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波洛圣诞探案记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阿加莎·克里斯蒂著。西米恩·李年轻时候什么坏事都干过,爱拈花惹草,在外有不少私生子。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年龄大了,虽然有钱,但身体不再健康,终日只有坐在轮椅上,他还有什么乐子呢?于是他专门以“整”他的家人为乐。马上是圣诞节了,西米恩·李又灵机一动,要所有的儿子(包括一个多年未曾回过家的坏儿子)、儿媳以及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外孙女都回来团聚,表面上好像希望全家团圆,实际上他又在找乐子。恰好西米恩·李以前在南非合伙人的儿子前来探望他,他也邀请其留下来过节。圣诞节前一天下午,西米恩·李把家里人都叫到他房里,逐个地或激怒、或教训、或讽刺、或羞辱了一番,让他们一个个灰溜溜地离开他的房间了。到了晚上,突然传来了西米恩·李的惨叫声,大家从不同的地方冲到其卧室门口。把门撞开进去后,出现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血淋淋的暴力谋杀现场……本地警监萨格登承办此案,而波洛受约翰逊上校之托来协助他。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凶手竟然就是…… |
东方快车谋杀案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英国女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34年写的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小说写比利时侦探波洛在乘坐从伊斯坦布尔到法国加莱横跨欧洲的东方快车时,遇到 一起谋杀案。他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出色的分析推理,弄清了案情。原来5年前在美国发生了一起为勒索赎金绑架并杀害幼女的案件,围绕这个案件一共死了5条人命,而主谋就是在火车上被杀死的化名雷切特的卡塞谛。波洛在调查中发现同一卧铺车厢中的乘客都与被害的小孩 一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且卡塞谛身上有12处刀伤,车厢中恰好也是12个人。尽管他们设置了一个虚构的凶手,但这没有能骗过波洛。他用细致准确的推理合情合理地把案件的发生过程在餐车中展现在大家面前,但出于对他们复仇行动的理解,他没把此结论报告警方。小说情节安排巧妙,疑阵布置别具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波洛这个人物富有侦察的智慧,他冷静的逻辑分析令人佩服。 |
动物庄园 | 奥威尔 | 《动物庄园》(Animal Farm)亦译作《动物农场》、《动物农庄》,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1945年首次出版。该作讲述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最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该作被公认为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 |
我是猫 | 夏目漱石 | 《我是猫》,日本近代杰出作家夏目潄石1905年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分上、中、下三册出版。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中一只猫为故事的叙述者,刻画出20世纪初日本那些不满现实、故作清高知识分子的无聊世态,对各种社会弊端,对见利忘义的市侩、高利贷者等作了辛辣的讽刺。作品的矛盾冲突在苦沙弥等与资本家金田之间展开。鄙视世俗、正直的苦沙弥,经常与寒月等忧时愤世的穷知识分子吟诗作文、高谈阔论,藉以填补空虚的精神生活。当金田之妻为女儿婚事到苦沙弥家打听寒月情况时,被冷落、嘲弄,为此,苦沙弥遭到有钱有势金田家的迫害。书中描写金田致富秘决是“精通三缺”,即: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作品以独特的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特殊的艺术形式,对资本主义社会虚伪、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腐朽的社会制度予以淋漓尽致的揭露。作品以猫的主观叙述贯穿始终,以猫喝醉酒掉进水缸淹死而结束全篇。 |
曼斯菲尔德庄园 | 简·奥斯汀 |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于18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了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写陷入感情纠葛的几对青年男女。善良懂事的范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姐虽然聪敏美丽,但都高傲任性,幸亏表兄埃德蒙的亲切关怀,才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乐。成年后的范妮也常随表姐表兄参加社交聚会,他们在牧师家里结识了风流倜傥的青年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埃德蒙对美丽机智的玛丽一见倾心,范妮的两个表姐则拼命追求克劳福德,未料克劳福德在逢场作戏后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是范妮,而范妮深爱的却始终是温和真诚的埃德蒙。 |
人类的故事 | 房龙 |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的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在追溯到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时,也讲述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评述他们的功过。在这本书中,房龙展开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画卷,请读者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着奔腾不息的历史之河。 |
悲剧的诞生 | 尼采 | 德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该书于1872年初版。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 尼采 | 德国19世纪后半叶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尼采的最负盛名的著作,中译本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全书近26万字,分为4个部分。书中作者以富有诗意的散文和格言,抒发了他的权力意志哲学。这部分假托古代波斯的圣者查拉斯图拉,向他的门徒和人民传布所谓“超人哲学”。作者在书中大声疾呼“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主张以一种新的哲学,新的价值标准把人从旧哲学、旧基督教道德的愚弄中拯救出来。在尼采看来,人类进化的理想是发展更优更强的个人——超人;而且也只有超人才能推动历史进程,才能使人类摆脱退化、毁灭的命运。超人要由优良的家世和优生的配育来产生,他有理智而且高傲,他的行为超出善恶之外,可以为所欲为;超人傲视一切,鄙视人民,远离民众。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奴隶”、“畜群”,因而把道德也分为“老爷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鼓吹超人无情地消灭精神上的弱者,鼓吹肆无忌惮、漠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兽性侵略,他的学说充当了极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化身,为希特勒分子广泛利用。总的说来,这部书在法国哲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享有很高评价。尼采本人对此也十分自负,他说:“纵然把个个伟大心灵的精力和优点集合起来,也不能创作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的一篇。” |
权力意志 | 尼采 |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著,1895年发表。《权力意志》是尼采的代表作。他的权力意志论,承袭了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观点,并加以引申、扩张和改造而成的。他将叔本华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存意志赋予了“渴望统治”“渴望权力”的目的。尼采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权力是生命的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和最高体现。书中阐述了权力意志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是一切自然事物的本质。事物(包括人)之间的区别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欺弱抗强的关系,强者永远靠牺牲弱者而生存,强者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内容。书中明确指出:“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认为社会的等级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我的学说是: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人是非动物和超动物,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他认为只有出现了超人,人类才能免于退化、堕落。这个超人有极大的权力欲和统治欲,其言论就是法律,人民必须服从他。超人又是最残暴的,他为实现权力意志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而不受任何良心责备。尼采的哲学观点反映了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垄断资产阶级要求采取新的统治方式的思想意识。他的“权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不但为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思想材料和理论根据,而且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尼采哲学中的某些观点。如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萨特就很欣赏尼采哲学;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反对旧传统、主张打倒孔家店的进步知识分子也曾评介和利用过尼采哲学。欧洲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曾利用尼采的思想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因此尼采哲学的影响又是很复杂的。 |
精神现象学 | 黑格尔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哲学著作。写于1805至1806年之间,1807年出版。该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也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总导言,奠定了他哲学体系的初步基础。马克思称它为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的产地和秘密” 。全书包括《序言》、《导论》和《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这三篇正文。作者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和原则,阐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五个发展阶段,即: 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书中描述了一般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伦理精神”就是这个发展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作者把伦理看作真实的精神,区别了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论述了国家、家庭和个人道德,以及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义务。黑格尔反对个人主义,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指出,个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得到快乐。作者反对“为义务而义务” 的观点,认为纯粹的动机缺少感性和现实性,而感性是对义务的否定,感性是属于物质的方面。指出,在伦理行为中,利己与利他、保存与牺牲、此岸与彼岸,应该是统一的。善与恶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个人欲望应当符合理性,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黑格尔还认为,道德行为不是从属于情感,道德是有意识性的,它依赖于对真理的认识。他指出,德行的享受,就是过“普遍性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伦理关系的冲突,其因在于个人行为离开了 “普遍性” 的本质要求,自我意识的所作所为与现实相对立,就变成过失,而且也获得了罪行的意义。本书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以后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他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
精神分析引论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社会学著作。西格蒙特·弗洛伊德著。由“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3编28讲组成。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深受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影响,从社会有机体组成部分的个人内在的心理结构与具有既定客观强制力量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出发,对人的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学分析。认为,人的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表面看来是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文明毫不相干的,仿佛只是与个人心理、个人行为有关,但实际上,它们内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强制和压抑这一视角,来考察过失行为、梦和神经病的社会原因。着重考察了神经病的起因及其治疗方法,认为,在文明社会中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普遍地受到社会风俗习惯和道德法律的压抑,被压抑的人的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里比多即性能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明社会相对立。从历史来看,社会文明越是发展,文明对性的压抑就愈是强烈。认为,由性压抑而产生的性的扰乱,是导致神经病的根本原因。神经病的精神治疗就是试图放松社会文明对性欲的压抑,“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之间选取适中的解决”。 |
道德情操论 | 亚当·斯密 | 情感主义道德哲学著作。亚·斯密著。1759年出版,曾连续重版10余次。周辅成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有选译。亚·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本书以人的同情感为基础建立了道德哲学。1.把同情作为人性的核心部分,认为美德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认为人不仅是自私利己的,而且人性中还有一种同情或怜悯他人的情感。这种同情感是人类本性中最基本,也是包含内容最广泛的道德情感,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由此而形成人们自觉的道德认识、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普遍的道德律令与一般原则。2.指出道德评价的基本对象是人们情感之间的合宜性,人们同情感的一致便是道德赞许的基础。既然人的道德情感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同感。人们行为的道德品质也应从人们的相互同感中作出判断,看人们的相互同感是否运用得“合宜”。所谓合宜,就是人们相互同感感情的一致与相称,也就是行为者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社会的良好影响和道德后果)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以一般人的普遍同情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3.阐述了人从自爱到仁爱的过程。认为人爱集体甚于爱自己,爱国家甚于爱集体的道德情操是人类仁爱的天性使然的。完善的人性是节制自私感情,是仁慈仁爱的光大。认为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理的仁慈的规则而行动的人,可以说是具有最完美德性的人。这就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同感,仁慈公正,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一种博爱的道德精神。 |
理想国 | 柏拉图 |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著。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四主德”说,即一个国家必须同时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道这四德的性质,才称得上是理想国。而实现理想国的根本途径是让哲学家担任治国者,或让治国者学习哲学。作者指出认识“善”的理念是治国者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书中作者还阐发了他著名的“理念论”,即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普遍绝对的理念世界,它独立于现象世界,凡美的、公正的或善的具体事物其真实性都来自“美”、“公正”、“善”等理念。作者认为,因为哲学家懂得“善”的真谛,所以只有他才能治理国家。他还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而灵魂中这三种成分的和谐相处(在理性的引导下)就会造就一个公正的人。作为个人放大的国家,与灵魂中这三种成分相应,是政治家、军人和劳动者,当这三部分人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责而不互相干扰和僭越的时候,国家便有了公正。作者强调了美德即是和谐,和谐的首要因素就是公正。公正是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它是调节公共社会生活的原则,也是个人生活价值的标准。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指出了理想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秩序与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培养哲学家,训练保卫国家秩序的军人,提供大量安于生产,服从统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该书是作者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一部综合性著作,是他中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总结,该书是人们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了解2000多年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必读书。 |
月亮和六便士 | 毛姆 | 英国作家毛姆的著名长篇小说,发表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尔·高庚的经历为原型,表现了现代人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艺术的追求。小说写一个伦敦中年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经历婚后17年的庸碌无聊的生活后,突然弃家出走,前往法国习画。在巴黎,他的绘画风格受到大多数人的嘲笑和指责,而且生活无着。一次他孤身一人卧病于一间肮脏的小阁楼上,一位荷兰画家德克·斯特罗夫就劝说妻子布兰奇允许将病人接至家中养病。后来布兰奇竟随斯特里克兰私奔了,但不久遭到冷遇,于是服毒自杀了。斯特里克兰只关注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流落马赛,一贫如洗。一次参与酒店斗殴,为逃避报复,乘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认为这个远离西方文明的原始岛屿生活正是发挥自己艺术才华的自由天地。因此,他割断了与过去生活的所有联系,与当地土著人共同过一种纯朴的原始生活,创作了许多绚丽多采、形状奇特的画幅。他不为任何名利所困挠,最终死于小岛。死后他的画使他闻名于世。此作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活情趣,展现了奇异的异域风光。作品表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中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家庭婚姻生活之间的深刻矛盾。 |
人生的枷锁 | 毛姆 |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该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及其所受到的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以及主人公最后摆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作品文字通俗简洁,含义深刻,可以说是一部呼唤人性全面彻底自由解放的宣言。 |
刀锋 | 毛姆 |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戏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小说,写于1944年。参加过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战斗中目睹了一个好友为救他而饮弹身亡,他从此对人生感到迷惘,想弄清人间的善恶是非。复员后,他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终极价值。为此,他丢下未婚妻去巴黎,两年后与未婚妻解约。在力图去娶一个少时女友而今沦为娼妓的姑娘而终于失败后,他结束了博览群书的生活,遍游世界最后在印度找到了吠陀经哲学,于是领悟了人生。然后将自己一点财产分散亲人,返回美国,做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车司机。小说批判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真实地描绘了两次大战期间的一个人物画廊。 |
剧院风情 | 毛姆 | 《剧院风情》是毛姆自称在十分欢畅的心情下写下的一部自己特别心爱的作品,动用的是他在戏剧界混迹多年的生活素材——别忘了他曾是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剧作家之一。朱莉娅·兰伯特是英国舞台上的一代名伶,她是个天生的演员,舞台上的她光彩夺目、颠倒众生,舞台下的她却陷入跟一个少年仰慕者的危险激情;受尽情欲的折磨与屈辱之后,拯救她的仍旧是她对于舞台艺术的痴心不改,痛苦的人生经验使她对人物的把控更加游刃有余,表演更加炉火纯青,她终于在自己身上完成了情欲的救赎。毛姆借由朱莉娅的沉溺与救赎将人生、人性、情欲、艺术打成一片、熔于一炉,表现得丝丝入扣、入木三分。 |
面纱 | 毛姆 |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5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细菌学家)发现后胁迫她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最终回到英国和父亲和解,并和父亲同往巴哈马群岛生活。从《面纱》一书中,读者能看到一个表面漠然中立的叙事者背后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为帝国叙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东方主义的政治文化观;作为一个关注人性的个体作家,他的面纱之下隐藏着他对爱的怀疑和渴求、对人性的嘲讽和宽容。 |
书与你 | 毛姆 | 毛姆著。毛姆是英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生于巴黎,曾在法、英、德等国受教育,1929年起定居英国。创作丰富,题材多样。作品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著名的有自传体小说《人类枷锁》,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以及《圆圈》等剧本,也写了一些文艺评论。1961年,他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勋位”。本书是一本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世界文学入门书。最初是作者受《星期六晚邮》杂志之邀,而写的3篇文章。后应读者要求改版发行。本书中文本即是据此译出,由花城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发行。毛姆是一位极擅长阅读欣赏文学书籍的人。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以简洁明快、十分老练的文笔,为读者解答面对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藏该如何进行造读的难题。在书的“序论”中,他写道:“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那些面对往昔著名作家的庞大遗产而不知所从的读者,开列一张书单,使任何人只要对这些精神财富有兴趣,就能愉快地欣赏阅读,并且从中获益。”全书由英国文学、欧德文学、美国文学三部分构成,介绍并评价了40多位名作家及文学作品。作者在评价这一连串的名作家与文学作品时,特别注意人性中种种矛盾与冲突,十分清楚地显露了这位小说家极具个性的文学观点。当然,作者所持的是西方的文学观念,本书只能供我们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作参考。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 哈奈尔 | 作者查尔斯·哈奈尔。该书主要介绍了有些人无需怎么费神就能功成名就,财富和权利仿佛唾手可得;还有些人历经艰辛终于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什么有人轻易就能成功,有人费了老大的劲才能成功。而有人则根本无法成功呢?显然不可能是身体上的原因,要不然最强壮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人与人的根本差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在美国,由于本书的秘密内容,而受到美国教会和政商各界精英的竭力抵制,并于1933年被列为禁书。直至2003年——70年才重见天日!《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被禁之后,即成为某些特权人物和精英人士的专读著作,在上流社会中流传。当时,甚至需要花费1500美元方能得到一部本书的手抄本,而15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人两年的收入。在美国商界,特别是硅谷精英中,有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几乎每个创业者都通过研读哈奈尔的著作,掘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并进而成为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比尔·盖茨即因为偶然的机缘读到本书,而毅然弃学从商,创立微软帝国。 |
社会契约论 | 卢梭 | 又名《政治权力的原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中 译本根据奥比蔼版、摩·哈伯瓦斯注释本译出。译本曾于1958年以《民约论》书名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1963年初版、1980年2月修订第2版。全书共分4卷38章。第1卷以社会契约为中心,论述原始社会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进入政治社会,建立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的共和国等。作者首先对格劳秀斯、霍布斯等人提出的转让自由和主权的契约论加以批判,认为他们的主张是违背自然和人性的。在他看来,真正的社会契约不是人民和统治者订立的,而是人们相互之间订立的。社会契约的宗旨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从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象以往一样地自由。”(《社会契约论》第23页)所以,这个契约的主权在于人民自己,而不在于统治者。第2卷以人民主权为中心,指出人民主权具有如下四个原则:人民主权不可转让性、不可分割性、不可代表性和至高无上性,以及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分类、立法权由人民行使等等。第3卷论述政府与国家的区别及政体理论。第四卷主要论述政治制度等。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公意,即人民的公共意志。卢梭把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主权国家比喻为公共人格,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最高权威、最大力量。公意构成主权,是国家活动的动力。它的基础,是人民的公共利益即人人平等和自由,而它的基本精神是个人服从整体的集体主义。由于公意的主权权威性,作者把法律解释为公意的行为,主张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公意。本书集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最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即以暴力推翻封建贵族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美国独立战争、特别是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革命的圣经”,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 |
爱玛 | 简·奥斯汀 | 长篇小说。奥斯丁著。作于1816年。女主人公爱玛聪明自负、爱做媒人,把邻近的一个私生女哈里特置于自己保护之下,诱说她拒绝罗伯特·马丁的求婚,而为她与牧师埃尔顿撮合,后来发现埃尔顿追求的却是自己,于是计划成为泡影。接着爱玛又给哈里特挑选了翩翩少年弗兰克,但弗兰克早与品貌双全的简·费尔法克斯私订终身,哈里特私下倾心于地方长官奈特利,而奈特利爱的却是爱玛。经过一番周折,三对新人举行了婚礼。作者通过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表明了她的婚姻观:既要趣味相投,又要门当户对,才能各得其所。小说被认为是作者艺术上和思想上最为成熟的作品,与其他小说相比,现实主义成分增多,戏剧性的夸张减少,结构更为严谨,技巧更加娴熟。 |
喧哗与骚动 | 福克纳 | 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描写南部庄园主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作品共分4个部分,由4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同述凯蒂的故事。一是“班吉的部分”,他33岁,却只有3岁的智力,作者通过白痴班吉的混乱思维,透露出他的不快和失去凯蒂的痛苦,反映出痴人眼中的周围世界;二是“昆丁的部分”,他是家中老大,对妹妹凯蒂的爱很不正常,凯蒂的放荡及婚姻对他打击很大,使个这敏感而忧郁、意志薄弱的贵族家庭的没落子弟终因承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三是“杰生的部分”,这是个冷酷自私的实利主义者,他对凯蒂的私生女的残暴以及借此对妹妹的疯狂掠夺充分暴露了他已彻底抛弃了贵族家庭的传统价值标准,成了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四是“迪尔西的部分”,作者通过她的口补叙了别人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作者通过个家庭的年轻一代或为白痴,或为懦夫,或是偏执狂,或是走向堕落的故事,描写了美国南方庄园制度的解体,也透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小说在艺术上刻意求新,特别是在运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心理方面所做的尝试,使“意识流”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一先令蜡烛 | 约瑟芬·铁伊 | 约瑟芬·铁伊著。清晨的海滩上横工着一具女人的尸体,死者染发、脚趾甲上搽着猩红色的指甲油,看上去就和一般人不一样。海岸巡警说这只是一起因游泳不慎发生的意外,直到发现一颗纽扣纠结缠绕在她的头发中,又辨明她的身份是全英国最当红的明星克莉斯·克雷。这下子,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和她的死亡脱离不了干系。 苏格兰场的格兰特探长从死者生前复杂的交友关系和陈尸现场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挣扎、迷误,凭借勇气、智慧、同情与机缘,逐步揭开案情的真相。 |
五轮书 | 宫本武藏 | 《五轮书》作者是宫本武藏,是一本既为剑法,也为兵法的一本著作。宽永二十年(1643)十月,武藏隐居灵岩洞开始执笔写作-五轮书。正保二年,将五轮书传给寺尾孙之丞胜信,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二十五个条传给寺尾求马助信行,以后就离开这个世界。五轮书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土之卷主要说全书的概览,以工匠、农夫、商人、武人作比喻,说明士、农、工、商的活动情况其实都是殊途同归,有迹可寻的。水之卷主要说明二天一流派。以水为范本,则心灵也拥有水的特质。水的形状能随著容器的形体,或方或圆,小如雨滴大如汪洋。火之卷所记载的是战斗与胜负的事。以火之卷来谈战争,是因火可大可小,火的威势惊人。风之卷是记载当世中其他的兵法与其他各家流派。在汉字里,“风”即“风格”。空之卷讲述关于进入自然而然的真实之道的事情。即使领悟了道理,也不能被道理所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