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编
【题解】
贝编,犹贝书,即用贝多树叶书写的佛经。本书第18.40条记载有贝多树,出自古印度摩伽陀国。此树高六七丈,经冬不凋,其树之叶可截为梵夹,书写佛经。因其叶粗厚,书写时多以刀具刻画为文,然后填墨,若能善加保护,可以传承五六百年。此既以“贝编”为标题,其所记载的内容自与佛教相关。
段成式在本篇第一条就强调,学佛者皆能言者本书不予抄录,只录“事尤异”者。所录共计六十五条,可以细分如下:
一、第3.1条为总说。因本条中的“三界”、“四洲”、“地狱”等佛教术语和后文关联尤密,故译注时作较为详细的注解,以便参看。
二、第3.2条至第3.8条,以及第3.34条,所言皆为欲界六天(见第3.1条注[1])之异。欲界六天又细分诸天和各地,名目繁多,不堪细录,具体请参见各条注释。
三、第3.10条至第3.15各条,是说四大部洲(见3.1条注[2])之异。
四、第3.16条至第3.33条,是说六道(见第3.16条注[1])之异。析而言之,第3.16条、3.33条言阿修罗道,3.17条言饿鬼道,3.18条、3.39条言畜生道,3.19条至3.32条则通言地狱道之异,其地狱名称繁多,不易分辨,可先参看3.1条注[4]。
第3.1条至第3.34条,以及第3.39条,主要本自《正法念处经》。这部佛经主要说诸善道及生死之过患,地狱等六道之业果,构思雄伟,想象神奇,笔致奔放,令人惊叹,且由惊叹而生震撼,由震撼而生敬畏心。
五、第3.35条至3.38共四条,言二十八宿及佛教的时间概念,主要本自《大方等大集经》。
六、第3.40条至本篇末,是关于诸佛寺、佛教胜迹、高僧故事等的记载,征引文献主要是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和唐初释玄奘《大唐西域记》。所提及的佛寺,有古印度名寺那烂陀寺、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梁武帝同泰寺等。佛教胜迹则有佛迹、健驮罗国大窣堵波、观自在像、白象树等等。高僧则有崇一、宝志、玄奘、万回、不空、一行、些些、义师等人。
段成式熟悉内典,广征博引,而所记佛教各类名目典故,颇为繁杂,多不易晓。有些地方征引不详,笔墨过于省俭,仅为一字两字,只言片语,加之其中段氏亦有讹误之处,故较难理解。针对这类情况,在翻译时并不完全依照段成式的原文,而是根据经文加以补充。
3.1释门三界,二十八天[1],四洲[2],至华严藏世界[3],八寒八热地狱等[4],法自三身[5],五位[6],四果[7],七支[8],至十八界[9],三十七道品等[10],入释者率能言之。今不复具,录其事尤异者。
【注释】
[1]二十八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一、欲界六天:第一四天王天,第二忉(dāo)利天,第三夜摩天,第四兜率陀天,第五化乐天,第六他化自在天。二、色界四禅天共计十八天:初禅天三天(梵天、梵众天、大梵天),第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禅九天,又分凡天(福生天、福受天、广果天、无极天)、阿那含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三、无色界四天:空处天,识处天,无处有天,非想非非想天。天,佛教谓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
[2]四洲:须弥山四方之四大部洲。一名南赡部洲,以丛林立号,梵语音译“南阎浮提”。一名北俱卢洲,又译作郁单越,意为胜处,因其在四洲中最为胜异。一名西牛货洲,以贸易牛犊得名,梵语音译“西瞿陀尼”。一名东胜身洲,梵语音译“东毗提诃洲”、“东弗婆提洲”,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3]华严藏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佛经记载,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花,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简称“华藏世界”。
[4]八寒八热地狱:《法苑珠林》卷七:“地狱部”:“又《三法度论经》云:‘地狱有三:一热,二寒,三边。’”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包括:一、浮陀,意译为疱,罪人因寒而生疱。二、尼罗浮陀,意译为疱裂,罪人因寒而疱裂。三、阿吒吒,罪人因寒苦之极唇舌冻僵发出此声。四、阿婆婆,罪人冻得发出此声。五、呕睺睺,冻得不能发声,只在喉间作此声响。六、优波罗,译为青莲花,即冻得皮肉开拆似莲花。七、波头摩,译为红莲花,肉色大拆似红莲花。八、摩诃波头摩,译为大红莲花,指皮肉冻裂,全身变红似大红莲花。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包括:一、等活,又名“想地狱”,狱中众生手生铁爪,以爪相攫,或砍刺磨棒,作已死想,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复苏如故,等于前活,故名“等活”。以人间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一日夜,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为此狱一日夜,此地狱寿五百岁。杀生者堕此狱。二、黑绳地狱,狱卒以黑热铁绳绞勒罪人。以人间一百岁为忉利天一日夜,忉利天寿一千岁为此地狱一日夜,此地狱寿一千岁。杀生、偷盗者堕此狱。三、众合地狱,又名“堆压地狱”,狱中有大石山,罪人进狱后,山自然合拢,堆压罪人,骨肉糜碎。以人间二百岁为夜摩天一日夜,夜摩天寿二千岁为此狱一日夜,此地狱寿二千岁。杀生、偷盗、邪淫者堕此狱。四、叫唤地狱,狱卒将罪人掷入大锅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啕叫唤。以人间四百岁为兜率天一日夜,兜率天寿四千岁为此狱一日夜,此地狱寿四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者堕此狱。五、大叫唤地狱,罪人被沸汤烹煮后,业风吹活,又被捉回热铁锅中煎熬,痛苦更甚,大声号叫。以人间八百岁为化乐天一日夜,化乐天寿八千岁为此狱一日夜,此地狱寿八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者堕此狱。六、烧炙地狱,又名“焦热地狱”、“炎热地狱”,此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以人间千六百岁为他化天一日夜,他化天寿万六千岁为此地狱一日夜,此狱寿万六千岁。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邪见者堕此狱。七、大烧炙地狱,又名“大焦热地狱”、“大极热地狱”,把罪人放铁城中,烈火烧炙,城内外皆赤,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坑两岸又有火山,捉罪人贯铁叉上放火中烧。前六地狱一切诸苦,十倍具受,不可具说,此地狱寿半中劫。凡杀生、偷盗、邪淫、饮酒、妄语、邪见并污净戒尼者堕此狱。八、阿鼻地狱,又名“无间地狱”,罪人在地狱受苦无间,包含趣果无间(招受果报不经他世,现世即报)、受苦无间(受苦无间断)、时无间(于一劫中受苦不间断)、命无间(受苦之寿命相续不间断)、形无间(身形生死流转中无间隙)等五种无间,为极苦之地狱,此地狱寿一中劫。凡造五逆罪、拨无因果、诽谤大乘、犯四重、虚食信施者堕此狱。
[5]三身:三种佛身,具体说法不一。据天台宗的说法,为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体现于自身的佛身;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心而获得佛果之身;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6]五位:即五法。佛家建立诸法,包举万有,收束于五位: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心不相应法,五无为法。
[7]四果:佛教徒修行,可以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果位。初果为须陀洹果,在轮回转生时不会变成畜生、恶鬼等。二果为斯陀含果,轮回时只转生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之苦。三曰阿那含果,修到此果位,不再生于欲界而超生天界。四曰阿罗汉果,受此果者,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生死轮回之苦,得此果位者,即称“阿罗汉”,简称“罗汉”。
[8]七支:十恶中的前七恶。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9]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称“十八界”。界,界限,差别。
[10]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是到达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资粮。
【译文】
佛家所说的三界、二十八天、四洲,以至华藏世界、八寒八热地狱等,佛法上从三身、五位、四果、七支,以至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学佛的人一般都知道。现在我不重复叙述了,只记录那些特别神异的事情。
3.2鬘持天[1] 十住处[2]。十六分中轮王乐不及其一[3]。〇四种乐:一无怨,二随念,及天女不念余天等[4]。身香百由旬[5]。
【注释】
[1]鬘(mán)持天:天名。为四天王天(欲界六天之第一重)之第一天。鬘,梵文音译,指璎珞、花环之类,古印度风俗多以其为饰物。
[2]十住处:《正法念处经》卷二二:“其鬘持天,有十住处。何等为十?一名白摩尼,二名峻崖,三名果命,四名白功德行,五名常欢喜,六名行道,七名爱欲,八名爱境,九名意动,十名游戏林,是为十处。”
[3]十六分中轮王乐不及其一:此谓鬘持天第一住处白摩尼天之乐。《正法念处经》卷二二:“生须弥埵白摩尼天……所受快乐,十六分中,转轮王乐,不及其一。”轮王,即转轮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
[4]“四种乐”四句:《正法念处经》卷二二:“观鬘持天第五地处,彼以闻慧,见鬘持天有地,名一切喜。众生何业生于彼处?见持戒人,心有正信,以花供养诸佛如来,自力致财,买花供养,是人命终,生于善道,生一切欢喜行天。生彼天已,受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无怨,二者随念能行,三者余天不能胜其威德,四者天女不念余天。”
[5]身香百由旬:《正法念处经》卷二二:“生彼天者,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旬。”由旬,梵文音译,为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由旬分小、中、大,或约四十里,或约六十里,或约八十里。
【译文】
鬘持天 有十住处。轮王所受之乐,和天乐相比,不及十六分之一。〇第五地处有四种乐:一无怨,二随念,以及天女不念余天等等。身体香气能远播一百由旬。
3.3迦留波陀天[1] 此言象迹,有十地也。〇目不瞚[2]。〇众蜂出妙音[3]。〇六天香风,皆入此天[4]。
【注释】
[1]迦(jiā)留波陀(tuó)天:即象迹天,为四天王天之第二天。《正法念处经》卷二三:“观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迹天)所住之地。有几种地。自作善业,受乐果报,彼以闻慧,见迦留天。有十种地。何等为十?一名行莲华,二名胜蜂,三名妙声,四名香乐,五名风行,六名鬘喜,七名普观,八名常欢喜,九名爱香,十名均头。”
[2]目不瞚(shùn):此谓迦留波陀天第一地行莲华。《正法念处经》卷二三:“生迦留足天,行莲华地,受五欲乐。爱著欲味,目视不眴,身如日光。”瞚,字亦作“瞬”,眨眼。
[3]众蜂出妙音:此谓迦留波陀天第二地胜蜂喜。《正法念处经》卷二三:“如是比丘,观无量乐赞善业已,胜蜂欢喜无量,众蜂出众妙音。”
[4]六天香风,皆入此天:此谓迦留波陀天第五地风行。《正法念处经》卷二三:“见迦留足天有第五地处,名曰风行。……六天香风,皆入此天,同一风力。”
【译文】
迦留波陀天 说的是象迹天,此天有十地。〇第一地行莲华,视物不眨眼。〇第二地胜蜂喜,众蜂发出美妙的声音。〇第五地风行,六天香风,都入此天。
3.4四天王[1] 十地:彩地、质多罗地[2]。〇八林[3]。
【注释】
[1]四天王:佛教有四大天王,为帝释的外将,住须弥山四边,各护一方,即东方天王多罗咤(治国主)、南方天王毗瑠璃(增长主)、西方天王毗留博叉(杂语主)、北方天王毗沙门(多闻主)。本条所指则是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为欲界六天之第一重)中的第三天“常恣意天”。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此条出自《正法念处经》卷二三《观天品》第六之二《四王天》之二。……按:上两条鬘持天、迦留波陀天及下条箜篌天为四天王天之三天,故此处当为四天王天之一天常恣意天。……彩地、质多罗地为常恣意天十地之二,而八林为常恣意天第九地清凉池之乐,此亦可证‘四天王’当为‘常恣意天’。”
[2]彩地、质多罗地:为常恣意天十地之第四、五地名。《正法念处经》卷二三:“观四天王天第三住处,名常恣意。有几住地,彼以闻慧。观恣意天有十种地。何等为十?一名欢喜岸,二名优钵色,三名分陀利,四名众彩,五名质多罗,六名山顶,七名摩偷,八名欲境,九名清凉池,十名常游戏。……见常恣意天第四地处,名曰彩地。”
[3]八林:常恣意天第九地有“八林树”。《正法念处经》卷二三:“见常恣意天第九地处,名清凉池。……如是天中,受第一乐。如是天乐,随意所受。境界之乐,有八林树,七宝所成:一名四欢喜,二名游戏行,三名意清凉,四名风乐林,五名音乐声,六名叶音,七名花林,八名如意林。”
【译文】
四天王天的常恣意天 有十地:彩地、质多罗地,等等。〇第九地清凉池有八林树。
3.5箜篌天[1] 十地。〇金流河[2]。〇无影山[3]。〇有影游鸟[4],随其行处,地同其色。〇众鸟说偈[5]。〇白身天,身色如拘勿头花[6]。〇宝树枝叶如殿,其地柔,随足上下[7]。〇乐游戏天,乘鹅殿[8]。
【注释】
[1]箜篌(kōng hóu)天:天名。为四天王天第四天。《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观四天王三地住处,一一业果。具观察已,观第四处。彼以闻慧,观三箜篌天,有十种地。何等为十?一名乾陀罗,二名应声,三名喜乐,四名探水,五名白身,六名共娱乐,七名喜乐行,八名共行,九名化生,十名集行。”
[2]金流河:在箜篌天十地第一地处。《正法念处经》卷二四:“第一地处,名乾陀罗。……有诸河流,一名宝流河,二名波流河,三名金流河,四名酒流河,五名美流河,六名流沫笑河。如是诸河,鹅鸭鸳鸯,出众妙音。”
[3]无影山:在箜篌天十地第二地处。《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观箜篌天第二地处,名曰应声。……有诸金山,所谓瞻婆帝山,无影之山,一切乐山,心意化山,如是等山。”
[4]影游:鸟名。在箜篌天第三地处。《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见箜篌天第三地处,名曰喜乐。……复有众鸟,名曰影游,随其行处,地同其色。”
[5]众鸟说偈(jì):在箜篌天第四地处。《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见箜篌天第四地处,名曰探水。……其林众鸟,名曰宿命,见诸天众,而说颂曰:福德可爱乐,能得胜果报。是故应修福,无及福船筏……”偈,也叫“颂”,佛经中的唱词。
[6]身色如拘勿头花:此谓箜篌天第五地之异。《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见箜篌天第五住处,名曰白身。……是人命终,生白身天。生彼天者,服白色衣,如珂如雪,如拘牟头华。”拘勿头花,梵语音译,又作“拘贸头”、“拘牟头”,花名。
[7]“宝树枝叶如殿”三句:此谓箜篌天第六地之异。《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见箜篌天第六地处,名共游戏。……宝树枝叶,如屋如殿,其地柔软,随足上下。”䎡(ruǎn),柔弱。
[8]乐游戏天,乘鹅殿:此谓箜篌天第七地之异。《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见箜篌天第七地处,名乐游戏。……有乘鹅殿,有乘鹅鸟,有行于地。”
【译文】
箜篌天 有十地。〇第一地乾陀罗,有金流河。〇第二地应声,有无影山。〇第三地喜乐,有影游鸟,它飞到哪里,地就与其同一颜色。〇第四地探水,有众鸟唱颂。〇第五地白身天,生此天者,身着白色衣,颜色如同拘勿头花。〇第六地共游戏,宝树枝叶像宫殿,地很柔软,随足所履,自然起伏。〇第七地乐游戏,有乘鹅殿。
3.6三十三天[1] 九十九那由他天女[2]。忆念树[3],物随意而出。十花池[4]。千柱殿[5]。六时林[6],一日具六时。千辐轮殿[7],天妃舍支所坐也。〇衣无经纬[8]。〇将死者尘著身[9]。马殿[10]。千鹅驾[11]。〇金刚带[12]。〇行林[13],随天所至。〇众鸟金臆[14]。〇大象百头,头有十牙,牙端有百浴池。顶有山,名曰界庄严。鼻有河,如阎牟那河水,散落世界为雾。胁有二园,一名喜林,二名乐林。象名伊罗婆那[15]。〇光明林,四维有如意树。帝释将与修罗战,入此林四树间,自见胜败之相。甲胄林,甲胄从树而生,不可破坏[16]。〇莲出摩偷[17],美饮也。〇修一千二百善业者[18],生此天[19]。〇上妙之触[20],如触迦旃邻提鸟[21],此鸟轮王出世方见[22]。〇开合林,开目常见光明[23]。
【注释】
[1]三十三天:即忉(dāo)利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二重,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正法念处经》卷二五:“如是比丘,观四天王天已,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何等为三十三?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峰天,三者名住山顶天,四者名善见城天,五者名钵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俱吒者山名也),七者名杂殿天,八者名住欢喜园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树园天。十一者,名险岸天。十二者,名住杂险岸天。十三者,名住摩尼藏天。十四者,名旋行地天。十五者,名金殿天。十六者,名鬘影处天。十七者,名住柔软地天。十八者,名杂庄严天。十九者,名如意地天。二十者,名微细行天。二十一者,名歌音喜乐天。二十二者,名威德轮天。二十三者,名月行天。二十四者,名阎摩娑罗天。二十五者,名速行天。二十六者,名影照天。二十七者,名智慧行天。二十八者,名众分天。二十九者,名住轮天。三十者,名上行天。三十一者,名威德颜天。三十二者,名威德焰轮天。三十三者,名清净天。如是三十三天。”
[2]九十九那由他天女:善法堂天(三十三天第一天)供奉帝释之天女。《正法念处经》卷二五:“观四天王天已,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帝释天王之所拥护,住善法堂。……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以为眷属,恭敬围绕供养帝释,如一女人供给丈夫,诸天女等心无嫉妒,供养天后同奉帝释亦无妒心。”那由他,梵语音译,又作“那由多”、“那庾多”,表数量,相当于亿(一说千亿)。
[3]忆念树:善法堂天园林中的异树。《正法念处经》卷二五:“(复次比丘,观善法堂)见善法堂所有园林……复有无量忆念之树,随诸天女心之所念,庄严之具,天衣天华,随念皆得,故名意树。”
[4]十花池:善法堂天十大莲花池。佛以莲花喻妙法,故莲花在佛教经典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各种净土均称莲华藏世界,佛菩萨在此中的日常座位就是莲华台。《正法念处经》卷二五:“其善法堂,有十大华池。何等为十?一名难陀莲华池,二名摩诃难陀莲华池,三名欢喜莲华池,四名大欢喜莲华池,五名游戏莲华池,六名正忆念莲华池,七名一切义莲华池,八名正分别莲华池,九名如意树莲华池,十名因陀罗覆处自在大光明莲华池。”
[5]千柱殿:《正法念处经》卷二五:“至喜乐山,其山庄严,七宝所成。……其山有殿,名曰胜上,殿有千柱,其柱皆以金毗琉璃青摩尼宝之所成就。”
[6]六时林:《正法念处经》卷二五:“更诣一林,名一切时。其林一日具有六时,常不断绝,犹如轮转,以六种时,而为庄严。”
[7]千辐轮殿:《正法念处经》卷二五:“天后舍脂,乘千辐轮七宝之殿。”辐,车轮的辐条。殿,帝王所居。这里指帝释或天后乘坐的车。按,自“九十九那由他天女”至“天妃舍支所坐也”皆为善法堂天之异。
[8]衣无经纬:此言三十三天之山顶天(第三天)异服。《正法念处经》卷二六:“千万天众游戏娱乐,所服天衣,无有经纬。”经纬,织布用的纵线和横线。
[9]将死者尘著身:《正法念处经》卷二六:“若诸天子,命欲终时,尘则著身。”
[10]马殿:马车。《正法念处经》卷二六:“一切天众,闻天王敕,乘种种殿。……或有马殿,其行速疾。”
[11]千鹅驾:《正法念处经》卷二六:“时天帝释乘于千辐四轮之殿,其殿庄严,七宝所成。……驾以千鹅,身七宝色。”按,自“将死者尘著身”至此,说的是三十三天第四天善见城之异。
[12]金刚(yán)带:三十三天之钵私地天(第五天)所见之异服。《正法念处经》卷二六:“天子既生,庄严之具,亦皆随生……以金刚以为带,垂于胸前。”,覆在冠冕上的装饰物。
[13]行林:三十三天之俱吒天(第六天)之异树。《正法念处经》卷二六:“其天住处,纵广三千由旬,七宝天树,河池庄严。于彼天中,名曰行林。其林金树,随天忆念,悉从树生,随天所至。”
[14]众鸟金臆:三十三天之杂殿天(第七天)之异鸟。《正法念处经》卷二七:“复有杂色种种众鸟,头足杂色,其身胸腹,亦复如是。或有众鸟,金臆银翅,赤宝为背,目如赤宝。或有众鸟,白银为臆,真金为翅,青毗琉璃,以为两目,赤宝瞳华,杂宝为背。”
[15]“大象百头”十二句:三十三天之欢喜园(第八天)白象王伊罗婆那的种种化身。《正法念处经》卷二七:“尔时白象伊罗婆那,闻天主教,即化大身,身有百头,头有十牙,一一牙端,有百浴池,一一浴地,有千莲华,一一莲华,皆有千叶,七宝所成,一一叶端,皆有千数七宝众蜂,一一叶间,有千天子。其象顶上,有诸天女,不相妨碍,作天伎乐,乘虚而游,到欢喜园。其象两胁,化二园林,一名喜林,二名乐林……其象背上,化作大城,平正柔软……其象耳中,复生华池,其池纵广,满十由旬……其象鼻端,化作楼殿,广五由旬。……其白象王,从鼻两孔,化作河流,如阎浮提恒河之水……其象头上大山之顶,宝幢华盖,悬以宝幡,毗琉璃轮,真金为盖,其光明曜,犹如日光。”阎牟那,梵语音译,是流经古印度窣禄勤那国的一条河流。
[16]“光明林”八句:三十三天之光明天(第九天)光明林中,天帝释与阿修罗作战的情况。《正法念处经》卷二七:“光明林中,其林广长三千由旬,唯除四地及善见城,余无胜者。其林四维,有四如意毗琉璃树。……释迦天王告诸天众:‘速疾庄严,阿修罗军恼乱乐见山顶所住诸天。’三十三天闻是语已,向光明林,一切天众共天帝释,入四树间,光明林中毗琉璃树,净如明镜,自见其相,知斗胜否。……(诸天众)向甲胄林,从树出生,不可坏甲,以自庄严。著此甲者,无能为敌。”帝释,即天帝释,三十三天之主,姓释迦,名天帝释。修罗,即阿修罗,又称“阿须罗”、“阿苏罗”,意译为非天,为六道众生之一,也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又名“无端”,因其容貌甚为丑陋;又名“无酒”,因其国酿酒不成;身大好斗,常与天帝释恶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17]摩偷:三十三天之旋行地天(第十四天)的美酒,从莲花池中的莲花流出。《正法念处经》卷二八:“其莲花中,流出摩偷(摩偷者美饮,俗名为酒也),天女饮之。”
[18]善业:好的思想和行为称作“善业”,反之为“恶业”。
[19]此天:指三十三天之微细行天(第二十天)。《正法念处经》卷二九:“如是之人,造作一千二百善业,命终之后,生于善道微细地处。”
[20]触:佛教术语。身根所触,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合称“六触”。
[21]迦旃(zhān)邻提鸟:海中之鸟,其名意译为实可爱。
[22]轮王:见3.2条注[3]。按,此“上妙之触”乃言三十三天月行天(第二十三天)之异。《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复有第一上妙之触,若身触之,犹如触于迦旃邻提(迦旃邻提,海中之鸟,触之大乐,有轮王出,此鸟则现)。”
[23]开合林,开目常见光明:此言三十三天威德焰轮天(第三十二天)之异。《正法念处经》卷三五:“复有一林,名曰开合。处处诸林,开目闭目,常见光明。”
【译文】
三十三天 第一天: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有忆念树,万物随诸天女心之所想而出。有十大莲花池。有千柱殿。有六时林,一天有六时。有千辐轮舆,是天妃舍支所乘坐。〇第三天:衣服没有经纬。〇第四天:命将终者,尘土附身。有速度很快的马车。天帝释乘坐千只鹅拉的千辐四轮七宝舆。〇第五天:天子以金刚带为装饰。〇第六天:有行林,林中金树,随天所至而生。〇第七天:有种鸟是金色胸腹。〇第八天:白象王的化身有一百个头,每头有十牙,牙端有一百浴池。头顶有山,名为界庄严。两个鼻孔化作河流,就像阎牟那河水,飘散世界化作雾气。两胁各有一园,一名喜林,一名乐林。白象王的名字叫作伊罗婆那。〇第九天:有光明林,四边有四棵像镜子一样的如意毗琉璃树。天帝释将和阿修罗作战,天众进入四棵如意树之间,就照见自己的胜败之相。甲胄林,头盔铠甲从树上长出来,刀枪不入。〇第十四天:莲花池的莲花中流出摩偷,摩偷是一种美酒。〇第二十天:修行一千二百善业,就可生在此天。〇第二十三天:最妙之触,犹如眼触迦旃邻提鸟,这种鸟要在转轮王出世才出现。〇第三十二天:有开合林,睁眼闭眼,都能见到光明。
3.7夜摩天[1] 住虚空,阎婆风所持也[2]。〇积崖山[3],高三百由旬,有七楞七厢[4]。〇始生天者五相:一光明覆身而无衣,二见物生稀有心,三弱颜,四疑,五怖[5]。〇又退天五相:一近莲池花不开;二近林蜂离树;三听天女歌而生厌离;四近树花萎;五殿不行空[6]。〇又见身光[7],衣触重如金刚[8],及照毗琉璃、镜,不见其首[9]。〇天女九退相:一皮缓;二头花散落;三赤花在首变为黄;四风吹无缕衣,如人衣触;五飞行意倦;六触水而浊;七取树花,高不可及;八见天子无媚;九发散粗涩[10]。〇又唇动不止[11],璎珞花鬘皆重[12]。〇摩尼珠中,有金字偈[13]。〇十二种离垢布施[14],生此天。〇群鸟青影,覆万由旬[15]。
【注释】
[1]夜摩天:欲界六天之第三重。《正法念处经》卷三六:“于彼三十三天已上,复有一切法胜之堂。法果报胜,光明胜妙,名夜摩天。”夜摩,意译为时分。
[2]住虚空,阎婆风所持:《正法念处经》卷三六:“彼夜摩天,住于虚空,如虚空中所有云聚,为风所持。如此地根,下有水持,水为风持,名阎婆风。”
[3]积崖山:在夜摩天第四地积负地。《正法念处经》卷三八:“夜摩天中积负地处……彼处有山,名聚积崖。”聚积崖即此积崖山。
[4]七楞七厢:《正法念处经》卷三八:“如是山中分分地处,彼处一切善分分处,七楞七厢,皆有园林种种间杂。彼善分处,有七种宝,彼七种宝,各为一厢。”其后逐一开列七厢:一厢青宝;第二厢处,皆是颇梨;第三厢处,悉皆是银色及光明;第四厢处,一切皆是阎浮那提真金为体;第五厢处,皆钵头摩真宝之色;第六厢处,皆是金刚真宝之色;第七厢处,皆是七宝种种杂色。七楞,七种珍宝。楞,楞伽,宝石名。
[5]“始生天者五相”六句:《正法念处经》卷三九:“此始生天,有五种相。所谓一者光明覆身,身无衣服,心作是念,勿令他天见我裸露,即于念时,他见有衣而实无衣,此是初相。始生天子,又复更有第二之相。所谓见物生希有心,于园林等未曾见来,见则遍看,此第二相。始生天子,又复更有第三之相。谓见天女,弱颜羞惭,心生疑虑,未敢正看,此第三相。始生天子,又复更有第四之相。若见余天,虽前近之,心生疑虑,意志不定,此第四相。始生天子,又复更有第五之相。欲升虚空,心生怖畏,设飞不高,安详不速,去则不远,近地而游,或傍城壁,或依附城,此第五相。”
[6]“又退天五相”六句:《正法念处经》卷三九:“彼欲退天,有相出现。相如有病。所谓相者,彼天若前近莲花池,花则不开,此是初相。又彼退天第二相者,若近林树,若莲花池,蜂则离林,离莲花去,此第二相。又彼退天第三相者。若彼天子,共诸天女游戏之时,闻其歌音,则生厌离,此第三相。又彼退天第四相者,若近树林,彼树之花,一切皆萎,此第四相。又彼退天第五相者,欲在所戏殿舍游行,不能行空,此第五相。如是五种,是夜摩天欲退之相。”
[7]又见身光:《正法念处经》卷三九:“此夜摩天善业尽故,有此诸相,则知其退。彼有十二死之大相。次第见此欲死之相。而彼天子欲退之时,死相即现。所谓彼天,欲出光明,光明不出,还入身中,犹如日没。”
[8]衣触重如金刚:《正法念处经》卷三九:“又退相现,彼天衣触,重如金刚。如是见已,其心则愁。心既愁已,于可爱声味触色香,心则不乐。既如是已,即尔便近无常之火。”
[9]及照毗琉璃、镜,不见其首:《正法念处经》卷三九:“又复更有异退相现,谓于处处,若毗琉璃石等壁中,或于镜中,或于异处,看自身像,则不见头。”按,“又见身光”至此,皆谓夜摩天十二大死相。
[10]“天女九退相”十二句:《正法念处经》卷三九:“……即便得见恶道门开,见有天女时至欲退。彼欲退故,先九相现。所谓一者皮缓太软,以其皱故。二者身动,以身动故,头上著花离散堕落。复有第三退相已现,谓著赤花,在头则黄。复有第四退相已现,谓有风来吹其衣服,无缕之衣则如缕成,如人衣触。复有第五退相已现,谓空中飞则生疲倦,地行亦尔。复有第六退相已现,谓身汗水本清今浊。复有第七退相已现,谓至树下取花取果,树枝则举,高不可得,则不能取。复有第八退相已现,谓天子来共行欲者。则见天女色丑无媚。复有第九退相已现,谓有风来散其头发,令不柔软,触则粗涩。”
[11]又唇动不止:《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彼退天女,又复更有退相已现。所谓相者,唇动不住,无语因缘而动不止。”
[12]璎珞花鬘皆重:《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彼退天女,又复更有退相已现。所谓相者,身着庄严,若是璎珞,若是钏等,一切皆重。”
[13]摩尼珠中,有金字偈:《正法念处经》卷四十:“曾于过去久远世时,兜率天王下阎浮提……来过此处一切观察山峰之中,以心怜愍夜摩天故,故留一珠。此夜摩天,见珠光明。……时夜摩天见此一珠所有光明,心则离慢,又夜摩天自身所有一切光明,皆悉不现。复观彼珠,其中则有金书文字,字有偈言……”
[14]十二种离垢布施:《正法念处经》卷四四:“何等十二布施具足?一者方处具足;二者时节具足;三者功德具足;四者可爱具足,谓所爱物;五者福田具足;六者施饥渴者;七者信心施与;八者不求而施,功德具足;九者有欢喜心,施妻子等;十者简择心所敬重胜富伽罗而施与之;十一者,施于世间不轻贱者;十二者,施不望报。此如是等十二种施,复有持戒功德具足,得生天中……如是十二离垢布施,为转轮王。”离垢,脱离尘垢。布施,以福利施于他者。
[15]群鸟青影,覆万由旬:《正法念处经》卷五三:“而复更向毗琉璃宝庄严之山,彼山多有鹅、鸭、鸳鸯,普皆青影,覆万由旬,皆是青影。”
【译文】
夜摩天 住在虚空,为阎婆风所持。〇第四地有积崖山,高三百由旬,有七宝一共七厢。〇始生天者五相:第一相,光明覆被全身,身上没有衣服,心想不能让其他天众见我身体裸露,此念一生,他虽然身上无衣,而其他天众见其有衣;第二相,园中之物皆未曾见过,故而一一看遍;第三相,见到天女,不敢正视,面露羞涩;第四相,见有其余天众,虽然前去接近,而心存疑虑;第五相,将升虚空,心生畏惧,既飞不高,也飞不远。〇又有退天五相:第一相,走近莲花池,莲花不开;第二相,走近树林,蜂则离树飞去;第三相,听天女歌声,生厌离心;第四相,靠近树木,树上的花全都枯萎;第五相,想在殿舍游行,不能行于空中。〇又有十二死相,其中有:光明不出,还入身中,好像日落;衣触重如金刚;又照琉璃壁或镜子,看见自己的影像,但是看不到头部。〇天女九退相:一、皮肤松弛;二、因为身动,头上的花掉落;三、红花戴到头上就变成了黄色;四、风吹无缕衣则丝缕显现,就像常人的衣服;五、空中飞行感觉疲倦;六、身上的汗水由清变浊;七、到树下摘花,树枝向上举起,高不可攀;八、与天子相见,美貌变丑;九、头发被风吹散,摸上去很粗涩。〇天女另有退相:没有说话而嘴唇翕动不停,所戴璎珞、花鬘等饰物,都变得很沉重。〇兜率天王所留的摩尼珠,珠子里面有金字偈。〇做十二种离垢布施者,生于此天。〇毗琉璃宝庄严之山,有鹅、鸭、鸳鸯众鸟,都有青影,覆被一万由旬。
3.8四天王天,有十二失坏:常与修罗斗战等[1]。〇三十三天,八种失坏,有劣天不为帝释所识等[2]。〇夜摩天,六失坏:食劣生惭等[3]。〇兜率陀天[4],四失坏:不乐鹅王说法声等[5]。〇化乐天[6],四失坏:天业将尽[7],其足无影等[8]。〇他化自在天[9],四失坏:宝翅蜂舍去等[10]。
【注释】
[1]“四天王天”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彼四天处,有十二种失坏之事。一谓力劣。二谓常与阿修罗斗,彼阿修罗,忽然至入其军中。……四天王处,有如是等十二失坏。”
[2]“三十三天”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彼见三十三天之中八种失坏。何等为八?……四者,劣天不为天王帝释所识。”劣天,指阿修罗。
[3]“夜摩天”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夜摩天中,有六失坏。何等为六?一者食时劣者羞惭……”
[4]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第四重。
[5]鹅王:因为佛手指、足指中间有缦网交合,有如鹅足,故称佛为“鹅王”。《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兜率陀天有四失坏。何等为四?一者劣天兜率陀中闻法之时心不喜乐,不乐鹅王说法之声。”
[6]化乐天:欲界六天第五重。
[7]天业:此指善业。
[8]其足无影:应为“脚则有影”。《正法念处经》卷四六:“观化乐天复见失坏。彼见如是天胜妙乐,犹故而有四种失坏。何等为四?所谓一者善业尽故,脚则有影。”
[9]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第六重。
[10]四失坏:宝翅蜂舍去等:《正法念处经》卷四六:“复观他化自在天中四种失坏……天业若尽欲失坏时,彼宝翅蜂,出不美声,舍如是天种种花香,到余处去。”
【译文】
四天王天有十二种失坏:常与阿修罗作战,等等。〇三十三天有八种失坏,劣天不被帝释所识,等等。〇夜摩天有六种失坏:食时劣者心生羞惭,等等。〇兜率陀天有四种失坏:不喜欢佛说法声,等等。〇化乐天有四种失坏:善业将尽时,脚有影子,等等。〇他化自在天有四种失坏:宝翅蜂飞走,等等。
3.9色界天下石[1],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至地。
【注释】
[1]按,本条所载,见于唐释道宣《释迦方志》卷上“封疆篇”:“且如《智度论》,从色界天下一大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约此上下方维,名为一佛所王土也。”
【译文】
色界天落下一块大石头,要经过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才到地上。
3.10阎浮提[1] 人生三肘半至四肘[2],骨四十五[3],脉十三[4]。身虫有毛灯、瞋血、禅都摩虫[5],流行血中。〇善色虫[6],处粪中,令人安乐。〇起根虫[7],饱则喜;欢喜虫[8],能见众梦。〇又有痶痪、瞢等[9]。〇赊婆罗人穿唇,骆驼面人[10]。〇有渚,人一足,师子有翼,女人狗面[11]。有林名吱多迦,罗刹所住,眴目间行百千由旬[12]。洲有赤贝、金地、黑双、五铜、康白等[13]。
【注释】
[1]阎浮提:四大部洲之一,即南赡部洲,在须弥山南方。此洲有阎浮树,故以名之。人类所住的世界,就在此洲。
[2]人生三肘半至四肘:《杂阿毗昙心论·行品第二》:“二十四指量名之为一肘……彼人间肘作身量,阎浮提人长三肘半或四肘。”肘,佛教术语。表长度。
[3]骨四十五:《正法念处经》卷六四:“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如实观于脊骨……见其脊有四十五骨,胸十四骨,左右胁肋各十二骨。”
[4]脉十三:《正法念处经》卷六四:“或以天眼,见其身中有十三脉……何等十三?一名命流脉,二名随顺流脉,三名水流脉,四名汗流脉,五名尿流脉,六名粪流脉,七名十流脉,八名汁流脉,九名肉流脉,十名脂流脉,十一名骨流脉,十二名髓流脉,十三名精流脉。”
[5]身虫有毛灯、瞋血、禅都摩虫:《正法念处经》卷六四:“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至于肝肺,人则得病,何等为十?……三名禅都摩罗虫……六名毛灯虫。七名瞋血虫。……此诸虫等,其形微细,无足无目,行于血中,痛痒为相。”
[6]善色虫:《正法念处经》卷六五:“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屎中,何等为十?……九名善色虫……(善色)虫于身中为作安隐,口中取味,走遍身中,令无病恼,气力增长,断除诸病,住在身中。”
[7]起根虫:《正法念处经》卷六五:“或以天眼,见十种虫行于髓中,有行精中,何等为十?……八名起身根虫……十名欢喜虫。……或以天眼,见起根虫住在胞中,若尿满胞,虫则欢喜。既欢喜已,以尿因缘,令身根起。”
[8]欢喜虫:《正法念处经》卷六五:“或以天眼,见忆念欢喜虫……若虫欢喜有力,多见诸梦。”
[9]痶痪(tiǎn huàn):《正法念处经》卷六五:“或以天眼观于骨中,有十种虫。何等为十?……四名赤口臭虫……或以天眼见此臭虫,以食过故,虫则嗔恚,令身重热,或生赤色,黑色痶痪。”瞢(měng):《正法念处经》卷六四、六五:“观十种虫行于阴中。何等为十?……七名和集虫……观和集虫于我身中,作何等业?……以食过故,虫则无力,人亦无力,不能速疾行来往返,睡眠瞢,或多焦渴。”
[10]赊(shē)婆罗人穿唇,骆驼面人:均为阎浮提之异人。《正法念处经》卷六七:“复次修行者,初观阎浮提,东方大海,山河国土……复观异人:谓取衣人;赊婆罗人穿其唇口,以珠庄严;骆驼面人。”
[11]“有渚(zhǔ)”四句:《正法念处经》卷六七:“复次修行者……见有一渚,纵广一百由旬,有一足人,住在此渚,饮食根果,以自存生,寿命五十岁,树叶为衣,不为屋宅,住在树下。于此国中,多有师子猛恶之兽,其师子身,皆有两翼……一切女人,皆如狗面,口出妙音。”渚,水中小洲。师子,狮子。
[12]“有林名吱多迦”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六八:“有一大山,名须弥等,纵广五百千由旬。于此山北,有一大林,名吱多迦林,有罗刹,名曰恶梦,住在此林,其行速疾,于眴目顷,能行至于百千由旬,为诸众生,作不利益,作不安乐。”罗刹,恶鬼的总名。
[13]洲有赤贝、金地、黑双、五铜、康白等:此谓阎浮提洲之异胜者。《正法念处经》卷七十:“此阎浮提洲,五百小洲以为围绕。略说胜者。所谓金地洲,次名宝石洲……次名康白洲……次名黑双洲……次名赤贝洲……次名五铜洲……阎浮提界,说如是等最胜小洲。”
【译文】
阎浮提 此洲的人身高三肘半到四肘,脊有四十五骨,体内有十三脉。身内有毛灯虫、瞋血虫、禅都摩虫等,在血液中流行。〇善色虫寄身于粪便中,让人安乐。〇起根虫,膀胱胀满则欢喜;欢喜虫,能见各种梦。〇又有赤口臭虫,可以让人生病,和集虫让人迷糊不醒。〇阎浮提的赊婆罗人在口唇部穿孔,又有面部长得像骆驼的人。〇有洲渚,那里的人只有一只脚,狮子有一对翅膀,女人长着狗脸。有大林名为吱多迦,是罗刹居住地,罗刹一眨眼的工夫能疾行千百由旬。围绕大洲的小洲,其中最为奇异的是赤贝洲、金地洲、黑双洲、五铜洲、康白洲等。
3.11郁单越[1] 鸡多迦等大河七十[2]。〇自在无畏,四天王不如是[3]。〇鸭音林[4],麒麟陀树[5],迦吱多那等二十五鹿名[6]。〇有山,多牛头栴檀,天人与阿修罗斗,伤者于此涂香[7]。〇提罗迦树,花见日光即开;拘尼陀树,花见月光即开;无忧树,女人触之花方开;尸利沙树,足蹈即长[8]。〇又日、龙舌、鹅旋、鼻境界等花[9]。
【注释】
[1]郁单越:即四大部洲之北俱卢洲,意译为胜处,以其胜出其他三洲之故。此洲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身高三十二肘,寿长一千岁。
[2]鸡多迦等大河七十:《正法念处经》卷六九:“郁单越国僧迦赊山第四林,名曰温凉……河流具足,谓清凉河,广一由旬,其水甚深。一名清净河,次名无浊河……次名鸡多迦香熏河……是名僧迦赊山第四温凉林,有如是等七十大河。”
[3]四天王不如是:《正法念处经》卷六九:“郁单越人,远离怖畏,胜四天处。四天王天住高山顶,宫殿而居,犹怀恐畏。郁单越人无有宫宅,无我所心,是故无畏。郁单越人,命终之时,一切上生,是故无畏。四天王天则不如是。”
[4]鸭音林:郁单越第四山白云持山之园林。《正法念处经》卷六九:“白云持山,有诸园林,谓鼓音声林,次名鸭音林,次名忆念林,次名水声林。”
[5]麒麟陀树:《正法念处经》卷七十:“见瞿陀尼国、弗婆提国两洲中间……有一大山,名曰饶山,纵广五百千由旬,多饶树林……次名骐麟陀树……”按,此为饶山之异树名,非鸭音林之鹿名。
[6]迦吱多那等二十五鹿名:《正法念处经》卷六九:“鸭音林,有众宝鹿……次名迦吱多那宝鹿……有如是等二十五种鹿。”
[7]“有山”四句:《正法念处经》卷六九:“见第五山,名曰高山……有五大峰……第二银峰,银树具足,峰中多有牛头栴檀。若诸天众与阿修罗共斗战时,为刀所伤,以此牛头栴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峰状似牛头,于此峰中生栴檀树,故名牛头。”牛头栴檀,郁单越国第五山第二峰银峰所生之檀香。栴檀,檀香,常绿小乔木,木材极香。
[8]“提罗迦树”八句:说的是郁单越国第六山鬘庄严的种种异树。《正法念处经》卷六九:“或以天眼,见第六山,名鬘庄严,于其山中,有种种庄严,其山朱绿青黄种种色树,所谓杂花林树……复有提罗迦树,若见月光,即便开敷。复有花树,名拘牟陀,无日则开……复有花树,名曰无忧,女人触之,花即为出……复有花树,名尸利沙,得人足蹈,即便增长。”据经文,提罗迦树应是见月花,拘尼陀树是无日则开。
[9]又日、龙舌、鹅旋、鼻境界等花:说的是郁单越国时乐山中六时之异花。《正法念处经》卷六九:“或以天眼,见郁单越有一大山,名曰时乐……六时常鲜,一者孟冬,二者季冬,三者孟春,四者季春,五者孟夏,六者季夏。……有常开树,名不合华……次名日花,是为孟冬寒时十五种花……时乐山中于孟夏时,复有诸花……次名龙舌花……次名鼻境界花……时乐山中于季夏时,复有异花……次名鹅旋花……”
【译文】
郁单越 僧迦赊山第四林有鸡多迦香熏河等七十条大河。〇郁单越人自在无畏,四天王天则不是这样。〇白云持山鸭音林,有迦吱多那等二十五种鹿的名称,饶山有麒麟陀树。〇第五山银峰多产牛头栴檀,天众和阿修罗作战受伤时,在这里涂上栴檀,伤口即刻愈合。〇鬘庄严山,提罗迦树见月光就会开花;拘尼陀树无日光才会开花;无忧树,女人触碰才会开花;尸利沙树,有人踏足就会生长。〇时乐山中有日花、龙舌花、鹅旋花、鼻境界花等六时异花。
3.12瞿陀尼[1] 女人三乳。有十亿聚落,一万二千城。大国名伽多支。五大河:月力等[2]。
【注释】
[1]瞿陀尼:四大部洲之一,又名“西牛货洲”,在须弥山之西。
[2]“女人三乳”六句:《正法念处经》卷七十:“有瞿陀尼,纵广九十由旬,有十亿聚落,一万二千城。……复有大国,名伽多支。……有五大河,一名广河,二名均周师波帝河,三名月力河……或以天眼,见瞿陀尼,多饶牛犊,一切女人,皆有三乳。”
【译文】
瞿陀尼 女人有三个乳房。瞿陀尼有十亿聚落,一万二千座城。有大国名为伽多支。有月力河等五大河。
3.13弗婆提[1] 三大林:峪鬘等[2]。三大城,大者三亿五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六聚落[3]。
【注释】
[1]弗婆提:四大部洲之一,即东毗提诃洲,或名“东胜身洲”。
[2]三大林:峪鬘等:《正法念处经》卷七十:“或以天眼,见弗婆提国……有六大山,一名大波赊山……如前所说大波赊山,纵广三千由旬,于此山中,有三大林……一名须弥林,二名流水林,三名峪鬘林。”
[3]三大城,大者三亿五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六聚落:《正法念处经》卷七十:“弗婆提国有三大城,一名善门城,二名山乐城,三名普游戏城……中下之城,有六十三……第一最大下城,名一切负,次名大音城,次名旷野孔穴城。有如是等小城之中,第一最大,复有三亿五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六聚落。”
【译文】
弗婆提 大波赊山有峪鬘等三大林。弗婆提国有三大城,六十三中下之城,最大的下城名为一切负,其中又有三亿五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六聚落。
3.14南洲耳发庄严。北洲眼庄严。西洲顶腹庄严。东洲肩䏶庄严[1]。
【注释】
[1]“南洲耳发庄严”四句:《正法念处经》卷七十:“阎浮提人耳发庄严,郁单越人眼为庄严,瞿陀尼人项腹庄严,弗婆提人肩髀庄严。”南洲,指南赡部洲,以下北洲、西洲、东洲为四大部洲其他三洲。庄严,这里是美好的意思。䏶(bì),同“髀”,大腿。
【译文】
南赡部洲的人耳朵和头发庄严。北俱卢洲的人眼睛庄严。西牛货洲的人头顶和腹部庄严。东胜身洲的人肩和大腿庄严。
3.15生赡部者见白㲲[1]。生郁单越者见赤㲲,见母如鹅[2]。生瞿陀夷,见黄屋,见母如牛[3]。生弗婆提,见青㲲,见母如马[4]。
【注释】
[1]生赡部者见白㲲(dié):《正法念处经》卷三四:“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则见乐相,见中阴有犹如白㲲,垂垂欲堕,细软白净……是则名曰初中阴有。”按,这里的中阴,即中阴身,指人死之后至投胎再生这一段过渡状态。㲲,细毛布。
[2]生郁单越者见赤㲲,见母如鹅:《正法念处经》卷三四:“若阎浮提人中命终,生郁单越,则见细软赤㲲可爱之色。……若于郁单越,欲入母胎,从花池出,行于陆地,见于父母染欲和合,因于不净,以颠倒见。见其父身乃是雄鹅,母为雌鹅。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作雄鹅身;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作雌鹅身……是名第二中阴有也。”
[3]“生瞿陀夷”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三四:“若阎浮提中死,生瞿陀尼,则有相现。若临终时,见有屋宅尽作黄色,犹如金色,遍覆如云。见虚空中有黄㲲相……若男子受生,见其父母染爱和合而行不净,自见人身,多有宅舍,见其父相犹如特牛……若女人生瞿陀尼界,自见其身犹若乳牛……是名第三中阴有也。”
[4]“生弗婆提”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三四:“若阎浮提人命终,生于弗婆提界,则有相现。见青㲲相,一切皆青,遍覆虚空……命终生于弗婆提国,见中阴身犹如马形,自见其父犹如父马,母如草马……是名第四中阴有也。”
【译文】
托生南赡部洲者,中阴身可见白毛。托生郁单越者,中阴身可见红毛,见其生母之身为鹅。托生瞿陀夷者,见到黄屋,见其生母之身为牛。托生弗婆提者,中阴身可见青毛,见其生母之身为马。
3.16阿修罗[1],一鬼摄,魔乃鬼有神通者;二畜摄,在海地下八万四千由旬[2]。〇酒树;又有树,群蜂流蜜,其色如金;婆罗婆树,其实如瓮[3]。四彩女如影等,各有十二那由他侍女[4]。〇寿五千岁[5]。〇地名月鬘[6]。不见顶山[7]。〇十三处:鹿迷、蜂旋、赤目鱼、正走、水行、住空、住山窟、爱池、鱼口等[8]。〇黄鬘林,毗罗城[9]。〇战时,手足断而更生,断半身及斩首即死[10]。
【注释】
[1]阿修罗:又称“阿须罗”、“阿苏罗”,意译为非天,为六道众生之一,也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又名“无端”,因其容貌甚为丑陋;又名“无酒”,因其国酿酒不成;身大好斗,常与天帝释恶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另按,所谓“六道”者,佛教认为众生轮回之道有六(即六道),从低到高排列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六道众生不能脱离生死,今世在此道,来世又在彼道,故称“轮回”;至于佛、菩萨等,则已跳出轮回之外,进入四种永存极乐的世界。
[2]“一鬼摄”四句:《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知大海地下天之怨敌,名阿修罗。略说二种,何等为二?一者鬼道所摄,二者畜生所摄。鬼道摄者,魔身饿鬼,有神通力,畜生所摄阿修罗者,住大海底须弥山侧,在海地下八万四千由旬。”鬼摄,鬼道所摄。鬼道为六道之一,即夜叉、罗刹、饿鬼等所在的境界。畜摄,畜生道所摄。畜生道也是六道之一,众生造畜生业,死后生于此道,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受苦无穷。
[3]“酒树”六句:罗睺阿修罗王所住城内异树。《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观阿修罗所住城内,种种众宝,以为庄严。……一一林树,有三千种,如愿之树,其树金色,如云如影,其枝柔软,鸟栖其上,众华常敷,香气馚馥,满一由旬,多有群蜂,流蜜充溢……婆那娑树,其果如瓮……或有华树,或有果树,或有酒树。阿修罗王遍行游观,欢娱受乐,与众彩女围绕自娱。”婆那婆树,即婆那娑树。
[4]四彩女如影等,各有十二那由他侍女:罗睺阿修罗王所受之乐。《正法念处经》卷十八:“阿修罗王有四彩女,从忆念生。一名如影,二名诸香,三名妙林,四名胜德。此四彩女,有十二那由他侍女,以为眷属。”
[5]寿五千岁:《正法念处经》卷十九:“是人身坏命终堕阿修罗道,受阿修罗身,寿命长远,经五千岁,阿修罗中一日一夜,比于人间经五百岁。如是寿命,满五千岁。”
[6]月鬘:陀摩睺阿修罗王所居之地。《正法念处经》卷十九:“观大海底罗睺阿修罗地……观于地下第二地,有地名月鬘,在罗睺阿修罗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名曰陀摩睺阿修罗王,名曰花鬘。彼有大城,名双游戏。”
[7]不见顶山:《正法念处经》卷十九:“双游戏城,住四山中,其山金色,一名欢喜山,二名金焰光山,三名不见顶山,四名可爱光山。”
[8]十三处:鹿迷、蜂旋、赤目鱼、正走、水行、住空、住山窟、爱池、鱼口等:《正法念处经》卷十九:“云何观罗睺阿修罗王第二住处。……所住境界有十三处。何等十三?一名遮迷,二名勇走,三名忆念,四名珠璎,五名蜂旋,六名赤鱼目,七名正走,八名水行,九名住空,十名住山窟,十一名爱池,十二名鱼口,十三名共道。”鹿迷,应即经文中的“遮迷”,形近致误。
[9]毗(hán pí)罗城:《正法念处经》卷十九:“次观第三阿修罗地……城名毗罗……有四大林,以为庄严……何等为四?一名铃鬘,一一林树,皆有宝铃,出妙音声。二名黄鬘,其林皆悉是真金树……”
[10]“战时”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二一:“时迦留足天,见罗睺阿修罗来,亦走往趣,交军合战……如是斗时,若天被害,斩截手足,寻复还生,无所患害。……唯除斩首及断半身。”
【译文】
阿修罗,一为鬼道所摄,魔身为饿鬼,有神通力;二为畜生道所摄,住在海底八万四千由旬。〇罗睺阿修罗王所住城内有种种异树:酒树;又有金色的如愿树,群蜂酿蜜;婆那娑树的果实有瓮那么大。阿修罗王有四位彩女,名为如影,等等,各有十二那由他侍女。〇堕阿修罗道者,寿长五千岁。〇罗睺阿修罗地下第二地名为月鬘。那里有座大城名双游戏,双游戏城有座不见顶山。〇罗睺阿修罗王第二住处,有遮迷、蜂旋、赤目鱼、正走、水行、住空、住山窟、爱池、鱼口等十三处。〇第三阿修罗地城名毗罗,有黄鬘林。〇天众与阿修罗作战时,手足若被斩断,能够重新长出,如果被斩断半身以及斩首则死。
3.17鬼怪,阎浮提下五百由旬[1],有三十六种[2]:魔罗食鬘鬼,此言九子魔[3];遮吒迦鸟,唯得食雨,苏支目佉饿鬼受此身[4]。
【注释】
[1]阎浮提下五百由旬:《正法念处经》卷十六:“观诸饿鬼,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人中住,二者住于饿鬼世界。饿鬼世界者,住于阎浮提下五百由旬。”
[2]有三十六种:《正法念处经》卷十六:“略观饿鬼三十六种……何等为三十六种?……二者苏支目佉针口饿鬼……十一者摩罗婆叉食鬘饿鬼……”
[3]九子魔:《正法念处经》卷十六:“观于魔罗食鬘饿鬼(魔罗,魏言鬘,世人所奉九子魔是也)。”
[4]苏支目佉(qū)饿鬼受此身:《正法念处经》卷十六:“观于苏支目佉饿鬼(苏支目佉,魏云针口)……所受之身,口如针孔,腹如大山,常怀忧恼,为饥渴火焚烧其身……生畜生中,于畜生中,受遮吒迦鸟身(此鸟唯食天雨,仰口承天雨水而饮之,不得食余水)。”
【译文】
饿鬼住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共有三十六种:魔罗食鬘鬼,说的是九子魔;遮吒迦鸟,只能仰口接天上的雨水,针口饿鬼托生于畜生中,受遮吒迦鸟身。
3.18畜生有三十四亿种[1]。〇龙住阎浮提者五十七亿[2]。龙于瞿陀尼不降浊水,西洲人食浊水则夭[3]。郁单越人恶冷风,龙不发冷[4]。于弗婆提洲不作雷声,不起电光,东洲恶也[5]。〇其雷声,兜率天作歌呗音,阎浮提作海潮音;其雨,兜率天上雨摩尼,护世城雨美膳,海中注雨不绝如车轴,阿修罗中雨兵仗,阎浮提中雨清净水[6]。
【注释】
[1]畜生有三十四亿种:《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观诸畜生种类差别,三十四亿,随心自在,生于五道。”
[2]龙住阎浮提者五十七亿:《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观一切龙所住宫殿,几许龙众住于海中,几许龙众住于众流。即以闻慧。知阎浮提人不顺法行,无量诸龙住于众流,阎浮提人随顺法行,五十七亿龙住于众流。”
[3]西洲人食浊水则夭:《正法念处经》卷十八:“观瞿陀尼,云何顺法龙王护瞿陀尼?瞿陀尼界众生心软,唯有一恶,以水浊因缘,食之夭命。顺法龙王,于彼世界不雨浊水。瞿陀尼人食清水故,得无病恼。”西洲,西牛货洲,又名“瞿陀尼洲”,四大部洲之一。
[4]郁单越人恶冷风,龙不发冷:《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知郁单越人,若遇黑云,冷风所吹,香花不敷。既见花合,心怀忧恼……法行龙王,不以黑云冷风,飘如是四天下。”郁单越,即北俱卢洲。
[5]“于弗婆提洲不作雷声”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知弗婆提人,若闻雷声,若见电光,以心软故,即得病苦。法行龙王,于彼世界不作雷音,不放电光,令弗婆提人不遭病苦。”弗婆提洲,即东毗提诃洲,又名“东胜身洲”。
[6]“其雷声”九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五:“他化雷震如梵音;化乐天中大鼓音;兜率天上歌唱音……于人道中海潮声。他化自在雨妙香,种种杂华为庄严;化乐天雨多罗华,曼陀罗华及泽香;兜率天上雨摩尼,具足种种宝庄严,髻中宝珠如月光,上妙衣服真金色……护世城中雨美膳,色香味具增长力,亦雨难思众妙宝,悉是龙王之所作。又复于彼大海中,霔雨不断如车轴……阿修罗中雨兵仗,摧伏一切诸怨敌……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歌呗(bài),颂唱。摩尼,珠宝。
【译文】
畜生有三十四亿种。〇住在阎浮提的龙有五十七亿。龙在瞿陀尼不降浊水,因为那里的人饮用浊水就会夭亡。郁单越人不喜冷风,所以龙在那里不吹冷风。龙在弗婆提洲不打雷,也不起闪电,因为那里的人厌恶雷电。〇龙发出的雷声,在兜率天是颂唱佛经的声音,在阎浮提是沧海的潮音。下的雨,在兜率天上下的是珠宝;在护世城下的是美食;海中大雨如注,有如车轴滚滚不停;在阿修罗下的是兵仗;在阎浮提下的是清净水。
3.19地狱一百三十六[1]。〇三角生死,善、无记也[2]。团生死,诸天也[3]。青生死,地狱[4]。黄生死,饿鬼[5]。赤生死,畜生[6]。
【注释】
[1]地狱一百三十六:《正法念处经》卷六一:“所谓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焦热地狱、大焦热地狱,乃至阿鼻地狱,及其隔处大地狱等,一百三十六处。”
[2]三角生死,善、无记也:《正法念处经》卷四:“何者三角?若人行善、不善、无记种种杂业,地狱天人诸处杂生。彼不善业,生地狱中,善业天中,杂业人中。若行三业,于三处生,如是名为三角生死。”
[3]团生死,诸天也:《正法念处经》卷四:“何者是团?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化乐、他化自在,业相似生,于天中退,复生天中,于人中退,复生人中,非难处地,是团生死。”
[4]青生死,地狱:《正法念处经》卷四:“何者是青?不善业摄,地狱之人,入地狱,是青生死。”
[5]黄生死,饿鬼:《正法念处经》卷四:“何者是黄?黄色业摄,生饿鬼中,互相加恶,迭共破坏,如是饿鬼,是黄生死。”
[6]赤生死,畜生:《正法念处经》卷四:“何者是赤?赤业所摄,生畜生中,迭相食血,于血生爱,是赤生死。”
【译文】
地狱共一百三十六处。〇三角生死,行善业生天中,行无记杂业生人中,行不善业生地狱中。团生死,诸天于天中退,复生天中,于人中退,复生人中。青生死,地狱之人入地狱。黄生死,黄色业摄,生饿鬼中。赤生死,赤业所摄,生畜生中。
3.20活地狱十六别处[1]。〇下天五千年[2],此狱一昼夜[3]。〇金刚虫[4]。瓮热[5]。黄蓝花[6]。心弥泥鱼[7]。排筒[8]。
【注释】
[1]活地狱十六别处:《正法念处经》卷五:“有大地狱名活地狱,复有别处,别处有几?名为何等?处有十六。一名屎泥,二名刀轮,三名瓮热,四名多苦,五名冥,六名不喜,七名极苦,八名众病,九名两铁,十名恶杖,十一名为黑色鼠狼,十二名为异异回转,十三名苦逼,十四名为钵头摩鬘,十五名陂池,十六名为空中受苦。此名十六活地狱处。”
[2]下天:地下天。天有五类,一上界天(色界、无色界),二虚空天(夜摩天以上四天),三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四游虚空天(日月星辰),五地下天(龙神、阿修罗、阎摩王等)。五千年:《正法念处经》作“五十年”。见下注。
[3]此狱一昼夜:《正法念处经》卷五:“彼四天王,若五十年,活大地狱为一日夜。”
[4]金刚虫:《正法念处经》卷五:“生彼地狱(屎泥处),在一分处受种种苦。谓屎泥处烧屎极热,其味甚苦,赤铜和屎,屎中有虫,虫金刚嘴,遍覆屎上。彼诸罪人食如是屎,虫入身内,先食其唇,次食其舌,次食其龂,次食其咽,次食其心,次食其肺,次食其肚,次食其脾,次食其胃,次食小肠,次食大肠,次食熟藏,次食筋脉一切脉分,次食肉血。彼人如是彼地狱中受极苦恼。”
[5]瓮热:活地狱第三别处。见注[1]。
[6]黄蓝花:《正法念处经》卷五:“观活地狱第四别处,名多苦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业因种子,相似果报,若人种种苦逼众生,然彼众生命犹不尽。……若以筒置粪门中,鼓吹之。……若系其咽,黄蓝花中来去曳之。”
[7]心弥泥鱼:《正法念处经》卷五:“又彼比丘,依禅观察心弥泥鱼,如见弥泥,如弥泥鱼,在于河中。若诸河水,急速乱波,深而流疾,难可得行。能漂无量,种种树木,势力暴疾,不可遮障。山涧河水,峻速急恶,彼弥泥鱼,能入能出,能行能住。心之弥泥,亦复如是,于欲界河急疾波乱,能出能入,能行能住。”
[8]排筒:即注[6]引文中之“筒”。按,金刚虫、瓮热、黄蓝花、排筒,说的是活地狱之种种苦。
【译文】
活地狱有十六别处。〇地下天五十年,相当于活地狱一昼夜。〇活地狱第一别处有金刚虫,进入身体,吃遍全身。第三别处名为瓮热。第四别处之苦:系住咽部,在黄蓝花中来来回回拖曳。心弥泥鱼。将排筒置于肛门中,鼓筒吹气。
3.21黑绳地狱[1] 旃荼处、畏鹫处[2]。
【注释】
[1]黑绳地狱:地狱名。见3.1条注[4]。
[2]旃荼处:《正法念处经》卷六:“观察黑绳之大地狱,复有异处,彼见有处,名曰旃荼黑绳地狱。”畏鹫处:《正法念处经》卷六:“又彼比丘观察黑绳大地狱处,名畏鹫处。”
【译文】
黑绳地狱 有旃荼黑绳地狱、畏鹫黑绳地狱。
3.22合地狱[1] 上、中、下苦[2]:铜汁河中,身洋如苏[3]。鹫腹火人[4]。〇割刳处[5]。〇坚鞕[6]。炎口夜干[7]。〇朱诛虫[8],铁蚁[9]。〇泪火处[10],以佉陀罗炭致眼中[11]。
【注释】
[1]合地狱:地狱名。见3.1条注[4]。
[2]上中下苦:《正法念处经》卷六:“彼见闻知第三地狱,名合地狱……有上、中、下三种苦受。”
[3]铜汁河中,身洋如苏:《正法念处经》卷六:“彼人生于合大地狱,受大苦恼……彼有大河,名饶铁钩……河中非水,热赤铜汁,漂彼罪人,犹如漂本,流转不停,如是漂烧,受大苦恼。……或有身洋,其身犹如生酥块者。”
[4]鹫腹火人:《正法念处经》卷六:“又复如是合大地狱,彼中有山,名为鹫遍……复有铁鹫,其身极大。彼鹫腹中,悉有火人。来向罪人,到即吞之。彼地狱人,入鹫腹中,即为火人。”
[5]割刳(kū)处:《正法念处经》卷六:“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十六别处。何等十六?一名大量受苦恼处,二名割刳处……八名朱诛朱诛处……十名泪火出处……”刳,剖开挖空。
[6]坚鞕(yìng):《正法念处经》卷六:“复有异处名多苦恼,是合地狱第六别处。……于地狱中见本男子,热炎头发,一切身体皆悉热炎,其身坚鞕犹如金刚,来抱其身,既被抱已,一切身分皆悉解散,犹如沙抟。……既到地已,彼地复有炎口野干而啖食之。”鞕,同“硬”。
[7]炎口夜干:见注[6]。夜干,即注[6]引文中之“野干”,或作“射干”,佛典中记载的一种动物,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其声如狼。
[8]朱诛虫:《正法念处经》卷七:“彼处名为朱诛朱诛,是合地狱第八别处。……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朱诛朱诛地狱处生,受大苦恼,所谓铁蚁常所唼食。……常有恶虫朱诛朱诛,在地狱中啖食其肉,复饮其血。既饮血已,次断其筋。既断筋已,次破其骨。既破骨已,次饮其髓。既饮髓已,食大小肠。”
[9]铁蚁:见注[8]。
[10]泪火处:合地狱第十别处。见注[5]。
[11]以佉陀罗炭致眼中:《正法念处经》卷七:“阎魔罗人,劈其眼眶,佉陀罗炭置眼令满。”
【译文】
合地狱 有上、中、下三种苦:罪人在流淌着铜汁的河里漂烧,有人身痒如生酥块。有大铁鹫,吞食罪人入腹,即为火人。〇第二别处名割刳处。〇第六别处名多苦恼处,罪人身体坚硬有如金刚。到地之后有炎口野干吃他的肉。〇第八别处有恶虫朱诛虫,还有铁蚁。〇第十别处名泪火处,拿佉陀罗炭满满塞进眼眶里。
3.23号叫地狱[1] 镴汁鼋[2]。发火流处[3]。火末虫处,四百四病[4]。火厚二百肘[5]。
【注释】
[1]号叫地狱:即叫唤地狱。
[2]镴(là)汁鼋(yuán):按,此三字原属上条,然此非合地狱之苦,而是叫唤地狱之苦,故移于此。镴,铅和锡的合金,也作锡的别称。《正法念处经》卷七:“次复观察第四叫唤之大地狱……远见清水若陂池等,疾走往赴,既入彼处,以恶业故,即有大鼋,取而沉之热白镴汁,煮令极熟。”
[3]发火流处:《正法念处经》卷七:“彼见如是叫唤地狱,有十六处。何等十六?一名大吼,二名普声,三名发火流,四名火末虫……十五名火云雾……”
[4]火末虫处,四百四病:《正法念处经》卷八:“堕于恶处叫唤地狱火末虫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四百四病,何等名为四百四病?百一风病,百一黄病,百一冷病,百一杂病。”
[5]火厚二百肘:《正法念处经》卷八:“复有异处名云火雾,是彼地狱第十五处……地狱火满,厚二百肘。”
【译文】
号叫地狱 入此地狱,被大鼋驮进镴水池中,煮得烂熟。此狱有发火流处。有火末虫处,所受苦为四百四病。又有云火雾处,火势高二百肘。
3.24大号叫地狱[1] 舌长三居赊,口生确虫[2]。〇火鬘处,金舒迦色赤树,肉泥色也[3]。〇鱼腹苦[4]。〇十一炎处:火生十方,及饥渴火也[5]。
【注释】
[1]大号叫地狱:即大叫唤地狱。
[2]舌长三居赊,口生确虫:《正法念处经》卷八:“大地狱中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其舌甚长,三居赊量……彼地狱人,口中有虫,名曰确虫,而拔其齿。”居赊,长度单位。
[3]“火鬘处”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九:“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火鬘处,是彼地狱第十四处。……阎魔罗人执地狱人,置铁板上,复以铁板置罪人上,努力揩磨,一切身分为血肉泥,其色甚赤,如金舒迦炎色赤树。”
[4]鱼腹苦:《正法念处经》卷九:“彼处名为受无边苦,是彼地狱第十六处。……彼地狱中,复有异处……罪人入中,以恶业故,有摩竭鱼,内外火燃,食彼罪人……若脱鱼口,则入其腹,腹中炎燃,在彼腹中,乃经无量百千亿岁,常被烧燃,气未通畅,或复少气,常被燃煮,受坚鞕苦。”
[5]“十一炎处”三句:底本原属“燋热地狱”条,然此十一炎处为大叫唤地狱第十八别处,故移于此。《正法念处经》卷十:“观大叫唤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十一炎,是彼地狱第十八处。……十一炎处有火聚生,十方为十,内饥渴烧是第十一,更复偏重。何者为重?以恶业故,内火饥渴,炎从口出。”
【译文】
大号叫地狱 舌头长三居赊,口中长有确虫。〇在火鬘处,被压为肉泥,鲜红的颜色就如金舒迦色赤树一样。〇在无边苦处,受鱼腹燃烧之苦。〇在十一炎处:火生十方为十火,内饥烧渴,火从口出为第十一火。
3.25燋热地狱[1] 生龙口中[2]。〇弥泥鱼旋[3]。〇镬量五十由旬[4],沸沫高半由旬。
【注释】
[1]燋(jiāo)热地狱:即焦热地狱。《正法念处经》卷十:“更复有余胜大地狱,于大叫唤之大地狱十倍胜恶……名为焦热。有十六处。何等十六?……三名龙旋,四名赤铜弥泥鱼旋,五名铁镬……”燋,通“焦”。
[2]生龙口中:《正法念处经》卷十:“复有异处名为龙旋,是彼地狱第三别处……彼地狱人生龙群中……复有生在龙口中者,彼牙毒炎,连急速嚼,有无量到,若百千到,死已复生,生已复嚼,嚼已复死,死已复生。”
[3]弥泥鱼旋:见注[1]。
[4]镬(huò)量五十由旬:《正法念处经》卷九:“彼妄语业,置欢喜镬,随喜镬中。如是镬量五十由旬,热沸铁汁,满彼镬中。彼恶业人,头在下入。”镬,鼎镬,烹人的刑具。
【译文】
燋热地狱 第三别处地狱人生在龙口之中,被龙的毒牙反复咀嚼。〇第四处名为赤铜弥泥鱼旋。〇第五别处有六口大铁锅,有五十由旬高,锅里的沸水溅起的水沫高半由旬。
3.26大燋热地狱[1] 针风[2]。〇吹下三十六亿由旬[3]。〇地盆虫[4]。〇鬘块乌处:置之鼓中,鼓出恶声[5]。〇千头龙[6]。
【注释】
[1]大燋热地狱:即大焦热地狱。
[2]针风:《正法念处经》卷十一:“有大地狱,名大焦热。……有风名为必波罗针,如焰针刺,乃至遍身如毛根等,乃至精髓皆悉干烧。”
[3]吹下三十六亿由旬:《正法念处经》卷十一:“如是种种可畏形状,执恶业人,如是将去,过六十八百千由旬地海洲城,在海外边,复行三十六亿由旬,渐渐向下十亿由旬,业风所吹,如是远去。”
[4]地盆虫:《正法念处经》卷十二:“观大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无间,是彼地狱第九别处。……有地盆虫,口嘴极利,能破金刚,令如水沫。”
[5]“鬘块乌处”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十三:“观大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发愧乌,是彼地狱第十二处。……阎魔罗人置之鼓中,既置鼓中,以恶业故,鼓出畏声,闻则心破。”鬘块乌,又作“发愧乌”。
[6]千头龙:《正法念处经》卷十三:“观大焦热之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悲苦吼,是彼地狱第十三处。……所谓彼处大口恶龙,龙有千头,其眼焰燃,恶毒甚炽。”
【译文】
大燋热地狱 有必波罗针风。〇业风吹下三十六亿由旬。〇第九别处有地盆虫。〇鬘块乌处:把人放置在鼓里,鼓发出恶声。〇悲苦吼处有千头龙。
3.27阿鼻[1] 十六别处[2]。〇衣裳健破[3],浣而速垢[4]:将生阿鼻之相。〇死时见身如八岁儿[5]。〇面在下,空中风吹三千年[6]。〇受苦胜如阿迦尼吒天乐[7]。〇狱中臭气,能坏欲界六天,有出、没之二山遮之[8]。〇乌口处,黑肚处[9]。一角、二角处[10]。
【注释】
[1]阿鼻:梵语音译,即阿鼻地狱,也叫“无间地狱”,是地狱之最底层,造极重罪者死后堕此地狱。《正法念处经》卷十三:“又复更有最大地狱,名曰阿鼻。七大地狱并及别处以为一分,阿鼻地狱一千倍胜。众生何业生彼地狱?彼见闻知,若人重心杀母杀父,复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彼人以是恶业因缘,则生阿鼻大地狱中。”
[2]十六别处:《正法念处经》卷十三:“普此地狱有十六处。何等十六?一名乌口,二名一切向地,三名无彼岸常受苦恼,四名野干吼,五名铁野干食,六名黑肚,七名身洋,八名梦见畏,九名身洋受苦,十名两山聚,十一名阎婆叵度,十二名星鬘,十三名苦恼急,十四名臭气覆,十五名铁,十六名十一焰。普彼阿鼻最大地狱,有如是等十六别处。”
[3]健:这里的意思是很快。
[4]浣而速垢:《正法念处经》卷十三:“此人身中诸界不调,远见恶色,洗浴速干……衣裳健破,喜生垢秽,澡浴浣衣而速有垢……彼恶业人,于现在世先有如是阿鼻之相。”
[5]死时见身如八岁儿:《正法念处经》卷十三:“中有色生,不见不对。其身犹如八岁小儿。即死即倒,即于倒时,阎魔罗人之所执持。”
[6]空中风吹三千年:《正法念处经》卷十三:“以恶业故,寒风所吹,地下水中人不曾触。彼处无日,彼风势力过劫尽风,彼风极冷,形此中雪,如冰无异。彼处水上冷风更冷,以恶业故,风如利刀。此风势力能吹大山,高十由旬而令移散。如是恶风吹中有人,彼人寒苦,色等诸阴,受极苦恼……头面在下,足在于上,临欲堕时,大力火焰,抖擞打坏,经二千年皆向下行,未到阿鼻地狱之处。”三千年,经文作“二千年”。
[7]受苦胜如阿迦尼吒天乐:《正法念处经》卷一四:“一切苦处,更无有如阿鼻处者,以业重故,受苦亦重。若作一逆,彼人苦轻。若作二逆,彼人身大,受苦亦多。……如是苦因更无相似,如受乐受阿迦尼吒,更无相似。”阿迦尼吒,梵语音译,意译为色究竟,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
[8]“狱中臭气”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一四:“欲界六天,闻地狱气即皆消尽。何以故?以地狱人极大臭故。地狱臭气何故不来?有二大山,一名出山,二名没山,遮彼臭气。”
[9]乌口处,黑肚处:阿鼻地狱第一、六别处。见注[2]。
[10]一角、二角处:阿鼻地狱第十二别处之二角。《正法念处经》卷一五:“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星鬘处,是彼地狱第十二处。……所谓彼处地狱二角……于一角处……移向地狱第二角处……”
【译文】
阿鼻地狱 有十六别处。〇衣裳很快就破了,洗了之后很快就脏了:这是将堕阿鼻地狱之相。〇将死时,看见自己就像八岁的孩童。〇头面在下,脚在上,受地狱冷风吹二千年。〇此地狱所受之苦为极苦,就像阿迦尼吒天所受之乐为极乐一样。〇此地狱人的臭气能熏坏欲界六天,所以就有出山、没山两座大山遮挡住臭气。〇第一别处为乌口处,第六别处为黑肚处。第十二别处又有一角、二角两处。
3.28八寒地狱,多与常说同。
【译文】
八寒地狱,与通常的说法大体相同。
3.29凡生地狱,有三种形:罪轻作人形;其次畜形;极苦无形[1],如肉轩、肉瓶等[2]。今佛寺中画地狱变[3],唯隔子狱稍如经说[4],其苦具悉,图人间者曾无一据。
【注释】
[1]极苦无形:据《佛说因缘僧护经》,地狱中极苦之人无人畜形,而为肉地、肉瓮、肉瓶、肉厅、肉橛、肉台、肉林、肉床、肉拘执、肉绳床、肉壁、肉索、肉柱等形。
[2]肉轩:《佛说因缘僧护经》:“复更前进,见一肉厅,其火焰炽,苦声号叫,与前不异。……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比丘:……汝见肉轩,非是轩也,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寺中常住,五德不具,为僧当厨,精美好者先自食啖,或时将与白衣使食,高下心中,行付众僧。以是因缘,受地狱苦,至今不息。”肉瓶:《佛说因缘僧护经》:“复更前进,见一肉瓶,其火焰炽,叫声呼苦,毒痛难忍。复更前进,见一肉瓶,其火焰炽,如前不异。……尔时世尊复告僧护比丘:汝见第一瓶者,非是瓶也,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为僧当厨,应朝食者留至后日,后日食者至第三日,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大肉瓶,火烧受苦至今不息。汝见第二瓶者,非是瓶也,是地狱人。迦叶佛时,是出家人在寺常住,有诸檀越,奉送酥瓶供养现前众僧,人人应分。此当事人见有客僧,隐留在后,客僧去已然后乃分。以是因缘,入地狱中作大肉瓶,火烧受苦至今不息。”
[3]地狱变:将佛经所述地狱之事画成图画以传播佛法,此图画即为地狱变。变,变相,演变佛经而成图画。
[4]隔子狱:《增一阿含经》卷三六:“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其名优钵地狱、钵头地狱、拘牟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未曾有地狱、永无地狱、愚惑地狱、缩聚地狱、刀山地狱、汤火地狱、火山地狱、灰河地狱、荆棘地狱、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铁丸地狱。如是此十六隔子,不可称量。”
【译文】
凡是堕入地狱者,有三种形:罪轻者化为人形;其次为畜生之形;罪极重者无人、畜之形,像肉轩、肉瓶之类。如今佛寺中画地狱变,只有隔子狱大略符合佛经所说,其狱所受之苦画得很详尽,描绘人间万象的则没有一点根据。
3.30旧说地狱中阴[1],牛头阿傍[2],无情业所感现[3]。
【注释】
[1]中阴: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
[2]牛头阿傍:地狱狱卒名。牛头人手,两脚为牛蹄,手持钢叉,力大无比。
[3]无情业所感现:《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第八复有众生,常在镬汤中,为牛头阿傍以三股铁叉叉人内着镬汤中,煮之令烂,还复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信邪倒见祠祀鬼神,屠杀众生,汤灌揻毛,镬汤煎煮,不可限量,故获斯罪。”业,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译文】
以前的说法,地狱的中阴身见牛头阿傍,是因无情业所致而出现。
3.31人渐死时,足后最令冷[1],出地狱之相也。
【注释】
[1]足后最令冷:《决定藏论》卷上:“如善恶二人临命终时,善人足冷暖上至顶,顶若冷时人命即灭。恶人死时,从顶冷至足,暖气灭时此人命终。”
【译文】
人将死时,脚最后变冷,这是到地狱之相。
3.32器世将坏[1],无生地狱者。
【注释】
[1]器世:也作“器世间”、“器世界”。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可变可坏,故名。
【译文】
器世界将要毁坏时,没有堕入地狱的。
3.33阿修罗有一切观见池,战之胜败,悉见池中[1]。
【注释】
[1]“阿修罗有一切观见池”三句:《正法念处经》卷十九:“星鬘城中,其池名曰一切观见,以池势力,陀摩睺阿修罗王若欲斗战,庄严器仗,围绕彼池,自观其身,如视明镜,自观其相,知战胜负。”
【译文】
陀摩睺阿修罗王有一切观见池,将要作战时,战局胜负全部显现在池中。
3.34鬘持天[1] 镜林中,天人自见善恶因缘[2]。
正行天[3] 颇梨树,见人法与非法[4],毗留博叉常于此观之[5]。
善法堂天 忉利天及人中七生事[6],见于殿壁中,无第八生[7]。
波利邪多天[8] 有波利邪多树,见阎浮提人善不善相,行善则照百由旬,行不善则彫枯,半行善则半荣[9]。
微细行天[10] 宝树枝叶,悉见天人影像。上、中、下业亦见其中[11]。
阎摩那娑罗天[12] 娑罗树中见果报。其殿净如镜,悉见天人所作之业果报[13]。又第二树中,有千柱殿,有业网,诸地狱十六隔处,悉见其中[14]。
夜摩天 无垢镜地,地中见自身额上所见业果[15]。又阎浮那陀塔影中,见欲界罪福及三恶趣[16]。言天象异者,若月将食,油脂沉水,鸟下飞;日将蚀,诸方赤[17]。
【注释】
[1]按,本条说的是欲界六天之异。其中鬘持天、正行天属四天王天;善法堂天、波利邪多天、微细行天、阎摩那娑罗天属三十三天。夜摩天与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同为欲界六天,故合并为一条。
[2]天人自见善恶因缘:《正法念处经》卷二二:“观鬘持天第七地处……诣镜水林,受天快乐。入镜林中,自照其身,树净无垢,犹如明镜,自观见其善恶业相。”因缘,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以及促成此种结果的条件。
[3]正行天:箜篌天第十地。《正法念处经》卷二四:“观三箜篌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箜篌天有第十地,名曰正行。”
[4]法:佛教术语。梵语音译为“达摩”,泛指宇宙的本原、道理、法术。
[5]毗留博叉常于此观之:《正法念处经》卷二四:“入颇梨林,其林皆悉是颇梨树……毗留博叉于此林中,见空行夜叉、地行夜叉及阎浮提法非法相,见增长果,于颇梨树,见人行法心则欢喜,见行非法心则不悦。”毗留博叉,四天王之西方天王名。
[6]七生:即七有。七有,一地狱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三饿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业有,七中有。生,佛教术语。生起,形成。有,相对“空”、“无”而言。
[7]见于殿壁中,无第八生:《正法念处经》卷二五:“天王入殿,坐于清净毗琉璃床,以善业故,其殿清净犹如明镜,于此净壁悉见古昔诸天王等退没之相,及以名字。其名曰钵浮多天王、自在天王、无忧天王……见如是等三十三天王……于殿壁中,自见其身,天中七生,人中七生,去来七返,无第八生……心生惊怪:‘何故无有第八生处?’久思惟已,即自念知:‘先闻世尊说如是言:须陀洹人七生之后,入无余涅槃。我必如是。’”
[8]波利邪多天:《正法念处经》卷二七:“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见第十地,名波利耶多。”
[9]“有波利邪多树”五句:《正法念处经》卷二七:“波利耶多树,第一最胜,于此一树,能示阎浮提人善不善相。若阎浮提人随顺法行,其树华果则便具足,以阎浮提人顺法行故,其华光明,照百由旬。……若波利耶多树其华半生,则少欢喜,知阎浮提人少分持戒,令此天树但生半华。若一切人尽行非法,则此天树波利耶多华皆堕落,其色憔悴,无有光明,亦失香气。”
[10]微细行天:《正法念处经》卷二九:“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见第二十地,名微细行。”
[11]“宝树枝叶”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二九:“金银琉璃及余种种杂色之树,以为园林。天子入林,于诸宝树枝叶之中,皆悉自见身之色像,如一树中自见其身,百千树中自见其身,亦复如是。一一天子,身之色相,悉现众树。以善业故,得相似果。其树复有奇特之事,随其造作上中下业,生此天中,随其本作上、中、下业,悉现树中,根茎枝叶,皆悉睹见。”
[12]阎摩那娑罗天:《正法念处经》卷三十:“观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闻慧,见有地处第二十四地,名阎摩娑罗。”
[13]“娑罗树中见果报”三句:《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帝释告言:‘汝等诸天,未知如是阎摩娑罗树之功德,唯见其色。汝当观此二树势力。’时天帝释从殿而下,手执金刚击此大树,其门即开。……时天帝释,与诸天众前后围绕,入于阎摩娑罗树中行列之殿……将诸天众入于示业果报之殿,其殿清净犹如明镜,其明普照。时天帝释晓示诸天:‘汝等当于宝殿壁上观业果报……’”娑罗树,佛教中的四大圣树之一。果报,由于过去的业因而造成现在的结果、酬报。
[14]“又第二树中”五句:《正法念处经》卷三一:“(诸天众)白帝释言:‘愿入第二娑罗之树。’此树乃是迦叶如来为欲利益放逸诸天所化业网……至第二树,至于树已,手执金刚击此大树,其门即开,释迦天王及诸天众心生欢喜,共入树中……复往诣于毗琉璃山,其山清净第一无比,于其山顶有千柱殿。……时天帝释复示诸天宫殿之壁,广五由旬。于此镜壁,初观见于活地狱十六隔处……如是黑绳地狱十六隔处……见众合地狱十六隔处……见叫唤大地狱十六隔处……见大叫唤地狱十六隔处……观焦热地狱十六隔处……”业网,善恶之业网罗众人而使沉没于生死,故喻之为业网。十六隔,见3.29条注[4]。
[15]无垢镜地,地中见自身额上所见业果:《正法念处经》卷四二:“尔时彼天次第而行,上彼山峰第一无垢如镜之地。彼诸天众,业地镜中自见其身,分分明了。彼诸天等若有先修身口意者,业地镜中得见自身额中所现业果生死。”
[16]见欲界罪福及三恶趣:《正法念处经》卷四七:“又复更有阎浮那陀金宝妙塔……五道差别各各化现佛塔壁中,如镜相似。”按,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前三道即三恶道,又称“三恶趣”。欲界,见2.1条注[1]。罪福,五逆十恶为罪,五戒十善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趣,佛教中指众生死后因各自善恶行为趋向不同地方转生。
[17]“言天象异者”六句:《正法念处经》卷四九:“月当欲蚀,油脂沉水,鸟在空中,近地下飞。日当欲蚀,诸方则赤。”
【译文】
鬘持天 在镜林中,天众照见自己的善恶因缘。
正行天 颇梨林中有颇梨树,可以看见人行法或是行非法,毗留博叉常在这里观看。
善法堂天 殿壁明亮得像镜子,从中可以显现古时三十三天王退没之相,以及人中七生事,没有第八生处。
波利邪多天 有波利邪多树,可以显示阎浮提人行善或行不善之相,如果行善,这种树的花光明耀眼,可以照耀一百由旬;如果行不善,它就凋零枯萎;如果半行善,它就只开一半的花。
微细行天 宝树的枝叶,可以全部照见天众的影像。各自的上、中、下业也可在其中照见。
阎摩那娑罗天 阎摩娑罗树中可以看见果报。那里的宝殿明净如镜,可以全部照见天众所作之业的果报。另外,第二棵阎摩娑罗树中,有千柱殿,有业网,各大地狱的十六隔子狱,都显现在其中。
夜摩天 无垢境地,地上可以照见自己额头上所显现的业果。另外,阎浮那陀佛塔的塔壁中,可见看见欲界的罪与福以及三恶道。说到天象异常,如果将有月食,油脂沉入水里,鸟贴近地面飞;将有日食,各方变红。
3.35二十八宿[1]:
昴为首,一夜行三十时,形如剃刀,姓鞞耶尼,祭用乳,属火。
毕形如立叉,属水,祭用鹿肉。姓颇罗堕[2]。
觜属月,月之子,姓毗梨佉耶尼,形如鹿头,祭用果。
参属日天,姓婆斯失[3],形如妇人黡[4],祭用醍醐[5]。
井属日,姓同参,形如足迹,祭用粳米和蜜[6]。
鬼属木[7],姓炮波罗毗,形如佛胸,祭同井。
柳属蛇,形、祭与参同,姓蛇。
星属火,形如河岸,姓宾伽耶尼,祭用乌麻[8]。
张属福德天,姓瞿昙弥[9],形、祭如井。
翼属林天,姓㤭陈如[10],祭用黑豆[11],形同上。
轸属沙毗梨帝,形如人手,姓迦遮延,祭用莠稗[12]。
角属喜乐天[13],姓质多罗,形如上,祭用花。
亢姓迦旃延[14],祭用菉豆[15]。
氐姓多罗尼,以花祭。
房属慈天,姓阿蓝婆,形如璎珞[16],祭用酒肉。
心属忉利天,姓迦罗延,形如大麦,祭用粳米。
尾属猎师天,姓遮耶尼,形如蝎尾[17],祭用果根。
箕属清净天[18],姓持义迦,形如牛角。
斗姓莫迦逻,形如人拓地[19],祭如井。
牛属梵天[20],姓梵岚摩,形如牛头,祭如参。
女属毗纽天[21],姓帝利迦遮耶尼,形如心,祭以鸟肉。
虚姓同翼,形如鸟,祭用乌豆汁。
危姓单罗尼,形如参,祭以粳米。
室属蛇头天,蝎天之子,姓阇都迦[22],祭用血。
壁姓陀难阇。
奎姓阿瑟吒,祭用酪[23]。
娄属乾闼婆天,姓阿含婆,形如马头,祭用大麦。
胃姓跋伽毗,形如鼎足[24]。
【注释】
[1]二十八宿(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作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jiǎo)、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按,本条所有内容均出自《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一,文字差别较小,故注释不再引注原文,译文则酌参经文。
[2]颇罗堕:为古印度婆罗门六姓(或云十八姓)之一。
[3]:音chī。
[4]黡(yǎn):黑痣。
[5]醍醐(tí hú):经过多次炼制的乳酪,味中第一。
[6]粳(jīng):稻的一种。
[7]鬼属木:《大方等大集经》:“次复置鬼为第六宿,属岁星天。”岁星,即木星。
[8]乌麻:黑芝麻。
[9]瞿昙(qú tán)弥:也称“乔达摩”,释迦牟尼的本姓。
[10]㤭(jiāo)陈如:佛最初的弟子。
[11]黑豆:豆科植物名。
[12]莠(yǒu):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狗尾草。稗(bài):一种形如水稻的田间杂草。
[13]喜乐天:四天王天之箜篌天第三地名。
[14]迦旃(zhān)延:婆罗门十姓之一。
[15]菉豆:即绿豆。
[16]璎珞:用珠玉串成的饰品,一般佩戴于颈部。
[17]蝎(xiē):蝎子,毒虫。
[18]清净天:三十三天(忉利天)之第三十三天名。
[19]拓:开垦。
[20]梵天:色界初禅天之一。
[21]毗纽天:一名“那罗延天”,天名。
[22]阇:音shé。
[23]酪(lào):动物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
[24]鼎:古代烹饪用器,或作礼器,三足两耳,多以青铜铸成。
【译文】
二十八宿:
昴宿为第一宿,一昼夜运行三十时,形状像剃刀,姓鞞耶尼,祭礼用乳汁,属火天。
毕宿的形状像立叉,属水天,祭祀用鹿肉。姓颇罗堕。
觜宿属月天,是月天之子,姓毗梨佉耶尼,形状像鹿头,祭祀用果。
参宿属日天,姓婆斯失,形状像妇女的黑痣,祭祀用醍醐。
井宿属日天,姓与参宿相同,形状像是足迹,祭祀用粳米和蜜。
鬼宿属木星天,姓炮波罗毗,形状像佛胸,祭祀用品和井宿相同。
柳宿属蛇天,形状和祭祀用品和参宿相同,姓蛇。
星宿属火天,形状像是河岸,姓宾伽耶尼,祭祀用黑芝麻。
张宿属福德天,姓瞿昙弥,形状和祭祀用品都与井宿相同。
翼宿属林天,姓㤭陈如,祭祀用黑豆,形状和张宿相同。
轸宿属沙毗梨帝天,形状像是人手,姓迦遮延,祭祀用莠草和稗子。
角宿属喜乐天,姓质多罗,形状和轸宿相同,祭祀用花。
亢宿姓迦旃延,祭祀用绿豆。
氐宿姓多罗尼,用花祭祀。
房宿属慈天,姓阿蓝婆,形状像璎珞,祭祀用酒肉。
心宿属忉利天,姓迦罗延,形状像大麦,祭祀用粳米。
尾宿属猎师天,姓遮耶尼,形状像蝎尾,祭祀用果根。
箕宿属于清净天,姓持义迦,形状像牛角。
斗宿姓莫迦逻,形状像人在垦地,祭祀用品和井宿相同。
牛宿属梵天,姓梵岚摩,形状像牛头,祭祀用品和参宿相同。
女宿属毗纽天,姓帝利迦遮耶尼,形状与心宿相同,用鸟肉祭祀。
虚宿的姓和翼宿相同,形状像只鸟,祭祀用乌豆汁。
危宿姓单罗尼,形状像参宿,用粳米祭祀。
室宿属蛇头天,蝎天之子,姓阇都迦,祭祀用血。
壁宿姓陀难阇。
奎宿姓阿瑟吒,祭祀用乳酪。
娄宿属乾闼婆天,姓阿含婆,形状像马头,祭祀用大麦。
胃宿姓跋伽毗,形状像鼎的三足。
3.36亢、虚、参、胃四星日,不得入阵[1]。
【注释】
[1]亢、虚、参、胃四星日,不得入阵:《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二:“亢、虚、参、胃,此四宿日,不得入阵斗战,不可远行,不得剃头及以治鬓。”
【译文】
亢、虚、参、胃四星日,不能上战场。
3.37轸宿生人,七步无蛇[1]。〇角宿生人,好嘲戏[2]。〇女宿生人,亢、参、危三宿日,作事不成;虚、觜,事胜[3]。
【注释】
[1]轸宿生人,七步无蛇:《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二:“轸宿十二日用事……其日生者大富饶财……其人行处,七步之内蛇不敢前。”
[2]角宿生人,好嘲戏:《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二:“角宿十三日用事……其日生人,嘲戏音乐,歌舞作倡,皆悉能解。”
[3]“女宿生人”五句:《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二:“女宿七日用事……其日生者……亢宿、危宿、参宿等日,作事不合。虚宿、觜宿,乃得和合,如意自在。”
【译文】
轸宿日出生的人,七步之内,蛇不敢靠近。〇角宿日出生的人,喜欢嘲戏。〇女宿日出生的人,在亢、参、危三宿日,做事不顺;在虚、觜两宿日,诸事顺利。
3.38一千六百刹那为一迦罗,倍六十名摸呼律多。倍三十摸呼律多,名为一日夜[1]。
【注释】
[1]“一千六百刹那为一迦罗”四句:《大方等大集经》卷四二:“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六十迦罗名摸呼律多,三十摸呼律多为一日夜。”刹那,佛教术语。极短的时间。佛经说一弹指之间即有六十刹那。
【译文】
一千六百刹那为一迦罗,六十迦罗为一摸呼律多。三十摸呼律多,是一天一夜。
3.39夜叉口烟为彗[1]。〇龙王身光曰忧流迦,此言天狗[2]。
【注释】
[1]夜叉口烟为彗:《正法念处经》卷十九:“阎浮提中邪见论师,见彼夜叉口中出烟,谓彗星出。”夜叉,梵语音译,天龙八部之一,意译为捷疾鬼,一种能吃人的鬼,又分地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后来也用夜叉比喻貌丑而凶恶的人,或指凶悍的妇人。彗,彗星。
[2]天狗:星名。《正法念处经》卷十九:“时虚空神诸大神通、大夜叉等,闻天所说,欢喜踊跃。于彼恶龙阿修罗所,生大嗔恚。即下欲诣法行龙王、婆修吉、德叉迦等诸龙王所,说上因缘。从空而下,一切身分,光焰腾赫。见是相者,皆言忧流迦下(魏言天狗下)。若其夜下,世人皆见;若昼下者,或见不见。”据引文,此非龙王身光,而是“虚空神诸大神通、大夜叉等”下至“诸龙王所”时所发出的光焰。
【译文】
夜叉口中吐出的烟火,就是彗星。〇虚空各大神通、夜叉等去大海见法行龙王,他们从天而降的时候,全都光焰腾耀,这种光焰名为忧流迦,也就是天狗。
3.40汉明帝始造白马寺[1]。寺中悬幡[2],影入内,帝怪[3],问左右曰:“佛有何神,人敬事之[4]?”
【注释】
[1]汉明帝:即为刘庄(28—75)。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在位期间,法令分明,又重儒学,亲临辟雍讲学。相传曾遣使往天竺求佛经、佛像,立白马寺于洛阳,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白马寺:在洛阳。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人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而来,因以为名。明帝崩,起祗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图焉。”
[2]幡(fān):形制窄长,垂直悬挂的旗子。
[3]帝怪: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汉明帝既造白马寺,对佛必然深信不疑,‘帝怪’之语亦当与之无涉。今考其事颇类魏明帝曹睿(205—239)所为,或因‘汉明帝’、‘魏明帝’一字之差而致相混。”《法苑珠林》卷四十:“魏明帝洛城中本有三寺,其一在宫之西,每系舍利在幡刹之上,辄斥见宫内,帝患之,将毁除坏。时有外国沙门居寺,乃赍金盘盛水,以贮舍利,五色光明,腾焰不息。帝见叹曰:‘非夫神效,安得尔乎?’乃于道东造周闾百间,名为官佛图精舍也。”
[4]敬事:恭敬地侍奉。
【译文】
汉明帝首建白马寺。曹魏时,寺院中悬挂着经幡,经幡的影子映入皇宫,魏明帝很奇怪,就问身边的人:“佛有什么神奇之处,人们这样敬奉他?”
3.41乌仗那国[1],有佛迹[2],随人身福寿,量有长短。
【注释】
[1]乌仗那:梵语音译,意思是花园。在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有载。
[2]佛迹:佛的足迹。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阿波逻罗龙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磐石上有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是如来伏此龙已,留迹而去,后人于上积石为室,遐迩相趋,花香供养。顺流而下三十余里,至如来濯衣石,袈裟之文焕焉如镂。”
【译文】
乌仗那国有佛留下的足迹,每个人随自身福寿的不同,丈量的佛迹尺寸也长短不一。
3.42那揭罗曷国[1],城东塔中有佛顶骨[2],周二尺。欲知善恶者,以香涂印骨,其迹焕然,善恶相悉见[3]。
【注释】
[1]那揭罗曷:梵语音译,古国名。其地在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地区,西起亚格达拉克山隘,东至开伯尔山隘,南对沙费德岭。
[2]塔:梵语音译,或译“窣堵波”、“浮图”,意思是方坟、圆冢、功德聚,即佛塔,形状高而尖的建筑物,常有七级、九级、十三级,用以供奉和安置舍利(释迦牟尼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经文和各种法物。
[3]“欲知善恶者”四句: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醯罗城)复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涂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
【译文】
那揭罗曷国,醯罗城东的佛塔中有佛的顶骨,顶骨周长二尺。如果想要预知善恶,就用香粉和泥涂在这块顶骨上,纹理清楚鲜明,善恶之相全都显现出来。
3.43北天健驮罗国有大窣堵波[1]。佛悬记[2]:七烧七立,佛法方灭。玄奘言[3],成坏已三[4]。
【注释】
[1]北天:北天竺,古印度五天竺之一。健驮罗国:梵语音译,西域古国名。其地在库纳尔河与印度河之间。窣堵波:佛塔。见3.42条注[2]。
[2]悬记: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悬,悬远。
[3]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杰出佛学家、翻译家。他于贞观初年自长安只身西行,历尽险阻到达天竺,游学各地。十九年(645)返抵长安。玄奘西行求法,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余里,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六百五十七部,并其他佛像、舍利数百件。玄奘通达中、印文字,洞晓三藏教理,是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唐太宗倍加礼遇,赐号“三藏法师”,助建长安译经院。他主持译经十九年,共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玄奘又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备述西行求法见闻,后来演变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等说部名著。事迹见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旧唐书》等。
[4]成坏已三:本条指大佛塔建而又毁,毁而复建,已有三次。《大唐西域记》卷二:“大窣堵波左右,小窣堵波鱼鳞百数。……此窣堵波者,如来悬记,七烧七立,佛法方尽。先贤记曰:成坏已三。”成坏,佛教术语。即成、住、坏、空四劫。成劫,即有情世间由众缘集合而成立;住劫,世间安稳,众生安住;坏劫,有情世间开始毁坏;空劫,毁坏净尽之后,一切皆成空无。世界即在此四劫中周而复始。
【译文】
北天竺健驮罗国,有一座大佛塔。佛预言说:这座塔经历七次烧毁七次重建之后,佛法才会灭失。玄奘说,这座塔已经三毁三建。
3.44西域佛金刚座[1],有标界铜观自在像两躯[2]。国人相传,菩萨身没[3],佛法亦尽。隋末,已没过胸臆矣。
【注释】
[1]金刚:梵语音译,即金刚石,其石坚利不可摧,佛家视为稀世之宝。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垣”:“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标,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按,本条所载,见于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垣”:“佛涅槃后,诸国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面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胸臆矣。”
[2]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省“世”字而称“观音菩萨”;因其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故又称“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汉化佛教中最著名的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陀山是其显灵说法的道场。为了普度众生,观音菩萨可以随机而成种种化身,到了近代以女身应化,所以最受尼众和女居士的欢迎。
[3]菩萨:梵语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正觉,萨埵意为众生,合起来的意思是既自身求得正觉,又普度众生。罗汉修行精进,便成菩萨,再行修炼则成佛。
【译文】
西域摩揭陀国菩提树围墙内有佛陀的金刚座,有用来标示边界的两尊铜制观世音菩萨像。此国中人传言说,菩萨的身躯淹没不见的时候,佛法也就灭失了。隋朝末年,菩萨像已经没过胸部了。
3.45乾陀国辛头河岸[1],有系白象树[2],花叶似枣,季冬方熟。相传此树灭佛法亦灭[3]。
【注释】
[1]乾陀国:即前文的“健驮罗国”,也称“乾陀罗国”。
[2]白象: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在佛经里,六牙白象为佛、菩萨的坐骑。
[3]此树灭佛法亦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乾陀罗国)复西行三日,至辛头大河。……复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城北一里有白象宫,寺内佛事皆是石像,装严极丽,头数甚多,通身金箔,眩耀人目。寺前有系白象树,此寺之兴,实由兹焉。花叶似枣,季冬始熟。父老传云:此树灭,佛法亦灭。”
【译文】
乾陀罗国辛头河岸,有一棵系白象的树,树的叶子和花长得像枣,季冬时节果实才成熟。据说这棵树死了,佛法也就灭失了。
3.46北朝时,徐州角城县之北[1],僧尼着白布法服[2],时有青布袈裟者[3]。
【注释】
[1]徐州角城县:在今江苏淮阴西。
[2]法服:即袈裟,又名“法衣”、“三衣”。
[3]袈裟:梵语音译,意译有不正色、坏色、染色之义,因为佛教制度规定僧衣避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故称“袈裟”。袈裟有大、中、小三种: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用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条衣,是平时穿的;一是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是见尊长时穿的。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两族僧人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
【译文】
北朝时,徐州角城县北面,和尚、尼姑穿白布袈裟,间或也有穿青布袈裟的。
3.47波斯属国有阿荼国[1],城北大林中有伽蓝[2],昔佛于此听比丘著亟缚屣[3]。亟缚,此言靴也[4]。
【注释】
[1]阿荼(fàn tú)国:梵语音译,古国名。其地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北部。
[2]伽(qié)蓝:梵语音译,意为佛教徒静修场所,即佛寺。
[3]听:允许。比丘:梵语音译,又作“苾刍”,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屣(xǐ):鞋。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王舍城说法时,有些比丘来往于山路,脚被岩石、荆棘所伤,因此释迦牟尼允许比丘穿着皮靴。
[4]亟缚,此言靴也: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阿荼国”:“城东北不远,大竹林中伽蓝余址,是如来昔于此听诸苾刍着亟缚屣(唐言靴)。”
【译文】
波斯的属国有阿荼国,其都城北面大竹林中有座佛寺,往昔佛在这里允许比丘穿亟缚屣。亟缚,意思是靴子。
3.48宁王宪寝疾[1],上命中使送医药,相望于道。僧崇一疗宪,稍瘳[2],上悦,特赐崇一绯袍鱼袋[3]。
【注释】
[1]寝疾:卧病。
[2]瘳(chōu):病愈。
[3]绯袍:唐代官员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绯,红色。鱼袋:唐代五品以上官员发给随身鱼符,装在袋子里,称作“鱼袋”。开元中,朝廷准许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此以后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称作“章服”。
【译文】
宁王李宪卧病,玄宗命令中使给他送医药,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崇一和尚为李宪治病,病稍好些,玄宗非常高兴,特别赏赐崇一绯袍鱼袋。
3.49梁简文帝有《谢赐郁泥纳袈裟表》[1]。
【注释】
[1]梁简文帝:即为萧纲(503—551)。梁武帝第三子。太清三年(549)即帝位。《谢赐郁泥纳袈裟表》:应即《广弘明集》所载简文帝《谢勅赉纳袈裟启》。郁泥,颜色名。
【译文】
梁简文帝有《谢赐郁泥纳袈裟表》。
3.50魏使陆操至梁[1],梁王坐小舆[2],使再拜,遣中书舍人殷炅宣旨劳问[3]。至重云殿[4],引升殿,梁主著菩萨衣[5],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萨衣,侍卫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厢东面。一道人赞礼[6],佛词凡有三卷,其赞第三卷中称“为魏主、魏相高并南北二境士女”[7]。礼佛讫,台使与其群臣俱再拜矣[8]。
【注释】
[1]魏使陆操至梁:据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考证,此次出使,时间约在兴和(539—542)初年,其时梁朝武帝萧衍在位。
[2]梁王:同下文的“梁主”,都指梁武帝萧衍。肃衍见1.26条注[3]。小舆:皇室用的轻便小车。《隋书·礼仪志》:“小舆形似轺车,金装漆画,但施八横。元正大会,乘出上殿。西堂毕哀亦乘之。行则从后。一名舆车。”
[3]劳问:慰问。
[4]重云殿:《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建康宫殿簿》:“梁于台城中立曾城观,观历四代修理。更起重阁七间,上名重云殿,下名光严殿。”
[5]菩萨衣:袈裟。《魏书·萧衍传》:“衍每礼佛,舍其法服,著乾陀袈裟,令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诫……其臣下奏表上书,亦称衍为皇帝菩萨。”
[6]道人:这里指僧人。赞礼:赞颂礼拜的仪式。
[7]魏主:即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552)。魏相高:即为高欢(496—547),执掌魏政十六年。先拥立孝武帝,自立为大丞相,专制朝政;后又另立孝静帝,由此魏分东西。其子刘洋建立北齐后,追尊其为太祖献武帝。
[8]台使:南朝称朝廷使者为台使。台,台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
【译文】
魏朝使者陆操到梁国,梁武帝乘坐小舆,魏使行再拜礼,武帝让中书舍人殷炅宣旨慰问。到重云殿,引领魏使升殿,武帝身着袈裟,坐北面南。太子以下所有朝臣都穿袈裟,侍卫也都照样穿着僧衣。陆操面向西方依据位次站立,其余人全都在西厢面东列班。一位僧人主持赞礼,颂佛的赞词一共有三卷,第三卷中说“为魏朝皇帝、丞相高欢以及南北二朝百姓”。赞礼完毕,台使和梁朝群臣都行再拜礼。
3.51魏李骞、崔劼至梁同泰寺[1],主客王克、舍人贺季及三僧迎门引接[2]。至浮图中[3],佛旁有执板笔者。僧谓骞曰:“此是尸头[4],专记人罪。”骞曰:“便是僧之董狐[5]。”复入二堂,佛前有铜钵,中燃灯。劼曰:“可谓‘日月出矣,爝火不息’[6]。”
【注释】
[1]李骞(qiān):字希义,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据《魏书》卷三六本传记载,其人博涉经史,文澡富盛,仕魏官至散骑常侍、尚书左丞,曾出使萧衍。崔劼(jié):字彦玄,清河(今河北临清)人。据《北史》卷四四本传记载,其人少时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魏末累迁中书侍郎,兴和三年(541)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萧衍。同泰寺:梁武帝萧衍所建,在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宫城北掖门外路西,寺有九层佛塔,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武帝自大通年间起,无年不幸同泰寺。
[2]主客:即尚书主客郎,职掌外交事务。王克:琅琊临沂(今山东费县东)人。美容貌,善容止,仕梁至尚书仆射。舍人:即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诰、外交文书,也承担外交接待。贺季:南朝梁臣,贺玚(452—510)次子。历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步兵校尉、中书黄门郎。《梁书》有传。
[3]浮图:即佛塔。见3.42条注[2]。
[4]尸头:比丘名。或译为“尸利沙迦”、“头者”。
[5]董狐: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孔子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来成为不畏强权直书不讳的史官典范。
[6]日月出矣,爝(jué)火不息:语出《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爝火,小火。许逸民注评《酉阳杂俎》:“这里写的是魏使李骞、崔劼使梁时,由王克、贺季陪同到同泰寺参观。因为是外交场合,魏使处处想表现自己的学识,甚至在言语之间暗含讥讽,以便在外交上取得凌驾对方的有利地位。譬如,崔劼见佛堂上点着灯,就脱口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这看似掉书袋,实际上却有所戏谑。那意思是说,大白天还点着灯,这灯火能跟日月之光争辉吗?暗喻梁朝实不能与魏国相匹敌。史称南北朝时期的外交官员均需具备善清谈、能赋诗的条件,由此亦可见其一斑。”
【译文】
魏朝李骞、崔劼到梁朝同泰寺礼佛,主客郎王克、中书舍人贺季和三位僧人在寺门前迎接。到佛塔里,佛像旁有位手拿记事板和笔的比丘。和尚对李骞说:“这叫尸头,专管记录人的罪过。”李骞说:“这算是和尚中的董狐。”又进入二堂,佛像前有个铜钵,里面点着长明灯。李劼说:“正如庄子所说的:‘太阳和月亮都已经出来了,这小火苗还没熄灭。’”
3.52卢县东有金榆山[1]。昔朗法师令弟子至此采榆荚[2],诣瑕丘市易[3],皆化为金钱。
【注释】
[1]卢县:古县名。在今山东长清东南。金榆山:在泰山西北,详下注引文。
[2]朗法师:即为竺僧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法师,精通佛法堪为人师者,用作对出家人的敬称。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竺僧朗)少而游方问道,长还关中,专当讲说……以伪秦苻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每共游处。……朗乃于金舆谷昆仑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此谷中旧多虎灾,常执仗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奉高人,至今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
[3]瑕丘: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
【译文】
卢县东边有座金榆山。昔年朗法师让弟子在这里采榆荚,到瑕丘集市上去买东西,榆荚全都变成了金钱。
3.53后魏胡后尝问沙门宝志国祚[1],且言:“把粟与鸡唤朱朱[2]。”盖尔朱也[3]。〇有赵法和请占,志公曰:“大竹箭,不须羽。东箱屋,急手作[4]。”法和寻丧父。
【注释】
[1]胡后:北魏孝明帝元诩之母,延昌四年(515)孝明帝即位,胡太后临朝。沙门:和尚。宝志(417—514):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人。齐梁间高僧,据说有神异之术。国祚(zuò):国运。
[2]把粟与鸡唤朱朱: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有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睹三世。发言似谶,不可得解,事过之后,始验其实。胡太后闻之,问以世事。宝公曰:‘把粟与鸡呼朱朱。’时人莫之能解。建义元年,后为尔朱荣所害,始验其言。时亦有洛阳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宝公曰:‘大竹箭,不须羽;东厢屋,急手作。’时人不晓其意。经十余日,法和父丧。大竹箭者,苴仗。东厢屋者,倚庐。”按,苴(jū)仗,粗糙的竹杖,居父丧时所用。倚庐,居丧时所住的草房子,盖在中门之外的东墙边下,故名。朱朱,模拟唤鸡的声音,又朱朱为两个朱字(二朱),谐“尔朱”。
[3]尔朱:即为尔朱荣(493—530),字天宝,秀容川(今山西朔州北)人。北魏孝明帝时为游击将军。孝明帝渐长,恶其母所为,密诏尔朱荣举兵向内以胁胡太后,胡太后遂毒死孝明帝,另立幼君,尔朱荣自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南下,执胡太后,沉入黄河。《魏书》、《北史》均有传。
[4]急手:迅速。
【译文】
北魏胡太后曾经询问宝志和尚关于国运的事,宝志只说:“抓米给鸡唤朱朱。”这是预言尔朱荣杀她的事。〇有个叫赵法和的人请求占卜,志公说:“大竹箭,不要羽。东厢屋,赶快修。”法和很快就丧父了。
3.54历城县光政寺有磬石[1],形如半月,腻光若滴。扣之,声及百里。北齐时,移于都内[2],使人击之,其声杳绝。却令归本寺,扣之,声如故。士人语曰[3]:“磬神圣,恋光政。”
【注释】
[1]历城县:县名。属齐州,今山东济南。磬(qìng):佛寺中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钵,念经时敲击,或用以集合僧众。
[2]都内:北齐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3]士人:疑为“土人”之误。土人,当地人。
【译文】
历城县光政寺有块磬石,形状像半月,色泽细腻,流光欲滴。敲一下,声音传出很远很远。北齐时,把这块磬石移到邺都,派人去敲击,寂然无声。于是让人把它送归光政寺,再敲,磬声又如先前那般洪亮。当地人有句话说:“磬神圣,恋光政。”
3.55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1],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2],尝至中天[3],寺中多画玄奘麻及匙箸[4],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5],辄膜拜焉[6]。
【注释】
[1]五印:即五天。古印度之境,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天竺。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2]倭(wō)国:古代史书对日本的称呼。
[3]中天:中天竺。
[4]麻(juē):麻鞋。匙箸:汤匙和筷子。这里偏指筷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可知印度当时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当作佛的足迹一样敬重、供养了。一个学者在外国享到这样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历史上尚无第二人。直到现在,日本佛教学者仍然认为玄奘法师这样的人才,只有中国这个伟大民族才能产生出来,玄奘法师确实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5]斋日:举行宗教仪式,进行斋戒和祈祷的特定日子。
[6]膜拜:长跪而拜。
【译文】
本朝开国之初,玄奘和尚到五印度取经,西域各国都非常敬重他。我曾听倭国和尚金刚三昧说,他曾经到过中印度,那里很多佛寺都画有玄奘穿的草鞋和用的筷子,并且用彩云托住它们,这可能是因为西域没有这类东西吧。每逢斋戒那天,僧俗都对着这些画顶礼膜拜。
3.56又言那兰陀寺僧食堂中[1],热际,有巨蝇数万至。僧上堂时,悉自飞集于庭树。
【注释】
[1]那兰陀寺:古印度著名佛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东南,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说法。那兰陀,梵语音译,意为施无厌。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有详细记载。
【译文】
又听说,天竺那兰陀寺的食堂中,热气腾腾的时候,会飞来数万只巨大的苍蝇。等到和尚上堂用斋时,所有的巨蝇全都飞出食堂,聚集在院子里的树上。
3.57僧万回,年二十余,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1],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2]。万回忽卷饼茹[3],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书,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
【注释】
[1]辽阳:今属辽宁。
[2]斋:斋饭。这里指为祭奠死者而设斋。
[3]茹:蔬食。
【译文】
万回和尚,二十多岁的时候,相貌痴呆,不爱说话。他的哥哥戍守辽阳,很长时间音信全无,有人传言说他已经死了,家里就为他设斋祭奠。万回突然卷起大饼蔬菜,大声说:“哥哥还活着,我这就去给他送吃的。”说完就出门,健步如飞,快马也追不上。到傍晚,他回来了,带着他哥哥写的信,信的封口还是湿的。算起来,他这往返一趟,一天就跑了一万里路,因此名号万回。
3.58天后任酷吏罗织[1],位稍隆者[2],日别妻子。博陵王崔玄[3],位望俱极,其母忧之曰:“汝可一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可以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礼,兼施银匙箸一双。万回忽下阶,掷其匙箸于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经日,令上屋取之,匙箸下得书一卷,观之,谶纬书也[4],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谶于人家[5],经月,告密籍之[6]。博陵微万回,则灭族矣。
【注释】
[1]天后任酷吏罗织:当时酷吏臭名昭著者如周兴、来俊臣等人,肆行告密之风,构陷无辜,创制酷刑,李唐宗室及元老重臣等被枉杀殆尽。罗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2]隆:高。
[3]崔玄(638—706):本名晔,避武后祖讳改。郡望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少有学行,龙朔中明经及第,累官至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神龙元年(705)与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羽林军诛张易之兄弟,迎中宗复位,以功擢拜中书令,进爵博陵郡王。后为武三思排挤,屡被流贬,卒于道。两《唐书》有传。
[4]谶纬(chèn wěi)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书是方士预决吉凶的隐语或图记。纬书和经书相对,是汉代附会儒家经典的书。这两类书多妄言治乱兴废,妄谈符命,惑乱民心。
[5]蛊(gǔ):这里指巫术中用来害人的东西。
[6]籍:籍没。登记在册,加以没收。
【译文】
天后听任酷吏罗织罪名陷害大臣,地位稍高的官员人人自危,每天上朝时都会和妻儿诀别。博陵王崔玄,地位声望都非常高,他的母亲很担心他,说:“你把万回请来,他是宝志大师一类的人物,可以观察他的行为,预知我们的吉凶。”万回来了,崔母流着眼泪向他行礼,并且施予他一双银质筷子。万回突然走下台阶,把这双银筷子抛到堂屋顶上,大甩着手臂就走了。崔家人都认为这不是好兆头。过了一天,让人上屋顶把银筷子取下来,结果在筷子下面发现了一卷书籍,一翻,竟然是一部谶纬书,赶紧让人烧掉。几天后,有关衙门忽然来人,在崔家大肆搜查图谶,结果一无所获,崔家才得以免祸。当时酷吏经常让坏人趁夜晚把蛊物和图谶偷藏在大臣们的家里,过个把月,让人告密陷害,籍没其家。要是没有万回和尚的帮助,博陵王一家就被满门抄斩了。
3.59梵僧不空[1],得总持门[2],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岁常旱,上令祈雨。不空言:“可过某日,今祈之,必暴雨。”上乃令金刚三藏设坛请雨[3],连日暴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4]。遽召不空,令止之。不空遂于寺庭中捏泥龙五六,当溜水[5],胡言骂之[6]。良久,复置之,乃大笑。有顷,雨霁。
【注释】
[1]不空(705—774):唐代高僧,密宗祖师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年随叔父来到中华,在洛阳出家。开元年间游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并五天竺。天宝五载(746)返回长安,携回梵本经一百部共计一千二百卷,后住武威开元寺、长安大兴善寺。大历九年圆寂。
[2]总持门:密宗的法门。总持,梵语义译,意为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3]金刚三藏(662—732):即为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南天竺人。十多岁时出家,于那烂陀寺受具足戒。开元七年(719)到达广州,次年至两京,先后入住慈恩寺、荐福寺。开元二十年圆寂。三藏,经、律、论三藏,佛陀一生所说教法总称,精通三藏的僧人,则称“三藏法师”。
[4]坊市:街市。
[5]溜:屋檐滴水处。
[6]胡言:外国话。这里指梵语。
【译文】
梵僧不空,精通总持门,能够役使各路神灵,玄宗很敬重他。有一年大旱,玄宗让他求雨。不空说:“最好过了某天再说,现在就求的话,一定会暴雨成灾。”玄宗就让金刚智法师设坛求雨,结果一连几天暴雨不停,街市上竟有漂浮的尸体。玄宗急忙召见不空,让他想法把雨停下来。不空就在寺院的庭中捏了五六条泥龙,放在屋檐滴水处,用梵语斥骂一通。过了很久,再把这些泥龙摆放好,于是放声大笑。很快雨就停了。
3.60玄宗又尝召术士罗公远与不空同祈雨,互校功力[1]。上俱召问之,不空曰:“臣昨焚白檀香龙。”上令左右掬庭水嗅之,果有檀香气。
【注释】
[1]校:考较。
【译文】
玄宗又曾召见术士罗公远和不空和尚一同祈雨,以此考较他们的功力高下。下雨了,玄宗把两人都招来询问,不空说:“臣昨天求雨时焚烧的是白檀香龙。”玄宗让侍从捧起庭院中的雨水来闻,果然有檀香气。
3.61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1],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2]。”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3],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4],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
又邙山有大蛇[5],樵者常见,头若丘陵,夜常承露气。见不空,作人语曰:“弟子恶报[6],和尚何以见度[7]?常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居也[8]。”不空为受戒[9],说苦空[10],且曰:“汝以瞋心受此苦[11],复忿恨,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自舍昔而来。”后旬月[12],樵者见蛇死于涧中,臭达数十里。不空每祈雨,无他轨则[13],但设数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14],念咒掷之,自立于座上,伺木神吻角牙出、目瞚,则雨至。
【注释】
[1]便殿:正殿以外的别殿,帝王休憩游宴之所。
[2]如意:器物名。古时也名“搔杖”,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故名。近代如意,则为玩赏之物,取其吉祥如意,柄端多作芝形或云形。
[3]窣(sū):突然出来。
[4]三郎:唐玄宗为睿宗第三子,常自称三郎。
[5]邙(máng)山:即北邙山,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以下,王侯公卿多葬于此,后来就以北邙泛称墓地。
[6]恶报:恶因的果报。
[7]度:超度,帮助脱离苦难。
[8]居:居心。
[9]受戒:领受佛戒的仪式。
[10]苦空:佛教术语。即苦与空。苦,恶缘恶境逼恼身心。空,万物各有因缘而无实体,一切皆空。
[11]瞋(chēn)心:佛教术语。三毒之一,即瞋恚之心。瞋,生气,恼火。
[12]旬月:满一个月。或指十个月。
[13]轨则:仪轨,仪式。
[14]簸旋:摇动旋转。
【译文】
又有一次,不空和罗公远同在别殿,罗公远不时地反手抓背,不空说:“我借给尊师一柄如意。”殿堂的玉石晶莹光滑,那柄如意一下子就滑到了罗公远面前,罗公远几次想拿起如意,却不能到手。玄宗想要去拿,不空说:“三郎别起身,地上只是个影子罢了。”于是举起手给罗公远看,原来如意还在不空的手中。
又传北邙山中有一条大蛇,樵夫经常见到,头大得像丘陵,夜晚经常吸食露气。大蛇见到不空,口吐人言:“弟子因为造下恶业而获报蛇身,大师有什么办法超度我?我常想激荡黄河水淹没洛阳城,以此大快我心。”不空让它受戒,为它讲说苦空佛法,并且说:“你因为瞋心受此苦难,现在又如此瞋怒怨恨,我的法力哪能帮助你!要细细琢磨我所说的苦空诸法,这样你就能够舍弃蛇身而还复人身。”一个月以后,樵夫看见蛇死在山涧中,臭气传出几十里远。每当求雨,不空并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仪式,只摆设好几个绣座,手持几寸长的木神摇动旋转,念动咒语抛出木神,木神就自动站立在绣座上了,等到木神口角长出牙,眼睛眨动,雨就来了。
3.62僧一行穷数,有异术。开元中,尝旱,玄宗令祈雨。一行言:“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上令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不类。数日后,指一古镜,鼻盘龙[1],喜曰:“此有真龙矣。”乃持入道场,一夕而雨。或云是扬州所进[2],初范模时[3],有异人至,请闭户入室。数日开户,模成,其人已失。有图,并传于世。此镜,五月五日于扬子江心铸之[4]。
【注释】
[1]鼻:器物上突出如鼻状的部分,用以拴系。
[2]或云是扬州所进: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
[3]范模:制作模子。
[4]扬子江:长江。
【译文】
僧一行穷究术数,有神异法术。开元年间,时逢大旱,玄宗下旨求雨。一行说:“要找到一件东西,上面有龙的形状的,才可以求到雨。”玄宗让他到宫内府库各处去查看,说都不像龙。几天后,指着一面古镜,镜鼻上有条盘龙,高兴地说:“这上面有一条真龙啊。”就把古镜带入道场求雨,过了一晚就下雨了。有人说这面古镜是扬州进贡的,当初制作模子的时候,来了一位奇人,要求关闭房门独处室内制模。几天后开门一看,模子做好了,那人却消失了。有张模子的图纸,和古镜一并流传于世。这面镜子,是五月五日在扬子江的江心铸造而成的。
3.63荆州,贞元初有狂僧,些些其名者[1],善歌《河满子》[2]。尝遇醉五百[3],涂辱之[4],令歌,僧即发声,其词皆五百从前非慝也[5],五百惊而自悔。
【注释】
[1]些些: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释些些师,又名青者,盖是不与人交狎,口自言些些,故号之矣。”
[2]《河满子》:又作《何满子》,唐代曲名。白居易《何满子》序:“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
[3]五百:又作“伍佰”,衙门里舆卫前导或是执杖行刑的役卒。
[4]涂辱:侮辱。涂,玷污。
[5]非慝(tè):违法邪恶之事。慝,邪恶。
【译文】
贞元初年,荆州有个狂僧,名字叫作些些,很会唱《河满子》。有次碰见一个喝醉了的衙役侮辱他,强迫他唱歌,些些就放声唱起来,歌词都是这名衙役从前所干的违法乱纪之事,这人大吃一惊,后悔不迭。
3.64苏州,贞元中有义师,状如风狂。有百姓起店十余间,义师忽运斤坏其檐[1],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礼曰:“弟子活计赖此。”顾曰:“尔惜乎?”乃掷斤于地而去。其夜市火,唯义师所坏檐屋数间存焉。常止于废寺殿中,无冬夏常积火,坏幡、木象悉火之。好活烧鲤鱼,不待熟而食。垢面不洗,洗之辄雨,吴中以为雨候。将死,饮灰汁数斛[2],乃念佛而坐,不复饮食。百姓日观之,坐七日而死。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3]。安国寺僧熟地[4],常烧木佛,往往与人语,颇知宗要[5],寺僧亦不之测。
【注释】
[1]斤:斧头一类的工具。
[2]斛(hú):量器名。后来也作为容量单位,南宋以前,以十斗为一斛。
[3]支:后作“肢”。摧:摧折,折断。
[4]安国寺僧熟地: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〇:“又京兆安国寺僧事迹不常,熟地而烧木佛,所言人事,必无虚发。此亦不测之僧也。”安国寺,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八“寺”:“安国寺 长乐坊。景云元年九月十一日,敕舍龙潜旧宅为寺,便以本封安国为名。……安国寺 宣教坊。本节愍太子宅。神龙二年,立为崇恩寺,后改为卫国寺。景云元年十二月六日,改为安国寺。”按,本书X5.17条记载有“长乐坊安国寺”,本条中的安国寺似亦指长乐坊之安国寺。
[5]要:要旨。
【译文】
贞元年间,苏州有个名叫义师的和尚,样子疯疯癫癫的。有一家人盖了十余间店铺,义师忽然抡起斧头砍坏了屋檐,挡也挡不住。主人一向知晓他的神异,就施礼说:“弟子的生计全靠这几间店铺呢。”义师看了他一眼说:“你疼惜了?”于是把斧子扔在地上扬长而去。当天夜里,市内起了火灾,结果只有义师损坏的几间店铺没被烧毁。义师经常住在废弃的寺院佛殿中,不管冬夏都煨着一堆火,寺里的坏幡、木像都拿来当柴烧了。喜欢活烧鲤鱼,不等烧熟就吃了。脸脏了也经常不洗,他一洗脸,天就要下雨,吴中一带的人把这当作下雨的前兆。将要去世的时候,他喝了几斛灰汁,念佛打坐,不再进食。当地百姓每天都去看他,趺坐七天后圆寂了。当时正值盛夏,他的面色一点没变,手脚也没什么变化。另外,京城安国寺和尚熟地,经常烧木佛像,平素和人交谈,很懂得佛法要旨,寺里的和尚也不知道他的道行究竟有多深。
3.65睿宗初生含凉殿[1],则天乃于殿内造佛事[2],有玉像焉。及长,闲观其侧,玉像忽言:“尔后当为天子。”
【注释】
[1]睿宗初生含凉殿:宋王溥《唐会要》卷一:“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高宗第八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龙朔二年六月一日,生于蓬莱宫含凉殿。”
[2]佛事:佛像。
【译文】
睿宗李旦在含凉殿出生的时候,武则天就在殿中建造佛像,其中有一尊玉制佛像。睿宗稍大些了,有一天在玉佛旁边随便看看,玉佛忽然开口对他说:“你以后要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