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 伽森狄 | 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的主要著作。伽桑狄在本书中从唯物主义和经验论的观点出发,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逐篇逐节进行批判。他否定所谓非物质性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认为灵魂、精神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自存;反对世界有开端及所谓“第一因”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无始无终的;反对把错误归结为感觉方面的原因,认为错误在于判断;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反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论证,认为上帝的观念是出于捏造或讹传。本书后来连同笛卡尔的答辩以及伽桑狄对笛卡尔的反驳于1644年在巴黎出版,书名为《形而上学探讨》,原文是拉丁文。中译本由庞景仁据法文本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伽桑狄同笛卡尔的争辩,在哲学史上非常著名,不但引起了当时西方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也给后世的思潮以重要影响。伽桑狄在本书中所阐发的观点,推动了哲学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理论前提。因而,本书是研究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
第一哲学沉思集 | 笛卡尔 | 《第一哲学沉思集》是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641年。全书含六个沉思及霍布斯、阿尔诺、伽森狄等人的诘难和笛卡尔的论辩。《第一哲学沉思集》是笛卡尔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力图使心灵摆脱感官,通过纯粹理智来获得确定的知识。 |
布朗基文选 | 布朗基 |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文献。奥·布朗基写于1832—1870年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根据1955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本译出出版,皇甫庆莲译。奥·布朗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本书有5个部分,中译本11万字。选编布朗基重要文章40篇,较集中地反映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第1部分中《谁做的汤应该由谁来喝》(1834)提出消灭剥削,实现土地、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公有思想。第2部分是1848—1852年的著作,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可调和,以人民武装消灭反动常备军,“摧毁资本暴政”的思想。第3部分《社会批判》是1865—1870年的文章汇编,提出“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臆想或试验出来的,“共产社会只能在摧毁了旧的堡垒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思想。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对资产阶级实行革命专政,建立人民自治政府,建设共产主义,用“全面协作制”代替私有制。第4部分选自《祖国在危机中》 一书的6篇文章,反映作者在巴黎公社起义前夕,为挽救法兰西的覆灭所作的斗争。第5部分论述了武装斗争的策略和战术。本书继承和发扬巴贝夫主义传统,形成了布朗基主义,对当时法国的工人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有重大影响。它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雇佣劳动制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存在依靠少数革命家的密谋起义和专政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幻想,因而只是一种“本能的共产主义”。 |
查理大帝传 | 艾因哈德 | 法兰克艾因哈德(Einhard,约770~840年)著。作者是法兰克王国查理曼时代的古典学者,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作家。本书是作者在查理大帝死后,以对先王缅怀和敬仰的心情,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十二恺撒传》的笔法写成的。全书分两部分,共33节,分别叙述了查理大帝“在国内外的事业”与“私生活和性格”。虽然作者出自感恩戴德的目的,但作品也真实展现了查理大帝戎马倥偬的一生和日常生活,因此是一部人物传记佳作。其缺陷主要在于作者没有说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受时代影响,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宗教神秘色彩,另外全书仅二、三万字,记载难免失之简略。与艾因哈德同时期的圣高尔修道院僧侣也写有查理大帝的传记,对人物的时代背景注入了较多笔墨。上述两个传记由戚国淦翻译,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合辑出版,并被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 |
实用主义 | 威廉·詹姆斯 | 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詹姆士(WilliamJames,1842~1910)的主要著作。1907年5月在纽约出版。该书收集了詹姆士1906年在美国波士顿罗威尔研究所和1907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8篇讲稿。此外,还附录了从《真理的意义》中选出的有关的4篇论文。在书中,詹姆士主张以哲学家的气质来划分哲学阵营,柔性气质者为理性主义者,刚性气质者为经验主义者。实用主义哲学则是一个调和的体系。詹姆士提出,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人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释和规定实在和客体的意义,规定观念和信仰的意义。针对哲学史上的情况,詹姆士提出哲学不但追求统一性,而且还追求全体性。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考察,世界在许多方面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反对一元论的独断而服从经验上的发现”。詹姆士还详细论证了自己的真理观,提出真理就是能在经验上顺利地引导我们,真理是有用的思想。此外,书中还对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与宗教、与常识等课题进行了论证,批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观念。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实用主义学说和詹姆士哲学的基本见解。 |
亨利六世 | 莎士比亚 | 《亨利六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该剧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时期的封建内战,红玫瑰贵族集团一度战败,国王被杀。在整个剧本中亨利六世被描写成了一位昏聩无能君王。贯穿全剧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有了强有力的王权,王国才得平安,而作臣下的职责就是尽忠国事,不得为私利横生事非。 |
理查三世 | 莎士比亚 | 《理查三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591年,描述了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时期,是莎士比亚第二长的剧本,长度仅次于《哈姆雷特》。该作品用严谨的写作风格,逼真地再现了暴君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历史。玫瑰战争末年,篡夺王位的爱德华四世逝世后,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理查三世为实现个人的野心,用狡诈毒辣的手段杀害了本应继承王位的侄子爱德华五世,成功登上王位。在夺取王位的过程中,理查三世不惜一切手段,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魔。最后,部下叛变,他受到了正义的讨伐,死在了敌党的脚下,给玫瑰战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理查二世 | 莎士比亚 | 《理查二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该剧首版于1597年。该剧讲述了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故事,以及他第一次面临人的身份时的极大痛苦。《理查二世》也是关于亨利·波林勃洛克的故事,他攫取了王冠因而不再清白。他以为,鉴于理查犯有该隐之罪,所以自己可以净化被理查玷污的王座。但是,为了建立他的统治,他不得不犯理查同样的罪。他并未变成神,却变成一个谋杀者。他这个国王因而再也不可能是理查意义上的国王。 |
科利奥兰纳斯 | 莎士比亚 | 《科利奥兰纳斯》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晚年撰写的戏剧,是一部悲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该剧讲述了罗马共和国的英雄马歇斯(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因性格多疑、脾气暴躁,得罪了公众而被逐出罗马的悲剧。作者以英雄与群众的关系为主线,揭示出人性的弱点。作品通过罗马的上层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罗马同伏尔斯国的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斯图亚特统治初期的英国多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生活面貌。 |
亨利四世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7年的一出历史剧,共上下两篇。亨利四世虽然夺取了理查二世的王位,但引起了各封建主的不满,内乱不止。亨利四世准备率师平叛,却又担心着另一件事,这就是太子威尔士的不求上进。亨利四世亲征前,唤来太子予以教训。太子表示痛改前非,愿以光荣的鲜血洗尽往日的耻辱。太子临征时,任命整天同他在“野猪头酒馆”鬼混的福斯塔夫为队长。这个流氓利用征兵的机会大捞油水,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却还耍猾钻营,冒领军功。太子的弟弟兰开斯特公爵采取安抚和签订和约的计谋,瓦解了叛军,平定了骚乱。亨利四世不久离开了人世,老臣们忧心忡忡,担心太子接了王位,若依然故我,则国将遭难。福斯塔夫则欣喜若狂,想到自己往日与太子的深厚友情,自以为定能受到重任,从此便可青云直上。谁料太子登基,一改既往,不但疏远福斯塔夫,还下令放逐了以福斯塔夫为首的这伙流氓。英国史上强盛的亨利五世王朝从此开始。剧本主要描写亨利五世在当太子时同社会上的一帮流氓、游手好闲之徒整日厮混,他们拦路抢劫,寻衅闹事,酗酒玩妓,胡作非为;而一旦登上王位,则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成为英明的理想君主。作者对亨利五世前后判若两人的形象刻划,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试图通过道德的改善来造就一代开明的国王,并由他推行从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局面和理想的君主政体。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创造了福斯塔夫这一艺术形象。在他身上既发散着没落阶级寄生贪婪的腐臭气息,又充满着平民社会下层人物俏皮圆滑、风趣乐观的处世精神。他既非旧制度的卫护士,也非新生活的创业者,而是封建关系崩溃时期那些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冒险家的典型。正是福斯塔夫等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广阔的平民社会的画面,这便是恩格斯高度评价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它“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剧本生动起来”。 |
亨利五世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1564—1616) 于1599年写成的一出历史剧。剧情紧接《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登基后,为取得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打算御驾亲征。他询问坎特伯雷主教,这次亲征是否师出有名。主教发表长篇大论,充分论证“他们拿不出什么理由可以反对陛下向法兰西提出王位的要求”。亨利五世踌躇满志,率军远征。在路经索斯安普敦时,他逮捕了剑桥伯爵、斯克鲁普勋爵和葛雷爵士三个卖国贼,因为他们接受法王的贿赂,阴谋杀害国王。清除了内患,军队又在法国边境首战告捷,一举攻下哈弗娄城。最后又在阿金库尔大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法王订立城下之盟,答应将女儿凯瑟琳公主许配亨利五世,并由英王继承法国王位。本剧以贺林希德的编年史为创作素材,艺术地展现了英、法两国在百年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阿金库尔大会战的历史性场面。剧中作为莎士比亚理想君主的形象--亨利五世的礼贤下士、谦恭宽大、英勇机智、临危不惧的帝王气概和美好品质都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表现。剧中写他在大战前夕,作为一国之君能放下架子,亲自到兵营接触普通士兵,了解军情,就是极为传神的一笔。作者还刻划了几个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如毕斯托尔、尼姆、巴道夫等,他们继续在剧中创造着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图画,使剧作的主题、内容都得到丰富和拓展,从而具有宏大的史诗般的风格。剧作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君主、政治、战争和人民等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本剧与《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一样,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
亨利八世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亨利八世》讲述了亨利八世在位期间白金汉公爵被诛,凯瑟琳王后被废,大主教沃尔西被黜,安·波琳加冕,和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而单独成立由英国国王直接领导的英国国教等主要情节。该剧对比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
冬天的故事 | 莎士比亚 | 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剧本,首次出版于1623年。《冬天的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亚后期的喜剧作品,这部剧情复杂的作品主要叙述嫉妒成性的专制君主里昂提斯怀疑他的女儿是私生女,将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弃之户外,他的妻子埃尔米奥娜在悲伤中死去,从此里昂提斯过着懊悔与悲伤的日子。但牧羊人收养了里昂提斯抛弃的女儿,长大后的女儿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回到里昂提斯身边,哀恸死去的妻子其实也是假死,最后一家人团圆并以喜剧收场。该戏剧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富有诗意。 |
错误的喜剧 | 莎士比亚 |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莎士比亚所作的一个喜剧。又译《错中错》。首次出版于1623年。叙拉古商人伊勒年轻时在外经商,和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子,并与领养来的一对穷人家的孩子一起抚养。一次海上遇险,妻子和两家的小儿子一起,随浪飘走,被一艘渔船救起。伊勒打听不到她们的下落,只得独自带着另外两个孩子生活。很多年以后,孩子们长大了。伊勒抚养的两家的大儿子告别父亲,执意去寻找母亲和弟弟,可是一去也没了影踪。剩下孤身一人的伊勒由于做生意时违反了以弗所和叙拉古的规定,又交不起赎金,眼看要被处死。以弗所公爵得知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只要他凑足赎金即可免他不死。外出寻找母亲和弟弟的大安提福勒斯和大德勒米奥,无意间来到弟弟生活的地方——以弗所,由于和自己的弟弟长相酷似,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人间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阴差阳错的闹剧,惹出了一连串麻烦和故事。最后,当兄弟四人同时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误会消除,全家人终于高兴地团聚了。 |
暴风雨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后期的代表作,完成于1611年。剧本写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爵位,携带魔术书籍和襁褓中的女儿米兰达流亡到荒岛。后来他制造一场风暴把安东尼奥、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腓迪南所乘的船摄到荒岛,揭露了安东尼奥之后,又饶恕了他,恢复了自己爵位,腓迪南和米兰达结了婚,大家一同回意大利去。在作品中,莎士比亚明确提出自己理想国的主张。剧中大臣贡柴罗表述理想国时说,在这里没有私有土地、继承权、税收,没有富裕、贫困和奴役,没有贸易、官吏甚至文字,没有叛变、刀兵,大地自然产生一切,人人安适,妇女纯洁。达到理想的手段是魔术,主人公用魔术惩罚了自然界的恶势力和社会上的恶人,也用魔术创造了幸福生活。魔术的实质是思想,主人公用思想驱使岛上的精灵爱丽儿,他可以用思想把爱丽儿“想”来,精灵就是主人公思想的化身。在作者看来,更可靠的手段是道德改善、宽恕与悔悟。人文主义者相信人是美好的,人有改善的可能。米兰达第一次见到许多人的时候就惊叹道:“真是奇迹!世界上有这么多美妙的生物!人类真美!美好的新世界啊!”她又说人象一座美好的庙堂,“恶不可能居住在内,恶的精灵如果有这样一所美轮美奂的房屋,善也一定争着要住进去的。”莎士比亚的理想只是对现实的否定,他把人类前途寄托在道德改善上,这和当时许多先进的人文主义者是一致的。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 莎士比亚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于1607年左右编写的罗马悲剧,它是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戏剧讲述的是当时罗马的三大首领之一:安东尼因沉迷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美色而无暇于国家大事,终日与她在埃及厮混,天天醉生梦死。后来,罗马受到塞克斯特斯·庞贝的叛乱,海盗的入侵,东方帕提亚人的入侵以及安东尼妻子因向凯撒挑战失败而死的消息终于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毅然回到罗马,为祖国效力。安东尼遂因形势需要与屋大维和好,并娶其妹来巩固彼此的政治关系。这也让克莉奥佩特拉又伤心又愤怒。终于,各种战事和解消停后,安东尼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埃及女王身边。后来庞贝被杀,同僚莱皮德斯被废黜导致了最后安东尼和屋大维的两虎对峙。在海上对战中,安东尼不明智地跟随埃及女王逃跑而战败,最终伤心自刎,克莉奥佩特拉也终于看清屋大维的真面目,自杀身亡。 |
爱的徒劳 | 莎士比亚 | 《爱的徒劳》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剧本,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598年。该剧讲述那瓦国君臣四人发誓要清心寡欲,拒绝一切物质享受,不近女色,专心读三年。可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们来到宫廷后,他们就把誓言忘得一干二净,争先恐后地向她们求爱。但由于他们缺少真实的感情,法国公主把他们训斥一番以后离弃他们而去。威廉·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了宫廷贵族的爱情言辞和爱情观。 |
终成眷属 | 莎士比亚 |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写于1603年。海丽娜是一位名医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一直由罗西昂伯爵夫人监护。后来,她爱上了伯爵夫人势利的儿子勃特拉姆。适逢国王患病,许下诺言,谁能治好他的病就给予重赏。于是海丽娜呈献了一副治愈的药方,让国王下令勃特拉姆娶她为妻。刚举办完婚礼,勃特拉姆就携带随从帕洛去意大利参战。他写了一封信给海丽娜,说,若她想让他接受她为妻,就必须获得他手上的一枚戒指,并怀上他的孩子——这两件事,他认为她是无法办到的。海丽娜遂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朝圣者,去了弗罗棱萨。她想在那里找到勃特拉姆,不然就去当修女。恰巧她寄宿在勃特拉姆寄宿的一个寡妇人家,并同寡妇的女儿狄安娜交了朋友。其时,勃特拉姆正想引诱狄安娜,而狄安娜也假装允诺,暗地里让海丽娜替代她与勃特拉姆上床,取了他手上的戒指。勃特拉姆心想引诱狄安娜已经成功,又听说海丽娜死在法国,于是打算返回家乡。回到法国之后,勃特拉姆计划迎娶老臣拉佛之女。关键时刻,狄安娜出现了,手上戴着一枚戒指(不过,它并非勃特拉姆的戒指,而是先前法国国王赠送给海丽娜的那枚)。她斥责勃特拉姆先是允诺同她结婚,后又将她遗弃。勃特拉姆愤怒地否认此事。正当狄安娜即将被捕时,海丽娜进来了。她不但手上戴着勃特拉姆的戒指,而且肚里怀着他的孩子。信中的条件丝毫不差地实现。勃特拉姆别无选择,只得接受海丽娜为妻。 |
一报还一报 | 莎士比亚 | 《一报还一报》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最早的公演时间是1604年12月26日。 该剧讲述公爵文森修统治着维也纳,他想暂时离开公国,派安哲鲁代行职权。安哲鲁担任新职不久,发生了一位叫克劳狄奥的绅士勾引一位年轻小姐并导致其怀孕的事件。安哲鲁按照法律条文把克劳狄奥关进监狱,并判处死刑。克劳狄奥托人叫他姐姐依莎贝拉向安哲鲁求情。安哲鲁对美丽的伊莎贝拉动了邪念。他对伊莎贝拉表示:如果她把处女的贞洁献给他,他可以饶她弟弟一命。伊莎贝拉坚决拒绝。公爵用计谋揭穿了安哲鲁的卑鄙行径,保全了克劳狄奥的性命,也成全了克劳狄奥的婚姻。 该剧提出了正义法律的重要地位,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作者还谴责了安哲鲁的伪善。这正是中世纪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真实写照。 |
雅典的泰门 | 莎士比亚 | 悲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605年。古罗马雅典的贵族豪富泰门,平生仁慈慷慨,乐善好施,他虽显贵,却不贪图钱财,而把友谊和真诚视为最神圣的东西。这样,尽管他家财富足,不久也被花得精精光光。他去求助往日的朋友,不料均遭拒绝。就连泰门用金子从监狱里搭救出来的文提狄斯也不肯借钱。谁能想到,几天之后,泰门居然又大摆起宴席来了。那些朋友心想泰门原来是装穷,就又厚着脸皮前来赴宴。席间泰门将他们讽刺挖苦一番之后,就把碗内清水泼向他们,还用碗碟把他们打跑。泰门羞辱惩罚了这帮无耻之徒后,独自来到海滨洞穴过着隐居的生活。这天他正在挖野菜树根准备充饥,无意中挖到了金子。这时被元老们放逐的艾西巴第斯将军正率领大军攻打雅典,路遇泰门。泰门要他把金子分送给兵士,还要他把“已经变成一个众兽群居的”雅典夷为平地。原先那帮朋友听说泰门有了金子,又纷纷前来找他。泰门向他们发泄了满腔的仇恨,最后死于洞穴之中。全剧情节线索简明,但思想意义深刻。作者对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的邪恶风尚充满义愤,对泰门珍惜友谊、乐于助人的品德热情颂扬,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我们看到泰门从个人的不平经历逐渐认清了金钱的罪恶,从对邪恶道德的诅咒发展到对整个现存社会的否定,这一悲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作者借了这个古代外国人物的悲剧,对英国现实社会中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就已露端倪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剧中泰门挖到金子时的一段关于金子的著名独白,曾被马克思赞誉为“绝妙地描绘了贷币的本质”。这反映了莎士比亚思想的深邃和敏锐。剧中泰门无力与现实抗争,只得离群索居,最后悲观厌世地死于洞穴,反映了作者心中乐观、进取的人文主义理想之火已开始黯淡,显露出作者创作思想将出现衰退的征兆。 |
驯悍记 | 莎士比亚 |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这部喜剧中描写了一对热情的性格顽强的男女。一个是精明干练的维洛那绅士彼特鲁乔,一个是帕度亚富翁的女儿凯瑟丽娜。彼特鲁乔打算迎娶凯瑟丽娜。凯瑟丽娜为人骄傲,脾气暴躁,性情乖张。彼特鲁乔决定以种种奇怪行径和固执来抵制她的调皮任性。他叫未婚妻长久等候他,结婚当天,他到场的时候连礼服都不穿,又借口给新娘预备的卧床和饮食不够精美,故意让她挨饿,不让她去睡觉等等。经过这一番举动,彼特鲁乔终于使凯瑟丽娜蕴藏在内心里的热辣辣的情感,种种柔情蜜意全部显示出来。他这才明白,原来凯瑟丽娜是个感情真挚、性格坦率的姑娘,她的执拗是对沉闷的家庭环境和对父亲急于把她“更贵一些卖出去”,也就是说,更有利可图地把她嫁出去的企图的一种独特抗议形式。 |
辛白林 | 莎士比亚 | 《辛白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中主要讲的是英国国王辛白林因听信后妻的谗言,而错怪自己的亲生女儿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对妻子的贞节产生了怀疑。最后,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的帮助下战胜了罗马入侵者。剧终时父子团圆,女儿、女婿也解除了误会,破镜重圆。 全剧情节众多,交错发展,宽恕与和解是全剧的主题。 |
无事生非 | 莎士比亚 | 喜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9年。阿拉贡亲王带青年贵族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拜访总督梅西那。克劳狄奥倾心于总督的女儿希罗,并向她求婚。总督有一个侄女名叫贝特丽丝,她生性活泼、俏皮机敏,遇到了狂放不羁、言辞锋利的培尼狄克,互不相让,免不了唇枪舌剑一场斗嘴。阿拉贡亲王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故意让他们误会各自都在爱恋着对方,从中撮合。亲王有个弟弟唐约翰,此人阴险刻薄,爱施诡计。他忌妒克劳狄奥得到希罗的爱情,便用计让他怀疑希罗不贞,致使希罗在婚礼上受到打击当场晕倒。后阴谋被揭穿,两人得以重新圆婚。这一天,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也结成了伉俪。两人虽已心心相印,可在婚礼上还是互不相让,一个说“因为可怜你才娶你”,一个则说出嫁“是为了救你一命,因为你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哩”。本剧意在歌颂友谊与爱情,但对于丑恶事物的揭露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唐约翰形象的刻划,给希罗与克劳狄奥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但最后阴谋败露,希罗的冤屈得到昭雪,爱情结局圆满,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信念。这里,悲剧、喜剧的界限又一次被打破,剧作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除了这一好事多磨的爱情描写之外,全剧精彩之处还在于刻划了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的艺术形象。这是两个独具个性、色彩明朗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妙趣横生的谈吐,咄咄逼人的话锋,给本来带有浓重悲剧色调的剧作增添了明朗欢快的喜剧色彩。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 莎士比亚 |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剧本写约翰·福斯泰夫爵士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他知道温莎地方的两个绅士福德和培琪都很有钱,便设法勾引他们的妻子。他同时向福德夫人和培琪夫人都送了求爱信。这两个夫人交换情况后发现他们收到的信不仅字迹相同,而且语句完全一样。于是她们商量了办法,把福斯泰夫戏弄了三次:第一次把他约会到福德家里,刚刚进门,培琪夫人慌忙赶来说,福德先生来了。福斯泰夫很惊慌,只好藏到装脏衣服的篓子里被扔进了泰晤士河。第二次仍是这样,福斯泰夫只好装扮成一个老巫婆溜走,在大门口碰上福德先生,被福德先生打了一顿。第三次把他约会到一个树林里,让他装扮成一头公鹿等着。福德夫人和培琪夫人早就布置了许多人藏在周围,“公鹿”一出来,大家把他围住,叫他无处逃跑,并且撕掉他的伪装,露出福斯泰夫的真面目。与此同时,还穿插着一个安·培琪小姐的婚姻事件。他的父亲培琪先生叫她在捉“公鹿”的那天晚上穿上白色衣服,去跟斯兰德结婚。她的母亲培琪夫人叫她穿上绿色衣服跟卡厄斯医生去结婚。而安·培琪小姐却和少年绅士范顿相恋。这天晚上,她让两个男孩子分别穿上白色和绿色衣服跟着斯兰德和卡厄斯去了。安·培琪却和范顿一同去教长家里举行了婚礼。《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一出讽刺喜剧,它讽刺戏弄了贪财好色的福斯泰夫爵上,赞美了安·培琪和范顿的真挚爱情。 |
维洛那二绅士 | 莎士比亚 | 《维洛那二绅士》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喜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作主要通过意大利维洛那城二绅士的故事,反映爱情和友谊的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乐观精神,渗透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生活的浓厚气息,闪烁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意大利维洛那有二年轻绅士:凡伦丁为正面人物,行为高尚,爱情专一,被放逐做了绿林强盗首领,仍不失绅士风度。普洛丢斯为反面角色,喜新嫌旧,出卖朋友,但最后悔过,回归旧我。两对男女各成眷属,喜剧以团圆告终。 |