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 勒庞 | 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对其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大革命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并存的且通常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的:一个过时体制的历史,由于缺少捍卫者而消亡;革命议会的历史;群众运动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军队的历史;新制度的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历史,基本上代表的都是 各类心理力量之间的较量,因而应借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对其加以研究。这一解读,无疑会引发争议,也注定会刺激更深入的思考。 |
小说面面观 | 福斯特 |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
科学与近代世界 | 怀特海 |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出版于1925年的哲学著作。该书讲述了近代科学的起源以及数学在思想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追溯了17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对于当今哲学思维的影响。另外,作者还对有机哲学思想作了简洁的论述。 在该书中,怀特海力主发挥哲学的批判宇宙观功用,以活动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代替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该书主要总结了近几个世纪来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对近代世界哲学的重大影响。认为“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同时现代科学只有放弃唯物主义观点,接受机体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观点才能解释新发展中的新事实和新问题。 |
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 | 奥威尔 |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基于这段经历,他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在《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中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 |
论电影音乐 | 阿多诺 | 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
美学理论 | 阿多诺 | 德国阿多诺著。1970年出版。全书12章,分别为:“艺术,社会,美学”;“情境”;“丑、美与技术”;“自然美”;“艺术美:显现、精神化与直观性”;“幻象与表现”;“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连贯与意义”;“主体—客体”;“艺术作品理论断想”;“一般与特殊”;“社会”。该书依据文化批判主义方法,分析了古典美学理论的利弊,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指示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认为,文化产业消耗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和更充实的活动的潜能,它协同大众媒介,助长了一种精于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们适应于习惯性的统治,把个性消失于共性之中,导致了生活、消费、审美的平面化、时尚化和肤浅化;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它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不能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要。认为,人类要摆脱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还得从文化入手,培养和发展一种真理意志;真正的艺术是精神活动,是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和社会职能在于它与世界的对立,激发真理意志的现代艺术抓住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迫使人们认清自我和现实,进而得到解脱。认为,艺术总是一个“变数”,它期待一种尚无人知的审美形式来取消行政管理下的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预示着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前景。中译本由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
尼采的心灵咒语 | 尼采 | 尼采,超越了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种种界限的哲人,总是能以最优美、最简单的方式,一语道破这个世界的秘密;随便读到其中一句,都能让您恍然大悟,接近人生的本来面目。 曾经的困惑变得简单清晰,曾经的犹豫不决变成果断坚定——内心强大的人,从来就是这样!《尼采的心灵咒语》由日本尼采研究专家白取春彦,采集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226句话,囊括尼采思想精髓,一经出版,便风靡日本,并以横扫之势席卷亚洲,令世人再次着迷于这个100多年前的伟大哲人。翻开《尼采的心灵咒语》,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地球的故事 | 房龙 | 在这《地球的故事》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地球的故事》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房龙没有罗列苍白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无论是地理学家或地理爱好者,敬畏地球或蔑视地球者,还是敬畏生命者或蔑视生命者都能从《地球的故事》中获得不少启发。 |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 | 房龙 |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
入侵 | 房龙 | 《入侵》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也是房龙所有著作中仅有的两部小说中的一部。房龙称这部以他自己为主人公的小说是“一本极坏的戈培尔风格的肮脏可鄙的小书”。1940年在美国初版时,被称为“纳粹入侵美国的目击者的描述”。该书试图戏剧性地表现当时已发生在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荷兰的事件将如何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重演:纽约遭入侵,而美国的和平协会和参议员们害怕激怒希特勒,反对采取任何抵抗行动。为了使所写的东西更具有文献似的真实性,房龙将自己、家人、邻居和友人都置于一次纳粹入侵的中心舞台,提到他们时用真实的名字或外号。当然最终他们战胜了纳粹入侵者。鉴于后来发生的事件——日本人以航空母舰为基地袭击珍珠港和纳粹破坏分子在长岛东端登陆,房龙所要传达给美国人的危机感并不算牵强。房龙在写给报纸编辑的信中,称他所描写的纽约的情况已经在挪威发生了,他只是将奥斯陆换成了纽约,而他的用意是要激发起人们对法西斯的强烈憎恨,并让人们认识到现在已经无法再缩进象牙塔不问是非了。 |
八墓村 | 横沟正史 | 位于深山之中的八墓村,400年前曾受到八名惨遭村民虐杀的武士诅咒,村子因此而得名。每隔一段时间,残酷命案必定上演。 在神户工作的寺田辰弥突然得知自己竟是八墓村大户之子,并作为遗产继承人被召回。入村之后,凡他所到之处,诡异杀戮接二连三。 此次连环杀人案是诅咒使然,还是因他而起?在神秘侦探金田一耕助的帮助下,他一面探寻自己的身世,一面接近真相。 金田一探案集第2案,名侦探金田一耕助破解400年诅咒! 屡次改编成电影、戏剧、游戏……日本改编率最高的经典推理杰作之一! |
马尔特手记 | 里尔克 |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
丰臣秀吉 | 吉川英治 | 最知名、最优秀、最真实、最动人的丰臣秀吉传记,日本人读丰臣秀吉,首选吉川英治的《丰臣秀吉》。吉川英治以温婉知性的传奇之笔,再现了丰臣秀吉谋略超群、胆识过人、狂妄不羁、豁达真挚、善揽人心的个性;记叙了他从无名小卒到终结乱世成为天下霸主的奋斗过程;鲜活再现了在乱世中崛起,历经坎坷迈向权力巅峰的至情至性的丰臣秀吉。读日本历史,不可错过战国时代;读战国时代,不可错过吉川英治笔下的这套书。 |
宫本武藏 | 吉川英治 | 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剑圣,十七世纪的剑道家,四百年前的传奇人物;他,十七岁前杀戮无数,二十一岁立志修行,后与六十六位高手比武皆获全胜,最终参悟了「剑禅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引导他在岩流岛的比武中,面对小次郎的高超剑法和力道,凭着精神之剑取得最后胜利,成为了天下第一高手。 本书以日本战国初期的这段历史为背景,描述了宫本武藏在乱世的历史舞台上,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手提孤剑,漂泊天涯,寻求「剑禅合一」之真谛的曲折历程。全书分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天之卷和元明之卷七个部分,叙述了日本战国背景下武藏波澜壮阔的一生。 宫本武藏,为迷茫中的你我提供修炼己身之道,寻找跨越障碍迈向成熟的凝练人生。 |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 内藤湖南 | 本书为论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 纪德 |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是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主要的关注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解读陀氏的书信和小说文本,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主要特点。 |
心理学和炼金术 | 荣格 | 选自荣格全集的第十二卷,从心理学角度对炼金术的象征作用及其与集体无意识、自性化过程的关系进行深入解读。古代的炼金术士把他们的秘密归因于物质的转化,荣格认为,通过所谓炼金术创造出万能的“哲人石”,其实就是把他称为“自性化过程”的心理学内容,投射到了化学变化的过程之中。在本书中,荣格详尽介绍了炼金术的历史,以及炼金工作与人类无意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对炼金术意象的分析,为读者搭建起了通向“自性”这一分析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桥梁。 |
潜意识与心灵成长 | 荣格 | 做梦,是人脑的正常活动。人每夜都在做梦,只是有时记得清楚,有时记不清楚。梦境有时虽然十分奇特,但构成梦境的材料仍来自客观现实。由于做梦的绝对排他性,而它本身又具有难解性和一定的神秘性,因此自古以来许多人虽试图揭开梦的奥秘,但迄令恐怕并无重大的突破。即使是以发表《梦的解析》而被公认为创造了一种“梦学理论”的弗洛伊德,他的理论依然是在科学与非科学、真理与荒谬之间徘徊。本书诸作者所持的观点,他们对梦的解析都是沿袭弗氏的基本理论体系,只是在某些观点或对梦的具体解析上有所不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也是介于科学与荒谬之间,读者只能从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他们的看法也算是一家之言的角度去理解,既要看到其合理的、符合科学的成分,也要警惕其中“痴人说梦”的内容。我们出版此书,目的之一在于为读者提供荣格等人的著作,让读者开拓眼界,并在阅读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去鉴别是与非。 |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 荣格 | 收录的是荣格关于原型概念及其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论文1 2篇。集中讨论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母亲原型心理面面观、儿童原型心理学、个性发展过程研究、个性发展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等问题。是荣格思想的精华部分,无论是对入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极大的影响。 |
自我与无意识 | 荣格 | 在这本书里,荣格探讨了无意识对意识人格的反应及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是荣格心理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会显现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话(即所谓的“原型”)里,原型既是人类不断重复出现之经验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即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的共有物。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总览荣格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重要的观点、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其论述范围涵盖心理学、神话学、文学、哲学等,读者得以深入浅出地一窥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思想洞见。 |
1789年大恐慌 | 勒费弗尔 |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短短两星期内,在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上,一座座城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只因害怕“盗匪”来袭。据说,这群盗匪在乡间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恐惧的胁迫下,大批村社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藏身近旁的树丛和森林。或者,他们匆匆纠集起来,在城镇外围拦起路障,试图抵御歹徒的袭击。在恐慌期间,最令人惊讶的事实莫过于——那些令人战栗的“盗匪”实际上从不存在。 本书作者勒费弗尔堪称20世纪研究法国大革命独一无二的大家,通过对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 这一著作不愧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情感最卓越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是一部史学经典,任何有志于了解历史上人类行为动机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
卢丹的恶魔 | 阿道司·赫胥黎 | 《卢丹的恶魔》记录了欧洲历史上一件巨大的冤假错案。事情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当时法国小城卢丹的教区长名叫于尔班·格兰第,此人博闻强识,仪表堂堂,只可惜他同时也是一枚情种,暗中欠下许多风流债。这些丑闻令他在卢丹与很多人结仇,敌人们决心要报复他。 不久,当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魔鬼附身”,并声称全是因为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使群魔来到中间与她们荒淫无度,才令她们被污鬼附身。经过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审判,格兰第被判有罪,不仅身体受到非人的酷刑,最终还被火刑烧死。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这一真实事件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了严肃缜密的推论,推翻了修女们被魔鬼附身的说法,同时点出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赫胥黎在写作这本书时,语气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行文奇特,读起来相当有趣,尤其是用大篇幅对修女们的淫乱行为、驱魔人的驱魔仪式、普通民众的野蛮无情进行的记录。 |
女生徒 | 太宰治 | 太宰治用「女性独白体」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本书选取太宰治作品中以女性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10篇作品,以其中的名篇《女生徒》为书名,并对照各个故事中女性的人生轨迹--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追忆少年时光,对各篇顺序做出梳理。 |
意大利风光 | 狄更斯 | 狄更斯一生中就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和本书《意大利风光》。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从辛苦的小说写作中抽身出来,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本来打算休息几个月时间,实际上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他的游记当中,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是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而且从《双城记》《小杜丽》等长篇名著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他从法国-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的素材。《意大利风光》这部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
艰难时世 | 狄更斯 |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情节发生在虚构的焦煤镇,这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缩影:工厂林立,浓烟滚滚,机器隆隆声震耳欲聋。五金批发商葛擂梗当选为国会议员。他还是个有一套“理论”的教育家,在镇上办了一所学校,向儿童灌输“事实”。在这种窒息人性的教育下,葛擂梗的儿子汤姆成了吃喝嫖赌的恶棍。葛擂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逼着自己的女儿露意莎嫁给比她大30岁的百万富翁庞得贝。这个银行家兼工厂主为人残忍,露意莎婚后生活非常痛苦,最后回到娘家。汤姆堕落成小偷, 畏罪潜逃,死于国外。小说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同时还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不过作者不赞成宪章运动中的“暴力”派,而同情“道德力”派。小说中的工人斯梯芬既不参加工人斗争,也拒绝资本家的拉拢。他后来受到诬陷,逃跑时掉进废矿井摔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