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包龙图。上古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后人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只好都归到黄帝的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的大圣人。中古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创始的,也就都归到周公的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忙的不得了,忙得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这种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们取个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
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道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遂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了。
歇洛克·福尔摩斯:今通译夏洛克·福尔摩斯。
包拯在《宋史》里止有一篇短传(卷三一六),说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这是包拯故事的根源。他在当日很得民众的敬爱,故史称“童稚妇女皆知其名”。后来民间传说,遂把他提出来代表民众理想中的清官。他却也有这种代表资格,如上文引的《宋史》所说“笑比黄河清”,“关节不到”等事,都可见他的为人。《宋史》又说他:
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他的长处在于峭直而“务敦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宋史》本传纪载他的爱民善政很多,大概他当日所以深得民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故。不过后世传说,注重他的刚毅峭直处,遂埋没了他的敦厚处了。
关于包拯断狱的精明,《宋史》只记他: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日,“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他大概颇有断狱的侦探手段。民间传说,愈传愈神奇,不但把许多奇案都送给他,并且造出“日断阳事,夜断阴事”的神话。后世佛、道混合的宗教遂请他做了第五殿的阎王。这种神话的源流是很可供社会史家的研究的。
大概包公断狱的种种故事,起于北宋,传于南宋;初盛于元人的杂剧,再盛于明清人的小说。
《元曲选》一百种之中,有十种是包拯断狱的故事,其目如下:
①包待制陈州粜米(无名氏)
②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无名氏)
③包龙图单见黑旋风 神怒儿大闹开封府(无名氏)
⑤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关汉卿)(以上两本《录鬼薄》记关氏所著杂剧目中不载,疑是无名氏之作,《元曲选》误收为关氏之作。)
⑥包龙图智勘后庭花(郑庭玉)
⑦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李行道)
⑧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曾瑞卿)
⑨玎玎当当盆儿鬼(无名氏)
——这都是保存至今的。此外还有不传的杂剧:
糊突包待制(江泽民)(见《录鬼薄》)
包待制判断烟花鬼(张鸣善)(同上)
风雪包待制(无名氏)(见《太和正音谱》)
包待制双勘丁(无名氏)(同上)
我们看《元曲选》中保存的包公杂剧,可以知道宋、元之间包公的传说不但很盛行,并且已有了一个大同小异的中心。例各剧都说:
老夫姓包,名拯,字希文,乃庐州金斗郡四望乡老儿村人氏。
《宋史》说他字希仁,王铚《默记》也称包希仁;而传说改称字希文。《宋史》只说他是庐州合肥人,而传说捏造出“金斗郡四望乡老儿村”来。这些小节都可以证明当日必有一种很风行的包公故事作一种底本。又如《灰阑记》云:
敕赐势剑金牌,体察滥官污吏。
《留鞋记》云:
因为老夫廉能清正,奉公守法,圣人敕赐势剑金牌,着老夫先斩后奏。
《盆儿鬼》云:
敕赐势剑金牌,容老夫先斩后奏,专一体察滥官污吏,与百姓伸冤理枉。
《陈州粜米》云:
〔范学士云〕待制再也不必过虑。圣人的命敕赐与你势剑金牌,先斩后闻。
这就是后来“赐御铡三刀”的传说的来源。元人杂剧里已有“铜(金算欣)”的名称,如《后庭花》云:
〔赵廉访云〕与你势剑铜,限三日便与我问成这桩事。……〔正末云〕是好一口剑也呵!〔唱〕
这剑冷飕飕,取次不离匣。这恶头儿揣与咱家。我若出公门,小民把我胡扑搭,莫不是这老子卖弄这势剑铜𨰉?
在《音释》里,铡,字注“音查”,即是铡字。又《灰阑记》也说:
若不是呵,就把铜铡来切了这个驴头。
这都可见“敕赐势剑铜铡”已成了那时的包公故事的公认的部分了。又如《盆儿鬼》云:
上告待制老爷听端的:人人说你白日断阳间,
到得晚时又把阴司理。
可见“日断阳事,夜断阴事”在那时已成了公认的中心部分了。
以上所说,都可见当时必有一种通行的底本。最可注意的是《盆儿鬼》中张撇古列举包公的奇案云:
也曾三勘王家蝴蝶梦,
也曾独粜陈州老仓米,
也曾智赚灰阑年少儿,
也曾诈斩斋郎衙内职,
也曾断开双赋《后庭花》,
也曾追还两纸合同笔。
这里面举的六件事即是《元曲选》里六本杂剧的故事。这事可有两种解释。也许这些故事在当日早已成了包公故事的一部分,杂剧家不过取传说中的材料,加上结构,演为杂剧。也许是杂剧家彼此争奇斗巧,你出一本《鲁斋郎》,他出一本《陈州粜米》;你出一本《智赚灰阑记》,他又出一本《智赚合同文字》;正如英国伊里沙白女王时代的各戏园争奇斗巧,莎士比亚出一本《丹麦王子》悲剧,吉德(kyd)就出一本《西班牙悲剧》(spanish tragedy),马罗(marlowe)出一本《福司特博士》(doctor faustas),格林(greene)就出一本《培根教士与彭该教士》(firar baconand friar bungay)。这两说之中,似后说为较近情理。大概元代杂剧家的争奇斗巧是包公故事发展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盆儿鬼》似最晚出,故列举当日已出的包公杂剧中的故事,而后来《盆儿鬼》的故事——《乌盆记》——却成了包公故事中最通行的部分。
元朝的包公故事,略如上述。坊间现有一部《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乃是一部杂记体的小说。这书是晚出的书,大概是明、清的恶劣文人杂凑成的,文笔很坏;其中的地理、历史、制度,都是信口开河,鄙陋可笑。书中地名有南直隶,可证其为明朝的书。但我们细看此书,似乎也有一小部分,来历稍古。如《乌盆子》一条,即是元曲《盆儿鬼》的故事,但人物姓名不同罢了。又如《桑林镇》一条,记包公断太后的事,与元朝杂剧《抱妆盒》(说见下)虽不同,却可见民间的传说已将李宸妃一案也堆到包拯身上去了。又如《玉面猫》一条,记五鼠闹东京的神话,五鼠先化两个施俊,又化两个王丞相,又化两个宋仁宗,又化两个太后,又化两个包公;后来包公奏明玉帝,向西方雷音寺借得玉面猫,方才收服了五鼠。这五鼠的故事大概是受了《西游记》里六耳猕猴故事的影响;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又见于《西洋记》(即《三保太监下西洋》),比《包公案》详细得多;大概《包公案》作于明末,在《西游》、《西洋》之后。五鼠后来成为五个义士,玉面猫后来成为御猫展昭,这又可见传说的变迁与神话的人化了。
杂记体的《包公案》后来又演为章回体的《龙图公案》,那大概是清朝的事。《三侠五义》即是从这里面演化出来。但《龙图公案》仍是用包公为主体,而《三侠五义》却用几位侠士作主体,包公的故事不过做个线索,做个背景:这又可见传说的变迁;而从《包公案》演进到《三侠五义》,真不能不算是一大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