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回顾 | 贝拉米 | 《回顾:公元2000—1887年》是美国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88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体裁,叙述一个生于1857年的名叫韦斯特的美国人,他于1887年在波土顿地下室里入睡,成为长眠的僵尸。到公元2000年被一个医生救活,百年一觉发现人间沧桑大变,社会主义已在全球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欧洲的一些大国以及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一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美国居于社会主义的前列。主人公韦斯特到处参观游览,心中常把2000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与1887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两相比较,惊叹世界变化之大。该书写法新奇,叙述巧妙。 该书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反对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式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详细描绘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篇作品在19世纪90年代曾风行一时,人们成立了贝拉米俱乐部和国家主义政党,极力倡导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秩序,贝拉米也因此成为美国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 |
天使,望故乡 | 托马斯·沃尔夫 |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混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尤金内心充满了孤独、痛苦和对独立生活的憧憬。最后,尤金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这部小说是一部琐碎的大部头心灵日记,犹如“一条由音节构成的密西西比河,处处流淌和翻滚着沃尔夫式的短语,美丽动人,清澈见底,并且也像密西西比河一样,常常滞流污浊。” |
物理学和哲学 | 海森堡 | 德国海森堡著。海森堡早年随A.J.W.索末菲(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分别在M.玻恩(Born)和N.玻尔(Bohr)的指导下工作过,是继玻尔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理论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奋斗了终身。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创建和发展了矩阵力学,提出了刻划微观世界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而且晚年还致力于基本粒子统一场论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他以1955至1956年冬季在圣安德鲁兹大学的吉福特讲座上的讲稿为基础,经整理于1959年出版,是他结合当代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探讨。全书凡11章,从考察量子理论建立的历史着手,较系统地阐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内容涉及当代物理学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史、语言学、逻辑以及物理学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反映了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的“这一个”是作者最为系统的一本哲学著作。 |
莫里哀先生传 | 布尔加科夫 | 伟大的喜剧往往包孕着悲剧的精神内核,而这内核就是一个喜剧作家最正直的良心。一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理呢?”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莫里哀的多部戏剧作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体小 说,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生。两位深谙喜剧之最高精神的大师之间,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余年,相互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他们操着讽刺、幽默、荒诞的喜剧语言,撕下了各自时代社会和体制最丑陋的外衣。 |
人论 | 卡西尔 |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主要著作之一。书的副标题是“人类文化哲学导引”。1944年出版。这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部书,也是阐述作者庞大思想体系的一本指南书,还是作者一百二十余种著述中译成外文文种最多、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人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也就必然地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而人类特有的文化无非是种种人为的“符号”,因此,人就是符号,就是文化,作为活动的主体他就是“符号活动”、“符号功能”,作为这种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文化世界”;同样,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所以,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则是符号。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成为人的所有物,而人本身作为他自身符号活动的“结果”则成为文化的主人。在《人论》的这种理论框架中,艺术就是形式的创造,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艺术就是运用符号来表现人类各种不同的经验。这种表现不是一种印象的再现,而是一种形式的创造,因为艺术中的形式不仅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形式,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去组织和构成人类的经验。艺术的符号形式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那种构成力量。艺术中的真正主题是我们在形式中所感觉到的那种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形式。卡西尔的《人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美学理论,完整的符号论美学理论体系是苏姗·朗格在他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 |
小丑之花 | 太宰治 |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小说灯笼》《津轻》)《人间失格》前传,带你重新认识太宰治。读了这本书,才能读懂《人间失格》。太宰治二十一岁时,在银座咖啡馆认识一有夫之妇,同居三天后,他俩吞下安眠药,在鎌仓投水自杀。结果太宰治获救,年仅十八岁的女方死亡。太宰治因而被控“帮助自杀罪”,后虽被判不予起诉,但他基于相约殉情却让女人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创作了《小丑之花》。《小丑之花》主角大庭叶藏与《人间失格》主角同名,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日后的巅峰之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写作的秘密。这本书不仅展现出了太宰治不为人知的侧面剪影,更为日后的《人间失格》留下了诸多余韵。另收录有太宰治记录镰仓自缢未遂经历的《狂言之神》;与《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同属“虛構的徬徨”三部曲的《虚构之春》;第一届芥川奖入围作品《逆行》; |
维庸之妻 | 太宰治 | 《维庸之妻》是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同名之作是太宰的名篇。《维庸之妻》,暗喻“放荡男人的妻子”。一个女人在自己丈夫酗酒,欠债,与女人私奔的情况下,一直维系着家庭,出门做女佣为丈夫还清债务。《维庸之妻》发表于1947年,虽然此前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往往基于太宰治本身的矛盾与错乱以及无赖派的虚无压抑,读者依然能够看出它一改太宰治一贯的颓废与仄世风格,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与尊重。文中的大谷妻子,本是一个不问世事,一心相夫教子的平凡主妇。由于丈夫大谷欠下酒馆的酒钱,妻子不得不离开家到酒馆打工还债。在酒馆,包括大谷在内的客人们不再以大谷妻子称呼她,而是替她取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小佐,这个新名字的确立暗示了她脱离大谷已成长为一名独立的新女性。 |
斜阳 | 太宰治 |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太宰治。发表于1947年。作品是二次大战后的畅销小说,曾在一部分读者中产生共鸣,并由此产生代表没落阶层的流行语“斜阳族”。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书信等,刻画了这个家庭的母亲、姐姐、弟弟以及与这个家庭关系密切的一位小说家的形象。母亲是“日本最后一名贵妇人”,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旧日的怀念。她的死暗示着“高贵美的死亡”。弟弟自战场归来后,生活颓唐,难以与战后社会融合,最后追随其母而去。姐姐是个身染污浊要 “道德革命”的女性。而颓废放荡的小说家则是作者旧日的影子。作者在这四个人物身上,表现了自己的憧憬、绝望、矛盾的心理状态。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曲旧贵族的挽歌,也是战后混乱社会的投影。 |
奔跑吧,梅勒斯 | 太宰治 | 短篇小说集,作者太宰治,包括《奔跑吧,梅勒斯!》、《富岳百景》、《故乡》、《满愿》、《女生徒》,其中被由神话故事改编的《奔跑吧,梅勒斯》、《富岳百景》、《女生徒》均是太宰治的名篇。《奔跑吧,梅勒斯》该小说讲述了梅勒斯用自己的诚信感动了暴君,让其停止杀人的故事,其文笔简洁紧凑。该小说在1956年选入日本中学二年级国语教科书,后与《人间失格》一道被搬上荧幕。主人公梅勒斯为了给妹妹筹备婚礼而前往都城,却听说王因不信任人而杀人的事,单纯正直的梅勒斯为了铲除王而夜入王城,不久被缚。随后他请求缓刑三天以回家举办其妹妹的婚礼,条件是以挚友赛利奴第乌斯为人质。喜宴持续到第二天夜里。第三天拂晓,他冒雨踏上归途,遭遇并战胜种种困难和磨炼,勉强赶上了约定的时间。可是他以自己在途中遭遇困难之际怀疑过自己的挚友为耻,所以让对方殴打自己,最终实现了与挚友的和解。 |
小说灯笼 | 太宰治 |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本书共分为四辑:辑一「喧哗」:生活安乐时,作绝望之诗;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辑二「幻灭」:我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恋爱故事,因为恋爱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饰。辑三「独白」:其他生物绝对不会有“秘密”,那是只有人类才可能拥有的东西。辑四「人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治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
津轻 | 太宰治 | 津轻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太宰治在这里度过了他前二十年的人生,这里的人与景更成为太宰治日后诸多作品的原型。一九四四年,已经有了四次自杀未遂经历的太宰治回到这个睽别许久的故乡,一扫往日的阴霾愁绪,赏山水、访旧友,展开了一场自我治愈的巡游。 此行,太宰治本是受人所托为故乡津轻创作风土记,可他不仅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讲述了偕友人登高、吃蟹、饮酒、畅谈的经历,更以少有的温柔笔触,为读者描绘了这片他生命中仅存的光明之地,使得本书收获了可以媲美小说的效果。“正因为我是血统纯正的津轻人,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大讲津轻的坏话。但是,如果其他地方的人听到我讲这些坏话,因而全盘尽信并且瞧不起津轻,我想自己还是会觉得不大高兴。再怎么说,我毕竟深爱着津轻。” |
杜洛兹的虚荣 | 凯鲁亚克 | 凯鲁亚克生前最后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时期完成的作品。书中集中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经历,在回忆的同时,凯鲁亚克在文中穿插叙述了多年积累下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领悟,可以说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宝贵的财富。《杜洛兹的虚荣》 记录了1935年到1946年间年轻的凯鲁亚克(杜洛兹)在洛厄尔和纽约的生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海军基地、监狱等地的冒险经历,并体现了出身贫寒家庭的凯鲁亚克在青年时期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不向世俗妥协、向往自由的桀骜个性。书中的第一部分讲述了凯鲁亚克(杜洛兹)作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在洛厄尔和纽约的求学经历;第二部分记录了他因和哥伦比亚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不和而毅然退学之后在不同地方流浪、做工和出海的经历;最后一部分叙述了他回到纽约与一群避世份子结交并相互影响的故事。 |
红色骑兵军 | 巴别尔 | 苏联系列短篇小说。1926年出版。作者伊·埃· 巴别尔 (ИссакЭммануилович Бабель,1894—1941),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犹太人家庭,毕业于敖德萨商业专科学校。1916年在高尔基主编的《编年史》丛刊上首次发表了两个短篇。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和《敖德萨的故事》,电影脚本《漫游的星星》,剧本《晚霞》和《玛丽娅》,短篇小说《觉醒》等。本书包括34个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各篇都以“我”为故事叙述人,虽然没有贯串始终的情节线索,但人物、事件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整体。比较重要的短篇有《盐》、《一封家信》、《多尔古绍夫之死》、《一匹马的故事》、《骑兵连长特罗诺夫》等。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的战斗生活,既插写了骑兵军所经历的光辉道路,歌颂革命的忠诚保卫者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不朽功勋,又如实地反映了哥萨克骑兵自由散漫、纪律松弛、酗酒、斗殴、甚至杀戮和掠夺的情况。作品对红军战士的描写,常常把革命理智、义务感同任性、放荡,把革命人道同恣意杀戮,把温柔关怀同粗暴野蛮糅合在一起,用人物行为自身的矛盾揭示其性格的多重组合,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骑兵军》问世之初就被译成20种文字,影响至今不衰。 |
殉教 | 三岛由纪夫 | 《殉教》是三岛由纪夫自杀前的第三部自选短篇集。收入的短篇作品皆通过反时代的主人公,象征性地描绘了三岛文学的中心主题--对罗马式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日常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寻求现代的"贵种流离"(有着尊贵血统的人被命运捉弄,遭到流放)和异类孤立的意义。 |
仲夏之死 | 三岛由纪夫 |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香烟》是他的名篇佳作,得到过川端康成的推荐。作品描绘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及日本国民走出战争阴影的心态。 |
午后曳航 | 三岛由纪夫 | 《午后曳航》的小主人公黑田登8岁丧父,与经营洋货店的寡母房子相依为命。一年夏天33岁的房子带着13岁的阿登参观货轮,她与海员冢崎龙二邂逅,34岁的单身汉龙二简直像是做了一场梦。平时龙二认为自己有一种特殊的宿命,他曾有过这样一个离奇的梦:在海的远方的某个角落,有一个美貌的女人在等待着他,得到她的时候自己就会在荣誉中死去。所以他一见房子就钟情,房子也很快就投刭他的怀抱里。阿登在自己家里通过小孔窥见自己的母亲与龙二的关系,目睹龙二的肉体和动作的瞬间,觉得“像遇见奇迹般的瞬间”,于是他将热爱海转为崇拜龙二,把龙二当作海的象征。两天以后,龙二又出海去了。四个月后,在一个冬天的日子里,龙二从海上归来,再次上房子家,两人从此再也不分离了。龙二向房子求爱,两人订了婚。龙二决心开始熟悉陆上的生活,不再出海了。阿登认为龙二离开了海,就意味着背叛了美,对龙二十分冷淡。再加上平时他和小伙伴都认为“世界是由若干单纯的符号和决定所构成的”,“生殖是虚构的,因此社会也是虚构的。父亲、教师只是父亲、教师就是犯大罪。”当母亲和和龙二快将结婚的时候,他觉得龙二成为父亲就将是陆上最坏的东西。他对龙二彻底失望了。于是他和小伙伴们将龙二诱骗到一个面对大海的山坡上,让龙二一边讲海的故事,一边喝下他们放了过量安眠药的红茶。龙二永远安眠了。 |
美德的动摇 | 三岛由纪夫 | 《美德的动摇》是三岛由纪夫中晚期小说之一,完成于1957年,同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主人公仓越节子出生于一个管教甚严、门第高尚的家庭,但却洋溢着官能的天赋。仓越节子不甘于寂寞,宽容空想,主动成为有着英俊面容和矫健身体的青年土屋的情妇,恋情如花一样绽放,最终又如花一样凋谢。 |
东京人 | 川端康成 | 《东京人》是川端康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分上下两册,描绘了战后东京一户平凡人家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日本社会的众生相。《东京人》洋洋洒洒60万字,直面美的残缺与毁灭,生存的艰难,人的欲望与孤独。住在东京的人,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丧夫的敬子认识了岛木俊三和他女儿弓子。俊三的妻子因病长年在外地疗养,敬子和俊三便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敬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不但撑起全家开支,还承担俊三妻子的医疗费用,但俊三的公司却濒临破产。有一天,俊三忽然不告而别、销声匿迹。在有如两片破碎镜子一样重组的家里,敬子同她的亲生儿女、养女一道,在离合悲欢中体味着世间人情与善意,讲述着一个饱含爱与孤独的东京故事。 |
巴西:未来之国 | 茨威格 | 《巴西:未来之国》由斯蒂芬·茨威格著,完美地再现了巴西的过去,更寄托了茨威格对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这里的“未来”并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不是指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因为文明发达的欧洲社会也难逃两次世界大战的厄运,这里的“未来”指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现实版本。对茨威格来说,欧洲已是“昨日的世界”,而巴西才是“明日的世界”,为全人类指明整个世界的明日图景。 |
婚礼的成员 | 麦卡勒斯 | 《婚礼的成员》是20世纪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佐治亚州的一个南方小镇为背景,围绕一场婚礼,讲述了十二岁少女弗兰淇短短四天的夏日经历。弗兰淇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她和父亲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暑假她就和她的表弟约翰·亨利及黑人保姆贝丽尼斯在厨房打桥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聊着相同而不着边际的话题、吃一顿长长的晚餐,或者什么事也不做。而让弗兰淇对生活产生新期待的是她哥哥贾维斯的婚礼——贾维斯和新娘嘉妮丝将在冬山举行的婚礼。弗兰淇不光想着参加婚礼,她更想婚礼后追随哥哥嫂嫂而去,永远离开那个让她感到无聊、孤寂的小镇。事与愿违,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乘车而去,留下疯狂尖叫地、绝望的弗兰淇。于是弗兰淇打算离家出走,但对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来说,当她真正孤身一人站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时,对前途的未知和茫然无措感更让她失落。“世界此时那么遥远,远得让弗兰西丝无从想起”“世界太遥远,她不再有任何办法参与其中”。接着,她父亲通过警察找到了她,把她领回家。 |
苦炼 | 尤瑟纳尔 | 《苦炼》从酝酿到成书历时四十余年,尤瑟纳尔漫长的创作过程也堪称一部人生的炼金术。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泽农出生于布鲁日首屈一指的富商家庭。他从未谋面的生父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一位年轻教士,为了远大前程的召唤,断然割舍北方水城的短暂恋情。身为私生子,泽农是为教会长大的。然而二十岁时,他决定离家出走,到大千世界去探寻知识。他在三十多年里游历了大 半个世界,然后隐名埋姓回到布鲁日,在济贫院里为穷人看病。一桩与他几乎无关的僧侣风化事件令他的真实身份暴露,经世俗司法当局与教会的联席审判,泽农被判火刑。1569年2月,寒冬将尽的时候,泽农在临刑前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出生的城市里死去。 |
何谓永恒 | 尤瑟纳尔 | 《何谓永恒》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最后一部。作者讲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生活,尤其重点描画了母亲的密友让娜与父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全书写至一战爆发戛然而止。该书是三部曲中与作者的亲身经历结合得最紧密的一部,尤瑟纳尔在描写身边至亲至爱的亲人时也遵循她一贯超脱冷静的原则,让笔下的人与事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记体裁的彻底颠覆。作品末尾笼罩不散的战争阴云,也表达了尤瑟纳尔对人类命运最深切的忧虑和最贴切的喻示。 |
北方档案 | 尤瑟纳尔 | 《北方档案——世界迷宫II》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二部,是主要以父系家族史为脉络的回忆,讲述自己的祖父、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生活。《北方档案》与《虔诚的回忆》《何谓永恒》共同组成《世界迷宫》三部曲,尤瑟纳尔将母亲家族与父系家族尽可能上溯到最久远的年代,细数两大家族走向没落的过程,两大家族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没有子嗣,还改变了姓氏,选择了与家族决裂的道路。家族的命运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历史纵然拥有作为佐证和借鉴的力量,但人类总是重复错误,悲剧性似乎不可阻止。 |
虔诚的回忆 | 尤瑟纳尔 | 《虔诚的回忆》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一部。作者从自己的出生开始讲起,以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回溯了母亲家族的历史,把焦点放在从未谋面的两个舅公奥克塔夫和费尔南,以及因产褥热去世的母亲费尔南德身上。尤瑟纳尔使用大量口述材料、信件、照片、贵族家族年鉴和遗留物品来构筑母亲家族的全貌,尽可能地追根溯源,上溯到最久远的过去,以冷静客观的笔法让一个个先辈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不甘于描绘家族里的各色人物,而是试图借此阐明“永恒”这一主题,将世代相袭的家族浓缩为大千世界宏观时空里的一个象征,而她立于时空之外,冷眼观察,抒写人类的命运,揭示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
里斯本之夜 | 雷马克 | 《里斯本之夜》是德国小说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2年。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后。主人公约瑟夫反对德国法西斯政权,被他当纳粹冲锋队长的妻弟告密,关进集中营。获释后,他逃出德国,过着流亡生活。后来他弄到一份已故熟人的护照,冒名顶替,潜回德国把妻子海伦带出来。池们历经种种艰险,到达巴黎。大战爆发以后,夫妇二人都被关进难民拘留营,但又先后逃出来。在马赛,约瑟夫又被德国秘密警察抓住,他巧妙地打死一直追踪他的妻弟,带着妻子跑到西班牙,后来又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准备去美国。可是这时身患癌症的海伦绝望自杀,约瑟夫取消了去美国的打算,决定参加外籍志愿兵团,与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