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沉思录 | 奥勒留 | 古罗马皇帝、新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亦译为《自省录》。约写于公元170年。书凡十二篇。以格言形式陈述。马可·奥勒留在书中歌颂“自然”或“本性” ,认为这是道德的来源和理想。他说,“一切自神而来的都充满了神意,连从运气而来的都不是与本性分开的,或者说都不能不与神意所命的事物交织和牵连着。一切都由此流出。” 他这里所谓的 “本性” 就是人格化了的“神” ,就是“上帝” 。他认为“神” 或“上帝” 确实是存在的,它是“善和公正的美” ,它在“关心人类的事物” ,而“把一切办法都放在人的能力之中,使人不至于堕入真正的祸恶中” 。因此,他宣扬命运神定论,鼓吹服从神意,安于命运,而接受一切境遇,忍受不幸。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遭遇都是符合“自然”或“本性” 的,强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是无益的、违反神的意志的。他主张人要摒除一切情欲(意欲),抛弃烦恼,克己律身,“过合乎本性的生活” 。他指出,“不作不合群的事” ,我要“引导我自己趋向于那些和我同类的事物,並且我要转移我所有的能力到共同利益上去” 。认为如此而作,那“生活一定是幸福地向前流” 。但他所谓的趋向于“共同利益” ,不过是奴隶主国家“所指派的一切” 。他宣扬人生短促,要“静观自身” ,始终保特自己的“善良、谦和、真诚、明理、平和、豁达”之品格。要“友爱、仁慈” ,就是在离世之时,也不要对人“欠一分亲爱” 。他要求人们以自我沉思、内省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
先知 | 纪伯伦 | 《先知》是黎巴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纪伯伦的哲理散文诗,被认为是他的顶峰之作。作品表达了他诲人从善、改良社会的道德和理想,塑造了一个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刻见解,叫做亚墨斯达法的智者形象。他即将离开生活了12年的阿法利斯城,临行前,送别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叫做爱尔美差的女子对他说:“上帝的先知,至高的探求者……在你离别之前,我们要请你对我们讲说真理。我们要把这真理传给我们的孩子,他们也传给他们的孩子,如此绵绵不绝。”于是智者就爱与美、生与死、理智与热情、宗教与善恶等问题的真谛向听众发表了寓意深刻的宣谕。《论爱》中说:“爱虽给你加冠,他也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在《论谈话》中,智者说道:“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翼,却不会飞翔。……也有些人的心里隐存着真理,他们却不用言语诉说。在这些人的胸怀中,心灵是居住在有韵调的寂静里。”作品除去这些对人生、处世的见解,还有许多对统治者和束缚人精神的宗教的揭露和充满哲理的讽刺,当权者“喜欢立法,却也更喜欢犯法”;宗教的欺骗性在于“假如你要认识上帝,就不要做一个解谜的人”。这部发表于1923年蕴藉深沉、充满哲理的作品,具有阿拉伯文学特色和东方色彩,加之作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的插图,使《先知》堪称“纪伯伦风格”的典型。他还创作有小说《折断的翅膀》、散文诗《沙与沫》等作品。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创建、领导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重大贡献。 |
魔山 | 托马斯·曼 |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情节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瑞士某高山结核疗养院里。主人公汉斯·卡斯特罗普是个商人之子,大学毕业后来到疗养院看望生病的表兄。他本来只打算在这里逗留3个星期,可是他发现自己也患有肺病,便在这里一住7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所疗养院被人称作“魔山”,实际上是本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精神世界的缩影。在这里疗养的有德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俄国人以及欧洲其他各国的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没有孩子,不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只是靠着股息和年金,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宁静的疗养生活给一切衰败、病态的东西蒙上一层迷人的面纱,诱人远离现实,对人生进行各种空洞的议论。汉斯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昏睡了7年,最后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给震醒,企图把帝国主义战争当作摆脱这种精神状态的出路。但是这也只能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在小说结尾,汉斯穿着军大衣,消失在手榴弹的阵雨中。小说出版于20年代,是对那些逃避现实的人发出的警告,让他们小心,不要使自己与煽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动势力联系在一起。 |
惊婚记 | 司各特 | 《惊婚记》是司各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出版于一八二三年,不但受到英国读者的喜爱,还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司各特热,尤其在法国引起的反响之热烈超过了司各特以前的所有作品。这部小说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浪漫情趣的中世纪时期的法国,它以十五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反对封建割据势力的斗争为历史背景。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初到法国宫廷充任国王贴身卫士的苏格兰青年昆丁?达威特。喜爱冒险的青年读者一定会被昆丁在法国遇到的种种惊险的遭遇吸引住。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昆丁爱上了一位为逃婚到法王宫廷避难的贵族少女,国王和少女的保护人勃艮第公爵为夺取对少女财产的控制权进行了种种明争暗斗;昆丁也卷进了这场斗争,但他终于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避开了国王设下的一道道陷附,救出了少女,并且获得了她的爱情。 |
第六病室 | 契诃夫 | 《第六病室》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紧张的情节。以一间病室为主要场景,以一对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他们的争论作为主要情节,却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知识分子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罗莫夫受尽生活的煎熬,对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次他因为看到一队被押解而过的犯人而深受刺激,一下子明白过来: 自己原来就生活在沙皇俄国这个大监狱里,而且永远无可逃遁。于是他再也不能安然地生活下去了,他每时每刻都感到被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于是被关进了治疗“疯子”的第六病室。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京刚来医院时,想在周围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生活秩序。但是他深深感到在黑暗的现实里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于是他干脆采取了逃避生活的途径,躲在家里喝酒,看书,并形成了一种对现实妥协的自欺欺人的哲学。然而残酷的现实,使拉京内心越来越苦闷和矛盾。在和格罗莫夫的争论中他不由自主地被对方的激烈言辞和愤怒的抗议所吸引,渐渐觉悟和清醒过来。但是他很快也被当作疯子关了起来,最终被迫害致死。格罗莫夫和其他人仍然被禁锢着,受着折磨,专制仍在延续。 |
高龙芭 | 梅里美 | 《高龙芭》是著名法国作家梅里美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是《梅里美中短篇小说全集》除《马铁奥大义灭亲》外另一篇描写科西嘉人性格的作品。《高龙芭》展示了在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不多见的女性形象,她感情炽裂、豪爽正直,蔑视上层社会的“体统”,无视统治阶级的法纪:她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在生活中出色地导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戏剧,她不仅远远高出于村长这一类封建遗孽之上,使一些深受资产阶级文明熏陶的人物相形之下黯然失色。这个姿容秀丽而又尚水完全开化物山地少女,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作品以有浓烈血腥味的复仇故事为主线,穿插经缠绵缱绻的爱情描写,情节曲折有致,布局周密紧凑,在精炼的篇幅中,塑造了五六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使人不忍释卷的魅力,充分显示了梅里美精湛的艺术技巧。 |
当代英雄 | 莱蒙托夫 | 19世纪俄国著名诗人、作家莱蒙托夫1840年出版的《当代英雄》为其代表代。书名的含义作者在第二版序言中指明:所谓“当代英雄”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小说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米奇》、《塔曼》、《玛丽公主》、《宿命论者》5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主人公皮却林充满矛盾的典型形象。聪明、勇敢的贵族青年军官皮却林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参加斗争,但又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只好在无谓的猎奇和冒险中寻求刺激,填补内心的空虚。他远走高加索,爱上了酋长女儿贝拉,但不久就开始厌倦和冷淡了。他不爱玛丽,却对葛鲁式尼茨基与玛丽的亲近产生了难以克制的嫉妒,他施展伎俩,令玛丽为其魂不守舍,并冷落了葛鲁式尼茨基。葛鲁式尼茨基对此怀恨在心。意外地,皮却林与他曾爱过的维拉相遇,他们旧情复燃。但他们的幽会被葛鲁式尼茨基跟踪并张扬了出去。皮却林要求与其决斗。结果葛鲁式尼茨基被打死。维拉也随知道一点内情的丈夫离开了。最后,皮却林告别了痛苦不堪的玛丽去了波斯,并死在了归途上。皮却林是继普希笔下的奥涅金以后,俄国文学中第二个“多余的人”的形象,作品对其玩世不恭和无作为持批判态度,同时更着重地谴责了造就皮却林一类人的腐败社会。《当代英雄》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部出色的心理小说。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茨夫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带小狗的女人 | 契诃夫 | 《带小狗的女人》是俄国小说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99年12月。小说以十分朴素感人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一对恋人——古罗夫和安娜,邂逅和相爱的情感历程。讲述的是两个普通人,在疗养地度假时因为寂寞无聊而发生婚外情。这种关系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他们双方都不敢面对自己的感情,因为不愿破坏固有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段恋情并没有在两人分别离开疗养地后结束,而是逐渐地转化成一种真正的情感。 |
白痴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186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娜司泰谢出身贵族,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而沦为孤女。地主托慈斯收养了她,让她接受各种教育,并经常与这位十分出落的少女在“快乐村”别墅小住。数年后,托慈斯欲将她嫁给笳纳,并愿出75000卢布作为补偿。笳纳追求娜司泰谢完全是为了金钱,娜司泰谢采纳了正直、善良的梅思金公爵的建议,拒绝了笳纳的求婚。为了不连累公爵,她将富商之子罗果静准备娶她而带来的10万卢布投入火中,并说,如笳纳用手从火中取出,巨款就归其所有。而后她与罗果静乘车而去。此后,二人逃至莫斯科。在将要举行婚礼时,她又跑到公爵那里。公爵应允了叶潘钦将军要他不与娜司泰谢结婚的请求,而向叶潘钦之女阿格拉耶求婚。但当娜司泰谢要公爵在她与阿格拉耶之间做出抉择时,公爵却选择了娜司泰谢。就在娜司泰谢与公爵去教堂举行婚仪途中,她发现了罗果静。她疯狂地抓住罗果静,求他带她离开。翌日,公爵找到罗果静,打听新娘下落,在罗果静书房的床上,发现了被罗果静杀死的娜司泰谢。他俩躺到死去的娜司泰谢身旁。小说女主人公娜司泰谢的悲惨结局,是对“金钱万能”的控诉,也表明了作者塑造的完美、理想的男主人公梅思金企图用信仰和爱拯救世界幻想的破灭。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象征色彩、非理性和神秘性、近乎迷狂的精神状态,被后来的颓废派和象征主义所推崇。作家还创作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在许多作品中非理性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等创作特点,而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高尔基在谴责他的宿命论等消极倾向的同时说道:“就表现力而言,他的才能可能只有莎士比亚堪与媲美。” |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通常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生涯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初在《俄罗斯信使》杂志上连载了将近两年(自1879年第1期至1880年第11期),并于1881年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描写旧俄时期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因金钱和情欲引起冲突而酿成仇杀的悲剧。老卡拉马佐夫与长子德米特里争夺美貌的格鲁申卡。一天夜里,德米特里疑心父亲与格鲁申卡幽会,翻墙潜至父亲的房前,逃跑时被管家拦住,他用铜杵把管家击倒在地。这时,私生子斯米尔佳科夫趁机杀死老卡拉马佐夫。德米特里涉嫌入狱。德米特里原已同卡捷琳娜订婚,后又爱上了格鲁申卡;可是弟弟伊凡却迷恋卡捷琳娜。而伊凡玩世不恭,斯米尔佳科夫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正是信奉伊凡哲学的结果。后来,法庭错判德米特里服苦役;伊凡内咎自责,神经错乱;斯米尔佳科夫也因精神崩溃而自杀;只有三子阿辽沙离家出走,用基督的博爱去拯救世上“迷途”的灵魂。 |
罗亭 | 屠格涅夫 |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先进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在大学学习时参加过波科尔斯基(影射着斯坦开维奇)小组,迷恋于黑格尔的哲学,企图从理论上探索人生的目的,强调应该为崇高的理想献身。罗亭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辞令。他在侃侃而谈的时候,给保守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给渴望知识的青年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在他那热情的慷慨激昂的话语的影响下,贵族少女娜达丽娅开始了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平民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热烈地去探索人生重大问题。但罗亭虽然具有唤醒人们的能力,却没有领导他们前进的本领。他是个启蒙者,但不是个改革者和实践者;是个言语的巨人,却是个行动的矮子。虽然有巨人的智慧和富于煽动力的辩才,但无坚强的意志,缺乏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和扫除障碍的恒心和勇气,因而辜负了女主人公娜达丽娅的期望。屠格涅夫在娜达丽娅身上表现出“一种几乎是无意识的,然而是不可克制的对新生活和新人的要求”(杜勃罗留波夫语)。罗亭在对娜达丽娅的爱情上表现出了怯懦,这说明他满足不了新生活的要求,不配做一个新人,而是一个“多余的人”。他那软弱的性格也使他在整个一生中都一事无成,始终是个败北者,他后来在农业改革、通航计划、教育事业中都遭到惨败。 |
初恋 | 屠格涅夫 | 《初恋》是俄国作家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840年4月的《读者文库》。《初恋》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情窦初开的16岁的花季少年,在他充满着爱情的预感的时候,他们家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一位穷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少年便很自然地与21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相遇和相识。后来,少年发现齐娜伊达与一个中年男人幽会。于是少年跟踪她,最后发现那个中年男人竟是自己的父亲。《初恋》完成于1860年,是一篇自传性的中篇小说。屠格涅夫承认:“《初恋》也许是我最爱的作品,其他作品或多或少有编造的成分,《初恋》却根据真事写成,不加一点修饰,每当我反复阅读时,人物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鲜明地现出来了。” |
贵族之家 | 屠格涅夫 | 俄国长篇小说。伊·谢·屠格涅夫著。创作于1858年,1859年刊登于《现代人》杂志第1期,同年8月单行本问世。中译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983年、安徽出版社1981年、湖北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丽尼译本,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黄伟经译本和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赵译本。本书由45章组成,中译本16.5万字。描写的是19世纪40年代的故事。主人公贵族世家之子拉夫列茨基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大批遗产。他想学习深造,用实用科学振兴祖国。可是爱情和婚姻使他半途而废。他的个人幸福并不长久。妻子放荡不贞使他极为痛苦。他离开妻子,在国外游历几年后,回到俄国,想重整家业。这时他遇到了娟秀、善良、虔敬上帝的少女丽莎。爱情之火又在他心中燃起。正好报上误传他妻子猝然身亡国外的消息。这更增强了他对可能实现的个人幸福的向往。他跟丽莎相爱了。正当此时,妻子突然归来,拉夫列茨基再度陷入痛苦。在道德责任感面前他们屈服了: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同妻子和解,成了一个虽然活着,却已退出人间舞台的人。作品通过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个人幸福同义务相冲突的伦理问题;通过拉夫列茨基一生一事无成表明贵族阶级没落的命运,写出了时代的典型特征。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他哀伤自己的阶级没有出路,怀着惋惜之情为贵族阶级写了一首挽歌。作品情节简炼,心理描写深刻细腻,语言优美动人。 |
九三年 | 雨果 | 长篇小说。雨果著。发表于1874年。描写了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代地区反革命叛乱的事件。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被包围后,在可能逃脱的情况下,为了从火中救出3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司令郭文因私自放走了朗特纳克,违反了革命利益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判决和执行死刑的政务委员西穆而登既不能背弃自己的雅各宾信念和共和国法律,又不忍目睹自己所心爱的弟子和朋友郭文被送上断头台,就在郭文被处决的那一瞬间也开枪自杀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他的抽象人道主义理想及其局限性。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雨果创作生涯的终结,也是他一生思想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概括和总结;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结构更为紧凑,情节更为集中,笔力也尤见雄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艺术方法的融合,丰富和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
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小说集》是海明威短篇小说合集,精选他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一天的等待》《乞力马扎罗的雪》及《世界之都》《卧车列车员》等共二十二篇小说,从中可以窥见海明威创作风格的全貌。 |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 | 卡夫卡 | 《卡夫卡短篇小说集》作者卡夫卡。本书收集的既有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经典性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也有从他的遗作中选出的《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地洞》《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单身汉的不幸》《一只狗的研究》等公认的佳作。另有为数不少写得诙谐、幽默而简洁的速记式“小小说”。 |
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选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对于我国广大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同为俄国文学卓越的代表作。他走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独具特色,在群星灿烂的十九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一席。 |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 契诃夫 |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主,以《套中人》是为著名。这篇小说表现了沉闷压抑的时代氛围,讽刺了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 |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 莫泊桑 |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之一,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该篇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将处于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羊脂球”与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所谓上层人物做对比,充分显示出前者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以及后者极端自私、寡廉鲜耻的丑恶灵魂。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 欧·亨利 |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自189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12年共创作近300个短篇小说和一个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麦琪的礼物》写一对穷困年轻夫妇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妻子卖了一头秀发买一条表链给丈夫,丈夫同时卖了祖传金表换来一套为妻子装饰头发的玳瑁梳子。动人的巧合,反映了为贫困所迫的小人物尽力为别人增添欢乐的高尚情操。《最后一片藤叶》满怀感伤深情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纯真的友谊,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一幅杰作的善良老画家的形象。《黄雀在后》讲一个骗子、一个强盗和一个金融家比赛骗人的本领,在金融资本家面前,强盗和骗子都自愧弗如。《警察和赞美诗》写一个流浪汉为谋食宿想进监狱,以身试法均不如愿,而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音乐决心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走了。荒诞的故事,鞭挞了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哲理性场景,幽默风趣,诙谐机智用近于漫画的笔触勾勒人物。处理小说结尾的独创,使“欧·亨利式的结尾”在美国文学中享有盛名。美国于1918年设“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 |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 茨威格 | 本书中收录的是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短篇小说,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 |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 马克·吐温 | 本书收集了作者的精选优秀小说。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历险记》《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等,其作品以幽默、机智见长,并奠定了美国文学作品的简洁风格,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射手座)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道林·格雷的画像 | 王尔德 | 描写艺术、道德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长篇小说。奥·王尔德著。1890年出版。道连·格雷是个美貌的青年,画家霍尔沃德给他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像,企图使他的美貌长在。而格雷本人却在亨利爵士的享乐主义哲学的引诱下,堕落了。他纵情享乐,伤风败俗,甚至犯了罪。18年过去了。格雷一直保持着使人倾倒的美,而他那不道德的生活却在画像上留下了痕迹,使画像上的格雷变得满脸皱纹,面容憔悴。画像成为格雷灵魂堕落的证据,他不能容忍,拿起刀向画像刺去……仆人们听见呼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墙上的画像青春光华依旧,地上却躺着一个丑陋衰老的人,一把刀插在胸膛上。 |
恋爱中的女人 | 劳伦斯 | 《恋爱中的女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虹》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920年。《恋爱中的女人》围绕两对恋人的情感纠葛展开:女教师厄休拉和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隔,有情人终成眷属;厄休拉的妹妹葛珍和矿业巨头杰拉尔德则由于双方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经历了无数次冲突后最终关系破裂,杰拉尔德最终在荒芜死寂、风雪迷漫的深谷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茨威格 | 奥地利近代著名作家茨威格心理分析的代表作。小说用书信体,以第一人称内心剖白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一个女子执著地追求爱情的坎坷经历和痛苦的人生。茨威格将自己的理想倾注在这个孤独的女性身上,塑造了一个完美动人的形象。这个纯真善良的女性,牺牲了荣华富贵、少女的贞操、社会的尊敬,一往情深地爱着作家R,这个作家的冷漠、不负责任地放纵,把她推上了绝路。茨威格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摧残,热烈地渴望美好的灵魂给那个荒芜丑恶的社会带来热和美。茨威格是个人道主义者,他珍重人的感情,同情人的命运,强烈地向往真善美的境界。高尔基在致他的信中写道:“您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们目睹的那些活人更高尚,更有人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细腻的心理分析方面显示了茨威格艺术刻画上的非凡才能。而第一人称的写法又使得人物的内心袒露无遗,真实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