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所记主要是具有灵性的奇异物产。有的侧重记述奇物与人的神奇感应,如泰山澧泉需取饮者“洗心志,跪而挹之”,孔窦于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樊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霍山镬“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有的侧重讲述事物神奇的来历,如二华之山上河神巨灵的手迹脚迹、昆明湖的黑灰、龟化城与马邑的修筑以及火浣布、焦尾琴的制作;有的侧重记述奇人异事的特异表现,如能使人长寿的丹砂、能使钱飞还的青蚨,化育螟蛉之子的果蠃等。因奇而异,因异而神,正是这些事物不同寻常的奇异物性,才造就了它们不同寻常的神性。

澧泉

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欲取饮者,皆洗心志(1),跪而挹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若或污漫,则泉止焉。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注释】

(1)洗心志:洗涤心胸志意。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

【译文】

泰山的东边有个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身是石头的。想取泉水喝的人,都要排除杂念,跪着去舀水,那么泉水就像飞一样地涌出来,喝多少都足够。如果行为卑污,那么泉水就不流了。大概是神灵在检验人的心志吧。

巨灵劈华山

二华之山(1),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2),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3),至今犹存。故张衡作《西京赋》所称“巨灵赑屃(4),高掌远迹,以流河曲”,是也。

【注释】

(1)二华之山:指太华山、少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太华山即今所称华山,少华山在其西面。

(2)擘(bò):砍,劈击。

(3)首阳山:又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在今山西永济南。

(4)赑屃(bì xì):壮猛有力貌。传说赑屃力大能负重,故称。

【译文】

太华山、少华山本来是一座山。它正对着黄河,河水流过这里要绕个弯。河神巨灵用手劈开山的上部,用脚蹬开山的下部,把山从中间分成两部分,以方便河水流过。现在到西岳华山上看手印,手指手掌的形状都在;脚印在首阳山下,到现在还存在。过去张衡作《西京赋》所说的“巨灵壮猛有力,高山上留下手印,远方留下脚印,使弯弯的河水顺畅流过”,就是这里。

霍山镬

汉武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县霍山之上(1),无水。庙有四镬(2),可受四十斛。至祭时,水辄自满,用之足了,事毕即空。尘土树叶,莫之污也。积五十岁,岁作四祭。后但作三祭,一镬自败。

【注释】

(1)灊(qián)县:古县名,汉置。县治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霍山:又名天柱山,在霍山县西北。

(2)镬:无足鼎。古时煮肉及鱼、腊之器。

【译文】

汉武帝把南岳衡山的祭祀迁到了庐江灊县的霍山上,山上没有水。庙里有四只镬,可以盛四十斛水。到祭祀的时候,镬总是自己装满水,足够祭祀用,祭祀结束镬就空了。尘土树叶没有什么能弄脏它。祭祀一共进行了五十年,每年祭四次。后来只祭三次,一只镬就自己坏掉了。

樊山火

樊口之东有樊山(1),若天旱,以火烧山,即至大雨。今往往有验。

【注释】

(1)樊口:地名。在湖北鄂城西北。因当樊港入江之口,故名。

【译文】

樊口之东有座樊山,如果天旱,用火烧山,立刻就会下大雨。现在往往还有灵验。

孔窦泉

空桑之地(1),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起立(2),高数丈。鲁人弦歌祭祀。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注释】

(1)空桑:又称“穷桑”,相传为孔子出生的地方。

(2)桓楹(yíng):宋以后称为华表。指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一般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纹饰。

【译文】

空桑这个地方,现在叫做孔窦,在鲁国南山的洞穴中。洞穴外有一对山石,像桓楹一样竖立着,高好几丈。鲁国人在这里歌舞祭祀。洞穴中没有水,每当祭祀的时候,洒水扫地后祷告,就有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足够用来完成祭祀。祭祀结束,泉水也就停了。这种灵验现在仍存在。

湘穴

湘穴中有黑土,岁大旱,人则共壅水以塞此穴,穴淹,则大雨立至。

【译文】

湘地一个洞穴中有黑土,遇到大旱之年,人们就一起用水来填塞这个洞穴;洞穴被淹没,大雨立刻就会降下来。

龟化城

秦惠王二十七年(1),使张仪筑成都城(2),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注释】

(1)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秦惠王,即秦惠文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2)张仪(?—前309):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曾师从鬼谷子学习权谋之术。仕秦为相期间游说各国连衡抗纵,最终骗得楚怀王的信任,使楚国与齐绝交,瓦解了苏秦苦心经营的诸侯合纵抗秦阵营,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译文】

秦惠王二十七年,派张仪修筑成都城,修了几次都塌了。忽然有一只大龟浮出江面,到东面子城的东南角时死了。张仪拿这事去问巫师,巫师说:“依照龟的轮廓来筑城。”于是就筑好了。所以这座城被称为龟化城。

城沦为湖

由拳县(1),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2)。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注释】

(1)由拳:古县名。故治在今浙江嘉兴南。

(2)干:主管。

【译文】

由拳县,是秦朝时的长水县。秦始皇时有童谣说:“城门有血,城将陷没为湖。”有个老妇人听到歌谣,天天早晨去城门那里偷看。守卫城门的将领想抓她,老妇人就说出了她来偷看的原因。后来守门将领拿狗血涂在了城门上,老妇人看见血,立刻跑着离开了。忽然涨起大水要淹没县城。主簿派主管府吏进去报告县令。县令说:“你怎么忽然变成鱼的模样了?”主管说:“县令您也变成鱼了。”于是县城就沦陷成湖了。

马邑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1),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2)。

【注释】

(1)武周塞:古代的军事要塞。在今山西大同西。

(2)朔州:即今山西朔县。

【译文】

秦代时,在武周塞里面筑城,用来防御胡人,多次城快筑成时又塌了。有一匹马奔跑,反复绕圈子,人们觉得惊异,于是依照马跑的印迹来筑城,城竟然没有崩塌。于是把城叫做马邑。它的故城在今天的朔州。

天地劫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1),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注释】

(1)昆明池:湖沼名。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西南郊野凿出用以练习水战。池周围四十里,广三百三十二顷。宋以后湮没。

【译文】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得非常深,挖出的都是黑灰,不再有土。满朝大臣都不明白,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愚钝不能够知道这件事。可以试着去问问西域人。”汉武帝认为东方朔不知道,就很难改问其他人了。到东汉明帝时,西域道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就试着用武帝时黑灰的事情问他。道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大劫将结束,就有劫火焚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的。”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有深意。

丹砂井

临沅县有廖氏(1),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他人居其故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注释】

(1)临沅:古县名。故城在今湖南常德西。

【译文】

临沅县有一户姓廖的人家,世代人长寿。后来他家移居到别的地方,子孙总是夭折。别人住到他家的旧房子里,又世代长寿。这才知道是住宅的缘故,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怀疑井水是红色的,就挖掘井的两边,得到古人埋藏的丹砂几十斛。丹砂的汁液渗入井水,所以喝了井水就长寿了。

江东余腹

江东名余腹者。昔吴王阖闾江行(1),食脍(2),有余,因弃中流,悉化为鱼。今鱼中有名吴王脍余者,长数寸,大者如箸,犹有脍形。

【注释】

(1)阖闾(hé lǘ):春秋后期吴国国君姬光,又作“阖庐”,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历史上有人认为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之一。

(2)脍(kuài):细切的鱼肉。

【译文】

江东有一种叫余腹的鱼。从前吴王阖闾在江上游行,吃细切的鱼肉,有剩余,就扔到江里,都变成了鱼。如今鱼里面有一种叫做吴王脍余的小鱼,身长几寸,大的像筷子,还有鱼丝的形状。

蟛长卿

蟛,蟹也(1)。尝通梦于人,自称“长卿”。今临海人多以“长卿”呼之。

【注释】

(1)蟛(péng yuè):也写作蟛蚏。蟹的一种。体小,足无毛。

【译文】

蟛是一种蟹。它曾经托梦给人,自称“长卿”。如今临海人多用“长卿”来称呼它。

青蚨还钱

南方有虫,名,一名蠋,又名青蚨(1)。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2),名曰“青蚨”。

【注释】

(1)“南方有虫”几句:(dūn yú)、蠋(zéi zhú)、青蚨(fú),均指一种传说中的虫子,又叫鱼伯。

(2)《淮南子术》:即《淮南万毕术》。

【译文】

南方有一种虫,名叫,也叫蠋,又叫青蚨。形状像蝉而比蝉稍大,味道辛辣鲜美,可以吃。它产子一定依附在草叶上,像蚕子那么大,如果捉了青蚨子,母青蚨就会飞来,不论远近。即使偷偷捉取青蚨子,母青蚨也一定会知道它在哪里。用母青蚨的血涂八十一文铜钱,用青蚨子的血也涂八十一文铜钱,每次买东西,或者先用母青蚨血涂的钱,或者先用青蚨子血涂的钱,钱都会再飞回来,轮流用不完。所以《淮南子术》用这种方式收回钱,称它为“青蚨”。

蜾蠃育子

土蜂名曰蜾蠃,今世谓,细腰之类。其为物纯雄而无雌,不交不产,常取桑虫或阜螽子育之(1),则皆化成己子。亦或谓之螟蛉(2)。《诗》曰:“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是也。

【注释】

(1)桑虫:一种桑树上的小青虫,也称“桑蟃”。又有人认为桑虫即螟蛉的别名。阜螽(zhōng):蝗虫的幼虫。

(2)螟蛉:螟蛾的幼虫。蜾蠃常捕螟蛉喂它的幼虫,古人误认为蜾蠃养螟蛉为己子。后因以为养子的代称。

【译文】

有一种叫蜾蠃的土蜂,今世称之为,是细腰蜂一类。这种昆虫只有雄蜂而没有雌蜂,不交配不产子,经常把桑虫或者阜螽的幼虫取来养育,它们都会变成自己的幼虫。也有人称之为螟蛉。《诗经》上说:“螟蛉有子,果蠃负之。”就是这回事。

木蠹

木蠹生虫(1),羽化为蝶(2)。

【注释】

(1)蠹(dù):蛀蚀。

(2)羽化:指昆虫由幼虫或蛹变化为成虫长出翅膀的过程。

【译文】

木材蛀蚀生的虫子,长出翅膀变成蝴蝶。

刺猬

猬多刺,故不便超逾杨柳(1)。

【注释】

(1)原文为“猬多刺,故不使超逾杨柳”,《太平御览》卷九一二引为:“《孝经援神契》曰:猬多刺,故不便超逾杨柳。”据此改。

【译文】

刺猬长有很多刺,所以不方便跳过柳树。

火浣布

昆仑之墟(1),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绝以弱水之深,又环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2)。非此山草木之皮枲(3),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裂,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4),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5)。”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注释】

(1)昆仑:传说中西方的仙山。

(2)火浣布:石棉布。传说将这种布置于火中即可浣洗干净。

(3)枲(xǐ):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子,纤维可织麻布。亦泛指麻。

(4)《典论》:书名。曹丕所著,原书五卷,已佚,今仅存《典文》一篇。

(5)石经: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此后著名的石经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也称“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蜀石经”(“广政石经”)、“北宋石经”(“二字石经”)、“南宋石经”(“宋高宗御书石经”)以及“清石经”等。

【译文】

昆仑山是大地的端首。这里有上帝在人间的都城,所以它的外围用深不能渡的弱水隔绝,又用火山来环绕四周。火山上有鸟兽草木,都在炎火中繁育生长,因此有火浣布。这种布不是这火山上草木的纤维织成,就是火山上鸟兽的羽毛制成。汉朝的时候,西域人曾经贡献过这种布,之后很久不再进贡。到魏初时,人们都怀疑没有这种布。魏文帝认为火性残暴,不会含有生命的元气,他在《典论》中进行论述,说明火浣布是不可能存在的事,以此来杜绝有见识的人的传闻。等到魏明帝即位,下诏书给三公说:“先帝过去著述《典论》,这是不朽的格言,可刻在石碑上立到太庙的门外和太学里,与石经并列,永远地教导后人。”在这个时候,西域派人进献火浣布做的袈裟,于是削除了《典论》中关于火浣布不存在的论述,遭到天下人的嘲笑。

金燧

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1),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2)。(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

【注释】

(1)日中:正午。阳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

(2)阴燧:古时月夜承接露水的盘子。

【译文】

金的性质是稳定的,在五月丙午日的正午冶铸阳燧,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冶铸阴燧。(这是说丙午日铸成阳燧,可以取火;壬子的半夜铸成阴燧,可以取水。)

焦尾琴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1),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2)。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3),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注释】

(1)陈留:郡名,汉武帝时所置,治所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好辞赋,精通音律、书法。著作有《琴操》、《独断》等。

(2)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3)爨(cuàn):烧火煮饭。

【译文】

东汉灵帝时,陈留人蔡邕因为多次上书奏事,违背皇帝的旨意,加上遭到得宠宦官的憎恶,担心无法幸免,于是逃亡江湖,远远跑到了吴会地区。到了吴地,有一个吴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响声,说:“这是块好木材。”于是讨来桐木,砍削制作成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由于琴的尾部烧焦了,所以取名叫焦尾琴。

柯亭竹

蔡邕尝至柯亭(1),以竹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辽亮。

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注释】

(1)柯亭:古地名。又叫高迁亭、千秋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以出产良竹而著名。

【译文】

蔡邕曾经来到柯亭,这里用竹子做椽子。蔡邕仰头看这些竹椽,说:“好竹子啊。”取下来做成笛子,吹出来的声音清脆响亮。

还有一种说法:蔡邕告诉吴人说:“我过去曾经路过会稽高迁亭,看见屋子东间的第十六根竹椽可以做成笛子。取下来做成笛子,果然能吹出非同凡响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