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武则天 | 南宫搏 | 这个女人活了八十二岁,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 她临危不慌,计算精确可靠,稳打稳扎,方寸不乱。残忍与聪明、疯狂与冷静,在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身上得到了惊人的统一。 不同的人会对这位中国的第一个女皇作出各种各样的评价。 那些崇尚致胜术的人会把这个敢作敢为女人视为天下第一英雄。 那些女权主义者会对武后乱伦、淫乱这些罪名十分不屑。 历史学家会谴责她除异己、诛大臣、信图谶、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等行为。但又会对她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崇文学、重著述等措施而信服。从题材上看,南宫搏写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女人。为什么专挑妇女人,写些风流韵事呢?是作者意存佻挞、性好风流吗?不然。女人的身世,跟宫朝政局时代社会、人际网络、基本上无甚关系。这些女人,是因与君王等特殊男人有关了,才间接与这个社会和历史有关的。关联起来以后,她们可能被指责为祸国之妖姬,可能成为时代沧桑的见证。但就她本身来说,她的生命、喜怒、情受、遭际,共实自成脉络、自成风景。南宫搏所要描绘的,就是这一段风景,因此,他不但关切历史中的个人,还希望能检索大的社会历史之外的个人史。 |
童年的悲哀 | 鲁彦 |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1931年6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内收《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小说14篇。其中《童年的悲哀》通过雇工阿成哥帮助一个小孩走进艺术境界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劳动者美丽的灵魂。善良的阿成哥虽是“粗人”,却“多才而又多艺”。他拉得一手好胡琴,将“我”带进了美的音乐的世界中,让“我”感到说不出的幸福。不久,他被疯狗所咬,终于离世而去。“我”也因此觉得“看不见幸福的一丝微光”。作者在《我怎样创作》中指出,“《童年的悲哀》这一集子是继承着《黄金》那一集子的。《柚子》时期的热情到这时几乎完全没有了。它变成了乐观的希望”,同时也“倾向于体验一切坏的恶的一面”。因此,《童年的悲哀》等作品的问世,表明作家已拓展了以前的创作题材的范围。 |
听潮的故事 | 鲁彦 | 鲁彦散文集,收文12篇。发表于1934年《中学生》第47期,收于《鲁彦散文选集》。文章写“我”和妻子到普陀山海岛佛国旅游的一段经历。前半篇写欣赏听潮的感受。作者把沉睡的大海比作“沉吟的诗人”,温柔甜美,令人陶醉;写汹涌的海涛好比被钟声惊醒了的猛士,愤怒地向岩石进攻,形成一场“千军万马的混战”,使人颤栗。后半篇笔锋一转,写僧人为了赚钱,献媚于洋人,竟要“我”将房子让出,甚至变相地下逐客令。“我”在愤怒之余,故意穿起军装,使僧人立刻慌了手脚,奉承拍马,请客送礼,显出一副可鄙的市侩相。作品讴歌大海的美,鞭挞现实的丑,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感情恰像海潮一来一去,起伏跌宕,启示人们领会生活的哲理。写景多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叙写人事,笔墨冷峻含蓄,令人深思。 |
韬奋漫笔 | 邹韬奋 | 1933年11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收文52篇。1936年3月重印,改名《漫笔》。著者于1928年11月至1933年7月间发表于《生活周刊》上的随笔、杂感编集。收《生活周刊究竟是谁?》、《一个小巧妙》、《可敬的老司务》、《硬性读物与软性读物》、《挨骂》、《劳而无功》、《“生活”的洋房汽车》、《谈孙桂云女士》、《硬吞香蕉皮》、《肖伯纳的幽默》、《〈两地书〉》、《统治者的笨拙》等51篇 |
回忆鲁迅先生 | 萧红 | 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
最后的出路 | 冯铿 | 现代长篇小说,冯铿著。左联烈士、潮籍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解放的道路。《最后的出路》是一篇以女性意识觉醒为题材和线索的小说,揭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及种种社会问题,塑造了觉醒的新女性郑若莲,指出女性最后的出路是走上革命,表现出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 |
一九三○年春上海 | 丁玲 | 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9期。写左翼文艺兴起而带来小资产阶级文艺队伍的分化和革命文艺的成长。若泉和子彬是两个友情很深的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1930年,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勃兴,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若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迎接左翼文艺运动的春天,并投入革命文学的创作;而子彬则顽固坚持个人主义立场,恪守“艺术之宫”,不久投入“流星派绅士”的怀抱,在小报上化名辱骂、攻击左翼文艺运动,虽经若泉的多次劝告,却毫无回转之意。由于远离“左翼”朋友,胸襟褊狭的子彬变得极为孤独和烦躁,想在与美琳的庸俗爱情生活中躲避时代的风浪。美琳是一个冲出封建家门,追求恋爱自由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开始因崇拜子彬的才华和文采而与他相爱,但不久在若泉等左翼文艺界人士的影响下,从狭小的私爱圈中挣脱出来,离开子彬,加入工人群众的斗争行列。作品通过男女青年的感情纠葛、恋爱冲突,反映了“左翼”文艺运动在前进中的巨大力量,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恋爱至上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
知堂文集 | 周作人 | 周作人著,1933年天马书店出版。1981年上海书店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之一影印发行。此书系周作人的自选集,收作者早期散文小品、诗歌、文学评论等44篇,书中附作者自序。关于“知堂”,作者在文集开篇即言:“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此言甚妙,以名吾堂”。“吾堂后起,或当作新四知堂耳。虽然,孔荀二君生于周季,不新矣,且知亦不必以四限之,因截取其半,名曰知堂尔”。周作人早期散文有政论、随笔、杂感、记叙、游记、速写、书信、序跋以及文艺短论、读书札记等。在运用散文体式上,“小品散文”是其运用得最为自如的一种。其往往在即兴的形式中暗寓讥刺,文笔以平和冲淡为特色,造成幽雅淡远的意境。他在内容上着意表现返归自然,顺乎天性,自由率性而适度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表现与隐蔽,倾泻与控制,放与收,丰腴与清涩,奇警与平淡……之间的微妙的平衡。由于20年代后期,周作人逐步由“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战士变成一个消极避世的隐士,不敢正视残酷的斗争现实,躲进书斋,因而其作品不免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近年来周作人散文的艺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注意并加以重视,国内不断出版其作品及有关研究文章。岳麓书社出版的《知堂书话》、《知堂外文集》、《知堂序跋》、《苦茶随笔》、《风雨谈》、《苦竹杂记》等相继引起学者文人的重视。钟叔河在《知堂书话》序中称周作人文章为“上乘”。鲁迅在答斯诺问时,把周作人放在“最优秀的杂文作家”的首列。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 钱穆 | 钱穆编写。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
湘行散记 | 沈从文 | 沈从文著。由12个单篇组成(原收11篇,其中《滕回生堂的今昔》在最初结集出版时,文稿为编辑遗失漏排,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沈从文选集》时,重新补入)。1936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湘行散记》是一组以叙事、写人、纪闻为主的散文。作者以从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为叙述线索,展示这条绵延千里的水流及各支流上的乡村景物、人事,构成反映湘西儿女人生悲欢的散文系列。他记录了湘西特殊的山水景观和风土人情,给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的光彩。他把眼光投向生活在底层的湘西儿女,表现船夫、矿工、士兵、商贩、妓女的悲惨命运和生活方式,并写出了他们中的英雄豪气和被迫而激起的反抗意志。他在散文里,一定程度地显示了时代的痕迹,揭示了现实的黑暗统治和封建思想对人的压迫。他追求生命的理想状态,赞美原始生命力量,企图唤起人生意识的觉醒去同命运抗争。在艺术上,这组散文有着独特的创造。神秘性、传奇性的事件与平凡人生现象的交织,现实人生的横向描写与对湘西历史的纵向叙述的结合,构成选材、构思的重要特点。作品视野开阔,注意时空连结。感情深厚真切,描写真实生动。语言简练隽永,以游记手法,景物描写尤为出色,富于变化且要言不繁,能给读者留下艺术联想的余地。 |
湘行书简 | 沈从文 | 《湘行书简》作者是沈从文、卓雅。该书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余为沈从文回湘途中给张兆和的信。各信标题,除《小船上的信》为原有外,其余原无题,皆为整理者所拟。《湘行书简》编入《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于1992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同年12月再版。 |
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 | 沈从文 | 沈从文等著,卓文主编的这本《允许我让你幸福到热泪盈眶》是以爱情为主题,汇编民国各文学大家笔下关于爱情主题的美文,为读者展现灰色历史中的唯美爱情故事。其中,有的是大家描写自己与伴侣的感情生活,有的是大家描述旁人的爱情故事,还有的是以第一、第二人称全情投入地抒发自己的情意的动人倾诉。“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渴望着信来的时候,每一分钟是一个世纪,每一点钟是一个无穷。”或悲情或温馨,一切却只源于想和对方虚度时光。 |
男子须知 | 沈从文 | 《男子须知》,又名《在别一个国度里》,一个山大王以打家劫舍相威胁,又以钱财相诱,强娶宋家大妹为压寨夫人的故事。大妹妹婚前极其害怕,准备作出牺牲,终日以泪洗面;婚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山大王表面既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狰狞可怕。大妹妹写信告诉表姐说到:“(山大王)什么事都能体贴,用极温柔驯善的颜色,侍奉我,听我所说,为我去办一切的事。(他对外是一只虎,谁都怕他;又聪明有学识,谁都敬他。)他在我面前却是一只羊,知媚它的主人是它的职务。他对我的忠实超过了我理想中情人的忠实。……”大妹妹在这样一个山大王身上得到了别的人不能得到的爱,幸福得只能用哭叫来表示生命的快适了。在这封信中,一个痴情、专一的男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湘西土匪的温情的一面令我们感动。 |
红的日记 | 冯铿 | 短篇小说集。冯铿著。收短篇小说18篇。发表于1931年《前哨》1卷1期。《红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的方式写红军女战士马英六天的战斗生活。拥有四百多个战士的一个团与农民赤卫队一道,攻占了T城。他们发动群众处决了土豪劣绅,把他们的财产登记在册,并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作,组织了“五卅”纪念活动,成立了T城苏维埃,最后又去围攻C城。小说的女主人公马英刚从学校参加部队,待人热情,工作认真,战斗勇敢,在革命斗争中处处爱护同志,但认为革命的女战士不应该向男同志表示感情,反映了作者摒弃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公式。作者不追求故事情节,也很少注意艺术加工,但主人公形象相当鲜明,是国统区最早介绍工农红军战斗生活的短篇。 |
韦护 | 丁玲 | 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初版。作品写于1929年,连载1930年1月至5月《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至第5号。《韦护》是丁玲第1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韦护,爱上“豪迈和纵性”的少女丽嘉。两人由热恋而同居,过着“梦幻和甜蜜”的生活。但是,结合不久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无暇和她温存而不快,韦护则感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一面站在我不可动摇的工作上, 一面站在我生命的自然需要上。苦斗了好些时”,韦护忍痛离开丽嘉,跑到广东去了。丽嘉虽然感受到恋爱幻灭的悲哀,但还是振作了精神,她对女友表示:“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罢!”作品取材于瞿秋白及其当年故情的爱人、也是丁玲的同窗挚友王剑虹的亲身经历。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自同志》中说过:“我想写秋白、写剑虹,已有许久了”,“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在《韦护》中,我“只写了他的革命工作与恋爱的矛盾”。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韦护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人们认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生活,提供了形象史料。作家本人说:“我并不满意这本书,但也不愿舍弃这本书。韦护虽不能栩栩如生,不切合本人,但总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忆,可以做为后人研究的参考资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韦护》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思想和题材的转变。丁玲自己指出:“我觉得《韦护》在我的写作上是比过去进了一步,当然,还没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冬晓《走访丁玲》) |
重新起来 | 冯铿 | 中篇小说。冯铿作,花城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写一对革命夫妻萍君和小苹之间的思想冲突:3年前,他俩在共同的斗争中结合,2年前,丈夫只身去上海谋生,从此贪图安乐,脱离革命。小苹来到上海与丈夫团聚,发现萍君早已今非昔比。而小苹依然朝气蓬勃地渴望献身革命,并毅然离开丈夫,回到家乡,投入新的斗争。全篇语言活泼生动,格调明朗,青年女革命家小苹的形象鲜明突出,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是冯铿的代表作。 |
伤兵旅馆 | 鲁彦 | 现代短篇小说集。鲁彦著。汉口大路书局1938年7月初版。列入“大路文艺丛刊”。收《伤兵旅馆》、《菊英的出嫁》等短篇小说18篇。本集小说全是写人民群众和爱国军队的抗日斗争中鱼水之情。《伤兵旅馆》叙写从前线撤下的一批伤兵,住在一家旅馆里,开始,旅馆老板娘对伤兵们的态度很不友好。一次,日本飞机来轰炸,伤兵队长冒着生命危险,从战火中救出老板娘的爱孙,两个伤兵保护了老板娘,为此,老板娘深受感动,将自己的旅馆改称为“伤兵旅馆”。 |
玉君 | 杨振声 | 中篇小说。杨振声著。1925 年由现代社出版。小说描写青年学生玉君与同学杜平夫相恋。玉君的父母不顾玉君心中已有所爱,硬要将她嫁给军阀师长的儿子做续弦,逼得玉君跳海自杀(后遇救脱险)。杜平夫出国留学时,委托林一存多方照顾玉君。林一存为成全玉君与杜平夫的爱情,割舍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玉君有过的青梅竹马之恋,并严格压抑着自己时时泛起的对玉君的爱。但留学归来的杜平夫却对林一存与玉君之间的纯洁关系,乱加猜疑,妒火烧心,显得虚伪、狭隘、卑琐。小说揭露了家族制度与包办婚姻的弊害,控诉了礼教吃人的残酷性,针砭与否定了以新派面目出现而实则浸透了传统道德的虚伪人格,肯定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处世态度。作品充满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意义。杨振声主张艺术“要忠于主观”,“把天然艺术化”(《玉君·自序》),《玉君》就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说: “他先决定了‘想把天然艺术化’,唯一的方法是‘说假话’, ‘说假话的才是小说家’。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然而这是一定的:不过一个傀儡,她的降生也就是死亡。我们此后也不再见这位作家的创作。”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胡适 | 古代小说研究专著。胡适著。作者从1920年起到1938年秋陆续写成关于《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镜花缘》等书的考证文字,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1942年由实业印书馆出版发行。1980年2月上海书店曾据实业版予以重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古典小说受到应有的重视,整理辑佚,挖掘研究工作日见增多。胡适的《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即其一。书中收有作者关于《水浒传》、《红楼梦》、《三国志演义》、《三侠五义》、《官场现形记》、《儿女英雄传》、《海上花列传》和《镜花缘》等章回小说的考证文章,许多见地颇有开创之功。《红楼梦》自以钞本形式流传以来,评论研究之风即随之而兴,蔚为一时风尚,致使“红学”与“经学”并称,成为一门显学。“旧红学”多以附会之谈、索隐之说评价《红楼梦》,“新红学”则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胡适在此书《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对旧红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打破这种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他运用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一些清代史料得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后四十回是高鹗补的”等一系列结论。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对《西游记》的著者和内容进行了研究,他否定《西游记》是元朝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的说法。根据鲁迅提供的材料和查阅了大量的乡邦文献,胡适明确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人吴承恩,使这一数百年的文学疑案得以澄清。关于《西游记》中的猴王孙悟空,胡适不同意猴行者是从中国传说或神话中演化出来的看法,认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独成一家之说。 |
死去了的情绪 | 蒋光慈 | 死去了的情绪,蒋光慈文学评论集。在书中作者谈了十月革命与俄罗斯文学、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界、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苏俄文学家皮涅克、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革命文学等。布林、米里慈可夫斯基、黑普斯……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当然占有相当的地位,但是他们是死了的人们了。他们现在能够写些什么呢?什么是他们创造的对象呢?写保皇党请求英法政府封锁俄国罢,这又有什么兴趣呢…… |
自剖 | 徐志摩 | 散文集。徐志摩著。1928年1月新月书店出版。收散文24篇,分为3辑。“自剖辑第一”中,有《自剖》、《再剖》、《求医》、《想飞》、《迎上前去》、《北戴河海滨幻想》等6篇;“哀思辑第二”中,有《我的祖母之死》、《悼沈叔薇》、《我的彼得》、《伤双括老人》、《吊刘叔和》等5篇;“游俄辑第三”中,则是题作《欧游漫录》的一组文章,共13题,它的副题为“西伯利亚游记”。此书没有序跋一类文字。扉页上是徐志摩自署的《自剖文集》,所以有人称它为《自剖文集》,也是不错的。这是作者的第三本散文集。抒写自我,是徐志摩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自剖》这一部文集中,这个特色尤为明显。像《自剖》、《再剖》、《想飞》、《北戴河海滨幻想》、《我的祖母之死》等等,都是如此。对于徐志摩瞑想式的小品文字,阿英曾归纳说:“用一颗宁静的心,抓住了一个问题的中心,慢慢地发展开去,而且发展得很远,甚至把问题的每个细胞,也同样的加以发展。”确实如此,《自剖》中的一些文字,便是如此发展开来的,《想飞》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个特色。“西伯利亚游记”这组文章,是作者赴欧途经苏联时的见闻录。由于徐志摩是独游,又不会说俄语,所以游踪多限于车上,他以奇异的目光,看待苏联,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这组游记中,反映出了作者思想的驳杂,信笔写来,乱发议论,读者很难理出个条理来。这组游记,成就不高,倒是依然表现了徐志摩那种直抒胸臆的风格。《自剖》一书解放后没有重印过,现收入1983年10月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徐志摩全集》中。 |
小言论 | 邹韬奋 | 邹韬奋著,共3集。第一集由生活周刊社于1931年10月出版,共收小言论132篇;第二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1月出版,收小言论139篇;第三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2月出版,收小言论56篇。“小言论”是邹韬奋主编《生活》后开辟的一个栏目,每期一篇,刊于卷首,后合编成三个集子。韬奋非常重视小言论的写作,以为“虽仅仅数百字,却是我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要尽我的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小言论”的文风明白畅快、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短小精悍,是短评写作的佳品。如《道听途说》、《政府广播革命种子》、《冯玉祥与缎鞋》、《民穷财尽中的阔人做寿》、《思想犯罪》、《择吉安置遗教》、《呻吟的哀音》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 |
虫蚀 | 靳以 | 短篇小说集。靳以著。列为赵家璧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第十五种。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12月初版。除《序》外,收短篇小说9篇。其中《没有用的人》描写一个在北伐战争中身任要职的人遭国民党政府通缉,躲在家中又被人轻蔑的经历;《老人》描写一个年老的白俄在孙儿出走后孤身一人,靠卖破烂杂物为生的境遇;《虫蚀》描写一个初到机关工作的女大学生对男子的纠缠和无聊应酬的厌恶;《离群者》描写一个中国人当了特务后处处模仿日本人,与一切亲友断绝来往的故事。另外5篇是《游絮》、《陨落》、《天堂里》、《烬》和《下场》。 |
患难余生记 | 邹韬奋 | 韬奋未完成的自传性著作。1946年由生活书店首次出版。写于1944年春,这时,韬奋脑癌手术后病情较为稳定,便开始忍着疼痛写作,最多时一天要写5千多字。除了补充前期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外,着重写的是1939年以后几年中的经历,对生活书店在艰难中奋斗的历史有较详尽的描述,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给了无情的揭露。可惜后来由于病情恶化,作者只写了约5万字,第3章尚未写完,便永远搁笔了。本书是韬奋思想最成熟时期的产物,对研究他的思想以及生活书店,都是很重要的资料。本书曾多次重印,并被收入《经历》、《韬奋文集》之中。 |
惹事 | 赖和 | 短篇小说集。赖和著。收短篇小说14篇。《惹事》初载于1932年 《南音》 1卷2号、6号、9—10合刊号。收入1979年7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 《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这篇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青年知识分子丰,闲来无事,去钓鱼解闷。鱼池小主人不准其垂钓,双方发生争执、动武。丰因惹事被父亲训斥。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干。描写一群威风凛凛的鸡母鸡仔穿街过巷,到菜园啄食蔬菜,毁坏菜园。园主人只敢喝喊、轰赶,不敢动手打,因为这群鸡系衙门大人饲养。衙门大人诬陷一寡妇偷鸡,丰为其鸣冤,却受到大人威胁。小说描写了在殖民主义铁蹄下,敢于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日据时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横暴劣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