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嘉莉妹妹 | 德莱塞 | 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嘉莉是个朴实的农村姑娘,来到芝加哥当女工。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她终日辛勤劳动,却连自己的衣食都维持不下去。当她走投无路,找不到工作时,终于违背自己的良心,当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嘉莉又受到酒店经理赫斯渥的诱骗,成了他的情妇。嘉莉和赫斯渥出身完全不同,走的是截然相反的生活道路,但结局几乎是相同的。赫斯渥有钱有势,是芝加哥红极一时的人物,可是后来却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里跌落下来,失去金钱和地位,沦为乞丐,最后自杀身死。嘉莉凭着自己的姿色和演戏才能,终于挤进上流社会,享受着豪华的物质生活,但却发觉自己的精神生活空虚得可怕。她并没有找到幸福,从充当情妇到成为名噪一时的演员,始终都不过是有钱人的消遣品而已。小说不仅直接而尖锐地暴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贫与富的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赤裸裸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而且通过嘉莉和赫斯渥各自走向堕落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毁灭人的尊严和摧残人的心灵的丑恶本质。 |
珍妮姑娘 | 德莱塞 | 长篇小说。美国德莱塞著。叙述一贫穷姑娘为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珍妮生长在一个破产的手艺人家庭。在当洗衣工时,她被50多岁的参议员白兰德看中。后来哥哥被关进监狱,得到白兰德的营救。她为了感谢而愿意委身于他,并怀了孕。不巧,白兰德患急病死去,她成了“堕落的女人”。被父亲哈特赶出家门后,靠当女仆养活自己的女儿。其时又被年轻绅士凯恩看中。此后恰遇父亲受伤、失业,全家生活无着,她只好再次牺牲自己与凯恩同居。他们共同生活了10年,凯恩终因门第悬殊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为获得遗产,抛弃了珍妮,与阔太太基拉特结了婚。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的善良性格和高尚品质,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 |
十日谈 | 薄伽丘 | 意大利小说家薄加丘的代表作,大约写成于1350—1353年间。它是一部百篇故事集,全书包括一百个故事,短的二千多字,长的不过万字。说故事的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十个男女青年,他们为了逃避1348年的大瘟疫,住在佛罗伦萨城郊一座庄园里,每天讲十个故事,在十天中轮流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好几天所讲的故事能各自构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单元。这部作品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封建等级制度,大胆地歌颂了一些青年的纯真爱情,提倡男女平等,抨击以金钱、门第为基础的包办婚姻;并以尖刻的讽刺揭露了当时僧侣的虚伪腐化,道德败坏。作品肯定了个人享乐的利己主义,把两性爱看成是人性最高的表现,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十日谈》的故事大都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拉丁故事集和东方寓言,它虽然由一百个故事组成,但不仅仅是一部故事集,作者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说故事的方式,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有新的探索,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巧妙地串连起来,使全书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异常完整的作品,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三个火枪手 | 大仲马 |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大仲马的著名历史小说。大仲马取材于历史,但并不描摹历史。他说:“历史是什么?是我挂小说的钉子。”《三个火枪手》就是以17世纪20年代法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历史事件为框架,通过自由想象,编织的通俗小说。小说描写达达尼昂对王后的心腹侍女一见钟情,便同他的莫逆之交——三个火枪手一起为王后效劳。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有私,将国王给她的一串金刚钻坠子送给了白金汉。法国首相黎世留建议国王举行舞会,让王后佩戴钻石坠子出席,以使王后名誉扫地。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冲破黎世留部下的重重阻截,终于取回了金刚钻坠子,在舞会前不到一小时,交到王后手中。这时黎世留和路易十三围攻新教徒的最后堡垒罗歇尔城。城里新教徒得到英国的援助。黎世留派女间谍米莱狄去英国刺死了白金汉,以打破新教徒与英国的联盟。米莱狄回到法国后,达达尼昂等人将她抓住处死。黎世留看中了他们的才干,任命达达尼昂做火枪队副队长,另外三个火枪手也各得其所。小说情节惊险曲折,富有浪漫传奇色彩,颇能吸引读者。大仲马曾宣称:“在文学上我不承认什么体系,我不属于什么学派,不树什么旗帜。娱乐和趣味,这就是唯一的规则。”《三个火枪手》充分地体现了通俗文学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 |
我们 | 扎米亚京 |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
一九八四 | 奥威尔 | 长篇小说。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著。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董乐山译。作者原名埃瑞克·布莱尔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并负伤。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十分痛恨极权主义。《1984》这部小说发表于1949年。作品描写未来社会中十分可怕的极权统治。在那种社会里,人权被践踏,个人在进行毫无希望的抗争,而最终不得不面对异常强大的社会现实。主人公温斯顿渴望得到真理和正义,但是在一个个人天地荡然无存,一旦背离正统思想就会被处以极刑的社会制度下,温斯顿终于认识到个人的渺小和斗争的无望。他曾经历过一次恋爱,却因自己被思想警察逮捕而完结。在几个月的囚禁生活中,他被严刑拷打,清洗脑筋,后来他被释放出狱。而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甘心情愿向社会低头屈服的被彻底驯服的人了。小说提醒人们要警惕警察国家的出现,如果那样,将会出现一个权力决定一切,为了当前的目的而不断篡改历史、官方语言越来越扼杀独立思维和不同观点的窒息社会。 |
乌托邦 | 托马斯·莫尔 | 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著。1516年出现。“乌托邦”是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意为“乌有之乡”,全书分上下两部。在上部,莫尔以自己同航海家拉裴尔谈话的方式,结合亲身见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的野蛮行径,把英国的圈地运动称为“羊吃人”,对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指出:私有制是劳动人民贫困和不幸的根源,“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得到福利。”书的下部借拉裴尔之口,描写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乌托邦。在乌托邦国家中,没有贫穷。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城市中居民舒适,道路宽阔,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花草树木,有便利大众的食堂和医院,劳动在这里成为生活的必须,除极少数例外,所有男女都从事劳动,全国无游民,无使人堕落的场所;教育事业、学术研究、文娱活动受到高度重视,为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乌托邦人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把快乐当做目标和幸福,但这些快乐必须不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乌托邦》是一部杰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它提出了一个财产公有、计划生产、按需分配、消灭了城乡对立的新社会制度。为此,托马斯·莫尔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乌托邦”一词被后人当做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乌托邦》一书影响深远,一出版就畅销一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乌托邦》没有对工业、农业生产进行根本性改造,把理想社会仍然建筑在家庭经营和手工业方式的落后生产基础上,甚至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上,不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些方面都贯彻着历史唯心主义的精神。 |
青年近卫军 | 法捷耶夫 | 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青年近卫军”成员的光辉业绩,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党领导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苏联青年的英雄形象。他们是在苏联共产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崭新的一代。富于幻想、渴望斗争、酷爱自由、胸襟开阔、精明强干、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是这一代青年的共性。但是他们又具有各自的独特个性。总部委员奥列格头脑冷静、善于思考,有组织才能,对母亲和祖国都充满真挚的爱。他把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党和革命事业。邬丽亚端庄文静、无限热爱生活。当敌机轰炸祖国的时候,她就选择了与法西斯斗争到底的道路。万里亚有着广泛的爱好,他沉着恬静、乐于助人,对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斗争的机会;邱列宁好学、机灵、英勇善战,连续完成了许多艰巨的战斗任务。他在十月革命节把红旗插在第十办事处的屋顶上,散发了传单、处死了叛徒福明。柳巴是“穿了裙子的邱列宁”,她象邱列宁那样具有火一般热情。她能歌善舞,机智而勇敢,只身完成了一些最危险的任务。但是青年近卫军的一生是短暂的,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先后被捕。在狱中,他们怀着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与法西斯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强的意志。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是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增强了英雄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
娜娜 | 左拉 | 法国小说。《娜娜》的主人公娜娜首次在巴黎万象剧院扮演《金发的爱神》中的爱神,虽唱得不好,但她的裸体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许多男人都想占有她。第2天午后,众多的债主、求爱者来找娜娜,娜娜偷偷地从厨房溜走,到妓院接客,很晚才回来。皇宫大臣莫法.德.伯维勒伯爵及他的岳父舒阿尔侯爵、银行家史坦那、新闻记者浮式瑞等,都对娜娜垂涎三尺,想方设法接近她。这些绅士们为了独占娜娜,绞尽脑汁。史坦那悄悄地在迷鸟台为娜娜买下了一座别墅,想把她藏在那里,可她一到,花匠就把消息告诉了附近的于贡夫人一家。正好这天莫法一家在于贡家作客。于贡的小儿子乔治,偷偷溜到娜娜那里过夜。第2天,追逐娜娜的那批绅士就都从巴黎来到于贡家作客,实际上他们都是为娜娜来的。在这里,娜娜拒绝同莫法、史坦那同室,只是同乔治秘密同居了好几夜,不久,她就厌烦他们的追逐,又回到了巴黎。后来,史坦那一度经济窘迫,于是莫法乘虚而入,常同娜娜鬼混。这时,娜娜已爱上了演员丰当。后来他们结婚,但婚后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她常挨丰当的打。娜娜被环境折磨得很痛苦。但她觉得,只要丰当属于她,受什么苦也情愿。但她需要钱,为了钱,娜娜只好背着丰当去当流娼。娜娜深深爱着丰当,她曾拒绝许多绅士们的引诱。但是,丰当这时却又和另一个女人同居,此时的娜娜深深感到男人个个是野兽。迫于生计,在被丰当拒之门外之后,娜娜住进了莫法为她买的房子,又回到了万象剧院演戏。娜娜从丰当身上吸取了教训,对所有的男人绝不重蹈热恋的复辙,她享有主妇的自由,同男人见面的时间由她自己决定。她刚同莫法信誓旦旦地约好,当夜却又同汪德夫尔伯爵同宿。这时乔治也时常来找娜娜,于贡夫人叫大儿子菲力浦来找娜娜要回乔治,可菲力浦一见娜娜,就拜倒在了她的脚下。这时莫法尽力供给娜娜金钱,但她却还是不够花,于是经常向别的男人借钱。菲力浦就是为了给娜娜弄钱,挪用了海军联队的公款,事发后,不幸被捕入狱。乔治这时因向娜娜求婚不成,自杀未遂。不久,娜娜同时同许多人来往,接受他们的钱财,就连莫法这时也同别的男人一样,若没钱根本无法进她的卧室。她还经常侮辱莫法。后来,娜娜突然不辞而别,到国外去了。几年后,她又回到巴黎,因得天花病而死。小说专门描写道德堕落,是左拉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佳作。 |
唐璜 | 拜伦 | 未完成的游记体叙事长诗。英国诗人拜伦的杰作。唐璜是一个漂亮的西班牙贵族青年。父亲死后,尽管他的母亲决心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他学习军事、艺术、科学,并给予封建道德的教育,对他管束极严,但唐璜在16岁时却和一个已婚的贵族少妇发生了爱情的纠葛。他的母亲不得不将他送往欧洲旅行。在前往意大利的途中,唐璜的乘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的袭击。后来,他漂浮到希腊的一个荒岛上,得到希腊大海盗兰布洛的女儿海蒂的援救,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两人产生了爱情。在听说兰布洛在海上出事身亡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正当庆宴达到高潮时,兰布洛突然归来,粗暴地破坏了他们的婚姻。海蒂悲痛地死去。唐璜则被捆绑押上船,当作奴隶卖到土耳其王宫。王宫的黑人侍从让他穿上女服、戴上假发,晋见苏丹王的26岁的妻子古尔佩霞兹,她为唐璜的俊美所动,对他百般勾引,但唐璜心中思念着海蒂,拒绝了她的引诱。不久唐璜逃出了王宫,参加了俄国进攻土耳其伊斯迈尔城堡的战斗。由于作战英勇,立下战功,他被派往彼得堡向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递送捷报,得到了女皇的青睐,成为女皇的头等宠臣。他因在宫内放荡不羁而致病,御医建议他出国旅行,女皇就派他以特使身份去英国进行外交事务谈判,进入了英国上流社会。唐璜的俊美与才干吸引了许多贵族妇女。当他正在一个贵族的乡村城寨里经历着浪漫的奇遇,长诗就此中断(全书16章)。按照拜伦的计划,唐璜本来还要再到德国,最后到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而死。由于作者早逝,而没有完成。 |
日瓦戈医生 | 帕斯捷尔纳克 | 苏联长篇小说,帕斯特尔纳克(1890~1960)著。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蓝英年等译。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主人公日瓦戈在他不到40年的人生中几乎经历了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并对这些历史事件作出反应。日瓦戈是一个天资很高、博学多才的人,他具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爱艺术、善作诗,又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相信人应该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所以选择了医生职业。他对别人充满怜悯之心,维护人的自由、纯洁与尊严。然而革命后的现实非但没有为他提供发挥其天资、才能的机会,反而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日瓦戈变成了一个庸夫俗子型的“小人物”。一个新时代里的“多余人”。不仅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在个人私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失败者。甚至连他求温饱的起码生存条件也难以保障。但他始终坚持超凡脱俗的人道主义胸怀,追求独善其身,维护和保卫人的个性自由、纯洁和尊严。 |
高老头 | 巴尔扎克 |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1834年发表。收入《风俗研究》中的《私人生活场景》部分(先收入《巴黎生活场景》部分)。作品由两条主要情节线索结构而成。第一条线索是高老头隐秘的痛史。商人高里奥在法国大革命中发了横财,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不幸妻子早死,他便把感情倾注在女儿身上,把大部分财产给了她们,自己所剩无几,寄居在伏盖公寓中,节衣缩食。后钱袋告罄,孤独而惨痛地死在伏盖公寓中。第二条线索是拉斯蒂涅的求学时代。外省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巴黎求学,初来时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久,由其表姐鲍赛昂夫人引荐,出入上流社会。苦役犯伏脱冷又给他点拨前途。最后,高老头的痛史埋葬了他的最后一滴眼泪和最后一丝神圣的感情,他欲火炎炎地投入了上流社会,要与它拼上一场。金钱对家庭关系的破坏,巴黎社会的卑污恶浊对青年人的腐蚀,贵族权势的由盛而衰的历史趋势等构成了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其中,拉斯蒂涅刚刚涉世就为巴黎社会的恶势力所吞噬的情节,尤令人掩卷长思。《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之前的巴尔扎克的作品,虽也深刻反映了法国的现实,但都不及《高老头》惊心动魄,包罗万象。《高老头》引出了《人间喜剧》中的部分主角,上百的悲剧从这里开始了。此外,作者是在该书中才开始运用“人物再现”法的。他力求在作品里把1834年之前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加以总结和调整,试图使《人间喜剧》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有人讲,《高老头》不仅是对过去作品的总结,而且也是以后作品的基石和《人间喜剧》的序幕。小说的艺术特点除“人物再现”法的运用外,还有浮雕式的环境描绘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 |
德伯家的苔丝 | 哈代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981年创作了《德伯家的苔丝》一书,又译《苔丝》。小说的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纯洁,美丽的乡下姑娘。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到农场主德伯家当了佣人,被德伯诱奸。对此,人们竟认为是苔丝本人的过错,她甚至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同情和帮助。不久,苔丝在牛奶场当了挤奶工,她结识了不愿意当牧师,来到乡下务农的青年克莱,他们相爱了。新婚之夜,克莱准备向苔丝坦白自己一段不检点的经历,以求苔丝宽谅,而苔丝却抢先向克莱讲叙了自己不幸的过去,不料,一向“开明”的克莱竟愤然离去。痛苦、孤独的苔丝拼命地工作,企盼着克莱的回心转意。以后,苔丝的父亲去世了,一家人无处存身,德伯乘人之危,用金钱和花言巧语诱逼苔丝与其同居。心存悔疚的克莱回来了,而苔丝却陷入了绝望,最后她愤而杀死了德伯,与克莱聚到了一起。在一个安静的黎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作者在该书的副标题中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表达了作者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并由此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抨击了法律的不公正。作品在艺术上情景交融,刻画细腻,风格独到。哈代还著有《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还乡》等小说。晚年著有史诗剧《列王》。20世纪以来,哈代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法国等国还将《苔丝》改编搬上银幕。 |
父与子 | 屠格涅夫 | 长篇小说。作者屠格涅夫,俄国作家。小说描写19世纪50年代俄国农奴制废除前夕新旧思想的斗争。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个平民出身的青年医生,他随他的同学阿尔卡狄到乡下的家里做客。他们抵达后的第二天,便展开了两代人的对立。巴扎洛夫憎恨阿尔卡狄的叔父巴威尔和父亲尼古拉用自由主义进步的幌子,坚持贵族地主的生活方式,维护摇摇欲坠的贵族特权,致使他们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冲突。尼古拉感叹自己已被儿子的时代遗弃,而阿尔卡狄又因父亲以排除偏见的宽大胸怀来包容他,而觉得羞愧,原谅了父亲和女管家的态度。由于巴扎洛夫的平民气质,使佣人们对他产生好感,但他和巴威尔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后来,巴扎洛夫离开了乡间,到了省城,应有钱的寡妇阿金左娃的邀请,到她的庄园做客。阿金左娃的美丽与自信,强烈地吸引着一向把恋爱视为愚蠢游戏的巴扎洛夫,他无法抑制心中的热情,向阿金左娃表明了爱意,尽管阿金左娃的心也因他而迷乱,但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拒绝了巴扎洛夫。巴扎洛夫带着失恋的苦闷情绪,回到了乡下父母身边,但双亲殷勤地呵护,却反而使他更加心烦并再次离开了家,又回到了阿尔卡狄的家,并开始进行热爱的科学实验。但不幸的是,巴扎洛夫和巴威尔又发生了争吵,并差一点决斗,巴扎洛夫再次整装回了老家。回到家乡后,巴扎洛夫开始行医,在一次解剖尸体时,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并感染,患了绝症。就在巴扎洛夫死期将近之日,阿金左娃带着医生来到了他的身边。巴扎洛夫是19世纪60年代的以科学代替神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的典型人物,但他远离人民,思想上实际是个虚无主义者。 |
漂亮朋友 | 莫泊桑 |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吉·德·莫伯桑的长篇小说,写于1885年。贫穷无依的杜洛阿仗着朋友福雷斯蒂埃的帮助当上了报馆的记者,不久他便懂得了成功的秘诀在于机敏,灵活,善于揣测王子的投机意图,然后进行欺骗,同时他又不失时机的利用自己漂亮的外表,把贵妇淑女当作自己向上爬的阶段。他经历了种种冒险,采取种种卑鄙下流的手段,最终娶上了大财阀的女儿,他更加辉煌的前景轰动了整个巴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寡廉鲜耻、却飞黄腾达的小人物形象,辛辣地挖苦、讽刺了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政界的种种丑恶。 |
布登勃洛克一家 | 托马斯·曼 |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Verfalleiner Fami-lie)。情节发生在1835~1876年,以大商人布登勃洛克一家从盛到衰,直到灭亡的过程为发展的基础。这个家庭是吕贝克城的望族,在前期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祖父老约翰代表着这个家族的黄金时代,小说开始时他从一个没落的富户手里买了一座豪华的住宅,亲友们纷纷祝贺他们乔迁之喜。布登勃洛克公司传到父亲手里,在和暴发户哈根斯特罗姆的竞争中遇到重重困难。小约翰苦心经营,总算保持住了家庭原有的财产。儿子托马斯当了公司主人以后,布登勃洛克家族和哈根斯特罗姆家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托马斯一开始取得了某些胜利,在竞选参议员时击败了哈根斯特罗姆家族的赫尔曼。但这不过是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回光返照,他们终遭惨败。祖父传下来的那座豪华的住宅终于转到哈根斯特罗姆家族手中。托马斯死后,布登勃洛克家族已名存实亡,经济上完全破产,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任何地位。最后一代人汉诺生来懦弱,根本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法则,小说以他的夭折结束。 |
静静的顿河 | 肖洛霍夫 | 当代最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之一肖洛霍夫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到1922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这个俄国历史新旧交替时期中的重大事件和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斗争,着力抒写哥萨克在历史大动荡、大转折时刻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描摹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各个阶层的变化。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中农,在他身上既有着粗犷、勇武的哥萨克的特点,又有着注重实际利益、狭隘偏见、在政治上左右摇摆的农民的个性。在革命战争中,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复寻找所谓正确出路。他处在历史事件的急流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还是白军军官、反动将领,都发生了冲突,在人生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沦落为匪,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家乡。作家揭露了长期统治着顿河哥萨克的反动、腐朽的旧制度与旧势力,并表现其必然灭亡,同时又刻画了哥萨克人独具的率真、剽悍、富有生命活力的性格。在描绘顿河地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哥萨克的高尚品质,一方面也深刻表现了革命队伍中过火行为和政策错误引起的严重后果,表明了作家在揭示现实生活矛盾时非凡的胆识。全书四部八卷,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小说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作品的思想倾向、对主人公的理解,有过不少争论,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被译成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畅销全球。 |
邦斯舅舅 | 巴尔扎克 | 巴尔扎克后期重要代表作。小说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844年至1846年。主人公邦斯早年颇有音乐才能,并赢得过荣誉。但不久每况愈下。没有成为大音乐家,却养成了另外两种癖好。一是收藏古玩名画; 一是好吃好喝,离开精美的筵席就伤心得发抖。他收藏的骨董价值可达百万法郎。但是他只是为了鉴赏,绝非为了赚钱。他洁身自好,终于在贫病交迫中绝望地死去。作家通过对邦斯与亲族、社会的冲突及其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时期由于金钱贪欲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淡,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照的手法。在邦斯同社会冲突中,作家突出了善与恶的对照。把阿曼丽、玛古斯、弗莱齐埃、波冷、雷蒙诺克、西卜女人等作为“大恶”的化身加以揭露、鞭挞。把邦斯和许谟克作为“大善”的化身,给予同情、赞美。在邦斯同许谟克的朋友关系上,突出了性格的对照。前者是一个收藏家,忙于抢救物质的美; 后者是一个幻想家,专心研究精神的美。前者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染上了恶癖;后者始终爱着音乐和他的祖国,并且规劝他的朋友戒除对于精美酒食的嗜好。但是因为他是邦斯遗产的法定继承人,所以还是和邦斯一样被社会吞噬了。 |
少年维特之烦恼 | 歌德 |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的书信体小说,是他饮誉欧洲文坛的成名作。1772年歌德在威茨拉尔帝国高等法院实习期间,对友人的未婚妻夏绿蒂萌发了无望的爱情。不久,又听到青年耶鲁撒冷因失恋自杀的消息,受到很大震动。1774年歌德在一次“新的不快”刺激下,在短短4个星期内,写成《少年维特之烦恼》。它记录了诗人青年时代一段重要经历,写得缠绵悱侧,深情感人。小说写市民出身的维特热恋美丽的少女绿蒂,而绿蒂先已与他人订婚。无望的爱情使维特万分痛苦。等级森严的社会又让他饱受冷眼,贵族的傲慢与歧视和资产者的庸俗自私令他感到窒息。维特终因绝望开枪自杀,向社会作无力的抗议。小说揭示出德国狂飙突进时代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社会的尖锐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维特的形象反映出一代青年心中的憧憬、烦恼和苦闷。他热爱大自然,推崇感情,向往人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憎恶腐朽的贵族阶级和鄙陋的市民气息,渴望从封建桎梏中获得解放。小说的出版在当时整个欧洲曾引起重大反响。小说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坚决反封建,但也确实存在伤感成份。维特要求个性自由,并不进行社会改革。他的反抗,仅限于感伤和愤慨。这也是狂飙突进运动本身的缺点。他的自杀,更不足取。当时某些读者仅从爱情自由的角度产生共鸣,甚至因恋爱不自由而自杀,这是从消极方面所作的错误理解。小说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文情并茂,剪裁精当,至今仍是同类作品中的典范之作。小说写维特的感情变化剖析深刻,对心理活动过程刻画细腻逼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壮观景色,寄情寓景,对描写的一草一木都赋予奇异的诗的色彩,通篇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作品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直接对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福尔摩斯探案集 | 柯南·道尔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小说集,完整收录《血字的研究·四签名》《福尔摩斯冒险史》《福尔摩斯回忆录》《福尔摩斯归来记》《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最后的致意》。囊括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的4部长篇小说及56部短篇小说。 |
四签名 | 柯南·道尔 | 《四签名》(又作《四个签名》)是英国侦探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的第二篇中篇推理小说,其仍以夏洛克·福尔摩斯为主角,发表于1890年2月。该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887至1888年之间,讲述了英国家庭教师玛丽·摩斯坦在父失踪后,每年都会收到一个匿名包裹,原来其中牵涉到一个密谋。该小说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进行了客观的揭露和反映。 |
失去的世界 | 柯南·道尔 | 《失去的世界》一书中,查伦杰教授带领一支探险队深入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科学探险。他们受困高原,遭遇恐龙、猿人,险象环生。小说展现了一幕幕死里逃生的场面,惊心动魄,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之一。 |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 | 柯南·道尔 | 侦探小说。柯南道尔著。作于1902年。叙述侦探专家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医生侦破一起离奇复杂的谋财害命案的经过,谴责犯罪的不道德行为,宣扬人道主义和善恶有报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品结构严密,情节惊险,扣人心弦,所塑造的福尔摩斯的形象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
恐怖谷 | 柯南·道尔 | 《恐怖谷》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系列小说当中较著名的一部。伯尔斯通庄园的主人不幸惨遭杀害,死状奇惨无比,头颅几乎被枪击得粉碎,四周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尸体旁边留有卡片,上面潦草地写着“V.V.341”的字样。这令案子更为扑朔迷离:这张卡片难道是凶手留下来的吗?它代表什么意义?“恐怖谷”曾令道格拉斯惴惴不安。“恐怖谷”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道格拉斯的死与“恐怖谷 ”又有什么关系? |
最后致意 | 柯南·道尔 | 《最后的致意》是英国柯南道尔写的短篇小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派间谍入侵英国,以窃取英国的机密资料。为了对付间谍,英国政府特意诚邀已经退休养蜂为乐的福尔摩斯协助。福尔摩斯装扮成美国人,骗取间谍的信任,提供假的机密情报给间谍。开战前夕,福尔摩斯终表露身份,与伪装成司机的华生合力拘捕间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