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歌德谈话录 | 爱克曼 | 德国古典文艺理论论著。由歌德的朋友爱克曼辑录1823至1832年间他们之间有关文学艺术的谈话而成。在这部著作中,歌德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千百年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对文艺的诸多基本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在艺术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摹仿说”,他认为,世界是伟大而丰富的,生活是万象纷呈的,所以不怕没有作诗的机缘,一切诗都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机缘和材料。作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讲,他的一切诗都是由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作者在强调以现实为蓝本的同时,也注重改造自然的理想。他说,一个特殊的事件只要由诗人处理过,它就变成有普遍性和诗的特质的东西。艺术家对于自然,有两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艺术家必须用人世间或自然界的材料来创作,但又使这些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艺术要通过一种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种整体不是在自然中,而是在艺术家的心智中找到的,是心智的果实。对于现实主义(古典诗)和浪漫主义(浪漫诗),作者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他认为古典诗是健康的,而浪漫诗是病态的。他主张诗要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反对用完全主观的写作方式。在《谈话录》中,作者还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在他看来,世界文学应当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它与各民族文学本身并不对立。作者希望各国各民族的作家为世界文学的早日来临作出自己的努力。 |
叶甫盖尼·奥涅金 | 普希金 | 长篇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发表于183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描写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空虚无聊的首都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庄园,却又鄙视乡间地主圈子里的庸俗猥琐,于是对一切都表示冷漠怀疑。热情的连斯基拉他到未婚妻奥丽加家里做客。奥涅金搅乱了沉静多情的姑娘、奥丽加的姐姐达吉亚娜的心。姑娘为他献上了自己真挚热烈的初恋,奥涅金却漠然推脱。在达吉亚娜命名日的晚会上,奥涅金意气用事,任性胡为,向奥丽加大献殷勤。又出于冲动,与朋友决斗,致使连斯基饮弹身亡。奥涅金悔恨不已,出游海外,漂泊归来重逢故人时,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位公爵将军,成了社交界走红的贵妇。这一回,奥涅金竟象孩子似地迷恋起她,苦苦追求。达吉亚娜安分守己,忍痛请他走开。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艺术典型。小说谴责了造成奥涅金性格的沙俄社会,简洁地再现了广阔的生活和民间习俗,叙述富于戏剧性和抒情性,画面疏放生动而多变化,诗句优美流畅。 |
逻辑学讲义 | 康德 | 译自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科学书社1968年出版的《康德文集》第5卷。这是一部由学生听讲笔记整理而成的康德著作,不过它在出版前曾经康德亲自审定过。在该书中,康德在传统的逻辑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开创了研究概念的内容实质的新局面,从形式逻辑发展到先验逻辑。康德对范畴表的旧类范畴,都用正、反、合方式来阐明,从而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 康德 | 全名《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也可简称为《导论》。德国康德著。1783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后,有书评指出该书文字艰深难解,书中阐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康德作为辩解写作了本书。书中认为《纯粹理性批判》采取了综合的方法,而本书则用分析的方法。它把人的理性的性质和范围问题归结为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物理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如何不可能这三个问题,因而读者更易于掌握其要点。对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批评作了辩解,认为如果“先验的唯心主义”这个词易于引起误解,可以改称为“批判的唯心主义”,以别于英国贝克莱和法国笛卡儿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声明他提出这个体系的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停止编造形而上学体系,首先批判理性,以便了解理性认识能力的实质。书中表示希望哲学家同意这种观点,共同努力,解决这个为建立未来形而上学铺平道路的工作。在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上认为,学者不是采纳他的观点,就是反对他的观点,以历史上的哲学派别的观点为自己观点的哲学家只能是反对他的道路。该书并认为《纯粹理性批判》篇幅冗长,枯燥无味是在所难免,而且大有好处。该书除表示上述的辩护态度外,比较简明通俗地讲解了《纯粹理性批判》要点,但只是一个提纲,不易了解其全部内容。中译本由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 |
道德形而上学探本 | 康德 |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著作,1785年出版。本书是康德批判哲学时期伦理学理论的首次探索,蕴含着《实践理性批判》中阐发的基本思想,是一部充满了独创性思想的著作。 |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 康德 | 德国康德著。1764年出版于哥尼斯堡。全书4章,系作者写作时的笔记和断片,在作者死后收在其《遗著》中。该书是作者在笛卡儿、莎夫茨伯利、博克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写成,当时作者的批判哲学尚未形成,书中无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没有提出任何先天原理,全是感性直观的现象描述。认为美感和崇高感的产生,不取决于引起这些感情的外在事物的属性,而取决于每个人所固有的情感特质。书中把人的心灵禀赋、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类型都分成崇高和美两类,提出世界各民族也有美和崇高两种类型。本书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因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都以三大批判为理解康德指标,但就像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分别是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的提要和引子,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为第三批判的前奏,也应受到相当的重视。 |
卡罗尔 | 海史密斯 | 年轻女孩特芮丝在纽约追逐舞台设计师的梦想,却只能在百货公司做售货小姐。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相互吸引的两人开始书信往返、电报传情,甚至一起公路旅行。然而,这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一无所有。考验两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两人能否冲破社会的禁忌,坚持走到美好的结局?她们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守护这份爱情? |
帝国浮沉 | 梅内瓦尔 | 帝国浮沉:关于拿破仑一世的私人回忆(1802~1815),本回忆录从作者初入社会讲起,到他获知拿破仑的死讯时结束。虽然标题的时间段只是1802年至1815年,但除了重点讲述自己与拿破仑共同经历的这段时光之外,作者还通过引述时人的回忆,摘录当时的资料等方式,重现了拿破仑戎马倥偬的一生,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由诞生到覆灭的整个历史过程。 作为第一手资料,本书提供了巨细靡遗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录。读者可以借此了解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及欧陆政治生态,包括拿破仑是如何赢得法国民心,建立帝国;如何四方征战,称霸欧陆;如何发展实业,稳定国内政局;如何折冲樽俎,对抗反法同盟,又是如何折戟滑铁卢,最终殒命海岛的。不仅如此,作者还以大量笔墨追忆了拿破仑的宫廷生活、家庭生活、军旅生活和私人性格,拿破仑与廷臣的关系,与妻儿的相处,与战友和士兵的情谊,其天才般的头脑和骄傲的性格,均跃然纸上。因此,除了丰富的史料价值外,本书还可以满足读者对那个时代和那个伟人的诸多好奇。 |
世界1937 | 丘吉尔 | 本书是丘吉尔唯一一部人物评论集, 写于两次世界大战之交的1937年。在这个动荡的大时代,丘吉尔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西班牙革命、爱尔兰自治运动和世界经济大萧条。他回忆了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阿拉伯的劳伦斯、福煦、克列蒙梭、阿瑟·贝尔福、乔治五世、基钦纳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人物,也展望了罗斯福与希特勒的不同未来。作为现代历史中领袖绝伦的政治家,书中浸透了他对历史、对政治、对人生精准的体悟,对重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独特见解和对相关人物亲身接触的直觉感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物之书、时代之书。 |
阿蒂尔•兰波 | 伊妮德·斯塔基 | 兰波——一个神话般的名字——他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一样非同凡响。 他重新引领了诗歌的进程,首先深刻影响了法国诗歌,继而是世界诗歌。 一个多世纪以来,兰波的“通灵”诗学及其实践拓展了作家意识的边界。 事实上,他正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现代文学”的一个象征。 伊尼德•斯塔基博士是牛津大学法国文学的研究者。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兰波的研究,随着新的手稿材料和其他信息的发现,她三次修订了这部兰波传记。 |
教父Ⅲ:最后的教父 | 马里奥·普佐 | 他是最后的教父,是地下世界的统治者。谁也无法揣测教父最后的阴谋,谁都无法阻挡家族终极的野心。 没有正义,只有胜利。 多梅尼克•克莱里库齐奥是最后的唐,他老谋深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下定决心要让他的后代在合法世界立足,但是家族扭 曲、血腥的过往引发了两个血亲之间的仇杀,这对唐的计划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谁也无法阻挡教父最后的阴谋,谁都阻止不了家族终极的野心…… |
教父Ⅱ:西西里人 | 马里奥·普佐 | 一九五○年,美国黑手党教父之子迈克尔·科莱奥内即将结束在西西里的流亡生活,临行前接到教父密令,要求他将一个名叫吉里安诺的人带回美国。 吉里安诺是西西里岛深受民众爱戴的罗宾汉式侠盗首领。一九四三年的西西里民不聊生,农民只能靠黑市交易来生活。年轻的吉里安诺与好友皮肖塔因私运食品,在冲突中打死宪警,自己也身受重伤,大难不死后,被逼上梁山。从此以后,吉里安诺与皮肖塔召集人马,深入大山,劫富济贫,成为贫穷农民心目中的传奇英雄。 在整整七年强盗生涯中,吉里安诺不仅和宪警部队斗智斗勇,而且与以老谋深算的唐·克罗切为首的黑手党一决雌雄。在黑手党与罗马政府的勾结之下,吉里安诺陷入一场政治阴谋。在最后的关头,吉里安诺面临着理想与自由、正义与友谊、情感与道义的生死考验。 《西西里人》以《教父》中迈克尔的流亡生涯为背景,刻画了西西里岛一段错综复杂的动荡历史。主要人物吉里安诺不但在《教父》中出现过,而且也有其真实历史人物原型。普佐在小说中追溯了黑手党在西西里岛的历史,以及岛上农民苦难深重的原因,充满浓郁的西西里风土人情气息。《西西里人》不仅是普佐向其故乡意大利的致敬之作,也包含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剖析,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内涵。 |
教父 | 马里奥·普佐 | 《教父》是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创作的长篇小说,1969年首次出版。该小说主要描写了1945年至1955年之间,意大利移民科利奥尼家族在困境中的挣扎和生存之道,科利奥尼家族是五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为了能够生存不惜进行各种残忍的攻略,用枪、用斧头、用刑具,最后在斗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了下来,实现了对美国黑帮势力的统一。《教父》较有深度地揭露了黑手党的内幕,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当代美国的社会状况。此外小说情节惊险,描写生动,引人入胜。 1972年,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
西域探险记 | 斯坦因 | 本书简明扼要地记述了斯坦因三次中亚探险考古的主要过程和重要收获,复原了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西域历史图景。全书辅以大量珍稀考古实景图片、文物图片和遗址平面图,图文并茂,贯通了遗迹和历史的文明脉络,揭开了引人入胜的古迹神秘面纱,让考古报告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
冲击与回应 | 费正清 |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京都中国通史 | 内藤湖南 | 本书是由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及其弟子冈崎文夫写就的一部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的发展,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根据各时代文化发展的不同内容及形式,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近世三个时期,除全面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与典型人物之外,还着重阐明了各个时期的制度和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文化扩散的波动来实现的——中国文化从中原向四周扩散,与临近的少数民族乃至周边国家持续发生碰撞和交融,这一过程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这种基于文化史观的历史分期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
夏洛外传 | 傅雷 | 《夏洛外传》的主人公夏洛,为卓别林经典角色流浪汉之原型。夏洛在《城市之光》里演了那幕无声的恋爱剧后,又不知在追求些什么新的Aventure了。但有一点我敢断言的,就是夏洛的Aventure是有限的,而他的生命却是无穷的。他不独为现代人类之友,且亦为未来的,永久的人类之友,既然人间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
罗马帝国的诞生 | 奥尔丁顿 | 公元前44年,尤利乌斯·恺撒被在元老院会议上被刺杀了。 刺杀他的元老们相信,这样能让罗马恢复共和国的传统。 公元前27年,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在元老院会议上被授予了“奥古斯都”的称号,罗马帝国由此诞生。 屋大维以赏赐拉拢军人,以粮食收买民心,以暴力清洗反对者。 旧精英彻底失败,旧秩序被扫除干净,罗马今非昔比。 为何拯救共和国的刺杀行动,却直接催生了帝国? 为何看起来先进的共和制反被落后的帝制取代? 本书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古罗马史教授,他不仅还原了罗马帝国诞生的种种重要事件,更探究了这场惊天巨变后的种种内在要素。 采用全新视角,将底层人物融入激荡的时代。 翻开本书,看懂罗马帝国诞生背后的权力、金钱与血腥! |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 | 斯特莱切 | 伊丽莎白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间的往事,是一个浪漫动人但又残酷悲情的历史故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知天命的年纪与未及弱冠之年的埃塞克斯相遇,自此以后,两人的组合便是极为浪漫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之间交织了各种情感纠葛和利害冲突,既有男女之情的爱恋,也有权力之争的博弈,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注定复杂多变、飘忽不定。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女王与伯爵的关系将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的? |
帝制时代的中国 | 贺凯 |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贺凯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著作, 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专门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而写的,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明从史前到1850年的漫长历程。 这部涵盖整个中国历史的著作篇幅并不很大,但选材独到,叙述精当,很符合美国大学优秀通史教材的特色。自出版以后,被美国的大学广泛地作为中国史的基本教材而采用。 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形成阶段,从远古时期到前3世纪;早期帝国时代,从前3世纪到10世纪;晚期帝国时代,从10世纪到19世纪中叶。古代的这三个时期都以数章的篇幅分析,分别涉及通史或政治史、统治模式、社会经济组织、宗教文化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 克拉考尔 | 本书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
明帝国与倭寇 | 三田村泰助 |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开启了明王朝的统治时代,此后明王朝在永乐帝统治下全方位迎来了极盛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同时,在海外亦是大展国威。明王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持续深入交流碰撞的同时,迎来了封建统治的巅峰与辉煌。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东洋史家组织编写的明代史通俗读本,以恢弘庞大的亚洲史观讲述了由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的整个明代的历史进程,中间围绕着倭寇这一主题,重点阐明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倭寇的由来与发展变化、以及丰臣秀吉的大东亚构想等内容。 |
大西庇阿 | 利德尔·哈特 | 《大西庇阿:胜过拿破仑》是关于古罗马著名军事天才西庇阿的传记。西庇阿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方面的主要将领之一,以在扎马战役中打败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而著称于世。本书刻画了西庇阿的神机妙算和用兵如神进而讲述了西庇阿自出生至逝世的传奇经历;以严谨的写作态度,参照作为西庇阿忠诚部下 的朋友波利比乌斯留下的作品,从难以寻觅的少量关于西庇阿的史料中寻找历史的真相,挖掘每一个历史的点点滴滴,以真实的史料和有理有据的分析还原西庇阿的精彩人生。 |
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 | 哈罗德·坦珀利 | 该书初版于1915年,《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18世纪的战争与外交》以中欧两位雄主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争霸为背景,以巴伐利亚公国继承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解读了欧洲主要大国参战、混战的历史。腓特烈大帝与约瑟夫二世各自的国家战略为什么存在冲突?巴伐利亚公国王位继承问题为什么成为引爆欧洲*桶的的*?列强混战为什么无法彻底破坏欧洲均势?《泰申和约》建立的欧洲秩序为什么是脆弱的?俄罗斯帝国大军进入神圣罗马帝国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本书将详细解读。 |
1898年的夏日 | 保罗·戈德曼 |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