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据今人考证,河上公可能为东汉中后期人,其注解的老子《道德经》,又名《河上公章句》,或《道德经章句》,为最早的《道德经》流行注本。河上公的主要贡献是将《道德经》分成八十一章,并用极简单的语言从养生之道的角度阐说《道德经》义理,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注本通行于道教中,被道士所广泛使用,与通行于文人系统的王弼注《道德经》齐名。
另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传》中曾记载的一个“河上丈人”,相传为仙人安期生的老师,曾被很多人误认作是河上公,但如果按照史书所述,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年代相差约有三百年,所以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本篇主要讲述汉文帝向河上公请教老子《道德经》义理的故事,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黄老之学兴起,老子《道德经》在社会上十分流行。文帝、景帝遵照老子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从而产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本篇的历史背景。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 (1) 。汉文帝时 (2) ,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3) 。
帝读《老子经》 (4) ,颇好之,敕诸王及大臣皆诵之 (5) ,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6) 。
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帝即幸其庵 (7) ,躬问之。
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 (9) 。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
【注释】
(1) 姓字: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 汉文帝:即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他性好节俭,在位时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与其子汉景帝刘启所统治的时期一起在历史上被合称为“文景之治”。他深具孝心,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是民间传说《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死后谥曰孝文皇帝。 (3) 庵:圆形草屋。河之滨:历史上,包括葛洪等人都认为河上公即《史记》中记载的河上丈人,而传说中河上丈人修仙得道之处在琅邪(今山东日照)天台山,故“河之滨”可能指此处。 (4) 《老子经》:即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深刻的辩证思想和养生、治国等内容,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过深刻影响。 (5) 敕(chì):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6) 赍(jī):怀抱着,带着。 (7) 幸:指帝王到达某地。 (8) “普天之下”几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 (9) 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出自《老子·二十五章》,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有版本作“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译文】
河上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在汉文帝时,他在河边用茅草盖了座小屋居住。
汉文帝经常诵读《老子经》,十分喜欢这本书,就下令王孙和大臣们都要诵读,但是他对书中有几处不理解,当时的人也说不明白。文帝听到当时社会都在传言,说河上公能解释《老子经》的意义和要旨,就派使者带着他不明白的问题去询问。
河上公说:“道德是最尊贵的东西,是不能够隔着遥远的距离询问的。”文帝就来到他的茅草屋,亲自向他请教。
文帝说:“全天下都是帝王的领土;凡是在水土上生活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世界上有四样东西最为尊贵,帝王即是其中之一。你虽然是有道之人,但依然属于我的臣民,你怎么就不能委屈一下自己,反而显得比我还要高贵呢?”
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 (1) ,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曰 (2) :“朕以不德,忝统先业 (3) 。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直以暗昧 (4) ,多所不了,唯愿道君有以教之。”
公乃授素书二卷 (5) ,与帝曰:“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一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 (6) ,天地泯合 (7) 。帝甚贵之。
论者以为文帝好老子之言,世不能尽通,故神人特下教之,而恐汉文心未至信,故示神变,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耶 (8) 。
【注释】
(1) 冉冉:慢慢升起。 (2) 稽(qǐ)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为恭敬的。 (3) 忝(tiǎn):有愧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4) 暗昧(mèi):愚昧。 (5) 素书:泛指道书。 (6) 晦冥(mínɡ):光线昏暗。 (7) 泯(mǐn)合:指天地被黑暗笼罩成一片的状态。泯,消灭,丧失。 (8)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出自《老子·四十九章》,这里的“圣人”指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
【译文】
河上公拍了下手掌,坐在那里腾空而起,慢慢升到虚空中,离地几丈高,低头看看又抬头答到:“我上不触天,中不连及别人,下不居住地面,有哪个可以让我做臣民呢?”文帝于是下车来跪拜道:“我没有什么德行,勉强统领着先祖们的大业。才能不足却责任重大,一直忧虑自己不堪重任。我虽然治理着国事,但是心里敬道,只是因为生性愚钝,很多事都不明白,十分希望有道的您能教导我。”
河上公于是传授给汉文帝两卷书,对他说:“深入去研读它,《老子经》的疑问就都会明白的,不需要多说什么。我注解这本经书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只传授过三个人,加上你就四个了,不要把它拿给不适合的人看。”说完,就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云雾把天地变得一片昏暗,天地都被笼罩在了一起。汉文帝十分珍重那本书。
评议此事的人认为汉文帝喜欢老子的书,但他那个年代的人还不能都弄通其中的意思,所以神人才特意下凡来教授他,又担心汉文帝内心不能完全相信,所以才对他演示神通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没有自己一贯的想法,他始终把老百姓的所思所念当成他的想法”吧。
刘根
【题解】
刘根在魏晋时影响较大,除本篇外,其事迹也见于葛洪同时代的东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刘根原为汉代方士,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传下》引述了《搜神记》的内容,说他是颍川人,在嵩山隐居,有召鬼之术。本篇对刘根事迹描述较为详细,应该是葛洪根据当时的有关传说加工而成。
魏晋时嵇康作《答难养生论》,曾提到“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约为东晋前后有《刘根列传》一篇流传,未题撰人。唐高适诗《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中有“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句,可见其在魏晋之后依然有一定影响。
刘根者,字君安 (1) ,京兆长安人也 (2) 。
少明五经 (3) ,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 (4) ,除郎中 (5) 。
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石室 (6) 。峥嵘峻绝之上 (7) ,直下五千余丈。冬夏不衣,身毛长一二尺。其颜色如四、五十岁人,深目多须,鬓皆黄 (8) ,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玄衣,人不觉换之时。
衡府君自说 (9) ,先祖与根同岁者,至王莽时 (10) ,频使使者请根,根不肯往。衡府君使府掾王珍问起居 (11) ,根不答,再令功曹赵公往山达敬 (12) ,根唯言谢府君,更无他言。
后颍川太守高府君到官 (13) ,郡民大疫 (14) ,死者过半。太守家大小悉得病,高府君复遣珍往求根,请消除疫气之术。珍叩头述府君之言,根教言,于太岁宫气上 (15) ,掘地深三尺,以沙著其中,及酒沃之 (16) 。君依言,病者悉愈,疫气寻绝,每用有效。
【注释】
(1) 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之外,一般在成年后会取字。详见《河上公》篇注。 (2) 京兆:又称京兆尹。汉武帝时,京兆为长安的一个辖区,相当于郡级行政单位,与右扶风、左冯翊并称三辅,共治长安。长安:长安地名始于秦朝,是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3) 五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原为六经,《乐》因亡于秦末战火,所以到汉朝时,只剩五经。 (4) 汉孝成皇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在位时荒于酒色,使得外戚擅政,农民起义爆发,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绥和:汉成帝的第七个年号(前8—前7),汉哀帝即位沿用至年末,次年改元建平。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代以孝治国,认为任用官员“德”比“才”重要,所以地方官都有向中央举荐地方孝子以供任用的职责。详见《王远》篇注。 (5) 除:此处指任命官职。郎中:古代官职名称,始于战国,秦汉沿置,主要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隋唐至清,各部皆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清末始废。 (6) 嵩高山:即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是道教五岳圣地的中岳,属伏牛山系,地处河南登封西北。嵩山历史文化深厚,其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少室山中以武术闻名于天下的少林寺,是嵩山佛教的象征。 (7) 峥嵘: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8) 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9) 府君:汉代对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由周代至秦,郡比县大,周时一郡含四县。 (10) 王莽(前45—23):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属于西汉外戚。他早先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因社会动乱,王莽篡汉成立新朝,为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公元8至23年在位。他在位时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终未成功,后在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11) 掾(yuàn):佐助,后为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12) 功曹:汉代郡守有功曹史、县有主吏,功曹史简称功曹,主吏即为功曹。功曹除掌人事外,还参与一郡或县的政务。北齐后称功曹参军。唐时,在府的称为功曹参军,在州的称为司功。 (13) 颍(yǐnɡ)川:郡名,秦王嬴政17年(前230)置。以邻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许州为颍川郡。 (14) 大疫(yì):流行瘟疫,是跟年时有关的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古代中医用五运六气解释流行病的发生,叫作“运气学说”,主要内容是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会对地球产生周期性的影响,从而对地球上物候产生周期性改变,同时也影响人体相关脏腑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病的产生,在某些年份,运气运行到某个点产生叠加效应时,就会有大的流行病。 (15) 太岁宫气:指木星当年所在的方位所属的宫中。大约自秦、汉时起,人们把太岁所在方位视为凶方,无论是谁都不敢与太岁所在的凶方相对立,如建屋造房,或迁徙、婚嫁等,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将可能招致祸殃,而古代的方士则认为只要用相应方法压制太岁的影响,就可解除相关灾祸。太岁,又称太岁星君,简称“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祇。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并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计年。这十二等分后来又发展成根据天上星座确定的十二宫,每宫中都有对应的宫神,并对应陆地上的分野,如“磨蝎宫丑次,星纪神君,宰吴越扬州分野,统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将”。 (16) 沃(wò):灌溉,浇。
【译文】
刘根,字君安,是京兆长安人。
他年轻时就通晓儒家五经,在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被举荐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职。
刘根后来放弃世俗生活去学道,进入嵩山的石洞中。那石洞在陡峭的绝壁之上,下临地面有五千多丈高。他四季都不穿衣服,身上的毛长有一两尺,容貌看起来像四五十岁的人,他眼窝深陷,胡须浓密,鬓角发黄,有三四寸长。当有人陪他一起坐谈时,他有时忽然变成戴着高帽穿着黑色衣服的样子,别人都觉察不出他什么时候换的衣服。
衡府君亲自说过,他的先祖跟刘根同龄,到王莽在位的时候,他不断派遣使者来邀请刘根,刘根却不肯去。衡府君让府吏王珍去问候刘根的生活起居,刘根也不答话,又派功曹赵公到山里去向他表达敬意,刘根只说了句感谢府君,就再也没别的话了。
后来颍川太守高府君为官上任,遇到本郡发生严重的疫病,死了一多半人。太守家里大大小小都得了病,高府君又派王珍去向刘根求助,请教他消除疫病的办法。王珍向刘根磕着头转述府君的话,刘根告诉他说,在太岁宫所在方位之上,在地上挖个三尺深的坑,用沙子填满,再用酒来浇满它。高府君按他的话做了,得病的人就都好了,疫病也很快消失了,以后每次这样做都有效。
后太守张府君 (1) ,以根为妖,遣吏召根,拟戮之 (2) 。一府共谏府君,府君不解。如是诸吏达根,欲令根去,根不听。
府君使至,请根。根曰:“张府君欲吾何为耶?间当至耳,若不去,恐诸君招咎,谓卿等不敢来呼我也。”根是日至府时,宾客满座,府君使五十余人持刀杖绳索而立,根颜色不变。
府君烈声问根曰:“若有何道术也?”答曰:“唯唯 (3) 。”府君曰:“能召鬼乎?”曰:“能。”府君曰:“既能,即可促鬼至厅前,不尔当大戮。”根曰:“召鬼至,易见耳。”
借笔砚及奏案 (4) , 然作铜铁之声 (5) ,闻于外。又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6) 。须臾,厅上南壁忽开数丈,见兵甲四五百人,传呼赤衣兵数十人,赍刀剑,将一车,直从坏壁中入来。又坏壁复如故,根敕下车上鬼,其赤衣便乃发车上被。
见下有一老翁老姥,大绳反缚。囚之,悬头厅前。府君熟视之,乃其亡父母也。府君惊愕流涕,不知所措。鬼乃责府君曰:“我生之时,汝官未达,不得汝禄养 (7) 。我死,汝何为犯神仙尊官,使我被收,困辱如此,汝何面目,以立人间!”府君下阶叩头,向根伏罪受死,请求放赦先人 (8) 。根敕五百兵将囚出,散遣之。
车出去,南壁开,后车过,壁复如故。既失车所在,根亦隐去,府君惆怅恍惚 (9) ,状若发狂。妻登时死,良久,乃苏。云见府君家先捉者,大怒,言汝何故犯神仙尊官,使我见收,今当来杀汝。其后一月,府君夫妇男女皆卒。
【注释】
(1) 张府君:东晋干宝《搜神记》中作“史祈”。 (2) 戮(lù):杀。 (3) 唯唯:答应的声音。 (4) 奏案:放奏章的几案。案,古时狭长的桌子。 (5) (qiānɡ):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等响亮﹑清脆之声。 (6) 悚(sǒnɡ): 害怕,恐惧。 (7) 禄(lù):古代官吏的俸给。 (8) 赦(shè):免除或减轻刑罚。 (9) 惆(chóu)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译文】
后来的太守张府君,认为刘根属于妖妄之人,就派遣捕吏去召他过来,准备杀了他。整个郡府的官吏都来劝说府君不要那样做,府君不答应。这样官吏们都来告诉刘根,想叫刘根逃走,刘根没有听从。
张府君的使者来了,请刘根过去。刘根说:“张府君找我有什么事呢?我一会儿就过去,要是不去,怕给你们招来麻烦,说你们不敢来喊我过去。”刘根当天到府上时,宾客把郡府都坐满了,府君安排了五十多个人拿着大刀、木棍、绳索等站立两旁,刘根面不改色。
府君大声喝问刘根:“你有什么道术?”刘根回答说:“不敢不敢。”府君说:“你能召来鬼吗?”刘根说:“能。”府君说:“既然能,就马上把鬼召到厅前来,做不到就杀了你。”刘根说:“召鬼来,很容易就看到。”
刘根跟府君借了毛笔和砚台,还有放奏章的长桌子,弄得 作响,像铜铁撞击的声音,屋外都能听到。刘根又长啸一声,啸音非常清脆响亮,听到的人都不自觉的恭敬起来,所有的客人都十分震惊害怕。过了一会儿,大厅上南边的墙壁忽然分开几丈远,看到有穿着盔甲的士兵四五百人,相传招呼着穿红衣服的士兵几十人,拿着刀剑,押着一辆车,径直从崩开的墙壁里出来。很快崩坏的墙壁恢复原样,刘根喝令车上的鬼下来,穿红衣服的士兵就把覆盖在车上的被子拿开。
众人看到从车上下来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婆,被很粗的绳子反绑着。士兵们押着他们,在大厅前低着头。张府君仔细看了看,竟然是他已经去世的父母。府君吃惊地流下泪,呆立不知所措。两个鬼开口责怪府君说:“我们在世的时候,你还没做大官,没有享受过你的俸禄供养。我们死了,你怎么得罪尊贵的仙官,连累我们被收押,这样被捆住受辱,你还有什么脸面,在人间立足啊!”张府君走下台阶向刘根磕头,承认自己有罪愿意受死,求刘根先把自己的父母赦免放走。刘根命令五百个士兵将囚犯带出去,把他们遣散走了。
囚车出去时,南边的墙壁又打开了,等囚车过去,墙壁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车子消失不见,刘根也隐身不见了,府君心情抑郁,志意恍惚,像要发疯的样子。他的妻子随即就昏死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说是看到府君家之前被捉拿的家人,他们都很愤怒,说你们为什么要得罪神仙,让我们被收监,马上就会来杀死你们。其后一月之内,府君夫妇和他们家子女都死了。
府掾王珍,数得见,数承颜色欢然时,伏地叩头,请问根学仙时本末。
根曰:“吾昔入山精思 (1) ,无所不到,后如华阴山 (2) ,见一人,乘白鹿车,从者十余人,左右玉女四人 (3) ,执采旄之节 (4) ,皆年十五六。余载拜稽首,求乞一言。神人乃告余曰:‘尔闻有韩众否 (5) 。’答曰:‘实闻有之。’神人曰:‘我是也。’余乃自陈曰:‘珍少好道而不遇明师,颇习方书,按而为之,多不验,岂根命相不应度世也 (6) ?有幸今日得遇大神,是根宿昔梦想之愿。愿见哀怜,赐其要诀。’神未肯告余,余乃流涕自搏 (7) ,重请。神人曰:‘坐,吾将告汝。汝有仙骨,故得见吾耳。汝今髓不满,血不暖,气少,脑减,筋息肉沮 (8) ,故服药行气,不得其力。必欲长生,且先治病十二年,乃可服仙药耳。夫仙道有升天蹑云者 (9) ;有游行五岳者;有服食不死者;有尸解而仙者 (10) 。凡修仙道,要在服药。药有上下,仙有数品。不知房中之事 (11) ,及行气导引 (12) ,并神药者,亦不能仙也。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 (13) ,服之,皆立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有云母、雄黄之属 (14) ,虽不即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次乃草木诸药,能治百病,补虚驻颜,断谷益气 (15) ,不能使人不死也。上可数百岁,下即全其所禀而已,不足久赖也。’余顿首曰:‘今日蒙教,乃天也。’神人曰:‘必欲长生,先去三尸 (16) ,三尸去,即志意定,嗜欲除也。’乃以神方五篇见授云:‘伏尸常以月望晦朔 (17) ,上天白人罪过,司命夺人算 (18) ,使人不寿。人身中神,欲得人生,而尸欲得人死。人死,则神散无形之中,而成鬼。祭祀之,则得歆飨 (19) ,故欲人死也。梦与恶人斗争,此乃尸与神相战也。’余乃从其言,合服之,遂以得仙。”
【注释】
(1) 精思:属于道家内修方法,指精诚存思,修身炼性。详见《伯山甫》篇注。 (2) 华阴山:即五岳的西岳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在陕西西安以东一百二十公里处。华山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就有“华山”之名,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所以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相传黄帝曾在此召集部落联盟的会议,历史上也多有君王来此祭拜。华山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截至2013年,华山有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二十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3) 玉女:指仙女或美女。 (4)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 (5) 韩众:也有版本作“韩终”,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具体事迹不详。历代文献中对他的记述也不统一。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中有:“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王逸注:“众,一作‘终’。”洪兴祖补注引《列仙传》:“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记载其为秦始皇采药的使者:“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引晋王隐《蜀记》记载韩众在德阳炼丹,遇到刘根,传授给他五道神方。后世以“韩众”泛指神仙,如唐李白《古风》之四:“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 (6) 度世:度脱人世苦难,得道成仙。 (7) 自搏(bó):自己捶打自己。 (8) 沮(jǔ):坏,败坏。 (9) 蹑(niè):踩,踏。 (10)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表现形式多种。详见《王远》篇注。 (11) 房中之事:即房中术。详见《彭祖》篇注。 (12) 行气导引:呼吸配合肢体运动,有时配合意念活动的一种导引养生术。详见《老子》篇注。 (13) 九转还丹:外丹名词,是用矾石、空青、白石英、丹砂、雄黄、雌黄、水银等药物烧炼而成的丹药,炼制方法见《太极真人九转还丹经要诀》。后世也用作内丹术语,指内丹修炼时的火候调节尺度。太乙金液:道家的外丹,具体成分和炼制法不详。 (14) 云母:硅酸盐类矿物,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说其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等,道教认为按法服食可以长生。雄黄:别名石黄、黄石,为含硫化砷的矿石,也是一种中药,道教认为炼制后服用可以成仙。《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等等。炼食之,轻食神仙。 (15) 断谷:又称辟谷,即不食五谷,是道教一种修炼神仙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不吃五谷,但是往往要配合服用药物及锻炼导引、服气等。 (16) 三尸: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称三尸在人身中,“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并说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死则他们就能做鬼,享受人们祭祀的物品了。还说三尸在每年的庚申之日,上天庭报告,诉说人在世间的罪过,所以魏晋道教视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阶段,求仙者必须先要去除三尸,然后才能修炼得道成仙。后世道教又把三尸叫做三虫、三彭、三尸神、三毒,并发展出上中下“三尸九虫”等说法。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有《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涌动,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气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则称“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所述作为大同小异。从内涵来看,“三尸”实是人体的生理衰老及种种欲望等,道教将其概念化并赋予人格。 (17) 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晦:每月最后一日。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18) 司命:指天上掌管人寿命长短的神仙。 (19) 歆飨(xīn xiǎnɡ):祭祀鬼神时所用的祭品、香火。
【译文】
府吏王珍,好几次见到刘根,每次见他心情愉悦时,就跪地磕头,请问他学仙求道的本末经过。
刘根说:“我以前到山里练习精思,没有哪里没去过,后来到华山,看到一个人,坐着白鹿拉的车,随从有十几个,左右各有四名少女,拿着牦牛尾做的旗子,年龄都在十五六岁。我一再向他跪拜磕头,求他对我说句话。那个神人于是对我说:‘你听说过韩众吗?’我说:‘听说确实有这个人。’神人说:‘我就是。’我于是自我介绍说:‘我年轻时就向往学道但一直没遇到高明的老师,自学过很多方书,按照书上说的去做,很多却没有效验,难道是我命中注定不能得道成仙吗?今天有幸遇到大神,是我长久以来梦中都在期待的愿望,万望您可怜我,把修仙的要诀赐给我。’神人还是不肯告诉我,我于是捶胸痛哭,再次恳请。神人说:‘你坐吧,我跟你讲。你有成仙的骨相,所以才有机会见到我。你现在骨髓不满,血不温暖,少气,脑力不够,筋肉松弛衰败,所以虽然你服药和练习行气法,但是却没有收获。一定想要长生不死,你必须先用十二年来治病,然后才能服用仙药。神仙的道术有在天空踏着祥云飞行的;有在五岳山川之间自由穿行的;有通过服食而变得长生不死的;还有通过尸解的方式成仙而去的。凡是想修炼成仙得道,要诀都是必须服食丹药。药也分上品和下品,仙也分好几品。不知晓房中术,还有行气、导引法,以及神药的炼制法,也不能成仙。上品的丹药有九转还丹、太乙金液,服用了它们,就可以立即登天成仙,不需要积累时间去修炼。其次有云母、雄黄之类,虽然服用了它们不能立即乘云驾龙飞升,但也可以获得驱使鬼神的能力,得到变化之术并长生不死。再次一等就是用草木之类的药,它们能治疗各种疾病,补益人体虚损,延缓衰老,帮助人辟谷和增长气力,但不能让人长生不死。最多能让人活到几百岁,一般也就是保全人的健康而已,不能长久的依赖它们。’我磕头下拜说道:‘今天承蒙您的指教,真是天意啊。’神人说:‘一定想要长生,得先除去身体内的三尸,三尸去除后,人的志意才能安定,各种欲望也就没有了。’神人于是传授我五篇神方,并说道:‘人体内潜伏的三尸经常在望、晦、朔这几天上天报告人所犯的罪过,司命就会根据人的罪过来减损人的岁数,让人不能长寿。人身中的神,希望人能长生,但三尸却希望人早死。人一死,则人的神就离散消失于无形之中,变成了鬼。人们祭祀鬼,三尸就得到祭祀品享用,所以三尸希望人早死。人有时做梦梦到跟坏人打斗,那就是体内的伏尸和身中的神在打架。’我依照他说的去做,炼成神药服用,就得道成仙了。”
珍又每见根书符了,有所呼召,似人来取。或数闻推问,有人答对,及闻鞭挞之声 (1) ,而悉不见其形,及地上时时有血,莫测其端也。
根乃教珍守一行气 (2) ,存神坐 (3) ,三纲六纪 (4) ,谢过上名之法 (5) 。
根后入鸡头山仙去 (6) 。
【注释】
(1) 挞(tà):用鞭棍等打人。 (2) 守一行气:道家修养之术,即用入静的方式,把精神意念置于一处,以培养身中真气,该方法可使人体身心和谐,促进健康长寿,具体修炼方法须人指导。 (3) 存神:道家静坐修养的方法,又名思神、存思、存想、冥想等等,主要内容为存思人体之中、天地之间各种“神灵”。《太平经》中说:“万神……皆随人盛衰。”“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太平经》中同时提到的存思“五脏神”的方法,认为可使外游人体的五脏神复归人身,起到“万疾皆愈”的作用。存神法后与道教仪式等结合,变得比较繁琐。该法起于汉代,盛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行方法,该派的存神练法也多达几十种,《黄庭经》为其代表著作。 (4) 三纲六纪:道教帮助飞升成仙的修炼方法,是按照星宿设计的一种步法,练习时须配合呼吸及咒语。《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太上飞行九神玉经》中“反行法”篇有介绍,并说:春步七星名曰“步三纲”,夏步七星名曰“蹑六纪”。 (5) 谢过上名:即向上天报告姓名,忏悔罪过,是道家斋戒仪式。道教认为不能持斋戒及有罪之人,不能升天成仙。《云笈七签·斋戒·特斋》引《无上秘要》说,有一修仙人,因未能持斋,死后被派遣做千年树精,不能升天成仙,后家人为其建斋,请道士烧香念经,为他谢过三日,才得以升天。 (6) 鸡头山:位于甘肃庆阳镇原开边镇政府东约一公里处,因形似鸡头而得名,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秦始皇都曾登临此山。
【译文】
王珍又看见刘根每次画完符,就对着什么人招呼了一下,然后就好像有人来取走了。有几次听到他在审问,有人回话,还能听到鞭子抽打的声音,但都看不到人形,有时地上会经常看到血迹,都猜不出是怎么回事。
刘根教给王珍守一行气,存神静坐,三纲六纪,谢过上名斋戒的方法。
刘根后来进入鸡头山中成仙走了。
李仲甫
【题解】
关于李仲甫的事迹主要见于此篇,按文中所述,他学道于王君(即王远),所以应该也是东汉晚期人。
葛洪《抱朴子·内篇·辨问》云:“仲甫假形于晨凫”,与篇中仲甫变化为鸟情节对应。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道教相承次第录》说:“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就是说他曾在三国时教授过左慈,但此说未见有其他佐证。
李仲甫者,丰邑中益里人也 (1) 。少学道于王君,服水丹 (2) ,有效。兼行遁甲 (3) ,能步诀隐形 (4) 。年百余岁,转少。
初隐百日,一年复见形,后遂长隐,但闻其声,与人对语、饮食如常,但不可见。
有书生姓张,从学隐形术。仲甫言:“卿性褊急 (5) ,未中教。”然守之不止,费用数十万,以供酒食,殊无所得。
张患之,乃怀匕首往。先与仲甫语毕,因依其声所在,腾足而上,拔匕首,左右剌斫 (6) 。仲甫已在床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宁得杀耶?我真能死汝,但恕其顽愚,不足问耳。”
使人取一犬来,置书生前,曰:“视我能杀犬否?”犬适至,头已堕地,腹已破。乃叱书生曰 (7) :“我能使卿如犬行矣!”书生下地叩头。乃止,遂赦之。
仲甫有相识人,居相去五百余里,常以张罗自业 (8) 。一旦,张罗得一鸟,视之,乃仲甫也。语毕,别去。是日,仲甫已复至家。
在民间三百余年,后入西岳山去 (9) ,不复还也。
【注释】
(1) 丰邑:即今江苏徐州丰县,汉属沛郡丰邑。里:相当于现代的乡镇的建制。 (2) 水丹:方士所炼的一种丹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杂志》中曾说有一姓李的士人,能做水丹,方法是“以清水入土鼎中,其下以火然之,少日则水渐凝结如金玉,精莹骇目。”并说炼水丹主要靠水火调节的功夫,有一点差错,水丹就会化去。 (3) 遁甲:古代方士术数学之一,主要用于占卜,起于《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盛于南北朝。其法以十干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六仪。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再推算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甲的阴数,以趋吉避凶,故称“遁甲”。南朝齐王俭《今书七志》有《遁甲经》。 (4) 步诀:即步纲,是按一定口诀所踏的步法。北宋元妙宗《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中说:“按禹步纲斗、掌目之诀,为道之大要,法之元纪也。步纲者,乘于正气以御物。” (5) 褊(biǎn)急:脾气急躁。 (6) 斫(zhuó):斧刃。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7) 叱(chì):大声呵斥。 (8) 张罗:张网捕鸟。 (9) 西岳山:即华山。见《伯山甫》篇注。
【译文】
李仲甫是丰邑中益里人。他年轻时跟王君学习道术,服食水丹,有效验。同时他会遁甲法,能按照口诀踏步隐身。他到一百多岁时,又变年轻了。
他起初只隐身几百天左右,一年后再现出形体,后来就长期隐身,别人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跟人说话、吃喝都跟平常一样,只是见不到他的人。
有个书生姓张,想跟他学隐身术。仲甫说:“你的性格狭隘急躁,不适合教你。”但是书生一直跟着他,并花费几十万钱,供给他饮酒吃喝,但还是一无所得。
张生于是怀恨在心,在怀里揣着一把匕首去找仲甫。他先跟仲甫说话,再根据他说话的声音判定他所在的位置,然后双脚跳起就冲了上去,拔出匕首,向左右乱砍乱刺。仲甫早已坐在床上,笑着说:“天下还真有你这么愚昧的人,道术没学到就要杀人。我是能被杀死的吗?我可以杀死你,但宽恕你愚昧无知,不值得向你问罪。”
仲甫让人找来一条狗,放在书生面前,说:“看我能不能杀死这条狗?”狗刚到面前,头就掉在了地上,肚腹也已经被破开。于是仲甫呵斥书生说:“我能让你像这条狗一样!”书生趴在地上磕头。仲甫于是停止了斥骂,赦免了他。
仲甫有个认识的人,居住地距他相隔了五百多里,那人平常以张网捕鸟为生。一天早晨,他张网捕获了一只鸟,看时,却是李仲甫。仲甫就跟他说了会儿话,告别离去。当天,仲甫就回到了家。
李仲甫在人间生活了三百多年,后来进入西岳华山,就没再回来。
李意期
【题解】
李意期,一作李意其,其故事主要见于此篇。其中刘备向他问卜的一段事,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蜀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用了葛洪的《神仙传》内容,在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中,他又被称为李意。
李意期者,本蜀人 (1) ,传世见之。汉文帝时人也 (2) ,无妻息。
人欲远行速至者,意期以符与之,并丹书两腋下 (3) ,则千里皆不尽日而还。
或说四方国土宫观市廛 (4) ,人未曾见,闻说者,意不解。意期则为撮土作之 (5) ,但盈寸,其中物皆是,须臾消灭。
或行,不知所之,一年许复还。于是乞食,得物,即度与贫人。于城都角中,作土窟居之,冬夏单衣,饮少酒,食脯及枣栗 (6) 。
【注释】
(1) 蜀:古为四川成都一带,今为四川省界内。详见《李阿》篇注。 (2) 汉文帝:即汉文帝刘恒。详见《河上公》篇注。 (3) 丹书:此处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竹简,古代术士用其施展法力。 (4) 市廛(chán):城市中商店云集的街区。 (5) 撮(cuō):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6) 脯(fǔ):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果干。
【译文】
李意期本来是蜀地人,好几代人都见过他。他是生活在汉文帝时的人,没有妻子儿女。
有人要去远方希望能尽快到达,意期就拿了道符给他,并把丹书夹在那人两侧的腋窝下,于是一千里的路都不需要一天就能赶回来。
他有时跟人说起四周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宫殿建筑及市集样貌,别人都未曾看见过,听他说的人,也不是很明白。李意期就聚土建造起来,建好后只有一寸大小,其中都是他说的那些事物,但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
他有时出行,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一年多后又回来了。意期把乞讨得来的东西,都送给贫困的人。他在城墙的一角,做了个土窑洞住着,冬天和夏天都穿着单衣,偶尔喝点酒,吃各种果干,还有大枣及板栗。
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 (1) ,使迎意期。意期到,甚敬之,问其伐吴吉凶。意期不答,而求纸,画作兵马器仗十数万,乃一一裂坏之,曰:“咄 (2) !”又画作一大人,掘地埋之,乃径还去。备不悦,果为吴军所败,十余万众,才数百人得还,甲器军资略尽。玄德忿怒,遂卒于永安宫 (3) 。
意期少言,人有所问,略不对答。蜀人有忧患,往问之,凶吉自有常候。但占其颜色若欢悦,则善;惨戚,则恶。后入琅琊山中 (4) ,不复见出也。
【注释】
(1) 刘玄德欲伐吴,报关羽之死:刘玄德即三国时刘备(161—223),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西晋陈寿《三国志》为其立传称他为“先主”。关羽(?—220),为其结拜兄弟,三国名将,赤壁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攻打魏国樊城(今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吴军所擒并被杀。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发兵攻打吴国,章武二年(222)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打败,死伤部众约八万余人。第二年,刘备在愤恨羞愧中,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中。 (2) 咄(duō):表示惊怪。 (3) 永安宫:为刘备托孤的故址。章武二年(222),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败归巫山建平,还守鱼复,改县名永安,营房亦名永安宫,现位于重庆奉节师范学校院内。 (4) 琅琊(lánɡ yá)山:琅琊,古也作琅邪(古音lánɡ yé),亦作琅玡,是山东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琊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治所临沂曾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琅琊山,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四“诸城县”条下记载,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一百四十里。今山东青岛琅琊镇有琅琊台风景区。
【译文】
刘备想要讨伐吴国,为关羽之死报仇,派人把李意期请来。意期来了后,刘备对他十分尊敬,向他询问征伐吴国的吉凶。李意期不回答,却要来纸笔,在纸上画出十几万的兵马武器,又一点点把纸撕坏,说道:“唉!”又画了一个大人,然后在地上挖坑把它埋了,做完这些就径自回去了。刘备看完很不高兴,后来果然被吴军打败,十几万兵马,只有几百人回来了,兵甲武器军用物资都丧失殆尽。刘备忿恨恼怒,接着就死在永安宫里。
李意期很少跟人说话,有人来问他事,他也不怎么回答。蜀地人有担心的事,就去问他,是吉是凶都有特定的表现。要是看到他脸色欢快愉悦,说明是好事;要是他的表情很凄惨,就有坏事发生。后来他进入琅琊山,就再也没人看见他出来过了。
王兴
【题解】
王兴,其故事主要见于此篇。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七中也有一篇关于王兴的故事,是在本篇基础上的扩展,大意说他服菖蒲后并未立即成仙升天,后来又做了浦江主簿,因向往修仙,辞官隐居在四川浦江县境内的秋长山继续修行,九年后才飞升而去。有人说《仙鉴》中增加的情节,可能是与蜀中另一名王兴的故事混淆了。
王兴者,阳城人也 (1) 。居壶谷中 (2) ,乃凡民也。不知书,无学道意。
汉武上嵩山 (3) ,登大愚室 (4) ,石起道宫 (5) ,使董仲舒、东方朔等 (6) ,斋洁思神 (7) 。
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 (8) ,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嶷之神也 (9) ,闻中岳石上菖蒲 (10) ,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神人所在。
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二年,帝觉闷不快,遂止。
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邻里老少皆云世世见之,竟不知所之。
【注释】
(1) 阳城:县名,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晋城,位于山西东南端。阳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相传上古时舜帝曾在那里生活过。 (2) 壶谷:具体地点不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宛谷”。 (3) 汉武: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在制度、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有建树,曾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开创了察举制选拔人才。但他对外征伐过度,不免有“穷兵黩武”之嫌。汉武帝晚年因“巫蛊之祸”冤杀了很多人,并迷信于求仙,四处搜罗方士仙方。嵩山:又名嵩高山,即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在河南境内。详见《刘根》篇注。 (4) 大愚室:嵩山上的石室,具体位置不详。 (5) 石起道宫:据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应该是在元封二年(前109)登临嵩高山,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所以此处应指在嵩山太室山上修建道宫。 (6) 董仲舒(前179―前104):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属广川郡),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曾被作为贤良人士推举给武帝,武帝就治国安邦、天人感应等问题策问于他,对答内容被编为《天人三策》。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等,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所以汉武帝采纳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从此后,汉代在思想界树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权威地位,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都会派使者去征询他的意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引《神仙传》,此处写作“董仲君”,董仲君是当时方士。东方朔:生卒年不详,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城区)人。汉武帝即位,征四方贤能,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并对汉武帝多有规谏,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予重用,使其一生不得志。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后人也有很多假托其名而作的文章。《列仙传》中有其传,并已开始出现将其神化的倾向。 (7) 思神:即存神,是一种修行方法。见《刘根》篇注。 (8) 巅(diān):一般指山顶,此指头顶。 (9) 九嶷(yí):山名,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宁远境内,宁远城南六十里,相传舜安葬于此山。 (10) 菖蒲(chānɡ pú):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也是一味中药,主要用其根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其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中医认为菖蒲根茎“一寸九节者上”,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说:“菖蒲生须得石上,一寸九节已上,紫花者尤善也。”
【译文】
王兴是山西阳城人。他居住在壶谷那里,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不识字,也没有想学道成仙的心思。
汉武帝上嵩山,登上大愚室,命人用石头建起几座修道的宫殿,让董仲舒、东方朔等人,斋戒沐浴后,专门在此思神静修。
到夜里的时候,汉武帝忽然看到有个仙人,身高二丈,耳朵上面高过头顶,下面垂到两肩。武帝向他行礼并问候,仙人说:“我是九嶷山的神,听说中岳嵩山石头上长的菖蒲,一寸生有九节,服了可以长生不老,所以来采集。”说着话,神人忽然就不见了。
武帝看看左右侍臣说:“他肯定不是来服食修道的,必定是中岳山的神仙,来通告我的。”侍臣们就为武帝采菖蒲服用,吃了两年,武帝觉得心里发闷不舒服,就不再吃了。
当时很多跟从武帝的官员也一起服用,但是都没能坚持长久。只有王兴听说有仙人教武帝服食菖蒲,就一直不停地采集并服用,于是就获得了长生。邻居老老少少说世代都有人见过他,最后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赵瞿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一个病人坚持服食,最终也得以成仙的故事。《抱朴子·内篇·仙药》中也对赵瞿事有较完整收载。
葛洪在神仙方术之中,特别重视金丹大药,认为服食金丹金液是“仙道之极”,所以他在强调内修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服食的作用。因为在他的观念中,人可以通过服食,获得被服食物的一些特性,如他认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抱朴子·内篇·金丹》)所以人可以通过服食“假外物以自坚固”,获得健康长寿等特性。本篇中赵瞿虽以服食松子和松脂而获病愈成仙,但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另外,葛洪本身也是位医药学家,在他所著的中医方书《肘后备急方》卷五中,将这个故事作为用松脂治疗麻风病的有效医案收录。
赵瞿者,字子荣,上党人也 (1) 。得癞病 (2) ,重垂死。或告其家云:“当及生弃之,若死于家,则世世子孙相蛀耳。”
家人为作一年粮,送置山中,恐虎狼害之,从外以木寨之 (3) 。瞿悲伤自恨,昼夜啼泣,如此百余日。
夜中,忽见石室前有三人,问瞿何人。瞿度深山穷林之中,非人所行之处,必是神灵。乃自陈乞,叩头求哀。其人行诸寨中,有如云气,了无所碍。问瞿:“必欲愈病,当服药,能否?”瞿曰:“无状多罪,婴此恶疾 (4) ,已见疏弃,死在旦夕,若刖足割鼻而可活 (5) ,犹所甚愿,况服药,岂不能也?”神人乃以松子、松柏脂各五升赐之 (6) ,告瞿曰:“此不但愈病,当长生耳,服半可愈,愈即勿废。”瞿服之未尽病愈,身体强健,乃归家。
家人谓是鬼,具说其由,乃喜。遂更服之,二年,颜色转少,肌肤光泽,走如飞鸟。年七十余,食雉兔皆嚼其骨 (7) 。能负重,更不疲极。年百七十,夜卧,忽见屋间光有如镜者,以问左右,云不见。后一日,一室内尽明,能夜书文。再见面上有二人,长三尺,乃美女也,甚端正,但小耳。戏其鼻上,如此二女稍长大,至如人,不复在面上,出在前侧。常闻琴瑟之声 (8) ,欣然欢乐。
在人间三百余年,常如童子颜色。入山,不知所之。
【注释】
(1) 上党:古指山西东南部,今天则主要为山西长治辖区。春秋时该地区属晋,及至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亦被三家瓜分,并分别在自己所控制的上党地区设置有上党郡。 (2) 癞(lài)病:即麻风病。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地。1949年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古代老百姓认为该病是由身体生虫而得,故下文说“则世世子孙相蛀耳”。 (3) 寨(zhài):防守用的栅栏。 (4) 婴:通“撄(yīnɡ)”。意为触犯、接触。 (5) 刖(yuè):古代一种砍脚的酷刑。 (6) 松子:即松树的种子,既可食用,又可做中药。可祛风湿,润五脏,充饥,逐风痹寒气,滋润皮肤。神仙家认为久服,轻身延年不老。另有润肺功能,治燥结咳嗽。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谓其“味甘补血,血气充足,则五脏自润,发白不饥。仙人服食,多饵此物,故能延年,轻身不老”。松柏脂:松树的树脂,古人认为服用后可以除病延年,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将其归为上等仙药,认为服用后可以“身安命延,升为天神”,并说“松柏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茯苓。”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有“服松柏脂”篇,介绍松柏脂的采集、加工及服用方法。并认为加工后的松柏脂,可以“久服神仙不死。” (7) 雉(zhì):即野鸡。详见《彭祖》篇注。 (8) 瑟(sè):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
【译文】
赵瞿,字子荣,山西上党人。他得了麻风病,病重得快要死了。有天对家人说:“应该趁我活着把我扔了,要是哪天死在家里,恐怕会传染给后世子孙都要得这病被虫蛀死。”
于是家里人就给他准备了一年的粮食,把他送到山里,又怕有虎狼等野兽来吃他,就在他屋前用木头围了一圈栅栏。赵瞿一个人在那里十分悲伤痛苦,白天晚上都止不住地啼哭,这样过了有一百多天。
有天半夜,他忽然看到石屋前有三个人,他们问赵瞿是什么人。赵瞿暗想这深山老林中,不是人应该来的,他们必定是神灵之类。于是向他们讲述自己的遭遇,磕头乞求他们哀怜自己。那些人在栅栏中行走,就像云气在飘动,没有任何障碍。他们就问赵瞿:“若是想病好,必须服药,你能接受吗?”赵瞿说:“无故受这么多罪,被这个病缠身,已经被家人疏远离弃了,我是早晚都要死的人,即使砍掉我的脚割去我的鼻子而能让我活命,都是非常愿意的事,何况服药,怎么不能?”神人就赐给他松子和松柏脂各有五升,告诉他说:“这些不但能治病,还能让你长生,吃一半病就可以好,好了也不要停服。”赵瞿没吃完药病就好了,身体也变得很强壮健康,于是就回家了。
家人看到他时以为他是鬼,赵瞿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家人才开始十分欢喜。赵瞿继续服药,坚持了二年,容貌变得更加年轻,肌肤也变得有光泽,走路像飞鸟一样轻快。七十多岁了,吃野鸡兔子都能把骨头嚼碎。他还能背重东西,一点也不觉得累。到他一百七十岁的时候,有天晚上睡觉,忽然看见屋子里有光像镜子一样明亮,他问身边的人,都说没看见。到第二天,整个屋子都变得很明亮,并能在晚上写字。他又看到脸上有两个小人,有三尺长,都是美女,长得十分端庄,只是身材小罢了。那两人在他鼻子上玩闹,这样渐渐的两个女子开始长大,长到跟成人差不多大时,就不再待在他脸上了,就在他身前出没。赵瞿经常听到她们演奏琴瑟的声音,十分愉快欢乐。
赵瞿在人间待了三百多年,面貌一直都像个少年。后来他进入深山,不知道去了哪里。
王遥
【题解】
王遥传说是东汉的名医,其事迹最早见于此篇。从文中看,他治病手段可能是用的中医里的祝由术,另外他也会一些禁咒等法术。古代方士修仙,先要做到身体无病,所以一般都会些医药知识以自保,有些也给人看病,故往往留有医名。
王遥者,字伯辽,鄱阳人也 (1) ,有妻无子。颇能治病,病无不愈者。亦不祭祀 (2) ,不用符水、针药 (3) 。其行治病,但以八尺布帊 (4) ,敷坐于地 (5) ,不饮不食,须臾病愈,使起去。
其有邪魅作祸者 (6) ,遥画地作狱,因召呼之,皆见其形,入在狱中。或狐狸、鼍、蛇之类 (7) ,乃斩而燔烧之 (8) ,病者即愈。
【注释】
(1) 鄱(pó)阳:位于江西东北部,鄱阳湖的东岸,春秋时期为楚番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番阳县,属九江郡,西汉名鄱阳县,属豫章郡。 (2) 祭祀(sì):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3) 符水:道士画符箓或烧符箓于水中,让病人喝下治病的水。 (4) 布帊(pà):包头或擦手、脸用的布或绸,多为方形。帊,同“帕”。 (5) 敷(fū):布置,铺开。 (6) 魅(mèi):传说中的鬼怪。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动物可以化作精怪,附在人身上,使人生病。 (7) 鼍(tuó):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 (8) 燔(fán)::焚烧。
【译文】
王遥,字伯辽,是鄱阳人,他有妻子但没有儿女。他很会治病,没有治不好的。他治病时不用祭祀鬼神,也不用符水、针灸草药。他治病的时候,只用约八尺大小的布巾,铺在地上,让病人坐上去,这样不吃不喝,一会儿病就好了,然后就让他们起身离去。
如果是鬼怪精灵作祸害人,王遥就在地上画一个监狱,然后召唤它们,就能让这些鬼怪现形,并把它们收到监狱里去。有时是狐狸、鳄鱼、蛇之类,就把它们砍成两截烧死,病人就好了。
遥有竹箧 (1) ,长数寸,有一弟子姓钱,随遥数十年,未尝见遥开之。
一夜,大雨晦暝 (2) ,遥使钱以九节杖,担此箧,将钱出,冒雨而行。遥及弟子,衣皆不湿,所行道,非所曾经。又常有两炬火导前,约行三十里许,登小山,入石室。
室中有二人,遥既至,取弟子所担箧发之,中有五舌竹簧三枚 (3) ,遥自鼓一枚,以二枚与室中二人并坐鼓之。良久,遥辞去,收三簧,皆纳箧中,使钱担之。室中二人出送,语遥曰:“卿当早来,何为久在俗间?”遥答曰:“我如是当来也。”
遥还家百日,天复雨,遥夜忽大治装。遥先有葛单衣及葛布巾 (4) ,已五十余年,未尝著此,夜皆取著之。其妻即问曰:“欲舍我去乎?”遥曰:“暂行耳。”妻曰:“当将钱去不?”遥曰:“独去耳。”妻乃泣涕曰:“为且复少留。”遥曰:“如是还耳。”因自担箧而去,遂不复还。
后三十余年,弟子见遥在马蹄山中 (5) ,颜色更少,盖地仙也 (6) 。
【注释】
(1) 箧(qiè):箱子一类的东西,一般由竹条或木条制成。 (2) 晦暝(huì mínɡ):昏暗,阴沉。 (3) 竹簧(huánɡ):远古称簧,又称响篾、吹篾、弹篾、口琴、口弦等,历史悠久,传说为女娲所作,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在各民族中称呼不一。它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竹簧形制多样,一般用质地坚硬、干透的竹片削制而成。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竹簧和多片竹簧。因演奏方法不同,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竹簧。根据形状和头部样式的不同,又分为凸头形、网针形、平头形、锥形和管状等多种。竹簧的声音主要靠吹气使簧舌震动而产生。 (4) 葛(ɡé)单衣及葛布巾:用葛纤维织成的布做的衣服或布巾,一般夏天穿着比较舒服凉爽。葛是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 (5) 马蹄山:在江西鄱阳县,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五十二福地,此处因留有仙人骑马飞升时的马蹄印而得名。 (6) 地仙:道家指住在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比飞升上天的仙人要低一级。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译文】
王遥有个竹箱,有几寸长,有个姓钱的弟子,跟随他几十年了,也没见他打开过。
一天晚上,天空下着大雨,一片昏暗阴沉,王遥让弟子用九节竹杖,担着这个竹箱,带他出门,冒着大雨出行。王遥和弟子的衣服都没有被淋湿,所走的路,也是未曾走过的。又一直有两个火把在前面引路,大概走了三十多里路,爬上一座小山,进入一个石屋中。
屋里有两个人,王遥来到后,拿过弟子担的竹箱并打开,其中有三个五舌的竹簧,王遥自己吹奏一个,另两个给了屋里那两人,一起坐着吹奏。过了好久,王遥告辞而去,收回三个竹簧,都放到竹箱里,让弟子担着。屋子里的两个人出来送行,对王遥说:“您应该早点过来,为什么在尘世间待那么久?”王遥回答说:“我办完事自然就来了。”
王遥回家待了一百天,天又开始下雨,他夜里忽然穿起很正式的衣服。王遥以前有套葛布单衣和葛布头巾,已经五十多年没穿了,晚上都取出来穿上。他妻子就问他:“你想舍下我走了吗?”王遥说:“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妻子说:“要带上弟子一起走吗?”王遥说:“我一个人离开。”妻子于是哭泣道:“为我就再多留些日子吧。”王遥说:“办完事就回来。”于是就自己担着竹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三十多年后,他的弟子看见王遥在马蹄山里,容貌看起来更加年轻了,大概属于地仙一类。
李常在
【题解】
关于李常在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详情已不可考,其事迹主要见于此篇。从文中看,他也善于治病,应属于方士之类。
李常在者,蜀郡人也 (1) 。少治道术,百姓累世奉事,计其年,已四五百岁而不老,常如五十许人。
治病困者,三日,微者一日愈。在家有二男一女,皆已嫁娶,乃去。去时,从其弟子曾家、孔家,各请一小儿,年皆十七八。家亦不知常在欲何去,即遣送之。
常在以青竹杖度二儿遣归,置其家所卧之处,径还,勿与家人语。二子承教,以杖归家,家人了不见,儿去后,乃各见死在床上。二家哀泣,殡埋之 (2) 。百余日,弟子从郫县逢常在 (3) ,将此二儿俱行。二儿与弟子,泣语良久,各附书到二家。发棺视之,唯青竹杖耳,乃知非死。
【注释】
(1) 蜀郡:蜀郡以四川成都一带为中心,所辖范围随时代先后而有不同。成都附近原为古蜀国所辖,后为秦国所灭,并在前277年设为蜀郡,汉承秦制,至三国蜀章武元年(221)蜀郡又被改为汉嘉郡,西晋永嘉后废。 (2) 殡(bìn):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 (3) 郫(pí)县:位于今四川成都西北部川西平原腹心地带。郫县古称“郫”,最初是古蜀国的都邑。相传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宇、鳖灵,都以郫为都邑。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秦在巴蜀同时实行分封制与郡县制。此后即以郫邑作为蜀郡的属县,称郫县,此为郫县建置之始。
【译文】
李常在是蜀郡人。他年轻时钻研道术,好几代老百姓都信奉他,计算一下他的年纪,已经有四五百岁了,但他一点也不衰老,一直像五十几岁的人。
李常在给病重的人治疗,三天就能好,病轻的一天就痊愈。他在家里的时候,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经各自嫁娶了,于是他也要离去。临走的时候,从他的弟子曾家和孔家,分别要求带走一个小孩,年纪都在十七八岁。那两家人也不知道常在要去哪里,就把孩子派遣过来送给了他。
常在后来用青竹竿把两个孩子送回家,让他们把竹竿放到家里他们睡觉的地方,然后直接返回,不要跟家人说话。二人答应照办,拿着竹竿回家,家里人始终都没看见他们,等他们走了,家人发现他们都死在了床上。两家人很是悲伤,痛哭了一番,就把他们用棺材装好埋了。一百多天后,常在的弟子在郫县遇到常在,他正带着这两个孩子一起走。二个孩子跟他的弟子哭着说了很久的话,又各自写信让他带回家。他们两家见信后把棺材打开看,只见青竹竿而已,于是知道他们并没有死。
后三十余年,居地肺山 (1) ,更娶妇,常在先妇儿,乃往寻求之。未至十日,常在谓后妻曰:“吾儿欲来见寻,吾当去,可将金饼与之。”及至,求父所在,妇以金与之。儿曰:“父舍我去数十年,日夜思恋,闻父在此,故自远来觐省 (2) ,不求财也。”乃止。
三十日,父不还,儿乃欺其母曰:“父不还,我去矣。”至外,藏于草间。常在还语妇曰:“此儿诈言如是,当还,汝语之:‘汝长,不复须我,我在法,不复与汝相见。’”乃去。少顷,儿果来,母语之如此。儿自知不复见其父,乃泣涕而去。
后七十余年,常在忽去,弟子见在虎寿山下居 (3) ,复娶妻,有父子。
世世见之如故,故号之曰“常在”。
【注释】
(1) 地肺山:按唐五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地肺山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是位于江苏句容的茅山,但河南灵宝枯枞山、商州上洛商山和陕西秦岭的终南山都曾被称为地肺山,此处具体所指何处,已不可考。 (2) 觐省(jìn xǐnɡ):看望父母、尊亲。 (3) 虎寿山: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东晋葛洪《抱朴子·仙篇·仙药》有“牛角芝,生虎寿山”之语。
【译文】
后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李常在都在地肺山居住,又娶了个妻子,他之前的妻子和儿子,就想过来找他。在他儿子来的前十天,常在对后妻说:“我儿子想来找我跟我见面,我应当离开,你可以把金饼给他。”等他儿子到来后,问父亲去了哪里,后妻就把金饼给他。他儿子说:“父亲舍弃我离家几十年了,我日夜思念,听说父亲在这里,所以才大老远的过来拜见他,我不是来求财的。”于是后妻就作罢了。
过了三十天,他父亲还不回来,儿子就欺骗后母说:“父亲不回,我走了。”他走到外面,躲藏在草丛中。李常在回家后对妻子说:“这个孩子是假意这样说,他应该还会回来。他回来时你就对他转达我的话:‘你长大了,不再需要我了,我是在修行道法的人,不会跟你再见面了。’”说完就又走了。过了一会儿,儿子果然回来了,后母就把他父亲说的话告诉了他。儿子知道不会再见到他父亲了,就哭着走了。
后来又过了七十多年,常在忽然有一天又离去了,他的弟子看到他在虎寿山下居住,又娶了个妻子,还有儿子。
因为世世代代都有人见他这样,所以就称呼他为“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