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异

【题解】

境异者,四境之异。本篇共计三十二条,记载四境诸部族和外国之异人异事、奇风异俗,是研究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异人如人死而心不朽百年化为人的无啟民,岭南溪洞中的飞头獠子,南方的解形之民;异俗如牂牁獠死则竖棺埋葬,武陵蛮安葬时以笄向天“刺北斗”,等等,奇之又奇,古所盛传。本篇各条多本自《山海经》、西汉刘安淮南子》、晋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子年《拾遗记》,以及《魏书·獠传》、《隋书·地理志》等典籍,具有鲜明的地理博物志怪的特征。

4.1东方之人鼻大,窍通于目[1],筋力属焉。南方之人口大,窍通于耳。西方之人面大,窍通于鼻。北方之人,窍通于阴,短颈。中央之人,窍通于口。

【注释】

[1]窍:身体眼、耳、口、鼻诸器官的孔洞。

【译文】

东方的人鼻子大,体窍都与眼睛相通,筋力强健。南方的人嘴巴大,体窍都与耳朵相通。西方的人脸大,体窍都与鼻子相通。北方的人,体窍都和阴部相通,脖子短。中央地区的人,体窍和嘴巴相通。

4.2无啟民[1],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录民,膝不朽[2],埋之,百二十年化为人。细民,肝不朽,埋之,八年化为人。

【注释】

[1]无啟民:《山海经·海外北经》:“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无䏿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䏿。”袁珂注:“当从《广雅》作无啟,无啟,无继也,正高诱注《淮南子》所谓‘其人盖无嗣也’之义。无嗣而有国,当因其人能如郭(按,郭璞)注所云‘死百廿岁乃复更生’,实不死也。”按,本条所载,见于晋张华《博物志》卷二:“无啟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细民国,其肝不朽,百年而化为人。皆穴居处,二国同类也。”

[2]录民,膝不朽:《太平御览》卷七九七引《外国图》:“录民,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肺不朽,百二十年复生,去玉门万一千里。”据此,“膝”字应作“肺”字。

【译文】

无啟国人,住在洞穴里,吃土。人死以后,心脏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百年又变成人。录人,死后肺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一百二十年又变成人。细国人,死后肝不腐烂,埋葬之后,经过八年又变成人。

4.3息土人美[1],耗土人丑[2]。

【注释】

[1]息土:肥沃的土地。

[2]耗土:贫瘠的土地。《大戴礼记·易本命》:“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

【译文】

肥沃的土地,人长得美丽;贫瘠的土地,人长得丑陋。

4.4帝女子泽[1],性妒,有从婢,散逐四山,无所依托。东偶狐狸,生子曰殃。南交猴,有子曰溪。北通玃猳[2],所育为伧。

【注释】

[1]帝: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帝’疑即高辛氏,以下叙事或即盘瓠之衍变。”盘瓠之事,详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参4.26条注[5]。

[2]玃猳(jué jiā):野兽名。玃,类似猕猴的野兽。猳,公猪。

【译文】

帝君的女儿名叫子泽,生性爱嫉妒,把随嫁的婢女都赶到遥远的四方山川,她们无法生存。到了东面的婢女做了狐狸的妻子,生下儿子名叫殃。南面的和猴子交配,有个儿子名叫溪。北面的和玃猳交配,生育的孩子叫伧。

4.5突厥之先曰射摩[1]。舍利海有神,在阿史德窟西[2]。射摩有神异,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女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3],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白鹿金角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煞之[4]。射摩怒,遂手斩呵首领[5],仍誓之曰:“自煞此之后,须以人祭天,即取阿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6],常取阿部落用之。射摩既斩阿,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注释】

[1]突厥:古代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北魏拓跋焘灭沮渠氏,有阿史那以五百家奔投柔然,居于金山(阿尔泰),其山形似兜鍪,方言称兜鍪为突厥,因此其部名为突厥。隋唐之际,突厥占有漠北之地,东西万里,分为东西二部,后为回纥所灭。按,关于本条,可参孟慧英《鹿神与鹿神信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在史籍中,就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鹿神的记载出现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四《境异》上……这个故事揭示了萨满文化的三个线索,一是水和鹿神相融一体的关系。萨满神话中重要的一类宇宙神是产生于宇宙海中的,就像满族神话中由宇宙海中的泡泡凝化而成第一宇宙生命天神阿布卡赫赫一样,许多民族的天神都源出于水而生养在水中(如水鸟、洗浴的仙女等),水作为宇宙生力总源,成了与神灵相伴的必要背景。当然这一信仰也同样应用到祖先神灵和一般神灵身上。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水中鹿神话,保持了萨满教‘信水’的自然宗教色彩。二是英雄与神女的圣婚,鹿妻的故事普遍流传于萨满文化区域之内,它是萨满领神观念的遗留,它还与射杀鹿体来领鹿神灵魂的巫术有关。三是祭祀鹿与祭天有关,事实上直到当代在某些部落群体中仍然把鹿看作天神,祭天是以祭鹿为象征的。”

[2]阿史德:突厥如善可汗之后裔,别号阿史德,因以为氏。

[3]毕形:毕生,终生。

[4]煞:杀死。

[5]呵(shì):后文又作“阿”,突厥部落名。

[6]纛(dào):军中的大旗。

【译文】

突厥的祖先名叫射摩。舍利海有海神,在阿史德窟西边。射摩有神异的能力,海神的女儿每到黄昏,骑着白鹿迎接射摩进入海中,天亮又送他出海,这样一直过了几十年。后来部落将要进行大规模狩猎,半夜时分,海神女儿对射摩说:“明天打猎的时候,你的祖先出生的洞窟会有一头金角白鹿跑出来,你如果射中这头鹿,就可以终生和我来往,要是射不中,我们的缘分就断绝了。”到天亮开始围猎,果然祖先出生的洞窟有一只白鹿的金色鹿角露出来,射摩派遣手下加强包围,白鹿将要跃出包围圈,手下就杀死了它。射摩大怒,于是亲手斩杀了阿部落首领,并且立誓说:“从杀了这头白鹿起,必须用人祭天,就把阿部落的子孙杀死来祭祀。”到现在突厥以人祭旗,还常用阿部落的人。射摩斩杀阿部落首领之后,到黄昏回来,海神女儿对他说:“你的手杀了人,血气腥秽,我们的缘分就此断绝了。”

4.6突厥事祆神[1],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

【注释】

[1]祆(xiān):拜火教之神名。其教源于古波斯,传为琐罗亚斯德创立。

【译文】

突厥奉祀祆神,没有祠庙,用毛毡制成祆神形象,装在皮袋里。每到迁徙之处,就用奶脂酥油涂抹,或者把神像系在竿上,一年四季都进行祭祀。

4.7坚昆部落[1],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交于此窟[2]。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须[3]。其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4]。

【注释】

[1]坚昆:又称“鬲昆”、“结骨”,古部落名。唐时称黠戛斯,其地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

[2]牸(zì):雌性牲畜。

[3]髭(zī):上嘴唇的胡子。

[4]李陵(?—前74):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败于匈奴,遂降之。单于把女儿嫁给他,立为右校王。死于匈奴。胤(yìn):后代。

【译文】

坚昆部落并非狼的后裔,其部落祖先出生的洞窟,在曲漫山以北,他们自称上代有神和母牛在这个洞窟中交配繁衍。坚昆人头发是黄色的,眼睛是绿色的,胡须是红色的。那些胡须全黑的人,则是汉代大将李陵和他的士兵的后代。

4.8西屠[1],俗染齿令黑。

【注释】

[1]西屠:南方古国名。其地在今越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林邑记》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

【译文】

西屠国的风俗,把牙齿染黑。

4.9獠在牂牁[1]。其妇人七月生子[2]。死则竖棺埋之[3]。

【注释】

[1]獠(liáo):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牂牁(zāng kē):汉代郡名。其地在今贵州、云南一带。

[2]七月生子:晋张华《博物志》卷二:“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妇人妊娠七月而产。临水生儿,便置水中,浮则取养之,沉便弃之,然千百多浮。”

[3]死则竖棺埋之:《魏书·獠传》:“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死者竖棺而埋之。”

【译文】

獠族居住在牂牁。那里的妇女怀胎七月就生孩子。人死了用竖棺埋葬。

4.10木耳夷[1],旧牢西[2],以鹿角为器。其死则屈而烧之,埋其骨。

【注释】

[1]木耳夷:古代西南族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六:“温水又西经昆泽县南,又经味县,县,故滇国都也。诸葛亮讨平南中,刘禅建兴三年,分益州郡置建宁郡于此。水侧皆是高山,山水之间,悉是木耳夷居,语言不同,嗜欲亦异。”张增淇《试释西南古代民族的几种特殊习俗》(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按木耳即木耳环,晋宁石寨山青铜器上的纳贡人物图像中即有佩戴此耳环者。其耳环甚大,多下垂至肩,原为木制,故名木耳。”

[2]旧牢:废牢州。《旧唐书·地理志三》:“义泉 隋旧。于县置牢州。贞观十七年,废牢州,以义泉属夷州。”唐代夷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绥阳。

【译文】

木耳夷,居住在废牢州西部,用鹿角制作器具。人死了,先把尸体蜷曲起来火化,然后埋葬骨头。

4.11木耳夷人,黑如漆,小寒则掊沙自处[1],但出其面。

【注释】

[1]掊(póu):用手扒土。

【译文】

木耳夷人,皮肤黑得像漆一样,天气稍冷,就扒拉沙土把自己捂起来,只露出脸部。

4.12木饮州[1],珠崖一州,其地无泉,民不作井,皆仰树汁为用。

【注释】

[1]木饮州: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文昌县废旧崖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吕嘉,开南海,置珠崖、儋耳二部。崖岸之边出真珠,故云珠崖。……贞观元年置都督府,督崖、儋、振三州……其俗以土为金,器用瓠瓢,无水,人饮木汁,谓之木饮。州无马与虎,有牛、羊、鸡、犬。”

【译文】

木饮州是珠崖郡的一个州,那里没有泉水,当地人也不打井,都仰赖树汁作饮用水。

4.13木濮[1],尾若龟,长数寸。居木上,食人。

【注释】

[1]木濮:古代西南族名。唐杜佑通典》卷一八七:“尾濮,汉魏以后在兴古郡(今云南郡地)西南千五百里徼外。其人有尾,长三四寸,欲坐辄先穿地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按,木濮即尾濮也。”按,关于本条,可参张增淇《试释西南古代民族的几种特殊习俗》(见《中国西南民族考古》):“古代所说的‘食人’、‘啖人’,大概是对一些后进民族‘猎头’习俗的误解。其实,猎头民族所取之头是用来祭祀的,并非食人。而且被猎之人,又是仇家村寨或过路行旅。……凡能猎得人头者,头人以酒祝贺。后将人头绑在一个木桩上,由巫师举行祭祀仪式。古代滇池区域的少数民族亦有猎头习俗,在青铜器上不止一处看到这类图像。”

【译文】

木濮人有尾巴,就像乌龟一样,有几寸长。他们住在树上,吃人。

4.14阿萨部[1],多猎虫鹿[2],剖其肉,重叠之,以石压沥汁,税波斯、拂林等国米及草子[3],酿于肉汁之中,经数日,即变成酒,饮之可醉。

【注释】

[1]阿萨:即可萨,突厥部落名。《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

[2]虫鹿:泛指动物。虫,古代对动物的通称。

[3]税:征收。这里是购买的意思。拂林:罗马之讹音,西域古国名。汉代称大秦(即古罗马帝国),隋唐时称作拂林,在今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西北接拂懔国,境壤风俗,同波剌斯。形貌语言,稍有乖异,多珍宝,亦富饶也。”

【译文】

阿萨部人,猎获很多动物,割下肉重叠堆放在一起,用石头压榨肉汁,从波斯、拂林等国买来米和草籽,放进肉汁里发酵,过上几天,肉汁就变成酒了,喝了也会醉。

4.15孝亿国界[1],周三千余里。在平川中,以木为栅,周十余里,栅内百姓二千余家。周国大栅五百余所。气候常暖,冬不凋落,宜羊马,无驼牛[2]。俗性质直,好客侣。躯貌长大,褰鼻黄发[3],绿眼赤髭,被发[4],面如血色。战具唯矟一色。宜五谷,出金铁。衣麻布。举俗事祆,不识佛法。有祆祠三百余所,马、步、甲兵一万。不尚商贩,自称孝亿人。丈夫、妇人俱佩带。每一日造食,一月食之,常吃宿食。

【注释】

[1]孝亿国:西域古国名。在今非洲北部地区。

[2]驼牛:长颈鹿。《续博物志》卷十:“拨拔力国有异兽,名驼牛。皮似豹,蹄类牛,无峰,项长九尺,高一丈余。”

[3]褰(qiān)鼻:鼻朝上。

[4]被:“披”的古字。

【译文】

孝亿国的国境周长三千多里。在平原上,用木头做成栅栏,周长十多里,栅栏内居住两千多户人家。全国有这样的大栅栏五百多所。气候四季温暖,冬天草木也不凋零,适宜养羊和马,但没有长颈鹿。当地人生性质朴坦诚,热情好客。身材十分高大,鼻子朝上,黄色头发,绿色眼珠,红色髭须,披散头发,脸红如血。只有槊这一种武器。水土适宜五谷生长,出产金、铁矿。穿着麻布衣服。都信奉祆神而不知佛法。有祆神祠庙三百多所,马兵、步兵、甲兵一万人。不看重商贩,自称为孝亿人。男女都佩戴各种饰物。每做一天时间的饭,要吃一个月,经常吃陈饭。

4.16仍建国[1],无井及河涧,所有种植,待雨而生。以紫矿泥地[2],承雨水用之。穿井即若海水又咸。土俗俟海潮落之后,平地为池,收鱼以作食。

【注释】

[1]仍建国:北非古国名。

[2]紫矿:一种树脂。参见18.44条。

【译文】

仍建国没有水井和河涧,所有种植的作物都靠天下雨而生长。用紫矿涂刷地面以防渗透,收集雨水以供饮用。挖井出水就像海水一样,也是咸的。当地风俗,等海水落潮之后,在平地上弄些水池,捕鱼当作食物。

4.17婆弥烂国[1],去京师二万五千五百五十里。此国西有山,巉岩峻险[2],上多猿,猿形绝长大,常暴田种,每年有二三十万。国中起春以后,屯集甲兵,与猿战。虽岁杀数万,不能尽其巢穴。

【注释】

[1]婆弥烂:或作“波谜罗”,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帕米尔。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商弥国)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

[2]巉(chán)岩:险峻的山岩。

【译文】

婆弥烂国,距离京城二万五千五百五十里。这个国家西部有山,非常险峻,山上有很多猿猴,体形极为高大,经常毁坏田间作物,每年多达二三十万只。该国每当开春以后,集中兵力和猿猴作战。虽然每年杀掉几万只,仍然不能赶尽杀绝。

4.18拨拔力国[1],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常针牛畜脉取血,和乳生食。无衣服,唯腰下用羊皮掩之。其妇人洁白端正,国人自掠,卖与外国商人,其价数倍。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2],波斯商人欲入此国,团集数千,赍䌽布[3],没老幼共刺血立誓,乃市其物。自古不属外国。战用象牙排、野牛角为矟、衣甲、弓矢之器,步兵二十万。大食频讨袭之[4]。

【注释】

[1]拨拔力:古国名。其地在今非洲索马里北岸的柏培拉。

[2]阿末香:阿拉伯语音译,即龙涎香。抹香鲸病胃的一种分泌物,以得于海外,故称“龙涎”。(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有考证。

[3]䌽布:(dié)布。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从文义看,此处当以‘’为是,指西国之布。”

[4]大食:古国名。即穆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我国史书据波斯语称为大食。

【译文】

拨拔力国地处西南海滨,不吃五谷,只吃肉食。习惯用针扎牛畜的血管采血,和着奶生喝。不穿衣服,只用羊皮遮住下身。那里的妇女皮肤白皙,五官端正,本国人就自己抢来卖给外国商人,价钱比国内要翻好几倍。当地出产只有象牙和阿末香,波斯国商人想要进入这个国家交易,聚集了几千人,带着布,不分男女老幼都刺血立誓,才买到该国的东西。自古以来不附属于他国。作战时用象牙排、野牛角制作长矛、弓矢、铠甲等器具,步兵有二十万人。大食国经常侵袭该国。

4.19昆吾国[1],累墼为丘[2],象浮屠,有三层,尸干居上,尸湿居下。以近葬为至孝。集大毡屋,中悬衣服彩缯,哭祀之。

【注释】

[1]昆吾国:西域古国名。唐时为伊州,今新疆哈密。

[2]墼(jī):土坯。

【译文】

昆吾国,堆砌土坯成小山丘,像佛塔,有三层,尸体干了就放在上层,尸体未干就放在下层。把近处埋葬先人看成是最孝的行为。人们聚集在大毡屋里,中间悬挂着衣服和彩色丝织品,哭着祭祀逝者。

4.20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

【译文】

龟兹国,正月初一举行斗牛、斗马、斗骆驼的活动,持续七天,观察胜负,以此来占卜一年中牲畜损耗或繁衍的情况。

4.21婆罗遮[1],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2]。

【注释】

[1]婆罗遮:梵语音译,又称“飒麿遮”、“苏摩遮”、“苏幕遮”,本西域乞寒戏(一种面具舞),后来传入中原,唐时为教坊曲,盛行于两京地区。张说《苏摩遮》:“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须。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2]行像:也称“行城”,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大街的一种宗教仪式,多在佛诞日举行。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透索:即今之跳绳。

【译文】

跳婆罗遮舞时,人们都戴上狗头猴脸面具,男女不分昼夜地唱歌跳舞。八月十五日,抬着佛像在大街上游行,玩跳绳为乐。

4.22焉耆国[1],元日、二月八日,婆摩遮[2];三日野祀;四月十五日游林;五月五日弥勒下生[3];七月七日祀先祖;九月九日床撒[4];十月十日王为猒法[5],王领家出宫,首领代王焉,一日一夜,处分王事;十月十四日,每日作乐至岁穷。

【注释】

[1]焉耆国:又作“阿耆尼”,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新疆焉耆。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

[2]婆摩遮:即上条中“婆罗遮”。

[3]弥勒:菩萨名。“弥勒”本是其姓氏的音译,其名为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姓名合起来,意思是慈悲无人能胜过他。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之后,经过极为久远的时期,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在汉族地区的佛寺中,弥勒塑像为笑容可掬的大肚和尚,这是因为五代时期有个名叫契此的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相传为弥勒化身,所以就以他为原型塑造弥勒像来供奉,并在塑像两边悬挂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4]床撒:他本或作“麻撒”,又或以为当作“麻撤”,不详所指。

[5]猒(yā)法:即厌胜法,巫术之法。猒,同“厌(yā)”。

【译文】

焉耆国,在正月初一、二月初八,举行婆摩遮舞会;三日野外祭扫;四月十五日游玩树林;五月五日弥勒菩萨生日;七月七日祭祀祖先;九月九日床撒;十月十日国王做厌胜法事,国王带着全家出宫,部落首领代替国王,为时一天一夜,负责处理国事;十月十四日起,每天都会奏乐,一直到年终。

4.23拔汗那[1],十二月及元日,王及酋领分为两朋,各出一人著甲,众人执瓦石棒杖,东西互击,甲人先死即止,以占当年丰俭。

【注释】

[1]拔汗那:西域古国名。汉代称大宛,隋代称汗。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有“捍国”,即此国。其地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译文】

拔汗那国,十二月及正月初一,国王和部落首领分成两队,每队出一人,身穿铠甲,众人拿着瓦块、石头、棍棒,攻击对方穿铠甲的人,有一方铠甲人先被打死,活动就结束,用这种办法占卜当年是丰收还是歉收。

4.24苏都识匿国[1],有夜叉城。城旧有野叉[2],其窟见在。人近窟住者五百余家。窟口作舍,设关籥[3]。一年再祭。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口。其窟不知深浅。

【注释】

[1]苏都识匿国:又名“东曹国”,西域古国名。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北部。《新唐书·西域传下》:“东曹,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凡四名。居波悉山之阴,汉贰师城地也。”

[2]野叉:即夜叉。见3.39条注[1]。

[3]关籥(yuè):门和锁钥。

【译文】

苏都识匿国有座夜叉城。城里过去有夜叉,夜叉住过的洞窟还在。靠近洞窟居住的有五百多家。洞口建有房舍,有门和锁钥。每年到洞窟祭祀两次。人如果逼近洞口,洞中的烟气就冒出来,先被熏着的就会死去,于是就把尸体从洞口扔下去。那个洞窟不知有多深。

4.25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返[1],居寿泠县[2],自相婚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马流,衣食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入海,此民为识耳。亦曰马留。

【注释】

[1]马伏波:即为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建武十七年(41)拜伏波将军,南击交趾。

[2]寿泠(líng)县:其地在今越南广治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郁水又南自寿泠县注于海。昔马文渊积石为塘,达于象浦,建金标为南极之界。《俞益期笺》曰: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山川移易,铜柱今复在海中,正赖此民,以识故处也。”

【译文】

马伏波将军南征时,剩有十家士兵没有北返内地,留居在寿泠县,内部通婚,到现在繁衍到两百户人家。因为他们全都姓马,又流寓南方,所以称作马流,服饰饮食与中华相同。历时长久,山河变易,马援当年立作界标的铜柱已经没入海中,只有这些马流人才能找到它的位置。也叫作马留。

4.26峡中俗[1],夷风不改。武宁蛮好著芒心接离[2],名曰苧绥[3]。尝以稻记年月。葬时以笄向天[4],谓之刺北斗。相传盘瓠初死[5],置于树,以笄刺之下[6],其后化为象。

【注释】

[1]峡:三峡。

[2]武宁:应即武陵,今湖南、湖北、贵州及重庆交界地区。接离:也作“接篱”,帽子。

[3]苧绥(suí):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芒心接离当指由芒草之心制成的接离,芒乃多年生草本植物,状如茅,俗称‘巴茅’,基于此,我们认为此处当从《隋书》作‘茅’,‘苧’乃其形误。”

[4]笄(jī):古代男女盘头发或是男子别帽子用的簪子。

[5]盘瓠(hù):神话中帝高辛氏的狗,传为蛮夷的始祖。《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6]以笄刺之下:《隋书·地理志下》:“当葬之夕,女婿或三数十人,集会于宗长之宅,著芒心接䍠,名曰茅绥。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故相承至今,以为风俗。隐讳其事,谓之‘刺北斗’。”按,从引文,“笄”解作“竹竿”。

【译文】

三峡一带,不改蛮夷风俗。武陵的蛮子喜欢戴着芒心草帽,名叫茅绥。曾以水稻的生长来纪年月。人死安葬时,把束发的簪子指向天空,叫作刺北斗。相传始祖盘瓠死的时候是在树上,用竹竿才把尸体拨弄下来,以后就成为风俗仪式。

4.27临邑县有雁翅泊[1],泊旁无树木。土人至春夏,常于此泽罗雁鸟,取其翅,以御暑。

【注释】

[1]临邑县:唐属齐州济南郡,今属山东。

【译文】

临邑县有个雁翅泊,湖泊周围没有树木。当地人到了春夏季节,经常到这里用网捕捉大雁,割下翅膀当扇子,来对付暑热。

4.28乌秅西有悬渡国[1],山溪不通,引绳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其土人佃于石间[2],垒石为室,接手而饮[3],所谓猿饮也。

【注释】

[1]乌秅(yā ná):与“悬渡国”皆西域古国名。其地在今克什米尔洪札河流域。《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山居,田石间,有白草。累石为室,民接手饮。出小步马,有驴无牛。其西则有县度……县度者,石山也,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2]佃(tián):耕作。

[3]接手:捧手。

【译文】

乌秅国西有悬渡国,溪谷阻隔,就在两山之间架起溜索交通往来,用过的绳子牵连起来有两千里长。当地人在石头间耕作,用石头垒成房子,用手捧着水喝,这就是所说的猿饮。

4.29鄯善之东[1],龙城之西南[2],地广千里,皆为盐田。行人所经,牛马皆布毡卧焉。

【注释】

[1]鄯善:西域古国名。本名楼兰,西汉元凤四年(前77)改名鄯善。隋大业五年(609)置鄯善郡,治所在鄯善城(今新疆若羌)。

[2]龙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皆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经,畜产皆布毡卧之。”

【译文】

鄯善的东面,龙城的西南,土地方圆千里,都是盐田。行人所到之处,牲畜都要铺上毛毡睡卧。

4.30岭南溪洞中[1],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头将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生翼,脱身而去,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之。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

梵僧菩萨胜又言,阇婆国中有飞头者[2],其人目无瞳子,聚落时有一人据。

干氏《志怪》[3]:“南方落头民,其头能飞。其俗所祠,名曰虫落,因号落头民。吴朱桓有一婢[4],其头夜飞[5]。”

【注释】

[1]岭:五岭。

[2]阇(shé)婆国:又名“诃陵”、“社婆”,南海古国名。其地在今印度尼西亚。

[3]干氏:即为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晋朝文学家,著述甚丰。其人性好阴阳术数,集古今怪异非常之事,成《搜神记》一书。

[4]朱桓(177—238):字休穆,吴郡吴(今苏州)人。

[5]其头夜飞: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秦时,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吴时,将军朱桓得一婢,每夜卧后,头辄飞去,或从狗窦,或从天窗中出入,以耳为翼。将晓复还。”

【译文】

岭南的溪涧山洞中,常常有头会飞的人,所以有飞头獠子的名号。头将要飞走的前一天,颈部有痕迹,绕脖子一圈就像红线,妻子儿女便看守着他。到晚上,那人看样子就像生病了,头上忽然长出翅膀,离开身体就飞走了,在河岸边的淤泥中寻找螃蟹、蚯蚓之类的东西来吃。快天亮时头飞回来,这人就像做梦刚刚醒来,肚子已经很饱了。

梵僧菩萨胜又说,阇婆国有头会飞的人,这种人眼睛没有瞳仁,头飞回来时有一个人帮他安放好。

干宝《搜神记》:“南方有落头民,头会飞。当地祀奉的神名为虫落,所以叫作落头民。吴国朱桓有一个婢女,她的头夜晚会飞。”

4.31王子年《拾遗记》言[1]:“晋武时[2],因墀国使言[3],南方有解形之民[4],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泽。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水外。”

【注释】

[1]王子年:即为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秦安)人。著有《拾遗记》,历述各代逸事,上自庖牺,下至石赵,尽为神话和传说之类。按,本条所载,见于《拾遗记》卷九:“因墀国献五足兽,状如师子……对曰:‘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于南海,左手飞于东山,右手飞于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落玄洲之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其人既失两手,使傍人割里肉以为两臂,宛然如旧也。’因墀国在西域之北,送使者以铁为车轮,十年方至晋。”

[2]晋武:即为司马炎(236—290),字安世。司马昭之子。昭死,继为晋王,后废魏称帝,统一全国。

[3]因墀(chí)国:古国名。

[4]解形:身体分解。

【译文】

王子年《拾遗记》说:“晋武帝时,因墀国使者说,南方有解体人,能先让头飞到南海,左手飞到东海,右手飞至西边大泽。到晚上,头回到脖子上,两只手遇到狂风,飘飞到了海外。”

4.32近有海客往新罗[1],吹至一岛上,满岛悉是黑漆匙箸。其处多大木,客仰窥,匙箸乃木之花与须也。因拾百余双还,用之,肥不能使。后偶取搅茶,随搅而消焉。

【注释】

[1]新罗:又称“斯罗”、“鸡林”,古国名。与百济、高句丽二国均在今朝鲜半岛。

【译文】

近来有出海的人前往新罗,被风吹到一个海岛,岛上全是黑漆的木筷。岛上有很多大树,那人抬头仰望,原来黑漆木筷是大树的花和木须。于是捡了一百多双带回,试用一下,太粗笨了,不好使。后来偶然用来搅拌茶水,随搅就随融化了。

喜兆

【题解】

喜兆,吉庆的兆头。本篇三则,均为唐人时事。

4.33集贤张希复学士尝言[1],李揆相公将拜相前一月[2],日将夕,有虾蟆大如床,见于寝堂中,俄失所在。

又言,初授新州,将拜相,井忽涨水,深尺余。

【注释】

[1]集贤学士:职官名。《旧唐书·职官志二》:“集贤学士之职,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张希复:字善继,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登进士第,历官集贤校理、集贤学士。按,张希复在本书中屡次出现,和本书作者段成式曾为集贤院同僚。本条所载,见于唐张读宣室志》卷一:“李揆于乾元中为礼部侍郎,尝一日昼坐于堂之前轩,忽闻堂中有声极震,若墙圮。揆惊,入视之,见一虾蟆俯于地,高数尺,魁然殊状。揆且惊且异,莫穷其来,即命家童以一缶盖之。客曰:‘夫虾蟆者,月中之物,亦天使也。今天使来公堂,岂非上帝以荣命付公乎?’黎明启视之,已亡见矣。后数日,果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2]李揆(711—784):字端卿,郑州(今属河南)人。开元间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9)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封姑臧县伯。相公:对宰相的尊称,后来也用于尊称级别较高的官员。

【译文】

集贤学士张希复曾经说,李揆相公将要拜相的前一个月,一天傍晚时分,有只像床那么大的虾蟆,出现在卧室里,一会儿又不见了。

又说,李相国刚到新州任职,将要拜相,水井忽然涨水了,涨深了一尺多。

4.34郑相公宅[1],在昭国坊南门[2],忽有物投瓦砾,五六夜不绝。乃移于安仁西门宅避之,瓦砾又随而至。经久,复归昭国。郑公归心释门,禅室方丈[3]。及归,将入丈室,蟢子满室[4],悬丝去地二尺,不知其数。其夕,瓦砾亦绝。翌日,拜相。

【注释】

[1]郑(752—829):字文明,郑州荥阳(今属河南)人。唐宪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昭国坊:和下文的“安仁(坊)”,均为唐代长安城坊。

[3]方丈:一丈见方。后以方丈称佛寺住持。

[4]蟢(xǐ)子:或作“喜子”,亦名“蟏蛸”,一种长脚小蜘蛛。古人认为这种蜘蛛着于人衣,则有亲客至。

【译文】

郑相公的宅第,在昭国坊南门,忽然有什么东西向他家扔瓦砾,接连五六个晚上也不停歇。郑就搬到安仁坊西门的房子里去躲避,没想到这种怪事又跟过来了。过了很长时间,只好又搬回昭国坊。郑相公信仰佛教,家里有一丈见方的禅室。等回到昭国坊,准备进入禅室,发现满屋不计其数的蟢子,到处都悬着蛛丝网,离地有两尺。当晚,扔瓦砾的声音消失了。第二天,就拜相了。

4.35成式见大理丞郑复说[1]:淮西用兵时[2],刘沔为小将[3],军头颇易之,每捉生踏伏[4],沔必在数,前后重创,将死数四。后因月黑风甚,又令沔捉生。沔愤激深入,意必死。行十余里,因坐将睡,忽有人觉之,授以双烛,曰:“君方大贵,但心存此烛在,即无忧也。”沔后拜将,常见烛影在双旌上[5]。及不复见烛,乃诈疾归京。

【注释】

[1]大理丞: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机构,大理丞是大理寺属官,职掌分判大理寺事。《旧唐书·职官志三》:“(大理寺)卿一员,少卿二员。……正二人,丞六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郑复: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文宗大和年间,历官京兆尹、剑南东川节度使、大理少卿、楚州刺史。

[2]淮西用兵:唐元和十年(815),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发兵侵邻境,屠舞阳,焚叶县。朝廷发各道兵征讨,无功。十二年,任裴度为淮西处置使,李愬雪夜袭蔡州,擒吴元济送长安,斩于独柳树下。淮西,也称“淮右”,在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的淮河北岸一带。

[3]刘沔(miǎn,784—848):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事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光颜讨吴元济,以刘沔为前锋。后官至节度使,以太子太保致仕。小将:即子将,唐代武职名。唐制,每军大将一人,副二人,总管四人,子将八人;子将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

[4]捉生:捉俘虏。踏伏:潜伏。

[5]旌:军旗。

【译文】

我听大理丞郑复说:平定淮西之乱时,刘沔还只是名小将,长官很轻视他,每次执行捉俘虏和潜伏等任务,刘沔必定是其中一员,多次身受重伤,有几次还差点丢了命。后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长官又命令刘沔去捉俘虏。刘沔心怀愤怒,深入敌后,心想这回死定了。走了十多里,坐着昏昏欲睡,忽然有人弄醒他,给了他一对蜡烛,说:“你会显贵的,只要心里想着这对蜡烛,就可以平安无事。”刘沔后来升为将军,经常看见军旗上有这对蜡烛的影子。等到军旗上看不见烛影的时候,他就假装生病,回到了京城。

祸兆

【题解】

祸兆三则,所记与前篇喜兆正好相反。也都是唐人时事。

4.36杨慎矜兄弟富贵[1],常自不安。每诘朝礼佛像[2],默祈冥卫。或一日,像前土榻上聚尘三堆,如冢状[3]。慎矜恶之,且虑儿戏,命扫去。一夕如初,寻而祸作[4]。

【注释】

[1]杨慎矜(?—747):隋炀帝玄孙,父崇礼。玄宗以慎矜兄弟三人有父风,俱授以官。两《唐书》有传。

[2]诘朝:早晨。

[3]冢:坟墓。

[4]寻而祸作:《旧唐书·杨慎矜传》:“(天宝)五载,慎矜迁户部侍郎,中丞、使如故。林甫见慎矜受主恩,心嫉之……构成其罪。……(六载十一月二十五日)诏杨慎矜、慎余、慎名并赐自尽。”

【译文】

杨慎矜兄弟富贵,经常觉得心有不安。每天早晨礼佛,都默默祈祷神灵护祐。有一天,佛像前土榻上集了三堆尘土,像坟墓的形状。慎矜非常厌恶,又想可能是小孩子弄着玩,就让人扫掉。过了一晚,这种怪事又出现了,不久杨家就大祸临头了。

4.37姜楚公皎[1],常游禅定寺[2],京兆办局甚盛[3]。及饮酒,座上一妓绝色,献杯整鬟,未尝见手,众怪之。有客被酒,戏曰:“勿六指乎?”乃强牵视。妓随牵而倒,乃枯骸也。姜竟及祸焉。

【注释】

[1]姜楚公皎:即为姜皎(673—722),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李隆基除太平公主,皎参预其事,迁殿中监,封楚国公。开元十年,因为泄露禁中语,杖流钦州,卒于道。两《唐书》有传。

[2]禅定寺:即大庄严寺。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五:“(大庄严寺)在永阳坊。隋初,置宇文氏别馆于此坊。仁寿三年,文帝为献后立为禅定寺。……武德元年,改为庄严寺。天下伽蓝之盛,莫与为比。”

[3]京兆:长安。这里指京兆尹。

【译文】

姜楚公皎曾去禅定寺闲游,京兆尹为他设下饭局,十分丰盛。饮酒的时候,座位上有一位妙妓,姿色绝代,但无论敬酒还是整理发髻的时候,总看不到她的手,大家很奇怪。有位客人酒醉了,开玩笑说:“别是六指吧?”于是强拉她的手要看看。结果一牵手妙妓就倒在地下,竟然是一具枯骨。姜楚公竟因此而遭遇大祸。

4.38萧澣初至遂州[1],造二幡刹[2],施于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雳,刹各成数十片。至来年当雷霹日,澣死。

【注释】

[1]遂州:今四川遂宁。唐文宗大和九年(835)七月,贬刑部侍郎萧澣为遂州刺史,再降遂州司马。

[2]幡刹:即幡竿,寺前悬幡的柱子。

【译文】

萧澣初任遂州刺史的时候,制造了两根幡竿,布施给寺庙,并举行斋戒仪式庆祝。仪式完毕,奏乐,突然响起雷暴霹雳,幡竿被劈成几十个小段。到第二年,正值雷暴那天,萧澣就死了。

物革

【题解】

“革”者,变化之意。本篇共六条:塔影翻倒,石破飞鸟,鲙化蝴蝶,冰花如缬,柳叶化鱼,蔓菁变莲,均属异变,都是唐代的事情。

4.39咨议朱景玄见鲍容说[1],陈司徒在扬州[2],时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如此。

【注释】

[1]咨议:咨议参军。《旧唐书·职官志三》:“亲王府:……咨议参军一人,正五品上。”朱景玄:吴郡人。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唐代著名画论家。鲍容:疑即鲍溶,字德源。自称楚客,初隐江南山中,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仕宦不显,客死三川。

[2]陈司徒:《太平广记》卷三六三引《酉阳杂俎》作“陈少游”。陈少游(724—785),博州博平(今山东高唐西南)人。建中初,累进检校尚书左仆射,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徒,职官名。初为六卿之一,主管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以后或为虚衔,或与朝政,明代废除。

【译文】

咨议朱景玄听鲍溶说,陈司徒在扬州的时候,当时东市的塔影忽然颠倒了。当地老人说,海影翻转就会这样。

4.40崔玄亮常侍在洛中[1],常步沙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黑润可爱,玩之。行一里余,砉然而破[2],有鸟大如巧妇[3],飞去。

【注释】

[1]崔玄亮(768—833):字晦叔,磁州(今河北磁县)人。历密、湖、曹等州刺史,大和初入为太常少卿,拜谏议大夫。大和七年(833)授检校左散骑常侍、虢州刺史。

[2]砉(huā)然:象声词,破裂的声音。

[3]巧妇:鹪鹩的别称。

【译文】

崔玄亮常侍在洛中的时候,有一次在沙岸散步,拣到一块石头,有鸡蛋那么大,颜色黑润,惹人喜爱,就拿在手里赏玩。走了有一里多远,石头哗的一声破裂了,里面有只像鹪鹩大小的鸟儿飞了出去。

4.41进士段硕[1],常识南孝廉者[2],善斫鲙。縠薄丝缕[3],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衒技[4],先起鱼架之,忽暴风雨,雷震一声,鲙悉化为蝴蝶飞去。南惊惧,遂折刀,誓不复作。

【注释】

[1]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应举者称作“举进士”,试毕放榜合格者称作“成进士”,凡试于礼部者,皆称作“进士”。

[2]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指被举荐的士人。

[3]縠(hú):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4]衒(xuàn):同“炫”,夸耀,卖弄。

【译文】

进士段硕,曾经认识一位姓南的孝廉,特别擅长切鱼片。切下的鱼片像绉纱一样薄,丝丝缕缕,轻盈得可以吹起来,用刀的声音响亮轻捷,如同音乐一般。有一次宴请宾客,他要炫耀自己的绝技,先把鱼放在架子上,开始切割,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声震雷,那些鱼片全都化成蝴蝶飞走了。南孝廉又惊又怕,于是封刀,发誓不再切鲙。

4.42开成末[1],河阳黄鱼池[2],冰作花如缬[3]。

【注释】

[1]开成:唐文宗李昂年号(836—840)。

[2]河阳:今河南孟州。

[3]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译文】

开成末年,河阳黄鱼池,冰花就像丝缬一样。

4.43河阳城南百姓王氏,庄有小池,池边巨柳数株。开成末,叶落池中,旋化为鱼,大小如叶,食之无味。至冬,其家有官事。

【译文】

河阳城南有个姓王的人,庄园里有个小池塘,池塘边有几株高大的柳树。开成末年,柳叶落入池中,随即变成了鱼,就同叶子一般大小,吃起来也没有味道。到冬天,这家人遇上了官司。

4.44婺州僧清简[1],家园蔓菁[2],忽变为莲。

【注释】

[1]婺(wù)州:今浙江金华。

[2]蔓菁:植物名。即芜青,俗称大头菜。

【译文】

婺州和尚清简,园子里种的蔓菁,忽然变成了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