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骑虎 | 高尔斯华绥 | 《骑虎》中的故事始于1899年的春天,高尔斯华绥描绘了一场发生在福尔赛族群内部的重大变故。《有产业的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维多利亚式大家庭正在走向解体,那种曾经浓厚的自律守旧的家庭氛围也逐渐消失。在“世纪末”风气的撩拨之下,崇尚享乐与消费的人生理念盛行一时。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中,福尔赛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以一种不加约束的形式宣泄出来。第一个耐不住寂寞的是达尔第。他突然进入了一个“浪荡时期”,一反福尔赛人小心谨慎的生活哲学,将全部身家性命押注到了赛马之上,豪赌之后连“衬衫都输掉了”,之后他又对一名舞女着了迷,抱着“此时不做,更待何时”的想法,偷了妻子的名贵项圈去讨好这位街头女郎。事情败露,他留下一张“我要开始一个新生活了”的字条,便与情人私奔去了南美洲。索米斯本已独居十多年。然而到了1899年,他的心态突然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用作者的话来说,索米斯是受到了“女子的绝色吸引”之后,“思想又蠕动了”,那些“受到挫折而潜藏起来”的欲望又被重新勾起。年轻漂亮的女招待安妮特让他心旌摇荡。情人越是漂亮,没有离婚的索米斯就越是心焦。 |
有产业的人 | 高尔斯华绥 |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著名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06年。福尔赛一家祖上是农民,到第三代老乔里恩及6个兄弟4个姐妹时,已积聚了100万财富。一天,长房老乔里恩的孙女琼与工程师波辛尼举行订婚仪式,琼的叔叔索米斯带着妻子伊琳前来祝贺。伊琳是一个穷教授的女儿,为了摆脱冷酷的后母才与索米斯结婚的。但婚后她就后悔了,索米斯虽表面上温文尔雅,而骨子里却是一个冷冰冰没有一点感情的人物,他只奉行追逐财产的原则,被称为“有产业的人”,因此,伊琳的婚后生活很痛苦。在琼的订婚仪式上,伊琳认识了波辛尼。后来,索米斯要在罗宾山建造一所别墅,聘请了波辛尼来担任设计建造工作,在建造山宅过程中,伊琳和波辛尼彼此相爱了。这不仅使琼和老乔里恩感到痛苦与不安,而且对索米斯来说更是一个沉重打击。索米斯以工程造价超过预算为由向法院起诉。波辛尼败诉了,伊琳由于忍受不了索米斯的行为离家出走。然而不久波辛尼不慎被车撞死,孤苦无靠的伊琳只得又忍痛回到索米斯家。6年后,她终于勇敢地离开了索米斯独居,靠教授音乐课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老乔里恩最后也谅解了伊琳给自己孙女带来的不幸,在死前给了她一笔能维持独立生活的财产。小说以老乔里恩在罗宾山宅安然去世而告结束。此作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者贪婪的本性和被财产、金钱所腐蚀的卑劣灵魂。 |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 拉格洛夫 | 瑞典20世纪初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所著发表于1906—1907年的一部长篇童话,原名为《尼尔斯·豪里耶尔松奇游瑞典》,是一部世界童话名著。14岁的尼尔斯是个懒散的看鹅孩子,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拇指小人。一变成“拇指”后他便发现自己能听懂禽言兽语。一群北飞的大雁从天上飞过,尼尔斯家的一只雄鹅受到诱惑也想试着跟随飞走,尼尔斯及时抱住了鹅脖子,但不仅没拖住鹅腾飞,反而被鹅带上了天空。雁群的领头雁对尼尔斯的傲慢很反感,但尼尔斯见义勇为在狐狸口中救了一只大雁,从而使领头雁愿意带他到它们要去的拉普兰。在瑞典上空飞行的日子里,尼尔斯目睹了黑鼠和鹤之间的恶战;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鹤舞表演;遇上了活铜像,也遇上了慈善老人;看到一座海底城堡;被渡鸦劫持等冒险经历使尼尔斯不愿同雁群分离。大雁南飞,尼尔斯随雄鹅回到了家中,此时尼尔斯已变得善良勤劳,可以使父母感到自慰自豪了。 |
你往何处去 | 显克维奇 | 长篇小说。显克微奇著。作于1896年。故事发生在尼禄统治下的古罗马帝国,通过一个贵族青年维尼兹尤斯和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少女莉吉娅曲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暴君尼禄对早期基督教徒惨绝人寰的迫害——角斗场中血肉横飞,火刑柱上尸骨成灰;同时还描写了尼禄放火焚烧罗马城的劣迹,最后,尼禄终于在众叛亲离中被奴隶杀死,从而结束了他凶残的一生。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精炼流丽,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
婚姻与道德 | 罗素 |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著。出版于1929年。分别论述了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建立一种性道德、父权统治、男性崇拜、禁欲主义与罪恶、基督教的性道德、浪漫主义的爱情、妇女解放、性禁忌及在人类生活中爱情婚姻的位置等婚姻道德方面的重要问题。作者还对卖淫、试婚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证。作者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社会都由两个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所组成,即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其中婚姻和家庭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证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婚姻道德的演变过程及不同民族、国家的人的婚姻道德的差异性,以及婚姻道德的内容对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影响。书中认为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婚姻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对婚姻道德影响最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破除旧婚姻道德的迷信,以建立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婚姻道德观乃是本书的主旨。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试婚问题,认为试婚是利大于弊的(在没有生育后代的前提下)。此外作者还就离婚,优生等问题作了阐述。最后作者从历史和道德的角度分别得出结论: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婚姻道德观来取代传统的婚姻道德观。人们将不再压抑自己的自然情感,而以男女间正常的性爱来促使健康人格的发展。罗素认为对人们进行婚姻道德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完满的婚姻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人格的相互尊重基础之上,它既包括健康的生理状态,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婚姻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
西方哲学史 | 罗素 |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本书的副标题为“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作者在“美国版序言”中,开宗明义道出本书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在本书中,作者正是从社会的整体联系和现实的意义出发,对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家和学派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评述。作者认为哲学家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既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产物,又是后来政治制度信仰的起因。本书上册第1卷主要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涉及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雅典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斯多葛主义等学派和人物。在这卷中,作者着墨比较多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因为他们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作者认为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有:乌托邦思想、理念论、灵魂不朽的论证、宇宙起源论和知识与知觉关系学说,由此作者对柏拉图的思想来源、生活环境和各种学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亚里士多德,作者认为从他前人和后人的角度看,他的优点缺点都是巨大的。本书第2卷用2篇讲述教文和经院哲学家。这时期的哲学是“完全受天主教会支配着的”,“以种种混乱而告结束”。这个时期最有名的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司各脱和阿奎那。本书第3卷从文艺复兴时期写到现代逻辑分析哲学。作者认为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尔,经过贝克莱、康德到费希特的发展时期后,哲学上的主观主义开始与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携手共进。在本卷里,作者谈论了近30余位有名的哲学家和学派,并对马克思给予了较高的但又不确切的评价,他说:“他是大体系缔造者当中最后一人,是黑格尔的后继者,而且也像黑格尔一样,是相信有一个合理的公式概括了人类进化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难以脱出阶级意识和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但是作者也承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他个人关于哲学发展的见解有影响。 |
沉船 | 泰戈尔 | 《沉船》是印度近代著名作家泰戈尔的长篇小说,1903年在报上连载,1906年成书出版。此书为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描写了青年大学生罗梅西和汉娜丽尼的爱情故事。两人热恋已久,互以身相许,但罗梅西之父命他回乡成婚。在罗梅西去迎娶新娘途中,与另一家迎亲船队同在狂风中沉船遇难,幸存的罗梅西漂到荒岛,巧遇另一船同时遇难的卡玛娜,二人误认为夫妻。后来,罗梅西知道卡玛娜并非自己迎娶的妻子,但他既不忍心抛弃孤苦伶仃的卡玛娜,又怀念与汉娜丽尼的旧情,在道德、人格和爱情、信誉之间,罗梅西进退两难。他决定为挽救卡玛娜而牺牡自己的爱情。卡玛娜了解事实真相后,痛苦出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丈夫。罗梅西又想与汉娜丽尼重归旧好,但饱受感情折磨的汉娜丽尼,“仿佛忽然遇见了一个可怕的鬼怪急于逃命似地跑开了。”罗梅西哀叹:“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需要我,让我到茫茫世界中去过我自己的生活吧。”作品用罗梅西这个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具有民主思想、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但思想不能付诸行动,在传统观念前,是不会战斗的弱者。卡玛娜是泰戈尔塑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形象。她聪明善良,但宗教观念使她甘愿做陌生人的妻子,套着封建的精神枷锁,在社会最底层做逆来顺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奴隶。她的命运反映了众多印度妇女的命运。此书情节曲折、离奇,心理描写细腻,写景状物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是泰戈尔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此书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了黄雨石的中译本。 |
爱弥儿 | 卢梭 | 全名《爱弥儿,或论教育》。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之一。半论文体的教育小说。写于1757年,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全书共五篇,书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的教育制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作者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感觉论作为认识论基础的,同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着。他反对经院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宗教信条,鄙视抽象的死啃书本,指责这种教学使“那些华而不实的学科在这个不幸的孩子周围造成了许多的陷阱” 。他在本书中探求一种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 “自然人” 的教育制度。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的唯一情感是自爱。这种情感是双重的:作为弧独的个人,这种情感使人爱护自己的肉体,害怕痛苦,厌恶死亡,力争幸福; 作为社会性动物,它又使人珍爱善良,热爱同胞,为大众谋利益,甚至为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后一方面是发展的、自动的,是人天生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卢梭称之为良心,指出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服从良心,甚至不惜违背理智。人生来是善良的,但文明的发展败坏了道德,使人们日益忘却良心的召唤。人人热心公共利益,只是为了确定个人私利。作者认为,消灭私有制,返于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造就生活在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却是可能的。这必须从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做起。这必然给儿童以 “自然教育” ,让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养成“不染任何习惯” 的习惯。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用启发式,通过感官感受,促使儿童的感觉和理解能力,以及良心发现,以清楚动人的经验在儿童心灵上造成永久的印象。书中还讨论了对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和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按年龄特征对受教者分期施教的思想。《爱弥儿》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族和僧侣大为僧恨,当众将它烧毁,但无法阻止其广泛流传。 |
荒漠甘泉 | 考门夫人 | 美国考门夫人(Mrs Cowman,1870—1960)著。1920年出版。以日记体讲述作者的灵修体验。《荒漠甘泉》以圣经经文为据,摘录了考门夫人所喜爱的司布真、马德胜、爱德华兹等多人的著述或语录,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书写了一年的读经心得和人生感悟,同时汇集了大量布道、宗教著述和圣诗的片言只语。贯穿全书主题的是信心和爱心。 |
天路历程 | 约翰·班扬 | 英国作家丁·班扬(1628~1688)著。1678年伦敦出版。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西海的中译本。小说通过一个梦境写了主人公克里斯蒂安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路上徘徊,不知何往。经传福音者的指点,他必须离开故乡“毁灭的城市”,朝着“天国的城市”前进。于是克里斯蒂安开始了他的天国历程。他的朝圣之旅体现了基督的一生。他所走的笔直而狭窄的路引导他走过沼泽,穿过绿林、翻山越岭,代表了人的坎坷曲折的道德生涯。他在开始时陷入“绝望之渊”的泥沼中与失望的诱惑相一致。在“困难之山”、“羞辱之谷”和“名利场”,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他受到的最后考验是被监禁在“怀疑城堡”,而他的逃脱最终证明了他抵御引诱的能力。克里斯蒂安最后在精神上作好了朝觐“天国”的准备;他旅途的最后路程——越过“愉悦山”走过“魔场”来到“比犬勤国”渡过“死亡河”,地入“圣城”。书中的讽喻意义是十分明显的。除宗教意义外,克里斯蒂安的历程也象征着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同时班扬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英国乡村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许多人物,如“无神论者”、年轻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等,他们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肉的活人。班扬把他们的动作和谈话写得非常生动具体,因此可以把班扬看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天路历程》是宗教文学,同时又属于民间文学。班扬为他的宗教信仰曾两次入狱达12年之久。《天路历程》的三分之二成稿于服刑时期。《天路历程》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名著之一,被译成100多种文字和方言。 |
源氏物语 | 紫式部 |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
追忆似水年华 | 普鲁斯特 |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作家从1905年开始创作,全书共分为7部,15卷。第一部《通向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1919年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 一举成名。此后陆续发表第三部 《盖尔芒特家》(1920~1921)、第四部《索多玛和峨摩拉》(1921~1922)。作者于1922年去世,生前写成的第五部《女囚》、第六部 《女逃亡者》、第七部 《重现的时光》都是作者死后发表的。小说主人公马赛尔生于富裕家庭,爱好艺术,常出入上流社会,结识了很多人,经历了情感上的种种波折。晚年逐渐平静下来,开始了文学创作,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失去的时光,虚度的岁月在艺术形式下才获得了新的意义。作品对贵族家庭和资产阶级家庭作了真实的描绘,还写了下层劳动者、音乐家、画家等各种人物。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运用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感受,穿插了大量的观察、分析和议论,使外部现实和内心感受融为一体。作品还大量使用隐喻,造成 一种奇妙的效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丰富、流畅。作品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十字军骑士 | 显克维奇 | 历史长篇小说《十字军骑士》是波兰著名作家享利 克·显克微支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1900年发表, 197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陈冠商的中译本。作品 反映的是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波兰和立陶宛联合抗 击条顿骑士团的侵略,并在格隆瓦尔德一战取得历史性 胜利的一段光辉历史。小说主人公兹皮希科出于民族 仇恨和年轻无知,误向骑士团使者挑战。为此,骑士团 千方百计把他置于死地。在关键时刻,波兰著名骑士尤 仑德的女儿达奴莎挺身而出,救了兹皮希科。后十字军 骑士团设计劫走了达奴莎,并要尤仑德亲自去领女儿, 答应只要尤仑德交还俘虏,送去赎金,就把达奴莎交还。 骑士尤伦德为救女儿只身来到骑士团驻地。背信弃义 的骑士团非但没有还他女儿,而且对他百般凌辱,最后 尤仑德被骑士团割去舌头,烫瞎眼睛,剁去臂膀。兹皮 希科历尽艰辛,终于找回了达奴莎,而达奴莎被骑士团 迫害得精神失常、气息奄奄,最终死在回家的途中。十 字军骑士团在波兰土地上横行霸道,任意践踏波兰人民 的罪恶的行径,激起了波兰人民的强烈义愤,为此,波兰 人和立陶宛人联合起来,同仇敌忾,合力御侮,与十字军 骑士团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格隆瓦尔德大战,并且取得 了辉煌的胜利。小说真实地表达了波兰人民和立陶宛 人民的爱国热情,描写了他们的英勇斗争,歌颂了保卫 祖国的正义战争。作品情节曲折、生动,叙述流畅、自 然,人物刻画富有个性、栩栩如生。 |
永别了,武器 | 海明威 | 美国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9年,为作者的代表作。小说以个人幸福被战争摧毁为主题,描写了一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青年与英国女护士的恋爱悲剧,真实地反映战争的野蛮和残酷性,谴责了战争给人类心灵所造成的创伤。男女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战场上相遇并相爱,他们都凭着爱国热情,志愿参加战争,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欺骗性,尤其是对人们获得幸福安宁生活的阻碍,使他们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在一次撤军中,亨利险些被军事法庭误认作奸细而枪毙。最后他们双双冒死逃亡瑞士,在那里度过了3个月的幸福时光,后凯瑟琳死于难产,抛下了孤苦的亨利。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典型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饱经战争创伤的一代人的思想情绪。作者不问战争性质,一律采取否定的态度。其中流露出较浓重的悲观情调。在艺术上,简洁含蓄的笔法、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电文式的对话、简短的内心独白、凝炼的日常用语等构成了海明威独特的创作风格,对后世作家影响很大。 |
夜色温柔 | 菲茨杰拉德 | 美国长篇小说。司·菲兹杰拉德著。1934年出版。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小说的背景被安排是作者所熟悉的欧洲大陆, 时间跨度为1917年到1930年间,但小说所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场景。《夜色温柔》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强烈的怀旧情绪、悔恨心理、失落的 希望、破灭的幻想、人格的分裂。它也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 |
神曲 | 但丁 | 《神曲》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代表作。1555年威尼斯版本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合起始于悲哀的地狱结局于光明天堂之意。长诗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前两部1313年前后完成,后一部为作者1321年逝世前不久完成。长诗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作者“身游”地狱、炼狱、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以及但丁矛盾的思想倾向。《神曲》充满着象征意义,黑暗的森林代表罪恶,光明的山顶代表理想境界,每部最后一行都以“星”为韵脚,象征由黑暗趋向光明,由卑下趋向高尚,由罪恶趋向至善。诗中深刻揭露了“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的黑暗社会现实。当时贪卑的教皇包尼法西八世还没有死,但丁提前把他倒栽于地狱,让烈火焚烧,其批判锋芒鲜明可见。诗中地狱分为九层,第九层放的是叛国卖主的人,第八层是贪官污吏、高利贷者、盗贼及罗马教皇。炼狱中是生前罪孽较轻的人,有骄、妒、怒、惰、贪、食、色7种罪过,经忏悔及净火烧炼可升入天堂。《神曲》通过诗人幻游,与著名人物谈话而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神曲》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歌颂人的才能,追求真理的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巧妙严整的结构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全诗分三部,体现神学的“三位一体”,每部33篇,加序诗共100篇,合“完全”之意。但丁的作品还有诗集《新生》、《诗集》,论著《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等。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由此可见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马克·吐温 | 1884年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末美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作品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民主理想,由于对美国现实深刻幽默的批判,遭到政界、宗教界、教育界的恶毒攻击,并被政府列为禁书,作者也被迫沉默了5年之久。小说的主角哈克质朴无私,为追求自由,逃亡在密西西比河上。他帮助黑奴吉姆逃避追捕,沿途经历曲折:遇到了杀人越货的歹徒,同南方家族“打冤家”的激战。伪称贵族的骗子竟然背着哈克把吉姆卖掉,哈克机智地利用买吉姆的莎莉的误会,采取一系列冒险行动营救吉姆。最后,吉姆的女主人临死前在遗嘱里恢复了吉姆的自由。哈克不愿接受“文明教化”,决心继续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作品描写哈克蔑视法律、渴望摆脱“文明”束缚的性格,把吉姆则塑造成高尚正直的正面形象。作品谴责了宗教的虚伪,蓄奴制的黑暗,批判了封建家族打冤家的野蛮及私刑的丑恶。深刻的思想内容及幽默清新的创作风格,使此书深受各界读者欢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马克·吐温1873年与沃纳合著的《镀金时代》,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揭露了美国社会投机暴发、政治腐败的现实,小说中的塞拉斯上校是个投机发财的拜金狂的典型。作家的重要作品还有《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王子与贫儿》、《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等。 |
最后的莫希干人 | 库柏 | 美国作家詹·库柏的长篇小说,《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一部。情节发生在1757年,主人公“皮袜子”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技艺高超,人称“鹰眼”、“长枪”。小说中与他并列的是他的挚友,印第安人一个部落酋长泰加茨固。库柏在美国文学中第一次塑造了印第安人的正面形象,他曾声称有意地对印第安人进行“美化”。泰加茨固和他的儿子翁卡斯真诚、纯洁、勇于自我牺牲。小说也流露出作者对印第安人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他们遭受白人殖民主义者的杀戮,在白人挑拨下各部落之间互相残杀。原是一个部落酋长的泰加茨固后来在白人酒精的腐蚀下变得如同白痴一样,翁卡斯成了“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他的情人科拉的死亡象征着整个印第安部族注定毁灭的历史命运。 |
童年·少年·青年 | 托尔斯泰 | 《童年·少年·青年》是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全面展示托尔斯泰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历程。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 |
愤怒的葡萄 | 约翰·斯坦贝克 | 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1939年出版,翌年获普利策小说奖。主人公约德家乡的土地被地主们收回卖给了畜牧公司,农民的破旧房子被拖拉机夷为平地,农民不得不离乡背井,从俄克拉何马州向加利福尼亚州迁移。约德家卖掉了全部家产,买了一辆破旧汽车,一家祖孙三代共十三口人,乘着这辆汽车加入了逃荒者的行列。路上,祖父和祖母经不起颠簸,相继去世。到了加利福尼亚,他们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只好在农村找些零活干,但又时时遭受到警察的迫害。在一次跟警察的冲突中,同来的牧师凯绥被警察逮捕,身陷囹圄,但却使他懂得了穷人“犯罪”的原因。他出狱后积极组织罢工斗争,影响了约德,使约德投身到斗争的激流之中。凯绥的行动遭致坏人的仇恨,被全副武装的警察用棍子打死,约德盛怒之下,夺过棍子将凶手打死。约德为了逃脱警察的追踪,不得不躲在丛林的洞里,坚强的母亲理解儿子的心情,坚决支持他的行动。约德下定决心要沿着凯绥走过的道路走下去,表示“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小说绘声绘影地描写了流浪农业工人的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他们之间的友爱精神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这种真实的揭露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因而该小说出版后颇遭訾议,但广大群众喜欢它,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发行量超过了《飘》,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太阳照常升起 | 海明威 |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个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过伤,战后当记者, 旅居巴黎。他没有生活理想,心灵一片空虚。女主人公勃莱特·艾施利小姐是英国人,在大战中当过护士,她的未婚夫死于战争。战后,勃莱特在巴黎遇到杰克,她虽然有了新的情人,但还是爱上了杰克。杰克也钟情于她,但负伤造成的残疾妨碍他的性爱。勃莱特放荡成性,和一些青年在咖啡馆里酗酒调情,杰克对性爱可望不可即,不能跟他们一道寻欢作乐。于是他和勃莱特一起去比利牛斯山区旅行,在河边垂钓,借以消磨生命。最后他们参加巴斯克人的节日狂欢,在潘普洛那观看斗牛,从中找到了精神刺激,认为斗牛士那种蔑视死亡的勇敢才是人生的真谛。作者也认为这才是永恒的人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小说引用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的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卷头题辞,成了“迷惘的一代”的宣言。 |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An Autobiography: Agatha Christie】 1950年,在伊拉克尼姆鲁德遗址的“阿加莎之屋”,阿加莎·克里斯蒂突然心血来潮,开始撰写自传,由此开始了一段历时十五年的回忆之旅……本书记录了作者本人传奇的一生。 |
斯塔福特疑案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大雪覆盖下的斯坦福特宅邸内进行着一场降临会,但在游戏中精灵Ida却突然发出了埃克桑普敦镇的特里威廉上校被谋杀的口信。斯坦福特的人们于是不安起来,这时勇敢的伯纳比少校毅然担任起了去镇上查看的任务。结果发现特里威廉上校真的已经倒毙在了家中……警方很快接手了这个案子,对上校的亲属们进行调查,并且很快取得了进展。但是就在这时,去埃克桑普敦镇采访此案的记者查尔斯·恩德却遇到了一个对此案甚感兴趣的年轻、迷人、妖娆的女子——埃米莉·特里富西斯。查尔斯着迷于埃米莉的妩媚中,开始了两人一起查访这个迷案背后的真相。而当真相大白时,查尔斯却不得不面对其“悲惨”的结局。 |
幽巷谋杀案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幽巷谋杀案(Murder in the Mews),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中篇小说集,四个故事的主角均为赫尔克里·波洛。简·普伦德莱思小姐从乡下度假归来,发现同租女友、年轻的寡妇艾伦夫人头部中枪死在家中,现场显示为自杀,而种种迹象表明现场是被人伪装的。大侦探波洛展开调查,发现一个叫梅杰·尤斯塔斯的无赖正在敲诈艾伦夫人,未婚夫、国会议员查尔斯也没有不在场证明,而简·普伦德莱思小姐却明显隐藏着什么……是自杀?还是谋杀?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 |
大象的证词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象的证词 【Elephants Can Remember】又译作:旧罪的阴影、悬崖迷案,波洛健康时期的最后一案,携手奥利弗夫人。这又是一件对过去的旧案的调查,与《啤酒谋杀案》很有些类似,但结局仍然会给你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英国有句老话:大象从不忘事儿。奥利弗夫人应邀去参加一次盛大的文学午餐会。席间,她遇到一位让她讨厌的夫人,此人向她提出了一个让她难以置信的问题。原来奥利弗夫人有一位教女叫西莉亚,而这位夫人则是她的男友的母亲,她向作家提出的问题是:“是西莉亚的母亲杀了她父亲,还是她父亲杀了她母亲?” 这个问题让奥利弗夫人感到有些不快,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她的好奇心,她想知道事实的真相。原来十几年前,西莉亚的双亲——一对非常幸福的夫妇,他们外出散步时,随身带了一支左轮手枪。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两人都死了,警察认为是自杀,但无法确认究竟是谁开的枪。但是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关系很融洽、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