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攫部

【题解】

本篇所记者,与动植诸篇貌同而实异,为养鹰驯鹰的专论。肉攫者,字面取自《吕氏春秋·本味篇》的“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居者膻”(见本书7.8条),因为鹰为食肉类猛禽,故以“肉攫”名篇。本篇内容,涉及取鹰、鹰网、驯鹰、鹰性、鹰品等等,是我国有关鹰事的最早记载。

20.1取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者多,塞外者殊少。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鹰毕至矣。

鹰网目,方一寸八分,纵八十目,横五十目。以黄蘗和杼汁染之[1],令与地色相类。螽虫好食网[2],以蘗防之。

有网竿、都杙、吴公[3]。

磔竿二[4],一为鹑竿,一为鸽竿。鸽飞能远察见鹰,常在人前。若竦身动盼,则随其所视候之。

【注释】

[1]黄蘗(bò):又名“黄柏”,落叶乔木,茎、皮可作黄色染料,也可入药。杼(shù):栎树,也称“麻栎”、“橡”、“柞树”,树皮可作染料。

[2]螽(zhōng):一种害虫。

[3]网竿、都杙(yì):都是鹰网的配件。杙,钉网的木橛子。吴公:即蜈蚣。这里指喂鸟儿的虫子。

[4]磔(zhé)竿:以鸽子之类的鸟儿为诱饵用来捕鹰的木架。磔,肢体分裂,因引诱用的鸟儿会被鹰抓伤撕裂,故名。

【译文】

捕鹰法 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内地的鹰多,塞外的鹰特别少。八月上旬为次时,八月下旬为下时,塞外的鹰都飞来了。

鹰网眼,一寸八分见方,纵向八十眼,横向五十眼。用黄蘗混和杼汁染过,让网和土色相同。螽虫喜欢咬食鹰网,用黄蘗来防虫。

有网竿、都杙、吴公。

磔竿有两种,一种是鹑竿,一种是鸽竿。鸽子飞翔时能很远就看到鹰,经常在人之前就发现了。如果看见鸽子耸身振翅躁动察看,就随着它察看的方向等着鹰的出现。

20.2取木鸡、木雀、鹞[1] 网目方二寸,纵三十目,横八十目。

【注释】

[1]鹞(yào):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

【译文】

捕捉木鸡、木雀、鹞子 网眼二寸见方,纵向三十眼,横向八十眼。

20.3凡鸷鸟[1],雏生而有惠[2],出壳之后,即于窠外放巢[3]。大鸷恐其堕坠,及为日所曝,热暍致损[4],乃取带叶树枝插其巢畔,防其坠堕及作阴凉也。欲验雏之大小,以所插之叶为候[5]。若一日、二日,其叶虽萎,而尚带青色。至六七日,其叶微黄。十日后枯瘁[6],此时雏渐大,可取。

【注释】

[1]鸷(zhì):凶猛的鸟。

[2]惠:通“慧”。

[3]放巢:疑为“放条”。条,鹰的粪便,放条即是鹰排粪便。

[4]暍(yē):中暑。

[5]候:征兆。

[6]枯瘁(cuì):枯落,枯死。

【译文】

大凡鸷类猛禽,幼雏一出生就很聪明,出壳之后,就要在窝外边排便。大鸟担心它掉下去,以及被太阳曝晒,受热致病,就拿带叶的树枝插在窝的四周,以防幼雏掉落,同时也可以遮阴。捕鹰者想要知道雏鸟的大小,就观察窝边所插的带叶树枝,作为判断的标准。如果刚出生一到两天,那叶子虽然略微有些枯萎,却仍带青色。到六七天后,叶子渐渐有些黄了。十天后叶子就枯落了,这时雏鸟就大些了,可以捕捉。

20.4凡禽兽,必藏匿形影,同于物类也。是以蛇色逐地,茅兔必赤,鹰色随树。

【译文】

大凡禽兽,一定会想法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同类颜色的环境中。所以蛇的颜色和地面相似,茅草中的野兔必然全身红毛,老鹰的羽毛也随同大树的颜色。

20.5鹰巢 一名菆[1]。鹰呼菆子者,雏鹰也。鹰四月一日停放,五月上旬拔毛入笼。拔毛先从头起,必于平旦过顶[2],至伏鹑则止[3]。从颈下过飏毛[4],至尾则止。尾根下毛名飏毛,其背毛并两翅大翎、覆翮及尾毛十二根等[5],并拔之。两翅大毛合四十四枝,覆翮翎亦四十四枝。八月中旬出笼。

【注释】

[1]菆(chù):鸟巢。

[2]平旦:清晨。

[3]伏鹑:疑即“鹑尾”。鹑尾为十二星次之一,对应十二时辰中的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4]飏(yáng):飞扬。

[5]翮(hé):鸟翎的茎,翎管。这里代指翅羽,因其坚利,古时又称“剑羽”。

【译文】

鹰巢 又叫菆。鹰称作菆子的,就是指雏鹰。鹰四月一日停止放飞,五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圈养。拔毛的时候先从头部拔起,必须在清晨时拔过顶,到巳时拔完。从颈下拔过飏毛,到尾部拔完。尾的根部下面的毛名叫飏毛,背部的毛、两翅的大翎、覆翮以及十二根尾毛,全部都要拔掉。两翅的大翎一共有四十四根,覆翮翎也是四十四根。八月中旬放出笼。

20.6雕、角鹰等[1],三月一日停放,四月上旬置笼。

【注释】

[1]雕:大型猛禽。

【译文】

雕和角鹰等,三月一日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入笼。

20.7鹘[1],北回鹰过尽停放,四月上旬入笼,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放,六月上旬拔毛,入笼。

【注释】

[1]鹘(hú):隼,一种猛禽。

【译文】

鹘,北飞的鹰过完以后就停止放飞,四月上旬关进笼子,不拔毛。

鹘,五月上旬停止放飞,六月上旬拔毛,关进笼子。

20.8凡鸷击等,一变为鸽[1],二变为转鸧[2],三变为正鸧[3]。自此已后,至累变,皆为正鸧。

【注释】

[1]一变为鸽:鹰类出生之后,每年换一次羽毛。

[2](biǎn):鹰类两岁时的羽色(苍黄色)。隋魏澹《鹰赋》:“毛衣屡改,厥色无常,寅生酉就,总号为黄。二周作,千日成苍。”鸧(cāng):鸟名。体苍青色。这里代指鹰的羽色。

[3]正鸧:鹰类三岁时的羽色。

【译文】

凡是鸷鸟之类,第一次换羽毛为鸽子的颜色,第二次羽色就由苍黄色变为苍青色,第三次则变为纯正的鹰羽色。自此以后,无论怎样变换,都是纯正的鹰羽色。

20.9白鹘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若觜爪黑者,臆前纵理、翎尾斑节微微有黄色者,一变为,则两翅封上及两䏶之毛间似紫白[1],其余白色不改。

【注释】

[1]封:隆起物。䏶(bì):同“髀”,股,即大腿。

【译文】

白鹘 嘴和爪子都是白色的,自从第一次毛色变成苍黄色,直至以后逐年变色,它的白色是固定不会改变的。如果嘴和爪子是黑色的,胸前的纵向花纹、翎毛尾斑节微微有黄色的,第一次变色为苍黄色,而两翅上的翎毛以及两股的毛夹杂有紫白色,其余的白色不变。

20.10齐王高纬[1],武平六年[2],得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白鹘[3],合身如雪色,视臆前微微有纵白斑之理,理色暧昧如[4]。觜本之色[5],微带青白,向末渐乌。其爪亦同于觜,蜡胫并作黄白赤[6]。是为上品。黄麻色,一变为,其色不甚改易,惟臆前纵斑渐阔而短[7]。转出后,乃至累变,背上微加青色,臆前纵理转就短细,渐加膝上鲜白。此为次色。

【注释】

[1]高纬(556—578):齐武成帝长子。大宁二年(562)立为皇太子,天统四年(568)亲政,隆化元年(576)禅位。

[2]武平: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70—576)。

[3]幽州:在今北京西南。行台:设置于外州代表朝廷行尚书省事的机构。河东:黄河以东地区,指今山西中南部。潘子晃:为北齐司徒潘乐之子,尚公主,拜驸马都尉,武平末年,为幽州道行台右仆射、幽州刺史。

[4](xūn):浅红色。

[5]本:根部。

[6]蜡:淡黄如蜡的颜色。胫:小腿。

[7]纵斑:即后句的“纵理”。鹰初长成时,胸部羽毛有上细下粗的长点,即“纵理”。

【译文】

武平六年,齐王高纬得到幽州行台仆射河东潘子晃所送的白鹘,全身洁白如雪,细看胸脯前微微有纵向的白斑花纹,花纹隐隐约约又泛出淡红色。嘴根微带青白色,向嘴尖逐渐变为乌黑。爪子颜色和嘴相同,蜡胫的颜色全为黄白红。这是上品。黄麻色的鹘,先变成苍黄色,羽色没有什么大变化,只是胸脯前纵向的斑纹渐渐变宽变短。幼鹘以后乃至逐年变色,背上的羽毛微加青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得短而细,膝上渐渐增加亮白色。这是次一等的羽色。

20.11青麻色 其变色,一同黄麻之。此为下品。又有罗乌[1]、罗麻。

【注释】

[1]:同“鹘”。

【译文】

青麻色鹘 它的羽毛变色,和黄麻鹘的苍黄色完全相同。这是下品。又有罗乌鹘、罗麻鹘。

20.12白兔鹰 觜爪白者,从一变为,乃至累变,其白色一定,更不改易。觜爪黑而微带青白色,臆前纵理及翎毛斑节微有黄色者,一变背上翅尾微为灰色,臆前纵理变为横理[1],变色微漠若无,䏶间仍白。至于转已后,其灰色微褐而渐渐向白。其觜爪极黑,体上黄鹊斑色微深者,一变为青白,转之后,乃至累变,臆前横理转细,则渐为鸧色也。

【注释】

[1]纵理变为横理:鹰次年换羽毛时,胸部羽毛上的长点(纵理)变成横道(横理)。以后每年换一次羽毛,横理就变细一些,毛色也变白一些。

【译文】

白兔鹰 嘴和爪子是白色的,自起初羽色变为苍黄,乃至以后逐年变色,那白色是固定不变的。嘴和爪子黑中略带青白色,胸脯前纵向纹理及翎尾斑节略带黄色的,第一次背上和翅尾微变为灰色,胸脯前的纵向纹理变为横向,颜色变化很微细,两股间仍为白色。到了第二次变色以后,它的灰色微带褐色而又渐渐变白。那种嘴和爪子深黑色而身上黄鹊斑纹颜色略深的,第一次变成青白,第二次变色以后直至逐年变色,胸脯前横向纹理变细,就渐渐地变成鸧色。

20.13齐王高洋[1],天保三年[2],获白兔鹰一联[3],不知所得之处。合身毛羽如雪,目色紫,爪之本白,向末为浅乌之色。蜡胫并黄,当时号为金脚。

【注释】

[1]高洋(529—559):武定八年(550)废魏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北齐;后因凶杀无度,嗜酒肆淫,暴死,谥文宣皇帝,庙号显祖。《北史·齐本纪中》:“(显祖)系徒罪至大辟,简取随驾,号为供御囚,手自刃杀,持以为戏。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憯憯,各怀怨毒。”

[2]天保:高洋年号(550—559)。

[3]联:双,对。

【译文】

天保三年,齐王高洋得到一对白兔鹰,不知他是从何处得到的。这对鹰全身羽毛洁白如雪,鹰眼为紫色,爪子根部为白色,向爪尖逐渐变成浅乌色。蜡胫都是黄色的,当时称作金脚。

20.14又高齐武平初[1],领军将军赵野叉献白兔鹰一联[2],头及顶,遥看悉白,近边熟视,乃有紫迹在毛心。其背上以白地紫迹点其毛心,紫外有白赤周绕,白色之外,以黑为缘。翅毛亦以白为地,紫色节之。臆前以白为地,微微有赤纵理。眼黄如真金,觜本之色微白,向末渐乌。蜡作浅黄色胫,指之色亦黄,爪色与觜同。

【注释】

[1]高齐:即北齐。

[2]领军将军:职官名。东汉建安时,曹操为丞相,相府自置领军,与护军皆领禁兵。曹丕受禅,始置领军将军,主禁卫诸营。北齐置有领军府。唐置左右领军卫,为禁卫之一,有大将军、将军等官。

【译文】

又高齐武平初年,领军将军赵野叉进献一对白兔鹰,自头至顶,远看全是白的,靠近细看,羽毛中心有紫色斑痕。背上的羽毛,毛心点缀着白底紫斑,紫色外面有白红色环绕,白色之外,又有黑边。翅膀的羽毛也是白色的底子,间节着紫色。胸前羽毛以白色为底,又有浅红色纵纹隐约可见。鹰眼的颜色如同黄金,嘴根的颜色微白,向嘴尖逐渐转乌。蜡胫为浅黄色,趾的颜色也是黄色,爪的颜色和嘴相同。

20.15散花白[1] 觜爪黑而微带青白色者,一变为紫理白。转以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紫渐灭成白。其觜爪极黑者,一变为青白。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作灰白色。

【注释】

[1]散花白:隋魏澹《鹰赋》:“亦有白如散花,赤如点血。大文若锦,细斑似缬。眼类明珠,毛犹霜雪。”

【译文】

散花白 嘴和爪子黑中略带青白色的,羽色初变为紫色纹理的白。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脯前紫色逐渐消失变成白色。嘴和爪子深黑色的,初变为青白。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脯前逐渐变作灰白色。

20.16赤色 一变为,其色带黑。转已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其背色不改,此上色也。

【译文】

红色鹰 羽色初变为色,其中带有黑色。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背上的羽色不变,这是上等羽色。

20.17白唐 一变为青,而微带灰色。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

【译文】

白唐鹰 初变为青,其中略带灰色。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18烂堆黄[1] 一变之,色如鹙氅[2]。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渐微白。

【注释】

[1]烂堆黄: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一:“《中朝故事》:骊山多鸟,名阿滥堆,明皇采其声为曲。……阿滥堆,一名阿亸廻,又名滥堆。”

[2]鹙氅(qiū chǎng):鹙毛,可用来做外套或是仪仗中的旗幡。

【译文】

烂堆黄 羽色初变之后,有如鹙氅。转以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19黄色 一变之后,乃至累变,其色似于鹙氅,而色微深,大况烂堆黄,变色同也。

【译文】

黄色鹰 羽色初变之后,乃至多次变色,颜色类似鹙氅而稍深些,很像烂堆黄,羽色变化相同。

20.20青斑 一变为青父。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微微渐白。此次色也。

【译文】

青斑鹰 羽色初变为青父。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这是次等的羽色。

20.21白唐 “唐”者,黑色也,谓斑上有黑色。一变为青白,杂带黑色。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渐渐微白。

【译文】

白唐鹰 “唐”的意思是黑色,指花斑上有黑色。羽色初变为青白,夹杂黑色。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羽毛微微变白。

20.22赤斑唐 谓斑上有黑色也。一变为,其色多黑。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转细,臆前黑虽渐褐,世人仍名为黑鸧。

【译文】

赤斑唐鹰 指花斑上有黑色。羽色初变为,颜色多为黑色。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变细,胸前的黑色羽毛虽然渐渐变为褐色,人们仍然叫作黑鸧。

20.23青斑唐 谓斑上有黑色也。一变为,其色带青黑。转之后,乃至累变,横理虽细,臆前之色,仍常暗黪[1]。此下色也。

【注释】

[1]黪(cǎn):颜色青黑无光。

【译文】

青斑唐鹰 指花斑上有黑色。羽色初变为,颜色带有青黑。转之后乃至多次变色,横向纹理虽然变细,胸前的羽色仍是青黑无光。这是下等羽色。

20.24鹰之雌雄,唯以大小为异,其余形相,本无分别。雉鹰虽小,而是雄鹰,羽毛杂色,从初及变,既同兔鹰,更无别述。雉鹰一岁,臆前纵理阔者,世名为斑,至后变为鸧之时,其臆纵理变作横理,然犹阔大。若臆前纵理本细者,后变为鸧之时,臆前横理亦细。

【译文】

鹰的雌雄,只以形体大小为区分,其余外表并无差别。雉鹰形体虽小,却是雄鹰,羽色驳杂,从初变到累变,和兔鹰相同,不再另外叙述。雉鹰一岁时,胸前纵向纹理宽阔的,世人称作鹘斑,到后来变为鸧的时候,胸前纵向纹理变为横向纹理,但仍然宽阔。如果是胸前纵向纹理本来就细的,后来变为鸧的时候,那横向纹理也相应就细。

20.25荆窠白者,短身而大,五斤有余,便鸟而快[1],一名沙里白。生代北沙漠里荆窠上,向雁门、马邑飞[2]。

【注释】

[1]便:敏捷。这里是捕捉的意思

[2]雁门:隋大业初年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代县。马邑:今山西朔县。

【译文】

荆窠白鹰,身短而粗大,重五斤多,捕捉鸟儿速度很快,又叫沙里白。生活在代北沙漠里的荆棘丛中,向雁门、马邑迁徙。

20.26代都赤者[1],紫背黑须,白睛白毛。三斤半已上、四斤已下,便兔。生代川赤岩里[2],向灵丘、中山、白飞[3]。

【注释】

[1]代都赤: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

[2]代川:即代州,在今山西代县一带。

[3]灵丘:今属山西。中山:汉中山国,唐置定州,今属河北。白(jiàn):即白涧山,在今山西阳城西北。

【译文】

代都红鹰,背羽紫色,面毛黑色,眼睛和羽毛是白色的。重三斤半到四斤,捕捉兔子。生活在代川的赤岩里,向灵丘、中山、白迁徙。

20.27漠北白者[1],身长且大,五斤有余,细斑短胫,鹰内之最。生沙漠之北,不知远近,向代川、中山飞。一名西道白。

【注释】

[1]漠北:今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统谓之漠北。

【译文】

漠北白鹰,体形又长又大,重五斤多,有细碎的花斑,短腿,是鹰类中最好的。生活在沙漠之北,不知具体有多远,向代川、中山迁徙。又名西道白。

20.28房山白者[1],紫背细斑,三斤已上、四斤已下,便兔。生代东、房山白杨、椴树上[2],向范阳、中山飞[3]。

【注释】

[1]房山:今河北平山。

[2]椴树:一种类似白杨的落叶乔木。

[3]范阳:今河北涿州。

【译文】

房山白鹰,背羽紫色,有细斑,重三到四斤,捕捉兔子。生活在代川以东至房山一带的白杨和椴树上,向范阳、中山迁徙。

20.29渔阳白[1] 腹背俱白,大者五斤,便兔。生徐无及东西曲[2],一名大曲、小曲。白杨树上生,向章武、合口、博海飞[3]。

【注释】

[1]渔阳:在今天津蓟县一带。

[2]徐无:即徐无山,在今河北玉田东北。

[3]章武:在今河北黄骅西北。合口:在今河北沧州东南。博海:或“渤海”之误。

【译文】

渔阳白鹰 腹背羽毛都为白色,大的有五斤,捕捉兔子。生活在徐无山及东西曲,又名大曲、小曲。在白杨树上搭窝,向章武、合口、博海迁徙。

20.30东道白 腹背俱白,大者六斤余,鹰内之最大。生卢龙、和龙以北[1],不知远近,向涣林、巨里、章武、合口、光州飞[2]。虽稍软,若值快者,越于前鹰。

【注释】

[1]卢龙:今属河北。和龙:今辽宁朝阳。

[2]涣林:不详。巨里:在今山东章丘西。光州:今山东莱州。

【译文】

东道白鹰 腹背羽毛都为白色,大的有六斤多,是鹰类中最大的。生活在卢龙、和龙以北,不知远近,向涣林、巨里、章武、合口、光州迁徙。虽然体力稍弱,如果碰到飞得快的,可以超过渔阳白鹰。

20.31土黄 所在山谷皆有。生柞、栎树上,或大或小。

【译文】

土黄鹰 随处山谷都有。生活在柞树和栎树上,体形有大有小。

20.32黑皂骊[1] 大者五斤。生渔阳山松、杉树上,多死。时有快者。章武飞。

【注释】

[1]骊:黑色。

【译文】

黑皂骊鹰 大的有五斤。生活在渔阳的山松、杉树上,很难养活。有的飞得快。向章武迁徙。

20.33白皂骊 大者五斤。生渔阳、白道、河阳、漠北[1],所在皆有。生柏枯树上,便鸟。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飞。

【注释】

[1]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河阳:今河南孟州。

【译文】

白皂骊鹰 大的有五斤。生活在渔阳、白道、河阳、漠北,到处都有。生活在枯柏树上,捕捉鸟儿。向灵丘、中山、范阳、章武迁徙。

20.34青斑 大者四斤。生代北及代川白杨树上。细斑者快。向灵丘山、范阳飞。

【译文】

青斑鹰 大的有四斤。生活在代北及代川的白杨树上。有细花斑的飞得快。向灵丘山、范阳迁徙。

20.35鹰荏子[1] 青黑者快。蜕净眼明[2],是未尝养雏,尤快。若目多眵[3],蜕不净者,已养雏矣,不任用,多死。又条头无花[4],虽远而聚。或条出句然作声[5],短命之候。口内赤,反掌热[6],隔衣蒸人,长命之候。叠尾、振卷打格、只立理面毛[7],藏头睡,长命之候也。

【注释】

[1]鹰荏子:半大的鹰。

[2]蜕:鸟换毛。

[3]眵(chī):眼屎。

[4]条:鹰的粪便。鹰排便称“出条”。

[5]句(gōu)然:弯曲的样子。

[6]反掌:疑为“爪掌”。

[7]振卷打格:鸷鸟吃了猎物的毛不会消化,隔一段时间会卷成球状吐出来,并有打嗝声。只立:单腿站立。

【译文】

鹰荏子 青黑色的飞得快。毛换得干净眼睛明亮,是未曾养育过幼雏的鹰,飞得尤其快。如果眼屎多,毛换得不彻底,是养育过幼雏的鹰,不堪驱使,而且多数会养死。另外粪便头没有开裂,即便排出很远也都会结在一起。有的排便时弓着背发出声音,是短命的征兆。口内发红,爪掌发热,隔着衣服也觉得热气蒸人,是长命的征兆。尾羽齐聚,吐出猎物的毛团时打嗝,单腿站立,用另一只爪子梳理面部羽毛,头埋在羽毛里睡觉,这些都是长命的征兆。

20.36凡鸷鸟飞,尤忌错喉[1],病入叉,十无一活。叉在咽喉骨前皮里,盆骨内[2],膆之下[3]。

【注释】

[1]错喉:饮食误入气管。

[2]盆骨:又作“缺盆骨”。清沈彤果堂集》卷二:“膺中骨之上,自结喉下四寸,至肩端前,横而大者曰巨骨,其半环中断者曰缺盆骨。”

[3]膆(sù):同“嗉”,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

【译文】

凡是鸷鸟飞翔时,特别害怕食物误入气管,一旦呛进叉,肯定活不了。叉在咽喉骨前皮下,缺盆骨内,嗉囊之下。

20.37吸筒[1] 以银为之[2],大如角鹰翅管。鹰以下,筒大小准其翅管。

【注释】

[1]吸筒:或是为鹰治病疗伤的器具。

[2]:金属薄片。

【译文】

吸筒 用银质薄片卷成,粗细和角鹰的翅管一样。比鹰小的,吸筒的粗细也依据其翅管的粗细而定。

20.38凡夜条不过五条数者,短命。条如赤小豆汁,与白相和者死。凡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1],皆为病。

【注释】

[1]网损:网捕受伤。鹤兵爪:鹤双脚里第一趾名兵爪。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疑‘兵爪’后脱一‘伤’字,作‘鹤兵爪伤’,指鹰捕鹤时所受兵爪之伤,与‘网损’、‘摆伤’、‘兔蹋伤’相类。”

【译文】

凡是夜间排便不超过五次的,短命。粪便像红小豆汁,又间杂着白色物的,会死。凡是网损、摆伤、兔蹋伤、鹤兵爪伤,都是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