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宦海升沉录 | 黄世仲 | 又名《袁世凯》。章回小说。近代黄世仲著。二十二回。小说以袁世凯宦海升沉轨迹为主线,叙述了晚清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袁世凯出身于中兴功臣世家,承父荫投北洋大臣李鸿章,被荐为驻朝鲜商务委员。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下野,荣禄掌权,袁奉命在天津训练新军。康无谓(指康有为)、梁希誉(指梁启超)说动光绪帝变法,帝召袁令其效忠。袁密告荣禄,西太后发动政变,康梁东渡,六君子殉难。庚子事变起,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两宫西狩,袁以反义和团有功,升任北洋总督。满洲权贵阴嫉之,终使袁兵权旁落。光绪帝、西太后去世后,又被迫辞官回籍。本书侧重于从政治上暴露清政府腐败无能,揭露京师满汉权贵的劣迹及其内部争斗,“在当时的暴露官场小说里,是很优秀的”,“有其独特存在的价值,成为暴露官场小说另一倾向的代表”(阿英《晚清小说史》)。小说塑造袁世凯阴险狡诈、惯耍权术的奸雄形象,比较成功。有宣统元年(1909)香港实报馆排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第二卷》本、1988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
飞龙全传 | 吴璿 |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六十回。题“东隅逸士编”,首有自序,署“时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在戊子仲秋之望 东隅吴璿题”,作者吴璿,清乾隆时人。主要内容却是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青年时期的发迹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市井豪侠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他身上,作者凝聚了市民阶层所认同的理想人物的多种品格:他大胆粗豪,敢作敢当,扶弱诛强,行侠仗义,忠信重义,一诺千金。这一形象具有强烈的民间文艺的气息,与水浒英雄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 |
于少保萃忠全传 | 孙高亮 | 《于少保萃忠全传》是明代的一部演义小说,又称《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旌功萃忠录》。共十卷四十传。小说以于谦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在注重历史真实的大前提下作了一定的虚构和夸张,是当时集纳历史演义、神魔小说和传记文学于一身的新的小说形式。作者以爱憎分明的笔触描写了于谦刚正不阿的一生,也绘出了明永乐至成化年间的历史演变和百态众生图。 |
铁冠图 | 佚名 |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新镌绣像铁冠图忠烈全传》,全称《铁冠图忠烈全传》,一名《忠烈奇书》、《铁冠图全传》,又名《崇祯惨史》。八卷五十回。题“松滋山人编”, “龙岩子较阅”,首有无名氏序,未署年月。另有四卷本,题“南亩老农辑”,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郑振铎说: “此书的作者,不知何人。创作的时代大约总在清初,也许较《新史奇观》为略后些。” (《中国小说提要》,载《中国文学研究》上)可进一步推断在康熙六年(1667)后,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叛清前,依据见后。主要叙述李自成起事始末。 |
阿Q正传 | 鲁迅 | 中篇小说。鲁迅著。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全篇共九章。故事之前先着重描写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展现阿Q的个性特点。再写阿Q在赵太爷家帮工时,向女仆吴妈求爱而被赶出赵家,从此走上流浪生活的道路。辛亥革命爆发后,阿Q开始神往于革命,去投奔假洋鬼子,结果遭到一阵斥骂。在赵家遭抢劫后,阿Q竟无辜地突然被当作“抢劫犯”成为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阿Q悲剧性的一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形象地表明只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现农村的革命变革,才有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剖析了由于封建的经济剥削和精神毒害而形成落后的“阿Q精神”。小说以喜剧形式蕴含悲剧主题,借典型环境塑造各类典型人物,语言生动简炼,富有幽默和讽刺色彩。《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 |
狂人日记 | 鲁迅 |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先写狂人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历史的研究,认识到所谓“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家中大哥是吃人者,于是决定向他“劝转”,结果反被诬为“疯子”,遭到更严重的迫害。最后,狂人通过自我解剖,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两个集团的对立:一面是赵贵翁、古久先生和大哥等吃人的封建统治者,一面是佃户、徐锡林、狂人等被吃的受压迫者。它塑造了一个在“五四”前夜觉醒了的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作品深刻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唤醒当时人们思想觉醒,推动人们投身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曾发生过巨大作用。格式新颖,艺术构思精巧,对新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疗妒缘 | 佚名 | 清代白话中篇讽喻小说。又名《鸳鸯会》。八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延南堂刊本,路工藏;清坊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日省轩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清道光畹兰居刊本,原阿英藏。本书叙述浙江绍兴府官宦子弟朱纶与秦淑贞成婚,秦氏生性悍妒,将朱纶禁闭房中,严禁其与异性接触; 府中婢女亦均相貌丑陋,令人目不忍睹。朱纶对秦氏所为不敢非议,百依百顺。朱纶乡试及第后,秦氏禁止其赴京会试,以免有越轨之举。朝廷严旨令各省举子进京复试,秦氏无奈,将两只玉鸳鸯分开,夫妻各存一只,以为他日重逢之证。 |
京华碧血录 | 林纾 | 章回小说。林纾著。作于1917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原名《剑腥录》,后改现名。全书五十三章。以目击者的身份记录庚子事变的经过,穿插男女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邴仲光在水边向渔人买得一柄碧色锋利的古剑。数月后,在杭州西湖开化寺拜一个叫僧履的老僧为师,后又在僧蠲处学艺数月。仲光在杭州超山赏梅时偶遇能书善画的女子刘丽琼,二人一见钟情。时值庚子事变,京师一片混乱,几经磨难,二人终于在塘西小村完婚。书中写进作者本人的不少经历,对庚子事变前后联军屠城,碧血频洒,生灵涂炭,均无不涉及。作者借王壬(即大刀王五)之口,暗示“清社将屋,革命必成”,但对义和团则持反对态度。小说力图牵合政治小说与言情小说的特点,但两者未能有机结合,叙事言情曲折委婉,结构稍嫌累赘。 |
二马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发表于1929年。作品描写20年代北京市民马氏父子到伦敦继承一家小古玩铺的生活故事,通过他们在英国的遭遇及其与房东母女的恋爱悲喜剧,谴责了帝国主义的民族歧视,并批判了中国封建主义的国民性弱点。主角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他来到伦敦后,其生活起居、言行心理与周围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愚昧、守旧、敷衍、苟安等封建主义的国民性弱点。儿子小马受过新思潮影响,身居异国,深感祖国的贫弱,主张走求学与实干的救国道路。他与踏实肯干的留学生李子荣一起改善小古玩铺的经营,一时间颇有起色。但因情感上陷入对房东女儿玛力的单恋之中而无法解脱。玛力的母亲、房东温都寡妇倒是真心爱上了温和殷勤的老马,但她在充满民族偏见的社会高压下,也不得不忍痛割舍对老马的爱。作者通过这些表面看来轻松可笑的故事,表现了反帝爱国的严肃题旨;作品采用生活的北京口语泼物写情,文笔酣畅恣肆,活泼而又细腻,艺术上独具一格。 |
鼓书艺人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46——1949年作者旅美期间。1952年出版英译本,因中文原稿遗失,到1980年方由马小弥根据英译本转译成中文出版。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一家的生活遭遇。方宝庆是北京鼓书界名角,他出于朴素的爱国感情,抗战初期带领家人来到重庆,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卖艺谋生。他性格乐观开朗,对待艺术事业严肃认真,却遭受黑暗势力的种种摧残;其养女秀莲,技艺精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却被国民党特务欺骗玩弄。但是,在抗战激流的冲击下,在革命作家孟良的帮助下,他们逐渐摆脱个人的悲苦,开始用鼓书艺术为抗日事业服务,并将希望寄托于未来。作品在刻画人物个性,表现旧艺人的生活、习惯与相互关系在抗战年代的变化方面,具有精细入微、涉笔成趣的特点。对方宝庆父女鼓书表演的描写,堪称声色并茂、神韵俱足;而对否定对象的谐谑嘲弄,则恣肆泼辣、尖锐有力。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却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
火葬 | 老舍 | 老舍著。1944年出版。写抗战时期北方文城县人民抗敌斗争的故事。国军便衣队副队长丁一山是文城维持会长王举人女儿梦莲的未婚夫,一次在奉命侦察文城敌军时被土豪、王举人秘书刘二狗派人杀害。刘二狗乘机多次逼娶梦莲,均遭拒绝。梦莲得知丁一山被害后,悲痛欲绝,决心投向抗日军队,协助石队长递送日军消息。日寇进入文城后,大肆掳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石队长为挽救文城人民和为丁一山报仇,潜入王举人家,通过田麻子获得日军情报。在城内外部队配合下与日军激战,在撤退时火烧王举人、刘二狗房屋,城内外一片火光,百姓蜂起投入战斗,炸毁敌人军火库,而石队长在杀敌锄奸斗争中不幸受伤,光荣牺牲。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日寇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热情歌颂抗日战士和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作者说写《火葬》的目的在“告诉人们,在战争中敷衍与怯弱那么正好是自取灭亡”,是作者被抗日的烽火和血肉激怒下写成的一部抗战小说。由于材料大多出自虚构,加以作者生活经验不足,作品存在着概念化的倾向。 |
离婚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写于1933年。作品描写旧北平财政所一班科员庸俗空虚的灰色生活。它以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老李对庸俗生活的抗争和对所谓富有诗意的爱情的内心追求为主线,又以热心做媒的科员张大哥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另外几个科员的家庭风波为穿插,揭露、否定了凡事敷衍、妥协的小市民的劣根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旧官场的腐败、特务的横行及旧社会制度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小说取材于北京市民与旧衙门的日常生活,注重风俗世态画面的描绘,尤能运用轻松酣畅的幽默讽刺笔法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透过喜剧性的情节和生活场面,批判了造就小市民性格弱点的封建思想和文化传统。虽未深入揭示黑暗社会的本质,但仍能启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国民性问题的思索。 |
骆驼祥子 | 老舍 | 老舍著。1939年出版。以二十年代旧军阀统治下的北平为背景,描写人力车夫祥子在黑暗社会的摧残下,逐渐丧失生活理想最后被迫走向堕落的悲剧。贫苦农民出身的祥子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土地,便跑到北平靠当人力车夫谋生。为了不受别人盘剥,苦干三年,积得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新车。不久,他被军阀抓去当伕,车被乱兵抢走,但他并不灰心,继续拉车攒钱,准备再买车子。结果,辛勤挣得的一些钱被反动侦探敲诈干净。后来,用妻子虎妞私房钱买了一辆旧车,不久因虎妞难产而死,被迫卖掉。为买车,祥子三起三落,心灵和肉体遭到严重摧残,而他所喜爱的小福子因不堪非人的生活而自杀。从此祥子心灰意懒,消极颓丧,慢慢染上各种恶习,终于走上堕落的道路,到处骗钱,醉生梦死,成了一个自私的无赖,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
老张的哲学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初载于1926年7月至12月《小说月报》第17卷第7—12号。1928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作品以混迹教育界、担任小学校长而又开杂货铺、放高利贷并兼衙门里的挂名巡击的恶棍老张为中心人物,围绕老张为了增加“身分”和“尝尝小老婆的风味”而逼迫债户李老者用侄女抵债,又逼迫债户龙树古将女儿卖给土财主孙八作妾,因而破坏了两对青年的爱情的情节,揭露了老张那“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和丑恶灵魂,也揭露了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种种落后、污浊、黑暗和罪恶,批判了旧社会。这是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表现出他擅长描写城市中下层生活的特点,他的正义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显露出作者独特的幽默讽刺的风格。尽管作品还存在着某些描写太过或故意逗笑的缺点,但还是引起了文坛的重视。朱自清肯定它的“讽刺的情调”和“轻松的文笔”,并将它列入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讽刺小说之列(《<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周扬指出:它“以现实主义的笔力和幽默辛辣的特点震动了文坛,成为新文学长篇创作中最早出现的硕果之一。”(《怀念老舍同志》) |
猫城记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最初 连载于1932年8月至1933年4月《现代》杂志第1卷第4期至第2卷第6期。1933年8月上海现代书局初版。全书共二十七节。这是一部寓言体的讽喻小说,借描写火星上的一个猫国来影射讽喻中国的现实。作品描写猫国的人们吸毒成性,凶暴残忍,极端自私,空谈苟安,教育腐败,道德沦丧,崇洋媚外等等。最后在外国的侵略下,猫国灭亡。整部作品对种种“人间的毛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与作者的早期作品相比,它对黑暗现实和国民劣根性的揭露更为全面。但作者是有感于“对国事的失望”而写, “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并且由于作者当时对革命缺少认识,抱有怀疑,因而作品“严重歪曲人民革命运动,并错误地嘲笑了革命者”(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后来老舍也说:“《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它毫不留情的揭显出我有块多么平凡的脑子”(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作品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明显是受了英国作家赫克斯莱的《新的勇敢的世界》和奥威尔的《动物农庄》等作品的影响。 |
牛天赐传 | 老舍 | 老舍著。1936年出版。牛天赐一出身就被父母抛弃,把他丢在商人牛老者的店铺门口。牛老者夫妇年迈无子,发现门口丢弃的男孩时,高兴地抱回家去,认为是天赐给的,取名为牛天赐。作品写了牛天赐出生以来二十年的经历。作者说:“这是个小资产阶级的小英雄的传记。”目的是想从家庭教育角度探索市民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牛天赐在家中接受三种教育。养父牛老者是个老实本份的商人,牛天赐从他身上理解了金钱的作用和意义。养母牛太太望子成龙心切,以“天官赐福”为儿子命名,从小给他灌输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育。男仆四虎为人机灵、善良,深明世事,又有在艰难中挣扎生活的能力。而天赐则是娇娇公子,在牛老者死后,天赐对经商一窍不通,只会跟着四虎上街去卖梨。作者通过四虎与天赐的对比,对牛老者夫妇的市民家庭教育作了否定与批判。作品还写牛老者的破产过程。牛老者所采用的旧式商业经营方法在与新式商人竞争中不断失败,加以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最后终于破产,从中反映了商业竞争中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批判了旧中国腐败政治,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商业破产的同情。 |
蜕 | 老舍 | 长篇小说(未完)。初载1938年2月16日《抗到底》半月刊第4期至1939年3月16日第23期。初收《老舍小说集外集》。现收《老舍文集》第9卷、 《老舍小说全集》第5卷。 |
文博士 | 老舍 | 现代长篇小说。老舍著。香港作者书社1940年11月初版。内收《序》1篇 。作品初载1936年10月1 6日至1937年7月《论语》第98至115期,原题《选民》。小说描述一 位洋博士回国后的“谋事”经过。文 博士是一 位留美学生。在留学期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时也学会了拉帮结伙。回国后,深信自己“必能打入社会最上层”的文博士四处奔波,竟无法找到工作。后 听从焦委员的设计,他来到济南齐鲁文化学会,企图借助于唐先生,通过联姻的方式接近富商,伺机攀附而上。唐先生是个势利的旧式文化人。他以让其儿子充当文博士的助手为条件,主动提出替文博士活动“明导会”专员的差事,而善于钻营的文博士则进一步要求唐为他引见大生堂药店的杨老板。嗣后,文博士访杨家 一举成功。为了依附更大的后台,即将成为杨家乘龙快婿的文博士,当上了专员后,却将唐氏父子。作品从较广阔的社会视角,表现了会官场的腐败以及知识界的堕落。 |
无名高地有了名 | 老舍 | 报告文学。老舍著。作于1954年。收于《老舍文集》第7卷。1953年10月,作者随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接着在志愿军某军继续体验生活五个多月,写下了这篇长达22章十数万言的报告文学。为了迫使美军接受停战谈判,早日结束这场罪恶的战争,志愿军某部一营奉命强攻战略要点“老秃山”。他们在地堡成群、火力密集的“老秃山”下守备3个月后,又投入紧张的学习和练兵。接着奉上级的指示,采用“缩短纵深,多路突破”的战术,顽强地投入强攻。全营指战员同仇敌忾,斗志旺盛,经过三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扫清地堡,夺得山头,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老秃山”的主峰。在二营奉命坚守阵地时,采取了“前少后多,随伤随补”的打法,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反扑,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无名高地终于有了名。作品歌颂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揭示了“玩火者必自焚”的历史规律,塑造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全篇详略得当,疏密得体;场面描写气势恢宏,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氛和感情;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生动传神,慷慨淋漓,具有壮烈情调和阳刚之美。 |
小坡的生日 | 老舍 | 现代长篇童话。老舍著。初载于1931年1月《小说月报》第22卷1至4号。 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7月初版。作品以新加坡为背景,通过小坡对民族、种族等问题的理解和他同一群不同肤色的东方小孩子亲密关系的描写,表现了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共同奋斗的主题。主人公小坡是侨居新加坡的中国孩子。他父亲原籍广东,是国货店老板,但是他瞧不起同是被压迫民族的印度人和马来人,对福建人、上海人也抱有成见。小坡不理解他父亲为什么讨厌一切“非广东人”,并对此反感。小坡心目中的“伟人”是看门的老印度,他的志愿是长大了当看门的印度人和马来巡警,也不认为邻居福建人林老板象他父亲说的那么可恶,而且对他抱有好感。小坡要好的朋友是两个马来姑娘,三个印度小孩,两个福建小孩和一个广东小孩。他常背着父母同这些小孩一起玩耍,在小坡幼小的心灵中没有民族、种族的隔阂。作品共有18节,后7节写梦境,但也涉及现实生活。作者说,他“愿意把东方小孩全拉到一处去玩,将来也许在同一战线上去争战!”“因为东方已经是受着人类所有的一切压迫,从哪儿想,他都应当革命。”(《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
正红旗下 | 老舍 | 当代长篇小说。老舍著。初载《人民文学》1979年第3至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初版;1987年5月又将《正红旗下》与作者的另一作品《小人物自述》合为一册再版。两个版本的正文前面均有胡絜青写的代序《写在〈正红旗下〉前面》,书后均附录胡絜青、舒乙合写的《记老舍诞生地》一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的《老舍文集》第七卷中,收有《正红旗下》。《正红旗下》是老舍晚年的作品,发表于他逝世以后。正红旗下——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正即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 满洲八旗”,以后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本文作者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所以这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即取名为《正红旗下》。著于1961年至1962年。遗憾的是,因当时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老舍并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
赵子曰 | 老舍 | 长篇小说。老舍著。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写北京钟鼓楼后天台公寓一群大学生荒废学业、颠三倒四的生活。主人公赵子曰爱慕虚荣,受人奉承便得意忘形,连考试名列末榜,也自我安慰,爱在通霄达旦的打麻将中流水般地输钱。他不务正业,在闹学潮中受人怂恿,绑打校长,被学校除名。但他并不醒悟,受尽不逞之徒的耍弄,继续糊涂混世。作品讽刺了为非作歹的恶少欧阳之风,赞扬了富有正义感的李景纯,尤其是对以赵子曰为代表的借解放自由而放浪的“新式人物”给予尖锐的嘲讽和针砭,表现了作者对虚荣、萎靡、混世市民文化心理的否定,反映了作者对民族自重自强意识的呼唤。由于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所限,书中对学生运动的描写不够真实。 |
四世同堂 | 老舍 | 长篇小说。包括《惶惑》、 《偷生》、《饥荒》三部。老舍著。写于1944——1949年间。作品以抗战时期北平陷落后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为历史背景,展开北京市民苦难生活与觉醒斗争的生活画卷。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书共100万字,堪称抗战文艺的一部巨著。 |
跻春台 | 省三子 | 清末白话短篇公案暨世情小说集。1914年成文堂存板,每卷目录后有“凯江省三子编辑”之语。首光绪己亥(1899)铜山林有仁序,谓:“中邑刘君省三,隐君子也。杜门不出,独著劝善惩恶一书,名曰《跻春台》。列案四十,明其端委,出以俗言,兼有韵语可歌,集成四册。”每册一卷,每卷十篇, 以元、 亨、利、贞标之。“积善必有余庆而余殃可免,作善必召百祥而降殃可消,将与同人共跻于春台,熙熙然受天之祐,是省三著书之意也。”主要内容包括:元集、双金钏、十年鸡、东瓜女、过人疯、义虎祠、仙人掌、失新郎、节寿坊、卖泥丸、哑女配、亨集、捉南风、巧姻缘、白玉扇、六指头、审豺狼、万花村、栖凤山、川北栈、平分银、吃得亏等。 |
宛如约 | 佚名 |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才美巧相逢宛如约》,四卷十六回。有“醉月山居”刊本,题“惜花主人批评”,实际并无评语,也不署撰人,无序跋及刊刻年代,似刊刻于康熙间。此外尚见有恒德堂石印本,改题《银如意》、福记书庄石印本,又题《如意缘》、民国间有铅印本。现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写才女赵如子诗文俱佳,因地居僻县,知难得好夫婿,遂携一仆妇同改男装,托名赵白,出外访求才子。于处州得学士之子司空约诗文,暗中倾心;司空约见“赵白”题诗,奉父命往访,得知如子才貌,遂请媒定婚。约归后入京赴考,曲阜赵学士有女宛子,慕约才名,于唱和时作诗寓意,愿与如子并嫁。后几经波折,司空约高中,与二女成婚。作品写才女主动追求佳偶,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别居一格。文笔颇典雅。有醉月山居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