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火证门] 病机叙论

经曰∶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疮痒,皆属于心;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又曰∶诸热瞀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痒,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螈,动也。热甚则神气昏,心惕跳,肉动,皆火然也。

暴喑,无声也。金受火邪,浊而不鸣也。金清则善鸣,火盛则金浊,难鸣而喑也。冒,昏冒也;昧,暗昧也。火气闷热则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动烦闷也;扰,扰乱也。凡火甚则烦心不眠,坐卧不宁,神志不定是也。狂越,狂乱而乖越,言语错乱,行止失常也。骂詈,恶声以辱人也。惊骇,闻声则惊,惕然而恐骇,皆火邪盛,正气无主也。肿疼酸,足附近有肉处,热胜则肿,风胜则动。疼,痛之轻浅;痛,则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间侧侧然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为之酸髓者是也。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也。禁栗如要神守,战栗摇动而形体丧失保守之神也。嚏呕,鼻中气痒而作声也。火烁肺金而邪气出鼻窍,故痒碍而喷嚏也。疮疡,为心火之炽于皮肤也。喉痹,热客上焦,咽喉肿痛,吞津有碍而不仁之谓也。耳鸣,肾水不滋,火炎上窍而有声,如闻钟鼓蝉鸣之类是也。

呕涌液,食不下∶火气炎上,胃膈热甚,则传化失常,故呕溢而上也。目昧不明,为热气郁瘅也。平白目无所见,皆热气郁之甚也。暴注螈∶暴注,卒然而泻也,热甚则流通,而卒成水泻之类;螈,动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热气郁怫之久,则一时心神昏闷,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为也。

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气食少火,故气得少火则长生。犹言少火滋养其气也。

《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过度,则劳伤本志。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所谓阳动阴静,故形神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匮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故善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过极,皆为火也。

[卷之二十\火证门] 病机叙论

《玉机微义》曰∶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何者?盖能燔灼焚燎,飞走狂越,消烁于物,莫能御之。游行于三焦虚实之两途,曰君火也,犹人火也。曰相火也,犹龙火也。火性不妄动,能不远于道,常以禀位听命,营运造化生存之机矣。夫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欲不妄动,岂可得乎?故凡动者,皆属火化。火一妄行,元气受伤,势不两立。偏胜则病,移害他经,事非细故,动之极也,病则死矣。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夫火出于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阴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

盖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

[卷之二十\火证门] 病机叙论

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肾肝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动,何东垣谓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则可使之无胜负乎?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则万事出。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阴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将寂然不作。而相火者,惟有裨补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言少阴少阳矣,未曾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常言之矣。治以炒,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此历指龙雷之火也。予亦备述天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内经》言火者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二公岂他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经》,少阳病为螈,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非诸热瞀螈之属火者乎?少阳病恶寒鼓栗,胆病振寒,少阴病洒淅恶寒振栗,既阴病洒淅振寒。非诸振鼓栗,如丧神守之属火者乎?少阴呕逆,厥气上行;膀胱病冲头痛;太阳病厥气上冲胸,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少阴病气上冲胸,呕逆,非诸逆冲上之属火者乎?少阳谵妄,膀胱病狂颠疾,非诸躁狂越之属火者乎?少阳病肿善惊,少阴病瞀热以酸,肿不能久立,非诸病肿、疼酸惊骇之属火者乎?《原病式》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愤郁,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盛也;诸痛疮痒,属于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为病,出于脏腑者然也。注文未之发耳。以陈无择之通达,且以暖炽论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后人之不无聋瞽也,悲夫!病湿热相火者多。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

因心火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燥,水亏为火独存。

气有余便是火。(非真气之有余,乃火邪之为气。)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起者,阴火也。

热从脚下起入腹者,虚之极也。盖相火起于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药服之。以附子末津调,贴涌泉穴,引火下行。若壮实人有此证,是湿郁成热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湿而得此证者,不可误作阴虚治。只宜苍术、黄柏、牛膝、防己丸之属。阴虚火动者,难治。(脉数无力者是也。)饮酒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东垣云∶有元气虚损而热,有五脏热,有内中外而热。轻手扪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昼夜不分,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两手大热为骨厥,如在火中。灸涌泉穴,五壮立愈。

[卷之二十\火证门] 脉候

脉浮大而虚为虚火,沉而实大者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心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为肾经相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凡病痰火,脉沉细而数者,难治。病热有火者,可治,脉洪是也。无火者,难治,沉细是也。

无故而脉洪大者,必病进也。平人脉数者,必有疮疡作也。

[卷之二十\火证门] 治法

经曰∶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治之奈何?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注∶取之阴阳,则壮水之主,益火之原是也;求其属者,则求水火,以取心肾之阴阳是也。)

[卷之二十\火证门] 治法

经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郁,发之。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沃之,甚热之气,汗而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取之。

[卷之二十\火证门] 治法

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谓之虚者,正气虚也。)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人火正治,龙火反治,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药用硝、黄、冰、水之类是也。)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补阴则火自降,炒黄柏、熟地黄之类。

轻手接之,热甚而烙手;重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下,宜发之,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

[卷之二十\火证门] 治法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温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温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阳虚之病,以甘剂除之,如黄、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以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补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不明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根据?

[卷之二十\火证门] 治法

棠溪李济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补肝散,以致睛胀,但见kt槛横排,几至丧明,令涌泻五七次,继服凉药,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张宗出家,病三阳蓄热,常居静室,不敢见明。明则头痛如锥,每置冰于头上,不能解其热。历诸医,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凉物清镇之,平复如故。

一人素嗜饮酒得病,医用酒丸热药后,目睹天,但见红色,遂成龙火,卒不能救。

治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属胃实,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火郁为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汤。

心热,汗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以朱砂安神丸。)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患憔悴,发热盗汗,下血,宜养阴血。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痛,掌中热而死,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胁下、骨上热,寅卯间热甚,脉弦,四肢困热,便难,转筋,筋痿,泻青丸,柴胡饮子。

胸中烦热,实者用栀子、黄连;虚热用参、麦门冬、茯神、芍药、竹叶、竹茹;若脉坚实而数者,神芎丸下之。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白术;手心热属热郁,宜用火郁汤或栀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肝气主之,白虎汤加黄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潮热用芩连,生甘草,辰戍时发热加羌活,午时加连,未时加石膏,申时加柴胡、升麻,夜加当归身,有寒加参术、黄。

上焦湿热,须用酒芩泻肺火,如虚热,加知母、当归、天冬保肺。

中焦实热与痛,须黄连以泻心火,中气脾虚,不能转运,有郁热者,黄芩、葛根、白术以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芍药、麦冬、大枣之类。

下焦湿热及膀胱经有火邪者,须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药中必兼痰火药,如白术、茯苓、星、半、滑石之类。

瘦黑人有热,必兼火药,当归、桃仁、牛膝之类。

[卷之二十\火证门] 药方

黄连泻心火,栀子佐之;柴胡泻肝火,川芎佐之;黄芩泻肺火,须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条芩,止能泻大肠之火。石膏,泻脾中之实火,虚者忌之。芍药,泻脾火。(冬月必须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泻小肠火。黄芩、黄连,以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

黄柏、知母,泻肾火,又退劳骨蒸之火。连翘泻六经之邪火。玄参泻无根之游火。青黛,泻五脏之郁火。人中白,泻肝火。黄柏加郁金大能泻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极速。山栀仁能降火从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

泻心汤

治心火,心经蕴热。

川黄连(为末)或汤或散,任服。

导赤散

治心火并小肠火。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各等分)入竹叶水煎服。

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苓麦门冬通草升麻(各八分)紫菀知母(各一钱)桂心(四分)赤石脂淡竹叶(十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泻青丸

治肝火。

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防风大黄羌活(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

治肝火。

黄连吴茱萸(各一两,泡浸半时,焙干用)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泻白散

治肺火,大肠火。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水调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黄芩(炒)为末,滴水丸,白汤下。

(《正传》)

麦门冬汤

治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天门冬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黄淡竹叶(各一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集成》)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虚热,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栀子(各两)人参茯苓(各五钱)朱砂(三钱)片脑(三分)上为末,蒸饼丸,朱砂为衣,水下。

(《医林》)

橘皮汤

治肺热、气喘,息贲。

橘皮麻黄紫苏(各七分)柴胡(五分)母姜杏仁(各一钱)石膏(二钱)水煎服。

生姜泻肠汤

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

生姜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黄(钱半)白术茯苓黄芩栀子(各一钱)朴硝(二钱)桂心(五分)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服。

泻黄散

治脾火。

山栀(一两)藿香(七钱)石膏(五钱)防风(四钱)甘草(三钱)上为末,蜜酒拌,略炒服。

泻热汤

治脾火,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半夏母姜(各一钱)白术枳实(炒)茯苓栀子(各七分)杏仁细辛芒硝生地黄淡竹叶(各八分)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上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东垣)

滋肾丸

降肾火黄柏(二两、酒拌,阴干)知母(同上)肉桂(一钱,去粗皮)上二味,气味俱阴,故能补肾以泻下焦之火。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

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熟水为丸,百沸汤温下。

大补丸

治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炒褐色)为细末,粥丸。血虚,四物汤送下;气虚,四君子汤下。

补阴丸

治消渴,骨热,补肾水,真阴不足。

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下血。(二方并见虚损门。)(河间)

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加黄连名清心汤。

大黄朴硝甘草(各一钱)连翘(钱半)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上水盏半,煎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

泻三焦火,加大黄,去黄连,名三黄丸。

黄芩黄柏黄连为末,滴水丸服。

(东垣)

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筋骨、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因血虚或胃虚,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即发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芍药人参(各六分)炙甘草(一分)柴胡(三分)防风(三分)生甘草(二分)水盏半,姜三片,煎热服。忌生冷。

泻阴火升阳汤

治肌肤烦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炙甘草黄苍术(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钱半)人参黄芩(各七分)黄连(酒炒五分)石膏(五分)上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治一切火热毒,狂躁烦心,口燥舌干,热势之甚者,及吐下后,热不解,而脉洪,喘急,郑声,目赤,睛痛。

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栀子仁汤

治发热,潮热,狂躁,面赤,咽痛。

栀子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一钱)升麻柴胡黄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钱)豆豉(百粒)上水煎温服。

(《宣明》)

防风通圣散

治表里俱热,壅滞躁闷。(方见风门)

防风当归饮子

治烦渴发热,虚烦,火证。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滑石(三两)大黄当归芍药防风(各五钱)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泻,减大黄。

滋阴降火汤

养血降火之圣药也。

当归地黄(凉血用生,补血用热)天门冬(去心)白芍药(薄荷汤炒)白术(各一钱)麦门冬(去心)炙甘草(各三钱)知母黄柏(蜜炙)远志(去心)陈皮(洗)川芎(各六分)上咀,姜三片,水煎服。气血虚加人参、黄;嗽加五味、阿胶;痰加栝蒌、贝母;吐血加丹皮、藕节;骨蒸热加地骨皮。

(《直指》)

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泽泻栀子仁黄芩麦门冬(去心)木通生地黄黄连甘草(各等分)上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温服。

桂苓甘露饮

(方见霍乱门)治胃受湿热,头痛,身热,烦渴,吐泻,口干。

紫雪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狂易叫走,解诸热毒、药毒、邪热,小儿惊痫百病。

黄金(百两)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各三斤)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炙甘草(半分)羚羊角(屑)犀角(屑)青木香沉香(各五钱)丁香(一两)升麻玄参(并锉细末,各一斤)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两七钱半)朴硝(提净者十斤)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升,抛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项药搅令匀∶朱砂(研,三两)麝香(当门子,一两二钱)上药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冷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加减,并食后服。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头痛,骨蒸,肺痿,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栀子(等分)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凉水下。

(《御药》)

神芎丸

治一切热证,常服除痰消饮,清头,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利而愈。神强,体健,省病。

大黄黄芩(各二两)牵牛滑石(各四两)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温水下三十丸。

当归龙荟丸

治肾水阴气,风热湿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螈,咽,胸膈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龙胆草大栀子黄连黄柏(各一两)青黛(五钱)木香(一钱)麝香(五分)黄芩(一两)大黄芦荟(各五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瓜蒂散三圣散

(二方并见风门。)上治一切风热、积热或火炽者。寸口脉滑而有力,胸中实满,烦冤气上而不化,面赤痰盛,骂詈惊骇,并宜吐之。

调胃承气汤

(泻胃火。)

当归承气汤

(泻脾胃肝火,二方并见伤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