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宗毅皇帝的稱號是定了,穆宗皇后,亦須有一封號,這用不著臣下參贊,慈禧太后在內閣擬呈的字樣中,用硃筆圈定了「嘉順」二字。熟悉宮闈的人說,這是對「嘉順皇后」的一個警告,順從始可嘉。但又有人說,即使順從,嘉順皇后以後的日子也很難過。直須逆來順受,熬到慈禧太后賓天,才有出頭之日。

在體順堂日夕以淚洗面的皇后,得此封號,不但不足以為慰,而且別有一件傷心之事。在大行皇帝生前,皇后若有比較舒暢的心情,便是跟她的兩個大姑子相聚的那片刻,榮壽公主跟她同年,榮安公主比她小一歲,但仍舊得稱姐姐。兩個姐姐中,皇后又比較跟榮安公主更來得親近,因為她嬌憨隨和,不似榮壽公主那樣有稜角。

由於捨不得她的生母麗貴太妃,榮安公主雖早已指婚給世襲一等雄勇公苻珍,卻直到上年八月,十九歲才下嫁。這年夏天傳出喜訊,當大行皇帝病重時,因為身懷六甲,竟未能親臨探視。凶信一傳,姊弟情深,也不知哭了多少場,悲痛過度,竟致早產,嬰兒夭折。說也奇怪,產後跟大行皇帝一樣,得了天花,到了十二月二十八,醫生不肯開方子了。兩宮太后得報,親臨公主府視疾,榮安公主已經昏迷不醒,連一聲「皇額娘」都不會叫。延到除夕上午嚥了氣,府裏的人傳說:病中囈語,道是文宗相召,命她與大行皇帝同行,一起追隨於泉台──從此世間就沒有文宗的親骨血了。

於是愁雲慘霧的宮中,又添一個傷心人:麗貴太妃,與嘉順皇后相擁號咷,哭得死去活來。當然,這也須瞞著慈禧太后,因為這一天大年三十,不論如何,也得討個吉利。

這個年當然是過得滿目淒涼。到了二月二十,恰是四歲的嗣君,登極後的整整一個月,忽然傳出消息,說嘉順皇后在這天寅初,也就是半夜三更時分,香消玉殞。因何崩逝?卻不分明,問起來,說是嘉順皇后因為大行皇帝之崩,哀傷過甚,纏綿病榻已久。然則何以不見御醫請脈的藥方?這又有個解釋,說嘉順皇后拒絕醫療。這樣看起來,她是抱著必死之心的了。

翁同龢因為奉旨相度陸地,尚未覆命,不便入宮,但這天去拜了幾處客,每一處都在談著嘉順皇后,私底下的說法各有不同,一種說法是嘉順皇后在十二月初五,就曾吞過金屑自盡,遇救不死,所以判斷此番崩逝,依然是自裁。

另一種說法是,從大行皇帝一崩,慈禧太后就歸罪於嘉順皇后,甚至誣賴她房帷不謹,以致大行皇帝發生「痘內陷」的劇變。嘉順皇后遭遇了這樣難堪的逆境,無復生趣,懨懨成病,終於不治。

再有一說是慈禧太后決心置嘉順皇后於死地,尤其是廣安的奏摺一上,繼嗣繼統之爭,於大行皇帝是「身後是非誰管得?」而在嘉順皇后,則有一天或將會有個做皇帝的兒子,一為太后,總可以想出辦法來發號施令。慈禧太后從《治平寶鑒》中,聽過宋朝宣仁太后被誣的故事,所以持著戒心,認為嘉順皇后在世一日,便有一日的隱憂後患,因而秘密下令,斷絕嘉順皇后的飲食。

后妃的母家,照例是可以進食物的,嘉順皇后的得以不死,據說就因為靠崇綺進奉食物,得以苟延殘喘。然而處境越來越艱困,嘉順皇后悄悄寫了一張紙條,秘密傳到母家,問她父親,她應該如何自處?

傳言中說:皇后絕命的那一天,接到母家的食物,掰開一個餑餑,裏面有一張小紙條,看得出是承恩公的親筆,寫的是:「皇后聖明」四個字。這是讓嘉順皇后自己拿主意。於是她方始恍然於孤立無援,因而拿定主意,追隨大行皇帝的在天之靈,也是跟她最談得來的大姑子大公主去作伴了。

大喪百日之內,又逢皇后之喪,這在以前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例子,體順堂不是辦喪事的地方,內務府的官員,搞得手足無措,無可奈何之中,只好將大行皇后的「吉祥轎」先移到慈寧宮以西的壽康宮。這座宮與它後面的壽安宮,是專門安置先朝年老妃嬪之處,兩宮太后商量了一下,決定傳旨,就在壽康宮斂奠辦喪事。

除了乾清宮門外,如果左右各懸一面白幅,忒嫌喪氣,所以西首不再懸旐以外,大行皇后的喪儀算是隆重的,當天便有內閣發抄的一道上諭,一道懿旨。上諭是這樣說:

「嘉順皇后於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順柔嘉,坤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后,承顏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疴,於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著派禮親王世鐸,禮部尚書萬青藜,總管內務府大臣魁齡,工部右侍郎桂清,恭理喪儀。」

另外一道懿旨,所敘的內容相彷彿,卻另有深意:

「兩宮皇太后懿旨:嘉順皇后孝敬性成,溫恭夙著,茲於本日寅刻,遽爾崩逝。距大行皇帝大喪,未逾百日,復遭此變,痛何可言!著於壽康宮行斂奠禮,擇期移至永思殿暫安。所有一切事宜,著派恭親王會同恭理喪儀王大臣,暨各衙門,查照例案,隨時妥籌具奏。」

同為治喪一事,何以又發上諭,又發懿旨?而且既然派了禮王世鐸領頭辦理,何以又忽然加派恭王主持?因此又有許多議論和猜測。

一派是往好的方處去看,說加派恭王治喪,正見得兩宮皇太后重視嘉順皇后的身分地位。而另一派不以為然,認為正以事出非常,所以必得恭王照料。懿旨中不說「毀傷過甚,遂抱沉?」,卻用「遽爾崩逝」的字樣,可見其中大有文章。而且皇后之喪,既然「查照例案」,又何必再「隨時妥籌具奏」?這也是其中必有隱情的明證。

這是永遠莫可究詰的宮闈秘密,而宮闈的秘密是永遠不會終止的,終止的只是一個年號──「同治」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慈禧太后的獨裁。

(玉座珠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