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写于1595年。剧本写蒙太古的独子罗密欧爱上了凯普莱特的独生女朱丽叶,虽然他们两个家族之间存在着世代深仇,但强烈的爱情力量使他们不顾一切地私自到劳伦斯神父那里结了婚。但在次日罗密欧在决斗中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因而被驱逐出境,暂住曼多亚。不久,老凯普莱特把女儿许配给亲王的亲戚帕里斯,并要她马上结婚。朱丽叶忠于罗密欧的爱情,宁死不屈,她找劳伦斯商量,神父很同情她,给她一种药,要她在婚礼前夕吞服,使她处于假死状态,但过四十二小时后就能醒过来,用这种办法逃避再次结婚。同时神父答应她写信通知罗密欧,要他立刻回来,在朱丽叶醒来时把她带走。朱丽叶照着做了,凯普莱特家的婚礼变成了丧礼。但是,罗密欧的仆人不知其中底细,到曼多亚把朱丽叶的死讯告诉了他,而神父派出的信使因故误了行程,未及时把信送到。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很悲痛,不愿单独活下去,他便买了毒药,当天晚上赶到朱丽叶的灵柩前,准备和她死在一起,在那里碰上了帕里斯,二人因误会斗起剑来,帕里斯被杀,罗密欧则在朱丽叶身边服毒自尽,这时朱丽叶醒了过来,悲痛之下,也用罗密欧的匕首自杀了。这一崇高的爱情悲剧感动了凯普莱特、蒙太古两家,多年仇恨终于消除。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揭露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歌颂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
皆大欢喜 | 莎士比亚 |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取材于洛治的《罗瑟琳德》和传奇故事《甘末林》。法兰西某公国的公爵被弟弟弗利德里克篡位,被放逐到阿登森林。公爵的女儿仍留宫中陪伴堂妹西莉亚。已故大臣罗兰爵士的长子奥列弗不遵父嘱,虐待幼弟奥兰多。罗瑟琳一见奥兰多便产生了爱情,不久,她也遭到放逐,便和西莉亚扮成牧人兄妹奔入阿登森林,奥兰多弟兄也先后来到森林,受弟弟感化悔改的奥列弗爱上了西莉亚,大家一起来到流放公爵身边,正高兴地举行婚礼时,有人报告:率军前来准备消灭流放公爵的弗利德里克,在某高僧的点拨下,看破红尘,决定潜心修道,将爵位归还兄长。与罗瑟琳姊妹、奥兰多弟兄同时举行婚礼的还有小丑试金石与村姑奥德蕾,牧羊青年西尔维斯与菲苾,真是皆大欢喜。 |
仲夏夜之梦 | 莎士比亚 |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约创作于1595或1596年,出版于1600年。新近中译本见《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本剧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描写女主人公无视逆情悖理的法律,不顾杀身危险争取婚姻自由。全剧富有浪漫色彩,抒情气氛,乐观精神。少女赫米娅同拉山德相爱,抗拒父命不嫁给已有所爱的狄米特律斯。雅典公爵依该城法律限赫米娅4天改变主意,否则将判处死刑或遣送修道院。赫米娅和拉山德商定出逃,约定是晚在城外林中相聚。赫米娅的好友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相爱,2人得知此事后也来到林中。林中的仙王奥布朗因索要换儿同仙后发生口角,为捉弄仙后提泰妮娅,遂命小仙迫克采集魔花,欲趁仙后熟睡之际将花汁滴在她的眼皮上,使她醒后爱上第一眼所见之物。同时,为使狄米特律斯爱上海丽娜,不再追逐赫米娅,仙王又命迫克将花汁也滴在他的眼皮上。迫克错将花汁施于拉山德,使他醒后第一眼看到海丽娜,立即求爱。仙王欲纠正错误,又将花汁施于狄米特律斯,使他醒后也先看到海丽娜,向她求爱。仙王也已将花汁施于仙后,她醒后第一眼看见长着驴头的织工波顿,热爱上他。仙王指责仙后钟爱蠢驴,使仙后在迷惘中答应给他换儿。随后,迫克遵命祭起浓雾罩住两对人间的恋人,在其睡去后用上解药,使其醒后恢复了正常。最后,公爵和赫米娅的父亲同至,宽恕了2人,一对恋人终成眷属。 |
第十二夜 | 莎士比亚 | 又名《各遂所愿》,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约创作于1600年至1601年,出版于1623年。主要情节取自巴纳比·里奇《告别军职》中的阿波洛涅斯和西拉的故事。中译本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本剧叙述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奥薇拉海上遇险,妹妹得救后化名西萨里奥,女扮男装充当公爵奥西诺的侍从,暗中爱上公爵。公爵钟情于富家女奥丽维娅,遣西萨里奥前去求爱,结果奥丽维娅却爱上西萨里奥。哥哥西巴斯辛和营救他的船长安东尼奥来到。安东尼奥在街头发现艾古契克因向奥丽维娅求爱受挫要同西萨里奥(即奥薇拉)决斗。他错把妹妹当作哥哥并为其解围,却又因前科被捕。与此同时,奥丽维娅巧遇西巴斯辛,错把他认作西萨里奥,邀至家中欲即刻成亲。正值公爵往访奥丽维娅,安东尼奥被带来受审,声称西萨里奥是他营救的少年,而奥丽维娅则声称西萨里奥是她的丈夫。公爵闻此十分伤心,正欲告别,西巴斯辛到来,于是真相大白。最后,公爵记起西萨里奥(即奥薇拉)对他表示的爱情,遂移情于她。本剧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赞颂了纯洁的爱情与友谊,尤其是女主人公奥薇拉,聪明勇敢,不畏艰险,终获幸福。剧本通过次要情节还对清教徒的虚伪大加嘲讽;通过一连串的误会和一些次要人物的幽默取得喜剧效果。本剧中还有莎氏最为脍炙人口的歌曲之一“过来吧,过来吧,死神!” |
威尼斯商人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喜剧,写于1596年。剧情大意写威尼斯人巴萨尼奥为了向一个富家女儿鲍西娅求婚,需要用一笔钱,因此向好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借款。只因安东尼奥的钱都用在海外经商上,一时无力相助。但他以自己的名义为朋友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立约三月为期,到期不还,则让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不久误传安东尼奥的商船在海上沉没。三个月到期,夏洛克诉诸法庭,要求依约割肉。鲍西娅女扮男装,扮作法学博士,代表名律师出庭,指出夏洛克可以割一磅肉,但割时不许流血,也不许多割或少割,如有差错,夏洛克罪责难逃。结果夏洛克失败,由法庭宣布其财产一半充公,一半给安东尼奥。夏洛克阴谋破产,而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婚姻结成了。鲍西娅是该剧中创造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她淳朴、富于同情心、有才智、自信,体现了作者理想中的资产阶级新女性。鲍西娅对夏洛克的胜利是仁爱对贪欲和维护贪欲的法律的胜利。剧本塑造的夏洛克这个典型,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和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运用此剧中的人物和事件,揭露资产阶级玩弄法律条文来对工人进行剥削。 |
麦克白 | 莎士比亚 | 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情节源于贺林歇德的《英格兰、苏格兰编年史》,三女巫的故事来自斯科特的《巫术的发现》(1584)。麦克白是苏格兰的大将,他和班柯平定叛乱以后,班师归来。途中遇见三个女巫,预言麦克白本人和班柯的后代将做苏格兰国王。女巫的预言助长了麦克白的野心,他在妻子的怂恿下,杀死到他城堡作客的国王邓肯,篡夺了王位。为了保住王位,他又杀了班柯。但麦克白犯下一次又一次的罪行以后,心神不安,疑神疑鬼。女巫为了惩罚刚愎自用、残忍狂暴的麦克白,告诉他:没有一个女人所生下的人能够伤害他。麦克白更加相信自己无敌于天下,决定铲除一切异己。他占领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城堡,把他的妻子儿女斩尽杀绝。麦克德夫逃到英格兰,协助王子马尔康率领英格兰军队讨伐麦克白。这时,麦克白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他的妻子由于良心不得安宁而发疯自杀、最后,麦克白死在麦克德夫的剑下,王子马尔康继承了王位。莎士比亚在取材时有意删除了麦克白原来也有王位继承权,麦克白夫人杀死邓肯是为家族复仇等情节,从而突出了麦克白夫妇的权势欲和野心,突出野心给个人、给人民、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
李尔王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的故事在十六世纪英国历史著作和诗歌中已经流传,又被编成剧本于1594年上演过。1606年,莎士比亚在这个基础上加工改造成了他的重要悲剧《李尔王》。剧中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不列颠王李尔年老,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言过其实地表白对父亲的爱,得到国土,三女考狄利娅率直,反而激怒李尔,没有得到国土,远嫁给法国国王。长、次女忘恩负义、冷酷残忍,把李尔逼疯。在暴风雨之夜,李尔冲出女儿的宫廷,奔向原野。三女闻讯,兴兵讨伐,但她和李尔都被俘虏,三女被缢死,李尔也在悲痛疯颠中死去。高纳里尔和里根为了争夺大臣葛罗斯特的私生子的爱情,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最后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她自己也自杀了。作品反映了中世纪宫廷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三室成员的贪婪和自私。 |
奥赛罗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604年,根据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一个短篇小说改编。威尼斯大将奥赛罗和一个元老的女儿苔丝德蒙娜结了婚。元老歧视摩尔人(非洲北部民族)奥赛罗的肤色,反对这桩婚事并诉诸威尼斯公爵。这时土耳其入侵威尼斯领地塞浦路斯,公爵需要奥赛罗领兵御敌,因此对婚事不加追究。奥赛罗率兵去塞浦路斯,任命凯西奥为副将。旗官伊阿古嫉恨凯西奥的地位,诬陷凯西奥与苔丝德蒙娜有私。并设下许多圈套,引起奥赛罗怀疑、忌妒而扼杀了妻子。后来奥赛罗发现真情,悔恨自杀,伊阿古也得到惩罚。这出悲剧,提出了关于种族的重大问题,作者赞美白种人苔丝德蒙娜冲破封建枷锁,同勇敢而品质高贵的摩尔人结婚。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尽管奥赛罗轻信谗言、上当受骗,但他是光明磊落的,而白种人伊阿古则是阴险可怕的毒蛇。 |
哈姆雷特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沙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写于1601年。故事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历史家萨克索的《丹麦史》中一个王子复仇记。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登堡大学读书,他叔父克劳狄斯鸩兄娶嫂篡夺了王位。哈姆雷特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致死的原因,嘱他复仇。同时,克劳狄斯怀疑哈姆雷特知道真情,先后派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等人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雷特用一场“戏中戏”证实了父亲鬼魂的话,决心为父报仇。他把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他去英国出差,想借英王之手杀死他,但他发现阴谋,中途折回。奥菲利娅因父亲被杀而疯癫自尽。国王又挑拨奥菲利娅之兄和哈姆雷特比剑,想用毒剑刺死他。在最后一场比赛中,国王、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之兄同归于尽。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的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十九世纪英国一位文学评论家赫士列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中指出,在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在思想和感情精致的发展方面占先”。 |
涅瓦大街 | 果戈理 | 《涅瓦大街》(俄语:Не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是尼古拉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1年至1834年间,于1835年出版。在果戈理的小说集《彼得堡故事》中,短篇小说《涅瓦大街》其价值尤为突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设定了“彼得堡故事”系统的深层内涵。《涅瓦大街》的三个女性形象——“女性集体”、“黑发姑娘”和“金发女郎”给予考察,分析其基于男性成见的小说叙事所赋予的女性形象特质——“不确定性”、“无名性”、“被动性”、“失语”和“智性缺席”等,对女性形象实行操作和控制的小说叙事策略,其目的在于建构男性主导的价值系统。 |
旧式地主 | 果戈理 | 短篇小说,果戈理著,《旧式地主》讲述了旧式地主阿法纳西·伊凡诺维奇·托斯托古勃和其妻子普利赫里娅·伊凡诺芙娜·托斯托古勃的简单、质朴、自然的一生。两位地主待人热情大方,对仆人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均以佳酒美食相待,夫妻之间更是相敬如宾,平等互爱,充满了人间的温情,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自然生活。 |
勇敢的船长 | 吉卜林 | 《勇敢的船长》是英国海洋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富家子弟哈维在豪轮上不慎坠入海中,却幸免于难,被一艘捕鱼船营救。由于在家娇生惯养,哈维起初十分不适应渔船上的艰苦生活,但随后他在船上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一-以劳动换取报酬,养活自己。在经历了大海上种种事件之后,他身上的纨绔习气逐渐为勤劳作风所代替,最后被“海上号”捕鱼团队接纳,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当渔船再次回到岸上,哈维得以与家人团聚,不过哈维的改变让家人大吃一惊,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好逸恶劳、傲慢无礼的富家公子哥,而是脱胎换骨,成了一个不惧吃苦、不畏艰险的渔家子弟。他的人生也从此走向了正轨。 |
基姆 | 吉卜林 | 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小说,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转的,有一天会有骑骏马率领世界最精锐部队的上校来迎接基姆,会有九百个奉绿地红牛为神的健儿吹号欢迎基姆,这个预言遂像咒语般,被封存在基姆脖子上所掛的护身符里,护身符里其实是三份文件,一是他老爸的退伍证书,一是基姆的出生证明,另一份只是他老爸的签字。年幼的基姆成长於贫穷大街,生存技俩无一不精,被街坊所有人称之为 “世界之友”,有一天,他意外结识了一名来自北方雪山的西藏年老喇嘛,莫名其妙成为喇嘛的徒弟。这位道行崇高的肃仁寺住持德秀喇嘛有个悲愿,他千辛万苦打算走遍印度,寻找一条传说中的河,一条可涤尽人世罪恶的河,相传是释迦牟尼还身为王子时射出一箭所涌现出来的河,这奇怪的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便由此结伴而行,在广阔无边的印度找寻自己的召唤——在无限大的世界中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 |
域外小说集 | 佚名 | 外国短篇小说选集。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共两册,先后于1909年3、7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寄售。书名篆体题字,为陈师曾所写,毛边。第1册收小说7篇,其中安特烈夫的《谩》和《默》两篇署“树人”译。第2册收小说9篇,迦尔洵的《四日》署“树人”译。1921年增订改版成一册,共收37篇译作。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以周作人名义印行。集中选译作品多为近代短篇,特别偏重于北欧诸国。对集中有关作家及作品逐一作了简要评介。茅盾充分肯定《域外小说集》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的开拓之功。在《译文》1954年10月号,茅盾刊载《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在谈到近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时,说:鲁迅“所计划、翻译和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1909年)中,俄国的契诃夫,波兰的显克微支,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第一次以真朴的面目,与我国读者相见”。《世界文学》1977年第1期茅盾发表《学习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一文,提到《域外小说集》时说: “这个短篇小说集是继续《摩罗诗力说》的主旨,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的反映人民痛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把反映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的叛逆和反抗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用意和《摩罗诗力说》是相同的。” |
菊与刀 | 本尼迪克特 |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全书并不长,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 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
文化模式 | 本尼迪克特 |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原始的或现代的,都是人类潜能这个巨大弧圈上的某些特征,因此,各种文化是无法比较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作者着重对3种文化类型进行了研究。第一种是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这种文化类型崇尚温和,埋没个性,对一切都采取温和、节制的态度,注重礼仪,因而被称为日神型。与之相对的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崇尚暴力,偏爱个人竞争和对抗,喜欢自我夸耀,被称为酒神型。还有一种是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无法无天,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被称为妄想狂型。作者反对用一种文化模式来判定个体的行为,认为精神病患者主要是个体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相符,如唐诘诃德战风车,如果承认了文化的连续性,这个问题就可解释。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其相对性,这不仅是一种更现实的社会观念,也是文化宽容的新基石。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 林顿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是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创作的文化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55年。该书是作者倾其毕生的研究经验、研读心得思想的结晶,将人类文化比做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详细追溯了文化的演进过程,从文化低级阶段的层次、多源头的发轫阶段开始,渐次追溯多线条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的图景。该书分为十章,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和横向的空间顺序将人类文明划分为若干文化区域,依次追溯各条文明发韧主线的发展历程,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和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式、多视角的描绘、分析和阐释。《文化树》的书名意在表达文化不是仅有一根主干的进化树,而是像热带的榕树,拥有各种枝权交叠的不定根和气生根。尽管文化演进的过程有传播、假借和分歧等多种发展方式,但是依然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源流中。林顿在书中用事实和例证批评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容而优美的笔调描绘出东南亚、西南亚和欧洲、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非洲、印度、中国、日本的文化各个方面,指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特色,特别强调技术发明与革新、制度的演进对文化进程的巨大影响。 |
人的条件 | 阿伦特 | 汉娜·阿伦特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什么是人的条件?阿伦特在介绍人的条件前先提出“积极生活”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labor)、工作(work)、和行动(action)。劳动是与人体生命过程对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长、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都要依靠劳动的产出和输入生命过程的必需品。劳动的人之条件是生命本身。工作是与人存在的非自然性相应的活动,即人的存在既不包含在物种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内,它的有死性也不能由物种的生命循环来补偿。工作的人之条件是世界性。行动,是唯一不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复数性(plurality)的人之条件,即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栖息于世界的事实。除了以上三个人之基本条件外,人也是被条件规定的存在者(conditioned beings),因为任何东西一经他们接触,就立刻变成了他们下一步存在的条件。人的条件不等于人的本性,与人的条件相应的所有人类活动和能力的总和,都不构成任何类似于人的本性的东西。 |
间谍 | 康拉德 | 《间谍》中任是谁都不能想到,性情平和、才能平庸的维罗克,就是那个和妻子温妮、智商欠缺的妻弟史蒂夫居住在一起,开着一间没有生意的杂货铺子的小商人,就是受雇与外国大使馆的间谍。在他的杂货铺子里,出入的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妄图革命,但是却个个求助于宗教、谎言,甚至是恐怖暴力活动。而由于新到任的大使馆官员对维罗克的工作不满意,所以维罗克也参与到了恐怖活动当中,要炸掉格林尼治天文台,以引发当局的注意。恐怖活动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失败了,但是这部作品却预言了此后一个世纪的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暗潮。911之后,《间谍》迅速成为全美新闻媒体关注和引用*多的主题作品之一。位列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语小说第46位. |
有闲阶级论 | 凡勃伦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全书共分十四章,其基本内容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分析说明“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闲阶级存在的条件、社会功能以及与下层阶级的关系。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的财富日益增多使有闲阶级能赖以存在,虽然这个阶级不生产任何产品,过着寄生生活,大肆挥霍社会财富,但它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即能为社会确立生活方式的模式,形成引导消费和社会行为的潮流,使日益富裕的社会产生这样一种磁性效应:处于下层的社会阶层与群体模仿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使生活取向和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社会大众接受有闲阶级的时髦风尚是危机时期和萧条时期转危为安的出路。因此,下层阶级不急于猛烈抨击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耐心地等待“雨过天晴”,以便日后去赶时髦、模仿和追求。 |
科学革命的结构 | 库恩 | 库恩研究科学史的代表作。1962年出版,先后被译成德文、波兰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全书除了序言共有13章,以纲领形成、表述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库恩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他科学观中的核心概念“范式”。库恩还采用工具主义观点来说明科学发展机制,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见解。他提出科学既非有规则可循又非有真理性的要求。只是由于旧有的范式不再能对解决疑难问题进行有效解释,所以才需要对范式进行更换。库恩还表明,符合科学史实的研究不能是逻辑主义的,而应当是历史的,心理学的。面对逻辑主义课题的规范回答,库恩都代之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回答。库恩还着重分析了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试图强调科学革命的创造性以及科学家心理特征对科学活动的影响,来表明自己的科学知识增长观点与传统的逻辑主义直线积累的观点的不同。该书是库恩经过15年精心研究形成的观点的简要概述,在书中他提出并规定的一系列新概念如“范式”、“科学革命”、“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等,现在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常用的术语。该书的出版在当时西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开创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新方向,有人将其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 |
大教堂 | 雷蒙德·卡佛 | 卡佛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包括11个短篇,收入卡佛大部分名篇:《羽毛》、《瑟夫的房子》、《保鲜》、《软座包厢》、《好事一小件》、《维他命》、《小心》、《火车》、《发烧》、《马笼头》、《大教堂》。卡佛致力于描绘美国的蓝领生活,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是他小说中的常态。小说主人公有饭店女招待、维他命推销员、机械师、邮递员、剃头匠,等等。有评论认为他的小说有“表面的平静,主题的普通,面无表情的叙事,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故事多数平常:小夫妇没能生出孩子以至生活灰暗;父母等待被撞伤的孩子醒来,却以孩子悄然离去结尾;卖维他命的女人很焦虑,而丈夫正觊觎着她的同伴……小说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尾。 |
新手 | 雷蒙德·卡佛 | 雷蒙德·卡佛所著短篇小说集,雷蒙德·卡佛美国作家,擅长以精炼冷峻的笔法呈现生活背后的巨大沉默与种种隐而不露的情感,被誉为“极简主义风格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大教堂》,诗集《我们所有人》等 |
巴黎伦敦落魄记 | 奥威尔 | 《巴黎伦敦落魄记》写于1927年,奥威尔辞去在缅甸的职务,开始辗转于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1933年,他以这段经历为题材写就了此书,叙述了在巴黎靠打零工度日,挣扎在社会底层,不久又回到伦敦,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沦为无业游民并颠沛流离的种种经历,展示了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的奥威尔式的真相,对贫困与社会作了冷静的感想和评论,并透着黑色的幽默。 |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 | 福克纳 | 本书收入威廉·福克纳最具代表性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十二篇,包括《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干旱的九月》《夕阳》《红叶》《纵火案》《昔日的女王》《荒野老熊》《沃什的怒火》《幻恋症》《雪》《卡尔卡索纳》《猎熊趣闻》。同名短篇《致悼艾米丽的玫瑰》,英文名为 A Rose for Emily ,大多译者翻译为“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但实际上,这朵玫瑰花是在艾米丽去世后,在她葬礼上献上的。取名”致悼艾米丽的玫瑰“力图突出”我们“对艾米丽这座”倒塌的丰碑“的哀悼之意,以及整部作品盖棺定论式的叙事蕴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