黄丸使饮之,二十余日未见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医。医视之,率尔灸脐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数十行,臭秽不可近,殆至欲死。于是复召,余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日,诸证顿退,饮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肿,心下痞硬,腹皮拘挛。余又用附子汤及平水丸,三十日,诸证痊愈。

一十岁儿,脊梁曲而伛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及紫圆使饮之,两月痊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金匮‧妊娠病篇》曰:「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张,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按扇,扉也。《正字通》曰:「户之开合,犹如鸟羽之翕张,故从户从羽。」今验之妊娠六七月间,小腹时时缩张而为痛者,多发热恶寒,小便不利。若用附子汤、当归芍药散,则小便快利,胀痛速瘥。又按「愈张」者,恐为「翕张」之误,此条似张氏之口气,用之即有效,学者试之。

真武汤之注释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擗地』二字,诸说纷纭。按…《字典》云:『擗,音僻。』《类编》:『仆也。』《正字通》云:『与辟通。』又《字典》「擗」字注云:通做「辟」,合考之,「」、「擗」、「辟」三字通用,所谓擗地者,即地也。盖字以音为本,形则亚之。若音既同则互相通用,而不泥于字义。又按《脉经》作『仆地』,字异而义同。《宋版》注云:『擗,一作僻。』是亦同音,故通用耳。…此条谓太阳病,以麻黄、青龙辈大发其汗,其人充实者,当汗出复常矣。若虚弱者,汗出,表证罢,病仍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欲仆地者,此因汗出多亡阳故也,虽有发热,非表不解之发热也,乃虚火上炎之发热也,即后世所谓真寒假热者是也。心下悸者,胃阳虚,水饮停蓄也。头眩者,头中之阳虚也。《灵枢‧卫气篇》所谓「上虚即眩」是也。身欲仆者,经中之阳虚也(求真按:『头眩,身欲仆者,由阳虚者无论矣,然水毒之侵袭与大有力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条所谓『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是也。此为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行其水也。」

求真按:「患太阳病者,身体虚弱或误发其汗,或身体壮实因误汗,虽汗出病犹不去,病者续发其热(此非表证之发热,少阴之发热也),心下悸,身体亦肉筋惕,震颤而欲倒地上者,为表里俱虚。若已陷于少阴者,则以本方为主治也,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相似。而有阴阳虚实之别,不可误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

尾台氏曰:「《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者,当作『或不下利』,否则与上文『自下利』语不相应故也。或下四证,亦皆为本方所治也。」

此说是也。「或」以下,宜看作「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余不及解。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2克,朮7克,附子3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伤寒绪论》曰:「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医史‧撄宁生传》曰:「宋可与之妻,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伯仁诊其脉,浮而数,内之,豁然而虚数。曰:『…此为阴盛格阳,得之于饮食生冷,坐卧风露者。』煎真武汤,使冷饮之。一进汗止,再进烦躁去,三进而平复如初。」

《易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为固阳汤。」

求真按:「虽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然不认为阴证,则不可漫然服本方。」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呕,或下利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块),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心下悸,头眩(应钟),身动,振振欲擗地者。舌上干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热,头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圆)。」

求真按:「阳证舌之黑苔,以舌上干燥,口中亦干燥,而决无津液者。阴阳虚实,宜判别之。」

《成绩录》曰:「一僧年三十许,胸中烦闷数日,吐下黑血,诊之脉沉微,腹满,小便难,手足浮肿,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饮食,食即停滞胸间,入腹则气急,腹满殊甚,其状如世所谓黄胖病者。先生与真武汤,百患悉治。」

一妇人腹痛,硬满挛急,时时发热,小便不利,手足微肿,微咳,目眩已百余日。一医投大柴胡汤,诸证日甚,热亦益炽。先生诊之,与以真武汤。一二日,热退利止,经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肿随去,食亦渐进,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满挛急如故,兼以当归芍药散,诸证痊愈。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男子,年四十二,患下疳疮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掉,欲掷地,且兼发痫,十日五日必一发,食时使人代哺之,仰卧蓐上已三年矣。余诊之,自小腹至心下硬满,心悸而拘挛,乃作此方及三黄丸与之,时时以备急圆攻之。服一月,痫不发。又作七宝丸服之,每月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求真按:「自小腹至心下硬满者,即右腹直肌挛急之谓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痿躄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此称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嗽不止,渐成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方伎杂志》曰:「某人年四十,乞诊云:『二三年来,气分非常不舒,而食无味,夜不安眠。』诊之,面色青黑,一身无滋润气,少有水气,舌色刷白,声嘶息迫,脉不浮不沉,但无力如绵,所谓游魂行尸状,重患也。余说明之,使病人有所觉悟,先与真武汤。半岁许,少有气力,息迫亦缓,声音渐出矣。冬月腰痛,自脚至少腹麻痹而息又迫,转八味丸料,通计一年而全快。因思纵令难证,而尽力治之,亦有得效者,医人之于术,不可不勉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而与其它附剂不同。此因水饮,心下悸,身动,振振欲擗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牵引,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濡而无力,或腹以下有肿,而臂、肩、胸、背羸瘦,其脉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而饮食无味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宜从《外台》,及《千金翼》,作玄武也。」

《橘窗书影》曰:「一人旅行后,婴瘟疫,医疗之,数十日不解。微热,水气,脉沉微,四肢微冷,精神恍惚,但欲寐。余诊曰:『病在少阴。』因与真武汤加人参,二三日,精气大复,微热已解,而食大进,调理数旬而愈。余每逢此等证,不论热之有无,与真武加人参,每每奏效。或难曰:『异于仲师之旨也。』余曰:『唯认其为少阴病,与真武汤、附子汤等之正方耳,况发热一证,真武汤中具载耶!』」

一妇人年垂七十,自春至夏,头眩不止,甚则呕逆欲绝,脉沉微,两足微肿,医二三疗之,不愈。余与真武汤兼用妙香散,数日,目眩大减,起居得安矣。

通脉四逆汤之注释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之病证山田正珍曰:「此亦少阴兼病厥阴者,寒邪太盛,阳气虚脱也,是四逆汤证之更剧者。『反不恶寒』四字,对少阴病言之,此证外虽发热,然非表有实邪也,乃后世方书所谓无根之虚火上泛也,若以此汤救其虚脱,则瘥矣。『或』字以下,则为所兼之客证耳。『里寒外热』四字,说其因也,非谓其证也。」

虽为四逆汤证之更剧者,然所穷极者,不外为该汤证之急迫虚脱皆剧也。故亦如四逆汤,主用甘草,且增量干姜之本方以应之。中医之强心疗法,缓和无害,同时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腹痛、干呕等,亦皆治愈矣。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亦少阴病兼厥阴病者。汪氏云:「下利清谷者,为里寒也。外热者,为身微热,兼汗出也,此为真阳之气,外走欲脱也。」

因虚脱而脱汗者,则有脉微欲绝之候也明矣。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干姜各4.8克,附子2.4克

煎法用法同四逆汤。

先辈之论说

《心法附录拔萃》曰:「附子理中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中风无汗而身凉者。」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四逆汤证,而吐利厥冷甚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通脉四逆汤,比诸四逆汤,则其证更剧,『面赤色』以下则兼证也。疑『其人』之下脱一『或』字。」

《霍乱治略》曰:「下利甚,呕,腹中水鸣,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冷,或挛痛者,真武加半夏汤(真武汤、小半夏汤之合方)。下利不止,厥冷烦躁,四肢转筋,腹拘急,面青肉脱,眼凹声嘶者,四逆汤,随证宜用四逆加人参汤(宜用直根人参)。下利转筋益甚,厥冷过臂膝,精神衰弱,脱汗缀珠,脉微细,或沉伏不见者,通脉四逆汤。前证,心胸气闭,干呕甚,或发呃逆者,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无猪胆时,可用极上熊胆),此证多死。若下利干呕皆止,厥冷烦躁,转筋自汗,呃逆不止,小便不利者,宜茯苓四逆汤,此证亦多死。然用此方,而小便通利,至于大便带黄色,诸证渐退,有回生者。」

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之注释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伤寒论》)

【注】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可与白通汤。服此汤,尚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沉微而难触,干呕烦躁者,为白通加猪胆汁汤之主治也。服此汤后,脉暴出者,则必死,微现持续者,回生也。尾台氏曰:「按,疑此条『下利』之下,脱『腹痛』;『利不止』下脱『若』字。」此方证比四逆汤证,则下利稍缓,且无清谷大汗,四肢拘急等急迫证,故不用甘草也。葱白,陶弘景曰治伤寒头痛,陈子良曰止阴毒腹痛。此说是也,可从之。

白通汤方

葱白6.8克,干姜、附子各2.8克。

煎法用法同前。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6.8克,干姜、附子各2.8克,猪胆或熊胆0.8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和猪胆,顿服。以上二方,原方加人尿(童便),今去之。

先辈之论说

《活人书》曰:「病人有谵语者,有郑声者。郑声为虚,宜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须调胃承气汤主之。」

求真按:「谵语者,未必以调胃承气汤为主治。」

《名医方考》曰:「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求真按:『此即白通加猪胆汁汤』),久坐湿地则伤肾,肾伤则短气,腰痛,厥逆,下冷,阴脉微者,宜此方。」

东洞翁此二方定义曰:「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白通汤证而厥逆,干呕,烦躁者。」

《餐英馆治疗杂话》白通加猪胆汁汤诀曰:「一切大吐泻后,面色眼彩,属于虚寒而厥冷。其冷发自指里,完全不背虚寒,而心下有膨满烦躁证,夏月霍乱亦间有之,脉微欲绝,或全绝。世医于此证,虽知用附子理中等回阳药,然忘治心下之膨满,故药无效。此时宜用此方,有十倍参附理中之效。夫大吐泻后,何故心下痞塞乎?究其病源,因大吐泻后脾胃暴虚,气与余邪相搏结而聚心下,故用此方。以附子、干姜回阳,以猪胆汁压痞塞,以葱白温下元,用人尿镇坠下行之品,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而归源。以一方而四能备,仲景之制方,其精密如此,如何世之庸盲者,岂不知耶?且此方不仅有效于霍乱吐泻证,凡中风卒倒,小儿慢惊,及其它一切暴卒病,脱阳证等,亦能建奇效。总以心下为目的而用之为要,今仅举其效能之一隅耳,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葱白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葱,生者辛散,熟而甘温。…故发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阳气。治伤寒腹痛,…阴毒腹痛,益目睛,利耳鸣,通二便,气通则血治,故治吐血、衄血、便血、痢血、折伤出血、乳痈风痹。通乳安胎。妇人妊娠伤寒,以葱白一物汤,发汗安胎,加姜亦佳。通气故能解毒,解药毒、鱼肉毒、蚯蚓毒,涂猘犬伤。」

由此观之,则本药为温性兴奋药,而有杀虫杀菌作用。

熊胆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熊胆,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瘛瘲。通明者佳,性能辟尘,扑水上尘,投胆米许,则豁然开矣。」

《一本堂药选》曰:「熊胆,疗症瘕、疝痞、痃癖、心胸痛、腹痛、伤食不吐不下、癫狂、疟疾、痢疾。杀虫,止呕吐,发痘疮。疳疾、惊痫、妊胀腹痛、产后腹痛、催生,点眼去翳,涂痔止痛,用于一切之急病,以唤起元气,开通蔽塞。」

由以上诸说及余之实验观之,则本药为有力之兴奋药,而有镇痉、镇痛、解毒等之特能。又有时现镇呕、催吐、缓下之作用。实医家不可一日或缺之要药也。

桃花汤之注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之病证汪氏云:「此条乃少阴中寒,即成下利证。下利便脓血者,虽协热者多,然今谓少阴病下利,则必脉微细,欲寐,而复下利也。下利日久,至于便脓血者,乃里寒滑脱也。」

钱氏曰:「见少阴证下利者,为阴寒之邪在里,湿滞下焦,大肠受伤也。故皮折血滞,变为脓血,滑利下脱,故以温中固脱之桃花汤主之。」

尾台氏云:「便脓血者,是肠垢(求真按:『是指黏液』)与血同出也。《病源‧痢候》中所谓脓涕耳,肠痈与下利真脓血不同。」

如上所言,为大肠黏膜(下行结肠以下)糜烂破溃,下痢黏血便,因而有衰弱,脉微细,但欲寐之病情也。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伤寒论》)

【注】

本条之病证钱氏云:「自二三日至四五日,为阴邪在里,气滞肠间,故腹痛也。下焦无火,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且下利不止,则小便随大便频出,膀胱不得潴蓄,小便不得分利也。下利不止者,气虚不固,而大肠滑脱也。便脓血者,邪在下焦,气滞不流,而大肠伤损也。此属阴寒虚利,故以涩滑固脱,温中补虚之桃花汤主之。」

腹痛者,因肠溃疡面为病的异产物刺激而引起。小便不利者,因下利不止,消耗体液也。下利不止者,因于肠管麻痹,故用温性收敛剂之本方以治之也。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金匮要略》)

桃花汤方

赤石脂6.4克,干姜0.4克,粳米4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纳赤石脂末4克,顿服之。若一服愈,余勿服。

先辈之论说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腹痛下利,便脓血者。」

《方舆輗》本方条曰:「此方用于脓血痢,久不止者。便脓血,痛在小腹者,良(求真按:『本方证为大肠黏膜溃疡,故其痛在下腹部也』)。盖脓血痢,有阴证阳证之别,阳证有柏皮汤(求真按:『是后世方也』)、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阴证有桃花汤、柏皮汤已如前粗辨之矣。桃花(求真按:『是略汤字』)、赤禹(求真按:『是赤石脂禹余粮汤之略也』)。痛在小腹,此与素有里热者,痛及小腹之下,而已成里寒肠滑等时,乃桃花汤之阴证也。因是痢疾痛在小腹者,纵令有里热,亦以赤石脂、阿片之类止之为良(求真按:『有里热时,虽纵令痛在小腹,不可用赤石脂、阿片也』)。此时热势大减,不渴,只脓血甚者,用桃花汤,其利脓血不甚,而下利尚不止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此时若误阳证之柏皮汤,而用此阴证之桃花、赤禹,则更加腹满,或为气肿,或为气块,或为痿躄、鹤膝诸证,宜细辨之,不可有误。此余所试验也,后阅《本事方》,已有载之,且为丸用,但效验迟钝,故不如从论煎汤也。若有嫌恶此汤者,宜随分以轻剂服,较为有利。」

痢疾经久,如阴证者,其痛在大腹,是理中、四逆、白通等方之所也,不可用赤禹之类。又经久无肠滑,只下真脓血者,桃花汤之正证也(求真按:『此方以黏血便为目的,非主真脓血也』),以常下血,无脓,无痛,亦可知之。下重亦有里寒者,非一概热证也。盖痢有始终不痛者,逐毒乎?止利乎?决其可止者,有后重(谓但有下重者),又遗尿也(遗尿者,谓十次有二三次也),故有后重,亦有遗尿者,当遏止之。大概属阳证者,赤物多白物少,若系里寒,用赤石脂者,多带白物。此谓肠滑,而非后重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按,干姜分量甚少,可疑。《外台》载阮氏桃花汤,作赤石脂八两,粳米一升,干姜四两,余多用此方。吴仪洛曰:『服时再加末方寸匕者,以留滞固肠胃也。』痢疾累日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若身热脉实,呕渴,里急后重等证犹存者,当先随证以疏利之剂,驱逐热毒,荡涤肠胃也。若执腹痛下利便脓血证,而用此方及禹余粮汤等方者,犹关门养盗,其患宁可测耶?学者思之。」

求真按:「此说有理,可信。」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千金》为丸用,至极便利也。脓血下利,非此方则治。若有后重,则非此方之所主也,宜用白头翁汤。后重而大腹痛,用之则有害。又此方与禹余粮汤稍有不同,病专下焦。称肠滑者,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也。」

赤石脂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赤石脂,甘温,故益气,生肌,调中。酸涩,故收湿,止血,固下。疗肠澼泄痢,崩带遗精,肠痔,溃疡,收口,长肉,催生,下胞。本药不外于过格鲁儿铁,故有收敛、止血、止泻作用。然无益气,生肌,催生,下胞之能,故不可不取舍之。」

赤石脂禹余粮汤之注释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

【注】

在人参汤条。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各6克。

上细锉,以水一合五勺,煎五勺,去滓,顿服。

先辈之论说

幼科发挥》曰:「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禹余粮汤(求真按:『此即本方也』)。」

《方机》本方主治曰:「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者。若下利者。」

《百疢一贯》曰:「有一种肠滑证,续下而肠胃失固者,此证无毒,以脐下微痛为目的,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肠澼滑脱,脉弱无力,大便黏稠如脓者,若腹痛干呕者,宜桃花汤,又合用二方亦妙。」

禹余粮之医治效用

《本草备要》曰:「禹余粮,甘平性涩。…能固下,治咳逆下痢,血闭,血崩,又能催生。」

由此说观之,则本药有收敛作用也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