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伤寒直指 | 强健 | 清·强健撰。成书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全书约15万字,分为16卷。卷首列有著者自序、张仲景自序、伤寒论读法、伤寒直格总论,并转录林亿、严器之序。本书主要内容有:第一卷辨平脉,第二卷伤寒序例,辨痉湿暍脉证,第三至第六卷六经病脉证治,第七卷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及汗、吐、下病脉证治等,第八卷伤寒原方,第九卷望色篇、舌法图注,第十至十三卷伤寒类证,第十四卷附变通方,第十五十六卷诸家名论。本书编次仍宗叔和条目,参以成无己原注,另据林观子《伤寒折衷》所集注疏作了精选校补。伤寒原方另汇一卷。著者认为伤寒注释汗牛充栋,前人蒐罗殆遍,但未厘剔是非。喻嘉言以禅说医,几成魔录,又限以法律,胶柱鼓瑟。读仲景书当如许学士师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著述当出自心裁,言则必穷根底、直指是非,故书名《伤寒直指》。本书上海中医学院藏有复印本。 |
安居金镜 | 佚名 | 清周南、吕临等合辑。这是一部介绍居家宅地风水形势的典籍,全书共八卷:相宅全书、黄帝授、搜源鉴、八卦九宫探原穷本论、天机相宅秘奥、相宅形图说、阳宅本旨、阳宅真诀。此为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书名页右下角有书价「木记」。 |
伤风约言 | 佚名 | 时疫著作。日本后藤省(仲介)撰于日享保十六年(1732年)。书分伤风名义、六经辨解、伤风大意、浅证治例、深证治例、闭证治例、脱证治例、脉论等共8章。作者谓风即是寒,风之伤人,初袭于经,继侵于腑,因有六经之别,据此深阐其义。此书收入《三三医书》中。现存1732年文泉堂刻本。《皇汉医学丛书》第八册,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刊行(国家图书馆扫描本);早稲田大学図书馆扫描本 |
指禅医案 | 贺季衡 |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伤寒脉证式 | 川越正淑 | 伤寒著作。8卷。日本川越正淑(衡山)著于文化元年(1804年)。正文每条首列原文,次为作者之阐论,释文较为详尽明了,同时对其他注家之得失确误亦有评论。于伤寒例、平脉辨脉,以及可与不可诸篇内容,作者以为均非仲景所著,故删而不录。收录于《皇汉医学丛书》第七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校勘翻印。 |
伤寒治例 | 刘纯 |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为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等。其例设有随经、随病、随时、变例、禁例、针例等。治法精详,于仲景原论之外,补入后世名家治法、方药,对临床治疗,颇切实用。现存明永乐十七年萧谦刻本。 |
伤寒摘锦 | 万全 | 又名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伤寒类著作。明万全(约1495—1585) 撰。二卷。全有《育婴秘诀》 已著录。本书初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因书中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条文,间采《内经》等医籍有关论述为补充,故名“摘锦”。上卷为三阳经病之证治。下卷除记有三阴经病之证治外,尚记有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并逐条注释。由于所选条文除摘自 《伤寒论》 外,还取自 《内经》等医籍。注释简明切要,有助于读者对《伤寒论》 的理解和研究。有清康熙间视履斋刻《万密斋遗书》本,乾隆四十三年(1775) 《万密斋医学丛书》重印本。 |
伤寒论阳明病释 | 陆懋修 | 清·陆懋修(九芝)著,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全书共4卷。作者认为,当时病家独不闻阳明之治法,以致治阳明病本有法却至于无法可法,故释《伤寒》而独取阳明病篇,正是为了强调并彰明张仲景治阳明之法。陆氏临床上治阳明病多应手而效,不解世人何故多死于阳明病。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陆氏对阳明病遂尤加留意。而有比较成熟的见解和独到体会。他说:阳明无死证,凡勘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能治阳明。苟阳明之能治,岂不可推以六经哉!故陆氏遂撰是书。本书第一卷为阳明病经病注释,第二卷为阳明腑病注释,两卷共计原文78条,皆作者自注。第三卷为阳明经病集释,第四卷为阳明腑病集释,两卷共计释文287条,皆集前贤注文之可取者。本书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倡导“伤寒有五,传入阳明,遂成温病”的“阳明为成温渊薮”学说。作者欲以伤寒学说排斥温病学说,诋毁温病学说,持论不无偏颇。 |
伤寒用药研究 | 川越正淑 | 又名《伤寒药品体用》。日本医家川越正淑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约1.6万字。上卷论理,下卷说药,所及药物为《伤寒论》所用药物70味。作者认为,以往凡说药品,唯驱广远,而不知约,论其主治亦多弥纷。因而指出,“药品不可不约以疗其疾病,主治不可不统以取其要。此余之所著《伤寒用药研究》也。”本书简明扼要,较切实用。此书在中国初版于1936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 |
伤寒解毒疗法 | 聂云台 | 聂云台著,本书主要内容为伤寒肠炎缘起,自己的制药实验,痢疾及剂型肠胃炎,肠出血,肠穿孔处方用药及养护介绍。 |
感证宝筏 | 吴贞 | 温病类著作。清吴贞撰。三卷。是书原名《伤寒指掌》,何廉臣重辑改今名。何氏评价云: 学有渊源,语多精实,举凡新感伏气之原因,寒暑湿燥之证候,水化火化之传变,……纤屑靡遗,故曰: 感证宝筏。有《何氏医学丛书》 本,一九二一年绍兴明强书局铅印单行本。 |
伤寒论述义 | 丹波元坚 | 日·丹波元坚撰。成书于1843年。全书约6万字,分为5卷。卷一列叙述、阴阳总述,卷二分述六经病,卷三述合病并病、温病风温,卷四述坏病、兼变诸证,卷五述霍乱、瘥后劳复。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辑义》之不足。其特点有三:①论病机,注重正气。认为邪气侵入,随其人阳气之盛衰化而为病,于是有寒热之分。大抵阳之变阴,皆因其人胃气本弱。②以病情,贯通大论。指出唯以病情读大论,则无所而不通。故本书自始至终,一以病情贯之。征之经文,既无前后牴牾。验之事为,亦莫切近乎此。③辨疾病,重察脉证。认为仲景之旨,先辨定其病。辨病之法,在察脉证。就脉证而认得寒热表里虚实之真,则病无遁情。总之,本书阐发《伤寒论辑义》一书未尽之义,予以覆核辨订,并斟酌诸家之说,而补充《辑义》之所阙。其中反映了作者学习《伤寒论》一书的心得。1851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一篇,附刊于本书之末。本书有1843年万籍堂版本,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印行。 |
伤寒论纲要 | 橘南溪 | 《伤寒论》注本。《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卷。日本橘南溪(春晖)撰于宽政三年(1791年)。本书分8篇,太阳病分列上、中、下3篇,次列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1篇。书中针对仲景原文予以分段夹注,作者谓之“连环法”。注文力求简要平正,概念清晰。除前述之丛书本外,另有单行本。 |
伤寒广要 | 丹波元坚 | 丹波元坚编著。成书于1825年。全书约12万字,共12卷。列有纲领、诊察、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兼变诸证、余证、别证、妇儿、杂载等十四篇。作者深患伤寒之难疗,认为虽有仲景圣法,然经旨渊奥,非易领会;而历代注释,杂糅多歧,难得决择。遂就晋唐以至明清之书,律之经旨,掇其精英,搜罗名言,间附评语,而成此书。盖所引用,凡百五十余家,以录其广经旨之要,故名《广要》。本书自诊候平证,以至饮食将养之法,莫不赅载,并增补了部分温病内容和有效时方。所选诸论,以类相从,分隶各门,注明出处。该书资料丰富,辑录精当,惬于经旨,切于日用。此书1827年初刊,1884年杨守敬购得原版辑印,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
伤寒温疫条辨 | 杨璿 | 六卷。清杨璿撰。杨璿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
伤寒钤法 | 马宗素 | 伤寒类著作。金马宗素、元程德斋撰。不分卷。宗素有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 已著录。德斋,医家。书约撰成于元泰定间(1324—1327)年。先列伤寒运气歌括、图说如五运歌、六气歌、图见精华指要等,为伤寒运气总括。次列六经证歌、霍乱劳复证歌、痉湿暍证歌、两感证歌、传经诀歌等,为伤寒病证歌括。每证先以歌诀言其大要,另有注释,简要说明。多以阴阳运气之说推演伤寒,牵强附会和主观臆造之处颇多。主张按日时受病为治法,有悖仲景旨意,深受后世医家王履、万全、徐春甫等人抨击。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刻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
增订通俗伤寒论 | 何炳元 | 俞根初原著,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整理或加按语,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是医学界公认的四时感症之诊疗全书;但由于该书是何廉臣在《绍兴医药月报》发表的初稿,且随编随印,引证渊博,节目和词句之间不免繁重,另外编撰体例也失于合理安排。何廉臣在原书刊行未及三分之二时逝世,遗稿由曹炳章补续完成。然正如曹炳章所说:由于时间仓促,不能统一安排,致于重复章节,学说有不相衔接处、亦有顾此失彼处;且因校对不真,字里行间尚有若干错误。故曹炳章久拟重加整理,但由于年高事冗而未能进行。徐荣斋在整理重订时,对于其中一小部分不合逻辑,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文字予以删除,如第一章第一节“六经气化”,第二章周越铭附入的“方歌”以及第六章周越铭增附的“六经舌苔歌”,皆予删削;对于原书中繁杂重复者则合并起来,如将第一章第一节“六经形层”与第四节“六经部分”合并成一节,第九章第四节“夹气伤寒”合并入第八节“夹痞伤寒”,将第九章第十四节“夹阴伤寒”合并入第一节“夹食伤寒”,等;对于原书所不足的或缺如的内容则予补充,如第一章补入陈逊斋的“六经病理”,第六章补入姜白鸥的“脉理新解”等。此外,对于有些虽然理论参差,但犹有可取处而不能草率扬弃的内容,便为之酌量解说,或存疑待释;对于观点不够明确或者阐述不够透彻的地方,便引证事物,分析问题,加以考订;对于理论不着边际、应作具体申述的内容,则搜采最近学说予以发挥。本书还将何廉臣在1916年以后发表的关于伤寒温病的学说按类采入;每节之间,重订者又将自己25年里研习中医所获得的体会补述入书。此书经过重订,去芜存菁,比原书更充实,也更臻完善。 |
伤寒论读 | 沈又彭 | 又名《伤寒卒病论读》。伤寒类著作。清沈又彭撰。不分卷。又彭另有《医经读》已著录。尚有 《女科辑要》等书刊行于世。作者认为 《伤寒论》 中所论伤寒,与 《难经》中所言伤寒概念相同,据此以辨六经之脉证而撰此书,数易其稿,成书于乾隆三十年 (1765)。内容为辨太阳病证、辨传解、辨误治、辨阳明证、辨少阳证、辨太阴证、辨少阴证、辨厥阴证。后附脉法及伤寒方等。彭氏推崇程郊倩、程扶生注,按原注意向编次。列其原文,逐条解析。对相似易混之证,详加辨析,便于临证识病。此书条理清晰,论述精辟,颇切实用,为研究 《伤寒论》参考读物,后编入《三三医书》 中。有乾隆三十年宁俭堂刻本 (后附 《医经读》)、三十四年刻本及一九二三年刊 《三三医书》本和单行本。 |
伤寒之研究 | 中西深斋 | 日·中西惟忠编著。全书约7万字,共5卷。设题名辨、寒五名、疼痛二道、挈因命证、脏腑三焦等42篇,叙述作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心得。其特点有三:①阐发仲景规则:认为仲景建规则,统邪以寒,分为五名;统脉证于阴阳,各分为三;次其浅深缓急,以示转机;阴阳以辨内外,风寒以析轻重;三阴三阳,为其治法之纲;且其制方,既稽于古,能辨其所以然,因其方法,或加或减,极尽变化,致其妙用。故医之于务,惟仲景之规则是审。②详辨脉证阴阳:本书列举脉候和19证,详加辨析,分别阴阳。指出寒热为阴阳之分,故察证之务,当始于寒热。③力主恪守经方:认为仲景极经方之变化,非肤浅之识所能窥测。假令能知各药之功,却难识配伍之情,也难施用。且术之为治,不在于每证加减,而在于察机处方,故当恪守经方,不可随意变化。此书有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
经验济世良方 | 陈仕贤 | 十一卷。明陈仕贤撰。陈仕贤字邦宪,福清 (今属福建) 人。嘉靖四十一年(1563)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此书先载医旨、脉诀、药性,又载通治诸病门,如太乙紫金丹、牛黄清心丸之类。又分杂证五十二门,均为抄录旧方,无所论说。作者自称与通州医官孙宇共同考定而成此书。仿《摄生众妙方》篇卷结构,原四十七门扩为五十三门。书前有陈氏自序、目录,书末附寇阳跋。正文前附以乾集,有“医指”“脉诀”“本草要略”三篇。正文以元、亨、利、贞分为四集,统贯诸卷。卷首始列通治诸病门,次述五十二门病证,包含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元集,卷一,通治诸病门、灸痨瘵法门、救危病门;卷二,虚损门、补养门、自汗盗汗门;卷三,诸风门。亨集:卷四,首为伤寒、伤风、暑、湿、热之外感诸门,次为消渴门、诸血门、肠风门、疟门、疫瘴门,卷五至卷六,霍乱门、痢疾门、泄泻门、脾胃门、腹痛门、积滞门、痞满门、鼓胀水肿门、痰嗽门、癫痫门、哮喘门。利集:卷七,淋浊门、遗精门、大小便秘门、痔漏门、黄疸门、胁痛门、腰痛门、心气门、疝气门、脚气门、头痛门、须发门;卷八,外科诸疮门。贞集:卷九,眼目、耳、鼻、口疮、牙齿、咽喉之五官科诸门,及体气门、折损门、诸毒门、妇人门;卷十,子嗣门;卷十一,小儿门。各门之下,先为医论,详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备举治疗大法,辨证施治之方,或列其常用之药,析其随症加减之法。医论之后,汇列诸方,载其方名、主治、组成、煎服法。有嘉靖间刻本。 |
伤寒论浅注补正 | 唐宗海 | 伤寒类著作。汉·张仲景撰,清·陈修园浅注,唐容川补正。七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已著录。唐氏对陈念祖《伤寒论浅注》较为推崇,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故在其书基础上予以补正,故名。卷一至卷三为太阳病。卷四至卷六为三阴病。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辨痉湿暍等。唐氏对《伤寒论》通篇进行注释。认为“仲景原文,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八十一难经》,凡我注家,自不应参以后说。然近出西医,其论形迹,有足证明《内经》者,间亦采入注中”。可见唐氏试图以中西汇通观点诠释补正,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处。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善成堂刻本,三十二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
伤寒论集成 | 山田正珍 | 《伤寒论》注本。系《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0卷。日本山田正珍(宗俊)编著。此书之《伤寒论》原文,主要依据宋版,并参酌其余诸本予以补正。前列“张仲景自序解”,系编者对仲景原序之注文。其于《伤寒论》各篇之注,引述内容包括宋林亿校正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明赵开美《仲景全书》、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喻昌《尚论篇》、张璐《伤寒缵论》、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以及《医宗金鉴》中所载汪琥、吴人驹、魏荔彤等注文。兼及王肯堂《证治准绳》、钱潢《伤寒溯源集》。其于日本国学者,引述中西惟忠、内藤希哲、小岛瑞、岛寿、宫义方、户田斋等人的著作,山田氏个人亦有较多的学术见解。故全书以征引浩博著称。现存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所刻之《皇汉医学丛书》本,我国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此丛书本出版排印本。 |
伤寒论汇注精华 | 汪莲石 | 汪莲石编。成书于1920年。全书共6册,依据张仲景《伤寒论》篇次,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辨霍乱脉证并治,分为9卷。卷首有恽毓龄序与著者自序,并专篇论述著者学医原因,注《伤寒论》之动机,提出“伤寒”“中风”之“伤”、“感”二字俱作“感”字解。此外还录有张隐菴序例、节录喻昌“尚论伤寒论大意”、陈修园序与伤寒读法以及舒诏“六经定法”等内容。卷末有恽铁樵等人的跋文。本书对《伤寒论》条文的注释有这样几个特点:①采撷前人注说达数10家,而以陈修园、喻嘉言、张令韶、张志聪、舒弛远的见解为多。②对于疑难问题的解释,每每独取舒氏之说。赞同舒氏关于《伤寒论》中混入有叔和伪撰之言的观点,但对舒氏多用参芪的治疗颇有微词。③其他注家观点,凡有可取处,悉以汇辑。④各家注释未尽之处,则补入自己的意见。本书选论精确、明白晓畅,参考价值较高。 |
伤寒经解 | 姚球 | 线装共八册,为清代姚球著。是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亦有藏本。姚氏籍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正史无传。本书刊行于1724年,故知姚氏可能为康熙后期及雍正年代之人。 成书于清代的《伤寒经解》是一本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经义的专著,也是一本总结清以前《伤寒论》研究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作者以成无己本为底本,对《伤寒论》全文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排。全书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差后复症、序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等十一部分,将仲景原文重新分门别类,然后效仿成无己,逐一阐发医理,或综述前贤之妙论,或独出一己之高见,或驳斥叔和之陋识。作者对六经病证,用功尤勤。全书方药及煎服法与仲景原文有所差异,当为作者临证之所验。 |
古本康平伤寒论 | 张仲景 | 东汉·张机原著,日本大塚敬节校注。据云此书原为唐卷子本之旧,约在大宝以前抑或天平以后东传日本,叶橘泉谓“殆系叔和撰次之真本”。叶氏以及陆渊雷、大塚敬节等人竟谓此本有不少地方胜于宋本《伤寒论》。陆渊雷还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据叶橘泉序,康平本中间有嵌注,有旁书,又有缺字以□示之。又“太阳病”之为“大阳病”、“四逆汤”之为“回逆汤”,“真武汤”之为“玄武汤”等,均可为自来注家怀疑莫决之答案。又仲景自序前后文气之不同,注家颇有疑非一人之手笔者,但不能决其疑,读是本,始知自序原文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为止,“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云云,为叔和之附注。大塚敬节说,本书犹有晋代之遗型。不过范行准对本书是否为古本旧貌提出了五点置疑:①《伤寒论》注解始于金人成聊摄,北宋以前未闻《伤寒论》有旁注者,而此书之成在日康平三年,适当中国北宋嘉祐五年(1060),其中有注与旁注,实属可疑。②历代目录书皆云《伤寒论》若干卷,而此书独不分卷帙。③日本诸目录书未载此书。④日本医家中西惟忠曾对《伤寒论》一书析出孰为原文,孰为后人窜改以及注文,但未闻其据康平本者,此书或属好事者据中西惟忠之说托为康平本。此本没有多少胜于赵本之处,与《千金》、《外台》等书的《伤寒论》部分更不相侔,这说明此本可能是从宋本出而非唐以前原文。除此之外,范氏仍然肯定其书有实用价值,如《伤寒论》中吾人有所疑之处,此本大多析出为注文,为旁注,怡然顺理,涣然冰释,等。本书现有194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1947年苏州友助医学社铅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