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先生
【题解】
白石先生,又称白石生、白石子,相传为上古仙人,到彭祖时已经二千多岁了,因为不愿上天为官,所以一直隐居在人间,其事迹主要记载于此篇,后世所引也多源于此。
从此篇可以看出,白石先生本来是个普通的凡人,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得以成仙,并且他淡泊名利,不愿上天为官,只愿常驻人间。此篇把一个有个性的普通凡人的成仙经历描绘得具体而生动。
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 (1) 。至彭祖时,已二千有余岁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其所据行者,正以交接之道为主 (2) ,而金液之药为上也 (3) 。初以居贫,不能得药,乃养羊牧猪,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乃大买药服之,常煮白石为粮 (4) ,因就白石山居 (5) ,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亦食脯饮酒 (6) ,亦食谷食。日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四十许人。性好朝拜事神,好读《幽经》及《太素传》 (7) 。彭祖问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故时人呼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 (8) ,亦犹不求闻达者也。
【注释】
(1) 中黄丈人:道家仙人,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说黄帝曾在青城山“礼谒中黄丈人”,可知为黄帝时人,署名唐王松年《仙苑编珠》中引《神仙传》作“中黄大夫”,明曹学佺《蜀中广记》所引,作“中皇丈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录有《中黄丈人经》。 (2) 交接之道:即房中养生术。 (3) 金液之药:指服用的外丹药物。唐张九垓《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释金液篇》中说:“若修金液,先炼黄白,黄白得成,乃达金石之理……药金若成,乃作金液,黄赤如水,服之冲天。”黄白即是黄金和白银,因为金液丹药需要用黄金白银去炼制,故而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 (4) 常煮白石: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五中说:煮白石自有方也。白石之方,白石生所造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六九引《仙经》说:煮石方,东府左卿白石先生造也,皆真人所授,但未见真本,世有两本,以省少者为佳。就是说煮食白石,有一定的方法。白石,中药阳起石异名,有温肾壮阳的功效。 (5) 白石山: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虢州(在今河南三门峡市)朱阳县柏谷,白石先生隐此得仙。故白石山应在此地。 (6) 脯(fǔ):肉干。 (7) 《幽经》:指《相鹤经》,明周履靖有辑佚本,南朝梁萧统《文选·鲍照〈舞鹤赋〉》:“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李善注:“《相鹤经》者,出自浮丘公,公以经授王子晋。崔文子者,学仙于子晋,得其文,藏于嵩高山石室,及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北宋林逋《山中寒食》有诗:“有客新尝寒具罢,据梧慵复散《幽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仙经》”。《太素传》:陶弘景《真诰》中称:“《太素传》者,道书也。学此应奉太上老君、上清皇人。” (8) 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陶弘景《真诰》卷五中称白石先生,“又名白石子,为东府左仙卿”。这个官职应该是后世所演绎的。
【译文】
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到彭祖的时候,他已经有两千多岁了。他不肯修炼升上天宫的道术,只修炼不死之身而已,这样就不会失去人世间的欢乐。他所依据的修行方法,就是以男女交接之道为主,同时服用上好的金液之药。他最初因为家里贫穷,不能获得药物,于是饲养和放牧猪羊,十几年间,节约衣服日用等,储存了万金的货资,于是大量购买药物服用,经常煮白石做粮食,因为在白石山居住,当时的人称呼他白石先生。
他也吃肉喝酒,也吃稻谷做的食物。一天能走三四百里路,看上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他生性喜欢朝拜和侍奉神仙,喜欢读诵《幽经》及《太素传》。彭祖问他:“为什么不服用升天的药呢?”他回答说:“天上的快乐哪能比得过人间,只要不使自己老死就行了。天上多是身份尊贵的神仙相互共事,比人间更加苦啊。”所以当时的人称呼白石先生为隐遁的仙人,因为他不急着升上天宫做官,也就像不愿被别人知道他的名字。
皇初平
【题解】
皇初平,又名黄初平,后世称为黄大仙,著名道教神仙,也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皇初平为东晋时人,南宋末倪守约在《金华赤松山志》中指其生于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皇初平出生于浙江金华兰溪黄湓村(一说浙江金华义乌赤岸镇),原是当地一个放羊的牧童,后传说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其事迹最早见于《神仙传》,后《金华府志》《金华县志》《浙江通志》及《兰溪县志》等都有记载。
民间传说皇初平擅长炼丹,知医术,得道之后在民间惩恶劝善,有求必应,故对其信仰一直不衰。据《金华赤松山志》记载,金华山在东晋时即建有祭祀他的赤松宫,此宫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奉诏更名“宝积观”,后因1951年建山口冯水库,使此观沉入水底。宋朝时,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和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皇初平分别得到“养素真人”和“养素净正真人”两次封号,在今传说其羽化之地——金华北山“洞天福地”双龙洞左侧建有金华观,金华观辖朝真、冰壶、双龙三洞,香火一直很旺盛。
黄大仙的信仰在清末被传入广东,后又传入香港、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影响甚大,各地分别建有坛祠,其中香港九龙的黄大仙区、黄大仙祠颇有名。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 (1) 。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 (2) ,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仙道如此,吾可学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 (3) ,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临行,以方授南伯逢 (4) 。初平改姓赤氏,号松子 (5) ,初起号赤须子 (6) 。其后服此药得仙者数十人。
【注释】
(1) 丹溪:具体地点不详,后世传说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也有说是浙江义乌赤岸镇。丹溪也指仙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三国魏曹丕《典论·论却俭等事》:“适不死之国,国即丹溪。” (2) 金华山:现浙江金华山,又名长山、常山。广义上指金华北部的山脉,狭义上指金华市区北面山峰(壶瓶山),属道教名山胜地,主峰海拔一千三百余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间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华洞元洞天”。金华山有一山峰名赤松山,传为古仙人黄初平修道成仙之地。山上有金华观、赤松亭、“五洞十景”等自然景观及道教古迹,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 (3) 松脂:主要是松树或松类树干分泌出的树脂,古人认为久服可轻身、不老延年,又名松膏、松肪,药用主治恶疮头疡、白秃等。茯苓: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药用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古人认为茯苓是千年松脂或松根所化,久服可不饥、延年或不死。 (4) 临行,以方授南伯逢:此句原无,今据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〇九所引《神仙传》补入。南伯逢,相传为黄初平弟子,事迹不详。 (5) 初平改姓赤氏,号松子:此处原文句有错讹,今据署名唐王松年《仙苑编珠·上卷》引《神仙传》校补。 (6) 初起号赤须子:原文为“初起改字为鲁班”,意不甚通,今据《仙苑编珠·上卷》引《神仙传》校改。
【译文】
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岁时,家里让他去放羊,有个道士看他善良憨厚,就把他领到金华山的石洞中,他一待就是四十多年,也不想念家乡。他的哥哥叫皇初起,进山寻找他,好几年也没找到。后来在街市上见到一个道士,皇初起就向他打听:“我有个弟弟叫皇初平,因为让他放羊,而走失了四十多年,不知他的死活,也不知在哪里,恳求道长给算一卦。”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个放羊的小孩,姓皇字初平,是你的弟弟没错了。”皇初起听后,就跟着道士去找弟弟,于是得以相见。兄弟两人悲喜交加一番交谈,初起就问初平羊哪里去了,初平说:“就在附近东边的山坡上。”初起去查看,没看见,只看到一堆白石头,就回来了,对初平说:“东边的山坡上没有羊啊!”初平说“羊都在的,只是哥哥你看不见罢了。”初平就和哥哥一起去看,初平对着白石堆大声喝道:“羊儿起来!”于是那堆白石头立刻就变成了几万头羊。初起说:“弟弟你竟然学到这样的神仙道术,我能学吗?”初平说:“只要一心向道,就可以学成。”初起就离弃了妻子儿女,留在初平那里住了下来,跟着初平学道。他们一起服用松脂、茯苓,活到了五百岁,他们能坐在那里忽然消失,在太阳下行走而不见影子,而且面容像少年一样。后来他们一起回到家乡,发现所有的亲戚族人差不多都死光了,于是就又回去了。临走的时候,他们把仙方传给了南伯逢。初平后来改姓赤,号松子,初起号赤须子。后世服用他们的药而成仙的有好几十人。
王远
【题解】
王远为汉代较有影响的一位仙人,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说,欲“委桑梓,适嵩岳以寻方平、梁公之轨”。这里的方平就是王远,可见葛洪本人对他也比较崇敬,《抱朴子·内篇·登涉》中还记有“王方平雄黄丸”。
王远、麻姑和蔡经的故事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列异传》,但是都比较简略,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至葛洪创作《神仙传》时,才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并丰富了故事情节。
本篇是葛洪对当时关于王远等人的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加工,从中可以看出民众神仙信仰的主要内容,如长生不死以及种种神通变化的能力。王远的修道成仙,成仙官后再掌管人间事务的经历,对后世的神仙传说影响较大。后世在本篇基础上又衍生了很多传说,如麻姑的故事等。
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 (1) 。举孝廉 (2) ,除郎中 (3) ,稍加中散大夫 (4) 。学通五经 (5) ,尤明天文、图谶、《河》《洛》之要 (6) ,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 (7) ,如观之掌握。后弃官,入山修道。道成,汉孝桓帝闻之 (8) ,连征不出。使郡国逼载 (9) ,以诣京师 (10) 。远低头闭口,不答诏。乃题宫门扇板四百余字 (11) ,皆说方来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外字适去,内字复见,墨皆彻板里,削之愈分明。
【注释】
(1) 东海:郡名,秦时所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 (2) 举孝廉: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即符合儒家“孝顺”道德的子孙和清正廉明的官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通常情况下,孝廉又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两汉的官员任用是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要经过考试,而后才能量才录用。 (3) 郎中: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4) 中散大夫:官名,简称中散。西汉王莽时置,或称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 (5)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东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6) 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中国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图谶(chèn):古代方士或儒生结合《河图》《洛书》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属于带有政治色彩的迷信活动。其说始于秦,盛于东汉。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光武苻坚》载:“苻坚禁图谶之学,尚书郎王佩读谶,坚杀之,学谶者遂绝。”《河》《洛》:《河图》《洛书》的简称。在先秦原指圣人帝王所接受的祥瑞之物,在两汉逐渐将《河图》与创制八卦联系起来,将《洛书》和《尚书·洪范》的九畴联系起来,并发展出“龙马负图,神龟贡书”的神化情节,后经东汉光武帝刘秀把《河图》《洛书》作为继承皇位的天命根据,使《河图》《洛书》演变发展成为有文字、成篇章的书籍,而且和谶纬之学融合在一起,名之曰图谶。至宋朝,对《河图》《洛书》的研究又出现一大转变,陈抟、刘牧、王安石、苏轼、朱熹、蔡元定等名儒以“图十书九”等图式来解释《周易》的原理,出现了各种图式和图说,后人称之为图书学派;而欧阳修、程颐、薛季宣、林至等人则疑古辨伪,认为自汉至宋的所谓《河图》《洛书》皆为附会之作,不足为凭,后人称为反图学派。 (7) 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尔雅·释地》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周礼·夏官·职方》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国。 (8) 汉孝桓帝:即东汉汉桓帝刘志,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是蠡吾侯刘翼,母亲系刘翼妾匽明。他十五岁被梁冀迎立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和”,以后又换了六个年号。在位二十一年,死后谥号孝桓皇帝,庙号为威宗。 (9)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10) 诣(yì):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1) 扇板:即门板。
【译文】
王远,字方平,汉代东海郡人。由举孝廉入仕,被任命为郎中,逐渐升为中散大夫。王远学识渊博,精通五经,对天文、图谶以及《河图》《洛书》等深有研究,他对天下的兴衰变化,全国的吉凶祸福之事,均能先知先觉,了如指掌。后来,他辞去官职,入山潜心修道。修道成功后,汉桓帝听闻了他的事,多次征召他,他都不出山相见。桓帝于是让郡守强行把王远送上车,接进了京师。见到桓帝,王远低着头,闭口不言,不回答桓帝的问话。后来他在皇宫的大门上题写了四百多字,内容都是关于未来的事。桓帝很不喜欢这些题字,就叫人把字削掉。但是刚削去表面的字迹,里面的字迹就显现出来,写字的墨水都透进了木板里面,越削字迹越清晰。
远无子孙,乡里人累世相传供养之。同郡太尉陈耽 (1) ,为远营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未言学道也。远在陈家四十余年,陈家曾无疾病死丧,奴婢皆然。六畜繁息 (2) ,田桑倍获 (3) 。远忽语陈耽曰:“吾期运当去,不得久停,明日日中当发。”至时远死。耽知其仙去,不敢下著地,但悲啼叹息曰:“先生舍我,我将何怙 (4) ?”具棺器烧香,就床衣装之。至三日夜,忽失其尸,衣冠不解,如蛇蜕耳。远卒后百余日,耽亦卒。或谓耽得远之道化去;或曰,知耽将终,故委之而去也。
【注释】
(1) 郡:古代行政区域,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陈耽(dān):字汉公,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汉灵帝时任司徒,以忠著称,历位三司。他因进言帝宦官十常侍祸国殃民,被诬下狱,与刘陶俱遭十常侍谋杀。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灵帝纪》,陈耽于东汉灵帝熹平三年(174)二月官太尉,五年(176)五月罢免,在位约有两年。 (2) 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家畜。 (3) 田桑:种田和养蚕。泛指农事。 (4) 怙(hù):依靠,仗恃。
【译文】
王远没有子孙,他家乡的人一代接一代地供养他。同郡有个做过太尉的叫陈耽,为王远建了一间修道的房子,早晚过来朝拜,但是只是跟他祈福,没有说要学道。王远在陈家待了四十多年,陈家一直没有人生病或死去,连奴婢都这样。陈家六畜繁衍不息,农耕桑蚕都有成倍的收成。有一天,王远忽然对陈耽说:“我应当离开的日子到了,不能长久在这停留,明天中午应该就会出发。”一到时间,王远就死了。陈耽知道王远成仙而去,不敢马上入土埋葬,只是一边悲伤痛哭一边叹息道:“先生离我而去,我还能依靠谁呢?”于是准备好棺材烧着香,就用王远生前在床上穿的衣服连人一起装了进去。到了第三天夜里,忽然不见了王远的尸体,但是他穿的衣服帽子都在,也没有解开过的样子,就像蛇蜕皮走了一样。王远死后一百多天,陈耽也去世了。有人说陈耽是得到了王远的仙术化身走了;也有人说,王远知道陈耽即将命终,所以就假借死亡离他而去。
初,远欲东入括苍山 (1) ,过吴 (2) ,住胥门蔡经家 (3) 。蔡经者,小民耳,而骨相当仙 (4) ,远知之,故住其家。遂语经曰:“汝生命应得度世 (5) ,欲取汝以补官僚耳。然少不知道,今气少肉多,不得上去,当为尸解 (6) ,如从狗窦中过耳 (7) 。”于是告以要言,乃委经而去。经后忽身体发热如火,欲得冷水灌之。举家汲水灌之,如沃燋石 (8) 。如此三日,消耗骨立,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之,视其被内,唯有皮,头足具,如蝉蜕也。去十余年,忽还家,容色少壮,鬓发鬒黑 (9) 。语家人曰:“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其日可多作饮食,以供从官。”
【注释】
(1) 括苍山:在今浙江丽水东南,是浙江名山之一,史书载,登之见苍海,以其色苍苍然接海,故名括苍。 (2) 吴:今江苏苏州。 (3) 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胥门作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蔡经:传为王远弟子,《天地宫府图》记载:“七十二福地之第十丹霞洞(在今江西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为蔡经得道之处,属蔡治之。”今苏州洞庭东山、吴山一带相传曾为蔡经炼丹隐居之处,曾被命名为蔡仙乡。 (4) 骨相当仙:指相骨术,属于古代相术的一种,主要通过观察或揣摸骨骼来断人命禄的看相方法。古代相学中曾有“相人之身,以身为主”的说法,因此有人把看相就称为相骨。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相骨”一章,即泛指相学。现有史料证明,相骨术至晚起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代,此后历代不衰,且与整个相术体系融合,成为相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5) 度世:指离开世间而成仙。 (6) 尸解: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此处是蔡经成仙的一种手段。道教中描述尸解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的尸解时遗体与生前没有什么变化;有的尸解时遗体会消失,只留下衣服;有的尸解时,遗体的骨骼部分会消失,只留下其他组织;有的尸解时会留下头发,身体不见。又白天尸解的叫“上尸解”,夜晚尸解的叫“下尸解”。 (7) 狗窦(dòu):狗洞。 (8) 燋(zhuó):同“灼”。意为用火烧。 (9) 鬓发鬒(zhěn)黑:鬓发稠密浓黑。
【译文】
王远自从离开陈耽家后,起初想去东边的括苍山,他经过苏州,住在胥门附近的蔡经家里。蔡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天生骨相应该成仙,王远心里清楚,所以才住在他家。王远对蔡经说:“你生下来就命中注定要离世成仙,上天想让你去补天宫官职的空缺。但是你年轻时不知修炼的道术,现在气少肉多,不能升天而上,只能用尸解的办法了,尸解就像从狗洞中钻过去一样。”于是王远把秘诀告诉了蔡经,就留下蔡经走了。蔡经按秘诀修炼后,有一天忽然身体像着火一样发热,想要用冷水浇灌自己。蔡经全家取水浇他身上,就像泼在烧热的石块上一样。这样折腾了三天,蔡经瘦得只剩下骨头,于是到屋子里,用被褥把自己全身盖上。忽然他的身体不见了,掀开被褥看时,只有一具皮囊,脚和头都在,像蝉留下空壳一样。蔡经走后十多年,忽然有一天回家来了,看起来很年轻强壮,鬓发稠密浓黑。他对家人说:“七月七日,王远仙师会来,那天要多做些吃喝,好供养他的随从官。”
至其日,经家乃借瓮器 (1) ,作饮食百余斛 (2) ,罗列布置庭下。是日,王君果来。未至,先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比近皆惊,莫知所在。及至经舍,举家皆见远冠远游冠 (3) ,朱衣,虎头鞶囊 (4) ,五色绶带剑 (5) ,黄色少髭 (6) ,长短中形人也。乘羽车 (7) ,驾五龙 (8) ,龙各异色,前后麾节、幡旗导从 (9) ,威仪奕奕 (10) ,如大将军也。有十二伍伯 (11) ,皆以蜡封其口,鼓吹皆乘龙,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衢 (12) 。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独见远坐耳。
【注释】
(1) 瓮(wènɡ)器:古代用于盛放酒菜等的陶器。 (2) 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3) 远游冠:古代头冠,秦汉以后历代沿用,至元代始废。为太子诸王所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筒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道家仙人往往也用之。 (4) 虎头鞶(pán)囊:用虎头装饰的小皮囊,一般围在腰侧,以作盛物之用。 (5) 五色绶(shòu)带:绶,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用来拴印章或剑柄等。五色绶特以彰显高贵。 (6) 髭(zī):嘴上边的胡须。 (7) 羽车:用羽毛装饰的车子,常用来指道教神仙乘坐的车子。 (8) 五龙:即五色龙,分别为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由五方神、五行神变化而来。 (9) 麾(huī)节:指挥旗和作为指挥调度信用象征的符节。幡(fān)旗:旗帜。 (10) 奕奕:盛大、众多的样子。 (11) 伍伯:亦作“伍百”。指役卒,多为舆卫前导或执杖行刑。 (12) 道衢(qú):大路,道路。
【译文】
到了那一天,蔡经家借了许多盛酒菜的瓮器,做了一百多斛饭菜,在院子里依次摆好。这一天,王远果然来了。人还没到,先听到传来锣鼓箫管的演奏声和人马喧哗的声音,远近的人听到了都很吃惊,都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等队伍来到蔡经家,全家就看到王远戴着远游冠,穿着朱红的衣服,腰里围着一个虎头鞶囊,挎着一把系着五色绶带的宝剑,面色微黄,嘴上有少许胡须,是个不高不矮中等身材的人。王远乘坐的是用羽毛装饰的车子,驾着五条神龙,每条龙的颜色都不一样,前后有人拿着旗帜、符节引领开路,威严隆重,像个大将军一样。有十二个杂役人员跟随,都用蜡涂在嘴上,吹奏乐器的人员也都乘着龙,从天而降,悬空聚集在院子里。还有些随从的仙官,身高都有一丈多,但没从大路上过来。等到队伍都来齐了,那些随从的仙官就隐身不见了,也不知道藏在哪里,只看到王远一个人坐着。
须臾,引见经父母兄弟。因遣人召麻姑 (1) ,亦莫知麻姑是何人也。言曰:“王方平敬报,久不到民间,今来在此,想姑能暂来语否?”须臾信还,不见其使,但闻信语曰:“麻姑载拜,不相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拜敬无阶。烦信承来,在彼食顷即到。先受命当按行蓬莱 (2) ,今便暂往,如是当还,还便亲觐 (3) ,愿未即去。”
【注释】
(1) 麻姑:见本书《麻姑》篇。 (2) 蓬莱(lái):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3) 亲觐(jìn):朝见地位尊贵的人或朝拜圣地。
【译文】
一会儿,蔡经向王远一一引见自己的父母和兄弟。王远要派遣人去请麻姑来相会,蔡经也不知道麻姑是什么人。传信的使者向麻姑汇报道:“王方平敬报,因为他很久不到民间来了,今天来到蔡经家,想问下麻姑能不能抽空来聊聊?”一会儿报信的人就回来了,但看不到人,只听他传过来麻姑的话说:“麻姑向您请安了,跟您竟然有五百多年没见面了,我们尊卑有序,敬拜不能不分品阶。劳烦您派遣信使过来,请您在那边稍稍等会儿,我很快就过来。因为之前受命要去蓬莱巡视一下,我现在马上就去,去完就回,回来后就亲自过来拜见您,希望您到时还没离开。”
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时亦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半于远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可十八九许,于顶上作髻 (1) ,余发散垂至腰。衣有文彩 (2) ,又非锦绮 (3) ,光彩耀目,不可名状,皆世之所无也。入拜远,远为之起立。坐定,各进行厨 (4) ,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 (5) ,而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而食之 (6) ,云:“麟脯 (7)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8) 。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复行扬尘也。”
【注释】
(1) 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2) 文彩: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3) 锦绮(qǐ):彩色的丝织品。 (4) 行厨:指所携带的酒食。 (5) 肴膳(shàn):指饭菜食物。 (6) 擘(bāi):用手撕开。脯(fǔ):肉干。 (7) 麟:麒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地上走兽以其为尊。其形象一般为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是传说中的瑞兽。 (8) 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成语“沧海桑田”即源于此,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译文】
这样过了两个时辰,就听到麻姑来了。来的时候也是先听到人马喧哗的声音。来到后,麻姑的随从仙官只有王远的一半。麻姑来到后,蔡经也引全家相见。麻姑是个很漂亮的女子,看起来年龄像十八九岁的样子,她头顶上盘了一个发结,其余的头发下垂到腰间。麻姑衣服上的色彩和花纹都很艳丽,但是又不像丝织品做的,非常光彩耀眼,无法形容,都是人世间没见过的。麻姑进来拜见王远,王远起立迎接。坐定后,各自呈上所携带的饮食,都是用金盘玉杯所盛放。食物大多是用各种花所制成,因而香气四溢,充满屋内外。王远撕开一块肉干,边吃边对麻姑说:“这是麒麟肉。”麻姑说道:“自从上次接待您之后,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了。刚去蓬莱,又看到海水比我们上次相见时浅了约有一半,这不是又要变成山陵陆地了吗?”王远感叹:“圣人们都说,大海中又要扬起尘土了。”
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等,时经弟妇新产数日,姑见知之,曰:“噫 (1) ,且立勿前。”即求少许米来,得米掷之堕地,谓以米祛其秽也 (2) ,视其米皆成丹砂 (3) 。远笑曰:“姑故年少也,吾老矣,不喜复作如此狡狯变化也 (4) 。”远谓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美酒,此酒方出天厨,其味醇浓,非俗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斗水 (5) ,合升酒搅之,以赐经家人。人饮一升许,皆醉。良久酒尽,远遣左右曰:“不足复还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 (6) ,乞酤酒 (7) 。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 (8) ,五斗许。使传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麻姑手爪似鸟,经见之,心中念曰:“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之。”远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莫见有人持鞭者。远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注释】
(1) 噫(yī):表示感慨、悲痛、叹息等语气的叹词。 (2) 秽(huì):污浊的,肮脏的,丑恶的。 (3) 丹砂:即朱砂,矿物名,色深红,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4) 狡狯(kuài):儿戏,游戏或玩笑。也形容人诡诈,机灵。 (5) 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6) 余杭姥(mǔ):道家仙人。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仙教·卖酒》中称,余杭姥嫁在西湖农家,善于用百花酿酒,因为王方平向她买过酒,感觉很甘美,所以以后神仙们经常下凡来喝她的酒,并给她一个丸药作为酒钱,余杭姥服用后也成仙了。这可能是后人在葛洪《神仙传》基础上的一个演绎。姥,年老的妇女。 (7) 酤(ɡū):买酒。 (8) 油囊:涂有桐油的可盛液体的布袋。唐张说《苏摩遮》词之三:“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
【译文】
麻姑想见见蔡经的母亲和他家的女性眷属等,蔡经的弟媳此时刚刚生产完没几天,麻姑一见就知道了,说:“哎呀,你先站住不要往前走了。”当即要了一些米来,拿到米后抛掷在蔡经弟媳身前的地上,说要用米祛除一下秽气,再看地上的米都变成朱砂了。王远笑着说:“麻姑还是年轻啊,我老了,不喜欢再搞这些游戏变化的事了。”王远对蔡经家人说:“我想赐给你们一些美酒,这些酒是刚从天宫的厨房拿来的,它的味道特别醇香浓烈,不适合世间凡俗的人喝,喝了可能会烂掉肠胃,现在应该拿水调和一下,你们这些人不要见怪。”于是用一斗水,量一升酒放进去搅拌均匀,用来赐给蔡经的家人。他家人喝了一升多的,都醉了。过了好长时间,酒都喝完了,王远差遣左右随从人员说:“不够了再回去取来。”用一千钱给余杭姥,要买酒。一会儿工夫信使就回来了,带回来一油囊的酒,大概五斗多。信使传达余杭姥的回话:“怕地上的酒不能让诸位天尊喝得满意。”
麻姑的手长得像鸟爪一样,蔡经看见了,心中默念道:“后背痒得厉害的时候,要是能用这个手挠挠背,那真是太好了。”王远已经得知蔡经心中所想的话了,就让人牵来蔡经鞭打他,对他说:“麻姑是个仙人,你怎么忽然说她的手可以用来抓背?”只看到鞭子打在蔡经的后背上,也没看到有人拿着鞭子。王远对蔡经说:“我的鞭子可不是随便就能拿得到的。”
经比舍有姓陈者,失其名,尝罢县尉 (1) ,闻经家有神人,乃诣门叩头 (2) ,求乞拜见,于是远使引前与语。此人便欲从驱使,比于蔡经。远曰:“君且向日而立。”远从后观之曰:“噫!君心邪不正,终未可教以仙道,当授君地上主者之职司。”临去,以一符并一传 (3) ,著以小箱中,与陈尉。告言:“此不能令君度世,止能存君本寿,自出百岁向上,可以禳灾治病 (4) 。病者命未终及无罪者,君以符到其家,便愈矣。若邪鬼血食作祟祸者 (5) ,便带此符,以敕社吏,遣其鬼。君心中亦当知其轻重,临时以意治之。”陈以此符治病有效,事之者数百家,寿一百一十岁而死。死后子弟行其符,不复验矣。
【注释】
(1) 县尉:主管治安的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 (2)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3) 符:道教驱使鬼神或帮助人与神进行沟通交流的秘文,图形一般为文字和符号的结合体,使用时用笔墨写在纸上。按道教的说法,符的功效与写符人的诚心相关。《清微元降大法》中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传:古代指用于通关过所的通行证一类的文书,一般用木板制作,把字符刻写在上面,此处是指道教中可用于召唤鬼神的法器。 (4) 禳(ránɡ)灾:祛除灾祸。禳,除也。 (5) 血(xuè)食: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
【译文】
蔡经的邻居里有个姓陈的人,名字已经弄不清了,曾经在县尉的任上被罢免了,听说蔡经家里来了神人,就来登门磕头问礼,乞求拜见,于是,王远让人把他领到身前说话。这个人就想跟从王远听他差遣,像蔡经一样。王远说:“你先迎着太阳站着。”王远从他身后观察了一会儿说:“唉!你这人心术不正,还是不能教给你成仙的道术,只应当传授你管控人间事务的一些职能。”临走的时候,王远拿一道符传,放到一个小箱子里给陈尉。对他说:“这个不能让你出世成仙,只能让你获得本有的寿命,自然能活过百岁以上,也可以用来祛除灾祸,救治病人。那些寿命还没到期限及无罪的人,你带着符到他们家,他们的病就好了。要是那些享用血食的恶鬼捣乱惹祸,就带上这道符,用它来传令给仙吏,把那些恶鬼赶走。你心里也要知道所遇到事情的轻重,临时看情况处理。”陈尉用这道符给人治病都有效,有几百户人家一直侍奉他,他活了一百一十岁才死去。他死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再去用那道符时,就不再有效了。
远去后,经家所作饮食,数百斛皆尽,亦不见有人饮食也。经父母私问经曰:“王君是何神人 (1) ,复居何处?”经曰:“常在昆仑山,往来罗浮、括苍等山 (2) ,山上皆有宫室。主天曹事 (3) ,一日之中,与天上相反覆者十数过。地上五岳生死之事 (4) ,皆先来告王君。王君出城,或不尽将百官 (5) ,唯乘一黄麟 (6) ,将十数侍人。每行常见山林在下,去地常数百丈,所到则山海之神皆来奉迎拜谒。”
其后数十年,经复暂归家,远有书与陈尉,其书廓落 (7) ,大而不工。先是人无知方平名远者,因此乃知之。陈尉家于今世世存录王君手书,并符传于小箱中。
【注释】
(1) 王君: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八六,言十大洞天,第三西城山,名太玄总真之天,即王方平真人所理。故仙传中称方平为“西城王君”。 (2)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为博罗山。相传原只有罗山,在其西有座浮山,是蓬莱山的一部分,后来漂洋过海,来到此地,与罗山合为一体,所以叫作罗浮山。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第七洞天”,山上有佛寺和道观等多处古迹。 (3) 天曹:道家所称天上的官署。 (4) 五岳: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周代时就有对五岳的祭祀,汉代时形成制度。五岳的命定跟我国古代“五行”“五方”思想有关,古人认为五岳可以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等,以后又发展成可以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等。五岳的主管神在宋代被封帝,后总称五岳大帝。 (5) 或不尽将百官:原文为“尽将百官从行”,与下文意不通顺,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6) 黄麟: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因其身上鳞片闪耀金色,故称。 (7) 廓(kuò)落:结构松散之意。
【译文】
王远走后,蔡经家所做的几百斛饭菜都被吃得一干二净,可是也没看到有人吃喝。蔡经的父母悄悄问蔡经:“王仙人是什么神仙,住在哪里呢?”蔡经说:“他平时住在昆仑山,也经常来往于罗浮山、括苍山等地,这些山上都有他住的宫殿。王仙人主管天曹的事,一天之内,要往来天上十几次。地上的五岳掌管的人间生死之事,也都先来告知王仙人。王仙人出城,有时候不带百官,只乘坐一头黄色的麒麟,带十几个随从。每次出行经常看见山林在脚底下飞驰,离地往往有几百丈高,每到一地,当地的山神或海神都会出来迎接拜见。”
又过了几十年,蔡经临时回了趟家,王远写了封信给陈尉,字写得松散随意,大而潦草。先前没人知道王方平名叫王远,因为这封信才知道。陈尉家到今天还有世世代代保存下来的王远的亲笔信以及那道给陈尉的符传,一起都放在小箱子里。
伯山甫
【题解】
伯山甫,汉代人,关于他的故事,后世多引自此篇,文字差别不大,只在相传由唐人所编纂的《女仙传》中,引用这个故事时,指汉使在“西河城东”见到伯山甫的外甥女鞭笞老翁,故后世留下“西河少女”的典故,代指返老还童的女仙,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时采用了《女仙传》的说法。
作者在本篇中通过伯山甫和其外甥女的经历,主要是想告诉世人,世上存在着长生不老的仙药,如果能得到并坚持服用,就能成仙并返老还童。
伯山甫者,雍州人也 (1) 。入华山中精思服食 (2) ,时时归乡里省亲 (3) ,如此二百年,不老。到人家,即数人先世以来善恶功过,有如目见,又知方来吉凶,言无不效。
其外甥女年老多病,乃以药与之,女时年已七十,转还少,色如桃花。汉武遣使者行河东 (4) ,忽见城西有一女子 (5) ,笞一老翁 (6) ,俯首跪受杖。使者怪问之,女曰:“此翁乃妾子也 (7) ,昔吾舅氏伯山甫,以神药教妾,妾教子服之,不肯,今遂衰老,行不及妾,故杖之。”使者问女及子年几,答曰:“妾已一百三十岁,儿八十。”后入华山去。
【注释】
(1) 雍(yōnɡ)州:古九州之一,名称源于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的雍山、雍水。其位置相当于现在陕西关中平原、陕北地区,甘肃大部(除去东南部),青海的东北部以及宁夏部分地方。东汉光武帝时始置为行政区,后历代多有沿革。 (2) 华山:山名,五岳之一,古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南,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又称太华山。华山是道教圣地,历代皆有道士入山修炼并修建道观,现有道教宫观二十余座,最早的建造历史可追溯至汉武帝时。精思:道家修炼方法,主要是指先把意念集中到某一事物上,再慢慢忘掉这一念头,达到一种无思无想的境界,道家之“守一”法与此类似。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诸家气法·服气十事》中说:“夫神仙法者,与此法了无有异。此法精思静虑,安形定息,呼吸绵绵,神气自若,百病不生,长存不死,所谓身安道隆度世法也。”服食:指修道人士长期服用一些被认为可以延长寿命或者有助于成仙的东西,多为草药或矿物等炼制的丹药,常常结合辟谷一起进行。 (3) 省(xǐnɡ)亲:指回家看望父母、尊长等。 (4) 汉武:汉武帝刘彻的省称,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载其曾听信方士之言,大搞求仙活动。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汉时置河东郡、唐初置河东道,开元间又置河东节度使,宋置河东路,明废。 (5) 城西:具体所在位置已不可考。 (6) 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打。 (7) 妾:谦辞,旧时女人自称。
【译文】
伯山甫是雍州地区的人。他进入华山中,长期精思和服食,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和尊长,这样过了两百多年,一直没有衰老。他到人家里做客,就如数家珍地说出这家人前世和今生所做过的好事和坏事,就像亲眼看到一样,他又能预知即将要发生的吉凶等事,所说没有不应验的。
他的外甥女年老多病,于是伯山甫就送药给她,这个女子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慢慢地变年轻起来,脸色像桃花一样娇艳。汉武帝派遣使者去河东地区求仙,忽然在城西碰到一个女子,正在打一个老翁,老翁低着头跪着接受着木棍的杖罚。使者很奇怪地问是怎么回事,女子说:“这个老头是我的儿子,以前我的舅舅伯山甫,教给我制神药的方法,我让儿子服用,他不肯,所以他现在衰老了,走路都不如我,因此拿棍子打他。”使者问女子和他儿子岁数有多大了,女子回答说:“我已经一百三十岁了,儿子有八十岁了。”后来他们就进入华山了。
马鸣生
【题解】
马鸣生,又作马明生,相传是东汉时人,传说汉代另一道家人物阴长生即其弟子,而根据南朝陈马枢《道学传》及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等书记载,东晋葛洪的岳父鲍靓从学于阴长生得道诀,葛洪又从学于鲍靓,如果这个传承关系为实,则葛洪的道术也多从他而来。
在各种修仙道术之中,葛洪主要推崇外丹服食。他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长生之道,不在祭祀事鬼神也,不在导引与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此篇即有此意。
马鸣生的故事在《云笈七签·马明生真人传》中略有演绎,传其受太真夫人神药救治,又随安期生周游天下,并得其《太清金液神丹方》。
马鸣生者,临淄人也 (1) ,本姓和,字君贤。少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当时暂死,忽遇神人,以药救之,便活。鸣生无以报之,遂弃职随神。初但欲治金疮方耳 (2) ,后知有长生之道,乃久随之,为负笈 (3) 。西之女几山 (4) ,北到玄丘 (5) ,南至庐江 (6) ,周游天下,勤苦历年,及受《太清神丹经》三卷归 (7) ,入山合药服之。
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恒居人间。不过三年,辄易其处 (8) ,时人不知是仙人也。架屋舍,畜仆从车马,并与俗人皆同,如此展转经历九州五百余年。人多识之,悉怪其不老。后乃白日升天而去。
【注释】
(1) 临淄(zī):齐国故城,在今山东淄博。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至齐胡公迁都薄姑(薄姑亦称蒲姑,在今山东博兴湖滨镇寨卞村西北),齐献公元年(前859)又迁回,称临淄。春秋战国时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六百三十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十五多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现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2) 金疮方:指专门用于治疗伤口的药方。金疮,中医指刀箭等金属器械造成的伤口。 (3) 负笈(jí):背着书箱。笈,书箱。 (4) 女几(jǐ)山:又名花果山、姑瑶山、石鸡山等,距河南宜阳县城西约五十公里,距洛阳约九十公里。唐代时,女几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因风景优美,自晋唐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旅游胜地。 (5) 玄丘:原为传说中的地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契母简狄》:“(简狄)与其妹姊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后世泛称神仙居处。 (6) 庐江:汉代因江置庐江郡,隋朝置庐江县,现在是安徽合肥下辖县,是周瑜故里,温泉之乡,矿业大县。 (7) 《太清神丹经》:原为“太阳神丹经”,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太清神丹经》全称《太清金液神丹经》《上清金液神丹经》,简称《金液神丹经》,此书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著录,北宋王尧臣等《崇文书目·道书类》、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道家》皆著录为《金液神丹经》三卷,近代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以《太清金液神丹经》中歌诀用韵情况,指出卷上及卷中一部分为古经,在西汉末东汉初出世,其余部分为后人掺入之文。相传此经由阴长生传出。 (8) 辄(zhé):总是,就。
【译文】
马鸣生是临淄人,本来姓和,字君贤。年轻时在县里做小官,追捕盗贼时被贼所伤,当时就昏死过去,偶然遇到一个仙人,用药救他,他就活了过来。鸣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仙人的,就放弃了官职跟着神仙走了。马鸣生一开始只想学些治疗金疮的药方,后来知道仙人有长生的道术,就一直跟随着,为神仙背书箱。西边到过女几山,北边到过玄丘,南边去过庐江,环游天下,勤勤恳恳许多年,很是辛苦,直到仙人传授他三卷《太清神丹经》,他才回去,入山炼药服用。
马鸣生不喜欢升天,只服了半剂药,成了地上神仙,长久在人间居住。他一般不超过三年,就换一个住地,当时的人也不知道他是个仙人。他也建很多房子,蓄养很多仆人和车马,与世俗之人没什么两样,这样五百年间,不断转移地方,把九州都转了个遍。很多人都认识他,都很奇怪他一直不衰老。后来有一天,他在白天飞升上天而去。
李八百
【题解】
李八百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蜀中八仙之一,属于道教神仙。蜀中八仙之说见于晋代,因为他们都在蜀地成仙,故有此称呼,东晋谯秀在《蜀记》中载:“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为蜀之八仙”。
本文的李八百因相传长寿八百岁而得名,后世多有道士也被如此称呼,以彰显神异,如李家道里的李阿和李宽(见《李阿》篇)以及东晋道士李脱、宋代虎耳先生李洞宾以及《瑞安府志》里记载的年代不详的道士李真等。
因文中拜李八百为师的唐公房为西汉末期人,故可推断李八百应也在这一时期活动。另据《陕西通志》记载,李八百住汉中洋县的寒泉山,历经夏、商、周,后唐公房拜其为师,这些应是在《神仙传》之后的演绎。
本篇主要讲述李八百度唐公房成仙的经过,因为唐公房不计家财、不畏污秽地对李八百一心施救,使得他通过了李八百的考验而最终成仙,说明了成仙需要行善的道理。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人要想修炼成地仙,需要做三百善事;想要成天仙,需要做一千二百善事,如果“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本篇正可为其注脚。
今存有汉代《仙人唐公房碑》,所述公房之事与本篇内容无共同处,所以本篇应是葛洪在另一个传说基础上的创作。
李八百,蜀人也 (1) 。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其年八百岁,因以为号。
或隐山林,或出市廛 (2) 。知汉中唐公房 (3) ,有志不遇明师,欲教授之。乃先往试之,为作客佣赁者 (4) 。公房不知也。
八百驱使用意,异于他客,公房爱异之。八百乃伪病困,当欲死。公房即为迎医合药,费数十万钱,不以为损,忧念之意,形于颜色。八百又转作恶疮 (5) ,周遍身体,脓血臭恶,不可忍近。
公房为之流涕曰:“卿为吾家使者,勤苦历年,常得笃疾 (6) ,吾取医欲令卿愈,无所吝惜 (7) ,而犹不愈,当如卿何?”
【注释】
(1) 蜀:周代所封的诸侯国之一,在四川成都一带,今为四川省的别称。 (2) 市廛(chán):市中的商店,也指商店云集的地方。 (3) 唐公房:也有的版本写作“唐公昉”,是陕西城固一带从汉代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的民间崇拜的道教神仙。据原来保存在陕西城固的庙宇,后迁移到了西安碑林第三室的《仙人唐公房碑》记载,唐公房是汉中城固人,王莽新朝(9—23)时在世,后来得道,最后合家“鸡犬升天”,故事与本篇有异。据相关专家考证,该碑约为后汉时期制造,是为纪念城固唐公房庙的重修及扩建而立,城固县今有其庙观遗址。民间对唐公房的神仙崇拜主要在城固一带流传,并演化出一些跟他有关的传说,如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提到的“唐鼠”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的当地“婿水”名称的由来等。道教中也多对其有记述,如南朝梁陶弘景所著《真诰》中,把唐公房列为主人生死的天上功曹,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记载公房曾拜李八百为师等。 (4) 佣赁:指受雇于人。 (5) 恶疮:病名,亦名久恶疮,恶毒疮,顽疮。指脓液多且严重而顽固的外疡。近人往往把一些恶性肿瘤,也称为恶疮。 (6) 笃疾:指重症,不治之症。 (7) 吝惜:舍不得,顾惜。
【译文】
李八百是蜀地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好几代都有人看到他,当时的人计算他的年龄有八百岁了,就用“八百”来称呼他。
他有时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有时又在街头闹市出没。他知道汉中的唐公房,有志学道但一直没有遇到眀师指点,就想去教授他。于是决定先过去试探他一下,寄居在他家做雇工。唐公房并不知道这个情况。
李八百被使唤做事都很用心,跟别的雇工不一样,唐公房特别喜欢他。李八百于是假装得了重病,病得要死的样子。唐公房就为他请医生拿药,花费几十万金钱,但不觉得有什么损失,反而对他担忧挂念的神色都表露在脸上。李八百又变生恶疮,全身都长满了,流着脓血,散发着恶臭,让人难以忍受,不敢靠近。
唐公房流着泪对他说:“您做我家的佣人,勤劳辛苦了好几年,却一直患着重病,我找大夫来想要把您治好,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但您的病还是不好,该拿您怎么办呢?”
八百曰:“吾疮不愈,须人舐之 (1) ,当可。”公房乃使三婢 (2) ,三婢为舐之。八百又曰:“婢舐不愈,若得君为舐之,即当愈耳。”公房即舐。复言:“无益。”欲公房妇舐之,最佳。又复令妇舐之。八百又告曰:“吾疮乃欲差 (3) ,当得三十斛美酒浴身 (4) ,当愈。”公房即为具酒,著大器中。八百即起入酒中浴,疮即愈,体如凝脂,亦无余痕。
乃告公房曰:“吾是仙人也,子有志,故此相试。子真可教也,今当授子度世之诀 (5) 。”乃使公房夫妻并舐疮三婢,以其浴酒自浴。即皆更少,颜色美悦。以丹经一卷授公房,公房入云台山中作药 (6) ,药成,服之仙去。
【注释】
(1) 舐(shì):用舌头舔。 (2) 婢:被役使的女子。 (3) 差:同“瘥(chài)”。病愈。 (4) 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宋代后改为五斗。汉代一斛约为现代的六十千克。 (5) 度世:古人把超脱凡尘,成仙而去称为“度世”。 (6)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修武和山西陵川县交界处,古称宁北山,传说传授黄帝御龙飞云之术的宁封子葬于此山。东汉泛称太行山,魏王曹丕死后曾葬于其南麓,后人称那里为古汉山。魏晋时,曾有“竹林七贤”在此山活动,直到东晋才被称为云台山。唐代也称覆釜山,其东部被称为天门山,清代也被称小北顶,当代称云台山。
【译文】
李八百说:“我的恶疮好不了,必须要有人来舔它,这样才能好。”公房就招来三个婢女,让她们给八百舔疮。李八百又说:“婢女舔不好,要是您能给我舔一下,就应该能好。”公房就舔了。李八百又说:“没用。”他想要唐公房的夫人来舔,那样最好。唐公房又再次让他夫人舔了。李八百又告诉他说:“我的恶疮就要好了,要是能得到三十斛好酒来洗浴身体,就会好。”唐公房就为他准备好酒,放在一个很大的容器里。李八百就起身走到酒中洗浴,恶疮立刻就好了,身体也变得像凝冻的油脂一样光洁白润,并且身上也没有任何瘢痕。
李八百于是告诉公房说:“我是仙人,看你有学道修仙的志向,所以才这样考验你。你确实是可以教授的人,现在就传授你成仙的秘诀。”于是让公房夫妇和那三个舔疮的婢女,用他洗浴过的酒来沐浴,他们也立刻就变年轻了,容貌皮肤都变得漂亮好看。李八百把一卷如何炼丹的经书传授给了公房,公房就进入云台山中制药,丹药制成,服下后就成仙而去了。
李阿
【题解】
据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中说:“或问李氏之道起于何时,余答曰:‘吴大帝时,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传世见之,号为八百岁公……’”可知李阿为三国时人,而葛洪所说的“李氏之道”即流传于魏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个道派——李家道,李阿被奉为创始人。
李家道起源于四川,似乎最初是汉末蜀中的一个方士集团。三国时一个叫李宽的道士传道至吴国,因他用符水为人治病很灵验,故影响渐大,招致众多信徒,世人以为李宽就是李阿,因李阿号李八百,故也称李宽为“李八百”,但据葛洪的考证,李阿和李宽应为两人。
李家道以祝水神符为人治病,与天师道相类似,但与葛洪主张的炼丹服食以求长生不死的金丹道又有不同,属于天师道的支系。东晋葛洪时期,李家道仍在江南盛行,晋以后渐渐衰退,或有说融入天师道之中。李家道的信徒在鼎盛时曾遍及今山东、安徽、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信徒中除了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
李阿的事迹主要见于此篇,另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二十八治·二十四治》篇中曾记李阿在平冈治修道,其“第五平冈治”云:“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
李阿者,蜀人 (1) ,传世见之,不老。
常乞于成都市,所得,复散赐与贫穷者。夜去朝还,市人莫知所止。
或往问事,阿无所言,但占阿颜色。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容貌惨戚 (2) ,则事皆凶;若阿含笑者,则有大庆;微叹者,则有深忧。如此候之,未曾不审也 (3) 。
【注释】
(1) 蜀:周代所封的诸侯国之一,在四川成都一带,今为四川省的别称。 (2) 戚:忧愁,悲哀。 (3) 审:果然,一定。
【译文】
李阿是蜀地人,连着几世都有人见过他,从不见他衰老。
他经常在成都集市上乞讨,把乞讨来的东西,分给贫穷的人。他晚上离去早晨又回来,人们都不知道他住哪里。
要是有人来找他问卜事情,李阿都不说话,来人只要看他的脸色就可以判断了。要是他的脸色很高兴的样子,则事情一定很顺利;要是他的面容看起来很凄惨,则事情一定会有凶险;要是他面带笑容,则会有喜庆的大事发生;要是他轻轻地叹息,则说明事情会有波折。照着这个去判断,没有不应验的。
有古强者 (1) ,疑阿异人,常亲事之。试随阿还所宿,乃在青城山中。
强后复欲随阿去,然身未知道,恐有虎狼,私持其父大刀。阿见而怒强曰:“汝随我行,那畏虎也!”取强刀以击石,刀折坏。强忧刀败,至旦随出。阿问强曰:“汝愁刀败也?”强言实恐父怪怒。阿则取刀左手击地,刀复如故。
强随阿还成都,未至,道逢人奔车。阿以脚置其车下,轹脚 (2) ,皆折,阿即死。强怖,守视之。须臾,阿起,以手抚脚而复如常。
强年十八,见阿年五十许,强年八十余,而阿犹然不异。
后语人,被昆仑山召 (3) ,当去,遂不复还也。
【注释】
(1) 古强:《抱朴子·内篇·袪惑》中说:“昔有古强者,服草木之方,又颇行容成玄素之法,年八十许,尚聪明不大羸老,时人便谓之为仙人,或谓之千载翁者……”或为同一人。 (2) 轹(lì):车轮碾过。 (3) 昆仑山:原为道教神山,被称为“百神之乡”,相传为西王母所居之处,今昆仑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
【译文】
有个叫古强的,怀疑李阿是有异术的人,经常亲近服侍他。一次试着跟随李阿回到他的住地,发现是在青城山里面。
古强后来还想跟着李阿进山,但是因为他没有道术,怕碰到虎狼等野兽,就悄悄带着父亲的大刀。李阿看见了就生气地对古强说:“你跟着我走,哪里还怕什么老虎!”拔出他的刀往石头上砍,刀就被砍弯弄坏了。古强心里忧愁着刀被弄坏了,直到早晨跟随着李阿出来。李阿问古强道:“你是担心刀被弄坏了?”古强回答说其实是怕父亲怪罪他。李阿就拿过刀来用左手举起砍向地面,刀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古强跟着李阿回成都,还没到的时候,路上碰到个人正赶着一辆马车在奔跑。李阿把脚伸到车下面,车轮就压了过去,脚都断了,李阿立即就昏死了过去。古强很害怕,守在他的身边看着他。过了一会儿,李阿起身,用手抚摸了一下脚,腿脚立刻就恢复了正常。
古强十八岁时,看李阿年龄大概五十几岁,等到古强八十多岁时,李阿的面貌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李阿后来告诉别人,他被昆仑山那里征召,应当要走了,于是就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