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野百合花 | 王实味 | 王实味著。1942年6月重庆初版。编者邹正之作《介绍〈野百合花〉》,收《野百合花》杂文1篇。 |
陈老四的故事 | 王实味 | 王实味著,短篇小说。 |
毁灭的精神 | 王实味 | 王实味著,中篇小说。 |
杨五奶奶 | 王实味 | 短篇小说。王实味著。 |
休息 | 王实味 | 现代中篇小说。王实味著。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4月初版。列入“新文艺丛书”。小说由11封书信组成。通过这些书信展示了“一个英逸俊拔”的青年,被“血腥肉臭的社会”吮竭血液,斫尽精力,“以致不得不抛弃了一切而葬身于潢水”的惨痛一幕。秋涵因家中债台高筑而中途辍学去邮局当了邮务生,工作的繁重和时间的冗长压迫得他吐血晕昏。同时,“邮政内幕之腐败,外人之专横,人员之卑污”以及家中传来要其与一个“目不识丁,而性情又极泼悍”的女子成婚的“母谕”,更加重了他内心世界的苦痛。直至母亲的突然病故,至亲好友间感情的的疏淡,贫血症、心脏博动低弱和肺病的并发,使秋涵成了“一只丧舵的破船”没法驾驭了,终于投入“那幽静的潢水”去“休息休息”,“疲惫了的精神,调剂调剂”,“枯涸了的血液,润舒润舒”。 |
摩托车的鬼 | 滕固 | 短篇小说。滕固著。 |
古董的自杀 | 滕固 | 短篇小说。滕固著。 |
第七连 | 丘东平 | 现代短篇小说集。东平著。上海希望社1944年2月初版。收《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溧武路上的故事》、《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以抗战初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广泛的生活画面。其中主要的作品是对于战争的直接描写。象《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当时曾产生广泛的影响。《第七连》反映一个年轻军官丘俊在抗战初期的经历。丘俊和许多初上战场的人们一样,开始也曾产生过胆怯心理,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他驱除了惧怕心理,坚定了“以身许给战斗”的决心。作为一个连长,他作战勇敢、机智,对待士兵象“朋友”一样。作品表现了一个初上战场的青年军官的思想转变和心理状态,塑造了一个新型的有强烈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年抗日军官形象。《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描写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青年连长林青史,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广大士兵抗日激情的推动,他违抗了上级“不抵抗”的命令,向敌人展开猛烈反击。在陷入日军包围,与营部失去联系,处于孤军无援的情况下,仍顽强不屈,主动出击打击敌人,虽然伤亡惨重却换来了胜利。但他的连队却被友军以“来历不明”为由缴了械。他一个人独自去找营部,途中听说自己由于违抗命令已被判处死刑。功而获罪,便是这个下级军官的遭遇。有人劝林青史逃走,他却为了“成全自己底人格”,甘心被处死。林青史的遭遇,一方面表现了下层军官积极抗日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他灵魂深处旧的思想意识的挖掘,揭露了旧军队的腐败。这些短篇小说具有悲壮的时代色彩,反映出抗战初期人民奋起抗战慷慨悲歌的感人情景。 |
沉郁的梅冷城 | 丘东平 | 短篇小说。《沉郁的梅冷城》描写梅冷城发生的一件惨案:保卫队长利用一次爆炸事件枪杀100余人,声言是参与这一事件的他的弟弟提供证词。当弟弟质问他时,他诬称弟弟“发疯”而将其关押。 |
将军的故事 | 丘东平 | 本书为丘东平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邱东平所著《多嘴的赛娥》、《一个小孩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通讯员》、《骡子》、《白马的骑者》、《运转所小景》等七篇短篇小说。丘东平(1910.5.16—1941.7.28),现代作家,原名丘谭月,号席珍,广东海丰人。他的作品具有七月派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对生活的苦难和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其中小说《运转所小景》描写一个青年在柳州运转所前要求乘坐军用火车,遭到士兵的凶暴围攻。 |
火灾 | 丘东平 | 长篇小说。东平著。1937年3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初版。 |
中校副官 | 丘东平 | 《中校副官》中的主人公中校副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战士,他有修养,真诚地尊重领导,他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激情也代表着当时广大官兵的心声。相反,军长的形象却是一个虚伪、强权、滥杀无辜的形象,虽然平时能给部下一个好形象,但关键时刻却暴露无遗,用所谓的“战略需求”来掩盖自己胆小怕死的想法,毫无民族责任感。 |
给予者 | 丘东平 | 现代中篇小说。丘东平等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1月初版。小说出版时署名欧阳山、草明、东平、邵子南、于逢等集体创作,东平执笔。实际上其它人只是“聚谈了几次”,最后由东平独立完成。作品以十九路军在抗战前后的活动为背景,写出了这支抗日爱国的旧式军队的某些本质。这支军队有抗日爱国热情,但在政治上有很大盲目性,分不清为谁抗日。官兵们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主人公黄伯祥由司机升为连长,他思想单纯,忠于职守。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面前,终于认识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妻子、儿女和父母都“给予”了祖国。他在上海“八·一三”战斗中,指挥炮兵轰击日寇时,轰毁了他自己在虹口的家。后来他在瓦砾堆里看见了6年不见的亲生女儿。他吻了将死的女儿的前额,然后提起枪继续阔步向前。作家力图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用了自己的全生命献身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茅盾曾在《〈给予者〉》中指出:“中国人民大众的抗战意志如何在压迫下、践踏下、侮辱下、欺骗下,沉郁而坚定地发展,终于达到‘由自己来担当’,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步;而这,是在主人公黄伯祥的惨痛而平凡的经历上得到了形象的反映的。” |
茅山下 | 丘东平 | 丘东平著。作于1941年。写新四军一支部队在茅山下的斗争生活。他们不仅要和日寇汉奸作战,还要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同时在革命队伍内部也存在矛盾。郭元龙是工农出身的参谋长,夏伯阳式的指挥员,作战勇猛,处事果断,但傲视知识分子,有严重游击习气,甚至还犯过错误。而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周俊,看不惯郭元龙那独断的作风。他充满革命热情,工作积极,但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动摇性,缺乏斗争经验。另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林纪勋,虚心好学,作风扎实,克服了自己经验不足的弱点。他们在以陈毅为原型的新四军的司令员关怀下,在实际斗争中克服了彼此矛盾。小说通过这支部队成长的描写,表现了苏南抗日根据地交织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部队内部矛盾,反映了新四军初创时期战斗风貌,歌颂他们高昂的战斗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人物性格刻画。 |
壁画 | 滕固 | 短篇小说。滕固著。发表于1922年11月《创造季刊》1卷3期。主人公崔太始在东京学画五年,颇有些艺术天才,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以及由此产生的家庭给他带来莫大的痛苦,一直单恋着业师的大女儿和日本模特儿少女,但一片恋情终于成为泡影。从此,他性情孤僻,放浪形骸,最后在亲戚的一次宴会上因饮酒过渡而呕血。归寓后,他用自己的鲜血在壁上涂了一幅画,画面上的一个女子站在一个僵卧的男子腹上狂舞,以发泄自己失恋的悲哀。作品受唯美主义艺术的影响,通过青年人的性的苦闷曲折地反映一代青年的迷惘。文笔奇峭,感情浓烈,是创造社为艺术倾向的一篇代表作。 |
银杏之果 | 滕固 | 现代中篇小说。滕固著。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5年3月初版。收作者《序》1篇。作品描写一位意志薄弱、性情忧郁的青年因爱情不幸而自戕的悲剧。少年秦舟因避战祸,与表侄女H小姐一起到K县亲戚家寄居。他们在一起交谈,观海,拾银杏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嫡母以两人辈份不合为由破坏了他们的恋爱。秦舟带着感情的创伤赴上海求学。他讨厌父亲的专制教育和苛刻的督导,又渴望得到感情的寄托,便引诱了女学生Y小姐并与之同居,结果导致Y小姐遭到世俗舆论的攻击,自己也受到同室朋友的谴责和警告。秦舟感到无法在这片世俗的空气里生活下去,只身赴东京留学。他企图以异国的风景和文化来陶冶自己悲哀的心情,但终因精神不安、生活寂寞而逐渐沉沦。正当他怀念H小姐并为她祝福之际,传来了她不幸早逝的消息。秦舟的精神受到刺激,终于在银杏树下投渊自尽。小说通过主人公秦舟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伦理和家长专制作风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幸福生活的扼杀,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一代对幸福的追求。小说带有作者自叙传的性质,虽然气氛悲哀,但“取材亲近”,感情诚挚,“人物的性格、事件的推移都很真实”,带有一种“写实的作风”(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
求雨 | 赵树理 | 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54年10期。金斗坪村有一座龙王庙。解放前,每逢遭受旱灾,金斗坪的人便集中在庙里跪祷求雨。地主周伯元总是趁机用粮食低价买地。土地改革后,土地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又遇上旱灾。村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动员大家开渠引水。可是在动工的同时,仍然有八个老农民,在龙王庙敲钟鼓求雨。而且,求雨的人愈来愈多。庙里定出轮班跪香制,连参加开渠的人上下工时也去磕个头。两天之后,开渠遇上石崖,进度很慢,这一来,开渠的人更少了。于长水冥思苦索,想出了架槽的好法子,开渠的劲头又鼓了起来。当渠道通了水之后,庙里求雨的人溜得一个也不剩。作品表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民对封建迷信的斗争和胜利。 |
福贵 | 赵树理 |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福贵》叙述了一个破产后迷入下流社会的青年农民的经历和遭遇。福贵本是个正派青年,庄稼活“各路精通,一个人能抵一个半”,又是民间戏班中的好角色。只因娶亲和安葬母亲,他借了地主王老万30块钱,被迫到王家做长工抵债,但是,所欠的债还是一年比一年多,到第四年,连本带利滚到了90多块钱,最后他的四亩地和三间草房也被地主盘剥去了。福贵成了游民无产者,到处流浪,并沾染了赌博和偷盗的不良习气。然而,他那时挣了钱,还要拿回来补助家庭,赌输了,绝不回家剥削妻子。后来王老万借口他当吹鼓手玷污了本族的清白,要把他“打死”、“活埋”,逼得他背井离乡,逃亡在外七八年。后来这个地区成了根据地,抗日政府组织改造流氓、懒汉、小偷,福贵被组织到难民组开荒,获得了新生。不久,他回到家乡,找区干部和农会主席诉说自己的经历,在群众会上,他控诉了王老万对他的剥削和迫害,说明自己背上坏名声完全是地主阶级和旧社会所逼迫的结果。作者在《对〈金锁〉问题的再检讨》一文中写道,“我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作农村工作的人怎样对待破产后流入下流社会那一层人的问题。这一层人在有些经过土改的村子还是被歧视的”,“我写《福贵》那时候,就专为解决这个问题”。 |
李家庄的变迁 | 赵树理 | 长篇小说。赵树理著。1946年1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标为“通俗小说”。它“不但是表现解放区生活的一部成功的小说,并且也是整风以后文艺作品所达到的高度水准之一例证。”(茅盾:《谈〈李家庄的变迁〉》)。全书共16章,以太行山区的一个村庄的几度变迁,反映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山西农村的阶级斗争。作品涉及了抗战以来山西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张铁锁是作品的主人公,他被以李如珍为代表的地主势力害得倾家荡产、流落他乡。后来在共产党员小常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家乡组织农民和地主斗争,几经曲折,最后终于惩处了李如珍,得到了翻身解放。作品揭露了社会黑暗势力凶残狠毒的本质,歌颂了八路军和劳动人民忠贞不屈的品质和斗争精神。作品是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伟大变革的真实映照。它显示了中国农村变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预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道路。作品结构完整,情节跌宕交错。表现手法富有中国传统评书的特点:朴素、简洁、明快;语言是来自群众的口语而又经过加工的文学语言,通俗、生动、形象。“用一句话来品评,就是已经做到了大众化。没有泛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质朴而醇厚,……这是走向民族形式的一个里程碑。”(茅盾《谈〈李家庄的变迁〉》)此书曾先后被改编为话剧、曲艺等,并译成几国文字流行于国外。 |
李有才板话 | 赵树理 | 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于1943年7月25日至8月13日《晋绥日报》副刊。同年底由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尽量用普通的平常的话语,但求每句话都能适合每个人物的特殊身份、状态和心理”(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的描写手法,围绕着阎家山民主政权的归属和减租减息的开展,广阔而又深刻地展示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生活。阎家山抗战后虽成了根据地,但历来只手遮天的恶霸地主阎恒元,仍依仗权势和奸滑,伪装退居二线,实际上继续操纵政权,破坏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他还利用上级派来的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骗得了“模范村”称号。因此,尽管杰出的民间歌手、“板人”李有才不断地以快板为武器,揭露抨击阎恒元势力,团结“小”字辈展开斗争,仍不能挣脱压迫。直到县农会主席老杨深入下来,才发现了问题,并发动和组织农民斗倒了阎恒元,取得了“翻天地”的“大胜利”。作品成功地运用了活在群众口头上的质朴明快的语言,在色彩诙谐的喜剧氛围中,深刻地揭示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它“让我们看见了解放区的农民生活改善斗争过程和真相”(茅盾《关于〈李有才板话〉》)。周杨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认为,“作者在这里正确的处理了农民斗争的主题,写出了斗争的曲折与复杂性,写出了农村中的各种人物:地主,农民;包括积极的,中间的,与落后的;两种类型的工作干部。他没有把人物与行动简单化,……他的笔是那样轻松,那样充满幽默,同时又是那样的严肃,那样热情。”郭沫若也认为:“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板话〉及其它》)。 |
小二黑结婚 | 赵树理 |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1943年10月华北新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也是显示作者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出版时,彭德怀曾亲笔题词:“象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作品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受到了有浓厚封建落后思想的“二诸葛”(小二黑的父亲)、“三仙姑”(小芹的母亲)的极力反对,并为窃据了村政权的恶霸金旺、兴旺兄弟所忌恨,遭到诬谄和迫害。面对种种阻力,小二黑和小芹进行了坚决、勇敢的抗争,最后在区民主政府的支持下,斗倒了恶霸,教育了两位家长,取得了婚姻自主的胜利。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者汲取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长处,使作品情节连贯,故事性很强。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中运用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其中两位“神仙”的塑造尤为成功,达到维妙维肖、呼之欲出的地步。作品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很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把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
锻炼锻炼 | 赵树理 |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发表于《火花》1958年8月号和《人民文学》1958年9月号。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初版、10月2版;作家出版社1958年11月初版、1960年再版。收入作家出版社1959年8月出版的《1958年·短篇小说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的《山西短篇小说选(1949—1979》中。1957年秋,争先社开始整风,副主任杨小四给社里的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贴了一张顺口溜的大字报,批评她们好吃懒做,自私取巧。小说通过“小腿疼”闹社房,“吃不饱”拨弄是非和棉田风波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农村落后妇女的形象,揭示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提出了教育落后农民对于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小说还描写了社主任王聚海对落后妇女一味迁就,而对一些与他想法不同的年轻人则让人家“锻炼锻炼”的错误态度,批评了王聚海式的无原则、怕矛盾、压制新生力量、庇护落后思想的干部,指出了这种“和事佬”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危害性。在作品中,作者还满腔热情地赞扬了以杨小四为代表的新干部,写了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维护纪律、坚持原则的好作风。在艺术上,小说善于在对照衬托中刻画人物,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王聚海常常让别人“锻炼锻炼”的口头语,神情毕肖地画出了一个是非不辨、赏罚不明的官僚主义的干部形象。 |
孟祥英翻身 | 赵树理 |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华北新华书店1945年3月初版,列入“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创作小丛书”,内收《序》1篇。1946年9月华中新华书店再版,列入“大众文库”,改收《作者的话》1篇。作品是根据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小说描写孟祥英9岁时死了爹娘,长大嫁到牛家,忍受着婆婆和丈夫蛮横的压迫和残酷的摧残,满肚子苦水“没伸冤的机会”,曾经“两次寻死,都没得死了”。1942年,村里来了工作员组织妇救会,因她“说话把得住理”,被推选当上了主任,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获得新生。孟祥英响应政府号召,克服困难,带领妇女采野菜度荒,工作成绩突出,被选为劳动英雄。作者在《序》中写道,这篇作品本来准备写成“生产度荒英雄孟祥英传”,“可是得到的材料,不是孟祥英怎样生产度荒”,而是她“怎样从旧势力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就写成了“一个人从不英雄怎样变成英雄”。 |
登记 | 赵树理 | 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说说唱唱》1950年第6期。小说写的是农村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艾艾与小晚、燕燕与小进是两对自由恋爱的青年,他们的婚姻遭到村公所民事主任、区政府王助理员及老一辈农民的反对。他们勇敢地同自私自利的封建残余、新政权中的官僚主义及家长的包办婚姻作斗争。在新的婚姻法的支持下,这两对青年终于取得了婚姻的自由。作品通过艾艾与其母亲小飞娥的婚姻对比,鲜明地展示了两代妇女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不同命运,赞扬了新社会妇女的精神面貌。作品用讲故事的手法,以罗汉钱作为情节发展线索,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结尾富有喜剧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曾以《罗汉钱》为名改编成多种戏曲。 |
三里湾 | 赵树理 | 长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人民文学》1955年1至4月号。本书有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1959年2版,1962年3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1963年版。1951年,太行山区三里湾村建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二年秋天,社里准备开渠、扩社,于是引起了一系列矛盾和斗争。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和王玉生、王满喜、范灵芝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同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马多寿等党内外落后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和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经过复杂的斗争过程,范登高、马多寿等逐渐有了转变,和广大农民一起入了社,解决了开渠问题。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特别是反映了改造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和封建意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类人物典型。党支书王金生一家是先进农民的代表,王金生党性强,顾大局,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是合作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弟弟王玉生心灵手巧,忘我无私,是技术改革的能人。妹妹王玉梅聪慧勤劳,泼辣厚道,是一个秉承着劳动农民淳朴家风的农村姑娘。马多寿外号“糊涂涂”,他和老婆“常有理”、儿子“铁算盘”、儿媳“惹不起”共同构成了自私、落后、顽固的小私有者群像。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表,他在土改时多分了好地因而比别人“翻得高”,于是热衷于走资本主义道路,顽强地抵制农业合作化运动。老党员袁天成听任老婆“能不够”指挥,虽然加入了合作社却一心变相地多留自留地,尽力维护个人小私有者的利益。这些不同类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在艺术表现上,继承并开拓了作者早已关注的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传统,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和曲折性,以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幽默健康的情趣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