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我国现代自由主义的领军人,影响巨大。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教育家,历史学家。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肄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五四运动时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他聪颖过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1890年入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购得《瀛环志略》,始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同年8月,拜康有为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湾,1990年在台北逝世。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的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鲁迅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主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藩,湖南醴陵枧头洲人。1913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与潘培敏、李大年、丘夫之等在东京发起组织“学术研究会”。5月6日,编辑出版《民铎》杂志,抨击军阀专权、政治混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被日本政府查封。回国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在上海继续主编《民铎》。9月1日至次年7月,兼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笔。1926年1月至次年夏,任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主编,文名大震。主要著作有《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等。
夏丏尊(1886~1946),本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别号丏尊,浙江上虞人。夏氏幼年在家塾读书,能作八股文,考取过秀才,曾留学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因家境贫困,尚未毕业,就辍学返国。历任浙江第一师范、上虞春晖中学、暨南大学等教职,著有《平屋杂文》,译有《爱的教育》等书,是与同时代的朱自清齐名的教育家。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语言学、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
任鸿隽(1886~1961),重庆垫江人,化学家和教育家。辛亥革命元老,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撰科学论文、专著和译著等身,内容涉及化学、物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多方面。他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月刊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科学事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文(1866~1925),即孙中山先生,民国“国父”,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海峡两岸都备受敬重的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他在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因此人们惯称他为孙中山。
他是最早提倡以暴力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的革命者之一,“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政治学说亦影响深远,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代表作品有《建国方略》、《三民主义》。
俞平伯(1900~1990),祖籍浙江德清。其曾祖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父俞陛云为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24岁时出版《红楼梦辨》,考证出《红楼梦》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与胡适一同称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
潘大道(1888~1927),字力山,重庆市开县人,政法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并师从章太炎学习经史子学。其间加入同盟会。1918年春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善于演讲,又多有新创见、新理论,深受学生欢迎。常为《雅言》、《大中华》、《甲寅》等杂志撰稿,是当时有名的专栏作者,有《力山遗集》行世。1927年创办《党论旬刊》。1927年10月14日被暗杀,不及救治而逝。
何仲英,生卒年不详。笔名种英,浙江绍兴人。曾任小学教师,绍兴《国民日报社》编辑。训诂学家。
陈布雷(1890~1948),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早年致力教育及新闻事业,后受蒋介石赏识,弃文从政。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1948年自杀。
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1912年去英国读中学,后入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徐志摩等人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文艺部主编。1927年与女作家凌叔华结婚,1929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1966年退休侨居伦敦,1970年因病去世。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一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不少高校人类学专业的必读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鲁迅(周树人)之弟。幼年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后在新学风潮中,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考取官费生,和兄长鲁迅、好友许寿裳等人留学日本。归国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教授,担任希腊罗马文学史、欧洲文学史、近代散文、佛教文学等课程,并创办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出任首任系主任。
王星拱(1887~1949),字抚五,安徽省怀宁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主要著作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观》、《什么是科学方法》、《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等。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民主人士。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对上古神话及《楚辞》、《周易》、《诗经》等有深入的研究。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暗杀。著有《冬夜草儿评论》、《红烛》(诗集)、《死水》(诗集)、《楚辞补校》、《神话与诗》等,著名的《七子之歌》亦是他的作品。
张荫麟(1905~1942),自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十六岁考入清华学堂,十八岁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梁启超而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习哲学和社会学,四年后回国,任教于清华,兼授哲学、历史两系。包括梁任公、贺麟、吴晗在内的学界人物,无一例外地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熊十力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任白涛(1890~1952),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家。191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日本新闻学会,与周恩来相识,友谊甚笃。1920年回国,出版《应用新闻学》,创设中国新闻学社,1937年完成《综合新闻学》一书。1952年,周恩来电邀其赴京工作,不幸突患中风,8月31日病逝。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祖籍浙江绍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1898年生于江苏海州。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就读北京大学时,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参与五四运动,亦曾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其后五六年之间,任教七所中学。27岁时,在俞平伯介绍下,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书。1931年公费游历欧洲,在伦敦修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次年回国。1948年,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去世。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研究宋元戏曲方面独树一帜,是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时人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加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歌集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等。
周昌寿(1888~1950),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
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浙江崇德(今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其漫画风格独树一帜,流传极广。丰子恺皈依佛门后与弘一法师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戒杀护生思想的佛教奇书。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等。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著名现代诗人,散文家。出生于富裕家庭,后留学英国。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创了新月派这一盛极一时、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性诗人。他一生极力追求的“爱”、“自由”与“美”(胡适语),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最后断送了他的生命。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张恨水以作品多产出名,在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杜昌丁,清代松江府青浦县(今属上海)人,清代乾隆间曾任永春知州,为官清廉、有政声。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于时。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现属湖南娄底双峰县)人,清末“中兴名臣”之一。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因丧母回乡丁忧,恰逢太平天国横扫湖湘,他因势在家乡创办湘军,为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受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的持家治学为政之术,在清末民国时期颇受政界推崇。
王了一(1900~1986),即王力,了一是他的字,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冰心(1900~1999),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他的父系为汉族,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即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21岁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8年受到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布封笔,中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受过的正规学校教育很少,是一个典型的自学成才的大作家,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赞不绝口的纯美之作。
蒋梦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赴美留学。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年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
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