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疡科指南医案 | 佚名 | 《疡科指南医案》是清代王乐亭、李耀南合撰的一本外科类中医文献,不分卷,成书年代不详。王乐亭生平履历不详。该书按照人体部位,从头至足依次记载王氏临证医案,后录发无定处、疗、梅疮等病。现仅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梁溪替庵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环溪草堂医案 | 王泰林 | 医案著作。四卷。清·王泰林撰。柳宝诒据多种抄本选辑加按,收入《柳选四家医案》。 治案分内伤杂病、伏气、暑病、外伤、妇人、小儿等三十五门。王氏医案所载证情详细,辨证精审明确。对于疑难病症多详述治疗过程。医案证方契合,往往能从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
黄澹翁医案 | 黄述宁 | 医案。清黄述宁撰。四卷。述宁字澹翁。书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卷一卷二载医案三十六则,包括血瘕、虚损 消渴、痰咳、痛痹、痰饮、血症、黄疸、产后等证,多为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简述症因脉治,间附按语,连续复诊方案亦详明切实。于脉诊和辨证均较为得当。卷三卷四专载生平所用验方,凡八十八首,每于脉证后列述药物,或详明该方制法。所载医案与方剂切于实用,简捷明了。载方多根据成方、验方化裁而成,其中亦有外用方药。其主治病证不分类别,载方也有药无名,不便查寻。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
龙砂八家医案 | 佚名 | 医案。清姜成芝编。一卷。姜成芝,生平履历不详。作者辑录乾隆、嘉庆年间龙砂镇(今属江苏)八家临证医案,成书于光绪十五年(1889)。近二万言。其中载戚雪门医案九十二则,于叙述症因脉治中详于病因病机分析,精于辨证;王钟岳医案二十二则,引经据典,叙案明辨;贡一帆医案三则;孙御千医案十二则,为自记原本,叙案细腻,按语精详;戚金泉医案五则;叶德培医案八则;姜学山医案十则,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姜恒斋医案六则。因有附案二则,故实为九家。载案以时症和内科杂病为主,分证辨治,各具特色。或具胆识,或谨慎精细,用药变化不拘一格。且载案多始末完备,利于临床参考。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本。 |
青霞医案 | 沈登阶 | 医案。清沈登阶撰。一卷。登阶字青霞,号青芝,濑江 (在今广西) 人。年届八旬时,将平生诊治疑难证治验案编辑成帙,成于光绪十八年 (1892)。约万余言。载秋燥伤阴、温毒内陷、温病、惊风、膈证、乳癖、疳积、产后病、梅核气、中风、痹痛等各科证治。所载各案均详叙其连续复诊的历次方案,间附按语。温病一案,从驱热到救阴诊治三十九次,演变复杂,方药屡易。论治多宗张仲景、喻嘉言。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扫叶庄医案 | 薛雪 | 医案。清薛雪撰。四卷。雪有《湿热条辨》已著录。此案为未定稿本,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辗转传抄,至一九三六年始由裘庆元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书中载虚劳、中风、阴虚阳逆、劳倦、阳虚寒热、痢疾、湿热、春温,及幼科、妇科杂治等证治验案,凡二十三门,约二万言。每门若干案例,包括时病、内科杂病、妇、儿科及部分外科证治。每案简述脉症方药,或析病因病机,间附按语。末附调经种子良方、康方伯海上仙方,详方药主治并制、用方法。叙述清晰,简捷明了,辨证精当。薛氏尤擅长湿热证治,分析精辟,方药贴切,可作研究其学术思想参考。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
邵氏医案 | 邵兰荪 | 清邵兰荪撰。一卷。兰荪有《邵兰荪医案》已著录。此书系邵氏临证散方,一九三六年经裘吉生收集录存,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不分门类,收载外感、温热、暑湿、内科杂病、如产科等数十种证治,凡二百一十二则,约万余言。每案概述脉证、立法、方药,文辞极简。条理清晰,辨证准确,简括切要,可供临证参阅。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
沈氏医案 | 沈璠 | 医案。清沈璠撰。一卷。璠字鲁珍,上海人。以医为业,治学严谨。曾撰《景岳全书评》,惜未传。晚年整理一生临证验案,于雍正八年(1730)撰成此书,时年七十八岁。书中不分门类,载血证、酒伤、泄泻、痰饮、时症、咳嗽、怔忡、疟疾、疮疾、痔疮、痢疾等外感、内科杂病、妇、儿、外科证治,凡二百十六则,约二万余言。每案简述姓氏、里贯、证候、病因、脉诊、辨治、方药,间附按语。其中有评张景岳咽喉条、痢疾条等治案。末附“论新生儿护养法”、“批景岳全书后”、“评《医宗必读》论痎疟”等医论五则,为沈氏或时人所撰。沈氏反对景岳治病以扶阳温补为主的观点,而多以豁痰清火论治,即或他医诊为虚寒者,沈氏亦常从痰、为火或与郁结论治,确有见地。有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
素圃医案 | 郑重光 | 医案。清郑重光撰。四卷。重光有《伤寒论条辨续注》已著录。另著有《温疫论补注》等。是书取生平治验中“亢害疑似”之证,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撰辑成帙,时年七十岁。卷一伤寒治效,卷二暑证、疟疾、痢疾治效,卷三诸中(中风)证治效、男病治效,卷四女科治效、胎产治效。载案百八十二则,三万余字。每案详叙姓氏年龄、证候、病因、病程、脉象、辨证、立法、方药、预后等项,其伤寒治效中,多载厥阴经证,概因三阳显而易见;男病治效中贡姓武弁破伤风一案,仅用小续命汤加减十余剂即愈此众医束手之证,成为名案,曾被收入《冷庐医话》中。重光精通脉诊,临证辨治深得古法。崇尚李东垣、张景岳,长于温补,自谓专补苦寒之偏,而不囿于温补。有康熙间古歙许氏刻本,一九三六年世界医书局铅印《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权初编 | 王三尊 | 医案。清王三尊撰。二卷。三尊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州) 人。以三十余年证治心得及所治奇症验案和医论,于康熙六十年(1721) 编辑成书。取医宜通权达变,故名。上卷载医论五十五条篇,如论达原饮、感寒时疫下利不同、小柴胡汤为疫症要药、时疫夹外感内伤、内经五夺不可泻、立方当先立案等。论述伤寒、时疫、温病及部分妇、儿杂病的辨证施治,阐发《内经》之旨及脉理、药物补泻,并评论柯琴等医家的学术思想等。下卷载医案七十八则,包括伤寒、时疫、产后、久咳、积聚、久泻、痘症等验案。认为杂症易治,而外感时疫投剂稍差,即可杀人。故所载外感时疫治案居多,且偏于泻法。其次于妇、儿证治亦颇擅长。每案简述证治,间析理法方药,清晰明确。末附重梓伤寒论翼序、古今名医方论序,并拟黜巫状。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本。 |
柳选四家医案 | 柳宝诒 | 清·柳宝诒选评。成书于1900年。书中辑录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张仲华四位清代江南名医的医案加以评按。据本书“翁同和跋”称,柳氏选编医案,系择其“时近而文显”者。其中尤氏的《静香楼医案》2卷,是以后人抄藏本中选录“精粹者十之五”。尤氏对仲景学说很有研究,其医案善用经方而又能随证化裁,不蹈袭成方,而立法严谨。曹仁伯的《继志堂医案》2卷,是在曹氏医案《过庭录存》、《延陵弟子纪要》外,柳氏从曹氏弟子所录存的医案中选编整理。案中多湿热类阴虚等复杂病证治案为其特色。王旭高的《环溪草堂医案》3卷,是据多种抄本及方耕霞刊本选辑。王氏先以疡科闻名 后专内科,其治案从古法中化裁的新方颇多。张仲华的《爱庐医案》24条,是从一百余案中予以精选,“其论病选药思路深细,用法精到”。治疗重视脾胃,认为“百病以胃气为本”(柳评)。全书编排按病类分为40个总目,总目下据不同病证又分子目,便于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每一医家柳氏有一总的介绍,各则医案加按评述,按语简明中肯,带有启发性,适合后人参阅学习。本书现存最早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惜余小舍刻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排印本。 |
食物辑要 | 穆世锡 | 食物本草著作。8卷。原题为“太仓云谷穆世锡辑,华亭眉公陈继儒正,男天谷士清编。”撰年不详。全书共八卷,分为:水、谷、菜、兽、禽、果、鱼、味八类,收载食物条目四百多条,每条下论其性味、良毒、功效、主治及宜忌等。书末附:饮食须知、同食相忌、孕妇忌食、服药忌食、月令摄养。此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娄东穆氏原刊本。此书较稀见,已知大陆地区仅上海图书馆有藏一部。【本书文字是机器提取,可能错字较多,请对照原书阅读。】 |
调疾饮食辨 | 章穆 | 养生学著作。6卷。书之扉页又题作《饮食辨录》。清·章穆 (杏云老人)撰。刊于嘉庆十八年癸酉 (1813)。全书分六大类,为总类 (包括水、火、油、代茶)、谷类 (包括饭、粥、酒等)、菜类、果类、鸟兽类、鱼类六项,约600多种饮食。每种均以《本草纲目》为主,兼采诸说。作者自述,阅历病情五十余载,见(病者)误于药饵错投者十分之五,误于饮食者也占十分之五,故而饮食亦为医者之需知,至为重要。本书载曾建序言: 章氏 “年订《饮食辨》一书,上穷天文、日星、岁序、历算,下究草木虫鱼、山海珍错。凡五行百产之精,无不源源本本,辨其性之刚柔燥湿与其用之损益斟酌,条分缕析”。作者认为“书中所采诸方,皆极平稳,且极应验。……以此乃医家、病家两用之书。”书后附有《诸方针线》1卷,是按照不同病症编写的本书药方索引。现存最早版本为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刊本。198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珍本医籍丛刊》铅印本。 |
养生食忌 | 胡文焕 | 又名 《新刻养生食忌》。养生类著作。明胡文焕辑。一卷。文焕有《幼幼集》 已著录。本书首论五谷、五味、五果、五菜、五畜、诸禽、虫鱼、孕妇、乳母、小儿及十二月食忌等诸食忌。次论有毒的果、禽、鱼,及饮食害人、饮食相反等诸禁忌,凡十六门,每门数十条。多为日常生活之饮食禁忌,间有药物七情合和理论。如青豆忌与鲤鱼同食,青蒿同葫荽食气臭,韭忌与蜜食,生果停久或有损处者食之害人等。末附急救良方十四首,如急救六畜中毒、食诸蕈毒、巴豆毒、天行热病等山乡常见病证,均为民间偏方验方。所辑文字简练,惜未注明出处。有清刻 《寿养丛书》本。 |
保生心鉴 | 佚名 | 明代铁峰居士撰,一卷。作者姓氏生平无考。序云作者于弘治十八年 (1505年) 得 《圣贤保修通鉴》,深加契爱,惜其“简而未祥,微而不著”,遂参诸医经、月令等书,正讹补略,并采用《活人心法》,令人缮形摹写,绘图三十二幅,纂为一帙,使有心者保养心元,不致轻耗。书成于正德元年 (1506年)。首为《修真要诀》,主要是选辑《保修通鉴》、《内经》、《运气论奥》等十种古籍中有关著录,并附五运六气枢要、六十年统运、四时气候、主气、客气、脏腑配经络、脏腑配四时等图; 次为《养生总论》及《二十四气导引图》等; 末附朱权的《法人心法》。作者认为,摄生之道以修养为第一,医药为第二,导引为第三,故对保养真元修心养性较为重视。书中所辑养生理法较详,文图并茂,对于研究养生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目录中简称《二十四气导引图象》)等,在后来王圻的《三才图会》、高濂的《遵生八笺》等名著中均有收录,或称为 《二十四气坐功法》,或称为《陈希夷坐功》。有《寿养丛书》本。据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 《猗氏县志》载,明代令狐鎴曾撰有 《保生心鉴》,或即本书。鎴字仲平,山西猗氏县人。 |
动功按摩秘诀 | 汪启贤 | 气功著作。清·汪启贤、汪启圣辑。曾收入《济世全书》中。书中按证分类, 列瘫痪、劳伤、膨胀、膈噎、眼目、耳、咽喉口齿、肩背指、心脾气、腰肾足膝、伤寒、痰火哮喘、头痛、偏疝、妇人带下、瘿疬痔漏、诸杂症、鼻症、牙症、胸膈气、心症、腰背痛症、脾胃肚腹、痨症、痰火、伤寒伤风等30余症。每症之下,分别列述取穴方法、按摩方法、气功疗法,及养生调摄等内容。其法简易可行,适应面广。为运用气功、按摩治疗疾病的专著,有一定参考价值。 |
福寿丹书 | 龚居中 | 又名《万寿丹书》,作者为明末清初人龚居中,本书上承汉季四时养生论,东晋葛洪“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的修身观,中取初唐孙思邈的养性、服食原则,宋代以来内丹养生思想,下摘张三丰、朱权等人摄生之要,是我国著名的养生学典籍。一福安养篇,主要阐述衣、食、住、行、宜忌与长寿之关系;二福延龄篇,载诸仙修炼图势及秘诀;三福服食篇,录有关抗老防衰、益寿延龄之食疗、食养方;四福采补篇,介绍吕祖采补延年秘箓与房中养生至要;五福玄修篇,授气功、炼丹之术,乾坤交媾之法;六寿清乐篇,宣传清乐之乐;脏腑篇,论述脏腑对人体之重要性与保护之方。 |
摄养枕中方 | 孙思邈 | 养生类著作。唐孙思邈撰,徐继高录校。一卷。思邈有《备急千金要方》已著录。称医药疗人于已病,摄养治人于未病;注重养生,可保养精神,却病延年。故将易知易为之养生法广为搜求,荟萃一编。全书约五千二百字。分自慎、导引、行气、守一、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等六个部分。通俗易懂,论述详尽透彻,对养生有一定参考价值。有《三三医书》本。 |
保命歌括 | 万全 | 方书。全名《万氏家传保命歌括》。35卷。明万全(密斋)著。撰年不详。此书有方有论。分为中风、中寒、伤寒、中暑、湿病、内伤病、瘟病、气病等34门。每门先论后方,其论阐释每证病因、脉证、治则,先以七言歌诀总括,续为释文。释文或引述前人学术,或抒发作者独到之见,言简意明,便于诵记。论后附方,多为古今名方,每方著主治、药物、用法等。卷末“摄生辑略”,辑录摄生、却病、延年方论。又“医案略”,录医案22则。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1986年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
养生月览 | 周守忠 | 养生类著作。宋周守忠辑。二卷。守忠有《历代名医蒙求》 已著录。约成书于庆元六年 (1200)。系选录 《月令图经》、《四时纂要》、《杂五行书》、《琐碎录》、《太平御览》 等典籍中有关摄生内容,以月令为序编辑而成。卷上正月至六月,卷下七月至十二月,载录生活常识、饮食起居宜忌、卫生保健常识等内容,凡四百九十七条。多为卫生、生活常识,亦有与阴阳五行、脏腑、五运六气有关的内容,间有荒诞不经之谈。引文均注出处,可供研究辑录古佚书之利用。有明钱塘胡文焕校刊 《格致丛书》 本。 |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 范中林 | 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著。全书约10万字,收载医案69例,按六经顺序编排。即从太阳证病例开始,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六经证病例编排而成。每例医案列有概况、病史、初诊、辨证、复诊和按语等项内容。所选医案涉及内、外、妇、儿、眼诸科,均按六经进行辨治。该书反映范氏临床特点,无论伤寒杂病,主张抓住六经主证及其变化,掌握三阴三阳传变规律,辨明病在何经,即用其法其方;善于运用经方,随证化裁,方简药专,谨守仲景法度。并根据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己见。本书1984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崇实堂医案 | 姚龙光 | 医案。清姚龙光撰。一卷。龙光字晏如,丹徒(今属江苏)人。幼承庭训,治文史,明算学。二十七岁时因患病误治,后又有请医难至之苦,遂矢志于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集个人验案撰成是书。计二万余字。卷首为崇实堂医学刍言,论述病分客惑(即伤寒温病)和杂证两种,及习医者学问由博而约、由粗而精,才能左右逢原,并抨击医界积习。次叙医案四十余则。包括伏邪温症、阴虚火结、血崩、脾虚湿重等证治。每案简述病症、病史,分析病因病机,并述诊断、辨证、方药及预后,简要明了。所载多为延治误治者,其中以外感温病证治为多。有光绪二十七年刻本,一九二三年裘吉生刊《三三医书》本。 |
修道全指 | 蒋克志 | 晚清至民国时期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蒋克志(又名蒋救愚,字于道,号植阳子、炼虚子)所著的内丹修炼典籍,成书于 1916 年(民国五年丙辰)。本书约十六万余言,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为核心,强调三教同源,殊途同归,皆以修道为旨归。书中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释家的明心见性,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心性的修炼与提升。在内容结构上,按内丹修炼由浅入深的步骤展开,详细阐述了修道的各个节次及相关方法要领。开篇的 “炼己最初口诀”,着重讲解了入门阶段如何摒弃杂念、端正心态,为后续修炼打好基础;“性命合一口诀” 深入剖析了性与命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二者融合修炼,以达身心和谐统一;“采取口诀” 则介绍了在修炼过程中如何汲取天地之精气、转化自身精气神的具体方法;“烹炼口诀” 对火候的把握、精气的炼化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说明,强调修炼过程中时机与力度的精准掌控;“温养口诀” 讲述了在完成初步修炼后,如何持续滋养身心,稳固修炼成果,防止退转;“了性口诀” 与 “了命口诀” 分别从性功和命功的角度,阐释了修炼的高阶境界与最终目标,即实现心性的圆满觉悟和生命的超凡脱俗。书后又附《文昌帝君戒淫宝训》,力求尽详尽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
北山医案 | 北山友松 | 医学典籍。该书约成书于 1745 年,后由北山道修编纂,以中文写就,记录了北山友松生平治病的部分经典医案,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 。书中对各医案的记述极为全面,脉证俱详,详细呈现了病症的各种表现及变化。在诊疗过程中,北山友松深入剖析治病思路,紧密结合《内经》《难经》《本草》等经典著作的相关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用经典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以治疗效果来验证经典的权威性与正确性,使理论与实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爱庐医案 | 张大爔 | 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76门,100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抄本中选录24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外疡、妇人等18门。张氏医案记述治疗经过较详,审证、用药、列方契合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