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 马克·吐温 | 本书收集了作者的精选优秀小说。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历险记》《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等,其作品以幽默、机智见长,并奠定了美国文学作品的简洁风格,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道林·格雷的画像 | 王尔德 | 描写艺术、道德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长篇小说。奥·王尔德著。1890年出版。道连·格雷是个美貌的青年,画家霍尔沃德给他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像,企图使他的美貌长在。而格雷本人却在亨利爵士的享乐主义哲学的引诱下,堕落了。他纵情享乐,伤风败俗,甚至犯了罪。18年过去了。格雷一直保持着使人倾倒的美,而他那不道德的生活却在画像上留下了痕迹,使画像上的格雷变得满脸皱纹,面容憔悴。画像成为格雷灵魂堕落的证据,他不能容忍,拿起刀向画像刺去……仆人们听见呼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墙上的画像青春光华依旧,地上却躺着一个丑陋衰老的人,一把刀插在胸膛上。 |
恋爱中的女人 | 劳伦斯 |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虹》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茨威格 |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茨威格心理分析的代表作。小说用书信体,以第一人称内心剖白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一个女子执著地追求爱情的坎坷经历和痛苦的人生。茨威格将自己的理想倾注在这个孤独的女性身上,塑造了一个完美动人的形象。这个纯真善良的女性,牺牲了荣华富贵、少女的贞操、社会的尊敬,一往情深地爱着作家R,这个作家的冷漠、不负责任地放纵,把她推上了绝路。茨威格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摧残,热烈地渴望美好的灵魂给那个荒芜丑恶的社会带来热和美。茨威格是个人道主义者,他珍重人的感情,同情人的命运,强烈地向往真善美的境界。高尔基在致他的信中写道:“您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们目睹的那些活人更高尚,更有人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细腻的心理分析方面显示了茨威格艺术刻画上的非凡才能。而第一人称的写法又使得人物的内心袒露无遗,真实动人。 |
奥德赛 | 荷马 |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另一部史诗。作品叙述了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争中得胜后,伊塔刻岛国王奥德修斯乘船回故乡过程中,用智慧战胜各种灾难,最后胜利回家大团圆的故事。奥德修斯和他的伙伴在归途中先攻下了喀孔涅斯人居住的王城,再来到吃迷莲的人住的国土;吃了这种迷莲就会忘记家乡。他们又漂流到独眼巨怪的海岛,巨怪把他们关进岩洞,吞食了他的几个同伴。聪明的奥德修斯用酒灌醉巨怪,用木棒弄瞎了巨怪的眼睛,逃出了岩洞。此后他们又到了风之国、吃人的莱斯特律戈涅斯巨人国、喀耳刻巫女的海岛、冥土、盘踞着海妖的礁山,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等他们离开太阳神的岛时,只剩下奥德修斯一个人。他漂到了女神卡吕普索的岛国,留住了好几年。后来他到了淮阿喀亚岛,国王阿尔喀诺俄斯盛情招待他,送他许多礼物,给他准备船只,使他回到了故乡。他妻子一直在家等待着他,儿子也长大成人。奥德修斯装成乞丐回家试探妻子,证明妻子是忠贞的。他跟儿子一起杀死了那些向他妻子求婚的人,处死了帮助过求婚者的奴隶,重新做了伊塔刻岛的国王。它反映了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家庭关系、社会生活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 |
伊利亚特 | 荷马 | 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它和《奥德赛》一起,称作“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集中地描写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这场战争的第十个年头里二十多天的事情。第十年上,希腊联军的猛将阿喀琉斯的一个美丽的女俘为主帅阿伽门农所夺,阿喀琉斯在盛怒之下退出了战斗。特洛伊人就乘机大举进攻,一直把希腊人逼到海边,眼看连战船都快保不住了。这时,阿喀琉斯的部将帕特洛克罗斯目睹希腊军情势危急,请求阿喀琉斯把盔甲借给他,奔上战场。特洛伊人看到阿喀琉斯的盔甲,以为阿喀琉斯又亲自出战,便纷纷逃跑,总算挽回了希腊人的败局。可是帕特洛克罗斯毕竟不是特洛伊大将赫克托耳的对手,终于被刺死在特洛伊城外。亲密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之死,使阿喀琉斯十分悲痛和后悔。于是他再度上阵,杀死了赫克托耳。阿喀琉斯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葬礼。赫克托耳的老父王普里阿摩斯靠神的指引,从阿喀琉斯手里赎回了儿子的尸体,并为他举哀下葬。史诗到此结束。《伊利亚特》是人类童年时代描写战争的巨著。全诗一万八千多行,分二十四卷,但记述故事的时间只有二十四天。史诗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穿插了许多神话和历史传说,塑造了英勇、果敢、坚强的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的英雄形象。它被誉为欧洲史诗的典范,对欧洲和世界文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
泪与笑 | 纪伯伦 | 散文诗集。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1913年于纽约出版。全书共收散文诗56篇。作者在引言中写道: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 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作者正是含着泪水,严肃地思考着人生,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阳光下》,在《废墟间》、《在美神的宝座前》、《在时光的舞台上》,他含着《笑与泪》,面对《时世与民族》,他《展望未来》,叙述着他的《梦》,叙述着纯真的《爱情的故事》,高唱着《花之歌》、《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人之歌》。他用《火写的字》直抒《胸臆》,这就是《诗人》,诗人的《灵魂》,《诗人的声音》。 |
吉檀迦利 | 泰戈尔 |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宗教抒情诗集,是诗人从他的孟加拉文版《吉檀迦利》、《奉献集》和《渡船》诗集中选译成英文的。诗集共收103首,于1912年出版,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吉檀迦利”在印度语中是“献诗”的意思。诗人的诗歌是献给神的,是以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为主题的。诗集中,诗人歌颂了神的无限的恩赐,无限的爱,无限的意志。诗人渴望与神结合,因为与神的分离,给人生带来痛苦,使现实变得黑暗,一旦与神结合,黑暗就会过去,镣铐也会被打碎,诗人和他的国家将会永享自由和幸福。诗人笔下的神是神秘莫测的,究竟“他是谁”诗人自己也说不出来。但是诗人感到他的存在,受到他的恩赐,得到他的启示。这位神既没有具体的化身,也没有高坐天庭,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与万物化为一体的泛神。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奔走于有钱有势的王公贵族之间,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诗人把他作为理想和真理的化身,认为只有通过爱才能与神结合,实现美好的理想,进入自由的天国。因此诗集在强烈的宗教观念中透射出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了诗人希望、探索、追求、苦恼、彷徨的矛盾复杂心情,反映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诗人,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企图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民族矛盾的改良主义政治理想。《吉檀迦利》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浓郁的抒情性。它那清新隽永的诗句,含蓄幽深的意境、朴实平易的比喻和神秘主义的色彩,使诗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我国已出版冰心译的《吉檀迦利》。 |
飞鸟集 | 泰戈尔 | 诗歌集。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发表于1916年。该诗集共收入短诗325首,其中的一部分为诗人1916年访问日本期间所作的即兴诗,其余为诗人选译自《碎玉集》等几个孟加拉原文诗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简炼明快的诗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抒发了自己的种种感受。整本诗集以格言诗和哲理诗为主,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哲理; 语言凝炼、瑰丽。短小的诗行,犹如芳草小葩,清新秀丽,典雅朴实。 |
新月集 | 泰戈尔 | 印度诗人泰戈尔1913年发表的一部诗集,共有诗四十首。它通过对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儿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愿望和追求光明的理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在这些作品里,作者真切地描绘了天真烂漫美丽无邪的儿童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贪婪只有纯真、没有罪恶只有自由的世界:“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孩童之道》)。作者还揭示了自己描写新月、歌赞孩子的原因:“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在那儿,理智以她的法律造为纸鸢而飞放,真理也使事实从桎梏中自由了”(《孩子的世界》)。在这些诗篇中,作者善于从孩子与妈妈之间、孩子与大自然之间以及孩子与社会事物之间窥透儿童的内心隐秘,因而极其生动地展现了儿童的五彩缤纷的自由天地,比如《开始》中孩子的天真发问和妈妈的疼爱的回答;《天文家》中弟弟的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可爱纯净的心理活动。其它如《仙人世界》《纸船》等对孩子生活的描写,都能激起人们的儿时记趣,正如本书评者郑振铎在《译序一》中说的《新月集》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我们只要一翻开它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的天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
园丁集 | 泰戈尔 | 印度诗集。泰戈尔作。1913年出版。中译本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本诗集共收入85首诗。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爱情。诗人热情地讴歌爱情,细腻地刻画了处于特别情绪之中的女主人公的独特心境,表达了她们爱情的强烈与内心的羞涩的统一,并且还展示了爱情的无限神秘与莫可名状的暗示。如《园丁集》——12,就是表现了爱之丰富的最壮丽的诗篇,在这里,情人的心被比做湖水,他的情妇被邀来装载她的水壶,湖水依恋地环抱她的双足,汩汩地诉说心中的秘密,形象地表现了淹没一切其他感情的强烈爱情。《园丁集》——28,则通过一个男子的自白,讲述了爱情的神秘;它是那么深沉,一切言语和表情都是无从表达的。一个情妇要完全了解她的情人,正如月亮要探测大海的深浅。除爱情外,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肯定现实、执著现实、反对解脱的生活态度,为诗集增加了不少的乐观与欢快。诗集中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抒情诗、寓言诗、哲理诗、宗教诗等。诗的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诗集立意新颖,构思奇妙,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
游思集 | 泰戈尔 | 泰戈尔的《游思集》是一本散文诗集。这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诗十三篇,第二部分选诗二十六篇,第三部分选诗二十七篇,共收集散文诗六十六篇。这些散文诗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数序也不连贯,均为诗人一时即兴之作,是诗人平日将自己倏然而生的思绪随时记录下来而成的。 |
采果集 | 泰戈尔 | 《采果集》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与《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齐名。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采果集》(1916年)大部分由诗人亲自从孟加拉文译成英文的两部诗歌选集。主要是1900年以后的作品,此前的诗篇入选的寥寥无几。 |
沙与沫 | 纪伯伦 |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1883—1930)的散文诗集,收录320余首散文诗。中心内容是抒写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诗人以深邃的眼光,开阔的胸怀,站在哲学高度,对人生作缜密的观察和精妙的议论。作品中观察、议论的人,不是具体的你或我,而是普遍的人,整个人类。作品中描述的人的世界,是充满罪恶的世界。自私、骄傲、贪婪、妒忌、仇恨、伪善、压迫、战争等,使世间成了一座监狱,“我们都是囚犯。”面对如此世界,人生该怎么办?作者苦口婆心,多方指引,希望把人们引到一个自由的光明世界。他指引的路径是:追求真善美。在这个痛苦黑暗的世界上,并不是没有真善美,“世界上只有两个原素,美和真,美在情人的心中,真在耕者的臂里。”善,在钉死耶稣的十字架上。诗作用生动的艺术形象,从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恋爱交往、思想行动等人生的各个方面具体教导人们怎么做,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执着地追求,但不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是生命的追求,创造的追求;从狭窄的物质世界中跳出来,进入广阔无边的精神世界,净化情感,实现道德完善;坐在云头看地球,摆脱种族、国家、俗务的束缚,把小我与宇宙融合为一;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以情人的眼光看人,以爱自我的心怀爱人,以农民播下种子、渴望收成的诚心待人。这样,人类便可以进入真善美统一的、艺术的世界。作品中表现的这些见解,具有一定程度的幻想性质。但作者的诚挚之心,十分感人,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世间丑恶的强烈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友好亲近都具有积极意义。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描写的意象或摘自天堂、或捞于海底,或取之于人间和动物世界,大至宇宙,小至沙粒,临场置景,就物设喻,都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显得笔力酣畅、色彩斑斓。诗作化具体为抽象,带有哲学意味,而且充满辩证思想,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力量,意蕴深邃,韵味隽永,给人以启迪,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
幻灭 | 巴尔扎克 | 长篇小说。巴尔扎克著。作于1837—1843年。出身平民的青年诗人吕西安,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出人头地,结果在金钱势力的腐蚀下,出卖了自己的才能和灵魂,成为一名无耻文人,后来为了谋取贵族头衔,堕入报业寡头圈套,弄得身败名裂,希望幻灭。另一青年科学家大卫,为人正直、善良、纯朴,刻苦钻研制造廉价纸张,但遭到利欲熏心的戈安得的暗算和迫害,结果成果丧失,身陷囹圄,希望幻灭。作品通过这两个青年的不幸遭遇和幻想破灭的过程,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的社会生活面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毁灭才华、腐蚀艺术的罪恶,暴露了在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中职业的商品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作者还以深切的同情刻画了牺牲在街垒中的共和主义者克列金的形象,指出这种人“将能改变世界的面貌”。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大卫和吕西安的思想气质、生活道路进行对照,互为映衬,一正一反,倍加鲜明。 |
交际花盛衰记 | 巴尔扎克 |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错落纵横,人物繁多——巴黎社会各行各业的角色都有:上流沙龙的女主人,底层世界的窃贼妓女,还有“半”上流社会的主要成员——交际花,等等。《幻灭》中的主角之一吕西安,在冒牌的西班牙修道院院长卡尔罗斯·厄雷拉(即逃亡苦役犯伏脱冷)的指点下,决心东山再起,跻身于上流社会。但他不知,他将作为伏脱冷控制巴黎的工具而任人摆布。伏脱冷选中葛朗丽埃夫人作吕西安的未婚妻。为了筹措婚礼费用,他让深爱吕西安的妓女艾丝黛尔嫁给迷恋她的银行家纽沁根,并从他身上捞取百万法郎。艾丝黛尔不愿干这种卑鄙勾当,被迫自杀。吕西安为了追求金钱、地位,扔掉了一切:聪明才智、家庭温暖、云天高谊和婚姻爱情。吕西安最后以自尽了结其堕落的一生。伏脱冷被关进监狱,但又越逃,后来成了警察赏识的密探。《交际花盛衰记》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没落,青年无用武之地,到头来只有被金钱和虚荣腐蚀掉;另一方面也谴责了作为资产阶级附庸的法律的伪善面目。 |
被遗弃的女人 | 巴尔扎克 | 《被遗弃的女人》是巴尔扎克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高老头》的续篇,被收入《人间喜剧》第二卷《私人生活场景》。它描述了巴黎贵妇鲍赛昂侯爵夫人遭人遗弃,离开巴黎到诺曼底隐居后,因受到一年轻男爵的追求,再次陷入情网,演出了新的一轮令人震惊的爱情悲剧。《被遗弃的女人》最初于一八三二年九月九日至十六日在《巴黎杂志》上连载。一八三四年收进《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六卷“外省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二卷“私人生活场景”,并增加了给阿布朗泰斯公爵夫人的献辞。本篇主题在《人间喜剧》中经常出现,但巴尔扎克笔下众多的被弃妇女中,鲍赛昂夫人的形象最生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她是贵族社会以财产、门第为基础的婚姻制度的典型牺牲品。她不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又无法摆脱婚姻的枷锁,而不合法的爱情又往往不可能持久:上流社会的男子,无论青年时代多么钟情,毕竟有一天要为自己的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着想而缔结一门有利可图的亲事。鲍赛昂夫人尽管出身高贵,才貌超群,仍不能逃脱两度被遗弃的凄惨命运。 |
贝姨 | 巴尔扎克 | 长篇小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1799—1850)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是路易·菲力蒲七月王朝整个社会的风俗画,是当时上层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录像。描写资产阶级的糜烂生活,揭露七月王朝的腐朽本质。暴发户克勒凡靠做花粉生意起家,后来混迹于政界和军界,任国民自卫军营长等职。他崇拜金钱,挥霍无度,为几个姘头花费几十万法朗,还专门供养十几岁的女孩,为他日后蹂躏。妻子死后他没有续弦,借口为了女儿,实际上是为自己寻欢作乐的方便。他将女儿嫁给于洛的儿子以后,又借口于洛抢走了他的情妇,对于洛太太由追求而进行要挟。最后与荡妇玛奈弗太太结了婚,一同得怪病死去。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军需总监、又在七月王朝中任高级职务的于洛,为好色花光了家产,年近70,仍然放纵情欲。为博得玛奈弗太太的欢心,强行提拔她的丈夫当科长,甚至提前支出自己的薪金和人寿保险金,并派妻子的叔叔去阿尔及利亚营私舞弊,侵吞公款。事发后被迫辞职,隐姓埋名,寻找穷人家的小姑娘姘居。妻子把他找回,他又勾引厨娘,把妻子气死后,即与厨娘结婚。小说通过克勒凡和于洛的堕落,表现了资产阶级精神上的破产,揭示了整个社会荒淫糜烂的风气及其阶级根源。 |
驴皮记 | 巴尔扎克 | 长篇小说。巴尔扎克著。作于1831年。出身破落贵族的青年拉法埃尔,本想用诚实写作的方法在生活中找到出路。后结识了巴黎最时髦的女人福多拉,陷入情网而又遭遗弃,于是变得沉沦、放荡起来。正在这时,他偶然得到近东古国的一张驴皮,上面写着:“要是你占有我,你就会占有一切,但你的生命却属于我……对你的每一个欲望,我将随着你的生命同时缩小……。”凭着这张神奇的驴皮,他得到了金钱、得到了女人、得到了荒淫的享乐,但日益增强的欲望却使得驴皮越来越小,最后终于死在热烈地爱着他的恋人保琳怀中。作品将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剖析和别具一格的幻想结合起来,形象地勾画了主人公拉法埃尔走向堕落的一生,说明了非分的欲望会使人夭亡这一哲理,并指出了造成这些悲剧的社会原因。 |
幽谷百合 | 巴尔扎克 | 《幽谷百合》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6年。该小说讲述青年贵族费利克斯追求莫尔索伯爵夫人。伯爵夫人的丈夫暴戾,家庭生活缺少乐趣。他的介入,掀起她感情上的波澜。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对丈夫保持忠贞。费利克斯后去巴黎,经不起贵妇迪特利小姐的诱惑,坠入情网。伯爵夫人得悉,悲痛欲绝,把死当做是天主的恩赐。弥留之际,费利克斯赶到,她在临终时给他的信中吐露了隐衷。《幽谷百合》是巴尔扎克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部,它较少涉及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而将爱情作为浓墨重彩描写和歌颂的对象,作家在作品中铺陈、渲染、精描细绘,把一个爱情故事写得悱恻缠绵。 |
在路上 | 凯鲁亚克 |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该流派的“圣经”,发表于1957年。作者将一卷白纸塞入打字机,不加思索地进行自发性创作。创作前,凯鲁亚克以吸大麻来刺激并培养一种超越真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他也曾为了同一目的,浪迹天涯,放荡形骸,此作即他的经历的真实反映和记录。作品以自然主义的笔触,描写几个“垮掉”分子周游全国的生活经历,除了精心描绘主人公萨尔·帕拉戴斯的形象之外,还采用“人像陈列式”结构,刻画了一群“垮掉”分子的形象,如狄恩·邦克尔等。这群近乎狂癫的“垮掉”分子,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流浪,大量吸毒、群居杂交、通宵饮酒、寻欢作乐、追求刺激等等,不一而足。作品表现出对“美国天堂”的失望、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对传统道德的鄙视。作品也宣扬了“看透一切”的人生哲学、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思想,和空虚堕落的颓废情绪,是战后美国青年精神世界和病态心理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美国社会的腐朽。作为“路上派”小说的代表之作,作者在小说的结构形式和艺术表现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艺术追求和风格。小说情节较松散,兴之所至,信手成章。作品质量粗糙,格调低下,只是作为反抗传统道德、不满美国现实、厌恶资本主义文明的美国青年的心声,小说才获得了一定认识价值和思想意义。 |
王子与贫儿 | 马克·吐温 | 《王子与乞丐》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用很久以前就在英国流传的《王子和侍从》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一个贫苦儿童汤姆和一个富贵王子爱德华交换社会地位的童话式故事,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成为了马克吐温作品中风格特异的一部作品。英国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因一个阴差阳错的偶然机会互相换了位置,王子变成了贫儿,贫儿变成了王子。贫儿汤姆穿着王子的衣服在王宫里尽享荣华富贵,还当上了英国的新国王。而真正的王子爱德华却在外四处流浪,不得不忍受贫穷和乞丐们的欺凌和嘲讽。在好人霍顿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经历了重重劫难,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最后终于回到了王宫。而贫儿汤姆在良心的谴责下,将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还给了真正的王子。此后,爱德华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
梭罗日记 | 梭罗 | 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更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夜流转的顺序编排,择取了梭罗日记手稿中的精华篇章。这是梭罗于19世纪40和50年代栖居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日常交游远足,观察大自然的风物、景致、节候变换的心得,不仅包括了他对天地间万物的细致记录,也包含着他对人生、心灵、真理的感悟。 |
卡门 | 梅里美 | 又译《嘉尔曼》,法国作家梅里美184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梅里美(1803—1870)著有历史剧《雅克团》、长篇小说《查理九世时代遗事》。小说《卡门》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卡门这个女主人公是个吉卜赛人,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和同伴争吵,以刀伤人被逮捕。押送的士兵中有个叫唐·若瑟的和她是同乡,把她放走了。卡门参加了走私活动。唐·若瑟出狱后找到她,并把她的情人杀死。卡门不愿受唐·若瑟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唐·若瑟以死相逼,要她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卡门宁死不从,终于倒在唐·若瑟的刀下。卡门是一个社会的叛逆者,是社会和法律的“化外之民”,她身上既具有某些邪恶的特点,又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她以“恶”的方式来反抗压迫,自觉地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对那个异己的“商人的国家”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并以触犯它为乐事。她又是一个独立不羁性格的典型,不愿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不愿成为某一男子的附属品。她爱不同凡响的英雄,渴慕浪漫热烈的情感,但她更爱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一步,宁愿为此付出生命。卡门是一个体现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有一种野性,不受任何羁绊约束,追求“绝对自由”。她可以以一言不合,就抄起切烟刀在别人脸上划一个十字,这近于野蛮的行为在充满冒险的走私活动中适得其所,她的灵敏、机巧、泼辣、大胆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加上她的某些邪恶和迷信心理,衬托出她的吉卜赛女郎的身份,使这个形象格外有血有肉。法国作曲家比才后来把《卡门》改编成歌剧,《卡门》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使之更加流行。在中国,田汉将《卡门》改编为六幕话剧,1930年发表以后,首演于上海中央大剧院,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美国的悲剧 | 德莱塞 | 西奥多·德莱塞的长篇小说, 1925年出版,1926年被帕特里克·卡 尼改编成剧本。作品故事是以纽约市 真实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为基础写成 的。克莱德·格里菲思出生在美国 堪萨斯城一个贫穷的传教士家庭里, 但他却梦想着要金钱和社会地位。他 离开了寒碜的家庭,到一家旅馆当茶 房,整天耳闻目睹着阔老们过的花天 酒地的糜烂生活,使他开始染上恶习, 逛妓院,玩女人。克莱德在一次郊游 中不幸开车压死了人,为了逃避刑事 责任而浪迹他乡。后来,他巧遇在纽 约州莱科格斯开工厂的伯父,有幸被 伯父安排在厂里当工头。他整天处在 年轻女工的包围之中,内心的欲念不 断蠢动,后来对农村少女洛蓓塔·奥 尔登一见钟情,致使她怀了孕。与此 同时,大资本家的女儿桑德拉·芬克 莱主动向他卖弄风骚。克莱德受宠若 惊,为了不失去进入上流社会的“良 机”,决定抛弃出身贫寒的少女洛蓓 塔。克莱德把洛蓓塔骗到大湖上划船, 似乎是在无意中弄翻了小船,眼看着 洛蓓塔被活活淹死,而他独自逃生。经 过长时间的审判,克莱德被判死刑。克 莱德的母亲为了救儿子,四处奔走,大 声疾呼,但她的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 儿子上了电椅,她自己步履维艰地领 着女儿在大街上流浪。克莱德从一个 纯朴青年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这是 因为他受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影响的恶 果。小说展示了青年女工洛蓓塔之死 和克莱德走上犯罪之路都是美国社会 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