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睡美人 | 川端康成 | 《睡美人》(1961)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人性自我完善,表现了人性升华的美;小说以丑为题材,但能化丑为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从丑恶堆中复活出来的人性之花。它叙述一位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先后五次到一家秘密妓院过夜 。这家妓院是丑恶的,它专门为那些丧失了性能力的老人而设。睡在妓馆里的美人,服了药,处于昏迷状态,夜里发生了什么事,全然不知道。第二天早上,老人走后,她们才会苏醒过来。小说开头,在江口老人还未见到睡美人之时,那位妓馆女人再三说明:“到这里来的客人都能够令人放心。”她把江口老人也看成是丧失了性能力的人。“然而,江口老人打年轻起就乐道此事,所以并不像这女人说的是可以放心的客人”。江口老人也自认为要破坏这家妓馆的“禁忌”,“他是可以做得到的。” |
湖 | 川端康成 | 《湖》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晚年创作的中篇小说,《湖》连载于《新潮》1954年1-12月号。该小说主角银平是个有跟踪貌美女性癖好的中年男子,通俗的说,也就是现在人们眼中的那些喜欢尾行漂亮姑娘的痴汉。书中写了银平的三次尾行经历,这三次尾行的对象分别是他的学生、美丽动人却在一个老人的包养下流失青春的女人、恋爱中的少女。全书通篇表露出一种无法愈合的孤寂感,宣扬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思想,说明人的孤独与寂寞是无法排除与解脱的,美的东西是虚无的,幸福也是空虚的,在哀愁与虚幻中追求与憧憬,是永远无法达成的,即使女性美也无法拯救自己虚空的灵魂。 |
花的圆舞曲 | 川端康成 | 它的名字源自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的群舞。星枝和孤儿铃子,因为芭蕾生出了亲密的依恋。少女们美妙的青春犹如双生花,在旋转跳跃的舞步中争妍斗艳。此时,铃子苦苦等候的南条却凄惨回国,又因为星枝的一支舞重新获得生命。所有似有若无的爱恋,尽在一支圆舞曲中纠葛缠绵…… |
彩虹几度 | 川端康成 | 《彩虹几度》是川端康成创作于1956年的中篇小说,讲述了颇为独特的同父异母三姐妹百子、麻子和若子的故事,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京都,即战后不久,故事主线清晰,支线杂而不乱,父母辈的纠葛、三姐妹之间疏离又彼此挂念的关系都有着细腻的描写,是川端文学长河中的珠玉之作。小说一开头便以清丽的笔触,勾勒出稍纵即逝的彩虹形象。彩虹的艳丽华美、无根无着,正是书中女主人公们命运的象征,作品以京都及周边古雅的风俗情韵为背景,刻画了三姐妹爱恋与生命的悲欢。 |
玉响 | 川端康成 | 隅子坐飞机还是第一次。这次是新婚旅行。 从飞机往下望,看到了纪伊半岛南端的海面,又看到了四国南端室户崎和足摺海面。从东京出发,在海上飞了两个小时,来到了雾霭茫茫的宫崎市。从机场出来,坐上出租车,过了橘桥,沿大淀河的岸边向有拐了进去。 “瞧,凤凰树……”周一对隅子说,“这里的行道树都是凤凰树哟。” 河滨公园里,并排重叠地种着树,隔着马路,对面是观光旅馆。男招待把他们带到四楼的一间洋式房间,放下两人的行李,留下钥匙,关上门走了;隅子从胸到膝都变得僵硬起来。这时,她才注意到自己进来后一直是站着的。 |
生为女人 | 川端康成 | 《生为女人》长篇小说,作者川端康成。青春亮丽而野性不羁的大阪小姐阿荣,为了寻找真正的爱与温情而毅然离家出走。在东京,在她崇拜的温柔娴雅的市子、沉稳持重的佐山、风流倜傥的清野以及暗恋着市子的浪漫纯真的少年光一的身上,阿荣感受了爱的美丽与脆弱,并经历了为爱而迷茫而迷惑而迷失的种种冲击。年轻的心在爱的潮汐中渐渐成熟。 |
风中之路 | 川端康成 | 一位魅力依然不减的母亲宫子与三位成年女儿的情感经历。宫子因丈夫有外遇泯灭了情焰,心存死灰;大女儿惠子出嫁之后,跟母亲一样被传统的婚姻与家庭束缚;二女儿直子在两个男人的爱情小巷中彷徨不定;稚气的三女儿千加子为寻找自己的偶像而狂热……故事明快流畅,深刻本反映了日女性的情感失落与现实的悲哀。 |
少女开眼 | 川端康成 | 《少女开眼》描写礼子和初枝在神社后面风景美艳的山顶上相遇,初枝是长野花月饭店老板娘阿岛女儿,因为阿岛临时要去给入狱的铁道大臣(初枝从未谋面的父亲)祈福,阿岛叫双目失明的初枝在山上等一会,礼子是和眼科博士上山赏景,她们两人都是阿岛女儿,礼子从小生活在圆城寺子爵家,初枝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姐妹俩在山顶相遇,但是瞎子的妹妹感觉礼子的声音、气味都像妈妈,她用心灵的眼睛看见礼子是世界上最美的人,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但是,当初枝把这次意外相遇告诉妈妈时,妈妈从礼子给初枝的名片上知道了初枝相遇的陌生姑娘就是自己从小骨肉分离的女儿礼子,如果让她们两人知道姐妹关系,一切都不好交代,妈妈想办法不让初枝与礼子再次相遇,做母亲又高兴又悲哀又矛盾又痛苦的心里纠结,川端康成写得很生动,从阿岛的影子上,我们又看到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 |
河边小镇的故事 | 川端康成 | 作者川端康成。就像所有的小镇一样,战前位于郊外的这座小镇也曾显得十分宁静。然而,空袭焚毁了它。战争结束后不久,小站的南北出现了黑市,建起了市场,形成了一条热闹而狭窄的通道。 这些市场又两三家两三家地被改建成住房的模样。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便成了闹市。不过,这里的道路仍是像以往那样狭窄。 |
少女的港湾 | 川端康成 | 《少女的港湾》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跨越时代的少女小说杰作。这部作品是当时受川端指导的新人作家中里恒子的底稿基础上,川端加以校订、加笔指导和修改,两人共同执笔合作之作。本书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少女间隐秘纯洁的感情,在日本学生中广为流传。1938年出版单行本后,5年内加印47次,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柔弱的三千子一走进教会学校就收到了来自五年级的洋子和四年级的克子情意绵绵的情信。三千子最终选择了善良温柔得如同天使一般的洋子做“姐姐”,婉拒了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的克子。三千子和洋子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日子,但在外出度假时又被活泼好胜的克子所吸引,这使得三千子内心充满挣扎 。 |
青春追忆 | 川端康成 | 本书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一群聚居在作家御木家中的五位身世不同的女子的青春爱恋与痛苦,展示了女主人公们细腻而委婉的情感世界,是一幅清新动人又略带伤感的生活画卷。 |
美好的旅行 | 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少男少女小说集,少男少女小说系列”是川端康成别具特色的作品,主要以大中学生为读者对象。作品展示了少男少女丰富的感情世界,无论是学友情、师生情、兄弟姐妹情、父母子女情等,都饱含着青春的纯爱。请打开一副副人情美、心灵美的画卷。请唱起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 |
花的日记 | 川端康成 | 《花的日记》以东京为主要背景,并选择以千叶县的北条海岸为避暑地、神奈川县的辻堂为英子的疗养场所,将英子的日记穿插交织其间。借由日记的形式,将青春期少女的烦恼、爱情及生活细腻地呈现在作品中。不过,由于内容太过繁杂冗长,主题到底是少女的同性友爱关系,还是家人间的亲爱关系,有重点不明确之感。 |
山之音 | 川端康成 | 《山之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49年到1954年之间。《山之音》主要描写了一位孤独地眺望自然,凝视内心世界的老人——尾形信吾。信吾的活动使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物构成了小说的有机整体。他对死亡的恐惧和预感成为小说的重要主题。作品中飘荡着晚年川端孤独、寂寞的面影,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是作者对死亡意识的探讨。作品一开始,就在垂暮的人生氛围中透露出死的信息。主人公信吾年过花甲,非常健忘,吐过血。深夜,发出了可怕的叫声,远方的风中混杂着令人毛骨惊然的山之音。信吾觉得这是在预告着自己的死亡。儿媳菊子告诉他:她有一个姨妈,是在临死前听到了山吼。信吾对死深深地恐俱,恐惧带来他对生的执着,这执着一旦落入潜意识的层次,然形成对性的执着,因为性是生的最直接的代表。 |
千只鹤 | 川端康成 | 《千只鹤》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52年,主要讲述的是一段涉及两代人的畸恋故事,表现了爱与道德的冲突,同时对日式风物与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字里行间仿佛有洁白的千只鹤在晚霞中翩翩飞舞。”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他生前与一位叫栗本近子的女人有染,后来又钟情于太田夫人,而且由于后者而疏远了前者,但前者仍出入于三谷家。在三谷先生去世四年之后的一天,在栗本近子举行的一次茶会上,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太田夫人思恋她的昔日情人三谷,竟移情于他的儿子菊治,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在圆觉寺附近的一家旅馆过了一夜。后来太田夫人似乎出于负罪感的恐惧而自杀。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在代母谢罪和以后与菊治的接触中又成为母亲的分身,继续对菊治作了“奉献”。近子原本要把她的一个女弟子雪子这位纯洁的处女介绍给菊治。最后只有那位左乳上长着巴掌大的黑痣而且长着毛成了中性人的栗本近子仍按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 |
古都 | 川端康成 |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
伊豆的舞女 | 川端康成 |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发表于1926年的中篇小说,为作者成名作。小说以沉郁的浪漫笔调描写青春的觉醒和真诚的爱情。主人公——20岁的大学生“我”在旋途中和情窦初开的14岁舞女萍水相逢,逐渐倾心,“我”尾随舞女所属的民间表演艺人一路飘流,希望能与她朝夕相伴。最终因经济困窘,兼之舞女养母的干涉,“我”不得不忍受感情的折磨与其分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古朴,但作者却凭借丰富的感觉和心理描写,使古意翻新,别取蹊径。它赋予书中景物以灵魂和性格,使环境与人物合成一体,将感觉隐藏于抒写之中。通篇讲爱,却无一个爱字,但又令人幽忽心醉。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如“我”雨夜听鼓,先怕舞女受不三不四客人的欺侮,心感种种不安,既而又恐自己心念不净,将丰富感觉传达给了读者。语言朦胧深婉,以静写动,含情脉脉,余音颇多。正如郁达夫所评:“写男女的恋情、写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家国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风花月夜的迷人等等,只有暗暗淡淡、疏疏落落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将得纤屑不遗。” |
雪国 | 川端康成 | 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雪国》。自1935年~1948年前后用了12年陆续写成。小说描写主人公岛村去雪国旅行,途中遇见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叶子细心护送着一个男病人回雪国去,岛村被她纯真的美所深深吸引。到雪国后,岛村在旅馆结识了一个艺妓,恰巧她就是途中遇到的病人行男的未婚妻,名叫驹子。她对行男并无爱情,只是出于同情,甘愿用当艺妓赚来的钱为行男治病。她在和岛村相识,特别是在行男病故之后,对岛村的爱如痴如狂。而岛村却倾心爱恋着叶子,叶子则矢志不渝地爱着病弱卧床的恋人行男,她同情驹子,并要岛村照顾好驹子。故事最后,叶子在一场大火中死去。作家通过作品中4个人物的爱情纠葛,意在表明:爱是虚无的,对美的追求是徒劳的。叶子爱行男是单纯的徒劳,驹子爱岛村是美的徒劳,岛村爱叶子是虚无的徒劳。大火夺去叶子的生命,使岛村的爱成为一场虚幻的梦。作品因消极的倾向,虚无的情调,被称为“颓废和死亡的文学”。但其艺术成就很高,开创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完美结合的道路。因《雪国》、《千只鹤》、《古都》“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川端康成获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2个获这个荣誉的东方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共有100余篇,《伊豆的舞女》、《母亲的初恋》等作品曾被介绍到中国。《雪国》有1981年侍桁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 |
人生的智慧 | 叔本华 | 亦译《生活的智慧》,19世纪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重要伦理学著作之一。1890年出版。书中认为:人的命运自生开始就不能改变,只能在注定的生命线上展开自己,生命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人唯一能做的是借助意志努力发挥生命中固有的能力。“命运就是指人拥有什么”。由此把人的命运分为三类。其一,拥有人格之命运。人格是人身固有的健康与精力、美与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等特性。它是自然界赐予的,个人不能加以扭曲。人格中具有的特质是人幸福和快乐的直接源泉,具有绝对价值。但人无法摆脱痛苦与厌倦,人生仍在二者之间摆动;其二,拥有财富和其他占有物之命运。这种命运不断地追求财富,又不断地使希望落空。好比海水,喝得愈多,愈是口渴,得来的快乐随之消失,到头难免痛苦一场;其三,拥有地位之命运。对地位的追求就是对官位、名声、荣誉的追求,这如同对财富追求一样不能带给人幸福和快乐,反而更加危险,使人陷入绝望之境。无论哪种命运,我们都集忧患困厄于一身,可怜兮兮地活到死——虽然各人展开的命运类型不同。一个有智慧的人对此应有充分认识。该书所述内容是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缩影。 |
荒原狼 | 黑塞 | 长篇小说。作者瑞士著名作家赫尔曼·海塞(1887~1962)。《荒原狼》一反以往对资本主义的怜爱和幻想,用荒原狼的目光看穿了那个时代——追名逐利的忙忙碌碌,傲慢的虚荣,浅薄的宗教。小说主人公哈立·哈勒是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博学多才,但对日常生活却笨拙无能。他憎恨将军、大资本家在煽动一场新的战争,但他的行动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他讨厌资产阶级处世哲学,而他自己却又在银行有存款,昧着良心吃利息。他同情穷人,同情革命,却又反对任何暴力。他自称在自己身上有着狼心和良心的对立,孤独徬徨,找不到出路,只能在歌手和吹鼓手处寻求安慰,看魔术剧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反抗、颇有点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味道,但最后还是从歌德和莫扎特那里学会了幽默。故事以一个出版者的前言为开端,概述了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接着以主人公的手记摘抄形式描述主人公在某城市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最后以魔术剧来演示当时的社会动乱,人生混乱和主人公的理想。 |
春潮 | 屠格涅夫 | 《春潮》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写于1871年。小说以作者的一段真实经历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俄国的“多余人”的看法。《春潮》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叫杰玛,是个既美丽、文静又坚强、果断的姑娘。先前在她母亲的主持下与一个名叫克吕贝尔的青年定了婚。然而,当她后来发觉未婚夫是个虚伪、自私和地道的市侩后,断然拒绝与他结婚。她的母亲莱诺雷太太知道女儿不肯结婚,生怕以后他们家的生活没有依靠,痛哭流涕,再三劝女儿改变主意,都遭到女儿的坚决拒绝。杰玛断然拒绝与克吕贝尔结婚,却爱上了俄国青年萨宁。萨宁不仅真诚、果敢地救助了她的弟弟,而且还在一次出游时,勇敢地斥责了几个德国军人对杰玛的调戏,维护了姑娘的尊严。杰玛爱上的俄国贵族青年萨宁,就是屠格涅夫自我形象的再现。萨宁为了与杰玛完婚去借钱,却被玛丽娅——一个百无聊赖、饱食终日并以极端享乐为目的贵妇人拉下水,从而终结了他与杰玛的感情。三十年后的萨宁决定把自己当年和杰玛的定情信物送给杰玛的女儿作为结婚礼物,同时自己也开始新的生活。 |
还乡 | 哈代 |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生活,回到故乡,爱上了游苔莎,游苔莎怀着上巴黎的希望和他结了婚。不料克林决心留在家乡办学启蒙,还当伐木工人,游苔莎大失所望,又暗中和旧日的情人韦狄来往。克林发觉此事,又得知游苔莎未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开门,致使伤心疲惫的老人在归途中休息时被毒蛇咬死,便愤怒地赶走了游苔莎。游苔莎去找韦狄,正好韦狄得到一笔遗产,两人商定夜间私奔巴黎,结果在途中被水淹死。克林当了传教士,求得精神上的寄托。哈代以此表明:游苔莎之死,既非受人迫害,也非个人犯了严重罪行,只因她厌恶家乡的环境,无情的大自然便严厉地惩罚了她。哈代认为,悲剧是由于人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对立造成的。其实,小说现实主义地反映了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宗法社会后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变化。这些,后来哈代也是逐渐认识到了,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等作品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
无名的裘德 | 哈代 |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他重整学业,打算当牧师。这时他深深爱上一个年轻的女教师。二人情投意合,女教师便离开了她所不爱的丈夫和裘德同居。这种结合触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和虚伪的道德, 被认为“有伤风化”。这对情人的结合虽然出于纯洁真挚的爱情,但他们却不能获得幸福。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住房,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生活无着,孩子惨死。女教师认为这是天谴,便回到丈夫那里去了。裘德在失望潦倒中开始酗酒、堕落,最后在孤独绝望中死去。 |
死于威尼斯 | 托马斯·曼 |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于191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德国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恋上一个少年,又因为某种机缘滞留威尼斯。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而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他又吃了过于成熟而几近腐烂的草莓,染上霍乱,死于当地。 托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来提醒所有的艺术家: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将遭遇致命的危险。 |
出租 | 高尔斯华绥 | 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在他眼睛里,那些马车夫都是一群没有礼貌的家伙;不过现在战争已经结束,马车又有点供过于求起来,这班人遵照人性的习惯,又开始变得有点礼貌了。虽说如此,索米斯仍旧不痛快他们,心灵深处总把这些人和过去阴暗的记忆看成一个东西;而现在,就如他这个阶级所有的人一样,隐隐又把他们和革命看成一体了。大战期间,他曾经有一个时期相当焦急;和平后有一个时期焦急得还要厉害;这些经历都产生了一种顽强的心理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